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尺蠖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叶有灰 灰茶怎么喝 茶叶出现很多像灰

茶叶有灰。

灰尺蠖又称拱拱虫、量尺虫,曾在湖南省局部茶园中发生较严重。目前已知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油茶。 1、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14~20毫米,翅展50~55毫米,触角丝状,体翅灰褐色,腹部肥壮,前后翅有黑褐色的波状纹3~4条,翅反面灰褐色,各有深褐色场点状物1个。雄蛾体长13~17毫米,翅展47~52毫米,触角栉状,腹部较雌蛾瘦小,体色较雌蛾深。 卵椭圆形,表面具方格形纹。初产时淡绿色,后渐变粉红至淡紫色,近孵化时呈深褐色。 幼虫共6龄。1龄幼虫体长2~5毫米,灰黑色,胴部两侧有白色纵线1条;2龄幼虫体长5~10毫米,淡绿色,胴部两侧白线消失;3龄幼虫体长10~15毫米,淡绿色,第五腹节背有1对黑点;4龄幼虫体长15~22毫米,灰绿至淡绿色,第五腹节背面黑点明显;5龄幼虫体长22~25毫米,灰褐色,第五腹节背面黑点增大,呈褐色突起,体背中央近尾部显出不明显的花纹;6龄幼虫长30~33毫米,老熟时41~58毫米,灰褐至深褐色,以后变紫褐色至暗褐色,第八、就腹节背面花纹明显。 蛹圆锥形,棕红色。臂刺1枚,端部分叉。 2、习性及规律 灰尺蠖在湖南、湖北等茶区,以蛹在茶园土壤中越冬。在湖南年发生4代,越冬蛹在次年2月下旬至3月双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于4月上中旬孵出,第二代幼虫于6月上中旬孵出,第三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孵出,第四代自8月下旬起陆续孵出。 灰尺蠖蛹羽化期可持续1个月以上。成虫有趋光性,喜栖息在茶树基部及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基干、电杆、建筑物墙面上。卵散产在茶树枝干及叶片上。 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土丝习性强,可随风飘荡传布,畏光,在白天大多栖息在叶背及茶丛隐蔽处。3龄后拟态,以尾足和腹足固定在茶树枝干上,虫体悬空斜立,以丝与枝叶相连。1、2龄幼虫喜食茶丛蓬面嫩叶,食其表皮和叶肉,造成窗眼状孔洞;3龄幼虫自叶缘取食,造成缺刻;4龄幼虫时候仅留下主脉;4龄后可食尽全叶。幼虫期以第一和第时代最长,分别为36.6天和34.5天,第二和第三代较短,分别为27.1天和26.5天。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附近,入土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化蛹部位以离茶树30厘米范围内最多。蛹期第一至第三代分别为16.3天、14.2天和14.1天,越冬蛹长达150多天。 灰尺蠖以第一、二代为害较轻,第三、四代为害较重。主要天敌在幼虫期有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蜘蛛、鸟类等,蛹期有姬蜂寄生。 3、防治措施 (1)人工挖蛹 在越冬期结合茶园秋冬季管理,将茶树根及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至行间深埋入土,可减轻来年的发生量。 (2)诱蛾捕杀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发蛾期点灯诱杀,或者在发蛾期捕杀停息在树木主干及建筑物墙面上的成虫。 (3)保护天敌 茶园尽量减少喷药次数,保护和促进茶园中寄生性极捕食性天敌的繁殖。有条件的可在幼虫3龄前喷洒灰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液,以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4)农药防治 防治适期应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施药方式以低容量棚面喷雾为宜。农药种类及用量参照茶尺蠖。此外,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用药150毫升)、80%晶体敌百虫(每667平方米用药150克)也有优异的防治效果WWW.cY316.cOm

精选阅读

云尺蠖


分布区域:我国西南和华中茶区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3毫米,翅展约70毫米。雄虫触角短栉齿状,雌虫丝状。翅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前翅内、外横线处各有1条黑色波状纹,翅中间近前缘处有一黑色肾状纹,肩角处有2条黑纹,后翅外横线处有1条黑色横纹,翅中间有一黑色环状斑纹,后缘中部有一黑斑。卵:球形,绿色。卵块上覆有黄褐色茸毛。幼虫: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成长后体长约45—65毫米,灰绿色。头略呈方形,两侧突出呈角状。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个角状突起。 蛹:长21—25毫米,宽7—9毫米,黑褐色。 为害作物:食性杂,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油桐、杨梅、大豆、玉米等作物。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大发生年常将叶片食尽,仅留下叶脉。 发病特点:贵州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飞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上旬、 7月下旬开始发生。卵期1-2—1—5天,幼虫期38—43天,蛹期10—15天。成虫有趋光性,雄虫较雌虫强。雌成虫欠活泼,飞翔力弱,羽化后多在茶树蓬面或乔木下部枝干上交尾,上午9时左右露水微干时产卵。卵产于茶园周围乔木树皮裂缝或建筑物墙壁缝隙内,也可产于茶树的枝桠间。每雌产卵约1300一1600粒。幼虫孵化后就吐丝下垂,借风飘散为害。幼龄幼虫集中栖息于茶蓬叶面,取食叶片上表皮和叶肉,或将叶片啃成小孔洞, 3龄后自叶缘咬食叶片成缺刻, 4龄后白天躲藏于茶树内部的枝干上,到傍晚和清晨大量取食。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土中比蛹。 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假死性,在各代成虫期进行人I捕杀o (2)树干用石灰水涂白,以防止成虫产卵,并有杀卵作用。 (3)结合深耕,耙除虫蛹。 (4)在幼龄幼虫期,每亩喷射90%敌百虫、 50%杀螟松或50%二溴磷2,0—2.5两(合1000倍液);或80%敌敌畏 ].5—2.0两(合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2.5两(合1000—1500倍液),或7.5%鱼藤精2.5—3两(合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 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

茶尺蠖


英文名称:tea geometrid 拉丁学名: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分布区域: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等省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翅灰白色,前翅内横线、外横线、外缘线和亚外缘线黑褐色,弯曲成波纹状,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外缘有5个小黑点。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鲜绿色,孵化前转黑色。幼虫:1龄黑色,每节有环列白色小点和纵行白线。2龄褐色,体上白点、白线不明显,第一腹背有2个不明显黑点,第2腹背有2个褐斑, 3龄体茶褐色,第二腹背有1个“八”字形、第八腹背有1个倒“八”字形黑纹。 4、 5龄体黑褐色,2—4节腹背出现菱形斑纹。蛹:长椭圆形,长10一14毫米,赭黑色。 为害作物:除茶外,还为害大豆、辣蓼飞枫杨等。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秋茶期为害最重。发生严重时,将茶树新梢吃成光秃,影响产量和树势。 发病特点: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一般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杭州翌年3月羽化。幼虫发生期:第一代4月上、中旬,第二代5月下旬至6丹上旬;第三代6月中旬至7月上旬;以后约每月发生1代。9月下旬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卵期6-10天,幼虫期11—48天(一般15天左右),蛹期7—13天(越冬蛹4个月以上),成虫寿命3—6天。 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堆产于茶树枝桠间、茎基裂缝和枯枝落叶间,每雌平均产卵300余粒。幼虫l一2龄多在叶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丛荫蔽处,黄昏至清晨活动为害,具吐丝下垂习性;4龄开始暴食,当食料缺乏时老嫩叶都被吃尽。幼虫老熟时入土约l寸造一土室,化蛹于其中。 天敌有姬蜂、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蚂蚁、蜘蛛等,其中绒茧蜂寄生率较高。 防治方法:(1)在各代1—3龄幼虫期,选用10%除虫精、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每亩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或90%敌百虫、50%辛硫磷、50%杀螟松、90%巴丹,每亩1.5-2.5两(合1000—1500倍液);或75%鱼藤精每亩2.5—3两(合800倍液)喷杀。 (2)在入土化蛹期,结合深耕灭蛹,或人工挖蛹。 (3)灯光诱杀或雌虫活体性诱杀成虫。 常用药剂: 除虫精溴氰菊酯杀灭菊酯敌百虫辛硫磷杀螟松巴丹鱼藤精

油桐尺蠖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产茶省(区)均有发生,以中南和西南茶区发生严重。 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24—25毫米,翅展67—76毫米。体翅均灰白色,密布黑色小点。触角丝形。前翅基线、中横线和亚外缘线为黄褐色波纹。雄体较雌体小,触角双栉齿状,前后翅基线和亚外缘线灰黑色三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蓝绿色,常数百至千余粒重叠成堆,上覆黄色茸毛。幼虫:幼虫体最长可达70毫米,有深褐、灰绿、青绿等色。头部密布棕色颗粒状小点,头顶中央凹陷。前胸背面有2个突起。 蛹:圆锥形,深棕色,长约19—27毫米,头顶有l对黑褐色小突起。臀棘明显,其基部膨大,端部呈针状。 为害作物:为害茶、油桐、乌桕飞樟、柿飞杨梅、扁柏飞杉木等多种植物。 为害症状:幼虫咀食叶片,发生猖獗时常将叶片、嫩茎全部食尽,使成片茶园形成光杆。 发病特点:多数地区一年发生2—3代,华南3—4代。以蛹在根际表土中越冬,次年4月成虫羽化、产卵。 2代区,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生,有时发生3代,在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发生。 4代区,各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为4月中下旬、 7月飞 9月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成虫白天静伏于茶园附近树木主干或建筑物的墙壁上,有趋光性。卵成堆产于茶园周围树木的皮层缝隙内或茶丛枝桠间。初孵幼虫活跃,能吐丝下垂,借风力分散为害。幼虫怕阳光,多在傍晚和清晨取食。老熟后入土l寸左右造一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假死性,在各代成虫期进行人I捕杀o (2)树干用石灰水涂白,以防止成虫产卵,并有杀卵作用。 (3)结合深耕,耙除虫蛹。 (4)在幼龄幼虫期,每亩喷射90%敌百虫、50%杀螟松或50%二溴磷2,0—2.5两(合1000倍液);或80%敌敌畏].5—2.0两(合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2.5两(合1000—1500倍液),或7.5%鱼藤精2.5—3两(合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 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

木橑尺蠖


木橑尺蠖是一种暴食性的杂食性害虫,已记录的寄主植物有60多种。国内原先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台湾等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浙江、江苏茶区曾严重发生。 1、形态特征 成虫属大型蛾子。雌蛾体形肥大,体长23~30毫米,翅展70~80毫米,触角丝状,腹末有棕黄色毛丛;雄蛾体长较雌蛾瘦小,体长20~24毫米,翅展58~68毫米,触角栉状,腹末无毛丛。头金黄色,腹部白色,散生灰色、橙色斑,腹背着棕色、白色、灰色相间的毛簇。前后翅白色,翅面有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淡灰至灰色斑,前翅基部有一较大的圆形橙色眼状斑,前后翅中央各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灰色斑,亚外缘线内侧有一串橙色、灰色斑相连成间断的波状带纹。 卵椭圆形,初产时翠绿色,后变草绿色,近孵化时青灰色。 幼虫共5~6龄。1龄幼虫体长2.7~6.5毫米,灰黑色,背线和气门线青灰色;2龄幼虫体长6.5~9.4毫米,黄绿色,青灰色的背线和气门线消失;3龄幼虫体长9.4~17.8毫米;体色同2龄,胸腹部满布纵行的灰白色波状线纹,额区出现深褐色的倒v字形状;4龄幼虫体长17.8~27.2毫米,体色多变,额区的倒v字形纹明显;5龄幼虫体长27.2~44.2毫米,体色多变,体表粗糙,有乳白色突起,腹部第八节背突起,头顶下陷,两侧呈橙红色角状突起;6龄幼虫体长44.2~70.4毫米,特征同5龄。 雌蛹较雄蛹肥大。初化蛹时翠绿色,后渐变褐色至赭褐色,近羽化时呈黑褐色。蛹体满布不规则刻点,颅顶有1对耳形齿状突起,臂刺1枚,基部扁球形,端部分叉。 2、习性及规律 木橑尺蠖以蛹在茶园土壤中越冬。越冬蛹在浙江杭州4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底至5月上旬为成虫高峰期,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初见,5月中旬为卵孵化高峰期,年发生2~3代。在安徽黄山年发生2代。 成虫有趋光性,但扑灯成虫以雄虫为多,静止时翅平展,喜停息在茶园附近林木主干及建筑物墙面上。卵块产,上覆棕黄色茸毛。卵大多产于茶园附近林木主干缝隙处,大发生时茶园附近建筑物墙面上及表土泥缝中也能产卵。茶园附近没有林木及建筑物的,则产在茶树枝干上及枯枝叶中。 卵历期在浙江杭州第一代13.5天、第二代7.7天、第三代11.9天。温度是影响卵期长短的主要因子,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10.1±0.2℃,有效积温(K)=139.8±8.0℃。 初孵幼虫十分活泼,爬行敏捷,叶丝习性强,可随风飘荡,靠风力将初孵幼虫从茶园附近林木上吹送到茶园中。木橑尺蠖幼虫在茶园中的分布,以靠近林木的茶园受害较重,且没有明显的发虫中心,而卵产在茶树上的,则有明显的发虫中心。 幼虫老熟后,延茶树枝干爬至地面,入土化蛹。化蛹前先在土中作一土室,然后化蛹其中。入土深度以土质而异,砂性、疏松的土壤入土较深,一般入土深度在3~6厘米。蛹在茶园中的分布以距茶树30厘米范围内较多。蛹期以越冬蛹最长,在180天以上,第二代最短,平均24.5天,第一代平均为33.7天。在蛹期若遇高温、干旱,则可使用的存活率下降。 在气候因子中,木橑尺蠖卵孵化期若遇到暴雨,对其有虫扩散不利,可造成大量幼虫自然死亡。在高温(30℃以上)、低温(相对湿度70%以下)条件下,其蛹羽化率明显下降,健康成虫比例降低。在浙江、安徽茶区,木橑尺蠖第一代蛹期恰遇7、8月份的高温季节,造成大量用不能羽化而死亡,这是长江中下游茶区,木橑尺蠖在一般年份第一代的危害种与第二代、第三代的主要原因。 木橑尺蠖的主要天敌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蜂、寄生真菌及鸟等。病毒对其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 3、预测预报 木橑尺蠖发生期的预测,可采用历期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和相关预测法。 (1)历期预测法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蛹的羽化进度,掌握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或使用灯诱、田间查蛾法,掌握田间发蛾高峰期,然后按下式计算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发蛾高峰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虫产卵前期(2天左右)+卵历期+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 防治适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虫产卵前期+卵历期+1龄幼虫期 (2)有效积温预测法 根据掌握的成虫发生期,然后用卵的有效积温历期公式N=139.8÷(t-10.1),式中N为卵历期,t为气温,可以用当地多年的平均气温,也可以用气象部门的预报值。由上式计算出的卵历期,加上成虫产卵前期极为卵孵化期,再按历期预测法计算防治适期。 4、防治措施 (1)清园灭蛹 根据木橑尺蠖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的习性,结合茶园秋冬管理,清理树冠下的落叶及比表土,深埋入土,以减少来年蛾量。 (20电灯诱蛾 利用木橑尺蠖成虫有强趋光性,点灯诱杀成虫,虽然诱集到的大多是雄蛾,但因雌雄比例基本对等,且雌雄蛾均只有一次交配的习性,诱杀大量雄蛾后同样可以起到防治作用。 (3)人工灭蛾 利用木橑尺蠖成虫喜欢停息在轮牧主干、建筑物墙面上的习性,在发蛾期每天清晨进行人工灭蛾。 (4)喷洒病毒 在幼虫1、2龄期,喷洒木橑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液,每667平方米用量1000亿~1500亿个多角体。 (5)农药防治 根据幼虫取食量推算,投产茶园每667平方米虫量超过1200头;应列为全面配药的对象。防治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施药方式以低容量喷雾为佳。

桔灰象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94~1.02厘米,密披淡褐色或灰白色鳞毛,头管粗短,黑色,中部纵列一条凹沟,鞘翅基部灰白色,中部横列一条灰白色斑纹,有假死习性。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少数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在广西桂林3月中旬羽化出土,4~5月发生最多,其他茶区以5~6月发生最多,卵产于两叶片重叠处,成块状,幼虫孵化后落入土中。

防治方法:此类害虫具假死性,故可进行人工捕捉。选择被为害的茶丛(叶片有缺刻状),在树冠下铺垫塑料布,摇动茶树,将掉下的成虫集中杀灭。在人工捕杀之前先将杂草锄干净,可不用铺塑料布,直接摇动茶树,让成虫掉在地上进行捕捉。结合茶园冬、春耕作杀灭幼虫和蛹,每亩(667平方米)可用95%的巴丹300克拌土施于树冠下,然后翻松土壤。药物防治,象甲成虫抗药能力很强,在成虫盛发期用如%的敌百虫、50%的敌敌畏500倍稀释液、90%的巴丹、敌杀死、50%的倍硫磷、2.5%的马拉硫磷、50%的辛硫磷800—1000倍稀释液、10%的天王星乳油3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10%的联苯菊酯400倍稀释液喷杀,由于成虫有假死习性,故喷药时,树冠和茶丛下面的地面均要喷湿,以杀死成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