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单丛入门系列之优质单丛解析(二)

发布时间 : 2019-11-12
乌龙茶单丛 金单丛乌龙茶 单竹山乌龙茶

乌龙茶单丛。

(2)丛龄

高山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长环境好,所以茶树普遍高龄,因此高山茶往往又是老丛茶,这种茶,不仅有山韵,还有丛味。而所谓的丛味,自然与丛龄是挂钩的。

丛龄,也就是茶树的年龄。一般在凤凰,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茶树,称为老丛,茶客们一般会评价老丛茶,有丛味。

什么叫丛味呢?茶客们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因为老树身上长满了苔藓,所以会有一股非常微妙的苔藓味;而有的,说是老丛木质化带来的木质味。

听起来有点玄乎。从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似乎不用“丛味”这个词,更多的还是从科学角度去分析,树龄与茶叶成茶浸出物之间的关系。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茶树的树龄,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每种茶树的寿命不一。但总体而言,一般茶树未进入衰老期之前,越老的茶树,茶叶的品质一般更佳。这是因为老茶树一般根系纵深更加发达,可以触及和吸收的养分也更多,而且随着树龄增加,树干增粗后可储存的营养物质也更多,所以也使之能孕育出更佳的风味。

因为单丛茶普遍长寿,所以进入衰老期也比较迟,所以在普通人能接受的价位范围内,涉及的茶树年龄段,基本是越老越好的。

(3)采摘与制作工序

前面讲到了单丛的六大工艺步骤,看完之后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每个步骤的作用了。换言之,每个步骤,也都会对最终成茶有非常大的影响。

例如雨雾天一般不采茶,但如果连绵大雨,加上春季温度逐渐升高,茶叶又会不断变老,新芽逐渐成熟,又眼看要错过最佳采摘时期,这时就不得不冒雨采摘,这种茶叶称为雨菜,雨菜质量就远远不如正常采摘的茶叶。

而茶农口中还常说“日生香,火生色”,前一句指的就是指的是曝青发酵工序关乎茶的香气,但采摘后万一遇上阴天呢?这些过了最佳时间的嫩叶如何处理?目前市面流通的劣质单丛,大多来源于此。

也就是说,单丛茶的制作工序中,不可控的因素也会导致成茶的最终品质有所改变,会一定概率产生残次品。

总而言之,品质优良单丛的诞生,关乎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若得手一款好茶,且喝且珍惜。

2.如何鉴别单丛茶质量

这也是选购优质单丛茶叶所需要了解的。传统线下渠道购买茶叶,一般都不是进门直接买买买的,都是先坐下来,喝几泡茶,比较后再决定买什么。

那这个时候,你就不仅仅是看文字说明了,你可以从茶叶的干茶,茶汤颜色、香味、滋味,以及茶底方方面面,对你将要购买的茶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里介绍一下叶汉钟老师的评判方式,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线下,也可以用于线上,将你买到的茶叶,在家按同样方式进行冲泡和评判。

一般了解一款茶的质量,需要冲泡三次,冲泡的工具使用常用的盖碗即可,但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与日常的工夫茶冲泡方式略有不同,方式如下:

观察干茶与投茶:投茶之前先观察干茶,投茶量控制在4g左右即可。

第一次冲泡:使用盖碗冲泡,第一次需刮去浮沫,浸泡时间是1分钟,主要是湿嗅盖碗碗盖的香气,后观察汤色、品评滋味。

第二次冲泡:浸泡时间为1.5分钟,主要是品评滋味,再嗅香气,最后观汤色。

第三次冲泡:浸泡时间为2分钟,主要审韵(山韵),后寻香,需要通过热嗅、温嗅、冷嗅三种方式反复判断。

观察叶底与杯底:嗅杯底香与叶底香,判断香气,也观察叶底的形态。

而一款好的单丛茶,标准如下:

干茶:看的主要是条索是否紧结、色泽是否油润、干茶是否整体纯净无掺杂。一般低山茶外形梗粗,叶大,欠油润,而高山茶则紧结匀整和油润得多。

茶香:判断香气是否浓郁、高锐、持久,一般需要第2泡开始甚至第三泡才会有比较明显的香气,当然也有些到第三泡就已经没有明显香气了。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反复比较,并且使用短闻和长闻(长时间吸入一口,判断香气是否悠长)结合的方式。

茶味:判断滋味是否浓郁、纯爽、回甘,是否有山韵和丛味。

汤色:和品种有关系,基本判断是否金黄明亮,有的火候轻会呈现浅黄,火候重则是橙黄。

叶底:基本判断标准是软、亮、匀,单丛的话还要求“绿腹红边”,水仙则一般没有红边。

当然,单纯看文字还是比较抽象的,这东西没有捷径,还是得多喝多看多品,在比较中去判断不同品质茶叶的区别。

延伸阅读

凤凰单丛怎么入门?凤凰单丛入门系列(二)


2.从凤凰茶到凤凰单丛

一般我们称凤凰出品的茶,为凤凰茶。那凤凰茶与凤凰单丛又是什么关系?

其实单丛茶也是一个相对近代的概念。潮汕地区种茶制茶,可追溯的历史在一千年以上,最初潮汕地区只有乌龙与红茵两种茶树。

乌龙也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乌龙茶树,目前在凤凰只有石古坪村还有种植,保留了大叶和细叶两个品种。

红茵茶,则是凤凰野生的茶树,是栽培型鸟嘴茶的前身,因新叶叶尖斑斓而得名。红茵茶香气细锐、滋味甘中带苦涩、回甘力强,也非常耐冲泡。

而红茵茶经过培育,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种,称为鸟嘴茶,一说是因叶尖酷似鸟嘴而得名,一说是宋帝赵昺被元兵追至乌岽山,口渴难耐,凤凰鸟口衔茶枝献茶而得名,到明弘治年间,凤凰待诏山所产茶叶已成贡品,称为“待诏茶”。

鸟嘴茶到了民国时,则已经逐渐被称为“水仙”,后在1956年,正式命名为“凤凰水仙”。

那说了半天,跟单丛又是什么关系?单丛,其实也是凤凰水仙品种,如《中国名茶志》所述:“凤凰单丛是凤凰水仙的优异单株,各个单株形态或品种各具特点,自成品系(株系),因单株采收、单株制作,故称单丛。”

也就是说,凤凰单丛是凤凰水仙里所有优异单株的总称。

在还没有分出这么多香型之前,清代至民国期间,凡采用单株采摘制作,单独储存的高品质凤凰水仙,均成为单丛。解放后,国家统一收购制定了标准和分级,将凤凰水仙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水仙、浪菜以及单丛,其中水仙一般是没有浪青碰青步骤的,所以边缘没有变红;浪菜则有经过浪青碰青步骤,但并没有发酵出花香;单丛则是有经过浪青碰青步骤,且发酵出花香的茶。

再后来,随着90年代扦插、嫁接等繁殖技术的发展,无性繁殖的普及,使得原先筛选出来的优秀单株可以复制栽种成株系,目前单丛茶已经不再特别强调“单株采摘制作”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原来的这些优秀单株的总称,除了部分特别优异的名丛仍单独采摘制作,大部分的单丛,若是同等条件下种植的同一株系,例如同一片茶园里种植的,一般是一起采摘制作的。当然,因为单丛株系太多,所以即使不是单株制作,细分起来仍旧复杂。

也就是说,凤凰茶从原来的乌龙和红茵两个品系,慢慢的将红茵茶培育成鸟嘴茶,鸟嘴茶又改名水仙,水仙里再分出水仙、浪菜和单丛三个等级,再到后来单丛分出各种香型,并无性繁殖普及推广成了现代单丛的各个株系,这是树种培育的脉络。

而制茶技艺方面,则是从原来的炒茶,发展到可以视为乌龙茶制茶工艺雏形的炒黄茶(凤山黄茶早期形式),再到后来炒焙黄茶以及单丛制茶工艺,这是制茶方面的发展脉络。这两个脉络加起来,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现代凤凰单丛的诞生路径。

之前有学者也研究过广东、福建和台湾三地的乌龙茶,发现福建和台湾的乌龙茶基因是比较相似的,但广东这边,以凤凰单丛为代表的基因却有一定差异,估计也是因为凤凰单丛的母株是凤凰红茵,而不是凤凰乌龙的缘故。

其实从外形上看,两者已经有很大差别了,单丛多是乔木型或小乔木茶树,同滇西南地区一带的茶树类型一致,只不过滇西南并不实行单株采摘制作。福建武夷虽然也有单株采制的茶叶,但武夷多是灌木型茶树,类型与单丛不同。可以说小乔木型茶树并单株采摘制作茶叶的,并经过单独筛选培育的,只有单丛了。

后来“单丛”这个词,慢慢地从原来的品质档次的含义,演变成了一个品种名和商品名,所以我们现在也比较少用“单丛”取指凤凰水仙的等级了。目前浪菜也比较少了,基本上不能发酵出花香的水仙,就不做碰青浪青步骤了,但因为发酵不够单丛彻底,所以焙火程度较深,需要一定时间退火,因此水仙茶一般新茶不直接喝,需要陈放半年甚至数年以上才拿出来品尝,且一般选用老丛茶树,经过陈放后炭焙味与苦涩味逐渐褪去,丛味慢慢凸显出来,也非常好喝。

单丛则一般都是经过碰青浪青步骤的,所以边缘一般带红边,也就是常说的“绿底红镶边”,制作工艺比红茵、水仙更加繁复,发酵程度更深,品质优异的单丛,即使是新茶也不会带有像水仙新茶那样的苦涩感,所以当年即可品饮,且每一个株系的单丛,都能发酵出独一无二又复杂多变的自然花香,所以才实行单株采摘制作,甚至单独命名。

单株采摘,不断选育优异单株,不但耗时耗力,也导致了单丛的命名特别繁复,广泛流传的说法就有黄栀香、芝兰香、肉桂香等十大香型,每个香型里还有非常多的细分命名,目前单丛命名,据统计已有160个以上,而每个命名都有自己的典故,甚至有很多像鸭屎香、凹富后、兄弟仔、锯朵仔等等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命名。

这也是很多人挑选单丛无从下手,以及难以从介绍信息直接比较的原因,因为即便是同一款叫蜜兰香的茶,海拔多少,树龄几何,采摘时点等等的不同,也可以造成巨大的品质差异,若不是深谙单丛茶的特性,又或者反复现场品鉴对比,怕是很难摸得清门路,而这也是行此文的原因。

凤凰单丛入门系列之单丛制作工艺(二)


3.做青发酵

萎凋完成之后,则需要进行茶叶的发酵处理,一般包括了碰青(浪青)、摇青和静置三个环节。

碰青,也称浪青,是用双手抖动茶叶。摇青,则是手抓筛沿上下转动,使茶叶在筛面作圆弧周转。这两个步骤都是为了使茶叶互相碰撞,而单丛茶叶边缘的角质层薄弱,碰青会使得茶叶边缘破坏,促进酶的活动,多酚物质释放、聚合、发酵,芳香物质得以释放,形成浓郁花香,同时会使得茶叶边缘叶细胞在酶的作用下氧化变红,同时茶多酚中儿茶素也会氧化,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使得最终茶汤苦涩褪去,茶色明亮,滋味鲜爽。

这个工序一般以达到叶子边缘一线红,叶脉透明,叶色返青,产生自然花香为佳。这也是单丛的茶底泡出来有“绿底红镶边”的缘故,也是决定了单丛是否有花香的重要工序。像凤凰水仙则一般不进行浪青,因此也就没有红镶边,也没有自然花香,发酵程度也更轻一些。

碰青与摇青一般要经过数次,每次碰青或摇青之后都要进行静置,让水分继续挥发,同时促进叶内细胞活动。所有做青步骤完成后,要再静置数小时,等待杀青。

做青这个工序,是最考验茶人经验的,要“看青做青”,根据累积的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调整做青轻重、时长等等。凤凰人还强调晚上做青比白天更好,空气湿度大有利于回青,俗话说“过夜是好茶”,所以做青这个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还非常辛苦。

4.杀青

茶叶发酵到适当程度之后,就要进行杀青步骤,使茶叶停止发酵。绝大部分的单丛使用的是炒青的方式进行杀青,也就是将茶叶放入高温锅内或滚筒内翻炒,高温让水分大量挥发的同时,也让大量低沸点的,带有草青味的芳香物质挥发,同时美拉德反应还能带来焦香气味。经过杀青的茶叶也会变熟,质地柔软,便于揉捻。

炒青并非单丛杀青的唯一方式,像叶汉钟老师制作部分单丛时,会使用蒸青的方式进行杀青,杀青方式相对温和,所以低沸点的芳香物质会有所保留,最终香气构成也便会有所不同。

5.揉捻

这个步骤是单丛成形的关键。一般我们形容单丛都是“条索紧结”,便是从揉捻这个步骤而来。在以前机器未普及的时代,揉捻一般是使用手甚至是脚,后来揉茶机普及后才逐渐被机器替代。

揉捻这个步骤,为的是适当施压,让茶叶逐渐紧卷成条,叶汁挤出,汁液也均匀地沾在茶叶表面,俗称“做茶”,以条索紧结,浑圆匀称为佳。

6.干燥

最后一步,是将茶叶进行干燥,最原始的方式是使用木炭焖火烘焙,也就是俗称的炭焙。现在也有使用电灶进行热气烘焙的。该步骤的目的就是让茶条挥发剩余水分,使其干燥便于保存,不易霉变。

传统的炭焙工艺,为了使烘焙火候恰到好处,需要经验老道的焙制师傅挑选合适的炭材,且需要间断地观察焙笼,避免炭焙过火,掩盖了茶本身香气,甚至焙焦。每个批次的准备及烘焙时间差不多需要10小时。

因为工作辛苦,懂的碳焙的师傅也越来越少,为了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中低端茶叶会转而使用电焙方式。

相比而言,电焙制作过程标准统一,但口感会略微显得单调生硬。而炭焙的茶性相对活跃多变,带有炭焙风味,在香气上层次也更丰富一些。

7.其他工序与小结

除了六大步骤之外,还会有如捡茶这样的小步骤穿插其间,舍弃折断或成碎的茶叶,以保障最后的茶叶出品完整。目前大部分的单丛制作工序,如采摘、萎凋、炭焙、捡茶这样的步骤,都还是手工进行。

我并不是一个迷恋手工制作的人,相反,我甚至觉得可以机器代替的话,出品更标准,更稳定,更有质量保障。单丛也是如此,并不是说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做就是最好,像揉捏,用机器明显就更干净卫生以及标准,只不过确实目前所研发的机器,并不能代替所有的工序,绝大多数也都还是需要手工操作。很多学者也说,单丛茶保留了乌龙茶最传统也是最繁复的制作工艺,也是来源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