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黑茶湖南安化 普洱茶黑茶

关于茶道。

“”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它是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在陆羽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cY316.coM

精选阅读

宋代文人点茶与那些茶具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饮茶史

回顾饮茶发展史,人们发现宋代的品饮方式最优雅,也最讲究。这同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审美取向有密切关系。宋代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由于对文化重视,文人的地位也相对较高。在文人为主导的社会里,饮茶也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点茶与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饮方式。

斗茶的标准

斗茶的标准,一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内沿与汤茶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为胜,谓之“咬盏”,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谓之“云脚乱”。

黑釉盏

黑釉盏是宋代最典型的茶具之一,它应点茶、斗茶的需要而大量生产。黑釉瓷器在我国几乎与青釉瓷器同时出现,青瓷、黑瓷、白瓷的区别就是釉中含铁量的不同。一般来说,青釉瓷器的含铁量少于3%,而黑釉或者酱釉瓷器的含铁量一般在4%-9%。

汉晋时期的浙江德清窑就以生产黑釉瓷而出名,到了唐代黑釉瓷发展很快,南方的婺州窑和北方的耀州窑生产的黑瓷都很有特色,但无论魏晋和隋唐,黑釉瓷均得不到官方的喜爱,原因之一可能是唐代的审美以白瓷和青瓷为重。

不过到了宋代,黑釉瓷器摇身一变,其地位一下提升,特别是以福建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茶具得到宋皇室的宠爱,并且成了贡品。这当然同程朱理学大师朱熹提倡的内省有关,同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有关,还同这时的点茶和斗茶的饮茶方式有关。

建窑

宋代的黑釉盏以建窑为代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宋代的贡茶院位于福建的建瓯凤凰山一带,龙凤团饼的生产也进一步刺激了建窑瓷器的发展。

宋人斗茶,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中,一边以汤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茶筅击拂,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茶沫聚集在茶盏口沿;最后,以“著盏无水痕”者为赢家。宋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日本茶道 -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具。

茶道版主谈茶道


杭城遇雨,这雨始于六月一日下半夜。 上半夜月明星疏,天高气爽,雪峰茶室告别春梅诸茶友后,沿延安路去了河坊古街。 夜幕下的河坊街,灯红酒绿,市声喧嚷。余有茶僻,多于行旅中逛茶店。 过数家茶坊,地产龙井茶店均显简朴,因茶品单一,无需多作导购,店员散坐闲聊,店堂多显清静。而天福茗茶却辟出两间大店,美伦美焕,彩衣小姐如蝶穿梭,门庭若市,有小姐热情奉茶,但介绍茶品却令人迷惑,只好反客为主,为小姐说茶。 同是茶店,为何有如此差别呢?窃以为杭城茶坊视茶为平常物,老店员捧壶饮茶,茶即茶矣。而天福茗茶视茶为商品,商家以贩售为目的,店员不识茶,但却可以卖茶。此乃茶市无可寻。 其实,若于日常之中寻,是不免要失望的。 六月二日,接苏箫电,蒙三醉茶友厚爱,延余为此版主。虽余在榕事茶文化活动巳数年,却一直对之义不甚了解。前日,有斋友引王旭峰女士所言之要义,余观而止,云中雾里。难解,疑是形而上之物,且多于古人典籍之间,曲高和寡。 如何与青年茶友交流,是余心系之念。六月二日晨,为青年旅舍天棚外雨声所惊醒,早餐后雨转小,于是披雨出门,门外即西湖,烟遮雾蔽,近水无色,远山飘渺,西湖显露出它另一种风情,于是想到若以西湖之美比,是丽日晴天之如诗如画,还是雾雨飘逸中的如幻如影。 窃以为不同阶层、文化、心境,均能有不同的认识,但长久以来,为定义者只有文儒之士,但好茶品饮者则遍及坊巷,是否与茶饮是相割裂两种形态?茶客们好的是一杯好茶,而文士好的是一场茶戏? 查经阅典,有关的论述当不在少数,但于大众还是不懂,需靠各种铨释传世,实难普及。中国实未演化成一种传世的形式,如日本,今日有展示者,多为一家之见之习,远未有共识矣。 余以为作为大概念、命题,倒是切乎实际,其总领之下,海纳百川,相容众议,可化古而事今。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存于理念,而理念的产生,表述与流传,是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的,社会日新,理念日陈,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种理念欲求长生,必然追求与时俱进,从新的社会形态中吸取营养,才能发扬光大。 我辈事茶,意欲何求?在品饮一杯好茶。故以为之要旨,在于泡好一杯茶,若手下沏出的茶汤难以入口,任何美伦美焕的形式与精深奥妙的理论都显失色。 因此追求者,必先明茶理,识茶性,习茶艺,知茶礼,但此周全之求,能普及否,窃以为难,于广大茶众,饮茶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无心无暇关注茶之道,就如日本之,君不见参于其者,每每均为传人、僧侣、家庭主妇等少数时间宽裕者,于大众依然有更多紧要的事务。 作为生活的艺术化、理念化的形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应该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表述形式与语言,若沉迷于古人的思维方式与意境中,必然成为海市蜃楼,无本之木。

茶道:茶道十八道


[摘要说明]:十八道

1、清泉初沸:泡好第一壶茶,水质很重要,宋代文豪苏东坡总结经验说:《活水还需活火烹》即活煮甘泉。

2、倾茶入侧:将特定的茶慢慢侧入茶则。

3、鉴赏佳茗:乌龙茶是著名的品种安溪《铁观音》,条索卷曲壮结,色泽鲜润,历来有美如观音重如铁,久泡有余香之称。

4、茶壶淋霖:(1)起烫壶的作用,(2)烫盅,(3)冷却水:因第一泡是中温润泡,水温只需80度左右,起温壶温茶叶的作用,同时能使第二泡的色香味更好的发挥。

5、乌龙入宫:(落茶)把茶壶比成宫殿。品饮乌龙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的茶汤通常不喝。

6、若琛出浴:若琛是古代景德镇的一位制杯能手,因他制的杯白、小、薄,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品茗杯也称若琛杯。

7、悬壶高冲:(冲茶)高冲有利于激烫茶叶,使它的色、香、味更好的发挥。

8、推泡抽眉:用壶盖刮去泛起的白色泡沫。

9、熏洗仙颜:冲洗壶身,同时观看茶熟。

10、游山玩水:把壶底的余水沾干抹掉。

11、关公巡城:(倒茶)平均分配茶汤,使茶汤浓淡均匀。

12、韩信点兵:(点茶)滴滴是精华。

13、鲤鱼翻身:把闻香杯的茶倒入茗品杯中,将扣合的杯子翻转,称之为:鲤鱼翻身。中国古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在坐的各位嘉宾,生活美满事业发达。

14、喜闻幽香:闻香杯轻轻提起,将空杯角触及鼻端,深呼吸,喜闻幽香。

15、三龙护鼎:(端杯)艺术上端品茗杯的姿势,拇指和食指轻扶品茗杯沿,中指顶住杯底。

16、鉴赏汤色:(看茶)看茶汤的颜色是否清澈明亮。

17、细品佳茗:一杯茶分几小口慢慢品饮,口鼻生香,喉底回甘。

18、重赏余韵:重赏品茗空杯的余香。

唐代文人,到底喝什么茶?茶树能活多久?


Q:唐代文人,到底喝什么茶?

A:茶圣陆羽,所处的是唐代中期。那时的中国,还只有绿茶一种茶。也就是说,甭管乌龙、红茶还是白茶,唐代文人还都无福消受。不管是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笔下描述的也都是绿茶。《茶经》中所讲的,自然也是绿茶。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茶经·七之事》中,有“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一句。这条史料陆羽转引自《永嘉图经》,被很多人称为“白茶”最早的记载。但唐代出现的白茶,非如今意义的白茶。

《茶经》中的这种白茶,如今被学界认为是一种白化茶,类似于如今的安吉白茶。而如今我们所说的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史料记载,如今的白茶大致出现在清中晚期。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

Q:茶树能长多高?又能活多久?

A:细心的人会发现,云南的茶树普遍很高,可江浙一带的茶树却又很矮。是云南太养人,还是江浙“伙食不好”?其实都不是,只是两者品种不同而已。

茶树树型,有灌木、小乔木和乔木之分。其中灌木种最矮,一般高度在1.5米左右。它分枝稠密,主干与分干不易分清。我国大量栽培的是这类茶树,所以西湖边的茶树也就是齐腰高而已。长久以来,很多人误以为灌木种茶树长不高。其实,那种树高1米左右的茶树是人工栽培的结果。茶树矮些,可以多产芽叶,同时也便于采摘。若真是任由其生长,灌木种照样可以长到3米高。本来也是篮球运动员的底子,却在组织安排下练了体操。由此可见,灌木种茶树为了“工作”,才放弃了长大个的机会。

半乔木种要高些,最高可长到3米。有明显的主干。主干与分枝容易分别,但分叉的部分离地面比较近。像云南大叶种茶树,就属于半乔木类。乔木型茶树最高,可以长到3米以上。这种茶树形高大,主干明显、粗大,分叉的地方离地很高。像在云南发现的野生古茶树就是乔木型,高度经常在10米以上,要两三人才可以合抱。

这里顺便讲讲茶树的年龄问题。现在“古树茶”概念很火,那到底茶树能活多少年呢?首先,茶树为木本植物,确实可以活的很久。若是处在野外状态,茶树可以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像云南千家寨,有一棵茶树王已经2700多岁了。这棵树是乔木型,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总之看见它,自然就会想到“参天大树”这个词了。

茶树的自然寿命可以很长,但经济学生命却很短暂,大致只有50年左右。也就是说,茶树大致在50岁之后产量就会降低,品质也会相应下降。这和人很像,寿命可以达到100岁甚至更多,但60岁左右就该退休了。百岁老人人生阅历极其丰富,怎奈精力大不如前,不可能再像年轻人一样工作了。真正两千年以上的古茶树,也都被供为神灵,很少采摘了。

Q:肉桂、水仙在外形上怎么分辨?

A:武夷岩茶,种类繁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肉桂、水仙和大红袍。这三种茶,外表看起来差不太多。评茶时对它们的要求也基本一致,都是条索长短适中,紧致稍细。若非要说区别,水仙香味种,因属于大叶种,条索可能略粗。

真要区别开这几种茶,还是要冲泡品饮。肉桂口感刺激,略带辛辣,香气高扬。而水仙醇滑柔顺,香气优雅。因此,才有了“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说法。至于大红袍,口感最为中正平和,体现的则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了。

Q:农残茶怎么鉴定?

A:坦白讲,农残茶单看外观很难鉴定。但有时候,喝起来身体会产生不适的感觉。因此,我一直推崇的是“体感饮茶法”。别人的介绍,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自己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指示标。若是饮后身体产生不适感,那就不要再喝了。

一方面,好茶给身体带来的都应该是舒适的感觉。头晕恶心不是茶力太强,而很可能是工艺不佳或是农药残留。另外,茶与个人体质也有很大关系。对于别人是好茶,对于自己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体质不同,适口为珍。

Q:茶汤出现先清后混是怎么回事?

A:生活中,一杯茶泡好没有喝,冷了之后发现茶汤变浑浊了。这其实不是茶变质了,而是产生了一些变化。茶叶中含有咖啡因,会产生络合作用。这种现象,民间俗称叫“冷后浑”。茶叶中咖啡因含量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茶禅一味”与中国古代文人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所谓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虽然只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丰富的内涵,是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夹山寺历史悠久,曾是佛教禅宗祖师讲经之所,唐代高僧善会,宋代高僧圆悟克勤都曾在夹山寺讲经说法,普渡众生。夹山寺是佛教禅宗“宗門第一书”《碧岩录》的结集圣地。夹山是誉满东南亚的茶禅祖庭。夹山寺开山祖师唐朝善会讲禅说法,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并且由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的亲笔书写,刻为石碑,一路流传下来,成为千古绝唱。“茶禅一味”,佛家与茶结缘,不仅对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茶叶生产技术起到巨大的影响;而且从佛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饮茶程序,是中国茶文化史的源头活水。

纵观茶史,茶经历了由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的漫长岁月,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寺院植茶使得僧人成为最早人工栽培茶树的人群之一。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植的佳茗,款待挚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使得茶的活动成为一种文化,达到超凡脱俗的高雅境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 无相,不即不离。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处,均在主体感受,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僧人戒五欲,既无“洞房花烛夜”之欣喜,也无“金榜题名时”之春风得意,讲禅读经、饮茶品茗,便成了淡薄名利的僧人基本功课和主要嗜好。

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开茶。禅体现了井然、朴素、养性、修身、敛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感情。禅宗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并移植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努力。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来名士爱评水,自古山僧喜斗茶”。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六安山道僧叶馆写的一副对联,十分精确地道出文人与僧人评水斗茶的殊好。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旺于唐代,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中国文人历来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个人抱负与社会认可的不一致,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三五人,或饮酒或品茗,坐而论道谈古论今。“茶禅一味”,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于是“茶禅一味”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在归隐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同时也成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作为最有文化和艺术品味的群体,文人品茶具有一种极其空灵的特色,他们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品茶作诗,十分讲究泡饮技艺。明人《徐文长秘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品茗图景:“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种品茗环境给人带来的悠闲安逸,不是用普通语言得以形容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孜孜以求这种陶渊明式“悠然见南山”的佳境。

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与茶结缘者不可胜数。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助诗兴文思而激发灵感。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骚人墨客都知茶爱茶享受茶,许多著名的诗篇便是在茶香中酝酿创作出来的,历代皆有名篇,特别是唐代,有“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之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的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其以“饮茶七碗飘飘欲仙”和皎然“三饮便得道”并称为历史上品茶得趣的前辈。宋代苏轼是大文豪,亦是茶仙,“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把茶拟人化,美化,被广为传诵……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壶中乾坤大,松案岁月长”。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文人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消极聊倒的倾向。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起源于夹山寺,千百年来,传播于神州大地,并蜚声海外,但是它并不 局限于佛教文化,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而一以贯之。

中国茶文化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而汇入于厚重的中国文化主流,并且具有独特的中国人性。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天人合一”成为中国的哲学基础。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品茶需要有一份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茶禅一味”,正是反映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过去与未来,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感悟“茶禅一味”的高雅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湖南石门的夹山寺,几经沧桑,历来为墨客骚人云集的地方,晨钟暮鼓,云遮雾罩,神秘莫测,历代高僧辈出,颇有盛名。“茶禅一味”作为茶禅文化的最高准则由此间创立,是不奇怪的。渊源深厚茶禅文化以及发源地夹山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实考古、宗教、历史、旅游等方面的重视,厚重的文化底蕴必将带来经济的腾飞。

作为作为本文的结尾,引用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句:“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谒,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先生又说“我自称茶人,实际上要达到‘吃茶去’的意境还需修练多年,或许这就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惭愧。

茶道


(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概述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则是承唐宋遗风。

用具

1、置茶器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6、 其它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文章来源 :http://www.cy316.com/c/4583977.html

上一篇 :茶道精神

下一篇:茶道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