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茶记】绿茶杯泡 投茶三讲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乌龙茶投茶量 红茶投茶比例 黑茶绿茶

乌龙茶投茶量。

绿茶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和饮用的茶,属不发酵茶,因其茶汤呈碧绿,叶底呈翠绿而得名。绿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维生素损失也较其它茶要少。

炎炎夏日,来一杯绿茶,想必是极好的,不过,冲泡绿茶一定要掌握绿茶特点,这样才能通过技法把绿茶的味道真正表现出来。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根据季节变化提出:“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不过如今是按茶的老嫩程度确定釆取什么方式投茶。也是叫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上投法

碧螺春

茶形细嫩,全是芽头或满身披毫的绿茶适用于上投法。(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具体方法就是:先在杯中注入七分适宜85度左右温度的水(是烧沸后凉至此温度,下同),然后投茶。

中投法

西湖龙井

茶形紧结,扁形或嫩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绿茶,适宜用中投法。(如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

具体方法: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适宜温度的水,然后投茶,轻转动杯中茶,以使茶叶浸润,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满。

下投法

六安瓜片

茶形较松,及嫩度较低的绿茶,适宜用下投法。(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

具体方法:先在杯中投入适量的茶,然后沿杯壁注入适宜温度的水七分满。

如此,无论哪种方法投茶法,这样泡好后,稍待两三分钟,一杯清香芬芳的绿茶就泡好可以品饮了。然后当每一杯茶汤饮至杯中水刚好没过茶时,再续水。如此可续三次水。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绿茶的鲜嫩度,使口感更佳,同时使绿茶中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更好吸收,适宜用80度左右的水冲泡。一般就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作用而言,头泡茶香味鲜爽,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茶缺少滋味,再泡就无多少品饮价值了。

小编推荐

泡茶的投茶量多少为宜?看图学投茶量


许多刚刚接触茶叶的朋友,会在泡茶的时候问到同一个问题——“到底要放多少茶叶才合适?”虽然泡久了有经验了自然会明白,但秉持解决问题的态度,小编还是来讲解一下关于投茶量的基础知识。

一、按比例投茶

茶叶的冲泡有个常用茶水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的茶叶,加50毫升的水(乌龙茶、紧压茶除外,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这样就可以估算出你大概要加多少干茶——比方说,你手上的壶能装200毫升的水,那么差不多放4-5克的茶叶是比较合适的。

但一般的茶叶小白们是很难估算容器毫升和茶叶克数的,在没有硬指数的情况下,不如试试用体积投茶的方法来计算投茶量吧。

下面,我们将由盖碗这个常见的泡茶工具来好好说说。

二、按体积投茶

绿茶和黄茶

普遍来说,绿茶和黄茶是公认为所有茶类中最鲜嫩的茶类,且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得快,盖碗冲泡的时候,放差不多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不过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要盖上盖子,会把茶汤闷坏;二是太烫的水会伤害到绿茶和黄茶的茶叶,让茶汤变苦变涩,但又不能太低,使茶叶的香气激发不出来,一般常用的是90——95℃的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微调。

红茶

小叶种红茶:祁门红茶

大叶种红茶:云南红茶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稍稍多一些。

红茶分为大叶种茶和小叶种,像祁门红茶、四川红茶是小叶种红茶,而云南红茶则是大叶种。大叶种的叶片较大,占的体积大,所以泡茶时的投茶量要比小叶种红茶多。常喝国外红茶的朋友,很多时候喝到的是红碎茶,由于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减近一半。

乌龙茶

乌龙茶的种类、类别非常多,但还是可以按照外形大致分为条形乌龙和球形乌龙,条形乌龙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乌龙则盖过盖碗底部就可以了。

球形乌龙由于形状特殊,茶叶展开比较慢,所以通常有一泡温润泡把茶叶舒展开来。这种半发酵的茶,用热水冲泡会强烈激发它的香气和滋味,特别是高山乌龙,一定要用沸水冲泡,用温吞的热水冲泡简直可以称作“浪费”,可一定要记得哦。

紧压茶

紧压茶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有些紧压茶比较紧,“密度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微调。

为了舒张茶叶,紧压茶的冲泡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温润泡。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紧压茶有“三年以下开盖泡,三年以上扣盖泡”的说法,原因是“年纪较轻”的紧压茶发酵度不高,盖上盖子会像绿茶一样把茶汤闷坏,而三年以上的紧压茶因为后期自我发酵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白茶

由于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白茶应该是最好“控制”的茶叶,不会轻易把它泡坏,实在没有信心且需要露一手的场合,果断泡白茶吧!

三、其他泡茶法的投茶量

除了常见的泡茶以外,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泡茶方法也有一些投茶量的讲究。

比如说碗泡法——由于碗泡法是用茶勺取茶汤,添汤的动作会比较慢,且茶叶一直浸在水中,所以即便茶碗较大,也不要投放太多的茶量,不然茶汤很容易变浓;

比如调饮茶——最常见的奶茶,茶水比例差不多1:30。因为制作过程中会加奶,所以可以把茶汤泡制得浓一点,这样也方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多奶还是多茶;

比如冷泡茶——冷泡茶的特点是冷水浸泡,且浸泡时间很长,夏天的时候甚至会过夜,所以投茶量不用太大。按体积来投茶的话,紧压茶以外的所有茶类差不多投铺满容器(玻璃瓶为例)底部的量就可以了,而紧压茶适当减少,以免茶汤过浓。

泡茶本身是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丰富的泡茶经验带来的并不是教条般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加随性自在的喝茶,几经“修炼”,你肯定会拿捏一份最适合自己口味的投茶量来。

【学茶记】如何品味茶的香气?


香气,是茶汤的主要部份。但是人的嗅觉细胞发育得不尽相同。有些香气,某些人闻得出来,某些人就不觉得香。所以,如果讲到细微的香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闻得到的。但,嗅觉是可以训练的!

训练的方法无他,仔细喝、仔细闻,而且详加比较,在自己的感受方面应当客观一些。最好有人跟自己一起品茶,不仅能够弥补自身味觉上的缺憾,而且有意见的交流。

茶香出现的地方大致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闻香杯

从闻香杯中闻到香味,是要从最高温闻,温度渐降,香气可能有变化,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连温度低到室温时都要仔细闻,不仅可以欣赏茶叶的香气,并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坏,甚至制茶手法如何。

在最高温时,会有呛鼻的感觉,只有部份的茶汤在最高温时会呛出香味来,如果是这种情形,冲泡时,尽量再掌握住更高温泡,可以再冲泡出另外不可知的香味。

经过几秒之后,香味就开始呈现,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这是第一道香。之后另一种香味就会慢慢呈现,也是由淡至浓,由浓至淡。一层接著一层,甚至到室温时,都还有香味,所说杯底留香的茶就是这样。

在闻香的时候,通常嗅觉会疲惫,就是“久不闻其香”的意思,所以应当每闻几秒就将闻香杯移开几秒,让嗅觉接触到新鲜空气,再闻,才不至于“入于芝兰之室”。

在现今的茶叶,除非是三四年株采的茶叶,否则火气太大不容易闻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气的数量就越减。

当然,选购茶叶时的试泡,香气的表现常被火气包住了(刚焙过的茶,火气自然在),所以要问清楚焙火的时间,在品咂之后才得以监别。但是选茶比较好的方式,并非闻香,而是品滋味。滋味浓者,香气在往后的表现会比较好。当然,刚制成的茶叶,如果焙火重,香气又足,保持新鲜的感觉(香气会转、滋味会跳、喝了之后会感到鲜活),当然是等级以上的茶叶!

第二种是茶汤

有些茶,用闻香杯或汤匙或许闻不出香气来,可是在入口时,会有香气表现出来。当然,跟闻香杯一样,温度渐减,香气会有变化。不过,可能在一两个月后,会发觉入口的香气渐减,这是茶叶内部进行反应的缘故,属于正常,或许在别的地方表现更佳的感觉。早期有人说那是“走味”。如果对于茶叶的后发酵有一定的认识,我想,“走味”不见得是件坏事。觉得茶叶的状况值得珍藏,将他冰在冰箱中的冷藏库,可减缓茶叶的变化。

第三种是喝完后口中的香气

喝完之后,从口中吐出来的香气。

你会发觉呼吸之间,有香气在口中徘徊。就例如普洱茶,有时候在闻香杯、饮用时闻不到某种香气,饮完后会发觉有一种清香存在。

喝茶的场所会影响香气。举出四个地方,如室内、挑高建筑、凉亭、室外。如果风不大,湿度不大,海拔高度相近,以感觉香气明显来排列:室外>凉亭>挑高五六米的房子>室内。所以,饮茶闻香和环境中的气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口中对于香气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所以,评监比赛茶时,评审都会将少量茶汤饮入口中时,稍微低头,从嘴唇的左边和右边吸入空气。当吸入空气时茶汤混著空气在口鼻交界处翻搅,容易让嗅觉感受到茶汤的香气。当然我们喝茶时也可以这样做。

但建议两点:刚开始时「刺激性」太大,恐怕要经过个一年半载后,嗅觉才能适应;容易呛到,入口茶汤尽量少,吸入空气时先轻轻吸,习惯后再加重。 茶汤饮下,口中有翻搅的动作,例如吸气、吞口水的动作,可以闻到茶的香气。尤其是饮入浓茶时,茶香会渐渐由口腔翻搅而显现出来。

【学茶记】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学茶记】如何品安溪铁观音


真正的铁观音茶王,香气高强、奇特,具有浓郁持久的兰花香,还稍有一种白桂花香,滋味浓郁醇厚,稍带有天然生人参酒味,品饮之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冲至10遍仍有原茶真味白桂花香,这才是人世间上等的好茶。

品饮铁观音,要观其色,闻其香。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是清澈、金黄、明亮;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香四溢,让您心旷神怡。品啜铁观音的意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讲究观其形、思其美、演过程、表其义、闻其香、品其味、会真韵等七个情节。

所谓“观其形”,指“观外形、色泽、形态”,铁观音成品茶重似铁,色泽青褐,显砂绿,有“宝色”、三节色形状。

所谓“思其美”,指“形态美”,铁观音茶条索卷曲紧结秀丽,素有“美如观音”之称,冲泡后叶青绿,叶缘红,有“绿腹红镶边”之美称。

所谓“演过程”,指“沏泡工夫”,冲泡安溪茶要熟练泡茶的三大要素,又要掌握其冲泡技能。

所谓“表其义”,指“含义”,如观音茶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音”、“重似铁,美如观音”等形象特征。

所谓“闻其香”,指“鼻香气”,观音茶的香气特征是清高馥郁,具有天然的兰茶香,香高且长才是好茶。

所谓“品其味”,指“尝滋味”,如观音茶的滋味醇厚、润滑,具“蜜底甜香”之感,即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爽。

所谓“会真韵”,指“观音韵”。所谓“观音韵”,似费解释。现以极品铁观音茶王为例作形象介绍。极品铁观音,香气馥郁持久,有特别的“观音韵”,独特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喉韵好,回味悠久,泡至7次仍有余香。

浅谈冲泡绿茶的三种投茶法


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欢泡上一壶绿茶来赏赏心悦悦目,舒缓一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可是泡茶就仅仅是放茶叶和倒水入壶吗?非也非也,正所谓投茶有序,尤其是冲泡绿茶,先放茶叶还是先倒水,一切细节皆有讲究。

早在明代张源所著的《茶录》中就提到:“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意思是,在冲泡绿茶的时候,投茶是有顺序的,而其中所提到的中投、上投、下投也合称绿茶的“三投法”。

那么三种投茶法有什么不同呢?

上投法

“上投”指的是先在杯中注满七分适温的水,再进行投茶,要记住绿茶需要用85℃的水温呵护哦,嫩度越好的绿茶所要求的水温越低。上投法需静待茶叶缓缓下沉,可以观察到鲜嫩的芽叶在杯中舒展,欣赏其上下浮沉和游动的“绿茶舞”。

投茶法不止按《茶录》说的按季节区分(实际是不同季节之间存在温度的区别),更多情况下是根据绿茶的茶叶品质和茶条的松紧程度来选择。上投法多适用于茶形细嫩的名优绿茶,一般具有全是芽头或满身披毫的特点,如特级碧螺春、雀舌、信阳毛尖等细嫩炒青,以及特级黄山毛峰等细嫩烘青。

中投法

“中投”指的是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适宜温度的水,然后投茶,轻轻转动杯中茶,以使茶叶浸润,待其慢慢舒展,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满。中投法可以彻底降低水温,避免茶的苦涩,而且茶叶在水中的浮动姿态也是最为持久的。

较为细嫩但茶形紧结,扁形或嫩度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绿茶,适宜用中投法,如六安瓜片、云雾茶、竹叶青茶等。

下投法

“下投”指的是先投入适量茶叶,再沿着杯壁注入适温的水至七分满,使用玻璃杯或瓷盖碗都可以,徐徐摇动以使茶叶完全濡湿,静待其自然舒展。

茶形较松或细嫩度较低的一般绿茶均适用此法。

所以朋友们下次冲泡绿茶的时候要注意啦,细嫩度不同的绿茶要用不同的投茶方式去冲泡哦。无论使用哪一种投茶法,所冲泡的茶水都应在3至5分钟内品完,或先将茶水倒至公道杯、品茗杯中,防止茶叶过度浸泡。随着茶汤温度的降低,茶的汤色和口感都会有所变差。

绿茶冲泡技巧讲究水温茶具与投茶量及冲泡方式


1,水温

高档绿茶都是采集的茶叶的尖部,因此十分娇嫩,适宜以80~85℃的水温冲泡,如果水温高就可能泡老;而市场上的廉价茶叶,都是由茶树的叶子炒制而成,需要用99℃的水来进行冲泡,否则茶叶的滋味不能够充分地溶解在水中,难以品尝出茶味。

2,茶具与投茶量

冲泡绿茶,茶水比例为1∶50~1∶60,最好选择用玻璃茶具或者白瓷盖碗。用玻璃杯能够看见茶叶在杯中舒展变化,欣赏飞旋的“茶舞”,而白瓷盖碗能够让茶叶充分舒展自己的姿态,茶汤的颜色晶亮透明,让人流连不已。但是用玻璃杯泡茶,可能会将茶叶吸入口中,因此喝茶的时候应该慢慢去吞饮,不能大口喝茶;而白瓷盖杯可以将茶叶拂开,饮用更加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玻璃杯泡茶,应该使用单层的玻璃杯,不能使用保温效果好的双层玻璃杯,以免将茶叶泡老了。如果投放的茶叶比较普通,需要用较高温度的水,最好是在单层茶杯上加一块玻璃片。

3,绿茶的冲泡

上投法、中投法或者下投法皆可,根据冲泡者自己的爱好来决定。绿茶冲泡后稍冷即可饮用,如果要续水,就需要将第一泡的茶汤在留下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如果第一泡后喝光后再蓄水,茶汤的味道就会淡很多。

【学茶记】好岩茶 是怎样炼成的


选择一泡好的岩茶,大致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窥探:

1、好山场是好茶的明星标签;

2、好工艺是好茶的重要保障;

3、好口感是好茶的终极目标。

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山场”,就是茶叶的出身地,是一泡好茶的品质保证。山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点的微域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上。可以说,任何一种茶都深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优越的出身意味着厚实的底子,这一点上,恐怕是半岩、洲茶地区无法与正岩匹敌的。

每一份好茶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只是山场,从茶树品种到制茶、再到泡茶的人和水,每一道茶都要经历三个半师傅,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现。在武夷山,要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看人做茶,太多的变化的因素,导致了做茶成为了一件极其艰辛又充满未知的刺激的事情。

好喝的茶可以长期存放

岩茶的香,除品种外主要源于工艺,青叶在制茶师傅的手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效果,幻化出复杂而又迷人的重重香气。武夷山各处独特的小气候又使得茶叶生长带有特定的山场味。

许多岩茶品种,在香气上仅有零点零几分的差异,就连资深茶师也有可能看走眼、拿捏不准,也有个人喜好掺杂其中。仅从香气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品种,实在是不靠谱。每个人的味觉不同,对于香气的敏感度不一样,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喝到相同的感觉。

做到干净、水要走透就是一款合格的茶。香的东西容易过期,而好喝的岩茶可以长期存放。香气高的茶叶容易涩,含水量高,茶是拿来喝的,更要重视口感,水走透了,茶性才会更稳定,也更有利于后期加工。

所以,传统的岩茶在刚加工好时反尔不好喝,而高香的茶叶大都不易存放。做透的茶更容易冲泡,也更适合长期存放。

拼配比初制更难

拼配在武夷岩茶中属于每一个茶厂、茶师的独门绝技,不外传。

作为商品销售的茶,品质稳定是必须的,但是众多树种,各类香型要做出量来几乎是不现实的,拼配是不得已的选择。

只有茶性相容的茶,才够相互拼配,拼配考验的是功力,要做到通过拼配让品质稳定的茶叶总体提升,让茶的香气保持、苦涩成份没有了,让茶与茶相互弥补。

粗老的茶叶香气好,嫩的茶叶滋味浓,会泡茶的人都是粗细结合,搭配来泡,茶叶的拼配也是这样,能做好一款茶的拼配,确实独门绝技,功夫了得。

云南茶业概况简单介绍(三讲)


二、六大措施效果显着

(一)强化高优生态基地建设

2014年全省创建农业部标准茶园14个,创建面积达1.5万余亩: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17个,创建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1.77万亩: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4万亩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茶园12万亩,生态绿色防控25万亩,实现全省无性系茶园230万亩,无公害茶园达520万亩,有机茶园达39.2万亩,“三品一标”认证茶园达190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比例不断提升。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我省有18个县入围2014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百强,是入选全国茶叶百强县最多的省份,昌宁县获2014年度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二)大力提升精制加工水平

成品茶产量近23万吨,增加2.4万吨,增长11.5%,荼叶总精制率达68%,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通过QS认认证的企业达1000多家,产值过亿元企业24家,增加3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30多家,增加6家: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170多家,增加15家,年加工量1力吨,产值120多亿元,分别占全省年加工量、加工产值的47%、71%,产品集中度明显提高。

(三)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从总体结构上来看,普洱茶产量增加,占成品茶比例上升明显,较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普洱茶、消红茶二大茶类产量占全省成品茶总产量的71%,成为我省茶叶代表性骨干产品,茶产量11,4万吨,增增加1.7万吨,增长18%,占成品茶总产量的50%:滇红茶产量5.3万吨,增加0.4万吨,増增长7.7%,占成品茶总产量的21%。资源稀缺、产量稀少的“古树茶”倍受中外茶人、消费者的追捧,成为我省茶产业的一大亮点。此外,以天士力帝泊洱、贡润样、云白药天颐等茶企为代表生产的茶粉、茶膏、茶饮料及化妆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有新发展,丰富了云茶产品结构。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