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的“味厚”感和浓稠度从哪儿来?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浓的红茶 红茶哪儿的好

浓的红茶。

我们说一款原料优质、陈化良好的普洱茶同时具有“醇、厚、甘、滑”的特点,其实这四个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茶汤的浓稠度和“味厚”感,那么决定一款茶的“味厚”感和浓稠度的是什么呢?

翻过茶学书籍的朋友知道,茶的鲜叶中含有糖类物质,包括我们熟悉的单糖、多糖、寡糖等等。其中的单糖和多糖是可溶性的,也就是说可以溶于水中。多糖类物质包括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等。

好茶苦后回甘,本质是茶叶中的甜味和苦味两种物质平衡得比较好。茶多酚、咖啡碱,不仅仅有刺激性作用,还是主要的苦味物质。当冲泡时糖类物质逐渐溶于茶汤后,就能比较好的缓解其中的苦味。糖类物质含量越高,茶汤的滋味就会越甘醇。

再说果胶质,它是茶叶细胞的中胶层,在后期制作工艺中一系列的反应作用下,果胶质会分解成为水化的果胶素,也能够溶于水中。

果胶质天然具有黏稠性,在感官上会给人“稠、厚、滑”的感觉。当果胶质溶于水后,茶汤滋味增加,同时“味厚”感显现,浓稠度明显增强。

为什么大家一致觉得古树茶比台地茶、小树茶浓稠感更强,就是因为古树茶中的糖类物质含量普遍比小树茶、台地茶要高,所有浓稠感就会更强一些。

那么是不是说浓稠感强的茶就是好茶呢?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情况。

如果是同一个产区的普洱生茶,在后续的陈化过程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我们发现,老生茶一般比新生茶浓稠感更强。

再看熟茶,我们同样发现老熟茶的浓稠度比新熟茶要高,但是要说明的是,熟茶的浓稠度,更多的是来自原料和加工的工艺。

熟茶的渥堆过程是大量物质衰减的过程,如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等都比毛茶原料时的含量减少,并且熟茶总的浸出物也比毛茶原料时含量减少。

所以,为了达到渥堆后熟茶的“浓”和“稠”,就必须保证较高水平的浸出物,特别是多酚物质的含量。于是在选择熟茶原料时,资深茶客倾向于有苦涩感的原料,这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为什么“勐海味”被很多人追捧的原因。

cy316.cOM编辑推荐

谈论茶汤的“厚”和“薄”茶的厚和薄懂几分?


茶日常生活的必须品,茶的厚和薄懂几分?

茶汤”其实是用茶叶冲泡出来的茶水。仔细体会中国人的文字,差别都在细微处。说“茶汤”很形象,也有艺术感和立体感。几片茶叶,热水冲入,茶叶中各种物质浸润而出,混合物开始立体起来。在此要强调的是,以下文字均从口感滋味这个层面来阐述。

细品一口,有的觉得内含物质不多,茶汤很寡淡,没有饱满感,而有的就觉得很饱满,有如品老火浓汤之感,立体感清晰呈现。这种感觉若用很通俗的直接表达就是,有的茶汤很“薄”,有的茶汤很“厚”。

不管什么茶,谈论茶汤的“厚”和“薄”,首先与茶本身所含的物质多少有关。茶中的果胶物质、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等含量高,茶汤则“厚”;反之,茶汤则“薄”。说来说去,还是和茶所处的环境、采摘制作的天时、茶树的品种以及制作工艺有关。

茶作为在天地间的一株植物,受到天地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这也是所谓的风土影响。一泡茶水透着当年的天象信息。如果那一年春天雨水特别多,当年的茶叶滋味就会比较寡淡。如果土壤含有大量的沙砾,矿物质比较丰富,有粗松的特质,茶树便能够轻而易举地扎根深入,比如武夷山岩茶,因为独占一方地利,所生产出来的茶叶天生便带着一种飞扬跋扈的气质,这种无需解释的所谓“厚重”的茶汤必然会带上很多烟火气。

从茶汤的感官方面客观分析,自然有“厚薄”的区别,而在生活中,“薄在物用,厚在人情”,何时应薄,何时应厚,何时中庸,何时随缘,确实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薄和厚”并不仅仅应用于味道,还有气。统而言之,就是气味的厚薄。

茶汤的粘稠度和厚度有什么不同?


我们以前说过茶的浓淡是冲泡问题,茶的厚薄是品质问题。茶汤的粘稠度类似于浓淡问题,和冲泡有关,但又不同于浓淡,粘稠度和茶叶的品质也有关系,水浸出物不丰富的茶不会有粘稠度。

但水浸出物中水溶性糖和水溶果胶含量多些,茶汤会稠,可不一定有附着力和渗入感,多是绵软无力,直白的甜稠。茶多酚、咖啡碱不足会导致茶汤无骨。如一些老茶头和普洱熟茶。将注意力集中到舌面和舌前两侧,会感觉到粘稠的轻而飘。对舌头没有太大的压力,基本上只对舌面的最表面一层有触感。

而茶汤厚度,是茶汤的饱满度、平衡度、协调感等综合体现。茶汤入口对舌面和口腔的触感深、渗入感强、质感结实厚重,能透过舌面往舌头里面渗,会对舌面以下更深的部分形成触感。有人形容“是那种入口后只往牙缝里钻的感觉”。

粘稠度只是厚度的体现之一,而不是全部。粘稠度好的茶品质不一定好,厚度好的茶品质错不了。很多人误把粘稠度当成了茶的厚度看待,导致“浓稠”的茶成了好茶。

茶:浓非厚,淡非薄


事茶者说:

曾听闻茶界的老前辈说:浓非厚、淡非薄。

原标题:普洱茶之薄与淡跟厚与浓

我们在冲泡茶时,如果茶析出不够,茶汤会现水味。但茶汤够析出后,继续浸泡,会过浓。冲泡茶怎么最适合呢?就是茶水刚达到交融,而又恰好不现水味。如果我们能保持每泡析出一致,浓淡一样,那么这道茶可冲最多泡,或说最耐泡。如果照这种方法冲泡内含物质丰富的茶,会得出每泡滋味不同的茶,给人多层次的享受。茶的内含物越丰富,层次感越明显,层次越多。主要原因是茶的内含物在不同泡数,有不同的析出,各物质析出的比例也不同。

大多数情况下,在六泡左右的时间会现茶峰(高峰),此时,叶面打开舒展,析出最好,茶汤饱满厚润,茶力浑厚澎湃,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一道层次丰富的茶,给人一层一层不同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要得一道层次丰富的茶有两个条件,一是茶内质丰富,二是冲泡技术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容易被混淆。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茶。我们不细加以分析,会以为厚与浓差不多,甚至认为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其分别颇大。

用音乐打个比方,交响乐,上百件乐器同时演奏,但每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却是清晰可辨的,给人立体的听觉享受。尤其是欣赏现场演奏,更有清晰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每种乐器的音频音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不会相互影响,而且清晰可辨。将各种乐器不同的音频叠加在一起,就产生厚重的听觉感受。如同一种乐器奏同一音频,无论增加多少件,都只能增加其音量,而不能产生厚重的效果。相同的音频,只能有音量大小的变化;不同的音频,就有厚不厚的区别。茶,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某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

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容易被人忽悠,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理解厚与浓,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薄,指单薄,寡,单一;淡,指不浓,清淡。

薄与淡在实际上不易分清,尤其是对茶认识不很深的人,容易混淆。茶,可能会更多人喜欢清淡,清雅,很多茶友亦常说清心饮茶。俗话也有,一杯清淡的茶。清淡的茶,的确可令人更常饮,多饮,或更健康。试想,浓烈的茶,可以喝很多吗?又有谁可以长期受用呢?清淡的茶,不失其滋味丰富,才可口,人才会喜欢喝它;相反,如果清淡的茶,味道单一,寡口,人是不会喜欢喝的。薄和淡是两回事,薄是天赋的,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薄的茶,可以冲泡得很浓;也可以冲泡得很淡。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茶底,或称叶底,指干茶叶充分冲泡开后的茶叶。由鲜叶制成的干毛茶,颜色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很难从干毛茶辨别出茶叶的好坏。

茶底对鲜叶有基本还原,对颜色也有相应的还原,相对而言看茶底是比较容易辨别。好的茶叶必须用好鲜叶制作而成,这是必须的。而鲜叶跟茶底是对应的,好的鲜叶造出的茶所得出的茶底,是有共同特征的;不好的鲜叶造出的茶所得出的茶底,也是有共同特征的。好的鲜叶,养份充足,内含物丰富,叶面肥厚,持嫩性高,生长期长;相应的茶底,也会肥厚,富有弹性和光泽。不好的鲜叶,正好相反,叶面单薄,纤维质高;相应的茶底,就会单薄,生硬,暗哑。看茶底辨别茶叶,是比较直观容易的,当然评判一个茶,是需要多方面,也可以从多方面综合判断。只不过,开始从茶底看,比较容易,直观而已。到了熟悉以后,会发现无论从什么方面看,原来都是相通的。

平水珠茶品质特点茶汤香高味浓,经久耐泡


平水珠茶品质特点

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经久耐泡。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平水珠茶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二次加工,而关键性的工艺是初制。炒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而干燥工序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4个工艺工程。过去手炒一锅珠茶约需10余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说法。从60年代开始,绍兴市创制了珠茶炒干革命机,实行珠茶初制全程机械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炒茶工效,也提高了珠茶外形圆结度。

从茶汤着茶质


很多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会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判断茶叶的品质。但茶汤往往也会暴露很多信息,那如何从茶汤判断一款茶叶的好坏呢?从色、香、味、形判断,是辨别一款茶叶的好坏基本方法。

茶汤和品质的关系

之所以看茶汤就能判断茶叶的品质。是因为茶汤能反应出茶叶在原产地、制作工艺、储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原产地生态优良,茶树长势良好,制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制作工艺精良,没有明显加工缺陷的茶,茶汤亮度好,不会发灰发暗。储运过程把控严格的茶,较少碎末,茶汤干净透明。由此可见,茶汤是辨别茶之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茶汤来辨别茶叶品质呢?

观察茶汤的三要素

观察茶汤主要从色度、亮度、清澈度三个方面辨别品质。

1、色度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色。通常来说,绿茶是浅绿色,红茶是红色,白茶是杏黄,熟普是棕褐色等等,只要这个茶基本符合该茶类的基本特征,就没有问题。

2、亮度

是指茶汤颜色的亮与暗。但亮度往往容易跟颜色混淆,有的颜色看起来很亮眼,比如金黄,有的颜色看起来很暗,比如土黄。

在颜色中,除了色度,亮度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就如红茶,一些优质的红茶汤色十分艳丽,而低档红茶汤色却呈现暗褐,即使在阳光的照耀下却丝毫不觉得明亮。

3、清澈度

茶汤的清澈与否,肉眼就比较容易识别,但仍需注意的是判断的时候必须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如茶毫、茶碎末等。

好茶的茶汤可以允许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但从上往下观察清澈见底。或使用玻璃公道杯,是清澈还是浑浊,从侧面看更为明显。

从茶汤角度判断,要注意两点:

1、趁热观察

茶叶泡后,放置过久,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会很快氧化,导致茶汤变色和氧气结合,颜色会发生变化,因此,茶色中茶汤之色应从茶叶刚泡好后的茶汤来辨别。

2、选用白瓷碗观察

使用白瓷茶具观察汤色更佳,透明的玻璃用于欣赏茶汤是好的,但是其特性会影响茶汤的真实呈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