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边土楼北边茶

发布时间 : 2022-02-28
土楼红美人红茶 土楼红美人茶是红茶吗 普洱茶土味

土楼红美人红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福建:南边土楼北边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用浪漫来形容福建,再匹配不过。一个人在武夷山中静静地发呆或是挽着心爱的人在鼓浪屿许下几辈子的诺言,都因为福建的浪漫而变得那么简单。之前去福建总要去九曲溪玩把漂流,或去鼓浪屿和大海说说悄悄话。可现在你再到福建会发现多了一些新玩法。

武夷漂流乐悠悠

梢公在武夷山中的九曲溪上缓慢地撑着竹筏,溪水清冽,犹可见底,不时有几尾鱼儿戏耍其间,似与游者同乐。旁坐竹筏之上,静听水声淙淙。绕浅滩急流而下,每一个转折,竹筏便激起无数细浪,打上了坐椅,打湿了衣衫,有惊无险的刺激使人们都兴奋起来。

鼓浪屿边听涛响

鼓浪屿因浪击打岩石仿佛鼓声阵阵而得名,因此鼓浪屿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整个岛自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自然的鼓声到人文的琴声,在鼓浪屿上你能感受到音符的跳动。悠扬的钢琴声遍步整个岛屿的每个角落,在小巷中穿梭,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每个人都能过一把小资瘾。

新传演绎

武夷品茶——青山采茶有人家

武夷山中盛产岩茶,无论山间小道或是清溪水旁,四处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采茶人,头戴斗笠,肩挑竹筐健步如飞,行色匆匆,点缀在这碧水丹山的风景中。而稍微平坦的地方则满眼都是喝茶歇脚的茶庐。小小的古意幌子飘着,茶桌就摆在大大的古榕树下。茶叶你可以随便要,什么肉桂、大红袍,都用了功夫茶的小壶盛出来。

要想在山中喝茶,莫过于找个烟雨季节,独自一人撑伞上山,点一壶大红袍,一边手捧茶杯细细品茶,一边同经营茶铺的老婆婆聊聊武夷山那些久远的传说,梦想着下山时能偶遇山中神仙,赠自己一段旷世奇缘。

世居武夷山中的老茶农曾告诉我,泡武夷岩茶讲究“高冲低斟”,高冲是为了翻动茶叶,将附着在茶上的尘土冲到上面;低斟则能保证茶叶不会走香。我也曾按照他说的方法在家试过几次,不知是手法不对,还是不在山中早已没了那份品茶之心,泡出的茶总没有山中茶庐那位老婆婆泡的香。

武夷岩茶非常耐泡,据说当地泡茶功夫了得的老茶农可以泡足12道,并且茶味还会越来越浓。为此自己曾专门跑去武夷山看茶农泡茶。武夷山泡茶有“一道冲,二道涩,三道四道是精华”之说,泡出的第一道茶是要倒掉的,武夷茶农管这叫“洗茶”。我也曾小口品过第2泡茶汁,果然有些莲子般的甘苦,直到第3泡,老茶农才为我斟满茶杯。桂花一般的香,琥珀一般的色,接踵而来的是沉到心底的甘甜。老茶农嘱咐过我,壶中茶叶浸泡时间也有特殊要求,不然武夷岩茶的香味是出不足的。

在武夷山当地茶农家喝茶,你一定得喝得越响越好,这样证明他家的茶叶好喝,如果是毫无声响地一口口抿下去,人家会认为你觉得茶不好喝呢。

想要喝茶还是要去像武夷山这种地方的。都市中茶舍的环境自然比不上那武夷山中的茶庐,自是茶叶,也经过车船的颠簸,经转手,经物价哄抬,已然失去了山中清香。

塔下土楼——梦里闽南几曾回

即使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塔下村仍是一个安静优美的小城。当地村民告诉我,塔下村又被誉为“闽南周庄”。村中土楼大多沿河而建,均匀地分布在河两岸,那里除了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最独特的还要算浙杭水乡模式的单院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一派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

在村子里你能很容易找到当地最著名的土楼——德远堂,及祠前二十四条石龙旗杆。这里从清朝时期就开始见证着科举登科的族人辉煌。如果住宿的话,就住在裕德楼好了,一座半圆的老土楼,带着历史的标签也带着几代人的感情。普通的民居土楼同样值得一看,塔下村几代人世居于此。这是历史,更是生活。农户散养的家禽,在土楼的庭院里踱着步;年长的老人坐在阳光下晒着太阳,泡着功夫茶;女人们灶前井边地张罗着一大家子的一日三餐;男人们则在井院里修理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交工具——摩托车。十足的闽南家庭生活,只是因为有了土楼的映衬而变得格外细腻。

找个雨天在村中漫步,小桥流水,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那水中倒影的小土楼错落别致,那岸边是青青的杏树,那水边村妇浣洗的锤声水声悦耳动听,让人有种“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走在塔下河边的小路上,空气清纯,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行前功课

走在武夷山市的街头,好客的武夷山人就会热情招呼游客喝茶,无论店面的大小,茶艺的高低,买与不买,他们都会一个个的让你品。武夷岩茶分为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这说明了武夷岩茶主要是指生长地。而岩茶为武夷岩茶中的上品,洲茶次之。武夷岩茶是一个大类,具体地说它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仙”、“肉桂”等几十个品种。

怎样挑选武夷岩茶:

山中茶农介绍说,正宗的武夷岩茶形为眉状,条索紧致;色呈褐绿;香气清正幽远,以具花香、果香为佳;茶水色泽清澈鲜丽,多为橙黄,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涩,入口后很快甘甜,齿颊留香,过喉润滑,滞留长久。岩茶品质优次,主要取决于茶水滋味、泡次,要“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曰厚;叶底软亮,部分有红边或红点,即“绿叶红镶边”。

怎样去武夷山:

除了搭乘飞机前往,4月18日北京将正式开行北京—武夷山—福州往返直达快速列车。这趟列车全程运行19个小时,中途仅停靠武夷山站,武夷山—北京运行时间为15个小时,全程原运行2380公里,现缩短为2078公里。

小编推荐

羊楼洞开辟中俄茶叶之路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滨江楼 江阴的百年老茶馆


老北门的人都知道,在江阴北大街社区章家场,有一座百年老茶馆滨江楼。说起滨江楼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六年。

清代咸丰六年,即1865年的冬天,一位叫何锦泰的老板独资在江阴城北的后街45号开办了滨江楼茶馆。这是一座两层五开间门面的茶楼,北倚长江,位于繁华的北门闹市中心,周围各类商店鳞次栉比,大街小巷行人如织,从黄田港至内河的运输船只来来往往,装运海鲜江鲜的渔船就停舶在附近码头。滨江楼刚开张的炮仗硝烟未落,茶客们已落座举杯了。

时光流逝,20世纪60年代初,历经四代的老茶馆依然生意红火,茶客满座。此时的滨江楼,已是一店两家,老大何永涛、老板娘缪楚珍占北半间,老二何永彬、老板娘王婷娟则占南半间,两家两隔,仅以几张芦菲蔽之。分家后仍以滨江楼冠名的何氏弟兄,各有各的固定客源,互不相扰。

茶客们饮用茶叶一般都是宜兴茶商提供的中、次档茶叶,也备有一些苏州、浙江产的较高档红绿茶招待初来茶客或身份较高的茶客。那时的茶客分为早客、中客,早客一般凌晨3点多就入座,到上午10时许散去,下午客一般不满1点就入座,到下午4点多散去。

1979年5月,小儿子何菊明与母亲承包了滨江楼茶馆。在1991年3月,他将茶馆搬至章家场现教场巷9号。仍有许多老客前来喝茶,还有一批本地居民和外地租房户来扎水,每月的收入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略有多余。

随着近几年拆迁,百年老茶馆滨江楼也淹没在一片废墟中。

砖茶古镇羊楼洞的历史演变


羊楼洞古镇坐落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松峰山中,为湘、鄂、赣三省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赤壁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昔日辉煌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也是自那时起,羊楼洞黑茶加入国家茶马交易,通过大唐安西都护府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销往西亚和欧洲。

宋景德年间,羊楼洞黑茶销售比唐时翻了一倍,黑茶深受西伯利亚和西域大草原上游牧民的欢迎。据说,湖北美女王昭君奉旨出塞,随身带去了湖北的茶叶。长期食用牛羊肉的蒙族人饮茶后,顿感神清气爽。此后,牧民饮茶在万里草原渐成风尚,以至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可见茶叶在当时的珍贵与身价。到了明清两代,中国边境城市恰克图(今俄罗斯境内)成为羊楼洞砖茶边贸的重镇,洞茶飘香万里大草原。明嘉靖初时,本地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明清时期羊楼洞达到鼎盛,用万般来朝形容其辉煌一点不为过。据说在早期俄罗斯绘制的中国地图上,有羊楼洞而没有汉口。

极盛时羊楼洞古镇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五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到了清道光年间,有英、德、日、俄等国商人竞相于此办厂制茶,国内晋、津、沪茶商亦蜂拥而至,一时成为闻名国际的茶市。

值得羊楼洞人自豪的是,在全国千百种茶叶中,只有羊楼洞的茶叶两次得到皇帝与领袖的关爱。第一次是朱元璋的军士征战沙场时,普遍染病,因羊楼洞籍军士随身所带茶叶而祛病康复。朱元璋登基后,赐名羊楼洞茶为松峰茶。第二次是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送给斯大林的礼品茶就是松峰茶。

然而也许正因为是一座锁在深山之中的古镇,如今的人们对它大多不甚了了。这座曾经串连起一条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的古镇,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即便是在三十年前,她还声名远播,有过外贸出口基地的荣耀。在俄罗斯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没有汉口(武汉市),却有羊楼洞的赫赫大名。

今日萧条

如今的羊楼洞已不见当年的繁华,但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石板街依然还在。石板街由街道和两旁的古建筑两部分组成,松峰港和观音泉水穿街而过。泉水之名取自古镇之南的一口古井,泉水清冽甘甜,永不干涸。传说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为保这里的山民与茶树不受干旱之苦,埋下宝瓶,化为泉井。朴实勤劳的山民,为感谢观音的恩赐,将井取名为观音泉,并在这里修建了圆通寺,终日香火不断。

在所有的砖茶种类中,川字号砖茶是羊楼洞的专利。川,寓意为水。当年羊楼洞人用观音泉制成的青砖茶深受蒙族人民的钟爱,羊楼洞人因此为了彰显泉水之功,在茶砖上凸印川字。晋商和外地茶商在这里建有数十个茶叶加工厂,当时就出现过长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号茶。

东面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三座长条石桥贯通。古镇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从各家各户门缝里飘出的袅袅茶香,幽幽地从街的这头萦绕到街的那头,似乎讲述着老街的悠长久远。

羊楼洞因茶而兴,然而走在今日的石板街上,却少见以茶为生的人家。街面全以青石铺设,蜿蜒穿过一排排青砖黑瓦的小木楼,孤独的老人们坐在低矮的房檐下守候着流水的光阴。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据说是那个年代邻近的乡镇运送茶叶和货物时碾压而成的,可见当时茶市的兴盛。

茶叶街是古街的三大街道之一,主要经营茶叶,街道两旁古建筑为砖木结构。古街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最盛时有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庄、钱庄100多家,人口达4万余人,美、英、俄、德、日等国商人竞相在此制茶办厂,主要出产砖茶、米砖茶、红砖茶等,年出口价值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

目前古街范围内保存有明清时期老屋共500余栋。一排排沧桑的老屋突显了今日羊楼洞的寂寥,也似乎倔强地见证者古镇昔日的繁华。街道上冷冷清,沿街住户大多关门闭锁。偶见几户人家开门,或是银发飘拂的老人坐在门口闭目养神。或是几人围坐,桌上的麻将噼噼啪啪。

资金匮乏,工厂倒闭,产业断层,游客寥寥,镇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妇孺。茶厂都卖给了外地的商人,但真正还在做茶的没几个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离老街好几里路的赵李桥茶厂成了传承青砖茶的唯一根脉。它的前身就是羊楼洞茶厂,由于靠近铁路,现代化的物流能让羊楼洞的砖茶更便捷地运进运出。

不过赵李桥茶厂的流水线仍然保持了川字号青砖茶的原汁原味,一样的色泽青褐、香气纯正,一样深受蒙古族牧民的欢迎。2006年,赵李桥茶厂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成为全国产茶制茶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展望未来

自古,描述羊楼洞明清古镇茶香缭绕的美妙意境的诗词不在少数,流传至今又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松峰入羊楼,茶香绕凤丘,古韵珠洞晓,月旁石人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汉口茶叶之路的起点,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的缩影。它至今仍保存的茶具、古街、店铺等对研究明清茶叶之路和我国茶文化都具有重大价值。然而,羊楼洞古镇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期待曾经的茶叶外贸出口基地能够再现繁荣,焕发新的生机。

云南哈尼族的土锅茶饮茶风俗


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喜欢土锅茶,哈尼语叫做“绘圆老泼”。这种土锅就是陶罐,用的茶一般是普洱茶,泡茶的水是山泉水。泡茶的方法很简单,但也与一般的泡茶不同。他们不用茶壶,是在土锅里泡茶。泡茶时先将山泉水倒入土锅,待水沸后,就放入一些茶叶,再煮沸,然后将茶水倒进竹制的茶杯里就可以饮用了。

据说这种饮茶方法是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哈尼人居住的村寨经常受到老虎的侵扰,村民们终日不得安宁。为了对付凶恶的老虎,村民们联合起来,挖了陷阱,为老虎设下埋伏。一天夜里,老虎出现了,它不知村寨边上有陷阱,一失足就坠落下去。第二天,村民们用石块将老虎砸死,大家就在村寨边上支起大锅,炖老虎肉吃。吃完了老虎肉,就又跳起舞来,欢庆除掉害人的老虎这件大喜事。他们一直跳到后半夜,跳得口干舌燥,就刷净了大锅,倒上山泉水,煮水喝。在锅里的泉水煮沸之时,忽然一阵风吹来,将许多小树叶吹进锅里。大家口渴,急于喝水,就没有来得及将这些树叶捞出去。可是,这时锅里的泉水则变得香甜爽口。大家都很奇怪,就开始寻找这种树叶。后来在山坡上找到这种他们叫做“老泼”(即汉语的茶叶)的树叶,就开始用这种树叶煮水喝了。

这种土锅茶,茶汤呈绿黄色,喝到嘴里会觉得醇厚绵软,清胃生津。哈尼人不仅自家经常饮用,还常常用于待客。

台湾、福建婚礼茶俗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旧社会,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据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见证铁观音走向世界的西坪泰山楼


泰山楼,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梅记茶行发祥地,因此又称梅记土楼,始建于1892年,历时十年落成,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日前,泰山楼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房建筑别具一格

泰山楼为石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依山而筑,且采用外环廊式设计,别具一格。

走进楼内一看,主楼及护厝外墙全部用花岗岩浆砌,内墙体为土木结构,天井则全部用石板铺成。上厅和下厅屋架均为斗拱结构,雕刻各种动物、人物和花草,雕工精细,形象逼真。二楼面向天井那面安装有18个窗,34片窗户均为精雕细刻的柳丝条或梅花状结构。

整座建筑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二楼房间与外墙体之间增设一条走廊。外墙体四面各设四个喇叭形(内宽外窄)洞孔,用于观察外面动静及防御性射击,易守难攻。据护楼老人王志森介绍,清末民初,安溪匪患不断,逢匪患发生,独特的建构也使得泰山楼成为族人避难的场所。

名人对联寓意深刻

除了独特的构型外,泰山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楼大门上镶嵌着的一方石匾,楷书阴刻泰山楼三个大字,右侧小楷阴刻大清光绪甲辰年造,左侧小楷阴刻仲春林心存书。

林心存系安溪人,清末泉州市举人,是当时泉州有名的大书法家,其书法以刚劲雄伟著称。当年曾到西坪南岩村讲学,适逢泰山楼兴建,见其建筑独特,欣然提笔为楼书写泰山楼三字及几副对联,字迹清晰,至今仍保存完整。

大门有对联为:泰运亨嘉沐先人德泽,山川秀丽瞻后起书香,正上方还有两副对联,分别是:泰运云霞呈瑞色、山居风月畅幽情,萏峰如笑,永对高楼、槐荫敷荣,无忘世泽。

据王志森介绍,这三副对联寓意深刻。比如泰山楼两侧上方墙上的对联,左边对联写景,即站在泰山楼门口,可远眺西坪境内最高山峰菡萏山(海拔1265米);右边对联写育人,即教育后人,缅怀先祖功德,饮水思源。

茶叶对外贸易物证

泰山楼主人王三言,生于1836年,系南岩村茶农。据史料记载,王三言的父亲王源臣是当时乌龙茶制作的行家里手,王三言从小就跟随父亲种茶做茶,而后师承家传,他也成为乌龙茶制作的一方行家。

35岁那年,王三言把自己生产的乌龙茶挑运到漳州、潮州销售,而后转向厦门。因其茶叶品质优异,销售良好,掘到第一桶金。于是,1876年,他就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批零兼营,销售业务逐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梅记茶行成为内安溪人经营的最大茶行。

据王志森介绍,王三言经营茶叶时坚持亦商亦农,在厦门开设茶行的同时,仍在安溪种茶做茶。为打造自己的品牌,王三言把铁观音大箱包装改为小包装,茶包封口贴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为了扩大经营规模,1906年,王三言派儿子王金玉到台北市创办泰山茶行,孙子王炳炎到印度尼西亚巴城开设梅记茶行,他也成为安溪乌龙茶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

王三言去世后,其后裔仍以泰山楼作为根据地继续拓展海外茶叶市场,如在新加坡有王光南创办的南美茶行,在印尼有王炳文创办的梅记茶行等。如今,旅居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王三言后裔已超过200人,泰山楼成为铁观音对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是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记者罗剑生通讯员章桂林文/图)

羊楼洞见证中俄茶叶之路的兴衰史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诗中芳茶所产的茶叶


张载

(约289年左右在世)字孟阳,西晋文学家,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与弟张协、张亢俱以文学著名,世称“三张”。曾任著作郎、肥乡令、太子中舍人、乐安相、弘农太守,官至中书侍郎。后因世乱,托病告归,卒于家。

【登成都白菟楼诗】(节选)

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释义】

诗中芳茶指成都地方所产的茶叶,以其味醇而畅销各地。

【详解】

在西汉时期,成都就是我国西南的商业中心。这里农副产品富饶,商品生产发达。至晋朝,此地商业更为发达,市场更为繁荣,蜀锦、漆器、茶叶是大宗外输商品。此诗描绘的是西汉时期成都的繁华景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