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

发布时间 : 2022-01-22
中国的茶叶 中国上好的茶叶 中国的茶叶品种

中国的茶叶。

“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便与海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无数商贾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奇珍异宝来到这里,又将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仍然依稀可见,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引领下,千年“海丝”基因再次被激活。

在泉州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50多米的宋元古窑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自宋以降,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如今,德化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工艺品出口量排全国第一。“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要适应时代变迁,让现代的中国瓷器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

除了丝绸和瓷器,茶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在泉州安溪县,茶叶批发市场的交易大厅被客商围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幽幽茶香。

在安溪县出口量最大的茶企八马茶业,几位韩国客商正在洽谈合作事宜。“近几年,来订购中国茶的海外客商越来越多。”八马茶业董事长、国家级非遗铁观音传承人王文礼说,茶叶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非洲的乌龙茶单价为每公斤164美元,刷新了安溪高档乌龙茶出口单价的纪录。

伴随着货物的往来和“走出去”的契机,历史的符号也在人们心中刻下“烙印”,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满载华人华侨的乡愁,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乡音,成为“海丝”路上共同的语言。

每天傍晚,在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一些老人都会摇着蒲扇,围坐在南音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一弹一拨,音乐清简,回味无穷。

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行,南音也伴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

泉州南音乐府社长夏永西说,单在菲律宾便有五个南音社团,每周各个社团轮番进行演出。在东南亚各国,每年举行区域性的海外交流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国际南音大会唱”。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夏永西说。

在“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主线下,福建正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先行先试的作用,着手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推动民间交往。“福建正积极打造泉州海丝先行区,福州、厦门、漳州海上战略支点以及其他设区市的重要支点建设,努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军说。

小编推荐

2017“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在重庆举行 邀请万人品尝好茶


贵州虽然是属于内陆省份,经济没有沿海省份那么发达,但是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这里风景还是很不错的,而且有多彩的人文,气候凉爽,还有我们十分喜爱的特色菜肴。出来这些还有什么自古流传吗?

喝茶

昨天下午,2017“丝绸之路·黔茶飘香”重庆站推介活动在重庆市江北区世纪金源大饭店举行,贵州人带来了他们最好的茶叶,邀请重庆市民万人共品。

推介会上探讨了渝黔两地的合作交流,旨在通过以茶会友、以茶联姻、以茶促旅,加强贵州茶企、茶区与我市茶叶经销商、投资商、渠道商的交流合作,开展经贸洽谈,吸引当地各界关心关注投资贵州茶产业,积极主动融入两地经济圈,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

会上,贵州绿茶集团与重庆金洁世纪美美商场,凤冈县生态茶业商会与重庆市长城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凤冈县茶叶协会与重庆市恒康茶叶批发市场在两地领导的见证下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市场,共促繁荣。

推介会场外还有30余家来自贵州各地的茶企,在观音桥步行街举行为期3天的万人品茗活动,进行茶艺表演、推介茶产品以及凤冈茶旅一体化精品线路景点,促进渝黔两地茶产业交流合作的同时,广大市民还有机会免费一尝凤冈锌硒茶等高品质的贵州茶。

武夷山—中国茶路的起始之路


万里茶路起始自武夷山茶叶集散地——下梅、赤石与星村,其中以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而广为人知的正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始——下梅村。这座小小的村落,全然褪去了几百年前的中心光环,小小的内船道,再也不见来往商船穿流,人潮涌动的繁华盛景。只能在导游的描述下,循着那砖瓦雕栏依稀想象着当年下梅的起始荣光与茶商往日的富庶。

我站在茶叶之路的起始码头,不得不遥望起,从这里延伸出的那些古老的曾经。在世人眼里,下梅,是一个被涂抹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的古老村庄。古老的历史漫长的似乎无边无际,遥远的就好象时空的那一头,有多远,我看不见。但我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牵扯着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这里是万里茶叶之路古道的历史始端,从下梅码头起始,一直通往中俄边界的恰克图,通往欧罗巴。

1610年,那一年,武夷茶开始了中国茶的代名词。那一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被当作一种东方珍奇物产,由荷兰人传至欧洲,成了宫廷、贵族、商人等上流社会的风雅之饮。后又由殖民活动,把饮红茶之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吉利人这样记载:“武夷茶色,红如玛脑,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18世纪,武夷红茶进入最辉煌阶段,那是一个武夷红茶独步天下的时期。“全盛时茶叶每年输出值数百万两”。《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记载“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茶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整个武夷山区“商贾云集,穷岸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茶山绵延百十里,寮厂林立。”想知晓武夷茶的更多历史,可以添加小编

历史激荡中的茶叶救国之路


锦绣江山变断壁残垣,茶的命运只是近代中国人所遭受伤痛的一个缩影。家国情怀一旦浓缩在一杯茶之内,带来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1895年,中法两国政府签订的《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和《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法国人借此攫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并把猛乌、乌得划归法属老挝,连同磨丁、磨别、磨杏三处盐井,云南五地割让土地近3000平方公里。

当然,这一年清廷丢失的还不只是云南边境的大片土地,整个台湾都被割让给了日本,举国震惊。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孙中山领导了“广州起义”,严复则发出了“救亡绝论”。谁能救国?谁能自救?

割让领土之举,引发了边境上持续十年的抵抗运动。大厦将倾,国已非国,边地诉求无法动摇清廷的决心,自此十二版纳少了领地,而大片茶园也尽落入他人之手。后来,猛乌、乌得的茶农不服从法国人的统治,砍伐了许多茶园,迁徙回到版纳境内。

中法谈判后仅仅两年,1897年法国就在思茅(今普洱)成立领事馆,思茅被辟为通商口岸,对茶叶出口课税。茶山之利,终落外人之手,陈荣昌的担忧成为现实。

1898年,光绪帝下令各省成立茶务学堂,学习日本和印度制茶。

1913年,云南民政厅长罗佩金在发给省议会议员的报告中说,昔年中国茶畅销俄、法等国,现在销路遇阻,反而落后于日本。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制作粗糙,不如日本茶精美。这样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传统红茶、龙井受到影响,云南的普洱茶、宝洪茶也跟着遭殃。于是他建议派4个人去日本、台湾地区学习制茶法,再派两名去爪哇,通过学习再兴滇茶。

1913年,云南派出朱文精、陈洪畴、张相实等到日本静冈学茶,回国后,朱文精、陈洪畴等人创办了云南茶叶实习所。1924年,云南“模范茶园”成立。如果比较其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的作为,朱文精他们这一代可以说并没有完成实业救国的使命。

直到1937年5月1日,在“实业救国”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以茶业救国为目标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在南京成立。这是一家由各个省级分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然而当时云南并不在重要茶区的名单上,中茶公司主要基地是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和福建。其迫于战事不得不到西南发展后,云南才成为中茶公司重要茶区。我们从云南茶业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看到这点:清代才开通最后一个茶马贸易之地,到了法国、英国入侵西南,云南的价值才一次又一次被发现——而这一次的触发点,是中国面对日本的全面入侵。

1938年9月,云南作为备选茶区,中茶公司董事长周诒春派出郑鹤春和冯绍裘前来考察。他们对云南大叶种的肯定,使得中茶公司加快布局,在云南资本大家缪云台的支持下,12月16日,便火线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茶来自中国|通过叫法看茶的全球化之路


美媒称,除了少数微不足道的例外,全世界的茶实际上只有两种说法。一种与英语说法tea类似,比如西班牙语中的t和阿非利卡语中的tee;另一种是cha的某种变化形式,例如印地语中的chay。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这两种说法都来自中国。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全世界传播的,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前,全球化是如何运作的。读音与“cha”类似的词语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与“tea”类似的词语则是由荷兰商人通过海上传播的,这些商人将这种新奇的叶子带回欧洲。

报道认为,cha这个说法是汉语,它是很多汉语方言所共同使用的。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ay”。这无疑是因为丝绸之路贸易线路。根据最近的一项发现,两千多年前人们沿这条线路交易茶叶。这个说法的传播范围超过了波斯,在乌尔都语中成为chay,在阿拉伯语中成为shay,在俄语中成为chay。它甚至传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语中成为chai。日语和韩语中茶的说法也以cha为基础,但这些语言很可能在这种说法向西传到波斯前就采用它了。

报道认为,但这没有为“tea”提供解释。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福建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te。这里的关键词是“沿海”。

报道表示,在中国沿海地区方言中使用的te的说法经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荷兰人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荷兰人在东亚主要使用的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使用te的读音。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大规模进口茶叶,这让人们有了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和英语中的tea。

但最先到亚洲的并不是荷兰人,而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进行贸易并不是通过福建,而是通过澳门,澳门使用的是chá这个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葡萄牙在欧洲是一个例外。

报道称,在谈到茶的时候,少数语言有自己的说法。这些语言通常是在茶叶自然生长的地方,这令当地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关于茶的说法。例如,在缅甸语中,茶叶是lakphak。

老杨说茶:中国茶的国际化之路该如何走?


针对中国茶的国际化之路怎样走,笔者这个非职业的爱茶人有以下几个思考,希望:

一、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搭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顺风车扬帆远航。中国的茶在国际中没有像立顿、星巴克那样的国际知名品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难以大规模、广范围的推广。创建属于中国的国际知名茶叶品牌是中国茶更好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中国的茶叶企业可以向中国装备制造业、高铁等行业学习,走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之路,在条件具备的国家投资建设茶叶企业、种植茶园、开发适合的茶品,推动当地的饮茶习惯,实现中国茶走出去。

二、加强绿色有机茶园建设,严格控制农残,加强产品出口前检验,让中国茶成为国际放心茶,恢复国际上对中国茶的信心,更多的走出国门。中国茶的农残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茶产品出口的难题,影响中国茶在世界上的推广,必须从根源上加以解决。而且农残的问题不仅是影响了中国茶的出口,如果不能尽早从根源上解决将会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与茶文化的传承。

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针对国际市场茶叶产品品饮文化传统和最新流行趋势开发适销的茶叶新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积极创立可与立顿、星巴克等快销饮品国际品牌相对应的中国茶饮料快销品牌,适应茶饮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四、加强茶叶科研力度,从科学角度认知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挖不同茶类的保健功效,研发具有针对性、可验证保健功效的茶产品。

五、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交流,让世界上的更多人正确认识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让中国茶道、茶艺、品茶习俗等文化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

六、强化茶叶国家标准体系,规范茶叶生产工艺,提高成品茶平均质量。

七、加强茶叶销售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茶品,尤其是“做旧茶”的假冒老茶。

八、加强市场中销售茶品库存的检验力度,加强对市场上在售的黑茶、普洱生茶、福建白茶等可以长存储存茶叶“老茶”的卫生检验,尽可能避免霉变、细菌超标等对人体有害老茶的销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