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烤茶:承载3000年茶文化变迁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茶文化。

揭秘海拔2000米乌蒙高原云岭深处的烤茶文化,毕节当地已发现的古茶树超10万株

非要准确描述毕节古茶的属性,只好借用博尔赫斯的句子:同时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古茶是时光和自然的双重锻造,在北纬28度以南的乌蒙高原云岭深处,古茶树历尽春秋依旧遒劲,更完好地保存了古老的烤茶文化。而据毕节当地介绍,这样的古茶树已发现超过了10万株。Www.Cy316.coM

从70年老茶馆到700℃烤茶

一筒百年老茶,在香港能拍出港币2632万的天价。而在1300公里以外的内陆腹地,古树茶演绎人间的方式决然不同。贵州毕节,倒天河畔老巷,70年的杨家老茶馆依旧嘉客满庭,“大杆杆茶”拥趸无数,一碗茶2块钱,无限续杯。

这种别致饮品,由当地原生古茶树土法炒制而成,混合茶叶、茶梗、茶果,滚烫的开水浇下去,第一泡茶味犹淡,第二泡和第三泡就显出不一样的老劲来,拨开茶沫,浅啜龙吸,鼓动双腮,顿时唇齿留香,遍体生津。

老茶馆里的耄耋老人透露了毕节古茶的秘密:乌撒烤茶。乌撒,即毕节市威宁县的古称,位于贵州西部边陲的乌蒙山区,煮茶时炭火的温度需达到700℃,是以彝族居多的多民族的聚居地。源于古夜郎时代的乌撒烤茶,是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茶文化,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乌撒烤茶有一种古老的茶艺名叫“乌撒八步”,藏在鹤舞草海的威宁海拔2278米的香炉山上。一缕瀑布从断崖跃空而起,在海拔2275米的茶园里,人们围坐火塘,犹如穿越到史前时光。

起头是“夜郎布阵”,火盆、炭火、砂罐、茶杯等器具一一列阵;第二步则是“奢香沐火”,玉手炭堆烘罐,自有风情万千;第三步“鹤舞高原”,老茶入罐,香气四溢,黑色茶罐上下翻飞,与雪白的炭堆相映生辉,有如黑颈鹤舞;第四步“凤饮龙泉”,悬壶高冲;第五步“草海飞雪”,茶水沸腾,茶沫如雪飞散;第六步“落隐煨茶”,黄昏时分,烤茶共火云一色;第七步“布摩施法”,出茶分杯,播撒甘露;第八步“索玛奉茶”,茶慰风尘。

2005年,威宁中水汉墓群鸡公山文化遗址,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陶罐如今静静地安放在博物馆,和毕节匠人廖亮清按照传统方法烧制的砂罐并无二致。这是比窑烧工艺更为古老的堆烧工艺,从5000年前穿越而来。

清池贡茶传承人的技艺

毕节古茶明清时即已闻名遐迩,其中,毕节金沙县的清池贡茶制作技艺,作为毕节唯一的茶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地传承下来。

罗家在清池回龙湾世代居住,传家有三宝,“唯读唯耕唯制茶”。78岁高龄的罗家志,正是清池贡茶第八代非遗传承人,声如洪钟,着长衫而白布包头,一站到炒锅前便眼中有光,手掌翻飞有如武林宗师。

毕节古茶是包括古茶树生态资源、独特制茶工艺和原生态饮茶方式于一体的古老传统,据说当时进京贡茶,还要配上当地的山泉一同奉上。

清池贡茶工艺,包括毛尖和杆杆茶两个部分,古茶为料,工艺独树一帜:比如会用木棍或石棒在平滑石板上搓揉茶叶,甚至是将茶青放到石臼里挤压搓揉。

罗家志老人逐一诠释贡茶技艺:巳时采、骑火炒、均揉之、焙之快、陶罐藏、山泉煮。炒茶前后三道火,必须精到把控。第一道武火“杀青”,放进簸箕凉冷,从轻到重搓揉;第二道文武火“收汗”,双手搂起茶叶往上抛,让热气散发,感觉80%干后,竹箕摊晾回润,揉捻定型;第三道微火定香,提毫,摊晒,收进阁楼,交给空气和时间,暗自改变茶性,数月后取出,再次入锅提香,老砂罐烤香,冲以滚水,顿时茶泡翻滚,奇香四溢,汤色黄亮。

在山野农家,如果运气好,还能遇到柴火煮玉米的水,用来冲茶,更具山野风味。

古茶原乡茶树超10万株

西南高原的万壑千谷,为古茶树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毕节地处川黔滇三省交界,正是野生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紧邻发现唯一茶籽化石的贵州晴隆。

据了解,野生大茶树基本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毕节地区地处古茶原生地核心区域,正是古茶资源宝库的重要单元。这里已经发现的古茶树超过10万株,多为秃房种,尤其珍稀罕有,分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分布极为广泛。古茶树蓬勃之处,大自然极微妙地构建了复杂的生态平衡,无须人力介入,所制茶品条索紧实、汤色明亮、香气丰富、味浓耐泡,兼具了小叶种的高扬香气和大叶种的醇厚茶味。

2014年评比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毕节独占两席,纳雍水东乡姑菁村和金沙清池镇双双入选。201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向毕节市七星关区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荣誉称号。

2013年对毕节古茶树的普查发现,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茶树有120余株、500年以上的有2500余株。从金沙县清池镇大坝村、源村镇石刘村、石场乡构皮村、桂花乡滥坝村、岩孔街道箐河村、后山镇天灵村、岚头镇三桥村,到大方县果瓦乡,再到毕节金海湖新区竹园乡海马宫村,直到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以及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织金县绮陌街道中坝村杨家湾组、中寨乡石丫口村和沙坝村,以那镇五星村,都有古茶林的身姿。

清池镇阳波村,一棵大茶树耸立山间,测定树龄超过2000年,树高13米,主干胸径58公分,树冠覆盖面积48平方米,至今每年都还能采摘上百斤茶青。大唐最负盛名的孤儿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盛赞贵州古茶的美好,《续茶经》亦有记载:“威宁府茶出平远,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古茶的追随者们

清池贡茶传承人任希鹏至今记得,他大学毕业后,炒出的第一锅茶成了向同事表达善意的礼品。“茶盐米豆,在我们这里是最重要的四件东西,无论是人情往来,还是重要仪式。”

漫山遍野生长的古茶树,记录了村子里的所有重要记忆。或者可以说,村子其实是在古茶树的怀里长出来了。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回味悠长,有许多人因为古茶的动人心魄,选择追随古茶。金沙县源村镇至今流传着名士张功锡的传说。他看中了漫山遍野的野生茶,决定来此定居,三代经营茶叶,成了百万巨富。

而在纳雍县姑箐村,宋安品是宋氏家族因茶而迁的第十代。纳雍姑箐村,因存有众多小乔木型古茶树而闻名。站在一株一千六百多年的古茶树下,四周草木莽莽,丛生如海的青蒿,高大的漆树、枫香树,漫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混合出神秘而悦人的香气。村民王鹏从树上摘下几片嫩茶递给我们,放进嘴里,丰茂自在的野意顿时席卷而来。这滋味层次极为丰厚,比苦味和药味的集合更加浓郁,更具标志性的是若隐若现的幽兰香。

在海马宫村村主任简永康家中,依旧悬挂着乾隆年间先祖简贵朝的得中解元时所刻的牌匾。他说,简氏一族,同样是为种茶,迁居到海马宫村。简贵朝为乾隆年间举人,入翰林,历任文登知县、礼部清吏司主事、国子监祭酒,工书法。而他的后人简永康,忠诚地传承着海马宫贡茶的制茶工艺。

古茶与人的感情是如此复杂纠葛。在最艰难的时节,有人选择伐树种粮,也有人坚持传承。不论如何,古茶是这片山野心底最柔软的香气。

小编推荐

北京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于北京茶文化发展窥视历史变迁


北京,现在中国的首都,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北京外边上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内心却有抹不掉的古朴历史。北京人爱喝茶,北京文化又兼具包容性,因而在北京能够喝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茶叶。根据不同的喝法儿,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儿。下边小编将为您介绍一下,带您来体验体验老北京的饮茶历史。

头一种喝法儿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走长道儿,甭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城还有一路喝茶的,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既然喝的是讲究,那一般的茶馆还真伺候不了这路人,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可以了,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甭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甭管您怎么讲究,它都能伺候你,它比你还讲究呢!不过,你既然是打算讲究一下,就免不了要花上几个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讲究那么一回、两回的还可以,真要是天天这么个讲究法,恐怕还真招架不住。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甭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怎么着还不得弄壶“高末”喝呀。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派,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透”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干营生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当,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比咱们上班都守时。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西洋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有的茶馆专作某一类人的生意,你比方说打小鼓收旧货的小贩,他们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馆歇脚聚会,一边喝茶,一边交换情报,他们管这地方叫“攒儿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馆聚齐,一边喝着茶,等着包工头儿来叫人,他们管这儿叫“口儿上”。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变了,市场条件也变了。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没了,蹲茶馆也蹲不起了。大茶馆日渐萧条,相继歇业,代之而起的是各类中、小型茶馆。这些茶馆分为专卖茶水的清茶馆;以听评书听大鼓为主的书茶馆;以及附设棋案的棋茶馆,接待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客。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其中以什刹海最为着名。每年自立夏到秋分,沿着海子北岸形成了一条茶棚长廊。后来这些茶棚日益发展,并且迁入了各大公园。象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上林春;北海公园的双虹榭、漪澜堂;以及太庙的后河等处。

清末民初,前门外一带先后出现了几处新式的市场,象劝业场、青云阁、首善第一楼,再加上先农坛北边的城南游艺园,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里边都开了一些南式的茶社或茶楼。等到北京城各大公园的茶座相继开张之后,这种茶社的生意也就一蹶不振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北京城里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被固定在一个个的单位里,一个个的岗位上。除了少数老年人,北京城里几乎见不到闲散人。大家都在用同一种模式,按照同一个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没工夫坐茶馆,也不屑于坐茶馆。这么一来,北京城里可就看不见茶馆了。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才又出现了新型的茶馆,可现有的茶馆与老茶馆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老舍茶馆的茶客主要是外国旅游团,茶馆在向游客们展现旧京文化,所以它在硬件方面尽可能地再现了旧京大茶馆的风貌,而且显着比任何一家旧京大茶馆还都要奢华。尽管天桥乐茶园已经作出努力,希望普通的北京市民也能常到茶园里来,但它最根本的宗旨在于表现并提供旧天桥的平民文化一种已经消失了的文化,因此肯定要有不小的一笔投入,这个目的并不容易达到。

其实,无论是今天的北京平民还是当年的北京平民,他们对茶馆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适于休息,适于交流的环境。茶是话引子,茶馆就是谈话的环境。他们的这种需求就象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常规需求,而不是特需。俗是俗了点儿,可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这会儿要想约个朋友谈点儿事,谈桩生意,多半是去饭馆,推杯换盏,面红耳赤,大呼二喝,燥得不行,累得不行。还是茶馆更放松一些,更清雅一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得替企业家们想一想。茶馆这种环境是需要地皮的,这会儿的地皮这么贵,真要是开个大家伙儿全都能接受的茶馆,一个月下来,刨去税钱、房租水电、各项的挑费,还能剩下什么了?茶钱能赚多少?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快餐店、冷饮店和酒吧的竞争,足够企业家们掰手指头的了。

看样子,茶馆这一行要想再现它往日的辉煌,大概是够呛了。不过,近来也还是吹来了一股新风。有两家书店,在他们的店堂里各自辟出一个小小茶室,读者们手翻新书,口啜香茗,茶香和油墨的香气混为一处,书文化与茶文化合成一体。别的商店都在努力扩大店堂,这两家书店的经营者却割出店堂为读者提供一种环境,这也算是独辟蹊径吧。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人饮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北京的饮茶文化包罗万象,其融合了各地的饮茶文化后又衍生出自身独有的特色,老北京人如今在历史的发展下,也在不断学习,吸收着其它文化的精华,并进一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云南启动2017滇茶文化科普年


5月9日讯 昨日,云南昆明举办了一场以“茶为国饮,健康国民”为主题的全民饮茶日活动,同时代表着滇茶文化科普年启动,2017滇茶文化科普年以“古道滇茶丝路飘香”为主题,跟第九届全民饮茶日昆明开汤仪式一同在昆明雄达茶文化城举行。

云南启动2017滇茶文化科普年

当天,中国第九届全民饮茶日分设在昆明、楚雄、大理等14个州市的50个免费赠饮点同时启动。活动期间,主办、承办单位将分赴昆明市区慰问一线工作的交警和环卫、保洁人员,还将向市民发放3万份茶文化科普知识读本。

此外,2017滇茶文化科普年活动中,还将每月定期在全国各地茶文化城举办“滇茶公益大讲堂”、“滇茶文化丝路行”、“滇茶杯茶王、茶后品鉴会”等活动;在昆明各大院校举办“滇茶文化进校园”科普活动;组建滇茶文化宣讲团在全国巡回宣讲;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将开辟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等九条精品茶文化旅游路线,让世界了解滇茶,让滇茶走向世界。

本次活动得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的指导,由云南省国际商会、民建云南省委文化委员会主办。

湖州茶文化:承载古代智慧 与“一带一路”共促共进


湖州茶文化承载古代智慧,一直绵延至今,与时俱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湖州是中国茶叶产区和茶文化的发源地,7月7日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一带一路’一实践,共兴共赢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湖州当地的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学习。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运输产品之一,是历经四五千年而不衰的中国文明代表,据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湖州是中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为感受“茶香天下,茶行大道”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党员传承茶文化。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一带一路’一实践,共兴共赢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7日来到湖州当地的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学习。湖州的茶文化承载着古代的智慧,一直绵延至今,与时俱进,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活动当天。团队一行人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茶圣”陆羽的塑像巍然矗立在门口,工作人员介绍道:“陆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一圈两基地”作为布馆理念,即以陆羽为代表的茶文化圈的杰出人物和《茶经》为布展核心圈,通过收集各种版本的《茶经》,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茶经》藏品最齐全、品质最经典、范围最广泛的茶文化博物馆,为湖州陆羽茶文化博物馆成为全国茶文化学术研究基地与茶文化体验基地奠定基础。”团队成员无一不感叹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无形中增添对茶文化的敬佩,茶文化的发展不仅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茶文化源于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传播到全世界。以茶为媒,实现茶文化与“一带一路”共促共进,以茶会友,实现茶文化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通过致力于茶文化的发展,促使中国茶叶成为“一带一路”的新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