他们因茶而始,也因茶而终

发布时间 : 2022-01-04
茉莉花绣球茶有咖啡因 茶也会过期 普洱茶功效也应该属于红茶

茉莉花绣球茶有咖啡因。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他们因茶而始,也因茶而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他们因茶而始,也因茶而终”相关知识!

提起茶,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一堆故事和回忆。一把茶壶,几只茶盅,单是摆在那里就能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水里泡的是茶,而茶里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从中又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人生故事。

这些故事中,最让我难忘怀的是一千年前宋朝的一个家伙,姑且称他为茶痴吧。这个茶痴娶了个特别会烹茶的女子,两人一烹一饮,原本快乐似神仙,但后来由于茶痴不事生产,败尽家产,造成妻离子散,流落他乡。有一年茶痴遇到一个员外,员外听说他很会品茶,就叫府上的烹茶高手来一试。结果,府上所有高手试遍,茶痴只是摇首,表示不过尔尔。员外不服气,于是让惟有自己私享的高手来烹茶,茶一入口,茶痴眼泪直流。此景让员外很是诧异,茶痴徐徐道:这茶让我想起失散多年的妻子。员外更是诧异,叫出烹茶高手,正是他离散的妻子。

而更让人感慨世事变幻无常的是故事结局,你想,如此因缘际会,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家伙因茶得妻、因茶败家,又因茶与前妻聚首,也该是大团圆了吧。但偏偏作者终是让他们洒泪分别,再一次生离死别,这让读者情何以堪!

这个结局让我纠结了很久,只要员外一个心软不就可以成全茶痴?后来我终于明白,这个故事来自宋人的笔记,是当时人对宋朝社会现实的据实笔录,它不是小说,可作者悲天悯人地给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是宋朝的《读者》,为给人营造一个温馨的人文情怀。它只是如实记录了一个因茶而起的悲欢离合。背后是真实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背景。

不过,我也不时的自我安慰,真实情况可能是:员外觉得人才难得,尤其要尊重妇女,岂可像礼物一样让来让去?又或许员外表示了:何去何从,自己决定?但终究那茶女没有跟茶痴走?又或许是茶痴已经无力再承受什么,自己悄然离去。总之,茶痴并没有留下什么茶经茶著,只留下一个因痴而丧家的教训,消失在历史的浮云中,让人唏嘘。

茶毕竟是俗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终不脱饮食男女;茶又通着大道,悟透人间沧桑之道。所谓大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茶痴的故事能让人窥知些人生真谛,也不算白来一趟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信阳因茶叶而更有魅力


毫无疑问,中国的茶叶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已有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茶叶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那片片精致的叶芽赋予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自有的精神气质,我们回望历史时空,蓦然发现,茶,已成了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乃至一种美学。

喝茶,算是流行的物质消费,亦可算是时尚的精神消费,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样看待那色彩斑斓的信阳茶呢?

这种趣味,这种风尚,这种美学,在信阳人的生活中,融合得花落无声,绵延得温情四溢。

今天,茶经济已是信阳发展途径上一个点的突破,聚点为面,茶经济这个点亦成为信阳发展面上一个美丽的点,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下,这个绿色的点尤为难能可贵。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茶与贵州茅台酒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信阳可谓因茶而美丽。去年12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白,真是此言不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信阳市茶园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我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

茶曾被视为“从一而终”的婚姻信物


岁末年初,结婚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大家都知道在新郎明媒正娶新娘子时常常会看见茶的影子,比如下彩礼时要用到茶,迎新人时新娘要敬公婆茶水,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少人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

茶可能从宋朝开始就被人们视为从一而终的婚姻信物。据明代郎瑛所着的《七修类稿》记载,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大致意思是,茶籽种下后就不能移植了,移植的茶树就不能生存,用茶叶作为聘礼,是希望女子能专一的寓意。在清代曹雪芹的巨着《红楼梦》里,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开林黛玉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可见,吃了我家的茶几乎等于现代西式婚礼中的YES,IDO了。

那么,为什么宋人会把茶作为从一而终的婚姻信物呢?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唐代中期以后,喝茶是一件普遍流行的事。唐代封演撰写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先人喝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其二,在古代,由于茶叶的种植技术的限制,茶树通过移植很难存活,它只能通过茶籽的播种才能存活。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里提到:(茶)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其三,宋朝时期,我国理学备受追捧,那些理学观点在极力挽回社会上不断下滑的道德水准,对人的道德礼仪提出种种规范。正是由于饮茶文化的流行才使得茶文化有可能被社会文化吸收为婚姻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演绎出对婚姻要求从一而终、相敬如宾的茶礼习俗。当然,这个要求基于我国上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侧重对女子的婚姻规范。

如今在婚姻过程中出现的茶礼文化,更多的是希望双方能和谐共处、相敬如宾。福州市民俗专家陈苏告诉记者:现在的婚礼中,饮茶习俗被大大简化了,一般是男方在迎娶女方当天,女方要依据辈分一一向男方的直系亲属敬茶,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并借由敬茶的机会,改口尊称男方的家人为爸爸、妈妈、叔叔等,希望以后的家庭生活能以礼相待、和睦共处。

明朝万历时期和蒙古族因茶叶而引发的战争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明朝万历时期和蒙古族因茶叶而引发的战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从朱元璋攻陷元大都算起,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205年。这一年登基的万历皇帝,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子。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国政。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原来,这是一封下令关闭边境贸易的诏书。与明王朝的边贸,对于山海关外的蒙古和女真部落非常重要,有一样东西尤其攸关生死,他们不惜用自己视若生命的宝马良驹、珍贵的毛皮和人参来交换。这就是茶叶!

在中国,茶主要产自江淮之南。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茶叶与丝绸、瓷器同为远销西域的大宗商品。可以说,“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丝茶之路”。通过饮食文化交流,北方游牧部族形成了自己的饮茶特色以奶与茶调配,茶乳交融,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的最佳典范。

牧民的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而茶叶里面含生物碱和茶多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对游牧人来说,茶,不是饮料,是生存的必需品,是生命之泉。中原王朝也意识到茶叶是可以用来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茶叶贸易、茶马互市,自唐代开始。这一茶制,也是宋代乃至明清的重要国策。

在某些历史时期,茶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茶马贸易,也因此成为边陲要政。

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作为和平制衡手段,“以茶制戎”的边疆政策运用得当,非常有效。然而,王朝愈是走向衰落,就愈是将这一政策推到极致,也就愈加起到相反的作用。茶的高价和垄断,刻意压低马价的种种行为,让北方部落非常不满。在辽东等边境地带,茶叶贸易屡屡引起争端。此外,官方的垄断,使得民间私茶、黑茶兴起。私茶、黑茶数量多,质量也更好,私商往往越境贩卖。

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常常会关闭茶马互市,这样的决策,本是为了保护政府在茶叶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保护高额的垄断利润,但在茶叶私商遭到打击的同时,贸易另一方的蒙古族和女真族其实是最终的受害者。官方茶叶停止供应,私商途径的茶叶被断绝,那么,战争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公元1573年,明王朝一纸关闭边境贸易的诏书,本意是严查贩茶私商,严办违法官员,然而,茶马互市的关闭使得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绝望之下,蒙古各部联合女真,共同起兵,向明朝辽东重镇清河关发起了进攻。以武力胁迫明王朝开放边境贸易,继续向关外供给茶叶。

5月间,图们札萨克图汗率蒙古大军协同女真各部,将整个清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清河守将裴成祖拼死抵抗。最终,清河城堡保住了,然而,明军主将裴成祖却被建州女真部落长王杲一举击杀。

双方僵持两年后,明王朝终于恢复了清河的茶马互市。明政权把茶马互市作为战略利器,本来以为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但是,它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根本。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倾轧、守边官兵贪腐羸弱,茶马互市的利益天平正在向着关外倾斜。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明朝万历时期和蒙古族因茶叶而引发的战争》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圣陆羽因茶成仙


相传,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隐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为了录找这种茶中极品,他随带了一个茶童,携着茶具,西处游山玩水,录仙访道。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区一座山上,只见山顶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地,平地上长满了一种陆羽从未见过的茶树,虽然此树与普通茶树没有丝毫差别,但是摘下的芽尖去是白色的,晶莹如玉,甚是好看,陆羽惊喜不已,立时命茶童采摘炒制,就地取溪水烧水烧开一杯,只见茶水清澈透明,闻其清香朴鼻,令陆羽神清气爽,品饮一口,仰天道妙,惊呼;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些生不虚也!话音未落,只见陆羽轻飘飘地向天上飞去,竞然因茶得道,羽化成仙了。

陆羽成仙后来到天庭,玉帝得知陆羽是人间茶圣,那时天上只有玉液琼浆,众仙不知何为茶,便命陆羽让众仙品尝,陆羽拿出白茶献上,众仙一尝,齐声说到:妙哉!玉帝也大喜日:妙哉!此乃仙品,不可留与人间。遂命陆羽带天兵五百将此白茶移至天庭,陆羽不忍极品从此断绝人间,偷偷留下粒白茶籽,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茶王.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发现,真是人间的幸运啊!

普洱茶因普洱府得名


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普洱茶已成为名重天下的大产业和大品牌了。清人赵学敏(1730~1810)在《本草纲目拾遗》(1765)中说: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并引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本草纲目拾遗》中还说: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变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赵学敏这段记述己对普洱茶的产地区域作了准确的判定,并对性温味香、清香独绝的普洱茶的药用功效作了说明。清康熙年间的《元江府志》也说: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民国柴萼梵天庐丛录》(1925)记载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品茶者谓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几篇文章记述大同小异,都说普洱茶产于普洱山,且香气和茶性都非常独特,可见普洱山确实是普洱茶的最早产地,也是最正宗的普洱茶原产地。哪里是普洱山呢?据《茶王赋》(1992)记载:宁洱县贡茶首推西门山茶,西门山亦称普洱山、天壁山。史料云:普洱山在云南宁洱县境,山主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称为众茶之冠。普洱山就是宁洱县城后的天壁山,原来满山茶林,惜乎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成了小高炉里的燃料,一棵也未能逃脱厄运,如今仅剩粗大的茶树桩让人叹惋,让人凭吊了。

清雍正七年(1729),为加强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管理,清政府适时在普洱设立了普洱府,并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对所属三厅一县一司的管理,其核心是促进茶叶种植的科研和发展,形成大宗商品,为朝廷增加税收并承担向朝廷进贡的责任。普洱府的设立对普洱地区的茶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茶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加工和贸易,普洱成了茶马古道的源头。茶学界公认,普洱茶的后发酵工艺是马帮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天赐的特殊工艺,拥有马帮这种特殊交通工具的是茶商,普洱就是茶商云集、趋之若鹜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茶商沿着以普洱为起点的五条向外辐射的茶马占道,将普洱茶介绍、销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得知普洱茶。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成为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普洱府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最早的原产地,对周边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那么,哪些地方属于古普洱府辖地呢?据《新编云南地州市县情》(2001年)中记述:清雍正七年置普洱府,领一县三厅一司,即宁洱县(今宁洱县)、思茅厅(今思茅区)、威远厅(今景谷县)、他郎厅(今墨江县)、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州);乾隆、道光、光绪先后设景东、镇沅、镇边三个直隶厅,其中镇边直隶厅辖今澜沧、西盟、孟连三县及双江、沧源部分地区。可见,普洱府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地区部分地区。普洱府大部分地区属于今天的普洱市所辖区域,普洱府治所也设在今天的宁洱县城内。

普洱设府后,将其土城外墙建成砖墙并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茶引(执照,相当于后来的税单+准运证)、茶税及督办贡茶厂。清雍正十三年(1735),普洱茶名震京师,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3000引(3000担),普洱茶产销两旺,城内外众商云集。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湖,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普洱等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和以普洱茶贸易为主的茶马古道沿途城镇,建立茶庄、商业会馆,对茶叶进行加工、精制、包装、运输。

清道光、同治年间,宁洱城的普洱茶经贸商务活动达到高潮,城内城外,众商云集,足有300余家堂馆店铺。据《普洱县志》载,仅茶庄就有六七十家,每年茶销量约570吨。较大的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广兴隆等20余家,大多经营、加工茶叶,其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团饼茶、方砖茶、牛心茶、人头团茶等。

檀萃1799年撰的《滇海虞衡志》中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也。就是记述当时普洱茶生产和交易的盛况。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宁洱城中有来自全国各省的数十家商会和商号,有无数来往的马帮,甚至包括从西藏雪域到来的马帮。来自周围各大茶山的大量晒青毛茶,以及部分紧压茶,源源不断地沿着茶马古道被马帮运进普洱城,由这里的各大茶庄完成加工、交易、缴税后运往全国各地。

雍正十三年,为加强对普洱茶生产的管理,清政府置宁洱县为郡治,乾隆元年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在普洱府设茶局,思茅设总茶店,思茅茶叶的加工贸易也兴盛起来,形成普洱之外的一个次中心。乾隆、嘉庆年间,普洱茶业进入鼎盛时期,以今思茅区为中心,以茶叶收购为目的,各地商人纷纷在当地置办地产,开茶庄商号,兴建同乡会馆,如两广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两湖会馆、云府会馆、石屏会馆等。

道光三十年(1850),思茅厅外来人口户籍已达5571户,为土著户1016户的4.5倍,多为商人,茶叶加工出口销售繁忙。到光绪年间,思茅城区较为出名的茶叶商号有同仁利、恒盛公、裕泰丰、信和仁,加工的茶叶有圆茶、方茶、紧团茶、双喜茶等。

择茶而浴,摆脱疲乏


养生的话题生生不息,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哪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一大群痴迷于养生的。

就拿沐浴这件小事来说吧。尽管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人的生活,但是通过历史典籍和古装剧,我们已经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在电视镜头中,常常看到美女沐浴更衣的场景。记得,小时候热播的《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羡慕香妃的体香,就将御花园的玫瑰花等采摘后,撒入浴盆中,然后浸泡沐浴。

此种做法称为花浴,美容保健是借洗浴时浴水对局部的刺激作用和鲜花药力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美颜悦色的目的。

许多爱茶人士也将茶叶带入了沐浴养生的范畴,研发了“茶浴”。用茶泡澡这种洗浴方式,在三国时期就很流行。由于茶叶中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的成分,因此,洗茶浴具有消炎、抗菌、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当然,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茶浴的最重要功效应该是去除人体疲乏。当热气将全身包围,人体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随着雾气的蒸发,烦恼亦随之而去。

茶浴虽好,也要因人择茶而浴。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茶叶。对于儿童,抵抗力差、皮肤嫩,可选用稀薄的花茶泡水沐浴;中青年人抵抗力强,可用绿茶泡水沐浴;老年人最好用乌龙茶或红茶沐浴;女性为护肤养颜,可选择花茶沐浴。

茶因寺名 寺以茶荣


明洪武以后,朝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为贡茶所花费的时间,改龙团为散茶,天心岩(山北)一带的茶叶开始代替御茶园(溪南)的茶进入贡茶行列。这时的天心寺已研制出了一整套制茶工艺,而且还发现了茶的入药功能。明初举子雷镒进京赶考,路经天心寺,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寺僧所救,以茶药之,遂得救,后高中榜首,以大红袍披茶树报恩。从此大红袍之名不胫而走。

永乐初年,明成祖命礼部尚书胡潆踏遍名山大川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寻建文帝的下落。永乐17年,胡潆得知张三丰正归隐武夷后,便率小队兵马直奔武夷山,遍访各寺院宫观,无果而终。因其沉迷于天心寺的禅茶,目睹了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传说,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而在天心寺恋栈月余,后把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遂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禅寺内,见证了天心永乐禅寺茶因寺名、寺以茶荣的辉煌历史。大红袍由此位居万茶之尊,并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宋代茶砖因何走红?


宋朝时做茶的工艺是这样的:把刚刚采摘的茶叶剔掉病叶,漂洗干净,不要炒,直接上笼蒸。蒸到茶叶由青转白,停火出锅,再用清水反复淋洗,这样可以降低茶叶的苦涩程度,使成品茶甜香可口。

如果要做散茶,到淋洗这一步已经快完工了把淋洗过的茶叶摊开晾晒,用炭焙干,即可上市销售。

如果要做片茶和腊茶,先别忙着摊晒烘焙,还要用细布包住湿淋淋的茶叶,放入木榨,把水分、苦汁和多余的茶油统统榨出去。同时还要记得用小瓷盆接一些茶油和苦汁,后面会用得上。

从榨槽里取出茶叶,用木杵使劲捣,捣得稀烂如泥。再将茶油和苦汁倒进锅里,小火慢熬,边熬边搅,直到熬出一小团乌黑浓稠的茶膏。把这团茶膏跟捣得稀烂的茶叶混合均匀,放入模具,压制出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大或小或有字或无字的茶砖,再用炭焙干,片茶就做成了。如果表面再涂抹一些名贵香料,刷上一层名贵油膏,那就是传说中的腊茶。

片茶和腊茶都是茶砖。宋朝茶砖个头小,或以八饼为斤,或斤为十饼(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或二十饼重一斤(欧阳修《归田录》卷下)。最大的茶砖二两重,最小的茶砖还不到一两(宋朝一斤为十六两,其两偏小,仅三十余克),小巧可爱之极。

这些小茶砖在宋朝及周边国家都受到了热烈追捧。宋朝官员宴请非片茶不食(汤思谦《江上杂钞》),辽国贵族喝茶非团茶不纳(张舜民《画墁录》),可见当时上流社会只喝茶砖,散茶的不要。

茶砖之所以走红,一是因为成本高,卖得贵,造型好看,显得上档次;二是因为内含茶膏,外涂油膏,茶香更浓,更适合茶艺表演(茶粉浓白,膏油青黑,在茶筅击打和沸水冲击之下,一条细线会丝丝缕缕地浮现于茶汤表面,形成千姿百态的美妙图案);三是因为便于防潮,保质期长,更适合被宋朝士人珍藏和把玩。

宋高宗绍兴五年,朝廷曾让原做茶砖的福建茶厂改做散茶,卖给金国人获利,转运司言其不经久,乃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散茶成本低,保质期却短,千里迢迢运到北方,还没上市就霉了,所以还是继续生产茶砖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