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茶名,千万别误会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末千万别喝 绿茶茶叶末千万别喝 千万别用锡装茶叶

茶叶末千万别喝。

中国是茶的故乡,好多茶名字很奇怪,如果你仅仅是从名上来理解茶,那可能会误会很深。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就是想让大家可以更多全面地了解茶和与茶相关的知识。

1、茉莉花茶里没有花,是真的

茉莉花茶的主要工艺,就是“窨香”,或称“窨花”,即把茶与花混合在一起,让茶吸收花香,再把花除去,反复多次才形成了茉莉花茶浓郁的香气。

之所以要把花除去,是因为窨制过后的茉莉花香气几乎已经没有了,保留下来只可能会影响茶汤的滋味。

另外,茉莉花茶是花茶,并不是花草茶。(关于两者的区别,茶百科以后会讲到哦)

2、安吉白茶是绿茶,不是白茶

这个名字的“迷惑指数”绝对五颗星。

安吉白茶名字虽然带“白”字,但茶叶是按照加工工艺来分类的,它属于实实在在的绿茶。

安吉白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此茶产自浙江湖州市安吉县,春季低温时,茶树的芽叶发生变异,叶色极淡,接近白色,故称为安吉白茶。

3.君山银针不是白茶,是黄茶

如今白茶之白豪银针火了,不要看到银针就以为是白茶。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名君山银针,雅称“金镶玉”。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黄叶黄汤是其主要特点。

4、大红袍是乌龙茶,不是红茶

大红袍的名字

Cy316.com延伸阅读

身体出现这些情况,就千万别喝茶了!


近些年,茶叶的保健功效和养生功效被越来越对人接纳,大量的的科学研究与试验也表明: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茶叶这么好,是不是随便什么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喝呢?当然不是!身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就千万别喝茶了!

1.神经衰弱就别喝茶了!

神经衰弱是以精神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常伴情绪紧张、烦恼以及紧张性头痛和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如果身体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就不要喝茶了,因为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导致神经衰弱患者精神过于亢奋,就会引起失眠,加重病情。

2.患了肝脏疾病就别喝茶了!

还是茶叶中含咖啡碱的原因,咖啡碱等刺激性物质绝大部分要经过肝脏代谢,如果患上肝脏疾病还继续大量饮茶,会增加肝脏负担,从而影响肝脏的代谢能力,久而久之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

3.发烧了就别喝茶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某些茶会使身体温度升高发热甚至出汗,在饮茶上大家会将之称作“体感”,对于发烧患者来说,首要任务就是退烧,民间有谚语“发烧宜饿”,就是指通过减少进食来降低体温,而茶叶中咖啡碱不但能使人体体温升高,而且还会降低退烧药的药效,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体感”一说,发烧患者还是尽量避免喝茶为好。

4.患了胃溃疡就别喝茶了!

胃溃疡患者的胃比较敏感,不能过于刺激,而茶恰恰是一种胃酸分泌刺激剂,饮茶可引起胃酸分泌量加大,增加对溃疡面的刺激,如果胃溃疡患者常饮浓茶,就会导致病情恶化。如果实在嘴馋想喝,可以选择饮淡茶,加入糖、牛奶的红茶就是很好的选择。

5.营养不良就别喝茶了!

广义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或缺乏以及营养过剩两方面,这里我们指的是前者,引起这种营养不良症状的原因大多是食物摄取不足或者是饮食结构不合理,茶叶中的某些元素有分解脂肪的功能,因而很多人用饮茶来辅助减肥,而营养不良的人,再饮茶则会分解脂肪,从而加重营养不良病情。

6.贫血了就别喝茶了!

关于贫血了是否能饮茶,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铁结合成不溶性的终合物,使体内得不到足够铁的来源,说简单点就是,贫血患者喝茶容易导致身体铁离子的吸收,所以贫血患者不宜饮茶,尤其是不宜饮浓茶。女性经期不饮茶,也是这一类原因。

7.患有心脏疾病就别喝茶了!

现代人和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轻微的心律不齐、心早搏等越来越常见。对于心率过快、早搏或心房纤颤的冠心病者,要避免大量饮茶,尤其是浓茶,这是因茶中的咖啡碱、茶碱都是兴奋剂,能增强心脏的机能,大量喝浓茶会使心跳加快,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8.有尿结石就别喝茶了!

尿路结石通常是草酸钙结石,而好巧不巧的是:茶中也含有草酸,并且,茶中的草酸会随尿液排泄的钙质而形成结石,意思就是,如果尿路结石患者喝茶,则越喝结石会越多,毫无疑问这会加重尿路结石患者的病情,所以尿路结石患者,就别喝茶了!

茶虽好,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喝”,亲爱的茶友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如果不小心患有以上身体疾病,即使再嘴馋,也要克制住自己哦!

茶,千万别混着喝!


众所周知,酒混着喝,便成了鸡尾酒,不一样的混法会品出不一样的滋味。那么,是不是茶也可以像酒一样混着喝呢?当然不是!

之所以不能混着喝茶,是因为每一种茶都有它各自的品质和特点。将不一样的茶叶混合着喝,会因口感与功效的不一样而产生负作用。因而,茶叶通常不适宜混着喝。

茶叶为什么不能混着喝?

1.无法体会品茶的真正趣味

因为茶叶品种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导致茶叶口味有所不一样,每种茶都会有它们共同的香气与口感。把不一样的茶叶混在一同喝,会影响茶叶本身的观感与口感,使品茶失去趣味。

2.混茶喝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

不一样的茶叶混着泡会使茶汤浑浊,产生沉淀。这样一来,不仅味道不纯,并且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导致肠胃不适。

3.混茶喝容易导致“茶醉”

一次性喝多种茶,会因为过量喝茶导致血糖偏低,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了这种生理反应的话,很有可能就是“醉茶”了。

茶也能喝醉?没错,当你混着喝不一样的茶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过度饮茶,这时你就很容易醉了。假如发生“茶醉”现象时,可以马上吃些糖果类的东西,喝温开水或吃些菜肴等来舒解。

“茶醉”严重者可发生肌肉哆嗦,心率失调,甚至惊厥、抽搐,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危险信号,应当立即送医院救治,以免发生意外。

因而,通常来说,不建议我们把茶混着喝的。对茶本身来说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方式。品茶就是要品出每道茶的精髓,要是茶都混了,味道也就不纯正了,那么也就品不出茶本身的韵味了。

二、上拍

如送拍藏品经我司权威专家组审定通过,我司会与您签订委托服务合同,藏品会保留在马来西亚NP中央拍卖有限公司或者由您自行保管直至藏品成交或合同期结束。

上拍藏品费用问题:

1、签约客户需为上拍藏品支付部分策划、宣传、预展费用。

2、上拍之后,若拍品成交,我司会对委托方收取藏品落槌价8%的佣金(东西成交策划费用退还)

a、若拍品流拍,我司不收取您任何流拍费用,并且我司同意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内,甲方上拍藏品继续享有我司组织的一切预展、上拍活动,直至成功交易,期间产生的一切宣传上拍费用由我司承担。期间甲方可将藏品取回自行保管,我司将原物退还!敬请阁下放心

一件藏品能卖出高价,除了它本身的价值,运作公司对它整体的包装和宣传,也占非常大的功劳。作为专业的艺术品展销公司,拥有行业内最专业的策划和营销部门,拥有强大的线上下全媒体平台,让艺术品交易实现成交价最大化。

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


很多人喝茶,仅凭一口,就妄下定论。入口苦涩,他就觉得这不是好茶,这是冤枉了茶的“苦涩”。

事实上,懂茶的人往往不会凭借茶的苦涩度来判断茶的好坏。茶的苦涩味只不过是茶的一种本味,从来都存在,但从来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

带有“苦涩味”的茶,不一定是不好的茶,往往还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

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亦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必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造成茶的苦,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这样的苦和茶本身有的那种苦味,是完全可区分的。

同样,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茶之涩主要是由茶多酚类(主要是儿茶素、酚酸、缩酚酸等物质)、醛、铁等物质对人的味觉作用的结果。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涩,在茶的诸味中常常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甚至不及苦。苦尚可清火解毒,有所谓“良药苦口”之说。而涩则令人难以下咽,味何以堪?所以茶人们制作茶品时,往往为祛除涩味而竭尽努力。

在茶叶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涩其实可以说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证明,苦涩化得快,证明制茶工艺好,是好茶。

所以,你可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反而要懂得鉴赏与分辨它,这样才不会错过了那些好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