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多酚提取设备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茶叶树叶提取茶多酚

茶多酚提取设备。

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开发茶叶的新用途,开展茶叶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利用低档茶叶或茶叶加工的下脚料来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6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发现茶叶提取物中含有一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各国科学家相继深入研究,证明它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即茶多酚(TP)。

茶多酚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1],还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消除人体过剩的自由基,去脂减肥,降低血糖、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细胞等药理功能,在食品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2~4]。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5~8],开拓了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发展以农副产物为原料的精细化学品,开发“绿色技术”,发展“绿色工程”已成为热门课题。

1 茶多酚的组成和性质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较高,占其质量的15%~30%。茶多酚类物质大致可分为6种[8]: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其中以黄烷醇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其次是黄酮类,其它酚类物质含量比较少。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式可表示为

若R1=OH, ,则为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G);R1=OH,R2=H,则为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R1=H, 则为左旋-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G);R1=H,R2=H,则为左旋-表儿茶素(L-EC)。

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均为2-连(或邻)苯酚基苯并吡喃衍生物,正是这种结构中具有连或邻苯酚基,作为抗氧化剂的活性就高于一般非酚类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其等摩尔浓度的抗氧化能力依次为L-EGCG>L-EGC>L-ECG>L-EC。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抗氧化剂是这些儿茶素的混合物。其抗氧化性优于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等。国内外学者对茶多酚进行了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各种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安全无毒。

2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2.1 有机溶剂萃取法[6,9,10]

溶剂萃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流程见图1。首先将绿茶叶(或茶叶末)用热水或85%乙醇溶液浸提3次,合并滤液。滤液经真空浓缩,所得的浓缩液用氯仿萃取,脱除其中的咖啡碱和色素等,进而回收咖啡碱。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得到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经真空浓缩、干燥,得到茶多酚粗品,并回收乙酸乙酯溶剂。粗茶多酚经过凝胶柱层析等精制提纯,得到茶多酚精品。该法工艺技术比较简单,对TP的提取率为10%~15%。但是有机溶剂用量多。溶剂回收设备及所消耗的能量比较大。

图1 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茶多酚工艺流程

2.2 离子沉淀提取法[11~13]

离子沉淀法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流程如图2。将绿茶叶 (或茶叶末)用热水或乙醇溶液浸提,过滤。在滤液中加入沉淀剂使TP沉淀。不同沉淀剂使TP沉淀完全的最低pH值和TP的提取率见表1[13]。过滤,滤液用于提取咖啡碱。沉淀用稀H2SO4转溶,转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含TP的乙酸乙酯溶液。经真空浓缩干燥得到茶多酚。该法的特点是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量,所得产品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可达95%以上[11,13]。但是工艺操作控制比较严格,废渣、废液处理量较大。

精选阅读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可以大致总结为:离子沉淀法、柱分离制备法和溶剂提取法三种提取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茶多酚提取方法一:离子沉淀法

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

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茶多酚提取方法二:柱分离制备法

据报道的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

最近,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

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茶多酚提取方法三:溶剂提取法

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已烷及三氯甲烷等。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推荐阅读:茶多酚(知识汇总)

测色技术在炒青绿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对市场上14种不同产地,不同质量的炒青绿茶分别进行干茶外观色泽、粉末色泽、茶汤色泽的色彩测定,并采用多变量角析法综合分析处理测色所得的各色变值数据。结果表明,干茶外观色泽,干茶粉末色泽、茶汤色泽与品质的多元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0.9369、0.7662,其中干茶粉末色度值与品质的相关系数最高,所建立的品质数学模式为:

Y=171.368+8.21325b*+5.77817b*/a*-580.946s*ab

本研究以市场样为对象,探讨适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炒青绿茶色泽与品质关系的数学模型,为炒青绿茶的品质管理提供快速、简便的理化检测方法,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茶样从市场购进14种不同产地,不同价格的炒青绿茶作为供试样,并聘请茶叶审评专家对茶样进行品质感官审评,审评结果采用100分法,各项目评分按常规标准,即如表1所示。

(2)仪器设备色泽测定采用日本美能达公司产CR-100型色彩色差计,配以微型粉碎机,专制测色盒等附件。

(3)测色方法①表色系选择:采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1976年推荐的L*a*b*表色系2)。②测色标准光源选择:选用C标准光源作为测试光源。③色泽测定:色泽测定包括干茶外观色泽、干茶粉末色泽、茶汤色泽三项内容,测色方法采用“茶叶色泽的测定”3)。

2结果与分析

(1)茶样感官审评结果

表2为14种茶样感官审评的结果,从表中数值可见,市场样的价格高低与品质审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2)茶样测色结果三个项目的测色实验所得的色度测定值(L*、a*、b*)及色度计算值(b*/a*、Cab*、Sab*)如表3~5所示。

(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对上述测色结果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别求取各测色项目色度值与茶样感官审评各品质因子得分及品质部分相关关系的最优回归方程,各最优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汇总于表6。

表6结果表明,在各测色项目色度值与品质总分的相关分析中,以干茶粉末样色度值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最高,为0.9369,其数学模式为:

Y=171.368+8.21325b*+5.77817b*/a*-580.946Sab*(Y为品质总分预测值)

对上式进行品质判别验算,结果如表7。

验算结果表明,由色度值计算所得的品质得分与感官审评评分有很好的拟合度,两者最大误差仅3.995分,平均误差为0.2045分,由此可见,以此法简便快速地进行炒青绿茶的品质管理是可行的。

吴金桃(福建省南平茶树良种场353033南平市延平区茶叶总站353000)

兰永辉(南平市延平区茶叶总站353000)

参考文献

1林刚:绿茶的色鉴别等级研究初报,《食品科学》,1988,(8):1~5

2严俊、林刚:测色技术在茶叶色泽及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表色系的选择,《茶业通报》,1995,17(1):7~9

3严俊、林刚:测色技术在茶叶色泽及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二)茶叶色泽的测定,《茶业通报》,1995,17(2):1~3

茶多酚的应用前景


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钱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禅益。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钻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病疾、阿米巴病疾,治愈率达90%左右。

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有助于醒脑提神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有助于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剌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分。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1.5毫克,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踊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饭后茶疗漱口”试验,踊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5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茶多酚的应用及前景


(□china food news提供)

 茶多酚(英文简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天然添加剂.从80年代以来,茶多酚在医药、农业、日用化工和食品工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食品工业:茶多酚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VC之100倍.TP已被应用于食用油脂、火腿、蛋糕、巧克力等食品中作保鲜剂和抗氧化剂.TP还可抑制食品中亚硝胺的生成,还可起防腐作用.TP对色素的稳定具有一定功效.TP还可作清凉饮料的保香和保色剂.茶多酚饮料具有特殊保健功能,是极具前景的天然保健饮料.中国医学科学院用TP研制出一系列具有特殊保健作用的功能食品,如抗衰老食品、养肠功能食品、防龋齿食品、食品除臭剂、营养保健食品等.TP还可望制成抗辐射食品和抗肿瘤食品.2、日用化工:可作为除臭剂、香烟添加剂、牙膏添加剂、花露水添加剂和防晒霜.3、农业方面:茶多酚可去除污水中的铅等金属离子,可望在污水处理方面获得应用.4、医学方面:可防治心血管疾病、可抗癌抗突变、可治疗皮炎、有降血糖、降血压、抗病毒等多种作用.5、酶工程方面:天然制品茶多酚能通过氢键与蛋白质和酶结合形成沉淀,分离出酶和蛋白质,以保证食品医药用酶对安全卫生和特殊要求.

茶多酚的医学开发研究


茶多酚类物质是目前与茶相关的药品和保健品开发的最主要成分,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儿茶素。至今,在中国已经通过临床试验、并已获准使用的以茶多酚为主要原料的药品有:“天力体保”心脑健胶囊、“亿福林”心脑健胶囊、“可立宁”心脑健胶囊、复方心脑健片、复方茶多酚漱口液等。国外利用茶多酚为主要原料开发的药物也很多,如美国开发生产的Teagreen、日本用茶多酚制成的抗感冒药、日本的“克菌清”、匈牙利的茶多酚保肝药物等。

为了拓宽茶多酚应用范围、提高茶多酚的药效,最新研究趋势是对茶多酚进行化学修饰,使其成为油溶性或获得其他性状,从而有利于与脂溶性物质混合,扩大茶多酚与其他药物或材料的配伍。另一发展动向是研制茶多酚的新剂型,如微胶囊、纳米级剂型、针剂等,从而提高人体对茶多酚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度。

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方法与西医的研究方法及加工技术结合起来,开发新一代药茶和含茶药物,将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研究热点。更多的茶叶功能成分通过与其他制药原料配伍,制成药效更好的新药。例如复方心脑健片是根据茶多酚卓越的医疗、保健作用而研究开发的一种医疗中药制剂。该方由茶多酚、银杏叶提取物、黄芪、女贞子等数味中药组成,经合理提取加工制得,具有益气通络、行气止痛、补益肝肾等作用,用于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后遗症及心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疾患。

茶多酚的三种提取工艺(制作工艺)


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溶剂提取法 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已烷及三氯甲烷等。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2.离子沉淀法 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3.柱分离制备法 已有报道的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最近,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关键词:茶多酚(teapolyphenol,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它大约占茶叶干重的25%左右,它包括有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四大物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产茶的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都对这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开展了大量的药理学研究和试验。在大量的研究中表明,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理效应,如抗菌、抗病毒、抗毒素、防癌、抗癌、抗突变、降血脂、降血糖、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保护肝脏、抗衰老、抗龋齿、抗过敏等,此外对于免疫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由此可见,茶多酚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天然药物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多种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介绍一下它已知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1 抗菌作用

茶多酚作为一种广谱、强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所公认。在众多的抗菌试验中,人们发现它对普通变形杆菌、金葡球菌[1]、表皮葡萄球菌[2]、变形链球菌[3]、肉毒杆菌[4]、乳酸杆菌[5]、霍乱弧菌、黄色弧菌、副溶血弧菌、蜡状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嗜水亚种、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6]、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链球菌[7]等等许多致病菌,尤其是对肠道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同时它还能有效地防止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对于溶血素,ECG与EGCG也具有抑制活性[1]。除此以外,茶多酚对能引起人体皮肤病的病原真菌,如头部白癣、斑状水泡白癣、汗状泡白癣和顽癣等寄生性真菌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6]。

虽然茶多酚对肠道内的细菌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但是它对于肠道内的有益菌却起着保护作用,如它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改善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对增进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7]。

从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报道中看,对茶多酚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茶素类(EC,ECG,EGC,EGCG)及黄酮类两种成分中,尤其是对儿茶素类成分的研究最多,涉及的方面最广,研究得最深入、最透彻。

2 抗病毒作用

茶多酚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较广谱的抗菌药物,同时对病毒也具有较强的对抗作用。

日本的岛村忠藤[8]发现,绿茶和红茶的提取物具有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这两种病毒是利用其表面的突起潜入到动物的细胞内进行感染,在细胞内繁殖。岛村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了茶提取物对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是:流感病毒一般是分散聚集,比病毒更小的EGCG与免疫反应抗体一样粘附在突起的表面上,和病毒相粘连,而且EGCG还能粘附于动物的细胞壁上,完全抑制感染的编码。瑞士也有研究表明儿茶素对人体呼吸系统合孢体病毒(RSV)有抑制作用,其EC50为28uM[9]。除此之外,茶多酚对于胃肠炎病毒[10]、A型肝炎病毒[11]、植物病毒[12]也有较强的对抗抑制作用。

近年来,许多国家如英、美、日、中等对茶多酚类物质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鸟成髓细胞血症病毒逆转录酶[13]、DNA、RNA聚合酶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Nakane,Hideo等经试验研究证实茶多酚确是一种新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的强烈抑制剂。我国学者陶佩珍等经研究印证,儿茶素衍生物对HIV-1 RT及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并指出EGCG的抑制作用比叠氮胸苷三磷酸(AZT)的作用还要强。经动力学研究发现,EGCG是HIV-1RT底物脱氧胸苷三磷酸(dTT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是模板多聚(rA)、寡聚(dT)12~18的混合型抑制剂,与Nakane报道相似。从构效关系上讲,ECG比EC活性提高86倍,而EGCG比ECG活性又高出12倍。这对于今后对艾滋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3 抗癌、抗突变作用

对茶叶能防癌、抗癌、抗突变的研究在国内外许多国家都有报道。大量的研究证实茶叶不仅可以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苯并芘、黄曲霉素、亚硝基甲脲(NMU)、乙酰基氨基(AAF),3-甲基胆蒽(3-Mea)、二甲基苯并蒽(DMBA)、12-O-十四烷酰附邦醇-B-醋酸酯(TPA)、乙基亚硝胺(DENA)、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MNG)、亚硝酸钠、甲基苯甲胺等)诱致的突变,还能够抑制一些混合致癌物(烟草雾浓缩物、煤焦油、熏鱼提取物、X射线)的致突变作用[14]。因此茶叶对于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皮肤癌、乳腺癌、克隆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的胃癌、肝癌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15]。赵泽贞、黄民提等依据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原理,采用诱变及抗诱变同步的试验方法,检测了茶叶对癌症的诱变性及六种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C(MMC)、平阳霉素、氟脲嘧啶、顺氨氯铂、阿糖胞苷、盐酸氮芥)诱变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证明:茶叶对癌症无诱变作用,而有抗诱变作用,对六种抗癌药物的诱变毒性也有抑制作用[16]。

4 抗氧化

人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体内会因代谢而不断地产生有害自由基(free radical),自由基的性质活泼,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以诱发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生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n LPO)。LPO在体内不断地产生和积累,就会削弱和破坏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促发肝炎、癌症、衰老及心血管等诸多方面的疾患。因此清除机体内有害自由基,对于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茶多酚是一类含有多酚羟基的化学物质,极易被氧化成为醌类而提供质子H+,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特点。正是由于茶多酚这种强的供氢能力,使其能够明显地清除体内的有害自由基。有试验证明,在刺激人多形核白细胞体系(PMIV)中,茶多酚对活性氧自由基(OFR)有很强烈的清除作用,而且其清除能力也大大超过了目前已知的抗氧剂VE和VC。有具体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能力是VE的18倍,是VC的3~10倍[17]。利用茶多酚的这种强氧化能力,在机体内清除自由基,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抑制脂氧合酶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18],使其在防癌、抗癌、抗突变、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治疗肝炎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优越的治疗功效。

美国的Katiyar Santosh.K等人在对绿茶的研究中为儿茶素(EC)及其衍生物(ECDS)的抗氧强度提供了直接依据,并揭示绿茶对于癌症,特别是皮肤癌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9]。日本的Osawa.T等的研究表明,在对绿茶和黑茶中提取出来的儿茶素和茶黄素有强烈的抑制脂质过氧化和DNA因氧化而被破坏的功能[20],此外,还能够调动和激活体内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提高SOD等酶类的活性,促使血浆LPO含量下降,达到保护机体的功能[21]。

茶多酚在抑制氧自由基,抑制因体内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平衡紊乱所致过氧化脂质的损害作用的同时,抗氧化成分还能够防止和抑制毒化细胞及细胞间的传染作用。因此还具有保护肝脏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22]。

5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最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它的发病很高,特别是在中老年人当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开始减退,胆固醇开始在体内堆积,血液中脂质含量上升,血粘度升高,流动性下降,极易形成血检,使得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管壁的韧性变小,脆性增大,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等。近年来,国内外大批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凝、促纤溶、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等功效。

翁品光等[23]用实验犬在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的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茶多酚对冠状窦静脉血中血清MDA浓度和SOD及CPK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茶多酚具有较好的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

有人用茶多酚喂饲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六周后,大鼠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就明显地低于高脂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明显高于高脂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效应关系。提示人们茶多酚能防治高脂血症[24]。动脉粥样硬化(As)是诱发人类心血管的主要因素。日本有专利报导用茶儿茶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25],在我国利用茶多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也已经进入了临床阶段。

日本的并木和子[26]提出茶热水浸出液中的EC,EGC,EGCG对胶原和ADP诱导的血小板凝聚都具有抑制作用。Sagesaka.Y等用雄性日本白兔血浆离心制得的实验用血小板作了EGCG与阿斯匹林抗凝效果的对照实验,证明EGCG在0.2mg/ml时就能完全抑制胶原引起的血小板凝聚,从IC50值比较其效果与阿斯匹林效果相当。有人用茶多酚喂饲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六周后,体外血检形成,红细胞变形能力、血浆纤维蛋白原含等多项指标也显示了茶多酚动物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降压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Yokozawa等[27]用腺膘呤诱致大鼠做成高血压和肾衰模型,然后用绿茶中提取的tannin进行治疗,在治疗中发现大鼠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压均有下降,尿中血管舒缓素、前列腺素E2及钠的含量增高,但血浆中肾素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也没有改变。据报道茶多酚能够改善肾功能[28],治疗肾衰竭[29]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抑制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治疗原发性及肾性高血压。

6 抗过敏及消炎作用

茶多酚具有抗过敏作用,在以往对其抗过敏作用的研究中,Oheu

Hirobum等[30]经实验证实,由茶叶中分离提取出来的四种儿茶素类成分:EC、EGC、EGCG和ECG能够抑制由化合物48/80诱导的大鼠外周胎大细胞的组胺释放。其中EGC、EGCG和ECG对组胺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Sugiyama K等[31]也作了同样的实验,表明60%抑制浓度的ECG、EGC、EGCG比目前的抗过敏药Tranilast的抑制效果分别强2倍、8倍和10倍。

Yumie,M等[32]和Hara,Massahilo[33]研究结果发现,茶多酚对透明质酸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茶黄素双没食子酸的抑制活性达99.1%。儿茶素主要抑制快速过敏反应,而对迟发性的过敏反应作用不大[34]。

此外,有动物实验表明:(-)-epicatechin还具有消炎抗感染活性,它可以有效地抑制角叉素诱导产生的大鼠的足部水肿。并且还对囊液的蓄积,内芽组织的生成及慢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35]。

7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日本的Mizoguchi, Yasuhiro等人[36],通过研究发现Cianidanol能够促进人体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的淋巴转化,刺激巨噬细胞激活因子,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加。同时引起白细胞介素1分泌增强,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他们又经过一系列的体外试验,如淋巴转化、巨噬细胞活性、T细胞E花环的形成以及抗原反应后指出Cianidanol可以作为一种免疫刺激性药物被应用[37]。

有趣的是,匈牙利Feher,J等[38]在对慢性肝炎、肝损伤的研究中还指出Cianidanol在某些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而在其它一些试验中又显示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茶多酚在免疫功能上的调节作用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8 其它

茶多酚不仅具有以上几方面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具有胃肠保护功能,对降血糖、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的功效。此外,还有零星的报道表明茶多酚可用于抗龋齿、消除口臭、减肥、美容等。

综上所述,已有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报道了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诸多的作用。茶多酚的抗癌、抗衰老、降血脂、防治动脉硬化、保肝护肝等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机体内有害自由基的作用有关。目前,茶多酚已被批准作为一种食品抗氧剂应用。在匈牙利,儿茶素作为保肝药物已经上市。在国内,茶多酚也已作为心血管治疗药物投入生产。但是,茶多酚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还只停留在试验阶段,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使其能尽早地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Mori,Akihisa et al. Phytocheistry. 1987,26(8):2231~2234.

2 Niahino,Chikao et al. Agric.Biol.Chem. 1987,51(1):139~143.

3 Sakanaka,Senji et al. Agric.Biol.Chem. 1989,53(9):230~2311.

4 Hara,Yukihiko et al.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

1989,36(12):951~955.

5 Nishiyama Pyuzo et al.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

1975,49(12):629~633.

6 陈宗懋.茶叶文献《茶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

7 Okubo T. et al. 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2,56(4):588~591.

8 日本工药信息,1990,2(2):24.

9 Bumard D.L. et al. Chemotherapy. 1993,39(3):212~217.

10 Sakanaka, Senji et al.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01,265,023

[89,265,023] (cl. A61K31/35) 23 Oct. 1989,Appl. 88/91,155,13 Apr.

1988,5pp.

11 Crance, J.M. et al. J.Med Virol. 1990,31(2):155~160.

12 Okasa, Fumio JARQ 1978,12(1):27~32.

13 Inouye, Yoshio et al. J.Antibiot 1989,42(10):1523~1525.

14 中草药.1993,24(9):496~502.

15 张志学.茶叶.1986,1:6.

16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620~621.

17 陈德彪等.福建茶叶,1990,3:14~16.

18 肖伟祥等.蚕桑茶叶通讯,1991,3:5~7.

19 Katiyar, Santosh K. et al. Cancer Lett (Shannon.

Irel)1994,79(1):61~66.

20 Osawa, T. et al. Int. Congr. Ser. Excerpta Med.

1994,1058(Frontier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333~336.

21 杨敏等.中国肾脏病杂志,1994,10,10(5):287~289.

22 Leginov A.S. et al. Ter Ared. 1986,58(2):73~76.

23 翁品光等.江苏医药,1993,19(7):370~371.

24 沈新南等.营养学报,1993,15(2):147~151.

25 Tsunoda Takami et al.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06,56,686[94,56,686] (cl A61K35/78) 01 Mar. 1994 Appl 92/227,870 04

Aug. 1992;5pp.

26 并木和子.日本食品工业学会志,1991,38(3),189~195.

27 Yokozawa. Takako. et al. Biosci. Bioteehnol Biochem.

1994,58(5):855~858.

28 Oora Hikokichi: Yokozawa, Takako (Tsumura & Co)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05,43,459[93,43,459] (cl. A61K31/35) 23 Feb 1993,

Appl. 91/223,667 09,Aug,1991:5pp.

29 Tokozuwa, Tuakako et al. Jpn. J.Nephrd 1993,35(4):321~327.

30 Oheu, Hirobumi et al. Fragrance J 1990,18(11):50~53.

31 Sugiyama K. et al. The Organizng Committee & ISTS. 1992,342.

32 Yumie,M. et al. J.Food HYg. Sec. Jpn. 1990,31(3):233~237.

33 Hara Massahiko et al.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06,09,391[95,09,391] (cl. A61K31/35) 18 Jan. 1994,Appl. 92/190,203

25 Jun. 1992,4pp.

34 Kim. Chang Johng, Chung, Tin Mo. Yakhak Hoechi

1990,34(5):348~364.

35 Swamalakshmi, T. et al. Indian J.Pharm. Sci. 1981,43(6):205~208.

36 Mizoguchi, Yasuhiro et al. Arerugi 1986,35(6):422~427.

37 Mizoguchi, Y et al. New Trends Peptic Ulcer Chronic Hepatitis,

Proc.Int Symp. Jpn Soc. Gastroenterol 1985,(Pub.1987)2,267~273.

38 Feher, J et al. Drugs. Exp. Clin Res. 1984,10(8~9):549~562.

从茶中提取药用咖啡因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 要 阐述了近年来从茶中提取药用咖啡因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升华法、溶剂法、吸附法和超临界CO2气提法。

关键词 茶 咖啡因 提取方法

咖啡因亦称咖啡碱,属生物碱类物质,化学名为1,3,3-三甲基-2,6-氧嘌呤,分子式为:C8H10O2N4,溶点235℃~238℃时大量升华。咖啡因味苦、无臭,易溶于乙醚、氯仿、二氯甲烷,能溶于乙醇、丙酮、醋酸乙酯,难溶于乙醚和苯,是重要的医药原料。茶叶中约含2%~4%的咖啡因,是医用咖啡因的重要来源,因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技术的研究一直倍受重视,咖啡因提取方法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1 升华法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升华法制取天然咖啡因的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和改进,并申请了专利〔1~7〕。叶春园等把茶叶末投入备有搅拌器的升华罐中,用U形加热管中的电热丝把机油加热到(130±10)℃,用油泵把热油打入升华罐的夹层中,搅拌,用真空泵抽气,保持升华罐内的真空度为50.66 kPa,处理2 h,挥发物经导管进入冷凝罐冷水冷却,保持30℃~60℃,从冷凝罐的底部取出固体冷凝物(粗咖啡因),加少量水溶解,漂去焦油,经结晶纯化后可得纯咖啡碱,10 kg茶叶下脚料可制得180 g咖啡因,得率1.8%。陈友仁等设计了新的咖啡因提取装置,升华罐与冷凝罐直接连接,升华罐底部用远红外加热炉加热,冷却分离罐由分离罐体、收集网、环形集水槽、水冷却夹套进出水管、烟道和搅拌驱轴组成。该装置不仅可以完成从茶中提取咖啡因的加热升华,而且能直接将升华物冷却,分离出咖啡因结晶,提取时间短,产量高,纯度好。该装置提高了咖啡因的提取率,避免了污染。Ramaswamy采用静电沉淀法回收粗咖啡因,经浓缩、结晶纯化得纯咖啡因。毛小源对结晶箱进行了改进。

2 溶剂法

中外学者对溶剂法提取咖啡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改进方法。Bochorishvili在茶液中先加醋酸铅和Na2HPO4,对茶叶汁进行去杂质纯化,纯化后的茶汁中再加入1%量、浓度为2%的KMnO4及浓度为30%的NaOH进一步纯化,这样可提高咖啡因的提取率〔8〕。Mitchell在茶浸提液中加入Na2CO3除茶多酚等杂质,然后用二氯甲烷萃取咖啡碱〔9〕。仓公敖等研究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提取率为1.01%~1.68%〔10〕。石天齐也申请了咖啡因制备方法的专利,方法是:茶叶与水混合(为1∶6)煎煮20~60 min后,用滤布过滤,滤液中加入10%~30%的金属盐溶液,如:AgCl2、HgCl2、Pb(CH3COO)2、Zn(CH3COO)2等,10~20 min后送入压滤机中压滤,滤液中再加入5%~30%的碱性溶液,可以是KOH、NaOH、Ca(OH)2等,进一步除杂,除杂后的液体,经用结晶法或氯仿萃取法最后都可获纯咖啡因〔11〕。

成锦遥等申请了咖啡碱生产专利〔12〕,方法是:将茶叶放入浸提塔中加水蒸煮2 h,通过沉淀池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出提取液,进入清液池,蒸发浓缩至40%~60%,并按3∶1~6∶1的比例加入氯仿或二氯甲烷,混合均匀后送入萃取塔中萃取,萃取液在0~4℃下静置30~60 min,然后蒸馏、回收溶剂,罐中粗咖啡因取出后置≤100℃下恒温60~70 min,最后放入升华罐中升华,即得纯咖啡因。Tetsuo用水-氯仿混合物直接浸泡绿茶末,有机相中的咖啡因直接用结晶法获取咖啡因,2 g茶的产量为40.7 mg〔13〕。

李沿飞等采用6 mol盐酸调节茶汁至pH值为2,煮沸3 h,离心过滤,浓缩至1/2体积,再加入10%NaOH,调节pH至12,用氯仿分2次提取,合并有机相,用1 mol/L盐酸洗涤,弃去水相,蒸干有机相(回收氯仿),固形物置100℃~105℃烘箱中烘干即得粗咖啡碱。粗咖啡碱用10倍水溶液,过滤、蒸发、重结晶、烘干。烘干后的咖啡因中通入1/5重量的氧化镁、咖啡因,氧化镁混合物置真空箱中升华,温度控制在160℃~200℃之间,收集升华物即可得纯度为99%的天然咖啡因〔14〕。葛宜掌等〔15〕将茶末放入浸提罐中,加入4~6倍茶叶重量的含水酒精(乙醇-水=4∶6),加热浸提30~45 min,过滤,滤渣再用2~4倍含水酒精浸提30 min,合并滤液,浓缩滤液至原体积的1/5~1/7,冷却,待植物胶、叶绿素、多酚、植物蛋白及其他脂溶性杂质沉淀完全,上清液中再加入茶叶重量25%~30%的生、熟石灰混合物(生石灰-熟石灰=2∶3)作为剩余杂质的掩蔽体,搅拌均匀后干燥脱水成粉状。将粉状物投入升华罐内,在常压或减压下升华,即可得天然咖啡因,该法可提取出茶叶中75%~85%的咖啡因,其纯度可达99.9%〔4〕。

3 吸附法

硅藻土、活性炭等均可吸附咖啡碱,日本学者用20 mL乌龙茶汁通过填充有30 g硅藻土的吸附柱,然后用150 mL二氯甲烷洗脱,可将柱中99.8%的咖啡因洗脱。活性炭常被用作咖啡碱的捕集剂使用,在使用CO2气提法脱除植物中的咖啡因时,常被用作吸附CO2中咖啡因的吸附剂〔16〕。从活性炭中回收咖啡因的方法已申请了专利,是用70%的醋酸洗脱,洗脱温度不低于100℃〔17〕。

4 超临界CO2气提法

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分离方法,它具有对有机物溶解度大、传质速率高,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用CO2作为超临界溶剂安全、方便。国内外已有用超临界CO2流体分离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报道〔18~22〕,该法通常使用的压力为12~22 MPa,温度40℃~80℃,CO2中可以加或不加夹带剂,常用的夹带剂为乙醇。该法目前生产成本较高,尚难为生产厂家接受,不过,该法可通过综合提取多种成分降低成本。对于茶叶来说,可同时获得茶多酚和咖啡因二种药用原料。

参 考 文 献

1 叶春园,等.CN,1039704A,1998

2 Feng Shixing CN,1056692,1991

3 Ramawamy S R. US,5,260,437,1993

4 陈友仁.CN,1067894A,1993

5 桑茂才.CN,2136244Y,1993

6 Ye C Y. CN,080,290,1993

7 毛小源.CN,2169979,1994

8 Bochorishrili E D, et al. Soobsheh Akad Nauk Gruz SSR,1968,51(1):121

9 Mitchell R H, et al. J Chem Educ,1974,51(1):69

10 仓公敖.CN,1051481A,1989

11 石天齐.CN,1051481A,1989

12 成锦遥.CN,1067894A,1993

13 Tetsuoo. Kagaku to Kyoiku,1994,42(5):367

14 李沿飞,等.CN,1082332A,1994

15 葛宜幸,等.CN,1097757A,1995

16 大须博文,等. Nippon Nogeikagaku Kaishi,1990,64(1):35

17 Kazz Saul Norman. EP,0,076,620A2,1982

18 Vitzhum O, et al. Ger P 2,127,642

19 Vitzhum O, et al. BP 1,333,362

20 柯昌强,等.中国茶叶,1996,(2):36

21 冯耀声.科技通报,1994,10(1):33

22 冯耀声,等.浙江化工,1995,26(4):10

(1999-01-04 收稿)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茶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多酚通过抑制糖尿病伤口炎症靶点,能有效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上。

糖尿病作为一种综合性代谢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达1亿且不断快速增长,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受损是糖尿病典型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者介绍,在糖尿病诸多并发症中,由于糖尿病伤口持续发生高炎症,导致伤口愈合能力受损,愈合时间漫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研究团队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技术、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发现了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EGCG中文译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抑制糖尿病伤口炎症靶点,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

EGCG(Epigallocatechingallate)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叶茶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在茶叶中含量丰富,可达20%以上。是从茶叶中分离得到的儿茶素类单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抗血管增生、抗炎以及抗肿瘤作用。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通过EGCG结合炎症靶点,显著降低炎症反应,成为了EGCG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分子机制。这为将来开发治疗糖尿病伤口愈合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者表示。

EGCG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作用及其机理的阐明,是我国在茶叶功效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治疗以及开发炎症相关的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茶叶中提取香气的技术|从茶叶中提取香气的方法


香气的分析测定一直是茶叶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的茶叶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为止,己从各种茶叶中分离出700多种香气物质to,包括醇、醛、酮、醋、酸、氮等十余大类化合物。对香气的研究第一步就是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它直接关系到对香气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微、组分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容易发生氧化、缩合、聚合、基团转移等复杂的化学反应,使提取的香精油不能很好的反映茶叶本身的香气特征,从而不能正确判断茶叶的品质。所以,以往的学者们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主要有常压水蒸气蒸馏并同时萃取法(SDE).减压蒸馏萃取法(VDE)、顶空吸附法((HAS)、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减压水蒸气蒸馏法(SDRP)、过柱吸附法(TLA).等。

1,常压水蒸气蒸馏并同时萃取法(SDE)

常压水蒸气蒸馏并同时萃取法‘SimultaneousDistillation and solvent Extration简称SDE)是由Likens和Nickerson于1964年设计成功并广泛应用于香气全组分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将蒸馏与萃取合二为一,操作简便,且香气物质的提取率和回收率都较高(R]。在利用SDE法提取香精油的过程中,在加热的条件下挥发性香气物质随着水蒸汽与萃取剂(乙醚)蒸气在密闭装置的顶部混合并进行萃取,然后冷凝回流,这样反复进行可以把10-9浓度级别的挥发性物质从脂质或水介质中浓缩数千倍,也可以在10“浓度范围内对大多数有机物进行定量提取,所以利用少量的样品和萃取剂就可以对其进行色谱分析。但是SDE的整个过程是在高温密闭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次生反应剧烈,人工效应产物多,如茶叶中一些非挥发性的糖贰类化合物因受热氧化降解产生一些如芳樟醇、香叶醇等有别于原料的香气物质:一些热敏感性的香气成分会受热分解,结构发生变化;不饱和的脂肪酸也会因受热降解生成一些脂肪醛和醇等。所以,利用SDE法提取的茶叶香精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反应原料的香气特征。李拥军等『3]研究表明利用15SDE法提取得茶叶香精油具有焦糊味,与原样品的香气特征有较大差异。陈悦娇等[2)也得到相同的结果。Mitsuya

Shimoda[41认为SDE法提取的香气具有水闷味,并带有木质收敛性和刺激性。张正竹等[s]利用SDE法对茶叶香精油进行萃取并分析其效率,结果表明SDE法不仅效率低,而且不能成比例地萃取出香气物质,不能用来进行定量分析。但对一些热稳性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分析,SDE法还是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陈美霞等161利用SDE法对杏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结果得到74种香气成分(对照只有32种),并且能较好的反应杏子的香气成分。在香烟香气成分提取上"", SDE法的提取效率高,且重现性也好。所以,在香气物质提取分离的问题上,要根据不同的提取对象选择不同的提取方法。

2减压蒸馏萃取法(VDE)

减压蒸馏萃取法是一种常用的香气提取分离方法。它将样品和蒸馏水置于与旋转蒸发仪连接的烧瓶中,用电热套加热至微沸之后撤掉电热套,然后将烧瓶保持在50℃水浴中进行减压蒸馏收集冷凝液,再利用重蒸乙醚进行萃取。此方法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从而避免了高温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影响,提取的香精油能较好的反应原料的香气特征,是一种较好的香气分析方法。朱旗等(B]利用不同的提取方法(SDE法、HAS法、VDE法)对绿茶的香气进行提取,结果表明VDE法对香气的提取率和回收率都较低,但它提取的香精油能较好的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对速溶绿茶香气成分提取分析也得到相同的结果(e3。对不同方法提取香气物质之后的茶汤进行感官和理化检验,都表明VDE法对茶叶的作用和影响都最小,能较好的反映茶叶的冲泡过程。VDE法对醛类和酸类有较高的萃取比例,但对酷类香气的捕集十分低,对分析过程中加入的标准样葵酸乙醋也不能检测到对其的回收率也只有3. 77%""。利用VDE法进行香气物质的

提取时需要大量的试样和试剂,而且它的样品处理周期长现在逐渐被其他方法所代替。

3顶空分析法(HAS)

1972年TenninA”等首次报道了顶空气体捕集分析方法(Headspace Ana办"sis),它是对液体或固体物质上方挥发性成分直接取样并联用气相色谱分析的一种技术,分为静态顶空分析法和动态顶空分析法。静态顶空分析法是直接吸取样品上方的气体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方法,它能很好的反应原料的香气特征。朱国斌等[to]研究证明静态顶空吸附法分析的香气成分最接近人体嗅觉所感觉到的气味。它操作

简单,不需要繁琐冗长的预处理,还能减少水、高沸点或非挥发性物质引起的超载或污染,但该法捕集到的茶叶香气绝对量少,从而限制了茶叶中微量成分的检验。

动态顶空分析法能够弥补其不足,它先利用多孔高聚物吸附树脂对香气物质进行吸附浓缩,然后加热或利用溶液洗脱吸附质,再进气相色谱分析。动态顶空分析法的吸附树脂的选择很重要。目前应用最多的有GDX-104. GDX-502,PorapakQ树脂、XAD-2树脂等。但朱旗等[it]在研究不同吸附剂对绿茶香气提取的影响时得出GDX-104, GDX-502,PorapakQ树脂由于材料问题,在提取香气的过程中能产生一些有别于茶叶香气的物质,GC分析后出现一些杂质峰,对香气的分析干扰很大,XAD---2树脂的分析较为理想。动态顶空分析法为了使香气分子尽可能多的富集到吸附树脂上,需在整个提取过程中不断通入空气,即在开放的环境下对茶汤顶空的香气进行吸附,这样对香气的组分和性质的影响较小,使分析结果比较接近茶叶本身的香气.朱旗等【121对HAS法和SDE法提取绿茶的香精油进行了比较,认为HA法提取的香精油具有绿茶的板栗香,在感官上能较好的反映绿茶香气的特征。但是,在吸入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负作用,如空气的进入加速了一些香气分子的氧化。还有资料表明[u"1HAS法由于有空气的进入,对提取香气后的茶

汤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有较大的影响,从而证明对香气物质也有一定影响。由此可见,虽然HAS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的反映出茶香,但对茶叶香气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FE)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是利用CO:处于固、液、气三相平衡一超临界状态时,具有很强的提取自然产物的能力,此种能力取决于压缩C02的压力和温度。在C02处于超临界的状态下,将其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在萃取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压力来获取待分离物中的不同组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

则完全或基本析出,然后再进行其他的分析。

早在1975年就有人把超临界C02法应用于茶叶香气成分的提取〔141。因为C02的临界温度为31 0C,超临界C02萃取法可以在接近室温的状态下对茶叶的香气物质进行提取,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在CO:的笼罩下进行,能有效的防止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降解,它萃取出来的香精油成分与原料中的几乎完全相同。但它对设备的要求较高.超临界超临界CO:法现己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等工业中。此外,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还有减压水蒸气蒸馏法(SDRP)、过柱吸附法(TLA)等。

茶叶香气提取的方法各有利弊,每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不能完全的重叠,而是由一定的互补性,如果要进行香气的全组分分析,有时要几种捕集方法同时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