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灰象甲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叶有灰 野象红茶价格 灰茶怎么喝

茶叶有灰。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94~1.02厘米,密披淡褐色或灰白色鳞毛,头管粗短,黑色,中部纵列一条凹沟,鞘翅基部灰白色,中部横列一条灰白色斑纹,有假死习性。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少数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在广西桂林3月中旬羽化出土,4~5月发生最多,其他茶区以5~6月发生最多,卵产于两叶片重叠处,成块状,幼虫孵化后落入土中。

防治方法:此类害虫具假死性,故可进行人工捕捉。选择被为害的茶丛(叶片有缺刻状),在树冠下铺垫塑料布,摇动茶树,将掉下的成虫集中杀灭。在人工捕杀之前先将杂草锄干净,可不用铺塑料布,直接摇动茶树,让成虫掉在地上进行捕捉。结合茶园冬、春耕作杀灭幼虫和蛹,每亩(667平方米)可用95%的巴丹300克拌土施于树冠下,然后翻松土壤。药物防治,象甲成虫抗药能力很强,在成虫盛发期用如%的敌百虫、50%的敌敌畏500倍稀释液、90%的巴丹、敌杀死、50%的倍硫磷、2.5%的马拉硫磷、50%的辛硫磷800—1000倍稀释液、10%的天王星乳油3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10%的联苯菊酯400倍稀释液喷杀,由于成虫有假死习性,故喷药时,树冠和茶丛下面的地面均要喷湿,以杀死成虫。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丽绞象甲


学名 Myl10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茶叶象甲、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长角青象虫、花鸡娘。分布北起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东面滨海,西达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茶区常年发生重。 寄主 茶、油茶、苎麻、柑桔、苹果、梨、桃、栗、刺槐等。 为害特点 成虫咀食嫩叶成不规则缺刻,造成减产;幼虫在土中取食茶树须根和有机质。全年以夏茶受害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灰黑色,体背覆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及条纹。腹面 散生黄绿至绿色鳞毛。触角11节,膝状,柄节长,端部3节膨大。鞘翅上生黄绿色纵带,近中央处黑色横纹较宽。卵长0.48一0.57mm,乳白色至暗灰色。末龄幼虫体长5—6.2mm,无足,头黄褐色,体乳白色至黄白色,肥大多皱纹,上生黄白色毛。蛹长5.4—6mm,黄白色,长椭圆形。茧长6—7mm,椭圆形。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下土中越冬。翌年,安徽于4月底至5月初化蛹,5月中旬成虫出土,6月进入盛发期并产卵,为害至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茶。各虫态历期:卵期7—15天;幼虫期270—300天;蛹期9—14天;成虫期50—70天。成虫喜在中午羽化,先在土中潜伏2—3天。体色由乳白转为黄绿色爬至茶丛上取食,后又爬到茶树上。成虫喜在白天活动,午后黄昏尤为活跃,飞翔力不强,善爬,受惊后假死落地,夜间至清晨在隐蔽处潜伏,很少活动。成虫交配也在黄昏时进行,交配后次日雌成虫入土,把卵散产在根际表土层中或落叶下,也有聚集在一起的。生长旺盛、树冠高大的茶园,虫口数量多。初孵幼虫在浅土中取食,老熟后在土中越冬和化蛹。 防治方法 (1)冬季或春季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时耕翻,可杀灭部分幼虫。(2)成虫盛发期震落成虫,集中杀灭。(3)在成虫盛发前或幼虫低龄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倍液、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在黄昏前把上部茶蓬喷湿喷透。8—9月防治幼虫时,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0.5一0.6kg,对水3000k8泼浇树冠下表土层,也可用95%巴丹可溶性粉剂每667m20.2—0.3kg,拌土后撤施。

茶树虫害--茶树茶丽绞象甲


学名 Myl10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茶叶象甲、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长角青象虫、花鸡娘。分布北起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东面滨海,西达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茶区常年发生重。

寄主 茶、油茶、苎麻、柑桔、苹果、梨、桃、栗、刺槐等。

为害特点 成虫咀食嫩叶成不规则缺刻,造成减产;幼虫在土中取食茶树须根和有机质。全年以夏茶受害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灰黑色,体背覆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及条纹。腹面 散生黄绿至绿色鳞毛。触角11节,膝状,柄节长,端部3节膨大。鞘翅上生黄绿色纵带,近中央处黑色横纹较宽。卵长0.48一0.57mm,乳白色至暗灰色。末龄幼虫体长5—6.2mm,无足,头黄褐色,体乳白色至黄白色,肥大多皱纹,上生黄白色毛。蛹长5.4—6mm,黄白色,长椭圆形。茧长6—7mm,椭圆形。(图右)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下土中越冬。翌年,安徽于4月底至5月初化蛹,5月中旬成虫出土,6月进入盛发期并产卵,为害至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茶。各虫态历期:卵期7—15天;幼虫期270—300天;蛹期9—14天;成虫期50—70天。成虫喜在中午羽化,先在土中潜伏2—3天。体色由乳白转为黄绿色爬至茶丛上取食,后又爬到茶树上。成虫喜在白天活动,午后黄昏尤为活跃,飞翔力不强,善爬,受惊后假死落地,夜间至清晨在隐蔽处潜伏,很少活动。成虫交配也在黄昏时进行,交配后次日雌成虫入土,把卵散产在根际表土层中或落叶下,也有聚集在一起的。生长旺盛、树冠高大的茶园,虫口数量多。初孵幼虫在浅土中取食,老熟后在土中越冬和化蛹。

防治方法 (1)冬季或春季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时耕翻,可杀灭部分幼虫。(2)成虫盛发期震落成虫,集中杀灭。(3)在成虫盛发前或幼虫低龄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倍液、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在黄昏前把上部茶蓬喷湿喷透。8—9月防治幼虫时,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0.5一0.6kg,对水3000k8泼浇树冠下表土层,也可用95%巴丹可溶性粉剂每667m20.2—0.3kg,拌土后撤施。

茶树茶丽绞象甲


学名 Myl10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茶叶象甲、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长角青象虫、花鸡娘。分布北起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东面滨海,西达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茶区常年发生重。寄主 茶、油茶、苎麻、柑桔、苹果、梨、桃、栗、刺槐等。 为害特点 成虫咀食嫩叶成不规则缺刻,造成减产;幼虫在土中取食茶树须根和有机质。全年以夏茶受害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灰黑色,体背覆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及条纹。腹面 散生黄绿至绿色鳞毛。触角11节,膝状,柄节长,端部3节膨大。鞘翅上生黄绿色纵带,近中央处黑色横纹较宽。卵长0.48一0.57mm,乳白色至暗灰色。末龄幼虫体长5—6.2mm,无足,头黄褐色,体乳白色至黄白色,肥大多皱纹,上生黄白色毛。蛹长5.4—6mm,黄白色,长椭圆形。茧长6—7mm,椭圆形。(图右)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下土中越冬。翌年,安徽于4月底至5月初化蛹,5月中旬成虫出土,6月进入盛发期并产卵,为害至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茶。各虫态历期:卵期7—15天;幼虫期270—300天;蛹期9—14天;成虫期50—70天。成虫喜在中午羽化,先在土中潜伏2—3天。体色由乳白转为黄绿色爬至茶丛上取食,后又爬到茶树上。成虫喜在白天活动,午后黄昏尤为活跃,飞翔力不强,善爬,受惊后假死落地,夜间至清晨在隐蔽处潜伏,很少活动。成虫交配也在黄昏时进行,交配后次日雌成虫入土,把卵散产在根际表土层中或落叶下,也有聚集在一起的。生长旺盛、树冠高大的茶园,虫口数量多。初孵幼虫在浅土中取食,老熟后在土中越冬和化蛹。防治方法 (1)冬季或春季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时耕翻,可杀灭部分幼虫。(2)成虫盛发期震落成虫,集中杀灭。(3)在成虫盛发前或幼虫低龄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倍液、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在黄昏前把上部茶蓬喷湿喷透。8—9月防治幼虫时,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0.5一0.6kg,对水3000k8泼浇树冠下表土层,也可用95%巴丹可溶性粉剂每667m20.2—0.3kg,拌土后撤施。

茶树虫害--茶树绿鳞象甲


学名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 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蓝绿象、绿绒象虫、棉叶象鼻虫、大绿象虫等。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

寄主 茶、油茶、柑桔、棉花、甘蔗、桑树、大豆、花生、玉米、烟、麻等。

为害特点 成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新植茶树叶片,致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

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年生1代,华南2代,以成虫或老熟幼虫越冬。4—6月成虫盛发。广东终年可见成虫为害。浙江、安徽多以幼虫越冬,6月成虫盛发,8月成虫开始入土产卵。云南西双版纳6月进入羽化盛期。福州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出土,6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8月中旬成虫明显减少,4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5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虫孵化,9月中旬一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羽化的成虫仅个别出土活动,l0月羽化的成虫在土室内蛰伏越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力弱,善爬行,有群集性和假死性,出土后爬至枝梢为害嫩叶,能交配多次。卵多单粒散产在叶片上,产卵期80多天,每雌产卵80多粒。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10—13cm深处取食杂草或树根。幼虫期80多天,9月孵化的长达200天。幼虫老熟后在6—10cm土中化蛹,蛹期17天。靠近山边、杂草多、荒地边的茶园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2)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茶树绿鳞象甲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

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分布地区

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防治措施

(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

(2)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

(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

(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灰尺蠖


灰尺蠖又称拱拱虫、量尺虫,曾在湖南省局部茶园中发生较严重。目前已知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油茶。 1、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14~20毫米,翅展50~55毫米,触角丝状,体翅灰褐色,腹部肥壮,前后翅有黑褐色的波状纹3~4条,翅反面灰褐色,各有深褐色场点状物1个。雄蛾体长13~17毫米,翅展47~52毫米,触角栉状,腹部较雌蛾瘦小,体色较雌蛾深。 卵椭圆形,表面具方格形纹。初产时淡绿色,后渐变粉红至淡紫色,近孵化时呈深褐色。 幼虫共6龄。1龄幼虫体长2~5毫米,灰黑色,胴部两侧有白色纵线1条;2龄幼虫体长5~10毫米,淡绿色,胴部两侧白线消失;3龄幼虫体长10~15毫米,淡绿色,第五腹节背有1对黑点;4龄幼虫体长15~22毫米,灰绿至淡绿色,第五腹节背面黑点明显;5龄幼虫体长22~25毫米,灰褐色,第五腹节背面黑点增大,呈褐色突起,体背中央近尾部显出不明显的花纹;6龄幼虫长30~33毫米,老熟时41~58毫米,灰褐至深褐色,以后变紫褐色至暗褐色,第八、就腹节背面花纹明显。 蛹圆锥形,棕红色。臂刺1枚,端部分叉。 2、习性及规律 灰尺蠖在湖南、湖北等茶区,以蛹在茶园土壤中越冬。在湖南年发生4代,越冬蛹在次年2月下旬至3月双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于4月上中旬孵出,第二代幼虫于6月上中旬孵出,第三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孵出,第四代自8月下旬起陆续孵出。 灰尺蠖蛹羽化期可持续1个月以上。成虫有趋光性,喜栖息在茶树基部及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基干、电杆、建筑物墙面上。卵散产在茶树枝干及叶片上。 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土丝习性强,可随风飘荡传布,畏光,在白天大多栖息在叶背及茶丛隐蔽处。3龄后拟态,以尾足和腹足固定在茶树枝干上,虫体悬空斜立,以丝与枝叶相连。1、2龄幼虫喜食茶丛蓬面嫩叶,食其表皮和叶肉,造成窗眼状孔洞;3龄幼虫自叶缘取食,造成缺刻;4龄幼虫时候仅留下主脉;4龄后可食尽全叶。幼虫期以第一和第时代最长,分别为36.6天和34.5天,第二和第三代较短,分别为27.1天和26.5天。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附近,入土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化蛹部位以离茶树30厘米范围内最多。蛹期第一至第三代分别为16.3天、14.2天和14.1天,越冬蛹长达150多天。 灰尺蠖以第一、二代为害较轻,第三、四代为害较重。主要天敌在幼虫期有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蜘蛛、鸟类等,蛹期有姬蜂寄生。 3、防治措施 (1)人工挖蛹 在越冬期结合茶园秋冬季管理,将茶树根及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至行间深埋入土,可减轻来年的发生量。 (2)诱蛾捕杀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发蛾期点灯诱杀,或者在发蛾期捕杀停息在树木主干及建筑物墙面上的成虫。 (3)保护天敌 茶园尽量减少喷药次数,保护和促进茶园中寄生性极捕食性天敌的繁殖。有条件的可在幼虫3龄前喷洒灰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液,以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4)农药防治 防治适期应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施药方式以低容量棚面喷雾为宜。农药种类及用量参照茶尺蠖。此外,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用药150毫升)、80%晶体敌百虫(每667平方米用药150克)也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山茶灰斑病


又叫轮斑病、轮纹病,为山茶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但也危害新梢。叶上病斑近圆形、半圆形,褐色,大小1-2厘米。扩大后病斑中心变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明显隆起。病斑与周围的健全组织界限分明。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较粗大,严重时落叶。病斑发生于新梢时常造成新梢上呈褐色,长形,水渍状,边缘明显,后逐渐凹陷,缢缩,不连续纵裂成溃疡斑,大小3-4毫米,有时可达10-30毫米。最后病梢脱落。

病原:为茶褐斑多毛孢菌[Pestalotia guepini Debm. (=P. puemansii Henn.)],属腔孢纲、黑盘孢目。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90-170微米。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分生孢子纺锤形,有隔膜4个,中部细胞橄榄色,两端细胞无色。孢子大小为14-28×5.0-6.4微米。顶端鞭毛2-3根,长10-24微米,常分枝。

传染途径:山茶灰斑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中越冬。春季环境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易从伤口侵入危害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易从伤口侵入危害。寄主除山茶外,尚可寄生柿树、木兰、梨等植物。4-11月均有此病发生,高温、高湿的天气危害较重。盆栽花卉放置过密,管理粗放时病重。

防治方法:园艺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是防病的主要措施。例如适当增施有机肥、磷钾肥。 人工防治 发病早期摘除病叶,减少侵染来源,也包括越冬前病、落叶的清除,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新叶长出后,喷洒7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60-200倍式波尔多液,隔10天1次,6-9月间共喷4-5次。

茶园桔黄粉虱


学名 Dialeurodes citri(Ashmead)Hebst属同翅目,粉虱科。别名柑桔绿粉虱、通草粉虱、白粉虱。分布北起北京,南达台湾、海南、广东、广西。 寄主 茶树、柑桔、柿、通草、常春藤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群集于叶背刺吸茶树汁液,粉虱产生分泌物易诱发煤病,影响光合作用,致发芽减少,树势衰弱。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2mm,雄虫1mm左右,体淡黄色,全体覆有白色蜡粉,复眼红褐色,翅白色。卵长0.22mm,椭圆形,淡黄色,具短柄附着于叶背。幼虫 淡黄绿色,椭圆形,扁平,体周围有小突起17对,并有白色蜡丝呈放射状。蛹长1.3mm,椭圆形,淡黄绿色。蛹壳广椭圆形,黄绿色,周缘有小突起,背面无刺毛,仅前后端各有一对小刺毛。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至6月羽化。成虫白天活动,雌虫交尾后在嫩叶背面产卵,每雌产130粒左右。 未经交尾亦能产卵繁殖,但后代全是雄虫。幼虫孵化后经数小时即在叶背固定,后渐分泌白色棉絮状蜡丝,虫龄增大蜡丝也长。以茶丛中间徒长枝和茶丛下部嫩叶背面发生最多。每年7、8月间发生最盛。天敌有寄生蜂和寄生菌。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杂草,修剪疏枝。该虫为害严重的地区及时剪除距地面27—33cm以下的茶树地下枝、内膛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消灭部分桔黄粉虱。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应重修剪或台刈,修剪、台刈后立即喷药防治。(2)在各代幼虫孵化盛末期或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由于该虫后期发生不整齐,应狠抓第一代的防治,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对第一代连续防治两次,分别在幼虫孵化盛末期和成虫盛发期,两次约间隔10天左右,以后各代根据虫情重点防治或挑治。药剂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或40%乐果乳油、50%二溴磷乳剂、25%亚胺硫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2.5%鱼藤精400倍液。由于粉虱多分布在叶背,尤其是柑桔粉虱,多在茶丛中间徒长枝的叶背,因此喷药时要求全面周到。(3)保护利用天敌。

茶丽纹象岬


拉丁学名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毫米,灰黑色,体表具有黄绿色带金属闪光的鳞片集成的斑点和条纹,腹面散生黄绿或绿色鳞毛。触角膝状,共11节,其前端呈纺锤形膨大、端部较尖。卵为椭圆形,长0.5~0.6毫米,宽0.35~0.40毫米,黄白至暗灰色。幼虫头黄褐色,体乳白至黄白色,肥而多横皱,无足,成虫时体长5.0一6.2毫米。蛹为长椭圆形,长约5~6毫米,黄白至灰褐色,头顶及胸、腹多节背面有刺突6~8枚,而以胸部的较显著。 为害作物 茶叶 为害症状 成虫咀食茶树叶片,直接造成减产,全年中夏茶期为害严重。 发病特点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并相继大量产卵,8月上旬后成虫绝迹。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10~15天,幼虫期270~300天,蛹期9一14天,成虫期50~70天。成虫有假死习性,稍受惊动即坠地,短时间后又再行上树。成虫善爬行,但飞翔力弱。一生能多次交尾,多次产卵,交尾后的雌成虫次日即入土产卵。卵散产,也有几粒产在一起的,产卵深度一般在根际附近离土表1-2厘米处,幼虫孵化后在表土中活动取食,栖息于离茶丛根际15厘米的范围内,以土下3厘米处最多。幼虫老熟后,在土内筑一土室,化蛹于其中。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 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茶树下面用簸箕或塑料薄膜盛接,振动茶树,将掉落的成虫集中杀灭。 (2)在成虫盛发期喷施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均为15天。 常用药剂 杀螟丹倍硫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