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收藏:存茶的“四重境界”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乌龙茶收藏 黑茶普洱 普洱黑茶

乌龙茶收藏。

【无心】

存茶的第一重境界,大概就是无心存茶。比如那些边销茶,随便堆放在佛寺库房或者藏民家的角落里,几十年依旧能喝,只不过有股浓郁的酥油味罢了。其实从清宫贡茶的存放,到早期香港东南亚的存放,大多是无心,最多就是关心一下是不是发霉了。如果有这种迹象就翻一翻晾一晾。四种境界无所谓高低,无心也不是就不能存好茶,无心而又暗合道妙的茶其实很好。Cy316.com

【刻意】

刻意体现在人为控制存茶的技术、手法上,一般来说,只要湿度控制在不过干,不发霉;温度别太低以致受冻的状况下就可以了,没必要太刻意,随缘有的时候效果反而好。

【闭关】

普洱茶人渐渐发现,存茶密封是远远好过通风的。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保存了大量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这种方法存出来的普洱茶数年之后香气不减新茶,而且富于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这种方法在小环境中提高了有效物质的浓度,普洱茶转化的速度和效果都比通风更好。这种密封的方法确实有点像闭关,普洱茶在进行高强度的内在修炼。

【行脚】

普洱茶,真的就像那些修行路上的禅僧,还要去行脚,去在大千世界中参访和印证。这事儿虽然浪漫,不过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也不玄,普洱茶存茶的转化,除了茶质本身之外,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其他成分都有一定的关系,温湿度远远不是全部,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面对新的空气,普洱茶便多了一层生命的历练和整合,这便是行脚的涵义吧。

Cy316.com延伸阅读

论喝茶的四重境界


天下落入的人,一般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见茶品茶。这种人恨不能喝遍天下名茶,就象恨不能揽尽天下美女,俱置铜雀台中。于是,他们日夜魂梦萦地索求世间佳茗。索求不得,或闷闷不乐,或捶胸顿足,或扼腕叹息。吾观当今茶坛,这样的代表人物有:月华如水同志、不知味同志、陈嘉木同志等。这些同志已可称为茶魔。

第二重境界:见茶论茶。这种人除了品茶,更喜欢谈茶。临风而坐,把盏于大庭,娓娓数落天下佳茗的特点、特征和神韵,高吟茶赋,寻求天下知音。他们与茶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柏拉图式的关系。这样的代表人物如今有:不懂茶者同志、冷风铃同志、佛见笑同志和无弦同志等。他们已可称作茶仙。

第三重境界:见茶忘茶。这种人,对于的理解已与人道、天道合为一体;他们随随便便地坐在任何地方,置身任何场合,心中永远盛开着一朵茶花。这朵花开在他们心里,犹如拈在迦叶尊者的手中。这种人已经忘掉了什么是茶,已经忘掉了怎样喝茶。这样的人物如今屈指可数,吾遍观寰宇,李杀佛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样的同志已堪称茶神。

第四重境界:见茶吃茶。这种人,神龙不见首尾,很玄虚。诸位也别去想是谁了,因为这样的人早已死绝了,如陆羽。他们被称作茶圣。

茶香的五重境界,你品到了几重?


茶叶的香气,或柔婉迷人,或清香馥郁,让爱茶人沉醉不已,这也是茶以香夺人的魅力所在。你知道茶香也有五层境界吗?

第一重:水飘香

初级的茶香,是指泡茶时散发在空气中的香味,以及杯壁、杯盖的香气。闻的着但是喝不着,入口后香气即大幅度减弱。

第二重:香入水

普通的茶香,香气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喝到的香没有闻到的香那样明显。

第三重:水含香

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种茶香的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入喉后,闭上嘴巴,从鼻腔中缓慢深吐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第四重:水生香

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第五重:水即香

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陈化都很优质的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爱茶的你,除了仔细品味茶汤的滋味,可曾用心感受过它那些神秘幽雅的香气呢?

喝茶有三重境界, 你到了哪一重?


现在,爱喝茶的人很多,但真正懂茶的却并不多。很多人都是在生活琐碎中喝茶。或家人饮茶随饮,或友人奉茶招待,并未萌生那种主动亲近的心思,只是下意识的饮茶。

于是,喝茶成了一种习惯,与寻常喝饮料并无本质分别,只用来解渴。只有对茶深度挖掘,达到相应的境界,方可言懂茶几分。

喝茶,喝茶,你喝到了第几重?

1、第一重境界:寻茶

每个人都是从一无所知出发的,茶也是一样。其实喝茶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很寻常的事情,有价值的是喝茶过程中所能带来的感悟。

但在这过程中,喝茶的人一开始是技术性的,去买最好的茶叶。在品茶之初,你会耗费很多精力,只为寻得一口好茶,这个感悟不在于茶,而在于整个寻茶的过程到最后喝茶的那一刻。

2、第二重境界:深入

在有了自己对茶的认知,不断吸收来自于周遭的各种信息片段,使得每一盏茶,在自己的眼前呈现的更加清晰,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这过程中,还逐渐形成自己的饮茶习惯与偏好,结交茶友,讨论学习,融会贯通,博采众长。通过茶人茶山与茶的故事,你就可以从故事进入更深的灵性的、精神的境界中。

3、第三重境界:分享

对茶了解越多的同时,也挖掘的越深。才会发现茶更高的境界,不是独饮,而是分享,分享你的人生,分享你的体会,分享你在找茶的过程中对生活、工作中的人生体会,这就会让你的茶文化扩散出去。

普洱茶的四大收藏误区


一、盲目追求年份。普洱茶收藏者李国勇告诉记者,其实存放20年以上的普洱茶目前已经很少了,三四十年以上的普洱茶更是罕见。现在市面上部分卖价达千元的“陈饼”,其实是某些商家用出厂仅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茶叶蒸制的。

二、认为收藏陈化茶可赚大钱。其实个人收藏普洱茶的难度很大。因为普洱茶的陈化受时间、光线、温度、空气、湿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所储存的环境和温度不同,茶叶的品质便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认为年代越久越值钱。上世纪70年代故宫百年的“人头”团茶经过泡饮鉴定,发现该陈茶只有暗红的汤色,滋味全无。这是由于年份太久,茶叶已“陈化”过度了。

四、以为发霉的普洱茶才是好的。现今,想藏茶的人大多数都不懂茶,他们一般以茶饼外包装、品牌、颜色等来判断普洱茶的质量,甚至有人认为,只有茶饼上长了厚厚一层毛、发霉的才是好的普洱茶。其实不然。李国勇说,选择普洱茶必须亲自试茶,再结合茶底等来进行判断。另外,原料、制作工艺、储藏的得法与否都会影响茶的品质优劣。

收藏普洱茶要得法

据李国勇介绍,“陈”字是普洱茶的核心,所以藏之得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是选购。如果你是打算收藏,待品质提升后过几年品饮,可选购熟茶;如果你是打算长期收藏以待升值,最好选购生茶;如果要选购那些用料精良、品质稳定的厂家的茶品来收藏,那么,最好选古茶园所产的茶品。

二是储藏。收藏名茶对收藏室的要求也很高。收藏室内部温度应保持在25℃,湿度要控制在75%左右。对于一般家庭藏茶,除了通风、避免阳光直晒以外,还不能让其他有异味的东西靠近茶品,因为茶叶的吸附性很强。

中国茶艺美学的四个境界


[摘要说明]中国茶艺美学的四个境界

谈中国茶艺美学,离不开谈中国茶,谈艺,谈美。

首先让我们一同关注人类对美学的探索。在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建立了所谓资产阶级的第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康德毕生只写过两部美学论著,其一是他晚年及其理论之大成,力图打通天人合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下卷是《目的论判断批判》);其二则是在写前者27年前所写的《论崇高感和优美感》,属于前批判时期。康德那不以美学命名的美学理论体系主要建构于前者。康德之前,有唯理主义的鲍姆伽敦美学思想和经验主义的布尔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前者认为美是完满,也就是善。后者认为美是社会生活中能引起爱和情欲的某些性质,带有功利主义特征。康德的美学,建立于与这两者的争论。同时完全推导于理论,并非像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源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康德为他的审美划出了一块独自的领域,即情绪。这情绪表现为认识和意志的中介体,就如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一样。美学是研究“鉴赏里的愉快”,是研究无利益和无概念却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的愉快。

综上所述,茶艺之美既是在与茶相关的人、事、物中所体验到的普通性和直接性的愉快。之于美这一事件,茶相当有包容性,无论是茶本身:干茶、茶汤、茶味,还是与茶相关的茶会、茶人、茶历史、茶故事,在在处处,都流露着茶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举一次茶事为例,参加茶事的过程中,首先鉴赏到茶境之美,茶室的设计、灯光、陈设等等无不传达出用心之美,如茶事设在野外,更可感受到与茶相应的自然之美;其次,主宾相见,可感受到礼仪之美;入坐时,可感受茶器之美;瀹茶时可感受茶色、香、味、形之美;茶事中的清谈可感受到语言与精神之美等等。

从不同国家的茶会,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对茶、对美的追求与品味。如英式下午茶,轻雅闲淡,体现着英国人,尤其是英国淑女以茶相聚,高贵、优雅的意趣;土耳其人尤喜几人围坐,浓煮红茶,多加蜜糖,这样的饮茶,放在东方人的审美,是不可思议的。近代世界看待东方茶艺美学,对于日本茶艺的认可度相对高于中国茶艺,虽说日本茶艺乃是从中国东渡流传而来,但撇开主观因素而论,日本茶艺的确富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和美学意韵。在日本,茶艺同传统的花道、弓道一样,被提到“道”的层面。日本以“和、敬、清、寂”为旨趣,体现着东瀛遒劲枯高的审美,从日本的发展以及日本茶人对茶的珍视,也确实体现着一种专注而认真的日本美。

回到我们的语境,在中华民族浩翰的历史与庞大的文明中,中国茶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美呢?与其它民族的茶文化不同,中国茶,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历史悠长、门类庞杂的中国文化的纽带与指向。在中国,茶联系起各阶层、各时代、各民族文化,同时,茶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用以悟道体道的方法乃至接引后人的精神指向。到了现、当代,中国茶又是中国人文化寻根的一条脐带。当然,很多专家批评现代的中国茶人没有像日本茶人那样忠实的记载与继承祖辈的形式和茶文化。笔者认为,这也既是中国茶与日本茶不同的根本。日本美学构建在模仿前人,追求向大宗匠、大宗师看齐。而中国茶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也既是描摹自然。严格来说,中国茶并没有留下特别成体系的论著更不要提教育体系,然而细读中国文化典著,从《易经》、《中庸》、《诗经》、《六祖坛经》到民间小说话本,又有哪一本不是在说茶?哪一本没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茶境呢?与日本茶人的严谨、苛求比起来,中国历代茶人似乎更继承了“提锹随后,醉死即埋”的洒脱,中国茶文化,更注重茶或茶事中瞬间达到的交流,又更偏向对这种至高交流的“坐忘”。这不是一次茶事,或几辈茶人的观念所造就的,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所沉淀下来的。从宏观的角度大体说来,中国茶艺美学有以下四个境界:

认识之美

茶叶审评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审评茶汤是否“甘、活”,“活”这个标准一般只出现在很难得的茶品中,只有极少的产地,纯熟的制茶,再加上天公做美,或可得一泡清香甘活之茶。与茶一样,茶艺之美的首要境界也是“活”,这个“活”是茶人认识茶、认识自己的过程。

中国茶有六大茶类,论起品种,何止千万。去了解这些茶的知识,踏上寻茶的历程,这也即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的过程。

此阶段的茶艺之美,可以从书本,可以从茶会、茶旅,亦可以在茶馆中得到。每认识到一种新茶,寻访得一泡茶中旧友,这其中的愉悦与庄严感是不可言说的,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茶人渐渐的认识到自我,从而保持新鲜、鲜活的寻美之心。

体味之美

体味之美包括“体”与“味”两部分。体,是体验,体验可以看做是“认识之美”的延伸。

茶人仅仅在书本上和茶事中认识了茶,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体验。如果要真正认识茶,必须亲自去喝,亲自去泡,亲自去找。要付出过,才能真正得到,世界永远是能量守恒的,茶的艺术中尤其没有投机取巧。要亲自挨烫,亲自受苦,像一个茶农那样采过茶,像一个茶商那样了解茶,像一位长者那样疼爱茶,像一位晚辈一样敬爱茶,这,才算是对茶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了。

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一位学人前来问禅,赵州旋问:吃粥也未?学人垂手答:吃了。赵州答:洗钵去。这就是中国的禅宗对于禅的正宗回答,也是正宗的茶之“道”。禅与茶同时重视“体验”,这种“体验”里最重要的是一种“不逃避”、“不放弃”的精神。举刚才的公案来说,公案中的学人之所以吃了粥不洗钵,跑来向赵州和尚问“禅”,乃是因为他觉得“问禅”这件事情显然是比“洗钵”更为重要的,然而这就落入了比较与分别的窠臼。茶,亦复如是,当你问别人红茶是什么样的,别人回答了,你记下了,从此认为红茶就是别人说的那样,开始凭一知半解从芸芸众茶中“分别”红茶,并以此为傲。那么红茶一物,其实在你心中已经死去了。要想知道什么是红茶,只有去体验,去喝,不错过每一个过程,做好当下该做的事,这才能真正认识到她,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红茶之美。

再来说说“味”。茶中值得品味、回味的实在数不胜数,尤其中国茶几千年的历史,留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从文人雅士的玄谈雅集到高僧逸道的评泉论水,从友人翻越千山万水日夜奔骑寄来的一片春茶,到百姓人家粗陶破碗沏来的一碗粗茶……茶中可体味到各层次的美,并从这些古代的美中,达到与古人交流的境界。老子有一个观点叫“味无味”,即是从有味体会出无味来,从无味中体会出有味来。从世俗的茶境中体味毕,再回味回味,其实茶中只一味——本心。

自由之美

之于中国茶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既是一笔华丽的财富,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茶艺中,我们很难不被祖辈的经验影响,甚至左右。茶圣陆羽认为邢州瓷是很好的茶具,《煎茶水记》认定庐山康王泉是天下第一泉,袁枚认为喝茶就得小杯细啜……这些组成了“茶”,但“茶”并不是这些的总和。所以,茶艺的第三阶段,重要的乃是“觉”:知道其在那里,而不被其所左右。

很多时候,明明参与茶事的是我们平日很尊敬的人,而做为同样参与茶事的我们本人却不在“这里”。也许已经神游至昨天看过的一本好书里去,也许陷入刚刚了结的一场吵架中去,更直接的,只要茶会中有一位我们平日不太喜欢的人,这场茶事在我们眼中已经完了。生为凡人,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情绪所左右,被观念所左右。当我们瀹茶时,拿起时可知道是拿起?放下时可曾真的放下?觉知这一切,觉知茶事中的每一个动作,觉知每一个当下,从茶事之美印证到本心之美,这方不辜负那一泡自然自由之茶。

茶艺之美的第三阶段,正是随处作主的自由之美。

人性之美

茶中之美固然是多样的、数不尽的,但茶艺之美的共性却是同一的,那即是神秘、默然的东方之美。茶是美的,然而同一泡茶,每一泡的美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冲泡出来,又有不同的美。这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标准化、计量化,没法短时间内让人迅速弄懂,马上接受,没法CIS后推广至全球,保证同一个烧杯泡出的茶完美无差的拥有同样的温度、口感、香气……然而,茶之美不也在此吗?茶不是快餐文化,功夫在茶外,如若没有如是经历,如是学习,很难探寻到茶之真美。

茶之真美,来自于接受。无论生命是怎样的,“我”都接受。从中国文化的根上来说,接受是一种认同,是打破后的再造。检视中国文化,无论是易学还是禅宗,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主张打破二元对立,打破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打破能所,使之“不二”,使之归于“中道”。“我”的个子比别人矮,我接受;“我”长的不好看,我接受;“我”比别人优秀,别人嫉妒我,我接受;我嫉妒别人,我接受;“我”泡的茶不如你泡的好喝,我接受;“我”泡的茶比你的好喝,我也接受……如果我们总是接受,久而久之,就没有什么“不接受”,也就不会再产生更多的比较。我们之所以挑剔,之所以不安,乃是源自对自己的不接受、不满,只有接受自己了,喜爱自己,才能真正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而从茶事中训练自己坦然的接受这一切,紧张感松了,定力培养出来了,人性本来之美焕发出来了,自然能够欣赏到茶之美,以及万物之美。

茶艺的第四个境界,其实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追求的不是一次完美,一次永恒,而是生命的终级。是松,是定,是静,是道,是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是平等的人与平等的茶,平等的交流,是这平等的交流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所达到的一种均齐——无语之均齐。

喝普洱茶的三种境界


普洱茶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及和容性。由于自身物质特性和人文背景以及当下的文化建构,使普洱茶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符号象征,下面就喝普洱茶的三种境界做一介绍。

一、世用之境

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之茶;

普洱茶充当了人际关系的最好的稀释剂、润滑剂或者粘结剂:醉翁之意不在乎酒,普洱之意又何必在茶;

二、诗意之境

月下独酌(不是李白喝酒那种),朋友小聚,花好月圆,春宽梦窄。

普洱茶成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升华物,本意在茶,升华出来的东西并不离茶:于是,因为普洱茶,我们的生活也许依然平凡,但不那么乏味了。

三、天人之境

这是喝普洱茶的最高境界,不必计较新老生熟,不会在意器皿物件,也不注意什么色气韵味,您在此只感到心灵空明,有人有茶,有歌有酒;火塘光暖,陶罐香沸;编篱为案,截竹为瓯;身在很贫穷的草寨瓦庐,其实您会感到此刻非常奢侈的富有;但您不必感动,一感动您就自己跟自己见外了。

以上就是喝普洱茶的三种境界的介绍,温馨提示:普洱茶都能够很好的缓解作用,如排毒、养胃、消炎、降低胆固醇、美容减肥……保健功能。许多女性更是将喝普洱茶作为减肥养颜的良方。

茶之境界


同样是饮茶,饮茶的人不同,所思所想就不同。饮茶时间不同,对茶的理解就不同。饮茶有不同的层次,相对应的是不同的境界。

在刚开始喝茶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会觉得苦,此时味蕾尚未打开,不能适应茶的味道,茶味与自己而言,感觉很单一,除了苦便是涩,这一境界可以称之为境外之境,尚未入境,人生中尚未在社会上历练,尚不知冷暖,不知悲苦。

饮茶多了些,对茶的品种有了些了解,但还是不能明确分辨各种茶滋味的不同,这是初境。开始初步接触社会,处于学习阶段。

第三种境界可以称为韵境,喝茶已能品出茶与水的结合度,可以清晰感受到茶汤的质地、厚度、饱满度等。与社会慢慢交融,踏入正轨。

第四种境界是觉境,之所以用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一境界的关键是感觉。泡茶时的感觉,喝茶时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等等,不需要用眼睛,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足够感性,所以可以收获更多的感动。

继续喝茶,便可进入修境。将饮茶视为一种修行的手段,借假修真,借茶修心,纷纷扬扬的茶叶是人生百态,伴着浓郁芬芳的茶香,我们可以在从容中不断实现自身的蜕变。

修行到后来便是度境。佛教的说法是普度众生,我们未必需要与佛教徒一般起菩提心,发大宏愿,但到了这一境界,总会心怀慈悲,与人为善,一切从自我做起,以诚待人,一份真诚换回的,是千百倍的善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