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俗文化|民族传承发展的反映,人文思想的折射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黑茶的文化 简述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的影响,各民族地区在沏茶方法、饮茶方式上各不相同,饮茶习俗多姿多彩,这些茶礼习俗,不单是民族传承发展的反映,更是深厚人文思想的折射。

首先先来了解汉民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方式主要是品茶、喝茶。品,重在赏资、察色、闻香、辨味,其工夫在慢饮、细品,静悟茶韵,正所谓,“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喝,意在清凉解渴,状若连饮带咽。汉族饮茶大多推崇清饮,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

去成都了解一下喝盖碗茶的习俗吧!盖碗茶盛于清代,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盖碗茶的习俗,而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来成都访问时,也喝过盖碗茶,可见其美名远扬。

饮盖碗茶一般有五道程序: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二是置茶,将3-5克的绿茶或花茶、红茶、沱茶放入茶碗中;三是沏茶,用滚烫的沸水冲茶至茶碗口沿,盖好碗盖;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叶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接下来去广州吃早茶。广东人早晨去茶楼喝茶是一种传统,无论是家人或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名“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横生。

广东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连喝茶带吃饭,因此当地人称饮早茶为吃早饭。时至今日,广州的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既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的式功夫茶,精美点心的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种,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然后我们再领略一些更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茶俗。

藏族饮酥油茶的习俗,始于盛唐时期。当客人被让座到藏式方桌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放到客人面前,主人提起酥油茶壶,摇晃几下,给客人倒满,但客人不可以马上喝,而是应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起酥油茶壶时,客人才可以端起碗来喝。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咸奶茶是其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需完整无缺,不然会认为不吉利,倒茶时,壶嘴或者是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向外,因为他们相信福从里来,福朝外流,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

蒙古咸奶茶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客自远方来,所行茶礼,入账后,女主人先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作席,摆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苹果等食物,再将奶茶烧开,为客人斟上一碗,而后主客边喝茶,边进食,边叙旧。席间,女主人需在一旁不断的续茶劝食,当客人不再想喝时,只需在续茶时右手五指分开,轻轻盖在茶碗上,意思表明“谢谢,不用再添了”。

回味茶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宾客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第一道查称“清苦之茶”,寓意是“创业,必先吃苦”;第二道茶称“甜茶”,寓意“苦尽甘来”;第三道茶称“回味茶”。白族人家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还是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款待宾客。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古老的茶食——擂茶,又名三生汤,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即可解渴,又可充饥。

擂茶

擂茶源于汉朝时的中原地区,于明清时期盛行于长江及岭南地区,因此,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异样、凤凰、常德等地;广东省的揭西、清远、英德、陆河,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栗等地。

关于饮茶的习俗,从古流传至今不曾中断。茶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今社会人文思想的展现。茶文化可以使人修身养性,静悟思考,也是我们传承的文化使命,历史使命。

cy316.cOM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茶俗之——哈萨克族的奶茶文化


哈萨克族是我国新疆北部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都过着季节性的迁徙生活。和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哈萨克人也喜欢饮茶,不过他们的茶通常带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奶茶。哈萨克族人民嗜好奶茶,他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奶茶已经成为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哈萨克人煮奶茶

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卷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熬开后,便可喝了。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暧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抓饭、几块羊肉、几块奶酪,就是一顿美餐了。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

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少数民族茶俗之——德昂族的茶俗


德昂族,也叫“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德昂族人也具有种茶饮茶的传统,甚至在他们的日常习俗中,茶叶在此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茶叶在德昂族的婚嫁中扮演的角色吧。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未婚男子,有自行择偶的自由。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并愿意缔结婚约时,男女即告之父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种“告”不是以言语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伙子趁父母熟睡之际,将事先备好的“择偶茶”置于母亲的常用筒帕里。母亲一旦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要为儿子提亲了。这时,做母亲的便与父亲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提亲人。提亲人去女方家提亲时,不必带别的礼物,只要在筒帕里装上一包茶(半市斤左右)。到了女方家后,亦不必先以言语表述,只需将茶放到供盘上,双手递到主人手面前,主人即知道提亲人的来意。女方父母经过媒人三次说合,认为男方确有诚意,即收下茶叶,表示同意。否则,即表示拒绝。男方父母知道女方家长应允儿女婚事之后,便请媒人再次携带茶叶一斤,另加酒肉若干斤,赴女方家宴请女方父母和老人、舅舅等。席前,先由男方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赠送茶叶一包,接着再由他们陪同男方以茶认亲,最后由双方亲戚以茶议定订婚礼物。

跨入德昂山寨人们可以处处感受到这个古老民族与茶的特殊感情。首先是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满了茶树,接下来是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以茶为礼的热情接待。客人光临,不是递酒,而是敬茶,有“说一句话,喝一盅茶”的习俗人。这茶水,是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均用大土罐炖在火塘边,随喝随沏,这叫“迎客茶”。遇上亲戚或好友来访,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敬茶。这茶是主人临时现采摘的新茶,主人先将锅盖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然后三番五次地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稍凉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进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即用滚烫的开水冲入罐里,待水泡全消,稍作烘烤,尔后,再倒给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表示以诚相待,友情长存。这叫“敬客茶”。客人告辞,德昂人仍然以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将自家常饮的茶抓一大把置于大土茶罐里,稍烘片刻,待喷出香味,即冲水继续烧开,然后,按人头每人喝一碗。边碰碗边喝,边喝边说道别的话,如送贵客,则要喝竹筒茶。竹筒是现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灌上清凉的水,便在火上烘烤。直烤到竹皮发黄,飘出醇香的茶味,然后轮流喝一口,直到喝完为止,意即让友谊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一个人做错了事,经众人教育帮助,本人表示悔改,重新做人,要邀长者到家中喝“回心茶”,喝茶的方式与喝“敬客茶”相同。两口子因某件事发生争执,感情上受到伤害,经父老乡亲们调解,两人言归于好后,就要邀长辈及亲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表示永远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少数民族茶俗之——畲族宝塔茶文化婚俗


畲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及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婚嫁、祭祀、节庆、茶饮等生活习俗,并保留至现在。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畲族人自称“山客”,古称“輋人”或“畬民”,通用汉语。

畲族茶史溯源应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茶经》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而根据浙江景宁畲族调查记载:“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年),即有雷姓畲民从福建的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往浙江处州青田县一带山区,砍伐山林,开垦田园”,种植茶树,已有1200多年历史。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志也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建寺山中,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闽东福安(坦洋工夫茶的产地)县志也载:这里在唐代就开始种茶,并有“比屋皆饮”之风。在1000多年前的福建长汀宣城畲族聚居点的上畲、中畲、下畲等村,就有“上畲上畲,无水煎茶”的民谚。可见在1000多年以前茶就与畲族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形成畲山无处不种茶、畲民无时不喝茶的习俗。

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而婚嫁用茶,在畲族中突出表现为“畲族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曾在福安与霞浦交界的松罗、溪尾一带畲族聚居地广为流传。这一婚嫁礼仪习俗将茶礼提炼、升华到一种独特的境界,成为畲族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畲族青年男女于结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挑选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当“亲家伯”或称“迎亲伯”,全权代表男方,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女家见“亲家伯”来,立即开大门鸣炮迎接,“亲家嫂”则搬一张板凳放在厅堂的左首让他入座:“亲家伯”要懂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座。接着,“亲家嫂”向他敬烟,但这时“亲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烟,先敬“亲家嫂”及其在场的人们。否则,就会被视为无礼,便点着鞭炮扔到他脚边,轰他,烧他的衣裤,取笑他。

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亲家嫂”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亲家嫂”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5碗热茶,这5碗热茶像叠罗汉式叠成3层:一碗垫底,中间3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他献给“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3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4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

“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例如,当“亲家嫂”端出“宝塔茶”时,就会唱道:“茶是好茶,我说大哥呀,茶是小姑子亲手采的,就等这一天来临好敬客。一碗一碗垒起,一天一天盼啊,日子都已垒成塔。人是佳人,小姑子要出阁,就请大哥你喝下这一碗碗茶。” 此时,“亲家伯”也以歌回应:“茶是好茶,我说大嫂呀,这茶是我家小弟亲手帮着做的,正配大嫂的好手艺。这一碗碗呀,情浓于茶。人是俊郎,小弟今天迎娶佳人,我说大嫂呀,一碗一碗拆下喝了,好日子还得从头来。”

有时“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唱的是:“迎新花轿进娘家,大男细女笑哈哈;树梢橄榄果未黄,先敬一盘‘宝塔茶’。”唱罢即给“亲家伯”敬茶,但“亲家伯”不能马上用手接第一碗茶,而要先和唱一段:“端凳郎坐真客气,又来泡茶更细腻;清水泡茶甜如蜜,宝塔浓茶长情意。”唱毕才按上述的办法去接“宝塔茶”,并加以分发,且喝完。

枸杞茶的传承发展


《本草纲目》就有枸杞能益寿延年的记载。枸杞全身均可入药,其叶又名天精草,能益精补肾,治五劳七伤;春天采其嫩叶作蔬菜炒食,其美名曰“油炒天精芽”。《红楼梦》贾府的宴席上就有这道菜肴,其味清凉可口。用其嫩茎或嫩叶,和海味淡菜同炒乌贼,风味尤佳。如将之与枸杞茶羊肉同煮,有除烦益志、补心通气、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枸杞叶煮水洗澡,可使皮肤光洁,能治多种皮肤病。枸杞的根皮称地骨皮,能清骨蒸潮热、消渴、祛风、降压、降低血糖。地骨皮经蒸馏所得的地骨皮露,是防治糖尿病、高血压、和夏季老人中暑的佳品,也是退虚热的著名饮料。

枸杞茶含有核黄素、菸酸、抗坏血酸等维生素,最适合用于美容化妆品。发用化妆品添加枸杞提出物,可防治脱发,使头发乌黑发亮。它对头发缺少人体必须微量元素所引起的黄发,白发,均有显著疗效,能促使头发黑色素的生成。枸杞提出物添加于生发露中,对斑秃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用于面部美容化妆品,具有营养皮肤的作用,可使面部皮肤细嫩光滑。枸杞具有滋养肝肾、明目等功效,久服可以延缓衰老,防治须发早白,故枸杞又名“明眼草子”和“却老子”。

《法生天意》中也有“枸杞煮汤沐浴,令人光泽不老”的记载。说明在中国古代,枸杞就已经用来美容和保养皮肤了。古代的养生家对枸杞十分重视,六朝时代的名医葛洪和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和孟冼都是医林的寿星,他们都爱喝枸杞泡制的茶、药酒。有名的药酒杞园酒,是根据此一方意,配上益智宁心的桂圆肉而成的,它能补心益肾、滋肝养血。古代泡制枸杞酒颇有讲究,并带有一定的唯心色彩。

《法生天意》载:“十五壬祭日,面东采枸杞子二升,以好酒五升,瓷瓶内浸,二十一日开封,入生地黄汁三升搅均,以低三重封口,更浸。侯至立春前三日开瓶。空心暖饮一杯,至立春后髭须却发黑。补益精气,服之耐老轻身。” 《外壹秘要》亦云:“枸杞酒补虚损,去劳热,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止肝虚目泪。用生枸杞子五升,捣破,绢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气,二七日服之。”

传承千年的地方茶俗——端午茶


进入六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但是,除了这些习俗外,在我国某些地方还存在喝端午茶的节日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千年古县松阳县了,这里的人们常常流传着一句话“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那么,什么是端午茶呢?端午茶的历史由来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茶

①什么是端午茶?

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茶与端午节密不可分,端午茶是随着端午节的产生而应运而生的,端午节的由来,在民间有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传说,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助吴伐越名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古代的祭祖节等等,尽管众所纷纭、对象各异,但是节日所表达的本意、内容、形式则大抵相似。

③端午节的历史

据大量考古研究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期,我国有一个史称百越族人的部落,为了永久祭祀他们的祖先,并求助于龙的神威驱病消灾、除灭邪恶,于是创立了祭龙节日,即端午节。在《风土记》记载:“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正中节,故作种种物避邪恶。”因此,在传统的端午节里不仅有吃粽子、包薄饼、赛龙舟等习俗,而且还有取午时水、饮午时茶、上山采集草药等风俗。从这种意义上讲,古人创立的端午节是一个全民族自我保健、去病防疫、避邪消灾的盛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利用端午节采集各种草药,制作端午茶也不足为怪,是一种反映农业社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象。

端午茶

④端午茶的采制

采集端午茶,松阳人十分讲究,因为端午茶是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在采集过程中,人们都习惯性地搭配一些既有药用功能,又甘醇清香的草药,使配制出的端午茶更清香可口。端午茶是由石菖蒲、山苍柴、坚七柴、山木通、食凉撑、倒妞刺、鱼腥草、大发散、金锁匙、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插田妞、六月雪、地匣儿、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等中草药配制而成。

而端午茶的制作从草药清洗开始,对采集的草药先进行分类净洗,还规定要利用端午正午时洁净的山坑水或饮用水,因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把午时水当作“神水”看待。传说以午时水洗过的草药制成端午茶,对防治百病更具神效;然后将洗净处理后的草药稍晾干,用柴刀剁成1~2厘米长的小段,在锅里略经炒制,再晒干或者切后直接晒干就成为松阳端午茶。

端午茶

以上就是关于松阳端午茶的文化知识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端午茶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松阳县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了。如今,这一茶文化习俗得以传承下来。作为当地百姓心中的“神茶”。松阳端午茶在如今医学技术进步的今天,也具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对于老百姓来说,喝松阳端午节不仅仅是出于治病,更出于对传统节日的一种仪式感,这也成为松阳县的一大文化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