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泡茶,到底要不要倒掉?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要不要洗一下 黑茶第一泡 茶叶垢要不要洗

茶叶要不要洗一下。

第一泡茶,到底要不要倒掉,头道茶真的不能喝吗?

看起来司空见惯,也许很多人只是照着样子做,没有仔细推敲过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认为头道茶需要倒掉,一般有以下几个说法

头道茶可以洗去农残?

农药多为脂溶性物质,热水只能溶解和稀释很小部分的量,单靠头道茶就可以洗去农残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茶叶中的农残问题,来看看数据,农业部2015、2016、2017、2018连续3年对春茶和夏秋茶农残的抽查结果看,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7.6%、99.4%、98.9%,97.2%,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茶是农残不超标的。

所以,希望在头道茶中洗掉农残的想法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没必要的。

头道茶可以洗去脏东西?

冲茶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泡沫,有人认为是茶中的灰尘、杂质。其实,这些泡沫是一种叫做“茶皂素”的物质造成的,与茶脏不脏并没有关系。

虽然茶中的茶皂素含量少,对茶汤的滋味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茶皂素有一定的抗菌消炎的作用,本身对人体是有益的。

至于茶中可能存在的灰尘,只要不是购买街边敞开摆放的茶,或者在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到底要不要洗?


这似乎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甚至有些人泡绿茶也要“洗一洗”。

茶叶究竟要不要“洗”?

我想从科学的角度理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洗茶”能洗去什么?

部分支持洗茶人士的理由是,认为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灰尘或者微生物,有些人甚至认为洗茶能去掉茶叶上的一些农残。

目前大陆的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已相当高,除了采摘还依赖手工以外,其它的生产环节,基本都不需要人直接接触。特别是绿茶和红茶,基本已实现全机械化,两个人站在流水线旁就能完成整个生产流程。

加工工序相对复杂的乌龙茶,如铁观音,其机械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以前很多严重依赖手工的环节,如揉捻做形、毛茶挑摘、分装小包等,现在也有专用的机械成。

即使有部分微生物,茶叶是用沸水冲泡,80度以上的高温热水,足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一次碰到一位新加坡茶人,他的理解是,茶叶采制人员手及其它肢体不洁造成污染,因此需要洗茶。

这种说法让人很难接受。需知很多食品都是直接靠手工制作的,尤其是各类面食、糕点,制作时必须与手紧密粘合,那么这类食品该怎么洗呢?

我们应该相信各行各业有基本素质的从业人员,都是净手后工作的。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农残和重金属问题可能是大家更为关心的。

农药和重金属之所以会形成残留,积聚在茶叶内,那说明它是非水溶性的,简单冲泡,根本无法将其洗去。相反,冲泡的次数多了,反倒有可能使农残和重金属残留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前几泡茶其实最安全,泡的越多越危险。

大陆唯一的茶学院士陈宗懋就一直倡议,茶叶质检,应以检测茶汤为准,人们饮用的是茶叶的浸出物,很少有人直接食用茶叶。

综上所述,洗茶其实根本洗不去那些我们想洗掉的东西,相反茶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茶多酚、茶色素和大部分的氨基酸等物质水溶性都很强,会在第一泡中迅速浸出,洗茶其实是把这些营养物质给洗掉了。

第一泡产生的泡沫是什么?

茶叶第一泡冲泡,往往会产生碎末和大量的泡沫,很多人都把其当成有害物质,用器具将其刮走或者直接倒掉,并以此作为洗茶的依据。

茶叶在包装和拆装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碎末,加工越好的茶叶,干燥程度高含水量低,会导致其更容易破碎。

国家标准干茶的水分含量为6%,如果在5%以下,就很容易破碎。

很多名茶,都是出名的娇贵,例如绿茶中的碧螺春,红茶中的金骏眉等等。

北方盛行茉莉花茶,在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茉莉花茶的碎末会被特地收集起来,俗称“高沫”,这种茶叶末既便宜又有味道,很受老北京的欢迎。

冲泡过程中,茶叶碎末只会对美观产生影响,其它并无真正的不良影响,完全没必要特意将它去除。

茶水中的泡沫,则来自茶叶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茶皂素。茶皂素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与茶多酚等物质配合,对内脏器官的表面创伤有很好保健的作用,特别是消化道,如口腔溃疡、胃溃疡、肠道溃疡等等。

茶皂素,属于皂素类物质,皂素类物质都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和发泡性。第一泡茶水,茶皂素就会快速析出,如果再配上水的翻滚,就会在茶汤表面形成大量泡沫。

其实早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就有关于茶汤泡的论述,他称茶沫为汤之华:“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在“六之饮”中,他称“……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可见他是批评为了让茶汤看起来顺滑干净,而把泡沫去掉这种做法的。

应改“洗茶”为“醒茶”

“洗茶”的说法其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洁癖,甚至纯粹只是一种仪式化的过程。第一道茶汤,到底该不该饮用,个人观点,要看具体情况和茶叶种类。

绿茶和红茶,肯定是应该第一泡直接饮用,从冲泡方法和茶叶特性来看,绝对不应该将第一泡浪费掉。

特别是高档的单芽绿茶和红茶,本身就只能冲泡二三道,如再倒掉一道,这类茶基本丧失饮用价值。

反复揉捻的乌龙茶,普洱之类的紧压茶,第一泡的时候,茶叶尚未充分浸润,茶叶都未舒展开,茶汤无法达到最佳的饮用标准。

广东福建的茶客,习惯用第一泡茶汤拿来烫杯和清洗茶具,通过提高杯具的温度而提升茶汤的香气,这是从口感的角度出发,并非是因为茶叶本身“脏”而需要清洗。

近年开始逐渐流行的老白茶,还有一些陈年的普洱老茶,它们的加工工艺,使得这些茶的叶片细胞比较完整,加之长期存放脱水严重,完全丧失活性。需要用高温热水,使其恢复本质,达到可冲泡的状态。

第一道开水冲泡茶叶,不是为了洗茶,科学的叫法应当是醒茶。

绿茶、红茶之类新鲜的茶叶,不需要醒,越老越陈的茶叶则需要“醒一醒”,陈年普洱之类的甚至可能需要醒两道。

近年来,茶文化越来越盛行,很多所谓的世俗“茶道”,将“洗茶”作为泡茶一道必备的程序。

不管什么茶拿来都先冲一遍倒掉,这种做法毫无科学依据,还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中国大陆生产的茶叶有诸多问题,不适宜直接饮用。

为了更好的传播茶文化,必须摈弃所谓洗茶,宣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

好茶,到底要不要洗?


洗茶,这似乎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甚至有些人泡绿茶也要“洗一洗”。

茶叶究竟要不要“洗”?

我想从科学的角度理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洗茶”能洗去什么?

部分支持洗茶人士的理由是,认为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灰尘或者微生物,有些人甚至认为洗茶能去掉茶叶上的一些农残。

目前大陆的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已相当高,除了采摘还依赖手工以外,其它的生产环节,基本都不需要人直接接触。

特别是绿茶和红茶,基本已实现全机械化,两个人站在流水线旁就能完成整个生产流程。

加工工序相对复杂的乌龙茶,如铁观音,其机械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以前很多严重依赖手工的环节,如揉捻做形、毛茶挑摘、分装小包等,现在也有专用的机械成。

即使有部分微生物,茶叶是用沸水冲泡,80度以上的高温热水,足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一次碰到一位新加坡茶人,他的理解是,茶叶采制人员手及其它肢体不洁造成污染,因此需要洗茶。

这种说法让人很难接受。需知很多食品都是直接靠手工制作的,尤其是各类面食、糕点,制作时必须与手紧密粘合,那么这类食品该怎么洗呢?

我们应该相信各行各业有基本素质的从业人员,都是净手后工作的。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农残和重金属问题可能是大家更为关心的。

农药和重金属之所以会形成残留,积聚在茶叶内,那说明它是非水溶性的,简单冲泡,根本无法将其洗去。

相反,冲泡的次数多了,反倒有可能使农残和重金属残留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前几泡茶其实最安全,泡的越多越危险。

大陆唯一的茶学院士陈宗懋就一直倡议,茶叶质检,应以检测茶汤为准,人们饮用的是茶叶的浸出物,很少有人直接食用茶叶。

综上所述,洗茶其实根本洗不去那些我们想洗掉的东西,相反茶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茶多酚、茶色素和大部分的氨基酸等物质水溶性都很强,会在第一泡中迅速浸出,洗茶其实是把这些营养物质给洗掉了。

第一泡产生的泡沫是什么?

茶叶第一泡冲泡,往往会产生碎末和大量的泡沫,很多人都把其当成有害物质,用器具将其刮走或者直接倒掉,并以此作为洗茶的依据。

茶叶在包装和拆装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碎末,加工越好的茶叶,干燥程度高含水量低,会导致其更容易破碎。

国家标准干茶的水分含量为6%,如果在5%以下,就很容易破碎。

很多名茶,都是出名的娇贵,例如绿茶中的碧螺春,红茶中的金骏眉等等。

北方盛行茉莉花茶,在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茉莉花茶的碎末会被特地收集起来,俗称“高沫”,这种茶叶末既便宜又有味道,很受老北京的欢迎。

冲泡过程中,茶叶碎末只会对美观产生影响,其它并无真正的不良影响,完全没必要特意将它去除。

茶水中的泡沫,则来自茶叶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茶皂素。茶皂素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与茶多酚等物质配合,对内脏器官的表面创伤有很好保健的作用,特别是消化道,如口腔溃疡、胃溃疡、肠道溃疡等等。

茶皂素,属于皂素类物质,皂素类物质都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和发泡性。第一泡茶水,茶皂素就会快速析出,如果再配上水的翻滚,就会在茶汤表面形成大量泡沫。

其实早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就有关于茶汤泡的论述,他称茶沫为汤之华:“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在“六之饮”中,他称“……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可见他是批评为了让茶汤看起来顺滑干净,而把泡沫去掉这种做法的。

应改“洗茶”为“醒茶”

“洗茶”的说法其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洁癖,甚至纯粹只是一种仪式化的过程。

第一道茶汤,到底该不该饮用,我个人观点,要看具体情况和茶叶种类。

绿茶和红茶,肯定是应该第一泡直接饮用,从冲泡方法和茶叶特性来看,绝对不应该将第一泡浪费掉。

特别是高档的单芽绿茶和红茶,本身就只能冲泡二三道,如再倒掉一道,这类茶基本丧失饮用价值。

反复揉捻的乌龙茶,普洱之类的紧压茶,第一泡的时候,茶叶尚未充分浸润,茶叶都未舒展开,茶汤无法达到最佳的饮用标准。

广东福建的茶客,习惯用第一泡茶汤拿来烫杯和清洗茶具,通过提高杯具的温度而提升茶汤的香气,这是从口感的角度出发,并非是因为茶叶本身“脏”而需要清洗。

近年开始逐渐流行的老白茶,还有一些陈年的普洱老茶,它们的加工工艺,使得这些茶的叶片细胞比较完整,加之长期存放脱水严重,完全丧失活性。需要用高温热水,使其恢复本质,达到可冲泡的状态。

第一道开水冲泡茶叶,不是为了洗茶,科学的叫法应当是醒茶。

绿茶、红茶之类新鲜的茶叶,不需要醒,越老越陈的茶叶则需要“醒一醒”,陈年普洱之类的甚至可能需要醒两道。

近年来,茶文化越来越盛行,很多所谓的世俗“茶道”,将“洗茶”作为泡茶一道必备的程序。

不管什么茶拿来都先冲一遍倒掉,这种做法毫无科学依据,还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中国大陆生产的茶叶有诸多问题,不适宜直接饮用。

为了更好的传播茶文化,必须摈弃所谓洗茶,宣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

到底要不要洗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已不仅仅限于解渴的需求,泡茶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优雅的享受。将第一泡茶水倒掉,俗称“洗茶”。这似乎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甚至有些人泡绿茶也要“洗一洗”。

茶叶究竟要不要“洗”?

咱们从科学的角度理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洗茶”能洗去什么?

部分支持洗茶人士的理由是,认为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灰尘或者微生物,有些人甚至认为洗茶能去掉茶叶上的一些农残。

目前国内的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已相当高,除了采摘还依赖手工以外,其它的生产环节,基本都不需要人直接接触。

特别是绿茶和红茶,基本已实现全机械化,两个人站在流水线旁就能完成整个生产流程。

加工工序相对复杂的乌龙茶,如铁观音,其机械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以前很多严重依赖手工的环节,如揉捻做形、毛茶挑摘、分装小包等,现在也有专用的机械成。

即使有部分微生物,茶叶是用沸水冲泡,80度以上的高温热水,足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有些茶人的理解是,茶叶采制人员手及其它肢体不洁造成污染,因此需要洗茶。

这种说法让人很难接受。需知很多食品都是直接靠手工制作的,尤其是各类面食、糕点,制作时必须与手紧密粘合,那么这类食品该怎么洗呢?

我们应该相信各行各业有基本素质的从业人员,都是净手后工作的。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农残和重金属问题可能是大家更为关心的。

农药和重金属之所以会形成残留,积聚在茶叶内,那说明它是非水溶性的,简单冲泡,根本无法将其洗去。

相反,冲泡的次数多了,反倒有可能使农残和重金属残留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前几泡茶其实最安全,泡的越多越危险。

茶学院士陈宗懋就一直倡议,茶叶质检,应以检测茶汤为准,人们饮用的是茶叶的浸出物,很少有人直接食用茶叶。

综上所述,洗茶其实根本洗不去那些我们想洗掉的东西,相反茶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茶多酚、茶色素和大部分的氨基酸等物质水溶性都很强,会在第一泡中迅速浸出,洗茶其实是把这些营养物质给洗掉了。

第一泡产生的泡沫是什么?

茶叶第一泡冲泡,往往会产生碎末和大量的泡沫,很多人都把其当成有害物质,用器具将其刮走或者直接倒掉,并以此作为洗茶的依据。

茶叶在包装和拆装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碎末,加工越好的茶叶,干燥程度高含水量低,会导致其更容易破碎。

国家标准干茶的水分含量为6%,如果在5%以下,就很容易破碎。

很多名茶,都是出名的娇贵,例如绿茶中的碧螺春,红茶中的金骏眉等等。

北方盛行茉莉花茶,在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茉莉花茶的碎末会被特地收集起来,俗称“高沫”,这种茶叶末既便宜又有味道,很受老北京的欢迎。

冲泡过程中,茶叶碎末只会对美观产生影响,其它并无真正的不良影响,完全没必要特意将它去除。

茶水中的泡沫,则来自茶叶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茶皂素。茶皂素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与茶多酚等物质配合,对内脏器官的表面创伤有很好保健的作用,特别是消化道,如口腔溃疡、胃溃疡、肠道溃疡等等。

茶皂素,属于皂素类物质,皂素类物质都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和发泡性。第一泡茶水,茶皂素就会快速析出,如果再配上水的翻滚,就会在茶汤表面形成大量泡沫。

其实早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就有关于茶汤泡的论述,他称茶沫为汤之华:“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在“六之饮”中,他称“……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可见他是批评为了让茶汤看起来顺滑干净,而把泡沫去掉这种做法的。

应改“洗茶”为“醒茶”

“洗茶”的说法其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洁癖,甚至纯粹只是一种仪式化的过程。

第一道茶汤,到底该不该饮用,客观上讲,要看具体情况和茶叶种类。

绿茶和红茶,肯定是应该第一泡直接饮用,从冲泡方法和茶叶特性来看,绝对不应该将第一泡浪费掉。

特别是高档的单芽绿茶和红茶,本身就只能冲泡二三道,如再倒掉一道,这类茶基本丧失饮用价值。

反复揉捻的乌龙茶,普洱之类的紧压茶,第一泡的时候,茶叶尚未充分浸润,茶叶都未舒展开,茶汤无法达到最佳的饮用标准。

广东福建的茶客,习惯用第一泡茶汤拿来烫杯和清洗茶具,通过提高杯具的温度而提升茶汤的香气,这是从口感的角度出发,并非是因为茶叶本身“脏”而需要清洗。

近年开始逐渐流行的老白茶,还有一些陈年的普洱老茶,它们的加工工艺,使得这些茶的叶片细胞比较完整,加之长期存放脱水严重,可能丧失活性。需要用高温热水,使其恢复本质,达到可冲泡的状态。

第一道开水冲泡茶叶,不是为了洗茶,科学的叫法应当是醒茶。

绿茶、红茶之类新鲜的茶叶,不需要醒,越老越陈的茶叶则需要“醒一醒”,陈年普洱之类的甚至可能需要醒两道。

近年来,茶文化越来越盛行,很多所谓的世俗“茶道”,将“洗茶”作为泡茶一道必备的程序。

不管什么茶拿来都先冲一遍倒掉,这种做法毫无科学依据,还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国内生产的茶叶有诸多问题,不适宜直接饮用。

为了更好的传播茶文化,必须摈弃所谓洗茶,宣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

泡茶时,茶汤要不要出尽?


很多人在泡茶的时候,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茶汤要不要出尽?”有茶友问:“不是说健康饮茶要“茶水分离”吗?

怎么我看有人用玻璃杯或者大壶泡茶时,每次添水时茶杯中会留三分之一的茶汤?”

还有茶友问:“我用紫砂壶泡茶,要是没有把水倒干净,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坐杯和闷泡有怎么区别呢?”

其实上面的问题,都牵扯到茶叶冲泡时的几个概念,分别是“留根”、“坐杯”和“闷泡”。

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呢?又有哪些适用范围?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涨涨知识。

01.留根

留根指的是:每次倒出茶汤时都留一部分茶根(也叫汤底)在冲泡茶器中,然后注水冲泡下一道。

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风味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留根”泡法常见于冲泡滋味浸出率很高、且不怎么耐泡的茶叶。留多少由茶性及茶量定。有出六分留四分,也有出七分留五三分等。

1.最常见的就是用玻璃杯泡绿茶或新白茶的时候

比如在用玻璃杯冲泡绿茶、白毫银针、白牡丹时,我们会留下部分茶汤,以延续茶叶鲜爽甘醇的味道。

留部分茶汤在杯中,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使下一泡茶汤有着更好的口感体验。

也可以均匀茶汤浓度,避免出现前几杯柔滑鲜香,后几泡变宛如白水般的窘境。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用盖碗泡绿茶时,可不可以采用留根泡法?”

如果用白瓷盖碗泡茶,不建议茶友们用留根法,最后几滴茶是精华成分,如果没倒尽,茶汤浓度不够;

如果用留根法,茶叶一直泡在水里,等到下一泡茶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因为泡得过久而苦涩。

2.除了玻璃杯,用大壶泡花茶和红茶,也是使用留根泡法

试想一下,那么一大壶水闷泡茶叶,茶叶的浸出率估计到达80%,甚至更高,如果不留下部分茶汤做“底料”的话,估计第二壶茶,就没有喝的欲望了!

3.煮茶时的“留根”

煮茶,就是把茶煮着来喝。煮茶过程中,茶和水直接接触,经过短时间的沸腾之后,茶叶中的物质析出,溶于茶汤,形成独特的风味。

以煮老白茶为例,每次出汤时不要把茶汤都倒干净,留下一部分以备续水之用。

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一壶煮出来的老白茶滋味甘醇、柔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果每煮一壶茶,都把茶汤倒干净,茶汤的浓度会很快下降。

很可能出现喝第一壶茶还带有浓郁的枣香、药香,等到喝第二壶茶时就只剩下粽叶香,到第三壶时口感就会很清淡而没有太多的滋味了。

02.坐杯

从字面上讲,“坐杯”就是让茶叶坐在杯子里。

实际上是等待茶叶中的物质析出,让这些滋味物质均匀扩散而延缓出汤的时间。

平时我们泡茶时坐杯,往往是因为茶汤变淡了,喝在嘴里没啥滋味。

但看茶叶,它还没有完全舒展,丢了又很可惜。

这时候,我们就会延缓出水的时间。至于延缓的时间,要根据茶汤的浓淡情况判断。

如果是冲泡岩茶,到第四泡时建议延缓10秒左右出水,茶叶和水多接触一会儿,滋味释放会多一些。

如果到了第八泡,坐杯的时间会更长一些,约1分钟。

坐杯和闷泡,是不一样的性质。

03.闷泡

闷泡,可理解为“闷+泡”。

闷,指的是密闭,使不透气。要形成闷的条件,一定是要有一个密闭的空间。

泡,即茶叶浸泡在水中。

我们平时所说的闷泡,就是加够水之后,盖上盖子闷泡,至少3分钟时间。

比如用紫砂壶、盖碗这类有盖的茶具,都可以达到闷泡的效果。

闷泡,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容易让茶叶的缺点呈现。

也是茶叶评审常用的手法,一般评审茶叶,乌龙茶用2分钟+3分钟+5分钟,其他茶类,闷5分钟。

比如有的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么缺点,就会加盖闷泡,等到茶汤凉了,再倒出来品尝,寻找茶叶的缺点。

有的茶友泡茶时,忽然有事要离开几分钟,没来得及出水,茶叶闷泡在紫砂壶、盖碗里,把茶叶里最最深层次的物质都激发出来。

茶汤会变得苦涩、浓烈,对人体的刺激过大,极度影响喝茶体验。

04.有意或无意

留根和坐杯,都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性极强,就是为了让茶更好喝。

闷泡,是一种有意或无意间的一个比较极端的做法。

比如审评茶叶时就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呈现茶叶的缺点。

“留根”、“坐杯”、“闷泡”,分清这些词,在我们真正冲泡茶叶时,可以正确对应上冲泡手法,泡出纯正的茶汤。(

泡茶要不要洗茶,第一道茶汤能不能喝?


关于要不要洗茶和洗茶水能不能喝的问题,茶学界和玩茶界各有说法。有的说不需要洗,因为第一次冲泡,茶叶的大部分内含物质都溢出来了;如果倒掉了,那就是浪费。另一部分说要洗茶,因为现在农残很多,洗一下,会洗掉一下,至少心里要安慰一些。笔者认为:

一、看这款茶的基本情况

比如说后发酵茶、老茶,这些茶基本都要洗。在洗的过程中要分清基本的目的:1、去除杂味、异味、让茶汤更为纯净(关于洗茶的细节,可以参考《这茶,到底要不要洗茶,又如何洗?》);

2、某些老叶老梗的茶叶会有含氟较高的情况,通过洗茶可以很好的降低氟的含量。这样的情形最好洗茶两次。

二、看个人的情况

1、如果你在乎这第一泡的所谓的内含物质,那么你完全可以不洗。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一例因为不洗茶而导致的身体伤害事故;

2、如果你觉得洗茶,让内心更为踏实,那就洗吧;茶毕竟是茶,是一款饮料,它带来的是良好的心理感受,更多的是怡情悦性,我们从茶汤的色香味上感受到美好。我没有把茶当成汤药来喝,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可能真的会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陈期较长的茶,个人建议还是洗一下。洗茶的目的更多的是基于醒茶。通过洗茶,我们可以得到更为纯正的香气,更为醇和顺滑的口感,更为通透的汤色。

三、洗茶水喝不喝

当然,有人说,洗茶归洗茶,陈了那么多年的茶,多么难得和珍贵,洗茶水我也要喝。本人也不反对这种做派。至少我不会这么干。因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下来,洗茶水和正式冲泡的茶汤口感有天壤之别。

笔者个人认为,喝茶、品茶是基于欣赏这一款茶的美好。就像我们去欣赏一幅书画作品一样,名家的作品固然珍贵,这并不是说和名家作品相关的一切都是宝贝,比如书法家擦毛笔是用的纸……

因为时间久远,灰尘就可以成为宝贝?试问我们的身边的每一粒微尘没有上亿年的历史,我们饮用的每一滴水不是来自远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