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山歌好比茶叶满山坡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云南凤庆茶叶 云南滇红茶叶价格 云南云县茶叶品种有哪些

云南凤庆茶叶。

(李娜倮的原生态歌曲《实在舍不得》直击人类最柔软部分的歌曲”,让游客们感动不已。)

(澜沧茶叶制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云南澜沧依澜沧江而得名,位于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州市交汇处,与缅甸接壤,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电影《芦笙恋歌》及插曲《婚誓》拍摄与唱响的地方,是世界上发现最久远、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万亩古茶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用眼睛和耳朵,感受着熟悉又神秘的澜沧。

《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

“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尽时,阿哥永远在我身旁。阿哥阿妹情意深,好像芭蕉一条根,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芭蕉心……”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115团2营5连文化教员彭荆风创作的小说《芦笙恋歌》,以拉祜族青年扎妥、娜倮的恋爱故事为主线,讲述边疆少数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1956年12月至1957年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到澜沧拍摄电影《芦笙恋歌》外景,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到勐朗镇唐胜村、勐滨村、发展河乡云盘村收集民歌,回去后雷振邦为电影创作了插曲《婚誓》,歌曲惟妙惟肖地唱出了拉祜儿女的万种风情,生动地表达了拉祜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此,《婚誓》在全国长唱不衰,成为优秀名曲,也让人们认识了澜沧。

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

“拉祜”一词“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拉祜民族历来被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渊源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分支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定居澜沧。澜沧是世界拉祜文化中心,澜沧聚集了世界三分一、全国二分之一的拉祜人口,是全国唯一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人在澜沧世代繁衍生息,孕育了璀璨的拉祜文化,《牡帕密帕》(拉祜语译音“开天辟地”),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的口述文学精品。《牡帕密帕》犹如一首流淌在拉祜人民心里的歌,不断叙述着拉祜创世的历史,如今,《牡帕密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万亩古茶园

澜沧是茶树原产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茶文化悠久灿烂,境内有种植1300多年历史的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和邦崴千年过渡型大茶王树。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最大、种植历史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世界茶树博物馆”和“茶叶种类活化石”。

如今,澜沧的茶叶生产已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柱,茶叶面积达36万亩,其中古茶面积达2.8万亩,有28万人6.8万农户种植和从事茶叶生产,户均茶叶收入5412元。记者在景迈山拉祜族、傣族和布朗族古村落采风时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茶园掩映在原始森林下,村寨的茶农在家门口摆起茶具,热情邀请客人品尝他们制作的春茶。

山歌好比茶叶满山坡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澜沧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着二十多个民族,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演绎出多元绚烂的民族之花。拉祜族的《芦笙舞》、佤族的《木鼓舞》、爱尼人的《竹筒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三脚舞》、布朗族的《茶歌》、景颇的《目脑纵歌》,大多以原生态的质朴歌唱万物和谐、人间真情,是一曲曲民族和谐共融的大合唱。

近年来,澜沧打造“拉祜文化名县”,使拉祜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拉祜姑娘李娜倮在寨子里成立“雅厄艺术团”,白天到田地干活,晚上抽出时间教成员弹吉他、唱歌、跳舞,使100多人能歌善舞。2008年李娜倮被评为普洱市“十大杰出青年”,2011年“雅厄艺术团”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并获一等奖,2012年李娜倮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近年来,《芦笙舞》、《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一批原生态歌舞,频频进京,登上央视和国家大剧院等,让更多的人知道澜沧并了解澜沧。

记者在澜沧的日子虽然很短暂,但对澜沧的映像非常深刻,踏上汽车离开的路上,李娜倮的动人演唱一直在脑海中回荡:

“我会唱的调子,像山林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你没看的风景,像山花一样多,还有多少思念的河。你留下的情,像火塘燃烧着,还有好多酒没喝。最怕的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的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岩茶:澜沧江畔的山石精魂


唐代陆羽一句“上者生烂石”,将武夷岩茶推至崇高。而偏居一隅的云南岩茶,却长在深闺人未识,这多少显得落寞了些。但或许正是如此,生长于边地的云南岩茶恰好保存了一片茶最原始、最本真的岩韵花香。

这些长于山石之间的茶之精魂,在最接近蓝天和白云的地方,率真而自然地勃发着。马台和邦东,就如同澜沧江畔交相辉应的双子星座,云海、岩石、古茶共同组成了两地最具代表性的物候资源。与邦东茶遍布于道路两侧相比,马台茶则显得含蓄和内向多了,它们大都隐逸于深山密林中,见之不易。

因昔归盛名远播,邦东名气亦尤。马台却长期在人们的视野之外,默默无闻。事实上,在50多年前,邦东一度属马台辖区。1938年,马台片区分为上江、下江、中江、八甲、四脚马。其中“上江”指老邦东所在地,“下江”指那招的坝蜜河、马觅、邦公一片,“中江”即现在的马台,“八甲”指现在的邦东驻地一带,“四脚马”指平村。

1961年,邦东和平村从马台分出,而至1963年,邦东重新划归马台。1966年,邦东又再一次从马台划出。马台和邦东就这样在历史里合合分分,而在地域上始终山水相依。如今,马台和邦东共同组成了云南岩茶的核心区域。

初闻马台,总觉得“马台”这个名字有些怪,它既不像少数民族山寨名,也不太像汉语命名法。多方求证后,才豁然开朗,原来马台早在清中期,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在茶叶贸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台乡位于临沧东部的澜沧江畔,与马台隔江相望的就是普洱茶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普洱府。清朝时期,藏族马帮和茶山商贩在普洱府交汇,形成了一个如火如荼人声鼎沸的贸易中心。200多年前,马台在澜沧江边设立渡口,当时的缅宁厅通过水上茶路与普洱府和景东厅互通住来,商业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马台渡口成了缅宁与普洱之间一条活跃的经济走廊。

当行人、马帮通过此渡口,由东岸西渡过江,再勉力爬过陡坡后,已是人困马乏。此时,豁然出现在行人和马帮面前的平台,无异于是给精神上莫大的安慰。人们便常在此平台露宿,后来有人开设马店,成为商品交换集市,故而名之马台。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昔日的茶马古道重镇,现在一片云山雾海里,宛如幽人之飘渺。昔日繁忙的古渡口也已归于平静,无数商贾往返于江上,无数茶叶往返于江上的场景,也只可遥想了。

如今在万树簇拥中,在花香鸟鸣中,云南岩茶偏居一隅,集日月之精华,萃万物之灵气,以山石为骨骼,敦兮其若朴。与石共生的马台茶,独具“岩骨花香”的高逸品格。由于生长环境奇特,茶香馥郁悠长,茶汤厚润饱满、醇和鲜爽,水路细腻,丝丝如滑,回甘生津显著,气韵灵动。石之阳,茶之阴,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岩韵天成,让一片茶突兀于众茶之中。

“古茶之滋味,饮于喉吻而悦于心神;古茶之神韵,观于眉目而萦纡梦寐”,用此文句描述这山石精魂当为精彩之至。从滋味到神韵,从形而下的身体感受到形而上的精神体验,茶我两忘,茶我合一,让一片生物性的茶具有了人文性的精神向度。

云南澜沧:茶企助脱贫 经济发展新希望!


云南澜沧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其出产的普洱茶,滇红茶等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作为中国的西南内陆地区,云南澜沧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为了促进澜沧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着眼于当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担负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他们通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近700多户农户。不仅打响了自身品牌,也成为了当地发展产业促脱贫的中坚力量。

“一花引来百花开”,这样的扶贫明星企业正焕发着新活力,引领和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茶叶助农:既能拿分红 又可在茶园务工

随着景迈山申遗的推进和越来越响亮的名气,伴随而来的是景迈茶的大热,许多景迈山人因茶而富,一些景迈山人则因茶而名,仙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她掌舵下的“景迈人家”及其品牌已成为景迈山上的一张重要名片。

对于仙贡和许多景迈山人来说,有着同样的记忆:从古树上辛苦采回来的茶叶,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只将这些茶叶粗制一下,当做劳作间的普通饮品。或是将多余的茶叶存下来,等到有人进村收茶时,交换一些生活用品。记忆中的景迈山,古茶树如此野蛮地生长着,世代生存于此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几乎没有人上心的绿色,会在日后成为摇钱树。而对于仙贡来说,采茶,只是沿袭传统的农业活动。她绝对料想不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景迈山古茶林里的那些不起眼的绿色叶子竟然会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更想不到这些曾经不起眼的树叶会在时间的洗礼中蜕变为“绿色银行”,更想不到在它身上会有如此多的“附加值”。

将时间的齿轮拨回2002年,那时的仙贡大学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她,满怀一骨子冲劲与闯劲,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空。在创业的初期,尽管经历了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管理经验等多重困难的洗礼,仙贡没有放弃,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集5万元资金建立了岩勐茶厂。

刚开始没有任何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知识技能,她虚心请教每一位来景迈山的客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制茶技术给予指导和培训,主动到外地参加茶叶交流会议等,学习先进生产经验,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积累,逐步掌握了茶叶加工技术。

2010年4月仙贡组建了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茶农们不仅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分红,还可以就近在自家茶园里务工,把企业的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农民脱贫。

“我们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茶香怡人,以前即使我们做出再好的茶,有价无市也是徒劳,现在好了,加入了合作社,我们家家户户都实现了户增万元。” 周海建是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第一批老社员,深切感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变化。

仙贡的命运始终与绿色茶山息息相关,仙贡爱这片绿,不止是固守,更是发展。在她的引领下,合作社从最初的27户社员发展到如今的228户,拥有茶园面积9063亩,其中古树茶3423亩,生态茶5820亩,年可产毛茶200吨,其中古树茶70吨,生态茶130吨。除了收购加工合作社社员的茶叶,同时辐射了周边近500户农户,并为60名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荣获“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基地”、“优秀会员单位”等称号。仙贡创立的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不仅“种”活了茶叶这样一种富民产业,还把茶叶树变成了“摇钱树”。

树品质牌:既延伸产业链 又提升附加值

走进位于普洱市中心城区的景迈人家茗品体验店,各类款式的、档次的普洱茶产品琳琅满目,环境幽雅的门店内不仅处处充满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还凸显着现代时尚的气息,更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光顾。而谁又会想到这是由农民合作社在城区开设的品牌专卖店。

仙贡的命运与绿色茶山息息相关,仙贡爱这片绿,不止是固守,更是发展。“在普洱、昆明已开有专营店,做精茶产品,让景迈山的气息深入大城市。”仙贡在谋划着自己的绿色版图,书写着自己的创富故事。

瞄准市场需求,走品牌发展之路,仙贡和她的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把“景迈人家”普洱茶品牌专卖店开进大城市,展示品牌形象,建立营销窗口,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成立的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集“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岩勐茶厂”“精品客栈”“茗品体验店”为一体的茶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综合开发企业。

在其名下的每款茶产品均是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景迈山特有的环境气候元素所拥有的特性,结合当代的设计理念赋予每一款茶特有的名称和包装图纹。其生产的茶叶按制作工艺可分为五大工艺,即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整个产品体系为四大体系,即典藏、高端、常规、特色,共35个规格。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打上了“品质”牌,既延伸了产业链,又提升了附加值,既盘活了徒弟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要归功于在企业发展初期,无论从建设选址、植被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量,身体力行带动茶农保护生态,开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宣传、认证及销售。通过努力,景迈人家专业合作社茶农率先在景迈村完成高密度留氧生态茶园改造。

因茶,景迈、芒景的茶农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年收入几十万元不再是神话,收入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景迈人要做新型农民,公司是这样教予我们的。”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岩虎说。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成功,“景迈人家”这个品牌也是越来越响亮,成为了整个景迈山乃至整个业界的翘楚。

农旅结合:既挖掘旅游资源 又拓宽茶农收入

远上茶山石径斜,景迈山上有人家。要去澜沧县的景迈山,必先经过“景迈人家”这座离景迈山很近的客栈,随着景迈山旅游观光的升温,景迈人家也很有名气,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写景迈山不可缺少的一笔。

“景迈人家”开始以做茶叶为主,建客栈本是为了接待朋友,以前并不对外开放营业。随着景迈山和景迈茶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茶商纷至沓来,这些来的人最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住问题。2010年之后,景迈人家逐步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精品客栈。

解决吃住问题,景迈人家却不走寻常路,而是着力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来,按照景区的统一要求,景迈人家采取傣族杆栏式结构建筑,一楼餐饮、二楼住宿,每个房间都体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风格,最为别具一格的是菜单上的名字:千年螃蟹追凤凰,是将古茶树上的植物“螃蟹脚”和鸡炖在一起;古韵蛋饼,也叫茶叶蛋饼,饼上的茶叶都是新鲜采摘的;茶叶炒牛肉,将新鲜的茶叶放入牛肉中炒,使味道更加鲜美。对特色的追求和打造使景迈人家人气渐旺,木板房和茶叶饭成为景迈山来客的记忆亮点。

仙贡说起建客栈的初衷是为了广交朋友,让来客吃好住好。后来逐渐成为茶商们的一个驿站,来自广东、广西等地的茶商们在这里汇聚交流,俨然成为一个关于茶的“沙龙”, 以前,每年春茶上市时节人是最多的,其他时候稍微冷淡些。现在是整年都热闹,“黄金周”时期的自驾游数量越来越多,精品团也不断增多,仅2016年一年就接待精品团20多次,平均每个月就有2次。

巨大的人气带来了财气,粗略计算下来,景迈人家客栈平均每年盈利200多万,几乎都是现金流动,这和茶叶加工销售的固定资金形成了互补,实现了资金的“动静结合”。另外,很多在这里体验过茶叶加工的人对景迈古茶的生态无污染有了更深的认识,直接提升了景迈茶的美誉度和品牌魅力。

如今一到景迈山旅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景迈人家,想到景迈人家优质的茶叶、舒适的客栈、贴心的服务,到景迈人家休闲度假、品茶、买茶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了。

事业成功了,日子越过越好,仙贡就想带动全村老百姓共同致富。为此,她招收一大批村民进入景迈人家茶厂、宾馆、餐厅工作。2013年,景迈人家成为澜沧县职业高中校外见习、实习的企业,3年多来帮助社会输送了近70名人才。

知名企业对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帮扶,不仅仅丰富了企业扶贫内涵,也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构建民营企业扶贫新模式提供了积极探索。在当前扶贫工作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涌现出的一批批像“景迈人家”及其品牌定位的企业,通过企业帮扶,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