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绰,喝着皇家“宣旨慰抚”的茶

发布时间 : 2022-02-25
发孝茶有几种 皇家菊花茶 半发孝乌龙茶

发孝茶有几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孝绰,喝着皇家“宣旨慰抚”的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刘孝绰,喝着皇家“宣旨慰抚”的茶”相关知识!

《红楼梦》里妙玉说过“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大凡写过《红楼梦》茶事文章的人,仿佛都曾引用过这段话,搞得它就像口香糖一样,这个人嚼完了那个人又要来嚼,不但乏味而且令人恶心。不过,其中何为品茶何为饮茶的道理却几乎渐渐地要被嚼成了真理,弄得那些有点品位的人喝个茶都得小心翼翼的。其实,妙玉的这段话只是用来忽悠宝玉的,哪里曾想到,竟然把全国人民都给忽悠了。

细想想,仅仅用喝茶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何为品,也实在是太低级了,要说品,起码也得有点质量,比如说能够从喝茶中感悟到一点人生、一点理想,那才算得上是品吧。因此,要说品,最会品茶的人就当是最得意的人和最失意的人。最得意的“成功人士”怎么品茶、能品出什么来,我们不知全貌,但是从茶馆和茶厂充满渲染色彩的广告词中,也许也能窥见了一斑来;人生失意十之八九,我们不一定是最失意的人,却多半都有过失意的经历,所以,对于失意的人如何品茶,还是比较容易体会到的;而最叫人琢磨不透的就是那些先是最得意,后来又变得仿佛最失意的人了,《茶经》里的人物刘孝绰就是这样一个人。

《梁书·刘孝绰传》说,刘孝绰,名冉,字孝绰,7岁就能写文章。他的舅舅也就是和梁武帝萧衍同为齐竟陵王萧子良“竟陵八友”成员的王融,不知道是在夸自己还是在夸外甥曾经说过:“天下文章,除了我的以外,就该属阿士(刘孝绰小名叫阿士)的最好了。”由此看来,刘孝绰后来表现出的侍才自傲还是有着遗传基因的。当然,尽管有些自以为是,刘孝绰的肚子里确实还是有点东西的,除了自己的亲娘舅以外,“竟陵八友”中的沈约、任昉、范云也都很欣赏他。因为文章写得好,刘孝绰不仅受到了当时名流们的重视,还得到了高祖萧衍的赏识,所以,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大堆的官位,高祖在任命他为秘书丞(掌管文籍等事的官)时还说:“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此时的他可谓仕途顺畅、春风得意。

后来,他又来到昭明太子府上做东宫管记。太子也是个文学青年,想要把自己的文章结集出版,太子府上的一帮知识分子们个个都想把这个活揽来做,其中就有后来捅了刘孝绰一刀的到洽,太子觉得这些人中还是刘孝绰最有本事,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就把活交给刘孝绰一个人做了。虽然太子很是喜欢刘孝绰的才华,却极其讨厌他这个人,因为他太自以为是了,正因为这样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引发这一转折的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到洽。

到洽和刘孝绰是江苏徐州老乡,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能文出了名,并受到“竟陵八友”中的谢朓赞赏,后来他也来到了太子府上,和刘孝绰成了同事。关于到洽这个人,《梁书·到洽传》上说他:“准绳不避贵戚”、“弹纠无所顾望”,以劲直闻名。自我优越感超强的刘孝绰棋逢对手,也就格外眼红了,所以每次和到洽在一起的时候都要竭尽全力去贬低到洽的文章。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到洽虽然号称无私,却还是因此对刘孝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刘孝绰却全然不知,还在逍遥自在地快活着。

没过多久,刘孝绰的官又升到了廷尉,有了自己的官府,他就把妻妾接入官府,但是却把老母亲依然丢在私宅里,没有接过来。对于到洽来说,他要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立即给高祖写奏章,举报刘孝绰的不孝。高祖是个大事糊涂小事明白又极拘小节的人,虽然想要偏袒一下刘孝绰,但还是按章办事免了他的官。刘孝绰的弟弟们见大哥被免了官,纷纷写信给太子,向太子申诉,说到洽是在公报私仇。太子早就烦透了自以为是的刘孝绰,所以,收到他弟弟们写来的信,连看都不看,就一把火给烧了。

大概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被免职后的刘孝绰从建康来到了荆州,心情也从天顶掉到了地底。他的那些弟弟们见此,纷纷开始在京城里活动起来了,一边诋毁到洽,一边宣传刘孝绰的好。

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总不缺乏附庸风雅的人,也不缺乏追星的粉丝,这样的人庶民百姓中有,士族显贵中也有。刘孝绰到了荆州,皇帝的儿子也跟着追星追到了那里,当然皇子也不光是为了追星,给自己赢得一点礼遇贤士的好名声也很重要。这里边就有后来分别都做了皇帝的萧绎和萧纲。尤其是在昭明太子死后做了太子此时还是晋安王的萧纲,不仅派人前去慰问,还带去了慰问品,这其中就有茶。也许是文人相怜吧,刘孝绰喝着萧纲给他送去的茶不禁感慨万分,立即修书一封,以示感激。《茶经》里引用了一段这封信的内容:

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麋,裛似雪之驴;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

大致的意思就是:您叫别人送来的东西我都收到了,这些东西酒是香的,笋是嫩的,瓜、菜很新鲜,鱼、肉皆上等,茶叶和大米质量都很高。您送来的东西不光质量高,数量也不少,让我万分感动,永志难忘。

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喝着皇子送来的茶,抚今追昔,怎么能不黯然神伤?光是黯然神伤是没有用的,在没有娱记、没有狗仔队的时代里,写封感谢信贴在皇子家的大门旁,既能彰显皇子的恩德,又能让人们不把自己从记忆里抹去,该是一个不错的自我炒作方式。

这样一做,效果马上就出来了,高祖在众人“无意”的话语声中又想起了他来,并数次让仆射徐勉前去他那里“宣旨慰抚”他。仆射的官职大概相当于总理,而且徐勉又极清廉,别人当官留下财产给子孙,他却只留清白给后代,是一个位高权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高祖让徐勉去抚慰刘孝绰,也是很给刘孝绰面子。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到洽死了,拧着跟他较劲的人没了,很快,高祖又以刘孝绰的文章好为理由,重新启用了他。重新回到首都,他在答谢了皇帝之后,也立即去重修与太子的关系,于是写了封信给太子,说到洽出卖他,自己很委屈。可是没想到,过了几年以后,他又因为不争气收了别人一束绢,而被降职处理。真是充满了戏剧效果!

虽然之后又升了一次官,但刘孝绰的官位始终没有做大,这么低的官位离他自以为的才能不知相差多少。而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来给他送茶了,他只能品着自己的茶,无奈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cy316.com编辑推荐

盛唐皇家宫廷的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茶禅界的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宝塔地宫系列唐代宫廷茶具的出土,是继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及世界茶文化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辉煌篇章,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以设计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纹、古朴典雅的风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唐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和制造精美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在世界是无与论比的,而且愈加印证了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现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北苑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清明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北苑御焙从南唐五代十国闽龙启元年(933)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历经闽、宋、元、明四个朝代,29位皇帝,持续御贡达四百五十八年。北苑御茶、北苑御焙遗址、北苑茶文化在中国茶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罢造后北苑缩小了旧园,整个茶业不再官营,同时也不再生产龙凤团饼茶,但团茶生产和采制工艺仍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賖。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其品目多达百余种之多。期间龙凤茶、密云龙、龙团胜雪成为传世名品,名冠天下。在北苑存在时期,也是中国茶学研究步入系统化、科学化时期,而且主要的茶学专著是以北苑为研究对象的。已知宋代二十多部茶叶专著中接近三分之二讲的是北苑,连徽宗皇帝赵佶也参与了研究,写下《大观茶论》,这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斗茶活动,始于唐而盛于宋。陆羽的《顾渚山记》写到斗茶;但把斗茶豪情和宏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则是范仲淹的《斗茶歌》和唐庚的《斗茶记》。他们写出了斗茶的文化氛围,更写出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宋朝文人中吟茶诗词歌赋,相互传唱,十分普通。茶诗茶词增大了茶文化氛围,也是茶文化的巨大助推器。

困鹿山皇家茶园重现江湖


专家科考活动热爆困鹿山

2005年1月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组成的普洱古茶树考察论证专家组……经对凤阳乡困鹿山古茶园的典型植株的观测,认定植株为小乔木,在茶树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是栽培型茶树,习称为大叶茶。从困鹿山古茶园的茶树树龄、分布密度和长势看,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古茶园,从而表明普洱县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

2005年12月9日,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思茅市商务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古茶树考察鉴定组在鉴定意见书上写下:普洱县栽培古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再一次证明普洱县历史上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

2006年4月10日,八方嘉宾云集思茅,在云南普洱茶叶协会成立后的第二天,驱车畅游了困鹿山古茶园,接待这么多游客,这在困鹿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06年4月12日,由昆明市社科联、普洱县人民政府和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共同举办的“发展普洱茶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与论坛系列活动在普洱县展开,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和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的专家们再次考察困鹿山,对振兴普洱茶业经济、古茶树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几乎与此同时,云南普洱茶的幽香在声势浩大的马帮进京进藏活动后再次弥漫京华,4月6日至12日,第一场以茶为收藏展示内容的展览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日成交高达43万元!这次参展的都是投资升值的红筹股,其中就有采自困鹿山的普洱茶精品“神农一叶瓢”,这是困鹿山茶林隐名数百年后第一批出示的茶,采摘自2003年;另一款宽宏原生古茶于2004年在困鹿山上采摘,此次“云南普洱文化节”期间仅提供7片茶叶与京城茶友分享!

困鹿:遗落深山的皇家茶园

换乘中巴出普洱县城,两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车上的当地同行说,这就是困鹿山了,意思是山路的险峻迷乱就连那些敏捷的鹿群都会被困住。困鹿山山高岭峻,云遮雾罩,雨量充沛,因而“高山云雾出好茶”。

困鹿山是无量山的一支余脉,辖属普洱县凤阳乡宽宏村,位于普洱县城北面31公里处,海拔1410米—2271米之间,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271米。困鹿山古茶树群落地跨凤阳、把边两乡,总面积为10122亩,其中凤阳乡宽宏村的困鹿山境内有1939亩,属半栽培型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困鹿山的三号茶树,胸径2.53米,树高25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株型较为完好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经台湾著名资深茶商黄传芳先生牵线搭桥,已被著名演员张国立出资1万元终身认养。这里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唯一的人为痕迹就是几个用油漆写的数字:JC253CM。

清代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旧时的普洱府辖地广阔,茶马大道交错纵横,这为普洱茶的交易提供了极大便利,清廷资料中记载,“普洱府年产普洱茶八万担”,1659年普洱茶正式入编贡茶案册,至此普洱茶制作、交易空前鼎盛,普洱府城所在地今普洱县城成了当时名扬天下的普洱茶集散地。至今人们对普洱茶的称谓由来和等级划分仍以“原产普洱府辖地,并以普洱这一原产地和集散地而得名的传统历史名茶”为重要依据。

听村里的老辈人说,宽宏的茶名气很大,是古时候种下的,茶味清香可口,回味甘甜。清朝年间,每年当大茶林(即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春茶采摘时节,官府就要派官兵进宽宏监制茶叶生产制作,并把制好的人头茶(团茶)、七子饼茶、沱茶运去北京,进贡到皇宫里去。村民李铭诚家的耳房,据传就是当年加工“团茶”的作坊。由于困鹿山一直保持生态管理,传统加工,茶叶不仅天出自然,品位独佳,而且成了皇室贡品,位极第一,是普洱茶的佼佼者!多年来在普洱独占鳌头,外地人很难买到。

古茶在寨子中寨子在古茶林中

在困鹿,古茶树就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可谓人在茶中,茶在人中。古茶树下世代居住着13户人家,老社长薛金强告诉我们,仅这13户人家所居住的房舍周围地带,已经普查出372棵古茶树,树龄大都约为数百年。村中实施了农户认养古树的保护方式,困鹿山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点上。“我们对自己认养的古茶树进行经常护理,这些树可是宝贵的东西。”

薛金强抓一把从百年老茶树上摘下的古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续水,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

据了解,这些古老茶树生发的珍贵的古树茶叶,每年能产300——400公斤的毛干茶,在市面上颇受欢迎。

困鹿山扫描

传说“尝百草而得荼”的神农氏就是思茅古人,神农氏发现了荼树的神奇后便开始在今普洱县困鹿山一带进行栽植,当地留下的大片古茶园及过渡型大茶树无疑是这个传说最有力的佐证。

困鹿山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所产之茶叶清香可口,是“普洱茶”中的一秀,历来是贡茶的首选。

自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茶树群落”开始,已经淡出江湖300年的困鹿山又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2003年7月,在海拔2100多米70多度的山坡上,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

补记云南普洱古城将重现普茶故都盛况

云南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正在根据历史原貌恢复普洱茶文化古城,重现普洱府“普茶故都”的盛况。普洱府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在现普洱县所设,历经变迁,先后管辖过现在的云南思茅市、西双版纳大部分及临沧地区的一部分。为配合古城建设,还将围绕茶马古道、困鹿山古茶园、磨黑古镇等,依托昆(明)曼(谷)国际公路和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大通道,开展历史古迹观光、茶山茶园观光、采茶踏青、历史文化科考等旅游活动,使普洱成为茶马古道上的旅游亮点。

大唐皇家饮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大唐皇家饮茶堪称“高大上”,那么,在茶艺方面有哪些讲究?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生产皇室用茶的贡焙场所,每年春天特别派遣官吏监督制造,为赶上每年清明节的“清明宴”,日夜快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贡焙新茶〉诗中,就有描述皇后刚出游踏青回来,准备梳洗一番时,听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宫女立刻取来烹茶。

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

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

这些都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证明大唐皇家饮茶文化是“高大上”的。

探寻皇家焙局——御茶园


武夷山御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历来被视为贡茶的产地。很多中外学者、游客为一睹御茶园的壮观,不远千里前来探寻它。小编将为您揭开御茶园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历史足迹。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陛之盛。

御茶园建筑华丽,进了仁凤门,就有拜发殿,还有神清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等;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御茶园还设有场官、工员。元至顺二年(1332年),建宁总管又在通仙井旁建了一个高台,称之为喊山台。山上又建了喊山寺,供奉茶神。直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诏令不得辗揉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芽茶入贡。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衰,建筑失修,终成废墟。如今遗址尚在,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刘峻周和宁波茶缘


刘峻周1870年生于广州,出身于清朝军人家庭。他少年时代就随舅父在杭州、宁波一带经营茶叶生意,几年间学会了茶叶种、采、制的全套技术,19岁就在宁波与人合伙开办茶厂。宁波茶叶主要产自四明山,由于茶叶品质优良,制作技艺考究,刘峻周的茶厂生意颇为兴隆。可以想见,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在风气未开的晚清,刘峻周肯放下经营得很好的茶厂而远赴格鲁吉亚,他是抱有在异国开创一番事业的雄心的。

经双方协议,1893年夏,刘峻周带领10位茶农、茶叶技师,运载着几千公斤的茶籽和数万株茶树从宁波江北岸轮船码头启程,踏上了前往格鲁吉亚的漫漫长途。他们历经中国的东海、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入红海,过苏伊士运河进地中海,一路历尽艰辛,终于在1893年11月在黑海边的巴统上岸。刘峻周带领宁波去的茶农和技师考察了适宜种茶的高加索山地,选定巴统近郊试种茶树。这一行动谱写了宁波茶叶在遥远的异国滋生繁荣的新篇章。首次试种的茶园规模就达80公顷(1200亩),同时还建起了具有实验性的制茶厂。

1896年,首期合同期满,宁波的茶农和技师们如期回国。刘峻周应波波夫之请,回宁波招聘茶技师,并采购茶树种子。次年5月,刘峻周和茶技师12人,全都率家眷来到巴统。有了首期的经验,刘峻周和技师们带领格鲁吉亚人在阿札里亚开垦荒山,三年后茶园扩大到150公顷(2250亩),还建起了上规模的制茶工厂。就这样,宁波茶叶在格鲁吉亚扎根了。

积多年在格鲁吉亚从事茶业的经验,刘峻周在1924年的著作里写道虽然当地的气候特别潮湿,却可以种出高于锡兰的中等品质的茶叶,我深信巴统地区种茶事业前途光明。为了改进种茶事业,他建议

开办专门学校,让有意从事植茶事业的格鲁吉亚人在学校里免费学习。刘峻周的学生、种茶技师拉瑞奥卡鲁柯瓦兹在七十岁时回忆说:我们的中国朋友,光荣地完成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大家完成任务的职责。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教育我们为格鲁吉亚学会了重要的种茶事业。至今,在格鲁吉亚人们还习惯于把当地的茶叶称作刘茶。

刘峻周等一批宁波茶技师在格鲁吉亚种植茶叶成功,引起了热烈反响。1901年,沙俄政府农业大臣叶尔莫洛夫和皇室领地管理局农业专家克林盖尔,保荐刘峻周到皇室领地管理局任职,筹建卡柯夫皇室领地制茶厂,由刘峻周亲自担任厂长。

刘峻周在皇室领地管理局任职近十年里,按照宁波的种茶、制茶技术,育苗、培土、整技、揉研、烘干等每一道工序都亲自过问,制作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1909年高加索总督沃伦佐夫等视察了卡柯夫茶园,召见了刘峻周,了解了他的工作。由于刘峻周的工作对于发展格鲁吉亚种茶事业的功劳,1910年刘峻周获得3等斯达尼斯拉夫勋章。次年在彼得堡举办的俄罗斯亚热带植物展览会上,刘峻周又因其对俄罗斯茶叶事业的贡献,获得了大会的奖状。

为了以实例指导当地农民从事茶树栽培,刘峻周在皇室任职取得成功的同时,又在巴统近郊建了苗圃和茶厂。十月革命后,外国军队武装入侵。1918年春,土耳其军队占领了巴统,企图毁坏茶厂。刘峻周率领工人拿起武器,武装保卫茶厂。刘峻周临阵镇定自若,他说,我出身军人家庭,在军队干过,能骑马使枪,敌人不可怕。他临敌大义凛然、机智勇敢,有一次坚持了两昼夜,击退了敌人,茶厂的全部财产得以保全。事后刘峻周在文章中写道: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而且引以自豪地说,国内战争时期,在苏联国土上,从开战到结束,这是唯一保持完整的工厂。

刘峻周等一批从宁波来的茶技师,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更是全力以赴,为发展格鲁吉亚植茶事业而努力工作。刘峻周在格鲁吉亚居住30年,详尽地研究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和中国、日本两地作比较,他写道巴统沿海地带的自然环境,很像中国的福州和香港,气候则像日本的长崎。刘峻周又写道:我是一个积有多年经验的种茶事业的创始人,当我听到苏维埃政权对于外高加索地方的种植茶叶事业特别关注,并且还决心认真发展这一事业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高兴。

苏维埃政府对于刘峻周这种聚精会神对待工作,孜孜不倦的劳动非常重视,认定刘峻周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茶技师是格鲁吉亚的植茶事业创始人。刘峻周和其他中国茶技师在格鲁吉亚一直工作到1924年。1924年11月13日,刘峻周获得了苏联政府的劳动红旗勋章。

同年,刘峻周和一批茶技师返回祖国。在临行之前,他把一直携带身边的一个象牙雕刻的马鞍和一个象牙球赠送给阿札里亚博物馆。苏联人民委员会曾向他表示感谢。

阿札里亚国立博物馆档案中,至今还保存着刘峻周的照片,照片的两边一边用中文写着他的自传。另一边写着关于他工作的事迹。他写道:

请允许我向新建的阿札里亚茶场表示衷心的祝贺,愿它的苏维埃建设事业发扬广大,农业丰收,工业技术获得伟大的成就,人民文化提高,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好像朝日东升,愈来愈光明,我以诚恳的意念,预祝我所热爱的阿札里亚繁荣昌盛。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富饶和壮丽,我对它的热爱,是不能以言语来形容的。

我培养出来的千百万株茶树、高大的棕榈、柑橘、竹子、杨柳和美丽的洋槐,有如我自己的幼儿。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羁绊着我,不能打消我返回祖国的乡思。

回到祖国以后,当我看到美好的河山,娇艳美丽的花果,幽静的月明之夜和澄净的海水时,在我眼前,好像又出现了美丽的阿札里亚样。

刘峻周晚年定居在哈尔滨,1941年逝世。他和宁波茶技师在格鲁吉亚种植的茶叶事业已发扬光大,据1957年资料,格鲁吉亚种茶已发展到6.3万公顷(即945万亩),它是前苏联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人们从黑海边沿岸一路走去,会看到漫山遍野修剪整齐的绿色茶叶林带,总会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刘峻周和宁波茶技师对格鲁吉亚种茶事业的贡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世界上有5个长寿之乡,其标准是每百万人中,有75位百岁以上的老人。而格鲁吉亚500万人口有百岁老人2000多个,超过规定标准五倍多。媒体探索那里人们的长寿奥秘,在于格鲁吉亚人膳食结构合理,并与爱好饮茶有关。

格鲁吉亚是19世纪后半叶才知道种茶,正式种植茶树是在1893年。这个日子是按照刘峻周等一批宁波茶技师到那里种茶开始计算的。现在刘峻周在格鲁吉亚的住所已建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以示对刘峻周为领队的宁波茶技师的敬仰。

皇家的养生秘诀夏喝龙井冬喝普洱


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17世纪英国的诗人内厄姆.塔特就已经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普洱茶深具王者风范,为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以其独特的茶味与茶性及强大的保健功效而倍受世人所推崇。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乾隆年间学者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括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犹大也。”在其卷六《木部》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思茅厅采访》云:“普洱茶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茶的这些特性,非常适合贵族们的生活需要。

1966年在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当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的溥仪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常在一起工作,任务完毕,老舍亲自送溥仪回家,溥仪则留老舍小憩,品茶叙谈。一次老舍问及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之:“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即所谓“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皇帝也爱品茗云南细嫩芽叶制成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清宫能够如此妙用普洱茶,这在养生之道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难怪普洱茶如此受到皇室宠爱。

灵隐寺办孝亲感恩茶会 光泉大和尚盼传统孝道回归


国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说:“善事父母为孝”。可见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7日晚是盂兰盆节前夜,为弘扬佛教孝道文化,传承孝顺父母的中华传统,浙江杭州千年古刹灵隐寺举办了一场孝亲感恩茶会,近五百余人共聚一堂,唤传统孝道回归。

灵隐寺是国内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在每年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时,都会推出相关的孝道活动。2013年盂兰盆节前夕,灵隐寺邀请亲人与僧人团聚行孝道,首创中国宗教界的孝亲感恩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关于其来历,据《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犍连用道眼看到母亲在饿鬼道中受煎苦,因此,目犍连用钵盛饭送母亲吃,但饭未入口就变火炭。目犍连请求佛陀救母亲。佛陀告诉目犍连,应在七月十五日以饮食供养僧众,以僧众的力量超度其母脱离苦海。目犍连依言而行,果然救得了他母亲。

佛教的盂兰盆节,不重祭祀,而侧重于孝亲报恩、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

27日晚的灵隐古寺,一轮明月下,老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树影浮动,让这个夜晚显得平和静谧。当晚7时,孝亲感恩茶会活动在清亮神圣的寺院梆声中拉开帷幕。短暂的禅茶供佛仪式后,活动正式开始。

伴随着清幽的环境和悠扬的箫声,在场近500人均在品茶中细细体味禅境,并一齐诵念心经。

图为孝亲感恩茶会活动现场李晨韵摄

据介绍,灵隐寺已连续三年在盂兰盆节前夕举办孝亲感恩茶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动增加了一个版块,即邀请刚刚获评的2015浙江孝亲人物参加。其中最小的获奖者蓝微的故事,更是让在座是一些人偷偷抹了眼泪。

“只要妈妈在,就是一个家。”今年16岁,来自衢州的蓝微,长长的头发扎着小辫儿,笑起来像花儿一般绚烂。但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却经历了本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坎坷人生。

蓝微5岁时,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父亲离开了人世,母亲因胸椎摔断导致大小便失禁,医生诊断为终身瘫痪。从那以后,在其他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时,蓝微便带着轮椅上的妈妈一起上学,并扛起了这个家。即使这样,天性乐观的蓝微还是觉得命运并无不公。她说,上天给她关了“爸爸”这扇门,却帮她开了“妈妈”这扇窗。在她看来,家人安在,便是她最大的幸福。“我和妈妈切身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所以我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她坚定地说。

感恩和孝道在蓝微身上得到了最质朴的体现。在今年由浙江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和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浙江孝亲人物”评选活动中,她被评为十大孝亲人物之一,她的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知。

“佛教有孝敬父母的传统,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尽一份孝道,担当一份责任。”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表示,此次孝亲人物的故事都十分感人,“我相信这只是一部分,社会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孝亲人。”

同时,光泉指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快速的转型期,孝也存在被淡漠、无视的现状。“这也是灵隐寺举办孝亲感恩活动的目的,希望能借此向全社会广泛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让民众能够感谢父母师长,并以此呼吁传统孝道文化回归,共同创建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社会。”光泉如是说道。(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