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书写的中英交往史

发布时间 : 2022-01-16
中国茶的发展史 中国茶的起源 中国茶的发展

中国茶的发展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近年在全球茶叶总产量的占有率40%以上,英国是全球主要的茶叶进口消费国,人均消茶量为2公斤以上,居发达国家之首,茶叶已成为英国人的“国饮”。茶叶不仅是中英两国产、销的一般关系,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渊源。

英文“China”字义极有可能是“生产茶叶的地方——中国”

人们从英汉词典查看“China”的字义是“瓷器”,传统说法认为,英语把“中国”称为“China”,是因为中国瓷器在西方久负盛名。然而根据专家的考证,“China”并非“瓷”的英译。而是源于藏语对“茶”的称谓。早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古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就提出“China”一词来源极有可能源于“茶”而非瓷。而今藏语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很可能藏语对“茶”的称谓直接影响了英国人对中国的称呼。藏语“茶”的发音是“甲”,这和古汉语中“茶”被称为“槚”相印证。而祖国内地则被藏族同胞称为“甲拉”,意即“生产茶叶的地方。”从“甲拉”和“China“的发音非常近似,可窥究竟。

从唐代开始直至20世纪,在这1000年间,中国茶叶经由茶马古道转运到西藏,然后茶叶又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尼泊尔和印度,可以说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其中之一是经由这条茶马古道开始的。因为茶叶由最初的茶马古道传入西方,要比瓷器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早200多年,正因为如此,“China”一词极有可能源于“茶”而非“瓷”。

鸦片战争与茶

1637年英国船首航广州,携带62000枚银元,作为英方支付购买中国茶叶的货币,随后又于1669年和1673年(清康熙年间)将我国茶叶陆续运销伦敦,从此,我国茶叶成为世界商品,也是中英贸易的开端。

密尔本(Millburn)著的《东方商业》载有英国东印度公司17年的详细统计,广州运到伦敦的货值,茶占全数的95%,仅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例,1765年至1794年约30年内,该公司从广州进口中国茶叶占其75%以上。1715年(康熙54年)广州的中英茶市方完全成立,整个华茶贸易几乎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仅该公司1740年即有700多吨茶叶运往伦敦。1784年由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输入英伦本土的茶叶进口减低税率,后50年从中国运英国茶叶增加了4倍。

1796—1850年,中国茶叶输往英国占我茶叶输出量的1/2,英国购买中国茶叶每年要费白银2000余万两之多。英国向中国输入的货物主要是毛织品和钟表等。这些商品并不是当时贫困的中国人民所必需,无力购买。因此,英国的商品运来中国后,往往因为销路很差而无法获利。为此,英国政府采用卑劣手段,通过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入印度的鸦片来中国,用鸦片代替白银来换取大量的中国茶叶和丝绸。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遂爆发了鸦片战争。

然而,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结束。虽然英国垄断华茶外销100多年,其时也刺激了中国茶叶产销的发展,1886年出口13.41万吨达到历史最高峰。但后由于英国等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茶叶的控制和掠夺,也与当时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生困苦,茶商、茶农粗制滥造有关,致中国茶叶品质失控,销路受阻。此后不久,英国侵略印度和斯里兰卡,极力扶持和发展这两个国家的茶叶生产,扩大外销,以堵塞华茶销路。自1897年后,中国红茶被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所夺,19世纪后期,英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属地种植由中国引种的茶种获得成功。英国遂大力宣扬饮用印斯红茶,攻击中国茶不卫生,力排中国茶叶,同时千方百计地垄断世界茶叶销售市场。1890年起中国茶业出现全面衰退之后,英国就抓住机遇,为当时的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打造品牌,立顿(Lipton)公司就是于1890年在英国创建的。不产茶叶的英国有了风靡世界的立顿品牌茶。

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源”之争划上圆满句号

中国是茶的起源地,中国茶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为“世界之最”。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五大贡献之一,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史权威李约瑟博士(Dr.JosethLee)就是这样说的。

印度虽然有历史攸久的文化,但在古代,不知道饮茶,更不知道种茶。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的罗伯特·福钧(RobortFortune)偷运中国茶籽到印度种植成功后,英国当时为了推销其所属殖民地印度的茶叶,就以印度多处发现野生茶树为借口,掀起了“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争,一直延续了160多年,形成以“印度派”为主的几个学派,这个学派以1877年英国人贝尔登(SamueBaildon)为主导,著有《阿萨姆的茶叶》反对茶树原产地在中国的历史结论,主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年)带头据理力争,他留学日本时悲愤地写道:“一个衰败的国家,什么都会被人掠夺!”“生乎吾国长乎吾土的植物也会被无端地改变国籍!”他用深入全面的研究,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有力地批驳了“印度派”舆论。但吴老及几位中国学者的批驳多发表在国内,国外刊物上稀有发表,吴老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日本《茶》刊上,但日本对中国是“世界茶源”并无争议。1992年印度茶叶刊物《阿萨姆评论》陆续出现“印度是世界茶源”的观点。本人就在印度茶业协会主办的英文月刊《阿萨姆评论和茶讯》以“论中国普洱茶特色”(Pu’erTeaWhatMakeItsoSpeccal?)为题发文,并配图云南邦威千年古茶树表明“中国是世界茶源”的物证。至今,该刊再未有出现“印度是世界茶源”的论点。

世界顶尖级的山茶科植物分类学家,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对世界茶叶原产地和茶树原种问题做了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断定印度阿萨姆茶树源自云南,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2013年5月25日,国际茶叶委员会(ITC)主席,英国人诺曼·凯利博士(Dr.NormanKelly)签名刻授“世界茶源”牌匾,在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上授予中国云南省普洱市。这意味着这位英国籍主席纠正了英国人百多年前的错误,实在是来之不易的!

把握中英关系的良好势头

挖掘我茶销英的潜力

综观中、英关系的演变,能取得现时的良好势头是来之不易的。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了《中英联合声明》草签仪式,以此为标志,中英谈判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12月19日——举行了《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终于实现了香港的回归。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多次谈判中,当时的英国首相有“铁娘子”名声的撒切尔夫人曾经有种种歪理和诡辩,企图仍把持香港的主权,邓小平同志以坚定的原则性(主权问题是不能含糊的)和适当的灵活性,如实行“一国两制”,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互利合作。基于新中国的国力增强,对外政策和策略运用得当,终于达成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至于中英茶叶贸易的进程,上述英国扶植印度、斯里兰卡茶业政策的状况还有延续。英国市场主销红茶(尤以红碎茶为大宗),而印、斯以及新兴产茶国肯尼亚的红碎茶品质适销对路,中国茶在英国市场便处于滞后地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在英国市场具有传统优势的祁红、滇红、正山小种、坦洋工夫、英红等茶的销路,大力开拓,既有需要,也有可能;同时,我们要锐意进取,提高红碎茶品质,增大在英国市场的占有率。

历来中国茶叶,尤其是传统的工夫、小种红茶在英国市场享有盛尝,受到英国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皇室的广泛赞扬。最近牛津大学教授、欧洲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席大卫·格拉柏就高度赞尝中国茶叶味道特别好,文化底蕴厚重,健康作用比咖啡、可乐要好得多。

我们要借鉴参考英国“立顿茶”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造响当当的自主品牌,由宣传名茶向宣传名牌转化,把弘扬中国茶文化与市场营销有机地结合,提高我茶品质和经济效益,推进中国茶业的新常态,打造中国茶业新的辉煌!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渊源流长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可谓渊源流长,早在春秋之前已开始形成,最初,人们喝茶的形式是从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开始,慢慢地,嚼茶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这个阶段是茶作为饮品的前奏。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生吃茶叶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倒到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依在,日复一日,这种水煮茶叶的喝法自然养成,茶作为饮料的文化就在这时开始了。

秦汉时期,茶叶已经开始出现简单加工操作。人们用木棒把鲜茶叶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饮茶风习可谓千姿百态,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使得饮茶方面有着不一样的风俗,在茶叶的用途上存在不同的差别。古时最早人们饮茶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随着人们对于饮茶的更加深入,对于饮茶方式的更加规范,对于饮茶精神的更加追求,以及与禅等方面相结合,使得茶文化渐渐升华为茶道,茶学,禅茶一味。

中国茶叶利用和茶叶制作的发展史


从发现茶树以来,茶叶的利用经历了采食、生煮、羹饮、品饮(茶叶利用经历另一种说法:食用——药用——饮用)。茶叶的制作从饼茶到散茶,从蒸青到炒青,从绿茶到多类茶,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一、茶叶的利用史

1、采食

从成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和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来看茶叶的利用开始于神农时代的说法广为流传,也可看出茶的最初利用是采食鲜叶。(中国上古时期的炎帝,号称神农氏,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见图1))

2、生煮

生煮,类似现在的煮菜汤。《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在齐景公时代做相国的时候,饮食简单朴素,吃糙米饭,几样荤菜外就只有用茶叶做的“茗菜”了。即今人所谓的“粗茶淡饭”。

3、羹饮

茶叶作为羹饮的记载见于西晋郭璞注解的《尔雅》:“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中也有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依然还有吃茗粥的习惯。

4、品饮

南朝鲍令晖《香茗赋》,提出香茗的概念。唐朝陆羽《茶经》更是全面论及茶叶的起源、形态、加工、审评、茶史、茶区、茶文化。唐宋期间,贡茶逐渐兴起,喝茶、品茶随之流行。

二、茶叶的制作史

三国时,魏国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摘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1、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由于用鲜叶直接加工的饼茶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后人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法。虽然去了青气,但苦涩味还是很重,于是后来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宋期间,贡茶逐渐兴起,朝廷成立了贡茶院,研究制茶技术,促使茶叶制作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团茶逐渐完善。宋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并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即龙凤团茶。

2、团饼茶到散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制茶以团饼茶为主,也有其他非团饼茶,只是饼茶最为盛名。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主要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宋元两代,饼茶、龙凤团茶、散茶同时并存。到了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3、蒸青到炒青

使用蒸青方法,茶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炒青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记载:”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可见炒青技术唐代就已经出现。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与现在炒青制法已十分相似。

中国茶的分类


中国茶的分类可以分了好多种的,下面具体的让小编给您讲解下。

中国茶的分类

茶叶种类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出口茶的类别、茶叶加工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等进行不同的茶叶种类的划分,具体介绍如下:

一.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颜色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绿茶品种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都为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

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

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

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

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肖山等县。

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

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称为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信阳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等。在此只简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幼嫩柔匀明亮。金奖惠明:产于浙江云和县。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匀整,苗秀有峰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2.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种烘青,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软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3.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行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各类名绿茶有: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黄茶品种

黄茶属于徽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属于轻发酵茶。这种黄色主要是制茶过程中进行渥堆闷黄的结果。黄茶可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三类。

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浙江的平阳黄汤等。

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各类黄茶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黑茶品种

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过程中一般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为叶色多呈暗谒色,故称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数民族饮用,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群众喜好饮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艺上,黑茶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黑茶产区广阔,品种花色很多,有湖南黑茶加工的黑砖、花砖、茯砖,湖北老青茶加工的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

各类黑茶名:湘尖、湖南黑茶;老青茶;四川边茶;六堡散茶;普洱茶、黑砖茶、获砖茶、康砖子等。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红茶品种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都为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1.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起源16世纪。最早为武夷山一带发明的小种红茶。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今称之为“正山小种”)。至18世纪中叶,又从小种红茶演变为工夫红茶。从19世纪80年代起,我国红茶特别是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但洋、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在小种红茶中,唯正山小种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产自武夷高山地区,崇安县星村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燎绕,茶园土质肥沃,茶树生长繁茂,叶质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质特别优异。

2.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当前我国十九个省产茶(包括试种地区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我国工夫红茶品类多、产地广。按地区命名的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浮梁工夫、宁红工夫、湘江工夫、闽红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及粤红工夫等。按品种又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大叶工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3.红碎茶: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近年来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红碎茶的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 tO va 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雕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同时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发酵均匀而迅速,所以必须及时进行烘干,才能达到汤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以不同机械设备制成的红碎茶,尽管在其品质上差异悬殊,但其总的品质特征,共分为四个花色。叶茶:传统红碎茶的一种花色,条索紧结匀齐,色泽乌润,内质香气芬芳,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多嫩茎;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色泽乌润或泛棕,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片茶:外形全部为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色泽乌褐,内质香气尚纯,汤色尚红,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未茶:外形全部为砂粒状未,色泽乌黑或灰褐,内质汤色深暗,香低味粗涩,叶底暗红。红碎茶产区主要是云南、广东、海南、广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但、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从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各类红茶名:祁门功夫;湖红功夫;滇红功夫;功夫红茶;宁红功夫;宜红功夫;越红功夫;川红功夫;政和功夫;闽红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白茶品种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各类白茶名: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白牡丹;寿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