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泡茶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红茶泡茶器 泡茶叶茶 玻璃泡茶杯子

红茶泡茶器。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一)泡茶艺泡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泡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2.选水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3.取火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4.候汤《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5.习茶(1)壶泡法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2)撮泡法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3)工夫茶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对泡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二)茶礼中国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三)茶境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苛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的一大贡献。(四)修道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综上所述,泡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绵延至今。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基本泡茶品茶礼节


茶道基本礼节规则

茶具要洁净

家里来宾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沏茶前,必然要把茶具洗濯干净。洗濯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根基的礼节端正。

茶水浓度要适当

沏茶,茶叶用量要恰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中国十大名茶,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沏茶前,不妨先问问来宾的饮茶风俗,再按照客人的口胃浓淡风俗冲泡。

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鄙谚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来宾,茶叶知识,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情面给客人是礼法。

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风俗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需用双手给客人端茶。另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考究,有杯耳的茶杯,一样平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添茶要实时

要时候存眷客人的杯子,必要添茶时,要义无反顾实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需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本身添。

详解道家茶道的泡茶标准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下面就详解道家的泡茶标准。

道家泡茶流程程序一:取水罐时,双手抱起水罐取水,取水为五罐方可,放于茶桌四周规定的位置上,主水罐放于桌面规定的位置,最后自己才落座,再次鞠躬示礼。程序二:洁手,在座的所有客人在落座座位上伸出双手,由师前来一一帮助清洗双手,之后由师呈上热茶水巾,供客人薰洗脸面。师摆开的毛巾上,先手心后手背,再展示给客人手心、手背。客人也照此方式亮出手心和手背。程序三:加水,先揭开烧水壶盖,左手盖于内部向。

程序一:取水罐时,双手抱起水罐取水,取水为五罐方可,放于茶桌四周规定的位置上,主水罐放于桌面规定的位置,最后自己才落座,再次鞠躬示礼。

程序二:洁手,在座的所有客人在落座座位上伸出双手,由师前来一一帮助清洗双手,之后由师呈上热茶水巾,供客人薰洗脸面。师摆开的毛巾上,先手心后手背,再展示给客人手心、手背。客人也照此方式亮出手心和手背。

程序三:加水,先揭开烧水壶盖,左手盖于内部向上。水缸盖双手,揭盖向着自己,盖置于右边。

程序四:分水,右手持勺柄末端,左手轻托勺柄三分之一处,取水五勺,将水勺放回原处,左手拿烧水壶盖,右手轻扶盖上烧水壶,双手取水缸盖,将水缸盖上。

程序五:生火薰香,烧水,左手揭右手扶着火,再以相同的动作盖上壶盖。

程序六:师采用右手引导客人观赏室内每一样物件,后伸出左手引导客人对每一道五行文了解,了解完以后双手收回。

程序七:师示意每位客人向自己的方式演示(同上)或展示毛巾,然后放下。

程序八:叠毛巾时,从外向内,从右至左,两条茶巾分别为白色放左,绿色放在右。以左边的毛巾擦茶具内部,右边的擦茶具外部。擦时从上至下,茶具由里向外转动。

程序九:茶具的擦洗分类为,由小到大。先茶勺,双手取勺,左手握勺尾,勺头向上,置于视线前方,右手去茶巾,先下(由左至右)后下(由右至左),擦拭后,左手持勺尾右手用茶巾托勺头,由左至右展示(用左边的毛巾)展示完后,右手扶着放回原位,放下毛巾。

程序十:取夹,左手持夹子左端,右手持夹子右端,镊子朝上,右手取毛巾,按照从左到右,先擦夹子侧面内部、再外部、再中间。展示放回原处(同上)。

程序十一:取茶,双手取夹(同上)右手持镊子,从石壶内取出绿茶小包,置于左手五指中端,之后右手将镊子放回原处,右手再取茶巾,由内向外擦小茶包五次,并由上至下,顺带将包平放茶桌正中间规定位置,再取出竹片条两根,双手呈环抱型将茶包托起。放入各客人的杯中。

程序十二:水勺(小的)双手托起水勺,左手持勺尾,右手托勺头,平行于视线,右手取茶巾,先内后外,再下后上依次擦拭,然后左手持于勺柄三分之一处,右手托勺底,然后慢慢地擦勺体一下(由内至外),勺底由内至外,勺底有内至外转一圈,换茶巾(左边的)擦勺内壁和底部三圈(顺时针方向)放下茶巾,取大水勺(同上)擦拭茶碗(小)双手取碗,置于左手,左手取茶巾,正方对着自己,擦拭一周,一方擦一下,最后一下将底部带过擦完,正方对着自己。将碗侧立,口对右手方,取左边茶巾擦拭四下:由内向外、与外侧同。左手持碗侧,右手持茶巾托碗底,由左向右向大家展示。双手扶碗两侧轻放于桌面上,此时正方向朝自己,然后顺时针旋转一周,正方向朝向客人,放下茶巾,漱口碗(同上)。

程序十三:双手取茶罐,平行于视线,然后左手五指张开,大拇指持于罐底,剩四指压住罐盖及周围,右手取右茶巾,擦拭四周5下完成,再擦盖1下,底部1下,双手持罐两侧,轻放于原处,放下茶巾。

程序十四:双手取玻璃茶杯,杯口向着自己翻开,双手托于视线平行处,置茶杯于左手,四指托杯底,大拇指扶侧面,右手取右边茶巾,正方向自己,外侧由内至外擦拭6下,顺手带过杯底,侧立杯,杯口向右,放下右茶巾,取左茶巾,擦主杯内侧6下,顺带过杯底,正方向仍朝向自己,展示与放置(同小茶碗)将正面朝向客人,放下茶巾。

程序十五:取大杯于正前面,双手揭开水罐盖,方法同前,用小水勺垂直取水少许,倒入大碗中,放下小水勺盖上水缸盖(方法同上),双手取茶罐于茶杯左侧,左手揭开茶盖(内部朝上)双手取茶勺,取茶包中的茶叶放于主杯(左手扶右手取),双手放茶勺于原处,盖上茶罐盖,将茶罐放回原处。

程序十六:用镊子取出茶点,用右手托起点盘,分左手取出点心按左至右呈给客人。之后收回所有点心残渣,将点心放回原处。左手提茶壶,倒适量水于客人茶杯中,放下茶壶于原位,壶口朝向自己,再取一包最好的绿茶,将绿茶置于右手,左手取出一玻璃杯,将杯放于左手托起摆动,然后放下,将绿茶放入杯中,加入六分之一的6度以下没结冰的水,直至使绿茶呈垂直向时,加入85度开水。待茶叶全部上升呈现出三起三落时,师采用小勺垂直于杯中取出茶水,一一分给客人。

程序十七:接上一程序,分好茶水后,将茶杯双手于杯底托起,由左至右展示给客人。最后放回茶桌正中间。双手拿茶巾靠右侧展开,提示客人二次漱口,二次漱口的水为茶水,由左手用小勺取出来呈给客人,随即呈上漱口罐,待客人漱完口后,将漱口罐及漱口杯放回原处。

程序十八:将小茶杯置于大茶杯前边,取小水勺,将最好的绿茶水全部均匀分到客人面前的小茶杯中。对右边的客人用左手向内捂着胸口,低下头,表示希望得到客人的谅解,对于左边的客人则正面示意可以正式品茶了。

程序十九:双手托起茶杯,举于齐眉处,敬天地,然后双手从左至右对着客人们依次品一小口。

程序二十:第一轮茶品完了,第二轮品茶是重复程序七再次开始到程序十九。一共有五次轮回,一台完整的峨眉道家才算正式完成。

程序二十一:送客,师躬身起立,先装好茶残渣,后装好各种用过水,小步走到茶室门边,抬起头来庄重地将茶水和茶渣一一分给客人带起。

以上就是对道家的泡茶标准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明清制茶技术


明清制茶技术

历史上正式废除团饼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24年(1391)9月16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即从此向皇宫进贡的只要芽叶型的蒸青散茶,并且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可以说,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绿茶生产除蒸青技术外,还产生了炒青技术,即采摘后的茶叶不须经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杀青。其次是花茶的生产,明代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如:木樨、茉莉、玫瑰、蔷薇、桅子、梅花等。乌龙茶可能在明朝中期即已出现,至今福建许多地方仍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工艺特色。红茶也是起于明而盛于清,最早也是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一带。后传播到安徽、江西等地,如著名的祁门红茶就是由在福建做官的安徽人余干臣罢官后,将红茶制作技术带回安徽,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

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叶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工夫茶艺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形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

总之,明清的茶人已经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期。

泡茶:茶道中的几种出汤方式


通常来说,茶的口感好坏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去茶叶本质的好坏不说,最大的软性因素就是冲泡时的注水和出汤,今天就说说泡茶出汤时的几种方式。

出汤是泡茶道中不可逾越的一道流程,功夫泡中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茶艺演示有韵味的韵律展示。泡茶出汤要及时,泡久了影响茶的色、香、味、气。

1、缓慢出汤

第一种出汤方式是速度缓慢均匀地出汤。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的溶合感越有层次。这种出汤方式的特点在于,能使茶汤的滋味更加绵口一些,并且也使茶汤口感更加均匀,在出汤的时间上也会起到一个后期微调的作用。

一些细嫩的红茶,建议前两泡可以缓慢出汤,这样会有益于茶汤滋味在后期的发挥,但香气的表现力会较差一些。

2、快速出汤

第二种是快速出汤方式。越快速的出汤能令香气越高。一般在洗茶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即冲即出的方式,洗茶讲究的就是出汤速度要快。

除了在香气方面的表现会明显以外,快速出汤还能对茶汤的滋味做适当的补救,如果闷泡的时间过长,建议大家快速出汤,但也要懂得急中站稳,学会灵活掌握。

3、出汤利落不留底

出汤的时间会直接影响到茶汤的滋味香气,我们在保证匀速出汤的同时,也要尽量控制好出汤要顺畅,一旦盖碗被茶叶堵住,出汤不顺畅了,我们要立刻用食指压好碗盖,用手腕的力往前推并扩大出汤口的缝隙,此刻一定要停稳,等待出汤干净后复原,才能为下一泡的茶留有表现空间。

那么,出汤误差会导致什么后果?

任何一种好茶,无论是绿茶、红茶、乌龙茶还是普洱,投茶量正常的情况下,前三泡出汤时间误差超过一秒时,都会造成严重的无法挽回的后果:茶汤浓度过高,出现香弱、苦显、汤涩等现象。

而出汤时间出现了误差,出汤再快也白废功夫。比如正岩茶,一旦在前三泡泡失误,后面的几道茶就很难再挽救回来。怎么调整,味道也是很难恢复正常的水准了,因为出汤时间没掌握好,把一泡好茶给泡废了。

另外,完全不能凭颜色来断定茶汤的适宜浓度。茶汤的颜色,应该随着泡茶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转淡。不能认为把每道茶的颜色调整到接近一致是很聪明的做法。因为,每道茶汤的颜色一致,绝不意味着口感一致。

反而,可能差异相当大。例如金骏眉的茶汤,如果金骏眉的发酵程度轻一些,出汤时间快些,茶汤就呈现出橙黄色,口感也较为甘醇。而出汤时间慢了,茶汤的颜色就会变成深红,而且茶汤的滋味更浓,带苦涩。

因茶而异,灵活掌握。准确掌握好出汤的方式,会对我们的茶汤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虽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不仅含有茶艺技术,更是包涵许多对技术要点的掌握和对茶道感悟的当下运用。

总之,想要真正的泡好一杯茶,关键还是多喝、多泡,用心体会每一次的不同,才能真正学会泡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