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惊现6000年前古茶树

发布时间 : 2022-03-07
普洱茶古茶树 古茶树普洱茶 古茶树的功效与作用

普洱茶古茶树。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余姚市惊现6000年前古茶树”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田螺山遗址出土6000年前的古茶树!近日,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传来这一振奋人心的信息。

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6000年前古茶树

古茶树出土于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山茶树的地块,约10多平方米,其中一片似为一浅坑,考古编号为H4。2004年上半年,考古人员就从那里1米多深的地下挖掘出土了多个块状和枝条状的树根及根须,它们出土时全部直立,并大体位于建筑遗迹附近。这些植物根须明显有人工栽培的特征。出土后,块状茶树根一直保存在水中。在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环形把手,还有洒水小嘴,这如同民间常用的小茶壶。主持田螺山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说,考古发掘主要是把地下的遗迹和遗物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出来,加以严密的记录和分类保护,然后提供给各方专家去分头深入研究。这次鉴定古茶树的权威单位和专家出自“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的综合研究”课题组。应邀参与课题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铃木教授从众多树种取样检测中,鉴定其中的6个根须样品均为山茶属。

专家认为,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似为间隔配置的树根遗迹,经过分析的6例木材样本结果显示,均为山茶属的同种树木。木材树芯无髓,年轮的方向变化显著,年轮界限不明确,导管和纤维的细胞壁很薄,纤维直径及放射组织细胞较大,这些特征说明标本确为根部木材。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些山茶属的树木是人为种植的。这些山茶属树木,木材结构非常近似,具体的树种识别有一定困难,然而其木材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这也能够证明这些山茶属木材确为茶树。

专家指出,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研究课题组认定“山茶属树木确为茶树”,并指出“这些山茶属的树木是人为种植的”。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表明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们很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使用陶器煮茶、喝茶。这一考古发现也使民谚“柴米油盐酱醋茶”找到了极早的历史渊源,表明“茶”很早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Cy316.com

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同属河姆渡文明体系。3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如今,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茶树可与水稻相辉映。河姆渡文化中的水稻与茶叶遗存,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茶文化精选阅读

四川惊现两千年“蜀身毒道”


古专家近日对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发现的古驿道进行发掘时发现,这一秦汉时期修筑的古道竟然具有现代交通的许多特征。

史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了原产四川的筇竹和蜀布,表明在西南早已存在一条不为史官所知的经贸道路。此路从四川成都经缅甸到当时名为身毒的古印度,被称作蜀身(音:juan)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四条古道组成。因沿途丝绸商贸著称于世,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后世茶马古道的前身。近日在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的骑龙山半山腰上,发现了这条古道的遗址。

据平乐镇副镇长吴茂林介绍,这条古驿道是在修理山路时偶然被发现的,当时古驿道全部被埋没在60-70厘米厚的泥土下。成都市考古队对古驿道进行了地质分层剖面分析,发现在距离地面60公分到1米的地方有4层上下原样覆盖的道路。最下层约2米宽,到最上层递增为约4米宽。

带队考察的成都市考古队研究室主任刘雨茂说:基本可以确定,最上层为唐宋时期建造,底层为秦汉时期建造。专家认为,从邛崃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地位来看,这条古道应当属于蜀身毒道的一部分。

记者看到,已清理出来的古驿道一种中间为红色石板,两旁为小型鹅卵石铺成;另一种中间为大型鹅卵石排列,两旁用小鹅卵石铺成。石板中间能看见明显的凹痕,记录着两千年来中国人行走的足迹。

驿道的构造设计在两千年前可谓是奇迹。它每隔一段距离都设计有宽敞交汇处,两旁是大小样式规则的鹅卵石以人字型结构排列的挡墙,约半人高。过去人们在这里休息、饮食和避让来者,跟现代高速公路的错车道和停靠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许多拐弯处都设计有入口,其作用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的引道,这些都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交通调度能力的娴熟掌控,其思路、特征与现代交通有着惊人的相似。证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就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

千年古茶树(图组)


2700年的古茶树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上坝1号古茶树,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高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2001年4月10日,出席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立下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同时颁布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基尼斯之最”匾牌和证书。千家寨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树龄2500年;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高19.5米,树幅16.5x18米,最低分枝高10米,基部干径1.02米,胸径0.86米。

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群落镇沅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分布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野生大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4200亩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连同景东、镇沅、景谷、普洱的成片野生茶树,构成了面积广大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区域。景东花山、林街、漫湾、大街等8个乡镇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林街岩头村石大门有面积为3500亩的野生大茶树群落。

景谷大水缸有面积2000亩的野生大茶林,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龄1000多年,树高20米,基部干径0.88米,树幅16.5米的大茶树;凤山顺南光山、小景谷文山村大黑龙潭各有野生茶林1000亩;景谷乡大中山、益智大绿山各有野生茶林500亩。普洱凤阳宽宏和把边团结一带的白草地梁子,分布有总面积约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团结村有野生茶林8000亩,宽宏村有野生茶林2000亩。

普洱困鹿山千余年野生茶树

澜沧景迈千余年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景迈古茶园。

澜沧惠民乡芒景、景迈山有古茶树繁衍延续已千余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整个古茶园由景迈、芒景、芒洪等村寨组成。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茶园原有8000多亩,近几百年来连年种植,目前总面积已达万亩。

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古茶树为单株,株距2-4米,行距3-6米,古茶树直径多在0.10-0.30米之间,少数在0.30-0.50米,树高2-4米,为乔木树型,树态衰老,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多数茶树上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最大的两株分别于1956和1976年被砍和被烧;现存最大的两株,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0米,离地面0.55米处分出2支枝干;二号古茶树,树高5.6米,基部干径0.40米,离地面0.77处米分出2枝。景迈古茶园的茶叶一直采食和出售,很早就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自元代起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根据傣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景迈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数目很多、面积很大、历史很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古茶园这一茶叶博物馆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茶树起源与茶树驯化栽培和规模开发在地理上同源;云南思茅既是茶树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化和规模栽培茶叶的地方。

普洱县困卢山寨边栽培型古茶树林

古茶树上的茶花

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东县花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秧塔大白茶(白芽)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迈山千年古茶树的诉说


古茶园里,微风轻轻地摇动着树叶,斑驳的树皮,似乎在诉说着千多年的沧桑,随风摇曳的枝桠则不停地表现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走着走着,我仿佛感到成排的古茶树在一边招手,一边向我走近,轻轻地,古茶树讲述起了故事:

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这是布朗族典籍《奔闷》中记载的,景迈山布朗族首领叭岩冷临终遗言。景迈山茶林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原本景迈山没有茶树,是叭岩冷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种下了后人叹为观止的古茶园。叭岩冷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景迈山茶人,是布朗族的茶祖。

景迈山在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原本属于西双版纳傣族土司的领地。傣族土司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叭岩冷,景迈山是公主的嫁妆。

李丽说,景迈山古茶园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和古茶活化石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历史上,景迈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卖到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是附近各族群众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景迈山富裕了,布朗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当然也是茶。

这位100年前的云南快递小哥,曾是全球排名第四首富


这位小哥,走马帮,开商号,设钱庄,济慈禧,修电站,架铁路,云南一百年前的大事都和他相关,他是马帮走出的巨贾,一代钱王--王炽。

100年前,云南就有快递公司,那时,叫做马帮。

就在这样一条商道上,曾经诞生过一代“钱王”。他的资产远超胡雪岩,是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全球富豪榜排名第四,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品顶戴商人”,这位快递小哥名叫王炽。

1836年王炽诞生在云南弥勒虹溪镇,家境贫寒,14岁时父亲离世,不得以辍学习商。早年的他,用母亲变卖首饰的十两银子,从家乡购土布挑至竹园,盘溪贩卖,又将那里的红糖购回销售,辛苦积攒下了百多两银子的人生第一桶金。之后,小哥开办了自己的快递公司--马帮,人称“滇南王四”。

这时,意外发生了。同治初,王炽回乡时与宿有积怨的表哥发生冲突,误杀表兄,匆忙出逃避祸于重庆。期间见此地商业鼎盛,又居水陆交通要冲,小哥便萌生了设庄做贸易的想法。于是便租得临街铺面一间,挂出“天顺祥”的商号,贩卖马帮运来的货物。

商号生意兴隆,小哥抓住时机与商人席茂之合伙在昆明设立“同庆丰”商号,经营汇兑存放款业务,进军金融界。经20年经营,同庆丰,天顺祥商号逐步扩张各地分号,鼎盛时,分号遍及全国15个省,最远分号开至旧金山。由于信誉卓著,同庆丰钱庄成为当时全球著名金融机构之一,财务也位列全球第四,誉之钱王!

成为一方巨贾后,王炽仗义疏财,热心公益。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国出兵犯境,云南巡抚岑毓英督师出关救援。当时军情紧急,需饷甚巨,一时筹应不及的紧要时刻,王炽毅然独自借垫60万两巨款作饷银,岑毓英为之赐额称“急公好义”。

为使云南路权不受法国人支配,王炽花巨资从法国人手里买回了滇越铁路的路权。为保护地方工业不被洋人染指,王炽冒险夺标,垫付数十万两白银与官府一同筹办云南铜、锡矿业。

晋、陕两省大旱,黄河断流,王炽捐银逾百万两给工部兴修水利,被李鸿章称之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所带银两不足大队随行人员衣食,王炽认为爱国必须忠君,因此十万火急下死命令,慈禧人马所经之地,“同庆丰”分行须全力资助。慈禧回京后,国库空虚,资金短缺,王炽又发动海外及国内各分行融资接济。

王炽毕生奉行“道行,道德,道义”为本,将诺大资本以股份制形式加以完善,分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出资修建昆明同仁街,铺设昆明至碧鸡关石板路,重建虹溪疏远,捐建南盘江三座铁索桥,新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第一家自来水公司,引德国西门子公司发电机,建成中国第一个水利发电站......

一生建树无数。

王炽一生,坚持“穷死三不走,烦死三不沾”原则,再穷也不贩卖鸦片,兵器,人口,再烦叶不沾赌,嫖,烟枪。一代义商,无出其右。

这位云南走出的快递小哥,开挂的一生,彪悍到无需解释。

解密武夷山千亩百年古茶树


福建被誉为茶之乡、茶之祖,有人说:“茶为贵,闽茶为优”。闽茶之所以为优,那是因为承载着福建人的技艺、梦想和诗意。其实闽茶不只是一种茶,它代表了福建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与写真,是大业。所以我们卖茶不只是卖茶叶,而是卖闽茶所承载的文化。很多人认为制茶是最为关键的,其实对茶的本质来说生长在一个得天独厚,且无污染的环境里,才是好茶和上等茶最为关键的因素。

也许是因为地处武夷山脉,所以大自然赐予了浦城县古楼乡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独树一帜的自然风光,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也让欣赏到这些美景的人陶醉其中。就在这座群山高耸灌木丛生的大山里,生长着1400亩的野生古茶树。这1400多亩的古茶树与草本植物无规律相混生,要不是专业种茶师,确实很难辨别出哪些是茶树。

兰缘茶叶浦城县的项目负责人苏祖彪也是在偶然机遇下,与这片野生古茶园结下不解之缘。知道了这片野生古茶园,苏祖彪便开始了几年的寻找。因为交通闭塞这片百年古茶园长年无人打理,几乎被杂草灌木覆盖,所以也不容易被人发现。为了能把这片珍贵的古茶园开发出来,让许多人品尝到百年老茶树制作出的上等茶叶,苏祖彪和他的合伙人开山劈石,硬是修出了十几公里长的山路;几十个工人每天都为这些珍贵的茶树除草修枝。苏祖彪说,花得代价虽然很大,但想到明年大家就能喝到古茶树的清香,这样的辛苦很幸福。(兰缘茶业)

宋元期间的秦州茶马古市


宋代的边境是历代华夏王朝中最减色的。北宋立国之初,秦州即被宋与吐蕃划为两半,秦州成为界限地域。自斜阳镇(今北道新阳镇)渭河之北为吐蕃地域,称北秦州,有尚波干部、者龙族等29个部族,数十万住民。

北宋朝庭把秦州放在地当宋、吐蕃、金、西夏族计谋冲要的位置,意欲以秦州为大本营,向西向北推进。遗存本日的伏羌寨、弓门寨等30余座城址便是当时所建。

除了军事代价以外,秦州的北宋照旧紧张的疆域口岸。其时宋朝由于战争和交通必要西域马匹,而西域平易近族对华夏茶叶视为神品,求茶若渴。宋仁宗时在秦州设立生意业务市场,年支银四万两,绸绢一万五千匹,向少数平易近族购置良马八千匹。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宋神宗在秦州、成都缔造性地正式设立国家专门机构--茶马司,卖力与吐蕃西夏举行茶马生意业务。临时秦州商旅云集,西人善马至边所,嗜唯茶。麝喷鼻、水银、牛黄、珍珠自西而来,丝绸、茶叶、金器、银器、漆器流西。同时,秦州也是宋都门的木料基地,渭河之南大洛门、小洛门多产良木都门劳绩巨木之利。

秦州其时也是北宋的铁、银紧张产地和铸钱之所。公元1074年至1077年(宋神宗熙宁年间),仅秦凤路收开采矿课铁13.76万斤,银483两,阐明开采业非常蓬勃。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在秦州专设了铁钱监,专铸铁钱。秦州经济大兴,临时生齿到达4.86万户,12.3万人之众。

南宋时,秦州又成了南宋与金国疆域,从皂郊堡、天水县、吴砦至陇城县一线形成坚持,南归宋,北属金。宋金时的秦州,无论官方照旧平易近间商业并未因战争而制止,金国曾在秦州西域设立榷场,专门构造商业运动。

历经272年,秦州在宋、吐蕃、金三国分治下生息,同时也在华文化与吐蕃文化、金文化的融会中发展。本日天水方言中仍然可以或许追寻到平易近族说话的猛烈影响。也正是在这种保存气氛中,宋代秦州孕育发生了不少闻名战将名臣。北宋的团练使五君万、节度使赵隆、殿前都批示使尹崇轲、批示使刘仲武、工部尚书李仕衡声震朝野。而至南宋,抗金名将张俊、刘琦(刘仲武之子)更是中原闻名。同时,也孕育发生了闻名的词人张炎、邓千江和医学家崔嘉彦。公元1279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在清水县病故,随后南宋消亡,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政权成立。在其九十年的铁血统治中,秦州的政治、经济鲜见蓬勃。见于史载的是,秦州辖有合并后的成纪、秦安、清水3县。而在文化上,因为元统治者对玄门的推许,玄门文化在秦州鼓起,在秦州城新建了大型道观玉泉观(金真教首创人邱处机门生梁志通提倡)。

古茶树的"主人"


云南古代民族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当属古濮人后裔的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而他们也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的主人。

20世纪80年代,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再次证明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最早居民是古濮人。1975年在布朗山老曼峨山出土了一些1000多年前古濮人种植茶树的工具及布朗先民在此安锅扎寨的遗迹。在古茶山深处,凡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有着零星或成片的古老茶园。今天,在布朗山巴达村和附近南糯山,除还存有一些约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外,还有许多树龄达800多年的人工种植的古茶树、古茶园。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经研究,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栽种成功存活至今;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前栽培型大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勐腊县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六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种的。

位于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景洪市大勐龙镇布郎山,因布朗族而得名。

布郎山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是研究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区域。布郎山为澜沧江下游西岸(亦称江外)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景迈等六大古茶山之一,其与澜沧江东岸(亦称江内)以易武为中心的倚邦、蛮砖、攸乐、莽枝、革登等六大古茶山共为普洱茶的十二大茶山,亦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主产区域。近代普洱茶贸易集散地和生产地随以易武为中心的江内六大古茶山的衰落,逐步西移到江外以佛海为中心的六大古茶山。民国以来,江外古六大茶山成了延续、传承和光大普洱茶历史文化的主茶区。勐海成为中国普洱茶又一中心。

西双版纳州茶叶种植面积43.8万亩。茶叶采摘面积35.7万亩,年产于毛茶1.86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0%左右。西双版纳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有最适宜茶树生产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有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据2004年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的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境内古茶树、古茶园面积达13万亩,其中植株连片、集中、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2234亩,其中分布于勐腊县有27793亩、景洪市有8225亩,勐海县有46216亩,勐海县占全州古茶园面积50%左右,是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古茶园面积最多最大的县份。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外古六大茶山的现存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园面积超过了以易武为中心的江内古六大茶山的现存面积。而在勐海古茶资源又集中分布于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景迈等大茶山。

布朗山广泛分布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其种质资源价值极高,已发现的就有6个茶种,均属普洱乔木大叶良种,具有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萌发期早,采摘期长的特点,鲜叶中水浸出物多,其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及各类营养物质均高于其它地区良种。布朗山茶以古茶叶为原料,故茶叶品质优良且珍贵,深受爱人们喜爱。

布朗族在千百年普洱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在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云南金健龙茶叶有限公司在充分继承了布朗族宝贵的民族茶文化传统基础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布郎山普洱茶的品质及各项卫生标准,生产出六种不同茶叶品种的布朗山茶产品,其独特和无比的品质,堪称优秀普洱茶的代表,成为具有云南独特地方文化的中国茶文化百花园的一枝奇葩。

揭开古茶树群落神秘面纱


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主峰海拔3233.5米,从县城所在地勐勐坝远远望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形成了感冒西北方一道绿色的屏障。在此山海拔2400料—3000米的中上部,年均温度低于11℃,活动积温3000℃,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

1997年3月20日,勐库镇公弄办事处五家村民张正云待人在此山中上部发现有茶树,并采摘加工饮用,8月村民唐于进等3人又发现了目前最大的一株“茶树王”之后,引起了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地县有关茶叶专家进行多次考察,最终使这一尚未被世人所发现的古茶树群落初露端倪。

勐库古茶树群落地处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坐标为东径99°46′—99°40′,北纬23°40′—23°42′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这一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2002年12月5是—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叶协会、云南省临沧地区茶叶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终于掀开了古茶树群落神秘的盖头。

12月4日

中午,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组专家成员及特邀嘉宾汇集双江,专家组成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天禄,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数授蔡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候明明,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平盛副研究员张俊,云南省茶叶协2地副会长曾云荣;特邀嘉3宾有省环境保护局资源生态保护处处长李映煌,省创新办资源室负责人张建邦,云南普洱茶司仪、茶文化推广者许云彪等。

16时15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政府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欢迎会,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云昆主持欢迎会,并向到会人员逐一介绍了专家组成员及特邀领导。县委副书记胡明学对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到来珍表示了热烈欢迎,向大家介绍了双江基本县情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勐为古茶群落的有关情况,并预祝科考工作取得成功。

20时,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预备会如期举行,临沧行署副专员张平发来贺电:“这件工作很有必要,注意工作中的权威和法定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宣布:科考工作正式开始!科考组成员们各抒已见,纷纷对科考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天禄告诫大家:我们的科考不需要什么“最”,只需要对古茶树群落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考证和定位,我们的科考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的专家和历史的检验。

12月5日

8时50分,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组从县人民政府广场出发。吉普车经过勐库镇后,就进入了崎岖的山路,历经坑坑洼洼的颠簸,科考组终于于10时40分到达勐库镇大户赛村民委员会。大户赛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山区村寨,总人口为244户10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里民风淳朴,民族团结,但因为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经济的发展与山外的世界相比仍显得非常滞后。

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93元,人均占有粮食291公斤。我们的吉普车队到达的时候,路边和村民委员会里围满了热心的群众,他们都在争相一睹这一难得的时刻,人群中还有许多小学生,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显得格外醒目。尽管这里的群众在物质生活上是如此的贫乏,但他们眼中流露的是渴求、是希望、是憧憬!他们早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已组织30多人,用两天时间上山为我们开通了前进的路,并准备着最强壮的劳力为我们背负上山的行囊。

11时50分,科考组开始从大户赛出发徒步登山。徒峭崎岖的山路,抬头就是蔚蓝的天空,久居城市的人们离开了喧嚣之后,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深刻地体味到了另一种步履维艰。66岁高龄闵天禄教授和63岁的虞富莲教授等专家一直拒绝村民们肩上的滑竿,坚持自己步行。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登山者,使大家拥有了更大的力量。直到在工作人员的强烈要求下,部分老专家才勉强坐上为他们专门准备的滑竿。

村民们轮流着抬行,他们知道肩上更多的是责任,是对未来的希望。大户赛村民委员会支部书记李荣林除了上下协调,认真组织大家安全前行外,还自告奋勇担负起抬滑竿的任务。闵老动情的说:你太辛苦了!我第一次让人这样伺候。

13时,队伍到达海拔2200米高度,进入了丛林地带。闵老首先发现了一株古茶树,他采了几片茶叶,就爱不释手地仔细端详起种类和特征等等。目不暇接的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植被令专家们兴奋不已,他们说:因为一辈子和植物打交道,一看到这种环境就亲切,就舒服。

越往前走,“路”(其实没有路)越难行,有很多原始的密林中我们都要弯下腰甚至是匍匐前进——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难道不是吗?专家们不辞辛劳的科考,不正是为古茶树走向外面的世界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16时30分,最后一批上山人员在县委副书记胡明学的率领下顺利到达宿营地(大茶山平掌),胡副书记激动地和大家一起高喊:“嗨!我们来到了……”,清澈的喊声在幽静的山谷中传得很远很远……

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停下来,才发觉骤然变冷,采上凝固了许多沙沙的颗粒,用手一抹,满手都是白中带黑。伸手掬一捧山泉,那种细细的、针剌的感觉立即袭遍全身。率先到达的民工已在开灶做饭,袅袅的炊烟拉得老长老长……闵教授告诉我:最近几年他走了很多地方,而能看到像今天走过的这样的原始林还是第一次。他甚至感叹:这简直是个无价这宝!

12月6日

凌晨,气温已是零度以下,我对于我们生长在南方的人本来就是一种考验,记得我们入睡时三个人合盖的一小条被子也已无影无踪,能感觉到的除了冷还是冷,幸亏我们还有火塘。

6时多,山里的天就渐渐亮开了。7时许,处在海拔1050米的双江县城还沉浸在夜的笼罩中,而这里已是清风习习、百鸟欢唱,远远在天边渐渐镶满了美丽的绯红,那绯红涂抹在身边老去了了古木上,总让人不由自主的觉着一种宁静、一种肃穆、一种深邃、一种神奇自然不朽的力量……早起的人们似乎忘了昨日的劳累,贪婪地呼明着山间清新,宜人的空气,任丝丝阳光透过茂密的林木洒落于丛林厚厚的落叶间。

8时45分,科考组专家首先到达塥与古茶树所在地,所有成员激动万分,大家按照预先的分工立即投入了紧张而不条不紊的工作,测量、采集标本、调查10米以内茶树生长情况,二号古茶树位于海拔2650米处,树高24.6米,根围1.85米……老专家手握放大镜对着茶花喝里呢喃不已。之后,专家们又相断现场考察了一号古茶树及周边植被生长情况,一号古茶树地处海拔2750米的高度,根围3.1米,绿叶成荫,参天耸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全国茶资源调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看书研究员、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兴奋地说:“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到这种高海拔、高密度,并且长得如此生机盎然的古茶树!”。他看到一号古茶树是有被刀刻过的痕迹后非常痛心,认为这是犯罪,是对祖宗、对子孙、对历史的犯罪!

12时,匆匆吃过午饭,专家们就紧张有序而又小心翼翼地开始制作标本,他们对每一片茶叶、每一朵茶花都呵护有加,眼中充满的都是慈祥与喜爱。12时50分,考察组分成两路人马,沿东西向对大雪山中部的大平掌近二平方公里地块内,有代表性的大茶树进行形态特征的率领下首先发现了一株连体大茶树,这株古茶树的两条根围分别为1.82米和2米,相交汇部分成隆起状,树围为4.6米,株高16.3米。虞老激动地说:“连体树一般是榕树所特有的特证,像这样的古茶树连体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它具有重要的科考研究价值”。大家踩着厚厚的落叶,和着脚下“咔嚓“的节奏,在挺拔的古木间穿行,似乎永无疲倦,直到夕阳西斜,还意犹未尽。末了,虞老感叹:研究茶叶的人,没有实地相看勐库古茶树群落,充其量只能算一知半解!

12月7日

当柔柔的阳光洒满原努的山野,宿营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同行的各级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抓住难得的时机,见缝插针立即向专家和陪同的县领导进行采访。

闵天禄教授说:我30多年前到过双江,这一次是故地重游,现在的双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自然环境依旧,站在县城就可以看到原生林,这在这所跑过的地方是极少见的;其实,所有自然科学的研究,走在第一步的都是群众,就如这古茶树群落,先有了群众的发现才有了我们今天科考,因为这里有着爱护自然的群众,才能使这一片古茶树群落保存得如此完好。他认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保护区是种子源,是活基因库,开发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他告诫大家,要尽量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古茶树群落的保护力度,还要不断引进人才,特别是各行业学科带头人,发展自己的研究队伍;如果不抓住茶叶产业的构建,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云昆说:我们这次科考鉴定的目的不是要和谁争高低、争长短;对于茶叶的发展,我们应该校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从资源上说,我们拥有着勐库大叶茶这一优良品种,但目前主要问题是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相对滞后,下步我们重点要从保护入手,在树立品牌方面尽量作一些尝试。

8时45分,所在上山人员在闵天禄教授和县委副书记胡明学的倡导带领下,将几天来散落在周围的垃圾全部拾起来统一销毁。11时30分,科考组启程告别宿营地。

12月9日

科考组专家经过了前一天严谨细致的科学论证之后。上午,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会在政府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专家组成员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教授宣读了《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现场考察鉴定意见》。

科考组认为: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在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在调查地块内,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护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始植被实属少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的活基因库;野生古茶树均是典型的乔木型茶树,根据树体高幅度、树干粗度与云南已知同种野生茶树比较以及参照当地居民世供推测,树龄在千年以上;古茶树在分类上属于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taliensis(W.W.Smith)Melchior;

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和Camelliataliensisc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包括若干栽培品种如勐库大叶种等)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所处海拔高,抗逆性强,尤抗寒性强,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的古茶树群落,它对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双江自治县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勐库野生古茶树的利用价值和开发途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科考组建议继续进行

(1),基本查清野生古茶树在全县的分布区域和数量;

(2),2003年春季,采集野生古茶树和勐库大叶种一芽一叶鲜叶,分别制成茶样和生化分析样,进行审评、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野生古茶树的适制性、品质特点和商品价值。

县委书记郭金富对科考组的各位专家在双江辛勤工作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一定要加大力度,更好的保护好这一珍贵资源。随后,科考组七位专家分别在《鉴定意见》上慎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拥有着如此宝贵的自然资源,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爱。相信不远的将来,勐库古茶树就将掀起它神秘的盖头,绽放出自己夺目的光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