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了两百年的茶 色香犹存 精美的青花瓷器 竟是马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百两茶 黑茶千两茶 千两茶黑茶

【www.cy316.com - 黑茶百两茶】

沉睡海底的百年古茶色味尚存,欧洲人竟然用青花瓷做马桶——— 这到底是真是假?只要你在2月28日前到华侨博物院去走走,就能知道了。

昨天上午,《海贸遗珍——— 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在华侨博物院左翼二楼、三楼开展,展品包括瓷器、外销画、广绣三大类共150件稀世奇珍。

最传奇:百年古茶沉睡海底

展品里有一罐浅褐色的茶叶,产自清乾隆年间。别小看这罐茶叶,它曾随瑞典海船“哥德堡”号沉入大海,在海底沉睡了两百多年后,被打捞出水,竟没有变质,至今色味尚存。

“哥德堡”号当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远洋商船。可惜1745年,满载而归的“哥德堡”号在回程途中搁浅沉没于距海岸仅900米的地方。1984年,其残骸在瑞典被发现。

最雷人:青花瓷做成了马桶

这是一个青花瓷圆筒,画着柳亭山水,很多人认为这是花盆。其实不然,由于这件青花瓷底部无洞,欧洲人说,这是当年他们曾使用过的马桶。

清代早期,瑞典东印度公司进口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广州外销的青花瓷马桶,在当时国内是见不到的。“用青花瓷做马桶,也是欧洲人特别订制的。”广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说,这样的马桶,是欧洲上等人家里才能使用的。

最神奇:画家在植物上作画

通草纸画就是在一种植物上作画,你信吗?

这次的展览上,厦门市民有机会见识到在植物上作画的神奇。所谓通草纸,是一种以通脱木茎髓为原料制成的纸。用一种特制的颜料在这些通草纸上作画,经过光的折射,会呈现出斑斓缤纷的效果。通草纸画大量制作于清末民初的珠三角地区,并从广州出口到欧洲,目前在国内几近绝迹。

cy316.com扩展阅读

桐柏茶叶精美的制作工艺


桐柏县茶种场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制作艺术——蒸青工艺。茶叶鲜叶通过蒸气高温杀青,能迅速抑制茶叶酶的活性,使茶叶中所含微量元素和营养成份团党较之炒青工艺得到充分的保留,同时,蒸青工艺还能有效地除去茶叶杂质。蒸青绿茶是利用成套的机械加工技术设备通过电力对茶叶鲜叶进行储青、蒸青、脱水冷却、揉捻整形、烘干筛拣等工序精制加工而成的产品。这套生产线的最大特点:一是能迅速抑制茶叶酶的活性,使茶叶中所含微量元素和营养成份较其它工艺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二是改变了我国绿茶普遍存在的烟焦味、易断碎、色泽欠绿、含苦涩味的弊端,使之汤色更绿、色泽更翠、滋味更爽,能充分体现绿茶的本质特点;三是工作效率高,一条中型蒸青生产线可日产960公斤,相当于400多个劳力的能量。生产的产品通过采取科学的充氮或真实包装技术,较好地防止茶叶的氧化变质。使之汤色更绿,滋味更醇,清香自然,更加体现了绿茶的本质特点,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可远销日本。

其工艺流程:

鲜叶凉青——机械贮青——高温蒸青——风式降温——粗揉、抖揉——揉捻、盘揉——中揉一次、滚揉二次——粗揉、摆揉——干燥(烘干)——静电去梗(风选)——精制——充氮包装——入库上市。

茶山竖起防风墙茶价提高两百元


茶山竖起防风墙茶价提高两百元

眼下正是采茶的好时节。这两天,嵊州市仙岩镇舜皇村王舍岗自然村的村民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兴。村民王正良说,去年茶山上建起的防风墙,让冻死的茶叶少多了,卖的价格也高了。

舜皇山海拔600多米,终年云雾缭绕,产出的茶叶叶质细嫩,外形、色泽、香气都属上乘,“舜皇云尖”因此闻名。村里有近400亩茶园面积,家家户户以茶为生。但山高也有山高的劣势,高山上的茶叶成熟迟,还经常受“倒春寒”侵袭,每年受冻的茶园面积较大,大大影响了茶农的经济收入。

为此,镇、村干部动过不少脑筋,还专门请专家“会诊”过。去年底,该村出资2万多元,开动挖土机,在海拔600多米的茶园入风口,建起了一道高5米、长100余米的防风墙。今年春茶前,该村又对防风墙进行了加固。没想到,这一堵投入不大的防风墙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村民们惊喜地发现,防风墙朝东北方向的茶叶没有受冻,而且比其他地方的茶叶还要嫩绿。“茶叶采摘期也比以往提前一周。”舜皇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才说,“这是黄金般的一周啊,茶叶价格前后相差每公斤200元,村民为此增加了数万元的收入。”

仙岩镇党委书记金兴安告诉记者,高山上这小小的一道防风墙,抵御的不仅是寒流,更将村干部和老百姓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他说,这两天村里又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防风墙进行改造,还将扩大防风面积,让更多的茶园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两黄金一两茶”,说的究竟是什么茶?


“一两黄金一两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这到底是什么茶,能跟黄金比价?这茶与黄金有什么关联?凭什么担得起“黄金茶”的美誉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揭开这茶中贵族的神秘面纱。

所谓“一两黄金一两茶”,指的是湖南的地方特色名茶“黄金茶”,是一种绿茶,产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是当地最古老的茶树资源。

茶中典故

其实“一两黄金一两茶”并不是当地人胡乱吹嘘,这背后可是有历史典故呢!

据《明世宗嘉靖实录》记载:

明朝嘉靖十八年农历四月,都御史陆杰从保靖县城前往吉首市巡视兵防,在路过保靖辖区葫芦镇深山沟壑时,一行人中多半都沾染了瘴气。

在大家艰难行至两岔河苗寨时,苗族向姓家老阿婆从自家门前的百年老茶树上采摘了鲜叶沏成茶汤,递给沾染了瘴气的官员服用,不料饮茶后不出半个时辰,官员们的瘴气竟然就被治愈了!

陆杰十分高兴,当场就向老阿婆赠送了黄金一条以示感谢,并将此茶上报为贡品献于嘉靖帝。

从此,该茶在市场上就有了“一两黄金一两茶”的尊贵身价。

品质特征

当然,保靖黄金茶自身的品质特征也是担得起与黄金同价的盛誉。

保靖黄金茶外形条细匀紧,翠绿稍弯,外披毫毛,内质汤色明亮,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爽,叶底黄绿明亮,以“四高四绝”著称,可见其品质特征不容小觑。

那何为“四高四绝”呢?

“四高”,是指黄金茶中4种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其他传统茶类,根据相关研究报道,黄金茶的水浸出物≥40%,氨基酸≥2.5%,茶多酚≥20%,叶绿素比对照品种高50%,被誉为茶营养的黄金配比,这也是为什么黄金茶喝起来十分鲜爽的原因。

“四绝”,则是指黄金茶具有香气浓郁、汤色翠绿、入口清爽、回味甘醇的品质特性,冠绝传统绿茶。

人间四月芳菲尽,百年老树展新芽。黄金茶的产地黄金寨古茶园依山傍水,茶农的木屋散落山间,可谓人杰地灵。在保靖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早上一杯黄金绿茶,神清气爽;

下午一杯黄金红茶,美容养颜;

晚上一杯黄金黑茶,安神益眠;

全天一杯黄金白茶,延年益寿。

“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虽承自历史,论其实际茶效,黄金茶果然还是没有辜负这个盛誉啊!

泡茶瓷器知识


认识一些瓷器的知识对于怎样泡好一壶茶是非常重要的哦,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

瓷器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瓷器的知识介绍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见的判定。

有茶的地方就有好瓷器


“有茶的地方就有瓷器。”景德镇不仅有着丰厚的陶瓷历史文化,瓷文化远播海内外,同时,她还是一个茶文化之乡。瓷、茶在这个富有文化的地带,许多年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放眼景德镇,这是一个并不缺少文化内涵的城市。千年瓷文化与千年茶文化交相呼应,形成了景德镇两大特色文化。

景德镇自古以来以“一瓷二茶”闻名于世,早在唐代,浮梁所产的片茶就盛极一时。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元和八年前,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15万贯,按税推算,约占当时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白居易写《琵琶行》的年代,正是浮梁茶叶贸易非常兴盛的时期。所以他才能写出“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样著名的诗句。

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其中的“碗”器,即现在的茶具,属于品茗的工具。

浮梁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丰富着景德镇陶瓷生产种类。因此,景德镇之陶瓷茶具可称为浮梁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景德镇茶具也曾经像浮梁茶一样辉煌过。

吴仁敬、幸安潮的《中国陶瓷史》中对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有大量描述。在描述宜窑生产的白茶盏时写道:“白茶盏一种,光莹似玉,内有绝细之龙凤暗花……虽宋代之定、汝亦不能比方,真一代绝品也。”描绘嘉窑生产的茶具:“有小白瓯,名曰坛盏者,正白如玉……有大中小三号,以内烧茶字者为佳……其佳者无异宜成之作,盖特出之物也。”描绘隆窑生产的茶具:“隆窑所制之酒杯茗碗,多绘男女私袤之状……虽非雅裁,专以瓷之立场而论,则实属精品也。”描绘嘉庆时生产的茶具:“又有一种茶杯,盖杯外题御制咏品茶诗,诗为五律,而杯与盏之中心绘花,亦属可珍。”

由此可以证实,明清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中相当一部分为茶具。其中,景德镇宜窑、成窑出品的茶具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茶叶与瓷器的搭配有什么讲究?常见的茶叶瓷器搭配大全


茶与瓷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国人喜欢饮茶,爱玩瓷器,而不同的陶瓷茶具搭配不同的茶叶会给品茶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茶与瓷器品种多,两者搭配的好,更能让人回味无穷,养眼养心。那么,茶叶与瓷器的搭配有什么讲究?让小编带您去了解一下常见的茶叶瓷器搭配大全。

绿茶配白瓷轻盈淡雅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香似恋爱,第三道淡如清风。”绿茶堪称最陈腐的茶类,干茶叶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都以绿色为主,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茶艺培训、信阳毛尖等。有人将绿茶比作美人:“绿茶清新脱俗,幽香宜人,淡雅素净的白瓷茶具与之最为匹配,茶友可在品茶历程中欣赏叶尖在茶汤中的轻盈身姿。”

绿茶

红茶配青瓷相得益彰

多道工序给红茶带来了甘甜醇美的品质,而龙泉青瓷通体青幽,能使茶色看起来更红、更浓,两者相得益彰。“茶是有灵性的,在水中时,茶叶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释放出的是它生长所在的那片山、那片土、那脉水和那里的人文气息,品饮入喉自然生出无尽回味,余韵无穷。”茶友小唐曾多次只身访遍龙泉,只为寻找红茶的“知心朋友”。

红茶

乌龙配广彩滋味醇厚

乌龙茶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代表品种有铁观音、大红袍、单丛等。行家老车觉得凤凰单丛浓醇鲜爽,喉润回甘明显,喝下去唇齿留香数小时不退。正因为乌龙茶“不红不绿也不黑”,茶色并不艳丽醒目,因此搭配的茶具应该增加一抹亮色,织金广彩恰好是它的“绝配”。

乌龙茶

普洱配青花沉静内敛

有人说,男人跟普洱都是一个“品德”——喜欢并期许用一生的坚固、努力换来乐成和乐成后的平和;用一生的沉默沉静洗去曾经的暴躁和张狂,使生命趋于平静、内敛、成熟,静静地散发出淡淡的、苦涩的、醇厚的香。而青花的唯美恰恰能给普洱的沉静增添几分活力。“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明白。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清代龚轼先生此言着实不虚。

普洱茶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中国流传着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对粘土被水浸湿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使用了火,人类开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兽或挖坑放水投进烧热的石子煮熟植物,但这样费时费火不易熟。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应是植物枝条的编织物,但枝条编织物不能放在火上烧烤。由于粘土不怕火,经火烧后变得坚硬。启发了人们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出土物证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编织或木制容器的内外包抹上一层粘土,使之耐火。后来发现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样能成型。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片,说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手印较细小,证明当时是女子制陶。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则松散不易成型。陶器的成型:从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泥条盘筑法。即把干湿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最早的装饰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已发明了慢轮,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顶端安装木盘的木棍,使木棍转动起来。慢轮最初主要是用来修饰成型的陶坯,旋转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匀。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最简单的机械。以后又发明了快轮,快轮主要是用来拉坯,直到现在有的小陶瓷窑还用此种方法成型。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完善,修饰方法也逐渐提高,尤其发明了慢轮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匀更薄,为了美观,也是受在篮上涂泥成陶的启示、陶器上出现了篮纹、席纹、绳纹等纹饰,也有用鹅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绘的。

烧窑的方法很多。最初应该是在露天架柴焙烧,这是最原始的烧陶方法。后改进成横穴式陶窑,即平地挖坑,用来放置陶坯,相当现在的窑室,旁边再挖一坑,专门烧火,两坑之间挖一窄道相通,即现在的火道,窑室和火道之间放置算子,这样的陶窑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火力相对比较集中,温度高而均匀。

用这两种窑烧陶器,都可以提高陶器的质量。到了战国、两汉时,又发明了龙窑,即窑沿着山坡往上修,十几米或几十米长,封闭式,窑内一次可装上百件坯胎;山上的窑尾处有烟囱,中间间隔设有投柴孔,烧窑口在下面,烧窑时火顺坡而上,象一条火龙,因此得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