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筹划与申报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绿茶与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红茶与痛风 红茶与绿茶

【www.cy316.com - 绿茶与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一)课题筹划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研究课题的筹划就从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在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有时比问题的解决更有意义,它集中体现了创新性和开拓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就需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广览博学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批判的思维习惯。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了无数知识结构的网状节点。如同人类大脑,神经细胞的联络节点越多,产生灵感的概率就越大;知识面越广,知识关联的节点就越多,创造性思维也就越强。

除了知识的准备,还需要有信息的准备,即要掌握所要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信息。在这样的准备下,再通过一些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便有可能发现关键问题,提出研究设想。

课题设想的提出可有多种渠道,如根据实践经验提出问题、从有关资料的分析中发现问题等。例如,人们在长期的茶叶审评实践中发现,感官审评虽然快速、灵敏,但受主观影响较大,缺乏客观标准,于是,仪器审评的需求被提了出来。进一步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仪器分析的资料,发现仪器对色泽、气味等的准确鉴别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在实践中也有成功的事例。据此,茶叶仪器审评的许多研究课题就应运而生,如“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研究”、“茶叶品质成分含量与感官品质相关性的研究”等。借鉴其他行业中的成功经验,将其移植转化也是提出新课题的重要途径。例如电子鼻、电子舌等在酒类审评中已有应用,据此,茶叶界也有人提出了这方面的研究设想。

此外,通过信息交流、比较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预备试验、学术交流、分析科研情报资料、研究有关政策的导向等,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研究课题的有效途径。

对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论证并形成文件后,便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课题建议书(或申报书、可行性报告等)。这是一个把研究课题的初步设想变为系统论证的过程。为此,需要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理论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有的还需做预备性试验。

对课题建议书的必备项目,各申报渠道会有所区别,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提出研究项目的意义、背景及现有研究基础;所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论证进行该研究的可行性,包括理论上的合理性、实施上的现实性、研究条件(人员、仪器、技术等)是否具备及预期结果等。例如“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要求提供如下内容:①立项的背景和意义;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③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④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或产业化前景);⑤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⑥计划进度安排;⑦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⑧经费预算。

如果说项目建议书的形成是一个细致周详的后期制作,那么问题的提出则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上述两者的基础,需要长期的积累,本阶段工作的结果是提出一份有说服力的研究课题建议书或可行性报告。为此,需要积累广博而扎实的基础,培养创新的思维习惯,训练撰写有说服力的研究课题建议书的能力。

(二)课题申报要把研究设想变成为正式立项的研究课题,需要通过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课题建议书等形式进行课题申报。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科研项目申报的主要渠道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ttp:///torch/)、国家科技攻关计划(http://gongguan.jhgl.org/)、国家社会科学基金(http://.gov.cn/)、国家软科学计划(http:///)以及各省的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部门的项目、横向委托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一些行政部门的首长基金(如省长基金、院长基金等)、单位自立项目等。

上述申报渠道中,多数会在网上通报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申报方法等,可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和填报表格,对有关部门有的还会下发文件或通知。对于横向委托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一般需要具体联系商谈,但有些机构也会有相应的部门为这些事务提供平台和服务,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际合作局、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等。横向委托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单位自立项目等的申报方式各异,但其立项论证一般都是必需的。此外,它们可能还要涉及知识产权的划分和成果鉴定等问题。

下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对课题申报过程作一简介。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按如下路线进行准备和申报:①阅读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通告、项目指南、管理办法等文件;②从自然科学基金会网站下载申请书;③认真阅读申请书撰写提纲,并按要求认真撰写申请书;④本人及主要参加者在申请书的成员表中亲自签名;⑤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书(含纸质和电子文件)提交合作单位及项目依托单位审查并签字盖章,然后由依托单位统一向自然科学基金会申报。申报材料的撰写与申报具体问题可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http:///nsfc/cen/sqzn/index. htm)。其他项目(基金)申报途径的详情请查阅相关网站。CY316.cOm

小编推荐

江西新干申报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项目


江西新干县申报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项目

近日,新干县经作局组织江西省宏冠绿色农庄有限公司积极撰写相关材料,向江西省农业厅申报2009年度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项目。

江西省宏冠绿色农庄有限公司于2006年春新建茶叶基地1100亩,按照高标准建园、有机化管理、名牌创建的经营理念,与有机柑桔生产同步,在基地开垦、肥料使用、农药使用与控制、基地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监控以及茶叶炒制、卫生控制等方面,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通过了QS认证,2008年获得OFDC(有机转换期)认证、NOP和OCIA(有机转换期)认证,2009年加入“江西茶业联合会会员”(企业)并在江西南昌茶叶市场设立了专业店面。为做大做强该公司的有机茶产业,引导和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干县经作局组织该公司积极向江西省农业厅申报2009年度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55万元,其中140万元将用于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105万元用于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园,110万元用于引进茶叶清洁化加工设备及其配套技术。如果申报成功,将树立一个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带动新干茶产业及农业产业进一步向规范化发展。(聂建春)

连南大叶茶异军突起 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3月27日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清远市质监局获悉,南瑶族自治县连南大叶茶已经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产品已成立申报办公室,正在收集连南大叶茶品种、历史渊源等情况,为启动连南大叶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做准备。

连南大叶茶

据了解,连南大叶茶原为野生茶,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之间的山涧峪谷,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连南大麦山镇、寨岗镇、三江镇及其周边市县,并形成了以地方命名的高界茶、黄连茶等。连南大叶茶属乔木型大叶种,树脚围径大者可达100厘米,叶片形态划分为大叶型和长叶型,以大叶型居多,连南大叶茶主要用于制作绿茶和红茶。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连南大叶茶曾辉煌一时,茶园面积达5400亩,但随后因各种原因导致部分茶园荒废失管。近年来,连南大叶茶重新受到当地政府重视,被列为重点特色农产品扶持发展对象。在2013年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叶品质竞赛中,连南大叶茶成为茶业界的黑马,清嵩牌高山绿茶和大古坳牌红茶均斩获金奖。

据连南瑶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调研、摸底,掌握了大叶茶生长地理条件、生产情况、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完成了对全县大叶茶主要茶区的样品收集及留样工作。下一步,该县将对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条件,与农业部门、生产种植企业共同起草制定《连南大叶茶质量技术要求》,并对草案进行讨论修订。同时,将加强与清远市质量协会的合作,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挖掘连南大叶茶的独特品性,并与相关企业沟通,逐步推进连南大叶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

2017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评选活动开始申报


新一轮茶旅“选美”又要开始了!近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评选活动开始进入申报环节,今年的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全国十大最美茶园将花落谁家呢?

2016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颁奖

据了解,在2016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评选活动中,共有30多个茶乡,100多个茶园参与评选,历时20天的活动共有90万茶友参与投票,最终在中国(名山)茶乡旅游发展研讨会上公布并颁奖。

2017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评选将面向全国所有的产茶区政府及茶叶、旅游、休闲农业主管机构征选;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面向大型茶叶、茶旅、休闲农业企、事业单位征选。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符合申请条件,都可登录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

谈及今年的活动安排,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说,本次活动的评选的方式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结合的方式评出。专家评审阶段,还将由茶文化、旅游产业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入围单位进行实地考察,最终评出大众认可、行业认同的休闲旅游茶乡和茶园。

佛教与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浅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并将思想感情融汇进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称、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饮荷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有的寺院门口还设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有很多品目:1、奠茶:供佛、菩萨、祖师;2、戒纳茶: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排序喝的茶;3、普茶:寺人共同煮饮喝的茶。不仅名目不同,茶的质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

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这种影响与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荷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神通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高潮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发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认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曾几《东轩小室记事》:“烹茗破碎镜,柱香玩诗编……闻无用心处,参此如参禅。”可见,当时的文人将饮茶、写诗与参禅相提并论。

宋王朝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军事力量上的脆弱却造就了雅文化的高度发展,而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融合到一起,充满理性色彩的清雅凝重的茶文化,则使它足以傲视其他任何时代,与唐并称为盛世。可以说此时茶文化与佛教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无论是外在的技艺,还是内在的思想追求方面都达到了整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巅峰!

茶的“功夫”与“工夫”, “丛”与“枞”


“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名枞乃错误的称呼,武夷山有很多名丛。

功夫,工夫之辨

“功夫茶”是乌龙茶的一种冲泡技巧,兴于闽、粤、台,近些年逐渐向北面传播,为饮者津津乐道。

但在不少茶文中,“功夫茶”和“工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功夫茶”、“工夫茶”都是指的一种冲泡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

笔者的看法是:“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名,后指红茶。

1.清僧释超全,俗名阮旻锡,字畴生。布衣士人。

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如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雍正在崇安县为令三年的刘埥,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

“武夷茶高下共分为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丛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7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当代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

“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而福建“闽红工夫”又含坦洋、白琳、政和三大工夫。

“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功夫茶这种泡饮技艺,经文人雅客、有闲之士发展、完善,其程序虽然繁复,却富寓文化,因而为饮者所效仿、沿用。

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饮茶之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1.清人俞蛟所著《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开篇明确写到“工夫茶,烹制之法”,

讲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

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念音为“刚”,“功”念音为“攻”。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近。“工”、“功”二字,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艺、本领、焙茶的火功等。

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和当今这些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笔者曾请教与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他也明确说:“工夫茶为茶名,功夫茶为泡法。”

名丛,名枞之辨

在武夷山,甚至在外地经销武夷岩茶的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分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这在产茶地区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幸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清醒,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

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来命名的。至今尚见记载的还有280个。

这些茶名颇具文采、富有内涵,且品质优异,深得认同,为武夷岩茶一大特色。2002年国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例中,将“名丛”统归作为武夷山一大类商品茶,并订有感官标准。

“丛”与“枞”的区别

“丛”解释为:“聚集,如:丛生”;“丛”字的繁体字为“叢”,释之为:“丛生的草木”;“叢”字的异体为“欉”,据查“欉”用于武夷“名丛”,最早见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后来有人将此字自行简化拼合成“枞”字。

“枞”,其义为:①树木名:柳杉、松;②姓:如汉代有枞公;③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其繁体为“樅”音(zong)。

据以上的诠释,“丛”、“枞”含义根本不同,因此武夷名丛和其他单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宗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上也均用“丛”字。

茶垢与健康


茶是仅次于咖啡的大众饮品。如果你喝茶,一定会注意到杯子、茶壶壁上留下的深褐色茶垢。有人将之称为“茶山”,就像古董上的包浆。但有传言茶垢里面有很多重金属,还有亚硝酸盐,如果不清洗掉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有“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的说法。这是真的吗?茶垢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有害健康呢?

1、茶垢中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

曾经有观点认为,茶垢是碳酸钙或碳酸镁沉淀(水垢)吸附了茶黄素、茶红素等色素。另有观点认为,茶汤表面形成的漂浮物是茶叶表面的蜡质。

实验表明,茶垢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少量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垢的形成。绿茶的多酚类物质更多,因此更容易形成茶垢,而经过深度发酵的红茶、黑茶的茶垢比较少一些。当然,不同类型的茶形成的茶垢成分基本相似。茶垢是茶多酚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产生的聚合物,主要在水线附近形成并附着在容器的内壁上。

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多酚的聚合反应还在缓慢进行。因此,泡茶时间越长,茶垢越不容易去掉。

2、茶垢中不存在重金属元素

元素分析表明,茶垢的绝大部分成分是碳、氧元素,来自多酚聚合物,也有少量钾、钙、镁、铝、锌、硒等元素。金属元素主要以不溶于水的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钙元素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主要来自泡茶的水。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并不是茶垢的主要金属元素,因此喝茶之人不必担心。

3、减少茶垢形成的方法

尽管茶垢并不影响喝茶,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有不少人觉得茶垢让杯子显得很脏,因此希望茶垢少一些。下面介绍几种减少茶垢的方法,你不妨可以试试。

第一,喝完茶及时清洗是减少茶垢沉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总是泡隔夜茶,茶垢难免形成“包浆”。

第二,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的氧化速度加快,形成茶垢的量增加,因此泡茶的时候放一片柠檬,在调节口味的同时,也能减少茶垢的形成。

第三,钙离子是形成茶垢的关键元素,因此水越“硬”茶垢越多,若用自来水泡茶,可以将水彻底烧开并多煮几分钟,其中的钙、镁会形成碳酸盐水碱,而在水中的含量会相应减少,水质也会变软一些;如果用纯净水泡茶形成的茶垢也会少很多。

第四,茶垢的生成量主要取决于茶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因此大口茶杯形成茶垢的量会更多一些,盖上杯盖也可以减少茶垢形成。

看完这些,想必很多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不洗杯子了吧。如果你还是想去除茶垢,怎么折腾都行,但千万别把你家紫砂壶上的“茶山”蹭掉了。

茶与礼仪


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在人们眼前闪烁,在人们的身边传播。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切切相关的礼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文化、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千百年来它美化人生、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又服务于广大民间,因而最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茶与美学


中国是“美的哲学”,是一份深沉的思想积淀。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奠基,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充分发展;由释、道、儒三教的理念吸收,到李贽、葛洪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淡淡的茶汤已是中国哲学的美学表现之一。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考;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美学大厦。

中国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的对话,也是茶人的还璞归真,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是中国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是美的哲学,其表现形式也奇峰起。即人道,表现人的气质神韵美;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与其说是欣赏茶艺,不如说是在感悟自己的人格和超越自我的情操风骨。精神审美的本质是对“道”的体验,物我同根,应目会心,随想妙得。物质审美有三品: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

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日本“美的宗教”。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很大。首先是学习引进中国唐朝茶文化阶段,风靡日本;而后借鉴中国,融入禅宗思想和日本的艺术哲学,独创日本。

新茶与旧茶?怎样判断新茶与陈茶?


茶叶作为我国的一个大行业,起市场的主导性是不荣忽视的,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期间,不管是开幕式还是在比赛期间,我国对茶叶文化的大力宣传,在市场效应中是史无前例的,所我们也特别邀请安溪县珍田阁茶厂的国家级评茶师苏老师来给大家对新茶和旧茶的品评与评判做一份讲解,起总结如下:首先,可以根据茶叶的色泽分辨陈茶与新茶。

其次,可从香气上分辨新茶与陈茶。

第三,还可从茶叶的滋味去分辨新茶与陈茶。

2色泽:茶叶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受空气中氧气和光的作用,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缓慢的自动分解。如绿茶叶绿素分解的结果,使色泽由新茶时的青翠嫩绿逐渐变得枯灰黄绿。绿茶中含量较多的抗坏血酸(维生素c)氧化产生的茶褐素,会使茶汤变得黄褐不清。而对红茶品质影响较大的茶黄素的氧化、分解或聚合,还有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会使红茶由新茶时的乌润变成灰褐。

(2)滋味:陈茶由于茶叶中酯类物质经氧化后产生了一种易挥发的醛类物质,或不溶于水的缩合物,结果使可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减少,从而使茶叶滋味由醇厚变得淡薄;同时,又由于茶叶中氨基酸的氧化和脱氨、脱羧作用的结果,使茶叶的鲜爽味减弱而变得“滞钝”。

(3)香气:陈茶由于香气物质的氧化、缩合和缓慢挥发,使茶叶由清香变得低浊。

上述区别,是对较多的茶叶品种而言的。而且,贮存条件良好,这种差别就会相对缩小。至于有的茶叶,贮存后品质并未降低,那就另当别论了。

顺便说一下新茶与陈茶那个好。

新茶与陈茶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习惯上,将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经加工而成的茶叶,称为新茶。茶叶收购部门的“抢新”,茶叶销售部门的“新茶上市”,茶叶消费者的“尝新”,指的都是每年最早采制加工而成的几批茶叶。但也有将当年采制加工而成的茶叶,称为新茶;而将上年甚至更长时间采制加工而成的茶叶,即使保管严妥,茶性良好,也统称为陈茶。

对于比较多的茶叶品种来说,新茶与陈茶相比,理所当然地以新茶为好。“饮茶要新,喝酒要陈”,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饮茶生活的总结。宋代唐庚的《斗茶记》中曾提到:“吾闻茶不问团挎,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的色香味形,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称之为“崭鲜喷香”。隔年陈茶,无论是色泽还是滋味,总有“香沉味晦”之感。这是因为茶叶在存放过程中,在光、热、水、气的作用下,其中的一些酸类、酯类、醇类,以及维生素类物质发生缓慢的氧化或缩合,形成了与茶叶品质无关的其他化合物,而为人们需要的茶叶有效品质成分含量却相对减少,最终使茶叶色香味形向着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方向发展,茶叶产生陈气、陈味和陈色。

但是,并非所有的茶叶都是新茶比陈茶好。有的茶叶品种适当贮存一段时间,反而显得更好些。例如,一些新采制的名茶,如西湖龙井、旗枪、洞庭碧螺春、莫干黄芽、顾渚紫笋,等等,如果能在生石灰缸中贮放1~2个月,那么,汤色依然清澈晶莹,滋味同样鲜醇可口,叶底青翠润绿不改,而且未经贮放的闻起来略带青草气,经短期贮放的却有清香纯洁之感。又如盛产于福建的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汉砖茶、广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也不仅不会变质,甚至能提高茶叶品质。这是因为这些茶叶在贮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股气味,一股是茶叶缓慢陈化时形成的陈气,二是因少量霉菌产生而形成的毒气,两气相混,和谐相调,结果产生了一种为人们欢迎的新香气。

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多数茶叶品种新茶比陈茶好,但也有陈茶不亚于新茶,甚至反比新茶好以下信息由爱收集整理。

首先,可以根据茶叶的色泽分辨陈茶与新茶。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新鲜色泽;红茶贮存时间长,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色泽变得灰暗,而茶褐素的增多,也会使汤色变得混浊不清,同样会失去新红茶的鲜活感。

其次,可从香气上分辨新茶与陈茶。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第三,还可从茶叶的滋味去分辨新茶与陈茶。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鉴别新茶的三种方法

秋天已到,新茶即将上市。由于刚上市的新茶价格较高,一些经销商往往会以旧茶冒充新茶,顾客如不注意鉴别,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那么,如何区分新茶与旧茶,笔者特地咨询了安溪县珍田阁茶厂茶叶专家。专家介绍了鉴别新茶的三种方法:

一是观其色。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新鲜色泽;红茶贮存时间长,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色泽变得灰暗,而茶褐素的增多,也会使汤色变得混浊不清,同样会失去新红茶的鲜活感。

二是闻其香。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特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浓变淡,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三是品其味。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特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1,可以根据茶叶的色泽分辨陈茶与新茶。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

2,可从香气上分辨新茶与陈茶。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3,还可从茶叶的滋味去分辨新茶与陈茶。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饮茶与保健


饮茶与保健

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成为全球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而三者中茶居其首。早在公元前秦汉时代,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就收载了茶,当时只作药用。唐朝后期,茶树种植已遍及南方各地,名茶品种甚多,此时饮茶之风大兴,由南方传至北方,因而南茶北运成为一种重要贸易。唐德宗时开始抽茶税,成为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自从陆羽著《茶经》三卷,详记茶叶产地及饮茶风习,还介绍了茶的功能,从此饮茶者日渐增多。9世纪时,茶又由我国传人日本。16世纪时明代嘉靖年间,欧洲商人泛海来广东,携茶种以归,欧洲及印度始有种之者,所以欧洲在17世纪才开始饮茶。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叶色味清香,它所含有各类物质,有益人体健康。早有“日饮香茗三五杯,有益健康精神爽”的记载,饮茶使人健康长寿,这在我国古代诗赋、史篇中有不少记载。据说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有一个和尚已是100岁出头的年纪,来到洛阳,宣宗问他服何药而得此寿的,和尚回答说,少时很贫苦,不知药性,没有服什么药,只是平时爱饮茶,到处唯茶是求。宣宗听后,便赐他茶叶五十斤,并请他居住保寿寺。(见《唐书》)茶叶究竟含有什么有益于人类健康,又能防病治病的成分呢?随着科学的发达,现已知茶叶中含多种化合物,其中有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绿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和P,对机体很有益处,是体内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此外,还有对健康有关的无机盐,特别是一些在其他食品中含量少的元素(微量元素)如铜、氟、铁、铝、锰、锌、锶、钙、镁等,可以补充人体对矿物质的需要,对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还发现含有一种能加强毛细管壁的具有维生素P活性茶多酚。茶叶中的咖啡因对身体影响最大,它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又能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对心脏的血液供应,有强心作用。它还能加快呼吸,提高肌肉的工作量,但并不加快脉搏,也不增高血压。茶碱和咖啡因都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胃液分泌。茶叶含有鞣酸,它有收敛、止血、杀菌等功能,如有误服金属盐类或生物碱等毒物,尚未吸收时,即服浓茶,可以解毒,因鞣酸与毒物结合产生沉淀,以延缓毒物吸收。茶能抑制痢疾杆菌,故对细菌性痢疾有一定治疗效果。咖啡因与茶多酚协同作用,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效能。饮茶能去油降脂,在我国民间早有发现,史料有载“消宿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话。以肉类为主的少数民族特别嗜茶就是这个原因。经科学实验发现茶叶有抗凝作用,比丹参的化瘀作用大,茶叶可使形成粘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殊途同归,表明茶叶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美国和英国在1967年和1975年分别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出色的研究,为古老的茶叶增添了奇光异彩。有趣的研究还表明,饮咖啡导致胆固醇增高,但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可以清除咖啡因的不良作用,此即茶叶的独到之处。 还有惊人的发现是:1989年《中国食品报》发布了“绿茶百多种,防癌见奇功”的科研成果。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经过两年研究,证实了中国茶叶,尤其是绿茶,可以预防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可能的致癌危险。两年来该所从化学、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通过实验室研究,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我国主要茶产区的145种绿茶,阻断致癌物(亚硝基)的阻断率在90%以上,其次为紧压茶、花茶、红茶和乌龙茶,这种差异与茶叶的加工方式有关。 西德的《药用植物》杂志在1986年曾报道:红茶可抗过敏的活性物质,对支气管哮喘有缓解和治疗性效果。 茶叶含有维生素P(又名芦丁)、维生素C及茶多酚,能增加血管邦性、防止出血,也能调节甲状腺。日本学者还发观喝茶对医治糖尿病有益。波兰某医疗机构曾给手术后病人喝绿茶,认为能加速伤口愈合。 老年人饮茶不宜太浓、大多,要适量,否则会对健康不利,特别在临睡前要避免饮浓茶,以免带来失眠,增加夜间尿量,妨碍睡眠。 泡茶时不宜用高温沸水,茶中的某些成分遇高温后极易破坏,更不能煎煮,一般用80一90℃的开水为宜。 茶水搁置过久,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茶水内的复杂成分易发生变化,如氧化、胺类物质增加等,这对身体是有害的,因此最好不要喝隔夜茶。 服铁剂、强心甙、盐酸麻黄素、磷酸可待因、安眠药等,勿以茶水吞服,因茶叶中有些成分能与重金属和生物碱结合沉淀,使药物失去原来的疗效。 总的来说,适量饮茶有利于防治疾病(包括动脉硬化、癌症等),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身体健康。应该培养合理的饮茶习惯,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