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蛾蜡蝉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老茶 黑茶散茶 黑茶开茶

【www.cy316.com - 黑茶老茶】

学名 Geisha distinctissima(Walker)同翅目,蛾蜡蝉科。别名碧蛾蜡蝉、绿蛾蜡蝉、黄翅羽衣、桔白蜡虫、碧蜡蝉。分布全国大部分产茶区。北起吉林,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面临海,西至陕西南部、湖南、四川。偏南密度较大。 寄主 茶树、油茶、桑、甘蔗、花生、柑桔、柿、桃、李、杏、苹果、梨、葡萄、栗、杨梅、无花果等。

为寄特点 在两广主要为害茶树、柑桔,严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树势锐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7mm,翅展21mm,黄绿色。顶短,向前略突,侧缘脊状褐色;额长大于宽,有中脊,侧缘脊带状褐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节;唇基色略深;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色。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前突达复眼前沿,后缘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条褐色纵带;中胸背板长,上有3条平行纵脊及2条淡褐色纵带。腹部浅黄褐色,覆白粉。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翅脉黄色,脉纹密布似网状,红色细纹绕过顶角经外缘伸至后缘爪片末端。后翅灰白色,翅脉淡黄褐色。足胫、跗节色略深。若虫体扁平,长形,腹末截形,绿色,被白蜡粉,腹末附白色长的绵状蜡丝。 生活习性 广西年生2代,以卵越冬,也有以成虫越冬的。第1代成虫6-7月发生,第2代成虫l0月下旬至11月发生,一般若虫发生期为3一11月。卵多产在枯枝上。 防治方法 (1)疏除过密的枝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2)剪去枯枝,防止成虫产卵。(3)树上出现白色绵状物时,用木杆或竹杆触动树枝致若虫落地捕杀。(4)禁用棘枣等作茶园篱笆,以减少虫源。(5)药剂防治 为害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小编推荐

茶树虫害--茶树茶蛾蜡蝉


学名 Geisha distinctissima(Walker)同翅目,蛾蜡蝉科。别名碧蛾蜡蝉、绿蛾蜡蝉、黄翅羽衣、桔白蜡虫、碧蜡蝉。分布全国大部分产茶区。北起吉林,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面临海,西至陕西南部、湖南、四川。偏南密度较大。 寄主 茶树、油茶、桑、甘蔗、花生、柑桔、柿、桃、李、杏、苹果、梨、葡萄、栗、杨梅、无花果等。为寄特点 在两广主要为害茶树、柑桔,严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树势锐减。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7mm,翅展21mm,黄绿色。顶短,向前略突,侧缘脊状褐色;额长大于宽,有中脊,侧缘脊带状褐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节;唇基色略深;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色。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前突达复眼 前沿,后缘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条褐色纵带;中胸背板长,上有3条平行纵脊及2条淡褐色纵带。腹部浅黄褐色,覆白粉。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翅脉黄色,脉纹密布似网状,红色细纹绕过顶角经外缘伸至后缘爪片末端。后翅灰白色,翅脉淡黄褐色。足胫、跗节色略深。若虫体扁平,长形,腹末截形,绿色,被白蜡粉,腹末附白色长的绵状蜡丝。 生活习性 广西年生2代,以卵越冬,也有以成虫越冬的。第1代成虫6—7月发生,第2代成虫l0月下旬至11月发生,一般若虫发生期为3一11月。卵多产在枯枝上。防治方法 (1)疏除过密的枝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2)剪去枯枝,防止成虫产卵。(3)树上出现白色绵状物时,用木杆或竹杆触动树枝致若虫落地捕杀。(4)禁用棘枣等作茶园篱笆,以减少虫源。(5)药剂防治 为害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白蛾蜡蝉


学名 Lawana imitata Melichar 同翅目,蛾蜡蝉科。别名白鸡、白翅蜡蝉、紫络蛾蜡蝉。分布偏南,北限未过南岭,近年浙江缙云、湖南宜章、湖北武汉时有发生。寄主 茶、油茶、柑橘、荔枝、龙眼、芒果、桃、李、梅、木菠萝、咖啡、石榴、无花果、木瓜、梨、胡椒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枝条和嫩梢汁液,使其生长不良,叶片萎缩而弯曲,重者枝枯果落,影响产量和质量。排泄物可诱致煤污病发生。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21.3mm,碧绿或黄白色,被白色蜡粉。头尖,触角刚毛状,复眼圆形,黑褐色。中胸背板上具3条纵脊。前翅略呈三角形,粉绿或黄白色,具蜡光,翅脉密布呈网状,翅外缘平直,臀角尖而突出。径脉和臀脉中段黄色,臀脉中段分支处分泌蜡粉较多,集中于翅室前端成一小点。后翅白或淡黄色,半透明。卵长椭圆形, 淡黄白色,表面具细网纹。若虫体长8mm,白色,稍扁平,全体布满棉絮状蜡质物,翅芽末端平截,腹未有成束粗长蜡丝。 生活习性 南方年生2代,以成虫在枝叶间越冬。翌年2—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交配,产卵于嫩枝、叶柄组织中,互相连接成长条形卵块,产卵期较长,3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卵发生期,6月上旬始见第1代成虫,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第2代卵发生期,第2代成虫9月中旬始见,为害至11月陆续越冬。初孵若虫群聚嫩梢上为害,随生长渐分散为3—5头小群活动为害。成虫、若虫均善跳跃。4—5月和8—9月为1、2代若虫盛发期。 防治方法 (1)剪除有虫枝条,集中烧毁。(2)用捕虫网捕杀成虫,用扫把刷掉若虫,集中处理。(3)为害期药剂防治 于成虫产卵前、产卵初期或若虫初孵群集未分散期施药为宜,用药种类和方法参见碧蛾蜡蝉。

茶树八点广翅蜡蝉


学名 Ricania speculum (Walker)同翅目,广翅蜡蝉科。别名八点蜡蝉、八点光蝉、桔八点光蝉、咖啡黑褐蛾蜡蝉、黑羽衣、白雄鸡。分布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寄主 茶、油茶、桑、棉、黄麻、大豆、苹果、梨、桃、杏、李、梅、樱桃、枣、栗、山楂、柑桔、咖啡、可可、洋槐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喜于嫩枝和芽、叶上刺吸汁液;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内,影响枝条生长,重者产卵部以上枯死,削弱树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13.5mm,翅展23.5—26mm,黑褐色,疏被白蜡粉。触角刚毛状,短小。单眼2个,红色。翅革质密布纵横脉呈网状,前翅宽大,略呈三角形,翅面被稀薄白色蜡粉,翅上有6—7个白色透明斑,其分布:1个在前缘近端部2/5处,近半圆形;其外下方1个较大不规则形;内下方1个较小,长圆形;近前缘顶角处1个很小,狭长;外缘有2个较大,前斑形状不规则,后斑长圆形,有的后斑被一褐斑分为2个。后翅半透明,翅脉黑色,中室端有1小白透明斑,外缘前半部有1列半圆形小白色透明斑,分布于脉间。腹部和足褐色。卵长1.2mm,长卵形,卵顶具1圆形小突起,初乳白渐变淡黄色。若虫体长5—6mm,宽3.5—4mm,体略呈钝菱形,翅芽处最宽,暗黄褐色,布有深浅不同的斑纹,体疏被白色蜡粉,貌视体呈灰白色,腹部末端有4束白色绵毛状蜡丝,呈扇状伸出,中间1对长约7mm,两侧长6mm左右,平时腹端上弯,蜡丝覆于体背以保护身体,常可作孔雀开屏状,向上直立或伸向后方。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山西5月间陆续孵化,为害至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经20余天取食后开始交配,8月下旬一10月下旬为产卵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期。白天活动为害,若虫有群集性,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产卵于当年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4—5mm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每处成块产卵5—22粒,产卵孔排成1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绵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每雌可产卵120一150粒,产卵期30一40天。成虫寿命50一70天,至秋后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 (1)结合管理,特别注意冬春修剪,剪除有卵块的枝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为害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兼治此虫。可喷洒茶树上常用菊酯类、有机磷及其复配药剂等,常用浓度均有较好效果。由于该虫虫体特别是若虫被有蜡粉,所用药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一0.4%的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可显著提高防效。

茶树虫害--茶树八点广翅蜡蝉


学名 Ricania speculum (Walker)同翅目,广翅蜡蝉科。别名八点蜡蝉、八点光蝉、桔八点光蝉、咖啡黑褐蛾蜡蝉、黑羽衣、白雄鸡。分布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寄主 茶、油茶、桑、棉、黄麻、大豆、苹果、梨、桃、杏、李、梅、樱桃、枣、栗、山楂、柑桔、咖啡、可可、洋槐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喜于嫩枝和芽、叶上刺吸汁液;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内,影响枝条生长,重者产卵部以上枯死,削弱树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13.5mm,翅展23.5—26mm,黑褐色,疏被白蜡粉。触角刚毛状,短小。单眼2个,红色。翅革质密布纵横脉呈网状,前翅宽大,略呈三角形,翅面被稀薄白色蜡粉,翅上有6—7个白色透明斑,其分布:1个在前缘近端部2/5处,近半圆形;其外下方1个较大不规则形;内下方1个较小,长圆形;近前缘顶角

处1个很小,狭长;外缘有2个较大,前斑形状不规则,后斑长圆形,有的后斑被一褐斑分为2个。后翅半透明,翅脉黑色,中室端有1小白透明斑,外缘前半部有1列半圆形小白色透明斑,分布于脉间。腹部和足褐色。卵长1.2mm,长卵形,卵顶具1圆形小突起,初乳白渐变淡黄色。若虫体长5—6mm,宽3.5—4mm,体略呈钝菱形,翅芽处最宽,暗黄褐色,布有深浅不同的斑纹,体疏被白色蜡粉,貌视体呈灰白色,腹部末端有4束白色绵毛状蜡丝,呈扇状伸出,中间1对长约7mm,两侧长6mm左右,平时腹端上弯,蜡丝覆于体背以保护身体,常可作孔雀开屏状,向上直立或伸向后方。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山西5月间陆续孵化,为害至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经20余天取食后开始交配,8月下旬一10月下旬为产卵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期。白天活动为害,若虫有群集性,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产卵于当年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4—5mm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每处成块产卵5—22粒,产卵孔排成1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绵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每雌可产卵120一150粒,产卵期30一40天。成虫寿命50一70天,至秋后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 (1)结合管理,特别注意冬春修剪,剪除有卵块的枝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为害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兼治此虫。可喷洒茶树上常用菊酯类、有机磷及其复配药剂等,常用浓度均有较好效果。由于该虫虫体特别是若虫被有蜡粉,所用药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一0.4%的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可显著提高防效。

茶枝镰蛾


学名 Casmara patrona Meyrick 鳞翅目,镰蛾科。别名茶蛀梗虫、茶枝蛀蛾、油茶蛀茎虫、茶织叶蛾。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台湾。 寄主 茶树、油茶。 为害特点 幼虫从上向下蛀食枝干,致茶枝中空、枝梢萎凋,日久干枯,大枝也常整枝枯死或折断。严重影响产量、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翅展32—40mm。体、翅茶褐色。触角黄白色丝状。下唇须长,上弯。前翅近方形,沿前翅前缘外端生一土红色带,外缘灰黑色,内侧具一土黄色大斑,斑中央具一狭长三角形黑带纹指向顶角处,其后具灰白色纹分割的2个黑褐色斑,近翅基中部具红色隆起斑块。后翅灰褐色较宽。腹部各节生有白色横带。卵长lmm,马齿形,浅米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0一40mm,头细小,头部黄褐色,中央生一个浅黄色“人”字形纹,胸部略膨大。前胸和中胸背板浅黄褐色,前胸、中胸间背面有1个隆起的乳白色肉瘤,后胸和腹部为白色,背部稍呈浅红色,腹末臀板黑褐色。蛹长18—20mm,长圆筒形,黄褐色,腹末具突起1对。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中越冬。安徽南部及湖南长沙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下旬后化蛹,5月上、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一7月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6月上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6月下旬幼虫盛发,8月上旬后开始见到枯梢。安徽卵期10一23天,幼虫期290一310天,蛹期30天,成虫寿命4一10天。成虫喜在下午或夜间羽化,白天隐蔽在茶丛中,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交配后的成虫把卵产在嫩梢上1—6叶节间,粒产,每处l粒。初孵幼虫从叶腋处钻入芽鞘,向下钻蛀,5天后梢部4—6片叶开始萎凋,l一2龄幼虫为害小枝,3龄后从小枝进入侧枝或主干处为害,常蛀到近地面处,枝干的阴面蛀有一列排泄孔3—5个,幼虫栖息在最下一个孔的下方,常从孔中排出圆柱形粪便和木屑,长2—3mm,该幼虫在虫道里十分活泼,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在距枝端茶枝1/3处咬一个羽化孔,羽化孔近圆形,直径3.5—5mm,然后在孔下虫道里吐丝做茧化蛹在其内。管理粗放茶园和老龄茶树及树势衰弱的茶园受害重。此外,枝干粗壮的乔木型品种较枝干细的灌木型品种受害轻。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8月中旬发现有虫梢及时剪除,冬季、翌春要细心检查有虫枝并齐地剪除,及时收集风折虫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压低虫口,减少为害。(2)必要时用脱脂棉沾80%敌敌畏乳油40一50倍液,塞进虫孔后用泥封住,可毒杀幼虫。(3)利用灯火诱杀,连续2—3年也很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