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间一红艳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叶包装内有灰一样 哪种红茶茶汤红艳 茶叶有灰

【www.cy316.com - 茶叶包装内有灰一样】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灰间一红艳”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整个来讲,我是一个灰色人。当然我不是灰姑娘,我是一个灰憨子。这一是说,我在人世间活着很是灰不溜秋,二是我的生活态度甚是灰头土脑。从小开始,我就不喜欢亮色,我的衣服,灰、蓝、黑,活了三四十年都是这样“三原色”,家中所用器物别无一长,几乎都是“灰”墨登场。所以,在我灰溜溜的书房里一只红艳艳的“中国红”茶杯放射着红魅光影,总会把初次来访的闲客惊煞:你这个老气横秋的家伙倒是绮思如火!然则,癞蛤蟆都有天鹅的企望,我这个落魄的书生其心底也是生有难以打杀的那“花间红艳”的梦想的。

这只名为“中国红”的红瓷茶杯确实红,红彤彤,红艳艳,红灿灿,红绯绯,红光焕发,红辉浴海……举凡你能想象的鲜红你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红得惊人,红得耀眼,红得那么鲜丽丽,红得那么水灵灵,红得如露珠含日,吹弹得破。小时候,我玩过电筒照指尖,就是把手指尖捂在电筒透明玻璃上,打亮电筒,照得在指间流动的血,那血色红啊,那是少年的血,那是没有任何杂质的鲜亮亮活泼泼的血红。这个“中国红”的红瓷茶杯正是这种红。

这只红茶杯摆放在我的书房里,蓬荜生辉。枯灯古卷,真正的读书人那书是灰扑扑的。那种时尚的读物,只适合在床头惊鸿一瞥,随翻随扔,只有端坐如老衲捧着发黄之书者才算是读书人的。我算半个读书人,我常枯坐于书桌上,对面是透过黑影而来的一片城市灯火,朦胧而近乎暧昧,这种朦胧与暧昧本来极可供人想象,但于我却有点遥远,不想也罢。我可想象的是,这一本书,这一杯茶,这一只茶杯。蒲松龄笔下,那书生多在荒凉古刹中用功,忽然之间,魅影一闪,身着红粉衣袂的女子穿壁而来,替书生磨墨送茶,那情景爱煞人了。现在,城市里人声鼎沸,人气旺盛,即或是夜半三更,都还是笙歌宴舞,哪里有“女鬼”?哪里有“狐狸精”?蒲松龄的梦现在恐怕是谁也做不出来了。我是一直没做过如许女鬼梦。但我有红衣少女梦,就是这只红茶杯。读书读到入神处,物我偕忘,身神分合,一只红艳茶杯里热气袅袅,犹如身着一袭薄薄绯衣的曼妙女子凌空而来,那热气仿佛是其裙裾带动的云影。真的,一个有月的夜晚,月照窗棂,雪样的月光映在鲜红的茶杯上,我神仿佛出化,梦回宋明,那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妙境被一只红茶杯与白月亮建设出来了,构筑出来了,营造出来了,那绮丽缠绵实在是妙不可言,难以摹追。WwW.cy316.com

我的梦并非“空穴来梦”,是有来头的。我与这只茶杯,是有些故事的。准确地说,是茶杯有故事,我没故事。灰头灰脑的我很少有故事。在这只茶杯的说明书上有一个介绍:“中国陶瓷,璀璨夺目,精彩纷呈,惟独难见纯正的中国红,因为红色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历史上有宋代的钧红,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但仍与纯正的大红瓷器远不可比。”这里头自然有商家的夸大其词,但大抵上也是有些根据,上红色,要经八百上千的高温,是挺困难的。那么是如何煅烧而出这般大红的呢?这里,就流传传说了。景德镇在元代烧成釉里红瓷,到明代永乐中期技艺失传,烧不出高温红瓷。然则,朝廷非进贡红釉瓷不可,并限定日期。这所谓限定日期,大概有如秦始皇叫陈胜吴广限期达到的王者霸道在里头的。日期迫近,窑工百炼不成。眼看要么民起造反,要么民坐等死,恰此时,有窑工二八少女,知晓此事,便来探望,到得窑边:“乘人不备,纵身跃入火窑。”顷刻间,红霞满天,偌大的瓷厂上空铺天盖地,一片通红。于是,奇迹产生了,“瓷器出炉,釉色殷然,晶莹似血。”看了这个传说,端起这只茶杯,又在一个容易产生幻梦的夜里,你不产生精灵与晤的恍然灵境?

这只茶杯我一直藏在箱间,如同珍藏一个老来恋佳丽的非非之梦。只是因为我的几只老色土窑或褐色紫砂茶杯或烂或残,已然不可捂住茶香,才将其起用,那情形,仿佛老寡之后,又纳新妇,真让人生发青春生气。而我这只茶杯的得来,也堪书生一记。她非买来,也非他人送来,是一篇小文换来的。去年持三两页的文章参加一个什么论坛,获得小奖,奖品有电器,有其他生活用品,奖品可自选。这只“中国红”一艳惊我,我就二话不说,抱得这只茶杯归,仿佛抱得美人归。从来文章不值钱,这回终于值了一回钱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择一茶室 遁世山水间


寻一间清新雅致的小小茶室,

燃一线香,

沏壶好茶,

在行云流水的琴音中

体味淡泊的心境,

细品袅袅的茶香,

这未尝不是现代生活中

返璞归真的诗意栖居。

偌大的茶室

可以只是一处茶席,

一套茶具,

一束插花,

几张木椅,

简约到了极致,

但绝不简单。

因为,

禅茶一味的茶室气息

俘虏的不单单是你迷茫不定的眼睛,

更是那份浮躁难安的心绪。

人生是一壶禅意绵绵的清茶。

拿起抑或放下,

得到抑或失去,

都在一念之间。

所谓云水禅心,

就是克制自己贪婪的欲望,

摒除外界万般的纷扰,

安然地守护自己那颗淡泊的心,

承受万事万物的荣枯和起灭。

每个喝茶的人心中,

都有一片不染尘埃的净土,

那块净土在时间的轴里可能会越来越小,

有人品出了苦涩,

有人品出了清香,

纵有万般滋味,

都掺杂了人世间的情感。

择一茶室,遁世山水间


茶席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一、和风茶室

茶室,一个可以静心、静茶的地方。

朴素的茶室空间,体现的是一种简单,是一种原始的茶味。

心若乱了,茶再香也品不出滋味。放空放下,需要自己修行,也需要环境使然。

喝茶不但是一种味道,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情。是茶、器、空间、声音、泡茶的动态整体融合。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茶与器的小物件上,也应该注重于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茶室空间。

天地方圆间,给自己寻找一个宁静的空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

一隅的宁静,端起、放下,懂得茶便懂得了人生诸多令人心碎的道理。

但是,万物终归要回归宁静,心静了,便知道了泰然面对。

繁华终归是过眼云烟,一杯茶最初再香,也会沏至无味。静静接受,默默相守。

二、现代风格的茶室:

身在红尘之中,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人人都想顿悟,个个都想参禅。转念一想,红尘中的俗世,怕也确是让人心生畏怯,所以都想要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却又还得在红尘中奔走,于是读禅礼佛。人生仿佛就此得到了一些安稳。想想也是,也许真的便有了安稳呢。我辈愚驽,岂能知晓这其间的快乐与所得呢?日日都在红尘中穿梭。许多人说:此心无奈。而我当然也不可能去真正地远离红尘。红尘的可爱就在于:它既让人沉沦,更让人快乐;既让人陷入,更让人留连;既让人喧哗,更让人寂寞。

在红尘中走,是生的无法逃避的选择;大凡世上说已经真正地脱离了红尘的人,我以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彻底地被红尘弃了,一种是顽固地将心死了。否则,身处红尘之中,又如何不惹上尘灰,又如何能不在其中旋转,不慢慢地变成红尘中的一粒更小的尘土?如是想,还是不要太多的拒绝这看似可怕实则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红尘俗世吧。最好的办法是: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在红尘中久了,不在身上心上都沾满了灰尘。那是些看不见的灰尘,细小,坚韧,时时地覆盖着本原纯正的心灵。因了这些灰尘,我们心灵中的鲜活少了,灵动少了,天真少了,爱少了,觉悟少了。而恨多了,暮气多了,世故多了,呆滞多了。在世俗中行走,走着走着,感到自己不见了。走着的只是一个叫人的生物,一堆日日消耗天天一样的肉球。而且,剥开它们,还会看见许多的顾忌,许多的虚伪,许多的抱怨,许多的猜测,许多的希望和许多的遗憾。有了这许多,人生还怎能有真正的大快乐呢?因此必得先将这灰尘掸去。一点灰尘没有,这是万万不可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的人。既然有,那就掸去。用心地去掸,在无人时,在有人时;在喧哗时,在寂寞时,只要用心掸了,无论多少,总会有一些个灰尘落去,总会有一些个清净出来。

然后,且吃茶去——

一杯清香的龙眠小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茶须上好,对于生活中的要求,我只有一样是要求得高的,就是茶。味道不正的茶我是绝不喝的,宁愿渴着。这样,茶香开始慢慢地沁出来,慢慢地通过鼻子,通过其它通道,到达大脑,到达心,到达意念与幻思。这样,人开始真正地静了。红尘远离,清风徐来。恍然有水,恍然有梦,恍然有顿悟。掸一身灰,且喝茶去。这是我所坚持的人生的一种方法。至于这些年来,我到底掸了多少灰尘,喝了多少茶,并且得到了多少人生的快乐,我自己也并不知道。这也恰好是我不事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人曾问我:身在红尘之中,天天周旋于场面之上,心如何能静?又何以静?我笑而不答。这就像我的掸灰与喝茶。掸的是自家的灰,喝的是自家的茶,又何须为外人道?而且,纵是道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理解呢?

意外中诞生的红艳


说起来,让英国人如此疯狂追逐的中国茶与中国人喜爱的茶,却有几分不同。中国人向来喜饮绿茶,而英国人却喜爱红茶。中国人饮绿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然而红茶却直到明朝才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史书详细记载过红茶是何时且如何诞生的,最早关于红茶的记载出现在《清代通史》中: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工夫红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在福琼窃取中国红茶的制茶技术之前,英国人一直以为红茶与绿茶是不同茶树上生长出来的。其实,红茶与绿茶相比,只是制法不同,绿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而红茶不经杀青,直接在揉捻之后多加了一道发酵的工序再进行烘焙。就是这多加入的一道工序,使绿色的茶叶发生红变呈现乌亮的色泽,泡出的茶汤也变成鲜艳明媚的红亮色,茶汤的滋味较绿茶更为醇厚,香气也更为浓郁。

这发酵的技术是何人发明的,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红茶产地位于福建,特别是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红茶的鼻祖。桐木村世代经营茶叶的江姓家族第24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曾这样讲述过红茶诞生的经历: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战争频仍。桐木村作为江西入闽的咽喉要道,时有军队经过。一次,一支江西军队过境桐木庙湾,占驻了茶厂,军人们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拔后,茶农发现茶青发红,为挽回损失,茶农将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所以在英文中,红茶被称为blacktea而不是redtea),口感中有一股特有的浓醇松香味。

这失败的绿茶,当地人自是不喝的,于是就将它挑到星村茶市(古时武夷山三大茶市之一,另两个是下梅和赤石)上贱卖,谁知第二年竟然又有人来订购。后来,这些茶叶渐渐被星村茶市的闽南行商购买后运到了厦门,由专营厦门至海外贸易的漳泉商人乘10月、11月的季风运到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与恰好在那时到达的荷兰商人进行贸易,荷兰人又将茶叶带到了欧洲。这些茶因产地在武夷山,被英国人称为武夷茶(Bohea)。到18世纪初,武夷茶出口上百万斤,桐木村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急遽的需求,武夷茶的种植遂开始向武夷周边地区拓展。为了区别桐木村和武夷周边地区出产的红茶,桐木村的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周边地区的则被称为外山小种。

花间一壶茶:七碗喝不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紫砂壶的捂灰烧制工艺


紫砂壶的捂灰烧制工艺是通过运用其他介质人为地对窑变现象的一种应用,在烧成过程中使紫砂壶变色均匀的一种烧成工艺。龙窑烧成时,由于茅柴未完全燃烧的残留物和炭灰的堆积,特别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还原气氛,造成紫砂壶的变色现象。经过摸索规律后,这种窑变现象逐渐授掌握运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壶装入匣钵内,在其内外用砻糠等塞满整个匣钵,遮盖封闭后把匣钵装在龙窑最底部位置进行烧制。

一些因烧成时受火不均,或是制作时由于“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烧发变色,为了补救,经常采用捂灰工艺进行改色处理,如清末名家程寿珍就有许多捂灰烧成的作品。材质纯正的捂灰壶,经泡养后效果特别,具有像“墨玉”一般的色泽。因此,现在有人还将烧制好的紫砂壶采用捂灰工艺再次烧成,进行改色。

现在在推板窑等一些常规窑炉中捂灰烧成时,因不具备龙窑底部的混合还原气氛,匣钵内一般采用细煤粉,木屑等碳性较强的燃料作为填充物,形成局部还原气氛。并采用低温(约1100-1150℃)烧制,以增加制品表面的碳素附着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恨强,其本身又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碳素,在还原气氛下,这些有机物和碳素不易燃尽,并且在400-600℃时有FeO的情况下,氧化碳分解反应强烈进行,反应所产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体表面,这些碳素的氧化在还原气氛中要推迟到烧成的末期及冷却的初期才能燃尽,所以捂灰烧成时的温度要低于实际的烧成温度。而密封匣钵中塞满的碳性填充物,能减少烧成时匣钵内燃烧产物中游离氧的含量,并隔离壶体,使紫砂壶在良好的局部还原气氛中烧成。并且由于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渗入,加强了紫砂壶的着色效果。各种紫砂原料由于其本身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温度和气氛等因素,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壶会呈现多种青黑色调。

捂灰工艺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紫砂壶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使原料中氧化铁存在的形式发生改变。在正常烧成条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成大多数是赤铁矿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赤铁矿被还原成了磁铁矿晶体,故捂灰制品表面对磁铁有一定的吸附性。紫砂泥料中如绿泥类等一部分含铁较低的泥料一般不适宜捂灰烧成(捂灰烧成后多呈淡灰墨色,色泽效果不佳)。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壶,如再在中性-氧化气氛的窑炉中复烧,郾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紫砂壶的烧成及窑变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熟练的烧成艺人可以根据泥料及窑炉的不同特性控制作品的最终效果,这也紫砂壶带来了更神秘的色彩。

茶席 大美存于天地间


茶席大美存于天地间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中国传统茶道,承袭自唐宋茶人师祖的茶事风雅,在现代生活中以茶为媒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之人对茶事认识的体现。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茶席茶事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之人积累的生活素养。茶席其实是一种对话,人与茶,人与器,茶于器,人与人。多种的话语叠加,传递的是一个共同的语言。茶席只是一种表达,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席还要有空间深度,能够以席与茶客人之间无语交流,从而走向对茶更全面的感受。不同的茶席,可以通过从茶品和茶器的选择,表现出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和地域因素。一个茶席,从来不是单纯的视觉美感。就此而言,茶汤才是重点。泡茶人调配器具表现茶的韵律、节奏,起转承和,无从形容……只有你亲自喝到,这是“一期一会”的表达,我们都懂得,每次冲泡,都是和一片叶子一生唯一的相遇。

茶席渊源: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


新货上柜

“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又到了千岛银针和新安白茶上市的季节了。

乡间的体验,总是令人难忘。很多人肯定没有上山采过茶吧,旺财小时候可有一小块茶园是属于自己的天地。每年春天,外婆家的小后山会有很多阿姨来采茶,那时候旺财不懂,树叶有什么好摘的,还个个挽着小竹篮,妈妈笑我不识货:“这可是咱们建德的宝贝,千岛银针,名扬四海呢!”

生于茶乡,长于茶乡,现在的旺财也学了点品茶之道。“清风吹绿波,壶中养心汤”,因为长期受清山秀水的滋润,品着嫩嫩绿绿的新安茶,真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旺财自夸

千岛银针亭亭玉立

还记得韩剧《人鱼小姐》中,雅利英在泡茶给奶奶喝时,发现有一根茶叶直直地立在杯中,忙不迭地催奶奶快喝,因为茶叶竖起来是个好兆头。而产于建德的千岛银针茶就能根根直立,好运不断哦。

千岛银针,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终日与云雾相伴,餐清风,饮朝露。春风过后便冒出嫩嫩的肥壮心芽。采摘加工后,外形直似松针,绿翠鲜活,香气清高悠远,汤色绿澈明亮,滋味甘淳爽口,每公斤干茶约有单芽六七万个。用开水冲泡时,茶叶在杯中亭亭玉立,缓缓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的珍品。据了解,目前建德市拥有许多千岛银针茶绿色基地,其中不少是有机茶基地,标准化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新安白茶香气不散

寻着丝丝茶香,我们驱车来到了乾潭镇骑龙村的生态茶园,漫山的茶树让人心旷神怡。茶林间,茶娘子时不时抬头朝我们微笑,正是“春裙玉面初相识,四月茶香满山溢”。据说,这里是新安白茶的产地之一,村民们每年种茶采茶,日子过得乐悠悠。

行家介绍说,新安白茶资格虽没有千岛银针老,但也贵为珍品。选用原生于建德市下包狮峰村狼柴坞海拔800米的“狮岩白茶”良种,植于海拔500多米的深山谷地,采用有机栽培。春季幼嫩芽叶为乳白色,当气温高达25℃以上时,叶色由白渐转为绿色,年仅采茶一次,且赶在春季气温25℃之内。新安白茶外形细嫩,色泽嫩黄,香气久久不散,茶叶叶张玉白,叶脉翠绿,因而与别家不同。除了这些优点,新安白茶经国家茶叶研究所检测,其氨基酸含量高达5.8%,比普通绿茶高出近一倍。

正因白茶具有这些独特的品质特色,其被作为高档礼品茶由来已久,向为社会名流贤士厚爱。宋徽宗赵佶一生酷爱茶,在其著的《大观茶论》中这样描述白茶:“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变成常品”。如加工得法,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比。”时至今日,许多茶叶行家和白领阶层对此茶情有独钟,茶艺师们还演绎出独特的白茶茶道。

严州苞茶清澈明亮

建德还有一种苞茶,普通消费者知之不多。建德苞茶亦称严州苞茶,产于梅城、三都一带山岭峡谷中。建德茶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全国八大茶区,其中就包括睦州,就是建德一带。现在,建德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建德苞茶”堪称上品。苞茶又名顶茶、莲心茶、米茶,极其细嫩。苞茶外形黄绿完整,短而壮实,茶叶上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内质香气清高;叶底绿中呈黄,茶汤清澈明亮。冲泡时由于重心远离芽尖,偏重在基部一端,所以芽尖向上,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兰花,浮沉于清澈明亮的茶汁中,犹如玉笔凌风,十分好看,它以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香气清幽而著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