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起源关于“南边的云”的冥想

发布时间 : 2019-12-23
关于茶道 绿茶的起源 绿茶的茶道

关于茶道。

大部分书籍都倾向于将重点放在茶叶的故事上,因为它与人类的双手有关,它们列出茶叶在其世界之旅中那些重要的特点、事实和时间。这些故事无疑是耐人寻味的,但对于那些更把茶叶视为“道”的人来说,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记住,所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有那些被记住的因为记载而被信以为真的历史,在茶之舞台上舞蹈的人们、茶被发明的时间、茶的买卖——所有这一切不过是长长的茶聚后剩下的一杯淡而无味的茶水。如果关于茶的书籍有一千页,茶作为一种艺术或者商品的历史可能只开始于那倒数的一两页。上溯到一百万年前,关于茶叶的故事首先是关于树的故事,那些尚未被打扰依然保持着其原始威严的树木的故事。真正关于茶的故事是无声的,是被森林无声的语言所记载的之前的999页。就像人类发现和驯养这一植物的历史,更伟大的故事也有着它的主角——那些在和谐自然里宁静生长了数千年的大树。而那种和谐,那海一样深远的天然寂静,正是茶道的真正基石。或许我们无法用笔描述它,我们却可以凭一杯茶接近它——因为这部伟大历史写在每一丝叶脉上,能够读懂这语言的人会继续尽情读下去。

1935年,最早的普洱茶公司之一同兴号为他们的茶叶印制了新的商标说明书,说明书是中英文的,因为茶叶将要出口。其中告诉了我们云南古茶树与众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人工培植的茶叶永远无法与之相比”。这一句简单的声明,也是一种古老的广告运作,捕捉到了茶与自然紧密相连的一切意义所在。

茶道也许也应该带着对茶的传承的了悟而进行品味,它不是一本关于时间和贸易往来的历史书,而是一棵谦卑的大树,在我们人类无从了解的遥远过去迷失于丛林深处。这是真正的茶的故事。也许你会纳闷,这里为何我要如此渲染茶的神奇诞生,要把云南幻化为一种神秘而充满魔力的所在。尽管我们会惊奇于这里适宜的天气、雾霭以及来自喜马拉雅的水,而对于茶树来说事实却是如此之简单而自然。它们不过是生长在那里,没有诗意,甚至也没有名字。而那正是关于茶道的一切:以生活中最简单的姿态提升,行走在地球上对每一个最小的瞬间心生敬意。我们从中学习生活:像那些树叶一样,没有戏剧性,也没有挣扎地生活。

通过饮茶,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对话,使得参与者与他或她的周遭世界进行交流,与我们身体里瞬息变化的墙垒之上更美好的体验之泉进行交流。“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在现代世界里有些久违了。就像穿过葱茏茶树林的一束阳光,没有疑虑。尚还没有诗歌让它更加熠熠生辉之前,我们行走在这大地上的每一点瞬间,对于世界都是各自唯一的珍贵存在,它的精髓和本质,并不逊于人们所以为的更神圣的伟大历史中的每一天或每分每秒。

怀着敬畏,我注视着我啜饮之树——它们与巨大的生态系统浩瀚而从未改变的联系,先从那些原始的丛林开始,然后是高山、雨水、天空,再到太阳和月亮,在这之上更与一切形成交流——“万物”,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对“无数”的说法。

cy316.cOM编辑推荐

关于茶的起源传说


一、神农尝茶的传说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茶的起源与传说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

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树是神农时期被发现的。根据《神农本草》的记载,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证实,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剂,因此被人们视为珍品。

茶的起源与传说茶,在周代极重岁祭祀的时候是作为祭品的,由此可以得知,中国3000年前茶叶的用途就已经扩大为祭品,证实我国的茶叶生产在周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距今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发现至今,由祭品到菜食,到药用,直到成为饮料,经历了

二、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上述的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关于茶道


0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引进日本,成为中国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并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来源于他邦。中国的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关于瑜伽茶道的介绍


“瑜伽”由中国大陆瑜伽学者石鉴月先生、徐永立先生,依据中国传统,参照中国禅、佛、台湾“无我”,结合瑜伽的理念与精神,编创而成,现已得到国际瑜伽协会认证,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全球推广。下面就详细介绍瑜伽。

1、用具

(1)茶具:若干套,套数等于茶会所有人数除以六,如二十四人,则四套(实际参与人数为24+4=28人),则应具备五套。每套茶具中包括:茶池、茶壶、公道杯、茶盏八只、闻香杯八只、滤网(含滤网架)、茶匙、奉茶盘一只(可放八只茶盏)、茶帕。另各配煮水器具一组或小巧暖水瓶一只。

(2)茶席若干,与茶具数量同,高度以主泡者席地坐用适宜高度为准。

(3)茶托:若干,长方型,木、竹、陶制均可,大小以摆放两个茶杯为宜,数量与所有参与茶会的人数相等。

(4)其他用具:瑜伽垫,数量与茶会人数相同,条件不具备此项可免;软坐垫,高两寸、边长四五十公分的方形软垫,数量与茶会人数同;悠扬清雅的瑜伽音乐或茶乐。瑜伽

2、用茶:茶类不限,以绿茶为佳,以铁观音为最,以云南普洱茶为特色。

3、场地与布局

(1)场地可以在瑜伽会堂(馆)内或茶室,也可以在室外环境优雅处。

(2)场地布局总分茶席、客位两部分,茶席在前端,将茶席一字排列;客席在主席对面,以中线分左右两边,中间留出宽两米左右的通道,左右客席各以瑜伽垫横向连接一字排列,如人数众多,可增加行数。瑜伽垫中央放置软坐垫。

(3)客席人员于瑜伽垫中央软垫就坐,左右人员相对。

(4)每个客席人员面前紧靠瑜伽边沿放置茶托一只。

(5)毎个坐位有明显的数字编号标志

4、规则

(1)、与会人员分瑜伽习练者(会员)与特约客人两类,前者须身着瑜伽宽松大方之练功装。

(2)人员分瑜伽会员与特约客人两组,客人在先、瑜伽会员在后,按入场先后,依序入座,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身份地位,一律平等按序入座。

(3)茶席主泡的产生,从会场瑜伽会员中产生,按他们的座位号顺序,依次上场。

(4)主持人一名,立于茶席中间。瑜伽

5、流程与技法

(1)主持人介绍与会员嘉宾与茶会规则;

(2)播放瑜伽音乐;会员集体随音乐做瑜伽体位(初级)拜日一至三遍;主泡则备水泡茶。

(3)每个茶席各泡茶一壶,分于八个香杯中,并分别以茶盏盖之(使茶盏在上、香杯在下),一杯自留,其余放置奉茶盘内。

(4)茶席人员同步,双手捧托盘、起到茶席前,排成一行,同时完成如下程序:

①“增延脊柱伸展(前屈)式”:双脚并立,仿“前屈式”将奉茶盘放置脚前方;

②致礼:起身直立、双手同合于胸前,躬身向客席所有人员行礼;

③专注(树式):直身,双手自胸前向左右平展、同时掌心向上结智慧印,双腿仿“树式”、眼光聚焦专注于正前方一点,双手自两侧向上在头顶、变智慧手印为合掌,保持数秒;

④供天(新月式):双脚并立、双手回到胸前,弯腰再仿“前屈式”,双手指尖触地,同时一只脚后撤,仿“新月(奔马)式”;然后双手取一杯茶一边上下翻转(香杯在上、茶盏在下)一边平端至胸,后头、颈后仰,双手端杯垂直向上,保持五秒左右;

⑤敬地(前屈式):保持“奔马式”,双手端杯向前、向下,上身随之前倾,放杯于地,双手分开掌心朝前、结智慧印中指触地,保持五秒。

⑥奉人:收脚并立,双手端茶、起身直立,将茶端至胸前,再向前平伸划半圆示众。(主持人端茶盘前来将所有茶杯接走,置于台前适当位置)。

⑦奉客(行茶):再弯腰双手平端奉茶盘平胸,直身静立片刻,开始行茶。行茶规则:主泡分别从两侧客席左右两头按序奉茶,不可乱序或有缺漏;行茶时心里不要有任何杂念,只一心观照茶盘,调匀呼吸和步伐,慢步经行;行步时,双脚平行,脚步平起、平移、平落,每一步都轻快而平实的,充满着尊贵、祥和与平静,如此缓走向客人。走到客席面前时缓缓置身、并足弯腰(仿前屈式),将奉茶盘摆于客席托盘前,端起其中一

杯置于客席前托盘上,并将双手掌心向上结智慧印示意客人请茶(客人以合掌回敬)。奉茶后端起茶盘缓缓起身、直立、转向,再依次走向其他客席,如前奉茶。

⑧回席品茗:奉茶完毕,以上述同样行茶步法回到茶席,与客人同品第一杯茶。第一茶品茗规则:首先是提取闻香杯,嗅香并辅以瑜伽深呼吸(完全呼吸)一至三次;然后端茶品之。

(5)第二杯茶:主持人宣布第二杯茶开始,并宣布轮换客席号,请该号人员带上自己的茶盏(闻香杯留下),走向茶席;茶席人员也带上茶盏,走身迎上前,双方互行躬身礼,互换归向席位。

第二杯茶直接用公道杯,以茶盘垫上茶帕、端公道杯行茶,行茶、奉茶规则同上。

(6)第三杯茶及后续茶:流程及规则同“第二杯茶”。至最后一人奉茶完毕止。

(7)默坐观想(十至十五分钟),瑜伽冥想音乐配合。

(8)谢茶:主持人引导客人双手合掌,齐声念诵“噢呣——”,反复三次止。

(9)茶会结束。

6、注意事项:

(1)客席人员除接茶、品茶之外,均宜放松黙坐、感受场内的温馨与宁静。

(2)茶会规则纯熟后,亦无须主持人,一切均以默契及音乐引导进行。

(3)茶会结束后,若众人意犹未尽,可辅加座谈交流,或加做集体体位(拜日),或瑜伽技艺表演切磋。

(4)以上流程只是通用概要之约定,根据参与者人数、身份的不同,可在上述流程基础上加以变通。

以上就是从六个方面对瑜伽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五种说法


茶树的起源地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关于茶树的起源地,众说纷纭,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四川说、西南说、云南说、江浙说、川东鄂西说”五种说法。

四川说

清·顾炎武在《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西南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

云南说

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江浙说

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川东鄂西说

陆羽在《茶经》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但没有证据。

中国茶道起源与发展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 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 ,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 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 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 》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 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引进日本,成为中国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并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来源于他邦。中国的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 ”,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放茶叶、倒水。但是在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 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 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 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究竟起源于何时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是说人类最早发现茶的药理功效是起源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迄今已有约五千年时间了。但从三皇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上古的先民们最早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时起直到西周这一千七百余年至两千年间,却没有留下有关以茶治疗疾病或饮茶、用茶的文字记载。

“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是指的相传周公所著的一部书《尔雅•释木篇》里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古茶字“槚、即是苦茶“。此外在西周初年涉及茶事的还有以下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一是,在《礼记•地官》里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荼官”司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二是,《华样国志•巴志》记载:在武望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即今之四川东起奉节县,西至宜宾市宜宾县境;南极涪陵,北接陕西汉中地区)部落首领,已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文中还特别记载:“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三是,《尚书•顾命篇》里记载了周成王在临终时有:“王三宿、三祭、三诧”的遗嘱。周成王[姬诵,周文王之孙、武王之子,是西周的第二代帝君。武王死后继承王位,因其年幼由周公摄政]临终嘱托周康王(姬钊)在祭祀三王(即指周文王、武王和成王本人)时,不是要以“三牺”(牛、羊、豕)祭、酒祭,而是要以茶代酒“三祭、三诧”。这即说明在西周帝君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在当人主时可以品尝天府之国晋贡的香茗,而在死后仍要后人以胜于“六清”的“荈诧”来祭祀先王们。从而亦证明了西周宫廷设“掌荼“这一官职,是专司宫廷茶事的礼官。除掌管宫廷的以茶祭祀王室宗庙之外,还要掌管宫廷的茶宴等活动,因在《礼记•地官》里还有“聚荼”的记载。“聚荼”这二字可以解释为是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与相关印证,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早期的“”可以说是同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一样久远,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时间了。

关于中国茶道的几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应当说日本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等地给他们以较高规模的礼遇,再加上日本国家的里千家流派,在中国中日友好交流中心,长富宫公寓,天津经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的出资设立了日本式的馆,并派讲师轮流来中国授课,或请中国人派教师去日本学习,回国后宣传并传授日本,但他们中真正了解日本的真谛的人并不多。对于中国,则更知之甚少。

那么中国有没有?中国什么时候有的?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时,茶叶已经成为贡品,汉代已经出现茶叶市场。到了唐代茶叶就成了日常饮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了。就在这个时期陆羽总结了自有茶叶记录以来的茶事活动,写出了第一本茶专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公元733年至804年。那么《茶经》和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对于《经》字的使用是十分严谨和慎重的,因为《茶经》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面积比较多,可以说是对中国发展和利用茶叶以来的一个总结,因此,称之为《经》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怎样理解呢?仅就道字的常用意义而言,在《辞海》中就有15中义项,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的途径,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还代表某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统文化体系中,它还是一种玄妙的人生观,并在中国历史上成了自己的一种宗教《道教》。一词也一样,既可以指茶叶的加工制作,烹煮品饮的方法和规律,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礼仪、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哲学和宗教的理念。这里的“道”也就是茶事过程中所贯彻和反应的精神。这两个基本点,在《茶经》中都有所反映。所以,我们说《茶经》包括了的内容恰如其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与陆羽称为忘年之交的释皎然高僧写得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从喝第一碗茶起,到饮第三碗,咏唱的是茶的功效和饮茶人的心理境界,在作者面前似乎出现了一个身心如沐浴着晨间的细雨,神似爽朗,彩霞满天的景象。“三饮便得道”在佛教语言重视“得”的复合词,“得道”意味僧人虔诚苦心的修炼,获得佛教的某种思想或功德之意,是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你想要知道什么事的真谛吗?唯有县人丹丘子才得以解释清楚。这首事发表于785年。时年的陆羽42岁,正是他写《茶经》出版五年后。释皎然本性谢,为南朝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比陆羽长十几岁,是陆羽的好朋友,当时他和陆羽同住在湖州的妙喜寺。释皎然是写诗吟唱陆羽最多的一个诗僧,既有寻访诗三首,送别诗三首。在这里被提高到只有象仙人丹丘子才能够理解的崇高境界。释皎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陆羽,但从他们二人的关系来分析,释皎然所讲得,就是陆羽茶经中所写的,这是毫无疑议的。

在释皎然之后,唐代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我们又见到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24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庆亩。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如果说释皎然和尚把提高到只有神仙才能够理解、才能够懂得的境界,那么封演在这里则把一般具有广泛意义的爱茶人的饮茶活动也称作。《茶经》就是《》,从封演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陆羽的《茶经》不论熊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禁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至今无人超越,而外国是根本没有条件和陆羽的作对比的。一词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源于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理直气壮的使用一词呢?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家木也。”在这里陆羽讲的事茶书,说茶树是“嘉木”前无古人,嘉字又美好和尊贵的意义,他一般是指人类的值得称颂或赞美的活动,例如嘉宾、嘉奖、嘉许、嘉言懿行等等。这些都是赞美人类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语言,而陆羽在这里是赞美茶树,显然他认为茶树是有灵性的,所以才用拟人化的手法称茶树为嘉木。这在后来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叶嘉传”,中更进一步的到了印证。苏东坡在叶嘉传中,颂扬了茶的品德,“臣邑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常散其资,拯乡里之困,人杰德之,是从陆羽开始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四个字理是的基本要求。他要求人们通过饮茶活动,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逐渐地有意识地纳入精行俭德的轨道,精行就是精美良好的行为,见的姿势要求人们不要浪费世界万物中一切自然物质。唐太宗时期,当时的镇国公魏征(580—643)《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太宗皇帝建议的重要一条就是一切从“俭”,力戒浪费。原文如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常也”。由于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于是迎来了国富民强的贞观之治。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有人提出以“廉美和敬”作为中国的贺信。我认为,按照陆羽的思想,俭字应该是根本,不管是强国或是富国,不管是发展中国家或者目前还是出于贫穷的国家,都要注意俭约,节俭一切资源,作为个人也应该生活从俭,不奢侈浪费,养成俭朴节约的美德,根据茶作为饮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思想,廉字应该为俭字。即“俭美和敬”因为廉字对于绝大多数茶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下面我想讲一下关于茶艺馆的名称问题,“茶艺馆”一词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据范增平先生写的《台湾茶叶发展史》的记载:1971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个巷子里,又一位名叫李友然的先生,开设了一家“中国茶馆”。这是台湾省出现的第一家中国功夫茶馆,到1977年,在法国学习艺术回到台湾的管寿龄小姐,在台北诗仁爱路开了一家卖艺术品和兼供茶水的“茶艺馆”。于是台湾出现了一家“茶艺馆”。以后“陆羽茶艺中心”、“紫藤芦茶艺馆”等相继开业。茶艺馆作为一个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今台湾全省共有茶艺馆二千多家。茶艺馆的出现对于丰富人民生活,扩大茶叶供应,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少数茶艺馆也出现了“三陪”等不光彩的行为。茶艺馆的名称到现在为止是24年。

艺术品与茶的偶然结合,使茶艺一词不仅在台湾也在大陆风行起来,这并不是我们不敢称作“”,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茶艺馆”的主人们对于“”的恭谦态度,他们知道非神仙不能真的理解的内涵,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个人能得到“”之三昧呢?尽管封演早在唐代,就把当时的陆羽所倡导的饮茶之风,称作“因鸿渐之论,光润色之,于是大行,”但是谦恭的人们还是觉得不敢轻易称道,而改称茶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