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讹证伪:那些年,茶商忽悠过你的话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红茶都有那些 红茶有那些品种 那些茶叶属于绿茶

红茶都有那些。

“茶没有好坏的,适合就好”“喝习惯就好了。”

原本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却很容易被茶商利用来忽悠。这句话实际上是有上下文的,这里所谓的“茶”是指“各种茶”,而所谓的“适”包括了口感、身体和价格的适应性等。确切的说:六大类茶、花茶、花草茶等等茶是各有千秋的,你不能说那种茶一定比别种茶好。但是,就某一种茶而言,绝对是有好坏之分,不然整个茶叶审评体系的基础就没有了。

“我这茶虽然香不好,但是韵好。”

香气是判断茶叶好坏的最基本标准,连香气都没有,还谈什么韵?

“不苦不涩不是茶”“不苦不涩不是岩茶”等等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哪个茶商还敢这么忽悠,呵呵。

“涩是茶汤力度的表现”“涩能衡量出茶汤的力度来”

就举出一个反例:好的普洱老茶,没有一个是涩的,但是没人敢说那样的茶汤没有力度。事实上,力度的大小不在于挥拳的幅度,而是最后击拳的效果。只有回甘强、生津长、滋味厚、留存久的茶汤,才是有力度的茶汤。

“我认识XXX茶叶大师”“我是XXX茶叶大师的亲戚“(言下之意,我的茶好哦)

你是卖茶,不是卖人情。张天福的亲友邻居就一定懂茶?更何况还未必是真亲戚。

“我这茶是纯天然的野生好茶”“野生茶才是好茶”

茶叶是人工驯化的经济作物。小乔木、灌木类的茶树都是长期人工驯化的结果。没有人管理茶园,无肥力、无除虫除草等,茶叶生长未必就好,质量不一定有保证。

“现在不好喝吧?我这茶放几个月(一两年)就好喝了。”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来说未必是忽悠,普洱茶、白茶、岩茶、凤凰单丛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存放后,会变得好喝,或是因为陈化,或是因为退火。但是,绝对不是所有茶存放后就一定好喝的。垃圾普洱,放100年也是垃圾。烤焦的岩茶,退100年火还是烤焦的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对于普通消费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一次买太多,等存放效果出来后,再来判断是否信任该茶商。

“我这个茶一喝会上瘾的。”“你喝习惯我这茶,就觉得别的茶没味道了。”

茶又不是鸦片。至于说“喝习惯”这个概念,确实,刘姥姥一辈子喝苦茶,习惯了,也就觉得老君眉不灵了。

“这个茶只有我家才有”“你只有在我这里才喝得到这样的茶”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也未必是忽悠,可是“独有”不等于“好”;不能因为所谓“私房定制”的概念就漫天要价。

最后小编要说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提法:茶农茶才是好茶。这个概念也有忽悠的成分,广大茶农的生产条件有限,没有完整的精制工艺,生产的毛茶未必就真的是好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那些年“忽悠”过你的卖茶话术,坑你没商量


在鱼龙混杂的茶叶市场上,不仅茶叶产品可能出现假冒伪劣现象,茶老板的话术也可能让你身陷迷途。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茶老板在你买茶时经常说的忽悠话术。

“不苦不涩不是茶”

这或许是忽悠指数最高的一句话。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但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得越快,回得越快。如果茶叶苦涩后不会回甘,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即“不能化”,就是劣质茶。消费者一定要警惕这句话。

“我这茶虽然香不好,但是韵好”

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感觉、一种境界,而香气是判断茶叶好坏的最基本标准,连香气都没有,还谈什么韵?

“茶没有好坏的,适合就好”、“喝习惯就好了”

原本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却很容易被茶商利用来忽悠。茶商所说的“茶”是指各类茶,每个人的口味、体质、经济能力不一样,适合的茶也就有不同。

对于个人而言,没有哪一种茶一定就最好,也许这个阶段你适合喝铁观音,另外个时段就是红茶比较适合你了。但就单指某一种茶而言,绝对是有好坏之分的,不然整个茶叶审评体系的基础就没有了。

“我认识×××茶叶大师”、“我是×××茶叶大师的亲戚”,言下之意,我的茶好!

你是卖茶,不是卖人情。张天福老先生的亲友邻居就一定懂茶?更何况还未必是真亲戚。

“我这茶是纯天然的野生好茶”、“野生茶才是好茶”

茶叶是人工驯化的经济作物。小乔木、灌木类的茶树都是长期人工驯化的结果。没有人管理的野生茶,无肥力、无除虫除草等,茶叶生长未必就好,质量不一定有保证。

“这个茶只有我家才有”、“你只有在我这里才喝得到这样的茶”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也未必是忽悠,可是“独有”不等于“好”;不能因为所谓“私房定制”的概念就漫天要价。

“茶农茶才是好茶”

这个概念具有忽悠的成分,广大茶农的生产条件有限,没有完整的精制工艺,生产的毛茶未必就真的是好茶。

茶叶误区20条,你被哪些忽悠过?(入门必读!)


(1)喝茶不会导致钙流失,恰恰相反适量饮茶有利于钙的吸收;

(2)不要相信第一道茶对身体有益的瞎说,洗洗更健康;

(3)普洱茶不是越老越值钱,100年前的垃圾,放到今天还是垃圾;

(4)大红袍属于乌龙茶,而不是红茶;

(5)安吉白茶属绿茶类,而不是白茶;

(6)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而不是湖南洞庭湖;

(7)茉莉花茶不是有花的才好,毕竟是茶不是花;

(8)君山银针属黄茶类,而不是白茶;

(9)乌龙茶就是青茶;

(10)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是黄茶,而不是绿茶;

(11)陈年普洱茶可以很值钱,但不一定是古树茶;

(12)纯料大树茶不等于没有拼配,拼配是绝对的,纯料是相对的;

(13)饭后马上喝茶不能消食,反而会影响消化;

(14)所有的茶不是越新鲜越好,要退了火气或者寒气才养人;

(15)普洱生茶陈放多久也不会变成熟茶,熟茶是工艺不是岁月;

(16)blacktea不是黑茶,是红茶;

(17)菊花茶是花,不是茶;

(18)云南月光白是白茶,不是普洱茶;

(19)抹茶是特殊工艺的茶粉,不是磨碎的绿茶;

(20)通常讲的六安茶,不是绿茶的六安瓜片,是黑茶;

辨讹证伪:茶分六大类,均由工艺起


茶分六大类,均由工艺起

现在市面上流传着一种将六大类茶与发酵程度挂钩的茶叶分类说,其实是有些谬误的。我国六大类茶,是以制作工艺为根本分类原则的,其余内容只是参考,不是分类原则。举个例子:台湾东方美人茶按工艺分就是青茶,但是其发酵度可达70%左右;而如今市面上流行的一些细嫩红茶,其发酵度仅在60%甚至更低;如此一来是不是应该将东方美人归为中发酵甚至是全发酵茶呢?而把低发酵的红茶,归为半发酵茶呢?如果抛开六大类茶,而只以发酵度分类,这样似乎可以,其实也是存在问题的,以白茶为例,新白茶只有萎凋过程,发酵度低于15%,而经过存放,可以显著的增加发酵度,甚至达到60%以上,那么新白茶与老白茶就是两种茶了喽?普洱生茶也有同样的问题,同一饼茶,怎么会经过时间陈放,就变了品种呢?因此,用发酵度来将茶叶分类不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分类原则。

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个基础大类,加上再加工茶和深加工茶,均是以茶叶的制作工艺为根本分类原则。一个好的分类原则,必定能够涵盖其所指的内容并不产生矛盾。成品茶的制作工艺是确定不变的,因此可以用工艺分类而不产生讹误。茶叶的分类原则,一般除了工艺以外,还有季节、茶树品种和产地三样;无论什么茶,依照采摘季节区分,不会随时间推移变化而变化;而茶树品种是植物学的分类方法,乔木、半乔木和灌木的基础分类非常成熟;依据茶叶的产地进行分别,也是较为稳妥的分类;但是以上三种分类均不能达到清晰的将品质、口感、审美情趣等综合起来讨论的目的,因此往往还是需要依托工艺法则分类。一般的名优茶品,必定是通过品种、季节、产地和工艺综合考量来限定的。比如雨前狮峰龙井,就是雨前头春茶(季节)、杭州狮峰(产地)、龙井(品种加工艺)。

辨讹证伪:不发酵茶、微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与后发酵茶


编者按:《茶言观世》将不定期整理一些坊间传闻的有疑惑的茶知识,加以辨析,去伪存真!​之前已经讲过,我国六大类茶根本上是以工艺作为区分的;那么坊间流传的所谓“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等概念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必须指出:半发酵茶、全发酵茶、不发酵茶、微发酵茶与后发酵茶的概念是成立的,而这个概念的实体是“在制作茶叶时主观上有没有发酵工艺”。比如我们把绿茶称为不发酵茶,这并不是因为绿茶的发酵度(氧化度)为0,而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存在主观意愿上的发酵过程,而是直接杀青;但是,从采摘到杀青必然有一段时间,此间茶叶中的活性酶必然会自然的促进发酵。而把黄茶和白茶称之所以称为微发酵茶,那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主观意愿的“微”发酵工艺,白茶的萎凋工艺目的之一便是产生轻微发酵,减少茶叶的生青味;黄茶的闷黄工艺也存在一定的促使发酵氧化的功能。把青茶称为半发酵是因为青茶不存在严格意思上的独立的“发酵”工序,但是“做青”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酶促发酵,因此只是半发酵;红茶是全发酵茶并不是因为他的发酵度高,而是因为他有主观意愿上最完整的发酵工艺,而且不杀青,整个茶叶的香味滋味的主要决定性工艺就是“发酵”。黑茶、熟普被称为后发酵茶,那是因为存在“渥堆发酵”这个工艺,而这个工序是在“杀青”之后进行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发酵不是“酶促发酵”而是“菌群发酵”,这就是与红茶发酵的最大区别。所谓的“后”发酵,是指在“杀青”之后发酵。因此黄茶其实也是后发酵。​当然,我们仍然还是可以用发酵度来考量茶。发酵的程度和工艺的好坏还是有直接关系的,会在香气、茶汤和滋味中产生明显的不同。这已经关系到审评辨茶的内容,我们以后会详细介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