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藏茶”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藏茶 藏茶黑茶 各种茶的茶语

【www.cy316.com - 黑茶藏茶】

藏茶是中国黑茶的鼻祖,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藏茶,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

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

藏茶

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具有“红、浓、陈、醇”的特点。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藏茶香气非常复杂,香气持久。涓滴品尝,舌尖尝到一股陈香的味道,还混杂干果、鲜花的香味,又尝到一股药香的味道,隐隐约约还有吃中药的感觉,介乎于似药不似药的感觉,很独特的一种口感。

藏茶品级

清代末年开始,四川雅安的藏茶分为两等六级:一等称为细茶,有毛尖、芽细、康砖,二等称为粗茶,有金尖、金玉和金仓。

各级茶的品质特征:

1、毛尖: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细茶的特级和一二级毛茶为原料,砖型平整光洁,显毫,香高味浓,汤色黄亮,叶底匀嫩。

2、芽细: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细茶的三、四级毛茶为原料,砖型平整,显芽,香正味浓,汤色黄红,叶底尚嫩。

3、康砖: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细茶四、五级和部分级外细茶原料组成。其砖型平整,叶形显条,香气平和,滋味醇厚,无苦涩味,汤色红黄,叶底尚匀。

4、金尖:相当于现在细茶级外的原料和一级粗茶原料组成,砖型平整,色泽棕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醇,汤色红亮,叶底较老匀称。

5、金玉:相当于现在一至三级粗茶原料,甑型平整,显红绿茶梗,香正味醇,汤色红亮,叶底粗老含有粗梗。

6、金仓:相当于以现在四级以下的粗茶为主料、红梗为配料。在销区用于饲料缺乏时喂养牲畜,所以又叫“马茶”,甑形粗糙松散,含粗梗较多,香低味淡,汤色浅红,叶底花杂,这种茶解放前就已经停止生产。

康砖和金尖

传统藏茶花色品种繁多,建国后保留了两种:康砖和金尖。区别在于茶中掺杂的“红苔”比例不一样。

要了解“红苔”,实际上得先理解“嫩茶叶”和“熟茶叶”这两个概念。

嫩茶叶指的是清明前后茶树发出的嫩芽,是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主要原料。由于绿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加上要保持茶叶中鲜活的氨基酸香气,绿茶在采摘的当天就可以喝到,鲜活和香气就是嫩茶叶在制茶中的特性。

熟茶叶指茶叶发芽一直到成熟,大约在农历的七月至九月期间采收,俗称“老叶”。它的香气不够清新鲜灵,然而累积的内容物多,有机物质含量比嫩茶叶高,无机物含量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35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香气化合物达到700种,也比较稳定了,生物学上称之为“内含物完整饱和”。这样的茶制成后,有利于后期陈放转化。

那么什么是“红苔”呢?

到了农历九月,在茶树上从顶端往下数叶片,大约在第五叶处可以看到茶叶的嫩枝梗,大约长10厘米左右,表皮呈紫红色,就是红苔了,有的地方也叫紫苔。红苔内含丰富的各类营养物质,尤以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较高。

藏茶制作时按不同比例掺加红苔,制成茶砖后可以缓慢陈化,新茶较为耐煮,老茶留香稳定。藏茶使用的主要茶树原料品种,是“雅安本山种”,这实际是小叶种茶,添加红苔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一般说来,金尖配比的红苔要大于康砖。所以在口感上更浓,茶味厚重,藏茶的冲力更大一些。康砖中茶叶比例较高,口感醇和一些。后藏(日喀则)居民喜欢喝康砖,前藏(拉萨、山南地区)居民喜欢喝金尖。

一般说来,优质的藏茶,外形上颜色为深褐色、质地均匀、黑而光亮(乌黑)、边界清晰,不起毛糙边,香气纯正,无杂味,汤色一出来程淡黄红,继而转为透红,随热气上扬,徐香不断。口感甘甜,不涩不苦,吞咽滑爽,这就是品质纯正的藏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揭开六堡茶面纱 2020揭开六堡茶面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揭开六堡茶面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堡茶属黑茶系列,是全国有名的珍品之一,但是真正喝到六堡茶的人却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六堡茶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极少部分才销到两广。其他地区根本见不到。另一方面,六堡茶的主要产区太过默默无闻。

六堡茶产自广西东部的梧州,之所以叫做六堡茶,是因为梧州苍梧县的六堡山区是六堡茶的主要产地。说起来梧州也是具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古城,只是地方有些偏僻,所以知者不多。

六堡茶从其开始采制算起,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更是以其独特的口感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六堡茶之所以有独特的口感是源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六堡山区气温比较低,阴凉潮湿,生长的茶树高有数米,叶子比较大,并且十分柔软,六堡茶的制作十分讲究,采摘一芽三四叶,采的当天就要杀青,然后进行揉捻,发酵,然后是初烘,将其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自然回潮,然后再次揉捻,再次烘干,干燥之后就是六堡毛茶,毛茶经过精细加工后便是正宗六堡茶。

毛茶的精加工采用的方法比较特别,将烘干的茶叶,按照不同的等级放到大木桶中进行炊蒸,然后放到茶篓中压实,放到阴凉的泥土库房使其自然发酵。

六堡茶茶性比较温和,含有比其他茶更多的脂肪分解酵素,所以在明目清心、健胃养神、清热润肺等方面的功效十分显著。

关于本文《揭开六堡茶面纱》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详解茶叶的专业审评方式,揭开专业审评法的面纱


今天有客人在公司会所用专业方式审评茶质,俺有幸围观,并拍了一套照片,揭开专业审评法的面纱。

先申明几点:

1、审评法过于理论,且不具操作性,不适合茶油用于日常饮;

2、审评法侧重于“评茶”,而不是品茶;

3、审评的目的主要是评审出茶质的不足,而不是体验品饮的快感;

4、审评法一般用于新制茶与原料毛茶的评审定质。

直接上图鸟:

对于要审评的茶品,第一步是目测观察条索,用托盘将干茶摊开

如果同时审评2种或以上的茶,就用等量的托盘,同时摊开

专用审评杯碗,一字排开

将审评杯盖至于碗中,煮沸水清洗,同时用于提升杯碗温度

审评杯的出汤方式

出汤后,随即观察审评碗中的汤色

将杯中茶底,倒置于盖上,观其叶底

第一次汤一般不喝,待第二次出汤时,才品其滋味

审评碗不像公道杯,不方便倾倒,所以得用汤匙均匀分汤置小杯中

且汤匙每次分汤完毕,需置于清水中浸泡洗净

品过汤滋味,即可闻杯中香气,分为冷嗅与热嗅。

如果同时审评多种茶叶,辨其优劣,则需要称量工具,将不同茶叶等量置于审评杯中

快速往杯中注水,需要说明的是,必须是沸水

审评法一般出汤3次,前2次闷5分钟,第3次闷8分钟

在长时间的闷泡下,茶叶的苦涩杂味等一切弊端,皆可一次性显露,这就是审评的目的所在

很直接的同时观察不同茶叶的汤色

审评多少种茶叶,就必须相应准备多少个小杯,以免串了汤味

均匀的往小杯里分茶汤

按顺序品评: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没次喝完一杯,评茶人应用一杯白水漱口,以减少上一水茶汤对口腔的持续影响

总之审评方式,俺看着一点都不爽,太刻板,一点品茶的愉悦感都木有,不过既然此种方式作为专业评茶员的基本套路,应该也有其科学的一面的。只是和我们日常的饮茶习惯有太大出入而已。

最有说几个细节:

1、参与评茶的人员人手一套纸笔,没喝完一水,及时记录下评语;

2、整个评茶过程中,参与评茶的人员基本不交流,直到3水喝完,才是一边整理记录,一边交换意见;

3、审评茶叶分为外形和内质两个大的方面,其中滋味作为最高权重分予以考虑。图文/想飞天的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