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与雅安边茶

发布时间 : 2022-02-10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什么是茶马古道线路

茶马古道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古道与雅安边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代的茶马交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和宋代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但茶马交易并不是从宋代才有的。唐代时期,茶传入西藏并逐渐得到普及,茶马交易就已经开始了。

茶叶传入西藏是上层统治者才能享用的稀罕之物。以后,随着吐蕃社会的几次大的变迁,饮茶之风大约在九世纪初,才在吐蕃开始逐渐流行开来。至于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的茶风,是在以后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明清时期,茶马交易多承袭宋代。清乾隆时期,停止了茶马交易,但对茶叶仍然严加管制,改茶引制为引岸制。所谓引岸,就是不仅要有特别通行证,而且还要定点生产和销售。乾隆时期将四川生产的茶叶定为三个口岸。其一,是以雅安、天全、荥经、名山,加上邛崃,五县所产茶叶,专销康藏地区,称为南路边茶;其二,是把灌县、崇州、大邑等地所产的茶叶,通过灌县输入松潘、理县等地,称为西路边茶。其三,是将其余所产者行销于内地,称为腹引。雅安所产南路边茶主要以贸易的形式,通过打箭炉,源源不断的输入藏区。

打箭炉是现在的康定的原名。打箭炉在明代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元明时期,也不过是一个小山村。那时的打箭炉还只有跑马溜溜的山。康熙时平定了那里的土司之乱,派官治理,雍正时设打箭炉厅,隶属雅州。之后,边茶输入才渐渐将这里变成了康定溜溜的城,商业日益繁盛。

据有关资料显示,清初时打箭炉只有四家锅庄。所谓锅庄,就是当地供客商往来,既可堆货又可住宿的客栈。到清代中叶,那里的锅庄已经发展到四十八家,边茶的贸易进入极盛时期,南路边茶的运销量超过十万引,对促进藏区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川当代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在西藏采风时,发现了当地传唱了三百多年,用藏族古乐谱成的歌曲《汉之茶》。歌词唱到:乌黑的汉茶,乌黑的茶垛,高过江边绿色的山坡。雅安姑娘深深的情意,赛过蓝色的江河

三百多年以前,雅安的茶叶在藏区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藏族同胞对雅安已是一往情深。

茶马古道是从茶马交易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实它的内涵更多的是指边茶贸易之道。一般所谓的茶马古道实际上有两条,一条线路从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即今天的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西行经大理、丽江等地进入西藏,再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等地。另一条就是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等地进入西藏。在由两条古道构成的川、滇、藏大三角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马帮、牦牛、背夫,一千多年以来编织了西南地区与外界沟通的神秘古道。直至解放以前乃至解放初期,从雅安出发的茶包子(也包括一些其它生活物质),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挪,踯躅在通往藏区的蜿蜒小道中。背夫们沉重的脚步,丈量着横断山区千百年的艰苦卓绝。

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是所有的茶马古道中最为著名的一条,也是最为艰苦的一条。之所以著名,是因为雅安的边茶品质好,在藏区很有名气,深受欢迎。之所以艰辛,是因为路途遥远,骡马难行,运价高,主要靠人力背运。

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道路。

一路是从雅安出发,向南经过荥经,在花滩分左进入凰仪,然后草鞋坪垭口,翻越海拔2900米的大相岭到清溪。清溪古属黎州,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驿站。然后西向经宜东,翻跃2800多米的飞越岭垭口进入泸定,经磨西到打箭炉。因为此路也是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质的官道,所以称为大路。

另一路从雅安出发,逆青衣江而上,经天全、昂州河,翻越二郎山,经泸定到打箭炉。这一路顺天全河而上,夹岸高山,遮天蔽日,要翻越海拔2987米、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山高沟深,道路险峻,气候恶劣,主要是背运货物的背夫们来往的羊肠小道,被称之为小路。大路沿途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骡马,客店用来歇背子,就是背夫。小路因为骡马难行,所以一般只有客店而少有脚店。

背夫是最苦最苦的谋生方式,人们都把他们称作背子。这样的苦力活儿,要有人组织,有人担保,防止背夫们中途撂包子。背夫们一般是农闲时间,背背子以谋生。他们八个一群、十个一伙,在雅安的孚和、永昌恒等茶庄里领茶包。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一包。中等力气者背十包到十二包,力气大的背十五、十六包,重量达到300多斤。还有生活极为艰难的妇女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些背运队伍中。她们背得少,挣得也少,景况更为悲惨。

背夫们出发时,随身携带一点玉米面或者馍馍,带一点盐巴。走到幺店子,烤热自带的玉米馍,弄一碗盐水,就是路上的伙食。如果能够买上一碗豆泡子(豆浆、豆渣合着素菜煮成的一种食物),那就是一顿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一般的客店、脚店里,备有哨凳,用来歇茶背子。地下铺一些草帘子、玉米叶子、干谷草,就是背夫们的床铺,疲惫的背夫们横七竖八躺一屋子,待天麻麻亮,又踏上漫漫长途。

背夫们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子,用来撑着茶包歇气。因为负荷重,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还要弄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用来刮汗。另外,女背子的茶包上还要挂上几匹笋壳,以便歇下背子,站着小便时作水槽之用。有的女背子还要把吃奶的孩子挂在胸前。

翻山越岭,吊桥栈道,日晒雨淋,风霜严寒。有时,路上边走边摆龙门阵,后面半天没人答话,回头一看,人没了,掉到崖下去了。其艰难困苦,今天的人们实在无法想象。

至五十年代修通川藏公路,茶马古道上的背子才逐渐从川藏间的沟谷坡岭间淡出。但他们用拐子拄出的一个个石窝,却把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永远铭刻在茶马古道的崇山峻岭间。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马旧道与雅安边茶


宋代的茶马生意业务到达了空前的程度,这和宋代的特别的汗青后台密不行分,但茶马生意业务并不是从宋代才有的。唐代期间,茶传入西藏并渐渐获得遍及,茶马生意业务就已经起头了。

茶叶传入西藏是上层统治者才气享用的奇怪之物。今后,随着吐蕃社会的频频大的变迁,吃茶品茗之风约莫在九世纪初,才在吐蕃起头渐渐盛行开来。至于宁肯三日无盐,不行一日无茶的茶风,是在今后较长的汗青历程中形成的。

明清期间,茶马生意业务多秉承宋代。清乾隆期间,制止了茶马生意业务,但对茶叶仍然严加管束,改茶引制为引岸制。所谓引岸,便是不但要有分外通畅证,而且还要定点临盆和贩卖。乾隆期间将四川临盆的茶叶定为三个口岸。其一,因此雅安、天全、荥经、名山,加上邛崃,五县所产茶叶,专销康藏地域,称为南路边茶;其二,是把灌县、崇州、大邑等地所产的茶叶,经由过灌县输入松潘、理县等地,称为西路边茶。其三,是将别的所产者行销于要地本地,称为腹引。雅安所产南路边茶重要以商业的情势,经由过程打箭炉,源源赓续的输入藏区。

打箭炉是如今的康定的原名。打箭炉在明代曩昔是一片不毛之地。元明期间,也不外是一个小山村。当时的打箭炉还只有跑马溜溜的山。康熙时安定了那边的土司之乱,派官治理,雍正时设打箭炉厅,从属雅州。之后,边茶输入才逐步将这里酿成了康定溜溜的城,贸易日益茂盛。

据有关资料表现,清初时打箭炉只有四家锅庄。所谓锅庄,便是当地供客商往来,既可堆货又可留宿的堆栈。到清代中叶,那边的锅庄已经成长到四十八家,边茶的商业进入极盛期间,南路边茶的运销量凌驾十万引,对促进藏区的成长,加强平易近族连合,作出了伟大的孝敬。

四川现代闻名作曲家罗念一在西藏采风时,发明了当地传唱了三百多年,用藏族古乐谱成的歌曲《汉之茶》。歌词唱到:黝黑的汉茶,黝黑的茶垛,高过江边绿色的山坡。雅安密斯深深的情谊,胜过蓝色的江河

三百多年曩昔,雅安的茶叶在藏区就孕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藏族同胞对雅安已是一往情深。

茶马旧道是从茶马生意业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观点。其实它的内涵更多的是指边茶商业之道。一样平常所谓的茶马旧道现实上有两条,一条线路从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即本日的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西行经大理、丽江等地进入西藏,再延长到印度、尼泊尔等地。另一条便是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等地进入西藏。在由两条旧道构成的川、滇、藏大三角地域的崇山峻岭之中,马帮、牦牛、背夫,一千多年以来编织了西南地域与外界相同的秘密旧道。直至解放曩昔以致解放初期,从雅安出发的茶包子(也包孕一些别的生存物质),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挪,踟蹰在通往藏区的蜿蜒小道中。背夫们极重繁重的脚步,丈量着横断山区千百年的费力卓绝。

从雅安出发的茶马旧道是全部的茶马旧道中最为闻名的一条,也是最为费力的一条。之以是闻名,是由于雅安的边茶品格好,在藏区很有名气呼呼,深受迎接。之以是艰苦,是由于路途迢遥,骡马难行,运价高,重要靠人力背运。

从雅安出发的茶马旧道重要有两条门路。

一起是从雅安出发,向南颠末荥经,在花滩分左进入凰仪,然后草鞋坪垭口,翻越海拔2900米的大相岭到清溪。清溪古属黎州,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旧道上一个特别很是紧张的驿站。然后西向经宜东,翻跃2800多米的飞越岭垭口进入泸定,经磨西到打箭炉。由于此路也是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质的官道,以是称为亨衢。

另一起从雅安出发,逆青衣江而上,经天全、昂州河,翻越二郎山,经泸定到打箭炉。这一起顺天全河而上,夹岸高山,遮天蔽日,要翻越海拔2987米、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山高沟深,门路险要,天气恶劣,重要是背运货品的背夫们交往的曲折小路,被称之为巷子。亨衢沿途有脚店、旅舍,脚东主要用来宿骡马,旅舍用来歇背子,便是背夫。巷子由于骡马难行,以是一样平常只有旅舍而少有脚店。

背夫是最苦最苦的餬口体例,人们都把他们称作背子。如许的夫役活儿,要有人构造,有人包管,防备背夫们中途撂包子。背夫们一样平常是农闲时候,背背子以餬口。他们八个一群、十个一伙,在雅安的孚和、永昌恒等茶庄里领茶包。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一包。中等气力者背十包到十二包,气力大的背十五、十六包,重量到达300多斤。另有生存极为艰巨的妇女和儿童,也参加到这些背运部队中。她们背得少,挣得也少,境况更为悲凉。

背夫们出发时,随身携带一点玉米面大概馍馍,带一点盐巴。走到幺店子,烤热自带的玉米馍,弄一碗盐水,便是路上的炊事。假如可以或许买上一碗豆泡子(豆浆、豆渣合着素菜煮成的一种食物),那便是一顿奢侈的炊事了。至于留宿,一样平常的旅舍、脚店里,备有哨凳,用来歇茶背子。地下铺一些草帘子、玉米叶子、干谷草,便是背夫们的床铺,怠倦的背夫们横七竖八躺一屋子,待天麻麻亮,又踏上漫漫远程。

背夫们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子,用来撑着茶包歇气呼呼。由于负荷重,只有这种方式才气在路上歇下背子。还要弄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用来刮汗。别的,女背子的茶包上还要挂上几匹笋壳,以便歇下背子,站着小便时作水槽之用。有的女背子还要把吃奶的孩子挂在胸前。

跋山涉水,吊桥栈道,日晒雨淋,风霜冰冷。偶然,路上边走边摆龙门阵,背面半天没人答话,转头一看,人没了,失落到崖下去了。其艰巨干瘪,本日的人们着实无法想象。

至五十年月修通川藏公路,茶马旧道上的背子才渐渐从川藏间的沟谷坡岭间淡出。但他们用拐子拄出的一个个石窝,却把这段不服凡的汗青,永久铭刻在茶马旧道的崇山峻岭间。

茶马古道专家相聚雅安 重走茶马古道


李锡东介绍长卷

21日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上,全国多地的茶马古道专家相聚雅安。新朋旧友一相逢,话题不断,高潮迭起。

蒋秀英:再次来雅安重走茶马古道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蒋秀英是雅安的老朋友了。为写作《恢宏千年茶马古道》,她曾经来雅考察。如今,这部作品已经走出国门,有了英文版本。不少喜欢茶马古道的人专程去甘孜州找她,询问茶马古道怎么走。

蒋秀英这次到雅安,除了和茶马古道专家们聚首,还将为即将再版的《恢宏千年茶马古道》,增补一些材料。

蒋秀英回忆,当初考察时,位于名山县新店镇的茶马司比较破旧,现在已经有所修整。所以,她拍摄了现在的茶马司照片,准备补充在再版的书当中。

在22日的实地考察中,蒋秀英和众多专家们参观了雅安博物馆、雨城区某藏茶茶厂、荥经县的姜家大院、开善寺、茶马古道新文段和新添古镇。

李锡东:13米长卷再现古道艰险

研讨会上,当一条长13米、宽35厘米的画卷被两边的工作人员缓缓展开时,台下的嘉宾们发出了阵阵惊叹。

汉源县党研室的李锡东介绍,画卷记录了茶马古道汉源段从大相岭开始,途经飞越岭,一直到泸定约100公里的崇山峻岭,除了再现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古镇等历史遗存外,还刻画了形态各异的背夫,背负茶包走在茶马古道上的情形。

这幅画卷是由汉源县文体局文化股股长陆仁泽的女儿陆小路所画。李锡东回忆,半年之前,他就开始为画作整理创作素材。陆小路先根据素材,用碳素笔画出65张单幅图画,然后拼接成的一幅图画。呈现在专家学者面前的图片是经过拍照影印后的效果。

李锡东说,希望通过长卷让众嘉宾直观地看到茶马古道汉源段的情况。以后,画卷或将在汉源县做成文化墙,让来往的客人直观了解茶马古道汉源段。

任新建:厘清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新建在研讨会上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这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研讨会集中了专家、学者和领导,对深入研究文化内涵、保护和开发茶马古道,进一步研究开启思考都有建设性意义。

任新建表示,自己以前走过茶马古道,也做过一些调研。他觉得茶马古道是历史的丰碑,也是人类为交换而开辟的通道,见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局面。

任新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文化遗产受损,而茶马古道的研究文献较多,且路线较为清晰,研究起来现实价值较大。所以,近年来,茶马古道研究热逐渐兴起。

目前,研究茶马古道的目的是纠正不合史料的部分,厘清茶马古道的历史功能和现在功能。

茶马古道上的雅安藏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蒙山,自古便与青城、峨眉并称为蜀中三大名山,以茶而闻名于天下。蒙山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入贡皇室,直至清末,贡茶历史达1169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佳句。

雅州,即今天的雅安。境内的蒙顶山脉年降雨量2200毫米,全年日照仅100多天,多雨、多云、多雾、空气清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为雅安成为世界茶的故乡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传说2000多年前,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种下七株茶树,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当时的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由于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实行高度垄断,在茶马古道上有朝廷设立的茶马司、买马场、验茶关等机构,目前雅安境内遗留的古茶马司遗址就有六个。

宋朝在榷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茶政的实施上,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官榷茶叶不仅为了买到更多的马,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茶叶的垄断,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据《天全县志》载:宋朝熙宁年间,天全茶马比价为一匹马换茶一驮。崇宁年间一匹四尺四寸大马,换茶120斤。到了明代,改为上等马一匹易茶百斤,中等马一匹易茶80斤,下等马一匹易茶60斤。随着互市规模不断扩大,朝廷换得马匹增多,雅安输入藏区的茶叶数量也逐渐增多。唐代时大约为几十万斤,宋代已达到近200万斤,明代增至400万斤以上。

由于历朝历代的茶马互市,就产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川藏道,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马塘、昌都至拉萨,再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史称川藏茶马古道;另一条路线从云南省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至拉萨。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背夫之路。

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必经之路,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海螺,那些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尊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藏茶自有记录以来,就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千百年来,藏茶成为生活在青藏高原藏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藏族同胞一直有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销往藏区的边茶生产。2008年,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雅安藏茶企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雅安市还建立了南路边茶(雅安藏茶)技艺传习所,成立雅安藏茶研究中心,不断挖掘和弘扬藏茶文化。雅安市现在共有茶园65万亩,其中藏茶年产量近3万吨,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藏茶之乡。

四川雅安 茶马古道辉煌的起点


四川雅安,以雅鱼、雅女、雅雨知名;而雅安还有一享誉中华的物产,论影响,远在前三者之上,那就是——茶。

有着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出发地在哪里?——雅安是其中之一。雅安产的砖茶称为边茶,数百上千年来经人背马驮翻越二郎山或小相岭进入藏区直至印度、尼泊尔,交换马匹、药材等,既是贸易大宗,也是安定边疆的必须。

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移栽野生茶树于今日雅安名山县的蒙顶山,开创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吴氏被尊为茶祖,雅安即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自唐代起祭天祀祖的皇茶产自哪里?——雅安。唐天宝年间始以蒙顶山茶极品,作为祭祀天地祖宗和圣人的贡品,连皇上也没有资格享用。蒙顶山茶的皇茶身份一直沿袭到清代皇权没落之时。

古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誉雅安蒙顶山茶为茶中极品。诗人白居易晚年忆及一生钟爱:“茶中故旧是蒙山。”虽然现在雅安茶的名气逊于东南省份的名品,但好品质自是有人识。在上海召开的茶叶博览会上,蒙顶山茶却在行家品后得到“不下于四大名茶”的评价。

雅安茶中精品历来是皇家祭祖贡品,产量极少,因此世人少有了解;加之雅安偏于西蜀,相对闭塞,因为历史原因落后于当代市场竞争。但是,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雅安都是最佳茶产地;更因少有工业污染,茶之品质纯净,虽江南佳茗也不让其先。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三)


是茶换马,还是马驮茶

研讨会上学术争议激烈,主要分为滇、陕、川三派。

第一个发言的木霁弘,夸赞了丽江和丽江马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作用。他说,南部驮茶的马,到了大理、丽江一带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们不适应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唯有大理、丽江的马不惧高海拔。他强调,在研究茶马古道时,不要只看正史,而忽视茶马古道的民间性。他注意到有的人基于地方眼光,排出一、二、三。研究茶马古道时要完整、全面地评估,不要想当然地说你这条路是第一条、是起点。经过长期研究,可能你的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木霁弘后面的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显然说的是陕西的事情,特别是今年4月16日在紫阳县向阳镇瓦房殿举行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点揭牌仪式。

第6位发言的李刚,没有因为自己身处人家门上且是应人家邀请来参加会议而回避观点的交锋。

李刚提出需对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由国家经营、以内地茶叶换取边疆战马为主要内容的西部贸易大通道,是以茶换马的交易;另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以马驮茶的贸易大道,马只是工具而不是商品。李刚认为应该是以茶换马。由于当年陕西运茶量太大,主要是用骆驼驮茶,去西部换马。清代陕西茶商马合盛家有300多峰骆驼。

针对木霁弘的讲话,李刚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须在时空上准确描述茶马古道。他觉得,既然茶马古道不是民间小道,就必须以国家组织和国家行为作为标志。明代边防建设的重点在西北,所以搞了基本国策茶马交易,茶马古道的起源和这一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茶马古道开通的标志,既不是茶,也不是马,而是政府的茶马交易事务主管机构的设立,茶马司就是茶马古道开通的基本标志。明代洪武4年,即公元1371年,在陕甘设立了秦州茶马司、河州茶马司、洮州茶马司,标志陕甘茶马古道开通;到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开通了四川的黎州茶马司(在今汉源县)和雅安茶马司,标志着康藏茶马古道(即一般人称的川藏茶马古道)的开通。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川教授说,在川藏线上,主要是用牦牛运输茶叶,不是马,因为牦牛耐寒,而且用结实的牦牛皮包裹茶叶,不仅能避免受潮变质,而且牛皮摔不破。王川同时提出,川西北是茶马古道核心区。

云南许多学者在会上一再提出,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

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茶马古道是以人赶马(包括牛、骡、骆驼等)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盐、酒、马、骡、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之纽带。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解释,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茶,不是运输工具。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四)


给云南人说句心里话

李刚在发言中,所讲的第一点意见,就是感谢云南的同志,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云南各级政府、党委的关怀、支持、领导下,举全省之力打造茶马古道这一品牌。

李刚说的绝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话,而是一句心里话。李刚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想看看云南是怎样研究、开发利用茶马古道的。

自木霁弘等人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后,云南各级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工作。这里只介绍其中两年的部分活动。

2002年5月,丽江地区人大工委与丽江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向丽江地区行署提出了《关于打造和推出茶马古道旅游品牌》的11条建议;6月,云南和西藏、四川在昌都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究活动;8月,丽江在北京举行了有费孝通、任继愈等全国著名专家参加的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文化研讨会。

今年4月,云南在澳门举办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云南省文物局、普洱市人民政府承办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7月6日至8日,丽江政府举办了本次研讨会。

记者在丽江几天里,街上游客如潮,丽江古城里的游客更是多得摩肩接踵。丽江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刘建勤告诉记者,丽江虽然只有110万人,但去年游客量达700多万人次,今年由于通了火车,预计游客将过千万。丽江文化研究会会员、负责本次研讨会文秘工作的杨杰宏自豪地说,丽江虽然不产茶叶,却是云南最大的茶叶销售地。

李刚私下羡慕不已地对记者说,你看人家从省、市政府到民间,全民形成共识,通过茶马古道拉动整个旅游经济,吸引了全国甚至世界的眼球,丽江年人均接待10人次游客。相比之下,这些年,陕西的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可除了媒体热心外,在省内反响不大,有关单位对茶马古道的漠视态度令人心寒。我们自己如果将茶马古道边缘化,就难免被别人边缘化。外省已对陕西形成合围之势,如果我们3人这次不来,就没有陕西的声音。陕西应该好好向云南学习,通过茶马古道形成陕南绿色茶叶带,拉动陕南经济发展。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二)


陕西茶马古道得到全国专家认可

来自北京、重庆、四川、青海、广西、云南和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事先提交了88篇论文,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一改过去说茶马古道不提陕西的习惯,将陕西列入拥有茶马古道省份之内。

由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多,多数人只能在第二天的分会场发言。虽然李刚事先没有提交论文,而且因故提交名单晚,但主办方还是在开会头一天安排李刚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作专题学术发言。

为了宣传好陕西茶马古道的重要性,李刚做了精心准备,上台后饱含激情,声音洪亮。其观点令在场的专家、学者为之一振。随后发言的四川民族大学教授祁和辉、丽江纳西古乐发掘者宣科等人特意肯定了李刚的有关观点。会后,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首所孔子学院首任院长希格伦对李刚竖起大拇指:你讲得很棒。他告诉记者,李刚的发言学问高,讲得很生动、清晰,受到大家关注。

李刚返回西安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丽江文化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和红阳在称赞的同时,表达了以后邀请李刚到丽江讲座的意愿。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告诉记者,陕西是中国产茶的北部边缘,是茶马古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就缺少了一块。今年6月初,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举行期间形成的关于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普洱共识中,起初草稿上只有滇、川、藏、青、甘、黔6省份,没有陕西,看到《西安日报》的报道后,加上了陕西。而且他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到陕西汉中进行了考察。他发现,陕西茶马古道正史资料完整。

茶文化发源地茶马古道起点——雅安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53年,蜀农吴理真在蒙顶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由此而发展到全国和世界,吴理真因此被称为“茶祖”,世界茶文化也由此发源。

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是我国西部自古以来对外交往的商贸通道。它肇始于唐代茶马互市,但千百年来,其功能延伸已远远超出单纯贸易范围。

历史上,茶马古道前端起始有两条路线:一条在云南,一条在四川。四川茶马古道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由南北两条支线通向西藏地区。雅安边茶从唐代开始传入西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藏族人民喜爱的饮用品。雅安与藏区接壤,两地间容易发生沟通和交流,从最初简单的以物易物,到后来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以茶易马”和“茶土交流”,使得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古代商道。

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雅安的茶叶就经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运到大渡河以西,这条当年的牦牛道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道。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如今,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新店镇的长春村仍保留着一座古建筑,它就是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的“茶马司”,并“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互市事宜,茶马司是宋以来专管茶政机构所在地。当时名山茶马司属成都府路统领,负责筹集边茶上缴成都府路,同时承担了名山县和百丈县“名山茶”筹措和以茶换马事务。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天全县始阳镇新中村六组老街边,至今还保留了清代官方储藏边茶的仓库。该房屋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乡绅高炳举修建。高家在清朝前期经营茶叶生意,历经几代,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到中晚期被朝廷收购,成为官方茶仓库。

雅安茶马古道还有着特有的背夫文化。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这些交通网络中,只有雅安是以人力运送方式为主的一条古道。古道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还有当年照亮背夫行走夜路的灯杆窝子。

“冰崖雪岭插云霄,骑马西来共说劳,多少贫民辛苦状,为从肩上数茶包。白发老人十岁童,淫淋雨汗满云中,若叫富贵说休养,也应开门怕晓风。”这是清朝诗人所写的《过相岭见负茶有感》,字字珠玑,记录着大相岭的古道背夫艰辛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