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遇中伏,还需喝茶祛暑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喝茶对牙齿 喝茶的好处 喝茶对牙齿好吗

喝茶对牙齿。

今年立秋是在农历的七月初八凌晨的三点多钟,和往年相比,今年立秋的时间比较早一些。所以在农村这种年份被称为早立秋。俗话说的好“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如果根据俗语来说,今年立秋过后出现秋老虎的几率不大。

但今年立秋比较早,却与三伏天的中伏凑在一起,看来,即使没有遇到秋老虎,估计天气也不会那么凉快得那么早,还需要热一段时间。

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

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而今年立秋是中伏,很有可能白天天气很热,晚上就会有凉意。天气温差大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的,记得早晚添衣。

人体也从夏日虚脱逐步趋向饱和发展,不过人体内还是缺少较多的微量元素和水分子,精神方面也是因为秋意的阵阵来袭而感觉疲倦和困顿;所以在天气逐渐转凉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茶性与天气相符合的原则,选择茶性较为温和的半发酵乌龙茶来饮用,这类茶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更是被誉为打开人体嗅觉系统的艺术师。

秋天适合喝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青茶汤色金黄,内质馥郁,其味爽口回甘。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温热适中,常饮能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

乌龙茶习惯浓饮,注重品味闻香。冲泡乌龙茶需100℃沸水,泡后片刻将茶壶里的茶水倒入茶杯里,品时有清心怡志之韵,齿颊茶香四溢。

Cy316.com延伸阅读

立秋过后,如何喝茶养生?


秋后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国人自古喜茶,而不同种类的茶叶也有着不同的功效。同样,在预防秋燥方面,茶叶也自有高招。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凉爽的秋天到了,为了弥补入夏以来的亏空,通过吃炖肉将夏季身上掉下的膘重新补回来的方式就是常说的“贴秋膘”。相传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秋风一起,不少人食欲大开,饮食上过于油腻荤腥,此时不妨多喝茶来解油腻。

那么立秋后喝什么茶呢?

1、金银花茶

金银花也是民间常用的药材,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可在炎热的天气饮用,以清热解毒,预防中暑。取金银花茶5到10克,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焖上几分钟,茶汤的色泽和味道会更佳。由于金银花偏寒,并不适合长期饮用,特别是虚寒体质或者女性月经期间禁止饮用,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2、莲子心茶

泡莲子心茶一次使用2克莲子心即可,也可以取3-6粒与其他茶一起泡。在多款自制饮料中,莲子心茶可能是最“自讨苦吃”的了。莲子心是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性寒,有清热、安神、强心的功效。其清心火的功效特别适合因为心火内炽所致的烦躁失眠者饮用。

3、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乌龙茶之首,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

富含铁、钙等矿物质,含有促进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可抑制脂肪的吸收,并使多余的糖分难于转化成脂肪。由此,人们赋予了武夷岩茶“负热量饮料”的美名。如果长期饮用不仅能降低胆固醇,而且有助于人减肥和健美。

4、普洱茶

陈年的普洱生茶经自然陈化和发酵,变得柔和甘醇,已无新茶的刺激性;普洱熟茶则是由生茶经过了人工发酵,科学证实普洱茶具有溶油祛脂、调节代谢、防辐射等多重效果,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酯减少,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同时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5、小青柑—柑普茶

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秋季到来,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干燥易伤损肺阴,易肺部不适,口干烟燥,干咳少痰,便秘等。

柑普茶,秋季润肺化痰,防咳养阴,理气调中,健脾和胃,消积化滞。加上陈放多年的老熟普清新甘爽,健胃,降脂,性温和和失眠,老少皆适合,特别是中老年人养生。

《中医手册》:“橘皮以广东新会所产为佳,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泻。消食化痰,清胃生津。”

立秋要防“秋老虎”,防暑降温要继续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有时暑气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怠慢。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茶疗尝试

1.苏叶茶:具体做法是选取生姜、苏叶各3克,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洗干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天喝2次,上下午各温服1次。

2.萝卜茶:此茶能清肺热、化痰湿,加少许食盐既可调味,又可清肺消炎。主要选用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稍微加点食盐调味,再将茶叶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

3.银耳茶:此茶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功效,特别适用于阴虚咳嗽。可选用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后加入银耳汤里,搅拌均匀服用。

4.桂花茶:此茶适用于口臭、风火牙痛、胃热牙痛及龋齿牙痛等。可选用桂花3克、红茶1克或绿茶3克,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分钟后便可随时饮用。

5.苦瓜茶:此茶有利尿等功效,可把苦瓜去瓤装入绿茶,挂在通风处阴干,饮用时切碎苦瓜后取10克用沸水冲泡即可。

6.茄子茶:主要是治疗气管炎。可把秋茄子的茎根洗净晒干后切碎,加入绿茶,用开水冲泡。

立秋,该如何喝茶养生?


豆雨初晴浣溽埃,报凉梧叶堕阶苔,一声新雁南楼外,早送西风信息来。

2018年8月7日21时31分,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暑去凉来,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

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余热未消,气候干燥,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疲乏无力,中医上称之为“秋燥”、“秋乏”。

秋季养生宜喝茶

《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大家想要防暑防秋燥,需要多喝茶。并且立秋过后,很多人受到“贴秋膘”的老谚语的影响,饮食上过于油腻荤腥,此时不妨多喝茶来解油腻。

饮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秋季已至,此时饮茶养生也有一定讲究。

宜选温和的茶

秋季养生讲究温润之道,宜选择性质温和的茶,首选熟普。

根据“燥则润之”的原理,秋季燥,饮普洱茶恰可以为人体补充水分,暑气未尽寒凉将至,普洱茶性温和,汤色红浓透亮,茶汤滋味纯正,甜醇顺滑,喉韵悠长,润而不燥,怡情雅性,解除油腻,长饮不疲,是立秋后爱茶人士的最佳选择,适合日常饮用。

喝茶要适度适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浓浓的茶汤不但可以解渴更可以提神。但是喝茶不是越浓越好,越多越好,喝茶必须适量,切忌贪多贪浓。

因时而喝茶

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不同的时间段人体对不同的茶有适应性选择。

上午喝绿茶,开胃醒神。下午喝花茶,具有安神解郁。晚上喝红茶,消暑解脂,且古树红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晚上饮用。

以茶入枕,安神助眠

用茶制枕,古来有之,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以茶入枕,可明目清心,通经络,延年益寿。”古代诗人陆游就终生使用茶枕,80岁仍耳聪目明。

做茶枕要用什么茶叶?

做茶枕要茶树上的老茶叶,老茶叶有浓浓的茶香,但用来泡茶,口感极不佳,所以茶农一般会把其摘弃,正好废物利用,需阴干使用,而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否则会使茶叶香气散失,功效降低。

茶枕有什么保健功用?

茶枕以“凉头热脚”和“闻香疗法”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

枕芯茶叶散发出清新的香味,调节中枢神经,改善睡眠质量;使茶叶中上千种有效成分,通过吸纳和透皮作用充分被人体吸收,达到明目健脑、健康睡眠的效果。

茶枕适合什么人群?

茶叶枕头适合新陈代谢旺盛,尤其头出汗比较多的人使用。因为有的人睡觉的时候出汗多了容易把枕头弄湿,这样一些病原微生物、螨虫、灰尘等落在枕头上,会诱发支气管哮喘症或者感染皮肤病,特别是孩子用最合适。

明目清神,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使用可以保护视力、去眼疾、清脑安神、祛青春痘;成年人使用好处就更多了,如可以抗病毒、抗辐射、降血压、养颜明目、清热解毒以及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等。

疲倦的秋日午后约三五好友,来三千茶农茶生活馆,静静地聆听一首低吟浅唱的乐曲,茶与音乐相得益彰,使人在修养生息的境界里更加安静祥和,退却夏日的暑热,赶走秋日的烦躁。

喝茶也能补血还需对症下药


当今现在,有营养过甚的,也有营养不良贫血的,相信很多贫血患者也喜欢喝茶,那能喝吗?贫血患者是能喝茶的。但关键要看喝的是什么茶。一种补血茶不但能补血还能养宫,建议女性多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茶能补血。

气虚型——有气无力

在门诊中占4成为最多数,常伴随头晕疲倦、面色苍白,月经量时多时少、经痛等症状。

大部分气虚型的患者中是久坐少动的上班族,因坐着时身体的气流比较不通顺,就会表现在女性子宫卵巢方面的疾病,因此选用太子参等药材来补中益气。

注意:正患感冒的人不能喝。

材料:太子参11克、麦冬11克、五味子2克、当归6克、川芎7克、木香7克、炙甘草2克、泽兰7克。

血虚型——并发气虚

血虚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最常见症状就是贫血头晕、脸色苍白、怕冷、心悸,如果贫血体虚容易使血液循环不良,提高发病的可能,这时除了补血的药材,也会加入如炒白术等补气虚的药材来缓解。

注意:肚子易胀气的人不宜饮用。

材料:当归11克、熟地黄2克、鸡血藤7克、川芎11克、炒白术7克、五灵脂7克、炙甘草2克

血瘀型——血滞不顺

此种体质患者约占2成,症状表现是唇色偏红或偏白、手脚酸麻、生理期经血量大且血块偏多。

由于阴虚阳亢致气血逆乱,血流不顺畅成瘀,在生活中要避免吃冰冷食物,勿让血瘀加剧。

注意:常拉肚子的人不宜饮用。

材料:当归7克、川芎13克、木香7克、香附7克、元胡7克、泽兰7克、五灵脂7克、炙甘草2克。

今日立秋,宜多喝茶!


今日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也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分为早秋、中秋前后和晚秋三个阶段,其中早秋热湿,立秋即为早秋之始,所以人们在起居上应提高警惕,原则仍以清热祛暑为主,注意养生。

立秋气候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

根据新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今年立秋准确时间为下午3时39分,属于“晚立秋”,按老话,今年立秋以后还要热一段呢!

立秋养生

天文专家表示:立秋之后,早晚风凉,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值此时节,公众要注意保健防病,否则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1、立秋撞上三伏天,谨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养生专家提示:“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节,市民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2、立秋养生---收敛阳气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

3、立秋养生---养肺护肝

肺属金,而秋季大地一遍金黄,故肺主秋季。另外秋季主收,燥为秋季之主气,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而秋天属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这种气会抑制你的肝气、肝血的生发。肝开窍于目,所以这时候呢眼睛的视力就会有所下降。应该注意护肝早睡,早起。

立秋喝茶

立秋之后,季节交替,余热未消,气候干燥,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疲乏无力,中医上称之为“秋燥”、“秋乏”,此时饮茶养生讲究温润之道。

很多人受到贴秋膘的老谚语的影响,饮食上过于油腻荤腥,殊不知当下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根本不需要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所以,宜饮老生普、熟普和青茶等。陈年的普洱生茶经自然陈化和发酵,变得柔和甘醇,已无新茶的刺激性;普洱熟茶则是由生茶经过了人工发酵,科学证实普洱茶具有溶油祛脂、调节代谢、防辐射等多重效果,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酯减少,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同时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乌龙茶、岩茶、大红袍等都属于青茶。青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

今日立秋,如何喝茶养生?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

农历七月,初秋。“七月流火”的“火”其实是指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意味着暑退秋至。这个火星是古人所说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天气相助的“相”——天气相助而万物长成。七月还被称为“兰月”,泽兰七月开莹莹白花,有一种温馨的清香。

宋朝时,宫里在立秋有一个习俗,就是将种植在盆内的梧桐树搬入大殿,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启奏:“秋来了”,梧桐应声落叶,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除了落叶,还有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暑气未尽而千百种虫已经感应到清气,在最后的夏夜“飞光千点”,发出鼎沸虫声。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寒气将至未至的初秋,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刻就此来临了。

三候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丨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此刻。“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二候白露降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丨“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万事有迹可寻,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农谚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风俗

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烘烘,预示秋后天气能凉爽。老北京习俗,立秋日戴楸叶(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取其秋意),吃莲蓬、藕,赏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贴秋膘”。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飐是风吹飘摇。

清代在立秋这一天,会悬称“称人”,和立夏所称之数对比,如果体重轻了,今年夏天则为“苦夏”,人在盛暑往往食欲不佳,凉风一起,是时候补回些斤两。

而秋风一来,胃口又开,就要“贴秋膘”。立秋“贴秋膘”的说法

解毒祛暑夏季安


炎夏时节,为了清热解毒,养阴祛暑,止渴益身,使机体得到水分的补充,以达防病之目的,特介绍解毒祛暑小方供选用。 一、盐茶饮:取绿茶10克,食盐2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具有生津解渴、清热除烦等作用,适宜常人平素饮用,是防暑降温的好饮料。 二、绿豆汤:取绿豆200克,加水300毫升,煮汤取液饮用(可酌加白糖调配),有清暑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作用。 三、双花白菊饮:取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白糖3-5克,频频饮服。有清热解毒作用。 四、香薷饮:取香薷2克,扁豆、厚朴各5克,水煎取汗饮用。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作用。 五、麦冬山楂饮:取麦冬、山楂各10克,用沸水冲泡,待凉即可饮用。有健脾胃、生津止渴、消毒散瘀等功效。 六、玉米须茶:取玉米须20克,洗净用沸水浸泡后饮用。有通便利尿之功效。 七、决明子茶:取决明子100克,经文火炒至微黄(不焦枯为度)置入有盖玻璃瓶中备用。每次取5克决明子,于有盖茶杯中加沸水冲泡后饮用。有散热祛风、清肝明目的作用。 八、五味枸杞饮:取五味子50克(用小纱布袋装好),枸杞子50克,置于砂锅内加净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沸取液弃渣,将其汗倒入盖杯中,加白糖20克搅匀即可分次饮用。有健脾胃、补肝肾和生津止渴之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