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水分管理--茶园保水措施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中茶黑茶园 茶叶水 红茶姜水

中茶黑茶园。

2)保水措施 茶园保水工作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扩大茶园土壤蓄纳雨水能力;二是尽可能降低土壤水分的散失。 (1)扩大土壤蓄水能力 ①土类选择 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保蓄水能力,或者说有效水含量不一样,黏土和壤土的有效水范围大,砂土最小。建园应选择相宜的土类,并注意有效土层的厚度和坡度等,方为今后的茶园保水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 ②深耕改土 显而易见,凡能加深有效土层厚度和改良土壤质地的措施(如深耕、加客土、增施有机肥等),均能显著提高茶园的保蓄水能力。 ③健全保蓄水设施 坡地茶园上方和园内加设截水横沟,并做成竹节沟形式,能有效地拦截地面径流,雨水蓄积于沟内,再徐徐渗入土壤中,也是有效的茶园蓄水方式。新建茶园采取水平梯田式,且能显著扩大茶园蓄水能力。另外,山坡坡段较长时适当加设蓄水池,对扩大茶园蓄水能力也有一定作用。 (2)控制土壤水的散失 ①地面覆盖 减少茶园土壤水分散失的办法很多,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地面覆盖,最常用的方法是铺草。此系我国许多茶区的一项传统的栽培经验,其保水效果十分显著。 ②合理布置种植行 茶树种植的形式和密度对茶园内承受降雨的流失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是丛式大于条列式,单条植大于双条或多条植,稀植大于密植;顺坡种植条行大于横坡种植的茶行;尤其是幼龄茶园和行距过宽、地面裸露度大的成龄茶园的流失严重。 ③合理间作 虽然茶园间作物本身要消耗一部分土壤水,但相对于裸露地面,仍可不同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坡度越大作用越显著。 ④耕锄保水及时中耕除草,不仅可免除杂草对水分的消耗,而且可有效地减少土壤水的直接蒸散,这主要是由于中耕阻止了毛管水上行运输,俗话说,“锄头底下三分水”就是这个道理。但中耕必须合理,例如不宜在旱象严重、土壤水分很少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往往因锄挖时带动根系而影响吸水,加重植株缺水现象,这在幼龄茶园尤需注意。最好掌握在雨后土壤湿润、且表土宜耕的情况下进行。 ⑤造林保水 在茶园附近、尤其是坡地茶园的上方适当营造行道树、水土保持林,或园内栽遮荫树,不仅能涵养水源,而且能有效地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和减少日光直射时间,从而减弱地面蒸发。 ⑥合理运用其他管理措施 适当修剪一部分枝叶以减少茶树蒸腾水。通过定型和整形修剪迅速扩大茶树本身对地面的覆盖度,不仅能减少杂草和地面蒸散耗水,而且能有效地阻止地面径流。施用农家有机肥能有效改善茶园土壤结构性,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蓄水能力。 ⑦抗蒸腾剂 国内外已有在茶树上施用化学物质以减少蒸腾失水的尝试。抗蒸腾剂以其作用方式分为“薄膜型”和“气孔型”两类。前者是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状覆盖物,以阻止水蒸汽透过,若能同时允许CO2与O2透过,则更理想。OED绿,即氯乙烯二十二醇,是在茶叶上反映较好的一种薄膜型抗蒸腾剂。后者是通过控制保卫细胞紧张度及细胞膜的渗透性或生化反应,使气孔孔隙变小。醋酸苯汞(PMA)是最有效的气孔型抗蒸腾剂之一。国内有人试验用水杨酸(APC)、醋酸(HAC)、去草净等都能显著促进气孔关闭。但抗蒸腾剂当前仍处试验或试用阶段,有的尚有降低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副作用。作为茶园保水措施之一,抗蒸腾剂的应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小编推荐

茶园水分管理--茶园灌溉


二、茶园灌溉 实践证明,对于茶树不仅是“有收无收”在于水,而且在旱季节的“多收少收”也受制于水。如何根据茶树需水量和年土壤有效水量的情况,恰到好处地供给茶树水分,是茶园灌溉所要讨论的问题。 1)灌溉的效果 灌溉是茶叶大幅度增产的一项积极措施。灌溉能增产、提高品质,其原由是因为改善了土壤条件和茶园小气候的作用。灌溉的增产和提高品质作用亦因改善生态条件后,生理变化趋向利于物质的积累有关。 2)灌溉水源 设置茶园灌溉系统,首先必须解决水源问题。山地茶园应尽可能修建或利用原有山塘、水库,低丘与平地茶园则应利用附近流经的溪河、渠道或大塘作水源。河渠离茶园较远时可加设引水渠至茶园附近适当位置,但应注意引水渠尽可能从原有河渠的上游分水,以扩大自流灌溉面积或降低机械提水扬程。新建山塘、水库亦宜在具有较大积雨面积的基础上选择自然地势较高的山谷。无河渠经过的低丘、平地茶园可以打井汲水,在灌入茶园前,在高温季节直有一个预热过程(如先汲入蓄水池)。 茶园灌溉用水应是含钙量少,呈微酸性,故在使用石灰岩地区的自然流水时应谨慎做好水质检验工作。 3)灌溉适期灌溉适时是充分发挥灌溉效果的第一个技术环节。所谓适时,就是要在茶树尚未出现因缺水而受害的症状之时,即土壤水仅减少至适宜范围的下限附近,但不低于下限之时,就补充水分。

茶园水分管理--茶园排水


三、茶园排水大多数茶园建在山坡或低山台地上,通常不存在土壤积水,湿度过大的问题,故对这些茶园只是一个如何及时排除过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一般来说只需建园时设置好截洪沟、泻洪沟、园内横水沟和蓄水池等即可。但也有一些茶园存在较长时间积水或土壤含水过多,致使茶树遭受湿害。土地不平整的茶园最易于低处发生对茶树的湿害。特别是当地洼处土层浅、透水性差时,高处的地表径流和地下重力水多集中于这里,抬高地下水位,甚至有时水位高出地面。生长在这样的地方的茶树在雨季和雨后的一段时间内生长势差,萌芽迟,只是在少雨季节开始之后才相对好转。表土层下有不透水层的茶园,如红壤地区由于长期的氧化还原作用和淋溶作用,茶园土壤下层多早已形成铁锰结核的硬盘层,还有的土壤下是母岩,它们具有难透水性或不透水性。雨季土壤中重力水便在这种不透水层的凹地淤积起来,造成湿害。 山间稻田改建茶园易发生此类湿害。坡脚茶园,一般说来,山坡下段土层肥厚,宜茶生长;但有时也有坡下段的茶树长势反较上段茶树差,这种情况往往与湿害有关。这是因为雨水过多时,土壤中的大量重力水(又称饱和水)便沿山坡土层下板岩的自然坡面由上而下移动,至坡脚由于坡度减缓,水移速度大为降低,如果这儿的土壤透水性又差,水流前进方向受到某种阻力(如坚硬路基或水田水位测压),这时土壤中便常停滞过量的水,从而危害茶树。坝下或塘基下的茶园,由于修建时夯实不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塘坝中水渗入茶园土壤中,抬高地下水位,这样更会引起常年性湿害。两山之间和谷地中央往往有地下暗流经过(或过多的重力水潜移),如某处岩层阻隔,水位便迅速上升,在这样的地方植茶亦易发生湿害。 除上述有关因素外,土壤本身的结构特点所制约的透水性、通气性等也影响着湿害的程度。一般说来,透水性愈差的土壤,茶树愈易受到湿害。虽然砂性较强的土壤或含石砾较多之地湿害不易发生;但在较长时间渍水的条件下,由于砂土中空气易于排除,其含量迅速减少,茶树根处于窒息状态,湿害症状反而来得最早,受害大。凡易发生湿害的茶园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排湿工作。排湿的根本方法是开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茶园排水还必须与大范围的水土保持工作相结合。被排出茶园的水还应尽可能收集引入塘、坝、库中,以备旱时再利用或供其他农田灌溉以及养殖业用。

茶园水分管理--茶园土壤水散失的途径


一、茶园保水 1)茶园土壤水散失的途径 为能动地做好茶园保蓄水工作,必须明了茶园土壤水分散失的途径(或方式),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失现象,提高茶树对水分的经济利用系数。 茶园水分散失的方式主要有地面径流、地面蒸发、地下水潜移(包括渗漏和转移)、茶树及其他植物的蒸腾等。除茶树本身的蒸腾在一定程度上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的正常代谢所必需外,其他散失都属无效损耗,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到最低程度。即使茶树本身的蒸腾也有一个如何提高有效性,即降低蒸腾系数的问题。 (1)地面径流 茶园地面径流主要是暴雨形成的,当降水强度大于土壤渗透速率时就会发生地表径流,所以它和土壤质地、含水量、降水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土层浅薄的坡地茶园尤易产生径流损失。新辟茶园的头1-2年由于地面覆盖度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不少坡地茶园土层浅薄,肥力低下,与地面径流所导致的流失现象很有关系。 (2)地下水移动 地下水移动即是土壤饱和水在重力作用下在土壤中通过孔隙,由上层移向下层,然后再沿不透水底层之上由高处向低处潜移。它属一种渗透性流失,故远不及地面径流运动的速度大。但在上层土层较疏松时,这种形式的流失是不可忽视的。在新建梯式茶园,这种水往往给梯壁施以压力,有时强大到足以胀垮梯级。不同土壤由于孔隙大小不同,渗漏系数不一样,地下水移动损失的速率也不一样,黏土中移动速率最小,沙土最大,壤土居中。适度的渗漏作用有利于降水和灌溉水下渗,从而使得水分和养分在整个活土层内分布均匀,以供各层根系的吸收利用。但过强的渗漏作用,除加大水分损失外,还会带走许许多多溶解于土壤水中的养分。坡地茶园,尤其是下层含砂石较多茶园土壤,这种渗漏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3)地面蒸发 茶园土壤表面空气层湿度往往处于不饱和状态,尤其是裸露度大,受风和日光的作用,空气湿度不饱和状态更会加剧,从而使土壤表层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进入空气中。 (4)蒸腾作用 茶树和生活在茶园的间作物及各种杂草会通过它们的蒸腾作用,从土壤中带走相当数量的水,当地面完全为植被覆盖时地面直接蒸发的水量很少,而主要让位于植物的蒸腾。在水分供应充足时,这种蒸腾最大可达自由水面蒸发的85%。但不同天气条件下,这种耗水的量是很不一样的。

茶园水分管理的重要性


水分管理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施肥,因为即使施了足量肥料而土壤水分缺乏,肥料并不能发挥作用。

1 水分与茶树生长发育

水是茶树体的最大组成成份;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通过光合,水被光解,产生的氢和氧又是茶树有机物的重要组份;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要在水溶液中进行;茶树体内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运输必须有水才能正常动转;植株的直立借细胞含水而支撑;因此,水份直接影响着茶树生育和茶叶产量、品质。

茶树新梢水势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反映。自晨至午随日照加强,气温上升,叶片蒸腾加强,至中午,茶树新梢水势下降;午后,随温降照弱,水势上升,此间,光合有机物转化,二级代谢进行,茶叶细胞分裂,新梢不断生长,新梢生长强度均受水势的制约。

茶树体内细胞含水量又决定于土壤持水量,当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时,根系吸收旺盛,新梢叶大质厚,叶主脉形成层细胞分裂快,新梢生长迅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叶片瘦小,叶质薄,细胞分裂慢,对夹叶形成多。

另外,水分缺乏时能导致茶树体内许多酶活性下降,体内合成代谢变慢而水解活动加强,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进而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2 水份对茶树光合作用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据笔者的科研组每小时间隔实测,茶叶气孔开启度在光照条件下与光合作用积累物呈对应关系。即晴日,茶树叶气孔自早晨至中午,开放度逐渐缩小,至正午12~2时基本关闭,下午又逐渐张开,至傍晚,夜晚开启度最大,茶树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值由早晨至上午随日照加强逐渐升高,以后随气孔开启度缩小而降低,至中午降至低谷,下午又随气孔开启加大又逐渐上升,傍晚后日落而停止,两者相比,其效应约滞后1小时。气孔是茶树水份蒸腾的窗口,同时也是CO2进入的渠道,气孔开启度受叶细胞水分张力和K+泵的调节,当细胞失水严重时气孔关闭,CO2进入受阻,光合积累随之降低,其导因是水分缺乏所致。

叶片失水时,气孔开启度缩小,以减少蒸腾;如使叶片机械失水,光合受阻,叶内淀粉水解加强,光合产物运输停滞,蛋白质合成也受影响,影响细胞分裂,光合积累值下降,(见表1),因而新梢生长迟缓。

表1 鲜叶失水与光合强度CO2mg/100cm2hr

鲜叶失水

%空气相对湿度

98~99%空气相对湿度

76~86%08.578.08107.385.82

蛋白质和咖啡碱含量是茶叶嫩度和品质的重要标志,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含氮化合物合成较多。据王泽农研究,水分含量与蛋白质合成量呈线性关系,这是由于细胞原生质保持较好的幼嫩亲水状态,糖类缩合及纤维素形成缓慢,蛋白质合成多,代谢产物咖啡碱合成量也较高,这是茶树在一定荫蔽条件下氮代谢旺盛的原因。

潘根生等研究不同喷灌对茶叶生化成份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喷灌与茶叶生化成份关系

生化成分大田

小区试验

喷灌对照高湿中湿对照氨基酸(%)152.09132.18139.29121.2299.78茶多酚(%)20.0020.9821.3121.4622.80纤维素(%)9.399.789.429.7710.29

根据众多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为使茶树光合作用旺盛,茶树氮代谢旺盛,进而使新梢优质高产,保持田间土壤持水量90%是比较适宜的。

3 茶树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

茶树根系是吸收水的重要器官,茶树主根可入土达1m以上,侧根布满土层间,生长迅速,条件适宜,一昼夜可长10~15cm。吸收能力最强的是根毛区,根毛为单细胞,壁薄尚未木栓化,透水性强,利于吸水。根细胞大部分有液泡,体积很大,液泡中充满着溶液,如糖、盐类和酸等,细胞壁和液泡之间的细胞质,具选择性半透膜性质,根在土中与土壤溶液形成渗透系统。细胞的吸水与排水依水势大小决定,即由溶液中的水分子自由能大小决定水分运动方向。

茶树根系吸水,分为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两种方式。主动吸收是茶树根系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于导管中,使浓度提高,水势降低,周围细胞的水分渗透进入导管,周围细胞液浓度提高水势下降后,便向土壤吸水,这种根系生理活动产生的动力——根压,使土壤中水源源不断进入根细胞→导管→地上部分。清晨,叶尖水珠,枝条受创时伤口溢泌现象都是这种主动吸收的反映。

另一种吸水方式是被动吸水,即茶树叶片的蒸腾失水,使叶细胞水势下降,向中柱导管吸水,导管中水势下降又迫使根系加强从土壤中吸水,这种动力叫蒸腾拉力,是茶树吸水的主要方式。至于水分从根→茎→叶能形成不断的水柱是因为水分子的极性现象所致。

茶树根系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小部分用于合成代谢物质外,极大部分又经失水而回归环境,其主要方式是叶气孔和角质蒸腾。幼叶角质层薄,通过表皮蒸腾水分,占蒸腾量的45%左右,成叶角质层厚气孔蒸腾是主要途径。茶叶气孔分布较密,一般每mm2有100~260个气孔,通过蒸腾作用,可使叶细胞不致过度膨胀,并可降低叶温,这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必要方式。

4 茶园水分管理

我国茶区,年降雨量在1000~1800mm,与茶树耗水量比较似乎是平衡的。但是降水量分月分旬是不平衡的,并非茶树需水时即降雨,有时茶树干旱时无雨,而一次降雨过多又造成水土冲刷。从国内主要茶区气象资料分析,杭州、福安、祁门、长沙等茶区,2月份降水均高于80mm,3月降水高于100mm,分布尚均匀,但各旬分布仍欠佳,夏秋蒸腾强烈时降水仍不足。而四川茶区,与北方茶区,常出现早春降水不足而夏秋暴雨成灾。因此,总的来看,全国茶区仍需加强茶园水分管理。

1)茶园建立蓄水排水系统:在大片茶园顶部横向建筑拦水渠,茶园左右侧随山势建筑排水堰,与拦水渠联结,梯式茶园上方,每梯建一横向小排水沟,联接排水堰,在茶园下方建立蓄水池。当降水过多时茶园上方以及茶园内水份排入蓄水池内,备灌溉与植保用水。

2)茶园行间铺草,降雨时可滞留较多雨水,减少地表泾流,草腐烂后可作为有机肥翻入土中,改良土壤,亦可增加蓄水量。

3)茶园遮荫:以减少强光直射,产生较多漫射光,树种因地制宜,但不可过密,以免过份郁闭。中部茶区可种植季节性高杆豆科作物,只遮荫夏秋,春冬不遮。

4)灌溉:在连续7~9天不降雨,土壤田间持水量低于70%,茶树叶片失去光泽,生长缓慢,芽叶瘦小,对夹叶增多时,说明茶树缺水严重,应予灌溉。灌溉方式,沟灌用水太多,提倡喷灌,既节水又可在夏日正午调节光合效率,有条件地区采用节水滴灌。

茶园水分管理--灌溉方式的选取与设置


4)灌溉方式的选取与设置 茶园灌溉的方式有四种,即浇灌、流灌、喷灌和滴灌(或地中灌)。第一、二种方式早已得到应用,第三种方式运用较迟,第四种方式还在试用阶段。 (1)浇灌 浇灌是一种最原始的劳动强度最大的给水方式。故不宜大面积采用,仅在未修建其他灌溉设施,临时抗旱时局部应用,但相对地具有水土流失小,节约用水等作用。 (2)流灌 茶园流灌是靠沟、渠、塘(水库)或抽水机埠等组成的流灌系统进行的。茶园流灌能做到一次彻底解除土壤干旱,可说灌一次算一次。但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低,灌溉均匀度差,易导致水土流失,且庞大的渠系占地面积大,影响耕地利用率。茶园流灌对地形因子要求严格,一般只适于平地茶园和水平梯式茶园以及某些坡度均匀的缓坡条植茶园。另外给水周期长,不能经常维持土壤水分于最适水平。 (3)喷灌 喷灌相对于地面流灌有许多优点,归纳有以下6点: ①提高产量和品质 ②节约用水 通过喷灌强度等的控制可有效地避免土壤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且灌水较均匀,一般达80%-90%,从而水的有效利用系数高,一般达60%-85%,较之地面流灌可省水30%-50%。 ③节约劳力 小型移动机组可以提高工效20-30倍,固定式喷灌系统工效则更高。 ④少占耕地 喷灌可以大大减少沟渠耗地。因其输水主要取管道(暗)式,很少用明渠输水。 ⑤保持水土 喷灌可以根据土壤质地如黏性的轻重和透水性大小,相应地调整水滴的大小和喷灌强度等,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地面冲刷而引起的流失现象。 ⑥扩大灌溉面积 喷灌较之地面流灌,对地形要求不严格,适应范围更广,加之它有节约用水的特点,能有效地扩大灌溉面积。喷灌也带有某些局限性。如风力在3-4级以上时水滴被吹走,灌水均匀度大大降低;一次灌水强度较大时往往存在表面湿润较多,深层湿润不足,乃至出现局部径流现象,这时宜采用“低强度喷灌”(即慢喷灌),另外,固定喷灌投资较高,一般需2-3年收回投资。移动式喷灌则费用较低,一般当年可收回投资。 (4)滴灌 近20余年来,国内外茶园中已有应用滴灌(或渗灌)技术的,它是将水在一定的水头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管道系统,进入理于茶行间土壤中(或置于地表)的毛管最后一级输水管,再经毛管上的吐水孔(或滴头)缓缓渗(或滴)入根际土壤,以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这种灌溉方式,能相对稳定土壤含水量于最适范围,经济用水,不破坏土壤结构和方便田间管理等特点,还可配合均匀施肥和药杀地下害虫。决定采用何种灌溉方式,必须是因地制宜,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对于茶园来说,喷灌最理想。地势较平缓的茶园修建地中渗(或滴)灌系统,亦有其独到的优点。在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或梯式茶园建设完善的流灌系统,也是加速茶园水利化的需要。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考虑两种或三种给水方式相配合,以便创造更有利于茶树生育和茶叶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水分等生态因子。灌溉方式确定后,就应配置相应的水利系统、水建工程和机具设备等,但各类灌溉系统的设置与规划涉及不少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问题,可参阅茶园机械、测量学。在此,仅从栽培学的角度提出几点要求,供设置灌溉系统时参考。 ①水质良好,水源不受污染; ②充分利用水源水势,既扩大灌溉面积又节省能源; ③工程、设施及一应机具合理配套,确保供水及时; ④与排、蓄水设施相配合。既充分发挥各项工程设施的效益,做到一物多用;又减少占地,降低造价; ⑤与道路、林带等有机结合,方便交通运输和茶园管理。

立秋茶园管理措施


一、施肥

8月中旬施一次促梢肥,用腐熟有机液肥为主,亩加5-7斤尿素,促萌发健壮芽梢。基肥足的可不追肥。

二、水分管理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是茶树主要组成部分,水分供应良好,芽叶持嫩性强,内含有效成分充分,鲜叶原料品质提高,所以要保证水分充足。

三、除草

立秋后,全面清除茶园杂草,并用杂草覆盖树盘,降温保湿,提高茶园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

四、合理采摘

坚持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预计今年我县茶园大部分将于9月10日左右开始采摘茶叶,一般当一亩茶园有3-4斤茶青可采时即进园开采,10%-15%的新梢符合采摘标准时,正式开采。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新梢已将老熟,芽叶大部分成开面,出现对夹叶时,采下3-4叶或3-4对夹叶,采后留桩1厘米左右,采平树冠面,采净对夹叶。同时茶叶采摘必须在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后进行,确保采下的新梢加工制成的干茶农药残留不超标。

五、病虫防治

8-9月主要害虫:小绿叶蝉、多种鳞翅目害虫,可通过强采茶青,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喷白僵菌、印楝素防治害虫。以后茶园病虫害防治应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提倡使用植物、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印楝素、农抗等。在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 、不能见虫就治,要达到防治指标再用药;2 、不得使用禁用农药;3 、按照规定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实施。

夏季茶园管理措施


夏季是茶树腋芽孕育、分化的主要时期。由于春茶消耗了茶树大量养分,同时由于此时又是病虫害猖獗的季节。因此,夏季茶园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夏茶产量,而且影响秋茶产量,应特别重视。 一、除草追肥,松土保水。夏季草害严重,应认真做好除草松土工作,尤其夏末一定要认真除草松土一次,防止秋旱和秋季杂草危害。 我省气温高,雨量大,茶园有机质分解、淋失快,绝大多数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很低,因此,施肥应有机、无机结合。1、根际追肥:每亩沟施粗制的土杂肥(用绿肥、树叶、草皮加塘泥和磷肥堆沤熟)2000—4000公斤,然后每亩施入尿素10公斤,硫酸钾三元复合肥10公斤,最好是开好沟雨后施下盖土喷施富含有机质的叶面肥,可用45克天牛膏肥或10克有机液肥兑水15公斤喷施,每隔10天一次,可明显提高产量和品质。但不要用含激素的叶面肥,激素类叶面肥虽可提高单次茶产量,但对于茶总产量影响不大,且对下次产量有不良影响。 二、防治病虫害。夏季茶园常常是螨类、粉虱、白蚧、尺蠖、蚜虫、绿叶蝉同时为害。建议用阿维菌素类生物原杀虫剂,连喷2—3次(每隔7天喷1次),既可兼治上述多种螨虫,又不会污染茶叶(为省工可加入有机质叶面肥,夏茶病害主要是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可用甲基托布津喷施)。

冬季茶园管理措施


在茶区,有部分茶农认为,冬季茶树停止生长,而且还有牲畜糟蹋,没有必要再进行精心管理。其实,这种想法很不科学。根据植物生理要求和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冬季茶树停止生长,而根系活动很强,这时的管理是争取翌年茶叶丰收,特别是保证春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为,春茶采摘的芽叶要依靠前一年秋梢积累的营养进行生长,而秋梢越冬芽的营养供应要依赖于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收,土壤的养分又要依靠人为补充供给。因此,茶园封园后,不但要管,而且要精心细致地管理。

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表明,冬季茶园管理主要有土肥管理、树冠管理和病虫害防治3个方面。

土肥管理

根据茶树的发育规律,10月茶树地上部逐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而地下部逐渐活跃,并进入全年根系活动的高峰期。这时,应抓住有利时机给地下部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封园的茶园翻耕宜早不宜迟。翻耕深度为20厘米左右,沙质土、沙壤土可适当浅耕,黄壤土、黄棕壤要深耕,接近茶树根部的地方要浅耕,离根部远的地方要深耕。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适当配施磷、钾肥。成年采摘茶园,一般每亩施土杂肥1500公斤或菜子饼75~1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硫酸钾20公斤。如果劳力不足,可以隔年翻耕、施肥,也可适当增加肥料用量。此外,可在翌年春茶萌发前7天追施速效催芽肥,每亩用碳酸氢铵40公斤左右。茶园施肥一定要在行间开沟施,施后盖土。

树冠管理

主要是对采摘茶园进行轻修剪和大棚茶园盖膜。轻修剪的时间为秋季茶树停止生长时和春季茶树萌发前两个时期。春剪时间掌握不当,往往会浪费营养,甚至推迟采摘时间。修剪程度视秋梢长度而定,以剪去秋梢的1/3~1/2为宜。立冬后,气温明显下降,大棚茶园就要做好盖膜准备,在12月底前就要盖好。盖膜后要经常检查,防止风灾、牲畜糟蹋和大雪破坏棚膜,以免影响大棚效果。

病虫害防治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以防治害虫为主。封园后的轻修剪与边缘修剪能起到一定的防病灭虫作用。但有的茶园隔年深翻和翌年春季修剪,这就难以达到防病灭虫的效果。因此,对茶园应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清理茶园杂草和枯枝烂叶是害虫寄生和越冬的场所,因此,封园后应及时将梯壁的杂草、茶树根部的枯枝清除,并将其集中烧毁。轻修剪应抢在清园前完成,以便在清园时将剪下的残枝病叶一起处理。

二、要做到秋季深翻茶园土壤经深翻后,土中的虫蛹暴露于土层表面,经日晒雨淋和霜冻,会失去生命力。

三、人工捕捉封园后和初冬可能气温较高,茶蓑蛾、扁刺蛾、茶毛虫类害虫还能继续危害茶树,这时应抓住时机,于晴天上午9时左右和下午3时以后进行人工捕捉,以减轻危害。

四、药剂防治封园后立即用2.5%的功夫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对茶小卷叶蛾、茶小绿叶蝉和螨类均有一定的防效。在茶园秋翻后用80%的敌敌畏乳剂100倍液拌土撒在茶树基部,并与表土拌和,对尚未越冬的害虫有一定的触杀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