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鸡冠茶的传说

发布时间 : 2022-01-13
白鸡冠茶的特点 白鸡冠茶的功效 白鸡冠茶功效

白鸡冠茶的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鸡冠茶的传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白鸡冠茶的传说”相关知识!

白鸡冠是武夷山的四大名从之一,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

明朝时流传一则鸡冠治恶疾的故事,自此,白鸡冠茶声名大震。历史上关于白鸡冠茶有两则很动人的传说。

一则

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

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

也不知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又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

二则

相传明朝年间,武夷山慧苑寺有一位僧人,名圆慧。他为人善良,待人接物总是笑脸相迎,人们称之为笑脸罗汉。笑脸罗汉除了念经参禅外,还管理着一片茶园。

一天清晨,笑脸罗汉早课完毕,立即荷锄赴火焰岗茶园锄草。当他锄至岩边的茶畦时,突然从山岗上传来一阵锦鸡惨叫的声。原来一只老鹰要捕捉幼小的锦鸡,一只母白锦鸡正与它舍命对抗,保护着小锦鸡。笑脸罗汉跑了过去,赶跑了老鹰,却为时已晚,母白锦鸡几经死了。他顺手把母白锦鸡埋在一株茶树下。

第二年春天,笑脸罗汉发现那一株茶树长得与众不同。叶片是白色的,往上向内卷起,形似鸡冠,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他把白鸡冠茶树的叶片采下,精制成茶叶,竟满室生香;冲泡后的白鸡冠散发着阵阵清幽的兰花香气,直透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饮后更是满口生津,回味有余香。笑脸罗汉视白鸡冠为珍宝,用锡罐收藏起来。

有一年夏天,建宁知府带着眷属来武夷山游览,途径慧苑寺时,他的公子突然腹痛难忍,请笑脸罗汉诊病。他把脉后从锡罐中取出少许白鸡冠冲泡,请公子服下。没多久公子病愈,知府大人询问是何神丹妙药?笑脸罗汉答道:此乃白鸡冠茶。知府奏献此茶,皇帝尝后认为白鸡冠是茶中上品,每年封制进贡,一直延续至清代。从此一传十,十传百,白鸡冠茶名闻遐迩。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枕的传说


传说当年香妃离开乾隆皇帝后,乾隆夙夜想念,日不思饭,夜不安寝,加之国事操劳,搞得堂堂皇帝人渐憔悴,疲惫不堪,尤其让乾隆痛苦的是由于独自伏案时间过长,颈椎经常疼痛难忍,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感觉迟钝,甚至有时还眩晕耳鸣,视物不清。宫内御医用尽各种方法,皆束手无策,紫禁城内,气氛低沉。

时值盛夏,乾隆在刘墉、纪晓岚等大臣的劝说下来到承德(当时名为热河)避暑养神。乾隆到承德时,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接驾后拜见了乾隆皇帝,酷爱佛学的乾隆与活佛畅谈后以福建当年新鲜贡茶相赠。七日后,乾隆起驾普宁寺,活佛向乾隆献上一小枕,曰:前几日见皇上面容憔悴,似有疾在颈,牵动周身,至使气血不通,阴阳不调。今臣借花献佛,以七日前皇上所赠之茶,经热河特殊气候调配,制成一枕,恳请皇上一用。乾隆见此枕小巧玲珑,闻之有淡淡幽香,靠之与颈部相吻,遂在普宁寺倚枕静座,顿感颈部舒适,周身放松,并时有丝丝茶香入鼻,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已过了四个时辰,醒后乾隆顿感神清气爽,浑身舒泰,领鬓上还飘有淡淡清香,且感腹中饥渴,食欲旺盛,即令摆膳,与活佛共餐。

此后,乾隆常用此小枕,颈疾从未再犯,小枕发出的阵阵幽香还仿佛香妃常伴身边,令乾隆自此精神振奋,投入到国事中去,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君王。

松萝茶的传说


安徽休宁有座山,山上长满松萝,因此叫松萝山。松萝山上长的茶,叫松萝茶。这种茶,叶片厚,叶脉细,嫩度好,条索紧结,色泽有光。冲泡后,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古人曾评说:松萝香气盖龙井。更有奇者,此茶能作药用。至今京津济南一带老中医开方用松萝茶的颇多,用它来治疗高血压、顽疮,化食通便。松萝茶为什么还能作药用呢?这里有个传说。

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香火极盛,有大小僧众四十余人。让福寺同其他各地名寺不一样,它的门前不是端坐两只石狮子,而是露天摆了两只大水缸。这两只缸,还不知是哪年哪月摆的。由于年代久远,缸里绿萍长得逗人,水的颜色也绿如翡翠。苏杭一带官员、财主、商人经常朝山进香,看到这两只缸里的绿萍,都喷喷称赞不已。

有一年,一个外地香客在庙前看到这两只水缸,不停地打量,足足端详了一两个时辰。尔后,径直走进庙堂,对老和尚鞠了个躬,说:方丈,鄙人看到贵寺有对宝贝,愿以重金购买。万望方丈割爱方便。

老和尚一听,觉得很奇怪:自己庙里哪有这么值钱的宝贝?便问:檀越所说,不知指啥?

香客说:就是庙门前那对水缸。

啊!老和尚如梦初醒,连连说,是的,是的,年代久远,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难得可贵。阿弥陀佛,难得可贵。

当下,两人便议定价为三百两黄金。三日后,由香客带人来取。

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人偷去,就吩咐全庙大小僧人一齐动手,将满缸绿水倒尽,洗刷干净,搬藏到庙内。

三天后,香客来了。一看到被洗刷干净的两只缸,连连摇头叹惜:可惜啊,可惜啊!宝气已净,没用啦!

老和尚不想自己反而帮了个倒忙,十分后悔,只得合掌念着:阿弥陀佛。

老和尚正在懊悔之中,已经走出庙门的香客又回转身来,对老和尚说:老方丈,你不要急,宝气还在你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棵,便能长出一种神奇的茶叶。它呀,三盏能解干杯醉啊!

老和尚听了喜形于色,连连作揖说:谢檀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后来,老和尚便在那里种上茶棵,果然,长成一片与众不同的茶园来。老和尚便把它作为让福寺的香茶,起名为松萝茶一代一代往下传。

两百年后,至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到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凡是到寺里来的人,方丈都赐赠一包松萝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二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服,或者研碎吞服,二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伤寒痢疾的流行。

松萝茶成了灵丹妙药,一时声名大噪,蜚声天下。

茶的故事传说


世界茶的饮用量已超过其他饮料,怛在这一日常饮^品的背后,在茶叶店货架上的茶叶罐之外却隐藏着个个多彩而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把许多国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

根据中国的传说,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的有益性质的发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皇帝,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的考虑,他只喝幵水。传说公元前2737年的一天,神农氏在一棵野茶树下,架锅烧水,稍事休憩,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树枝,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随风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神农氏发观茶水变得味道鲜美,沁人心脾,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神清气爽。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当然,我们无法知道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或许他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畜牧业和文化发展神话的化身。确切地说中国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在遥远的公元前2737年便有这么一个皇帝是有些不可能的。但无论此饮料是如何起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茶在中国就巳经非常盛行了。

然而,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当时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称赞茶可提精安神,还有一军队将领写信向他的外甥索要一些真茶,因为他感觉自己年老体衰。茶原名荼,当时荼有两种含义,表示茶和苦苣菜两种植物,因此在古代记载中容易引起意义的混淆。为此,汉王朝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一个皇帝规定荼表茶义时应读,从而在读音上对其迸行了区别。到公元8世纪,表茶义的荼字去掉一横后转变成#广茶,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茶字便有了它独有的特征,茶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更为简明了。

在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況字-茶-的字形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泡成药物或滋补品。后来,为了保证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幵始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千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4世纪、5世纪1茶叶逐渐风行全中国,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的氏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椬园。茶叶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店和饭馆出售。据记载,在公元476年,茶叶(青叶被蒸过后压缩成饼状〗曾被用来与土耳其人进行物物交换。茶叶商变得越来越富有,陶工、银器商人和金匠们开始打制一些精美昂贵的茶具1用以代表茶叶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繁荣的唐王朝时期(公元618〜906年)被认为是茶的黄金时代,茶不再仅仅作为滋补品饮用,由于其具有提精安神功效,而更多地用作偷悦身心。

茶的制作和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神复杂的仪式,而且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也具有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采摘者、采摘时间、采摘方法以及所采摘鲜叶的处理方法,对采茶者的个人卫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禁止采茶女吃葱、蒜和浓烈的香料之类的食物,以免她们指尖的异味污染细嫩的叶子。

在商人们请求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编撰第一本关于茶的书^《茶经》期间,茶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茶经^一书被认为是茶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茶这一植物的起源和特征、不同的品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必备的工具、茶的冲泡、茶具,不同地域的水质,杀的约性以及饮茶的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

唐朝吋期,嫩叶一旦被采摘下来,就通过蒸、压,然后倒入模具制成饼状,烘烤至千燥。冲泡茶时,需将茶饼在火上烘烤直至软化,再压碎成粉末、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茶的苦涩的余味,常在茶中加入盐。然而最常用的调料是甜葱,生姜、橘皮、丁香、薄荷,在茶水沸腾前或沸腾后加入。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6年),茶的冲泡方式有所变化,紧压的茶饼先研磨成粉末,然后轻轻地拂入沸勝的水中,产生具泡沫的茶汤々喝完第一杯后,可再向茶中加入更多的开水,轻揽、饮用、这样可以重复冲泡7次。由于有更多潜在的调料如茉莉花、荷花和菊花等,因此没人再使用唐朝时期的香料添加剂。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之前,中国生产的茶全为绿茶,而且紧压茶饼能保持完好、丝毫无损地运到遥远的地方进行交易。然而明代的茶却不做成饼状,而是保持松散状,经过蒸煮然后干燥。这样的茶叶不易保存》很快就会失去香气和风味。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茶被运送到遥远的欧洲,因而必须保持其品质,经营有道的中国茶叶种植者因此开发出了两个新品种茶叶一红茶和花茶。曾有一段时间,绿茶和纟了茶被认为来自不同的楨物佰实际上都来源于茶树上的绿叶。明代茶叶生产者发现,首先让茶叶在空气中发酵直至它们变成铜红色后,可以采用烘焙法使其停止自然发酵,他们就这样对茶叶进行保存。所以虽然欧洲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是松散的绿茶,但随着明代种植者为了适应市场而阅整了他们的生产方式,风尚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顶茶的传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茶的传说—藤茶


藤茶

相传在清朝光绪(1875)年间,武夷山下有位叫陈子贺的先生在京城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皇帝当时身体较弱,食欲不振、脸色发黄、说话沙哑,脸上还常长红痘和黑斑。皇宫太医开出的处方一般只能维护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复发。光绪皇帝又十分怕吃药,故此病令光绪皇帝十分烦恼。那一年,陈子贺老师回家乡探亲,发现乡亲们经常饮用一种山上采来的野藤叶,人人精神饱满,皮肤光润,陈子贺先生试品尝一下,发现此茶饮后先苦后甘,回味甘凉,咽喉很舒服。联想光绪皇帝声音沙哑,于是,便带了一些回去给光绪皇帝品尝。光绪皇帝试品尝之后感觉味道不错,便经常泡饮。奇怪,不到半年时间,光绪皇帝不仅感觉咽喉清爽,而且脸上的红痘、黑斑也逐渐消失,皮肤变得光润起来,于是,光绪十分高兴,便降下圣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陈老师闻之急奏请皇上:如皇上降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那百姓谁还敢喝?还是让它回到百姓之中,造福黎民百姓吧。皇上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于是就降旨命它为“野藤茶”。由此,野藤茶便逐渐在武夷山下流传起来,而且流传到南洋一带,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仍享有盛誉。由于野藤茶揉制烘干后形呈白色,所以,南洋一带又称其为“白茶”。

铁罗汉

铁罗汉,为武夷茶树名。原生长在慧苑岩内鬼洞中,树型壮实,叶长。治病有奇效。

一曰:历史上惠安县有个施集泉茶店,经营武夷岩茶“铁罗汉”最为有名。在1890年--1931年前后惠安县虽发生两次时疫,患者饮用施集泉的铁罗汉茶后,得以痊愈,因有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故得名。

二曰: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茶枝栽在坑中,制成茶,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名茶传说|冻顶乌龙的传说


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是台湾知名度极高的茶,在台湾高山乌龙茶最负盛名,被誉为茶中圣品。

冻顶乌龙茶汤清爽怡人,汤色蜜绿带金黄,茶香清新典雅,香气清雅。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享有盛誉。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其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冻顶茶产量有限,尤为珍贵。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风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壮,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乡亲们喜欢林风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凤池,你想去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凤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皂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三十六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凤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三十六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凤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龙井茶的传说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一带,以狮峰出产的龙井品质最佳,称作“狮峰龙井”。龙井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北宋苏轼考证,杭州种茶的历史源自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在西湖的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种子,在西湖开始种植栽培。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也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但龙井茶之名却始于宋。北宋时期在灵隐、天竺二寺附近所产的茶叶已经很有盛名,经常被列为贡品。不过起初这里产的茶叶以地而名,如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等。有一年,北宋文学家、杭州通判苏轼曾约几位文友在狮峰山脚下龙井村的寿圣寺品茗吟诗,兴致之余苏轼为寿圣寺书写了“老龙井”的匾额,加之本地的此类茶叶以龙井村质量最好,因而龙井茶就取而代之了其他的品名而流传下来。

如果说在元代和明代龙井茶的名声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那么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与欣赏,它则被列为众名茶的前茅,成为驰名中外、独占鳌头的名茶之首。

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不论是出于游山玩水,还是体察民情的目的,但因为地方官吏知道他嗜好饮茶,所以他每到一地,地方官吏都将本地的名茶献上供乾隆品尝。因此在他所到之地都留下了乾隆爱茶的佳话。传说有一年乾隆到杭州西湖巡游,知州在游舫上用本地的狮峰龙井招待乾隆。乾隆一看这茶的汤色碧绿,茶芽直立,忽忽悠悠地飘然而落,十分美观。啜饮一口,觉得满口清香,甘甜醇厚,便问知州:“这是什么茶?”知州回奏道:“这是西湖龙井的珍品——狮峰龙井,是从狮峰山胡公庙茶园采摘的。”

第二天乾隆就来到狮峰山的胡公庙茶园巡察,见到庙门前左右分别排列着9棵茶树,枝繁叶茂,葱茏碧绿,芽梢齐发,雀舌初绽,充满生机。乾隆来到采茶姑娘们跟前,就学着也采摘了一些新茶芽。接着知州和胡公庙的住持陪着乾隆参观了狮峰山下的茶场,观看了新茶炒制的过程。临行时茶场送给乾隆两盒狮峰龙井。

乾隆回到京城时,恰逢太后身体不适,乾隆就将从杭州带回来的狮峰龙井命太监烹煎给太后饮用。太后也很喜欢这种龙井,连喝几天便觉得身体渐渐清爽起来。乾隆闻讯大喜,随即传旨给胡公庙住持,敕封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为御茶,每年产的龙井茶进贡给朝廷。这样,龙井茶也就蜚声寰宇了。

苦荞茶的传说


相传在古晋朝时,国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有年,瘟疫流传甚广,病者四肢乏力,高烧不止,吃药也无济于事。短短十日,死伤无数。顿时,军民人人自危。且说八太子殊,治国有方,素有贤名。目睹百姓食不果腹、病魔缠身,心如刀割。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殊遂上书为民请命避祸,随后携民众三千,入雁门地带。每有民众生病,殊总问病在侧,重泪相伴。食粮将罄,瘟风正盛,殊与民采野果、野菜度日。

这天,掌管天庭司药的神农氏采药归,化作乞儿,混在民众中,欲掌控病情,解民倒悬。殊待如宾。神农感其诚恳悯农,将疫情上奏玉帝,久无帝讯。而瘟风日盛。神农情急,遂冒死盗来玉帝雁门苦荞仙麦,撒向雁门大地。翌日,遍野雁门苦荞麦。殊率民众采收麦粒。军民不忌其苦,唯求果腹不饥。数日,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

很久以前天大旱,连续几月滴雨未下,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眼看到了秋收季节了,百姓还在祈雨,龙王爷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跑到玉帝那里去说了些好话。玉帝听说人间这样遭难,很觉的有些失职,赶紧安排下场透雨。龙王向玉帝禀报说,现在下雨也无及于事了,天气渐凉了,已经没有什么作物可以开花结籽了。

玉帝究竟是神仙,有非凡的智慧,慢慢睁开眼说,这样吧,边说边用手在他脖子上搓了几下,这里有些种子,深秋下霜时就有收获了。说着把手里的泥撒向人间,落在坡的阴面后来长出来就是苦荞,因为是玉帝脖子上的泥变的,所以苦荞籽的颜色至今还是那么油光发亮。

直到现在每遇旱年,什么作物都不能种了,就种荞麦,只有它在下霜时还有收获,穷人喜欢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