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橙瘿螨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绿茶与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红茶与痛风 红茶与绿茶

绿茶与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1、形态特征: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幼螨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2、发生规律: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丽水茶区1年发生20-22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螨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

(2)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在虫口高峰期前喷0.36%苦参素600-800倍稀释液。

(3)化学防治:摘期每亩用高效低毒农药73%的决螨特800~1000倍稀释液、10%的苯丁1000-1500倍稀释液喷洒。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95%15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饼病的发生与防治


茶饼病是茶叶上一种严重的芽叶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产茶国家,曾因它的发生,给茶叶生产带来灾害性的损失。在我省山区和海拔较高的茶园发生比较严重。此病为害茶树新梢、新叶,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带病斑芽、叶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

此病仅在茶树嫩叶和新梢上发生,病斑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在叶面先产生淡黄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成淡黄褐色圆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渐隆起,呈馒头状突起,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红色粉状物。最后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缩成为淡褐色枯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肿胀、皱缩、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时,引起嫩茎扭曲或折断,并引致新梢枯死。

茶饼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在病斑突起部分的白粉,就是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子孢子。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秋季节当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即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担子孢子被风雨吹送到嫩梢上,遇水发芽侵入叶片组织,发展形成菌丝,并在其中生长,后期突破叶片下表皮,长出白粉状的子实层,成熟的担孢子再次侵入蔓延。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但枯死的病组织不起传病作用。

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病受三个因素制约,当遇到较低温(16-18℃),高湿(相对湿度在85%以上),短日照时有利发病,引起流行。其担孢子受阳光直射半小时即丧失活力。所以,此病一般发生于高山茶园、郁蔽度大的茶园和阴凉多雨的季节。

对付茶饼病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勤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要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单施氮肥使枝叶柔嫩而增加发病程度。密植茶园,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要坚持勤采收,不要留叶太多,甚至可以不留叶。其次,可采用消除病原越夏场所的办法。夏季在加强茶园管理的基础上,减少荫蔽程度,利用阳光消除茶饼病病原菌越夏场所,使之无法渡夏。第三,在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冬春修剪应在15-20天内全园修剪完毕,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饼病的发生。第四,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有效的药剂不多,其中以十三吗啉和比锈灵较为有效。发病区在采摘期间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吗啉乳剂1000-2000倍液或50%比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发病早期喷施,如无上述药物,则可用0.2%硫酸铜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后,需再喷一次。

茶黄螨的发生与防治


茶黄螨又叫侧多食跗线螨,食性复杂,主要为害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黄瓜、豆类等多种蔬菜及花卉和经济作物。成螨、幼螨均能为害,多集中在嫩叶部位。以茄子受害严重,嫩叶受害后,叶片僵直、变灰褐色或茶褐色,并出现油渍状,叶绿向下卷曲;嫩茎、嫩技受害后扭曲畸形;花、蕾受害则不开花结果;果实受害使皮变褐变硬,造成龟裂,如茄子“裂果病”常常是这种螨为害造成的。辣椒受害,造成落叶、落花、落果。马铃薯受害,植株矮缩或自顶部凋萎甚至枯死;豇豆受害,叶变小。畸形扭曲。形态识别雌成蛾体长约0.2毫米,淡黄色或黄绿色,半透明,体上有多对刚毛,雄螨体略小,菱形,淡黄色或黄绿色,半透明。卵椭圆形,半透明。幼螨椭圆形,淡绿色,腹部有明显分节,具1对刚毛,有3对足。若蛹长椭圆形,腹部分节消失,有4对足。 生活习性 茶黄螨主要发生在温暖地区,在北方以温室、大棚内蔬菜受害严重。l年中可发生多代,在30℃左右条件下4-5天可完成1代,20℃左右则 7-10天1代。在温室内全年均可发生,但冬季繁殖力低,为害亦轻。在保护地内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发生盛期,7~9月为害最重。冬季主要在温室内越冬。茶黄螨为两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的成活率很低。卵散产,多产于嫩叶背面或幼果凹陷处或幼芽上。卵期2-3天,幼螨期2-3天,若螨期2-3天。初孵幼螨不太活泼,多停留在卵壳周围取食,随着虫体长大,活动力增强,幼虫脱皮变为若虫后便静止不动了。 防治措施 ①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及田间枯枝落叶,平整土地,破坏越冬场所消灭越冬虫源。②药剂防治,应抓住早期防治,可选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5%扫螨净乳油2000倍液,50%溴螨酯乳油1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25%增效喹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20%阿波罗悬浮剂20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液,35%杀螨特乳油1000倍液,25%外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3000 倍液喷雾。

茶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茶蚜又称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称蜜虫、腻虫、油虫。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等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咖啡、可可、无花果等植物。

1、形态特征:

有翅成蚜体长约2.0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触角第三节至第五节依次渐短,第三节上一般有5~6个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分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腹管短于触角第四节,而长于尾片,基部有网纹。有翅若蚜棕褐色,触角第三至第五节几乎等长,感觉圈不明显,翅芽乳白色。

无翅成蚜近卵圆形,稍肥大,棕褐色,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触角黑色,第三节上无感觉圈,第三至第五节依次渐短。无翅若蚜浅棕色或淡黄色。

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漆黑色而有光泽。

2、习性及规律:

茶蚜在安徽一带茶区一年发生25代以上,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在华南则多以无翅蚜越冬,甚至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以卵越冬的,在早春2月下旬当日平均气温持续在4℃以上时,越冬卵开始孵化,3月上中旬可达到孵化高峰,经连续孤雌生殖,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现为害高峰,此后随气温升高而虫口骤落,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虫口又复回升,出现第二次为害高峰,并随气温下降,出现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产卵高峰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

茶蚜趋嫩性强,聚集于新梢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早春虫口以茶丛中下部嫩叶上较多,春暖后以蓬面芽叶上居多,炎夏虫口锐减,秋季又复蓬面。

茶蚜的繁殖速率快,繁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完成一代只需5~7天,一头无翅雌蚜一生可繁殖子代35~45头。

茶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及嫩茎上刺吸汁液,受害芽叶萎缩,伸展停滞,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煤菌寄生,被害芽叶制成干茶色暗汤混浊,带腥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严重的影响。

在长江中下游茶区,茶蚜一年中有二次为害高峰,即春茶和四茶。春茶的受害程度往往重于秋茶。影响茶蚜种群消长的因子有气温、茶芽伸育条件和天敌因子。

冬季低温对越冬卵的存活无明显的影响,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茶蚜喜在日平均气温16~25℃、相对湿度70%左右的晴暖少雨条件下繁育,夏季的高温、多暴雨天气对其十分不利,造成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茶蚜系属强趋嫩性的害虫,1芽2、3叶上的虫量占总虫量的90%以上,及时分批采摘不仅可带走蚜群,且恶化了茶蚜的营养条件,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采摘批次少,或留养不采茶的茶园,茶蚜的危害一般较重。

茶蚜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和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常见的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大草蛉、门氏食蚜蝇、黑带食蚜蝇、蚜茧蜂等,春茶季节随着茶蚜虫口的增加,多种天敌数量也随之增加,对茶蚜种群的消长可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3、防治措施:

(1)分批采摘

由于茶蚜集中分布在1芽2、3叶上,及时分批采摘是防治此虫十分有效的农艺措施。同时又恶化了茶蚜的食料条件,有利于减轻茶蚜对茶叶的危害。

(2)农药防治

危害较重的茶园应采用农药防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每667平方米用药10~15克)、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用药50~60毫升)、50%辛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药50毫升)。

棚室茶螨的发生与防治


在棚室果菜类生产中,经常看到一些秧棵生长点卷曲萎缩、果实畸形干裂等,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由于棚内的温湿度非常适宜茶黄螨的生长繁殖、果菜类又是它主要为害对象,螨虫体又极小,人们又看不到它,故不能及时防治。所以近年来发生为害的面积越来越大,应引起广大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茶黄螨属蛛形纲、螨目、跗线螨科的有害微小害虫。主要为害棚菜中的黄瓜、茄子、西红柿、青椒和菜豆等果菜类。螨虫群集在菜秧的幼嫩部分,以刺吸危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或黄褐色,并有油质光泽,(这是同病毒病的主要区别)叶片边缘下垂卷曲。心叶受害叶片变窄、僵硬直立、皱缩、扭曲和畸形、严重时顶部干枯死亡。受害花不开放、脱落。受害果实表皮粗糙木栓化、变黄褐色、无光泽。茄子、西红柿果实受害龟裂、呈开花馒头状、味苦涩、不能食用。

由于螨虫体极小,人们用肉眼看不到,只有在解剖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椭圆型透明的虫体,所以极易把上述被害状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茶黄螨成螨冬季在温室内蔬菜秧棵上、杂草根部或土缝中越冬,翌春3~4月份开始繁殖为害。发育繁殖适温为16~23度。相对湿度为80%~90%时,7~10天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成熟雄螨活泼,当取食部位变老时,能携代雌幼螨向嫩尖部位转移,并交尾繁殖继续为害。

茶黄螨由于生活周期短,繁殖力极强,为害作物多而隐蔽,并因是螨虫科害虫,一般杀虫药物防治效果都不理想等原因,防治比较困难,所以必须以综合预防为主,进行全面防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用硫磺粉熏蒸消灭虫源。冬季茶黄螨虽然也可以在温室内生存,但种群数量少,繁殖慢、抗性低,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根治,以防扩散。方法是在棚菜前茬拉秧后,下茬育苗前,认真清除残枝落叶、拔除杂草、封闭好温室,每100平方米温室用0.5公斤硫磺粉拌入一倍量干锯末、在无风夜晚(最好是阴雨雪天)分放2~3堆点燃、熏24小时后开口放风。5~7天后就可育苗或定植菜苗。但必须注意,在用硫磺粉熏蒸时,棚内严禁有生长的蔬菜和人畜存在,防止发生意外。另外生长期的蔬菜更不准用此法灭虫。(此法对防治黑星病疫病及其它害虫都有很好效果)。

2、轮作。果菜与韭菜、生菜、小白菜、油菜、香菜等耐寒叶菜类轮作能减轻为害。

3、药物防治。茶黄螨的药物防治应坚持治早、治了的原则。在发现少量受害株时,可及时拔除被害株烧掉,同时用灭虫灵3000~4000倍液5%尼索郎乳油2000倍液每隔6~7天交互喷雾,不能混用。连喷3~5次。结合用杀虫烟剂熏蒸,5~7天一次,连熏2~3次,效果更好。

生产实践证明,过去常用的三氯杀螨醇、敌敌畏乳油、乐果等农药,由于长期使用,茶黄螨对它已明显产生抗药性,因此防效差或基本无效,应避免使用,以免贻误防治时机。

茶枝毛发病的发生与防治


近年来,在黔东南镇远、川南长宁老茶园中,发现许多散乱缠绕在茶树枝干上的黑色头发状物,经切片观察确定为真菌的菌索,是茶枝毛发病的无性阶段。菌索上生有吸器,附着在枝干表面,并深入枝干组织内部吸收养分,使得茶树长势衰退,嫩梢生长量减少,影响茶叶产量。 1、病原 小皮伞菌Marasmis。其特征为菌褶边全缘,菌柄生在中央,菌盖组织不分泌乳状的液体,无菌托和菌环,菌褶非楔生,菌褶横断面不是明显的三角形,亦非腊状。菌褶不延伸,菌盖与菌柄坚韧,干燥时萎缩,但不腐败,湿润后能恢复原形。该属目前已知有三个种。据文献报道,M.Sarmentosus和M.eguicrinis两种危害茶枝干引起茶枝毛发病。海南岭头茶场发生的茶毛发病属于后一种,在镇远和长宁,目前尚未见其有性阶段,故种名尚难确定,另一种为M.Sacchari,寄生在甘蔗根上。 2、发病条件 此病发生在阴湿的环境,如镇远县半场区,茶园周围是森林,湿度大,管理粗放,发病率在20%以上。长宁县发病的茶园周围是竹海,也是衰老、阴湿的茶园。 3、防治 结合茶园越冬管理,清除枯枝及茶枝毛发病的真菌菌索,并喷0.7%倍量式波尔多液。降低修剪高度,使茶蓬通风透光。在茶树生长期发现此病,应尽早及时清除菌索,并喷施0.5%等量式波尔多液,以防再受侵害。

茶蓑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茶蓑蛾又名避债虫,属鳞翅目、蓑蛾科,主要危害茶树、油茶以及桑、栗等多种植物。 一、发生与危害特点。茶蓑蛾在我县1年发生1-2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6月下旬幼虫孵化,全年以7、8月份危害最为严重。茶蓑蛾雄成虫有2对翅,在羽化后从护囊下端的排泄孔飞出,蜕变成蛾;雌成虫无翅,羽化后仍留在护囊内,并交尾产卵于护囊中蛹壳内。 初孵幼虫十分活跃,在枝叶上迅速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力吹到附近茶丛上,并迅速取食和吐丝结囊。护囊以丝和碎叶片制成,虫体藏于囊中,以后护囊随虫体增大而加大增长。茶蓑蛾取食多在清晨、傍晚和阴天,晴天中午很少取食,常隐蔽在叶背面和茶丛间,幼虫在中龄前喜群集在母囊附近取食,形成枯斑洞孔累累的发虫中心。 二、防治方法。茶蓑蛾除雄成虫外体外均有一个护囊,对虫体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且隐蔽在叶子背面和茶丛之间,单一的使用药剂防治效果不太明显。根据茶蓑蛾雌虫无翅,幼虫孵化后多分布在母囊附近取食,形成一个明显的发虫中心,且护囊均挂在枝叶上,易于发现的特点,宜采用人工采摘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1、人工采摘护囊。结合茶园管理,在茶蓑蛾取食的活跃期,如晴天的早、晚及阴天,摘除护囊,集中灭杀。 2、灯光诱蛾。根据雄成虫的趋光性,在雌成虫羽化期,每晚进行灯光诱杀。 3、药剂防治。在幼龄幼虫期,每亩选喷8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1000倍液,或2.5%天王星4000-6000倍液等进行挑治、虫囊要充分喷湿,消灭虫害中心。

茶黑刺粉虱发生与防治


茶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橙黄色,复眼红色。前翅紫褐色,周缘有7个白斑。后翅淡紫色,无斑纹。体表薄覆白色蜡粉。卵香蕉形,一端较圆钝,并有一短柄固着在叶背上,初产时乳白色,后渐转为黄褐色、紫褐色。幼虫初孵时长椭圆形,淡黄色,有足,能爬行,固定后很快转黑色,背面出现2条白色蜡线呈“8”字形。随着虫体增大,背面出现黑色粗刺,周围出现白色蜡圈。蛹壳黑色有光泽,椭圆形,长约1毫米。背面及周缘共有29—30对黑刺,背部常附有2个若虫脱皮壳。 2.发生规律:丽水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老龄若虫或蛹在被害叶背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羽化。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是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成虫羽化时,蛹壳背面呈“⊥”形裂孔。卵多产在成叶或嫩叶背面。若虫固定泌蜡后,终生在原处取食,若虫老熟后在原处化蛹。 3.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采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促进茶园通风透光。(2)生物防治:长角广腹纲蜂和粉虱黑蜂寄生率很高,在黑刺粉虱老龄若虫和蛹期要控制用药,以保护天敌; 若虫孵化末期用叶蝉真菌,可达到较长期效果。(3)药剂防治:在各代若虫孵化末期,选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或2.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在成虫盛发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或35%毒死蜱乳油100-1200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