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德茶道谈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王德传乌龙茶 派拉得纳巴德茶用糖果

关于茶道。

茶德,是历代茶叶爱好者在饮茶方面的一种较深层次的追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

,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一定的规范或法则。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茶德和(现在已有人提出采用茶艺这个提法),中国茶学界和广大茶叶爱好者,已经和正在进行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中国茶德¤

中国著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赏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 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庄晚芳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有它的内在联系。廉是前提。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是转变风气的需要;美是内容。从品味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美好享受,是品茶的真谛;和是目的。以茶为媒介,联络感情,调整关系,和衷共济,和睦相处;敬是条件。敬重对方,实际也是敬重自己。敬重对方,不只要有好的态度,而且要有好的处事方法。在茶艺中,器净水甘就有敬重对方的意思。庄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不仅有助于培育出当代中国式的(或茶艺),也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转变,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代生活下的(或茶艺),即使是“阳春白雪”式的“品”,也没有必要去模仿那种离群索居的“高人隐士”。也不一定只有“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才能品悟出茶的妙理。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德茶道


茶德,是历代茶叶爱好者在饮茶方面的一种较深层次的追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

,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一定的规范或法则。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茶德和(现在已有人提出采用茶艺这个提法),中国茶学界和广大茶叶爱好者,已经和正在进行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中国茶德¤

中国著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赏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 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庄晚芳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有它的内在联系。廉是前提。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是转变风气的需要;美是内容。从品味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美好享受,是品茶的真谛;和是目的。以茶为媒介,联络感情,调整关系,和衷共济,和睦相处;敬是条件。敬重对方,实际也是敬重自己。敬重对方,不只要有好的态度,而且要有好的处事方法。在茶艺中,器净水甘就有敬重对方的意思。庄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不仅有助于培育出当代中国式的(或茶艺),也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转变,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代生活下的(或茶艺),即使是“阳春白雪”式的“品”,也没有必要去模仿那种离群索居的“高人隐士”。也不一定只有“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才能品悟出茶的妙理。(编辑:吴晓洋

茶道版主谈茶道


杭城遇雨,这雨始于六月一日下半夜。 上半夜月明星疏,天高气爽,雪峰茶室告别春梅诸茶友后,沿延安路去了河坊古街。 夜幕下的河坊街,灯红酒绿,市声喧嚷。余有茶僻,多于行旅中逛茶店。 过数家茶坊,地产龙井茶店均显简朴,因茶品单一,无需多作导购,店员散坐闲聊,店堂多显清静。而天福茗茶却辟出两间大店,美伦美焕,彩衣小姐如蝶穿梭,门庭若市,有小姐热情奉茶,但介绍茶品却令人迷惑,只好反客为主,为小姐说茶。 同是茶店,为何有如此差别呢?窃以为杭城茶坊视茶为平常物,老店员捧壶饮茶,茶即茶矣。而天福茗茶视茶为商品,商家以贩售为目的,店员不识茶,但却可以卖茶。此乃茶市无可寻。 其实,若于日常之中寻,是不免要失望的。 六月二日,接苏箫电,蒙三醉茶友厚爱,延余为此版主。虽余在榕事茶文化活动巳数年,却一直对之义不甚了解。前日,有斋友引王旭峰女士所言之要义,余观而止,云中雾里。难解,疑是形而上之物,且多于古人典籍之间,曲高和寡。 如何与青年茶友交流,是余心系之念。六月二日晨,为青年旅舍天棚外雨声所惊醒,早餐后雨转小,于是披雨出门,门外即西湖,烟遮雾蔽,近水无色,远山飘渺,西湖显露出它另一种风情,于是想到若以西湖之美比,是丽日晴天之如诗如画,还是雾雨飘逸中的如幻如影。 窃以为不同阶层、文化、心境,均能有不同的认识,但长久以来,为定义者只有文儒之士,但好茶品饮者则遍及坊巷,是否与茶饮是相割裂两种形态?茶客们好的是一杯好茶,而文士好的是一场茶戏? 查经阅典,有关的论述当不在少数,但于大众还是不懂,需靠各种铨释传世,实难普及。中国实未演化成一种传世的形式,如日本,今日有展示者,多为一家之见之习,远未有共识矣。 余以为作为大概念、命题,倒是切乎实际,其总领之下,海纳百川,相容众议,可化古而事今。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存于理念,而理念的产生,表述与流传,是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的,社会日新,理念日陈,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种理念欲求长生,必然追求与时俱进,从新的社会形态中吸取营养,才能发扬光大。 我辈事茶,意欲何求?在品饮一杯好茶。故以为之要旨,在于泡好一杯茶,若手下沏出的茶汤难以入口,任何美伦美焕的形式与精深奥妙的理论都显失色。 因此追求者,必先明茶理,识茶性,习茶艺,知茶礼,但此周全之求,能普及否,窃以为难,于广大茶众,饮茶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无心无暇关注茶之道,就如日本之,君不见参于其者,每每均为传人、僧侣、家庭主妇等少数时间宽裕者,于大众依然有更多紧要的事务。 作为生活的艺术化、理念化的形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应该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表述形式与语言,若沉迷于古人的思维方式与意境中,必然成为海市蜃楼,无本之木。

也谈 “茶性与茶德”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 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基本 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 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弘扬中国茶德 中国茶德,含义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几千年的饮茶历史,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和文化传统,包括各阶层人们对饮茶目的的理解。概括起来,中国茶德大致可以用“理、敬、清、融”四个字来表达。 “理”者,品茶理论,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思,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来客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 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朋友相会,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中国,饮用最广、消费最大、最受人们欢迎的饮料是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以一物牵动众人之心的也是茶。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层次,各个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茶艺·茶道·茶德


 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乡间品茗,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坐在农家庭院,三两人泡上一壶茶慢酌细品,不时有田野的芬芳阵阵飘来,多了几分自便和随意。乡间的茶文化,没有都市茶楼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缛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种乡间天然简约之美。

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在黄金桂发源地虎邱镇罗岩村,笔者有幸欣赏了一位林氏老农的茶艺。他身着地道土布蓝衫,茶具是乡间常用的粗壶,茶是本地产的优质绿茶,水是屋后的井水。整套茶艺融入了乡里人的纯朴观念和生活习俗:投茶直接用手,三指撮茶;分茶时,于壶中泡好茶后再入茶盅。据说,这种“茶娘式”的手法,还象征着母子生生不息的亲密关系呢。当地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之说。可见这种茶俗深入人心。在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酷爱饮茶之风气源远流长。

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安溪的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106万人在安溪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祖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文章来源 :http://www.cy316.com/c/4583985.html

上一篇 :宋人饮茶观

下一篇:茶德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