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四之涩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乌龙茶滋味 茶的五种味道 红茶为何涩

乌龙茶滋味。

四之涩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在茶叶审评里,涩味不一定就会被评为“涩”。只有茶留在口里的知觉持续有涩感,我们才能评为“涩”。

茶的涩味非常有趣,不能因为茶涩而说它不是好茶,反之亦然。但是,专业的茶人却可以借由茶的涩味之中的不同特点来判断是不是好茶。

有没有晕头转向的感觉?难道涩还分很多种吗?

确实是这样,涩这个感觉的分类有很多。

有一个大家讨论得最经典的:“涩味化的快不快”。好的茶,入口的涩味很快就会消失,并且在口腔内,涩味消失的地方不断生津,同时会感觉伴有香气的缭绕。

涩还分粗和细。我们大多数是不喜欢粗糙的涩味的,“粗涩”便是级别较低的茶才有的特点。细腻的涩,有时候带来更微妙神奇的感觉,像一层轻柔的纱,在口中还会慢慢变化。除了粗细,还有一种微微的涩,在一些高端茶上会出现,只会在舌尖带来缓缓的按摩感,很是舒服。

有一些茶友闻涩变色,不爱涩的味道。其实这样就损失了真正地去了解“涩味”的机会。就像看到一个长相不好的人,接触下来,也许他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会带给你惊喜。由此看来,涩这个滋味,其实有着很多精彩之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里,也许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喜欢的东西,其实有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它。这样,我们也许会失去跟我们最喜欢的东西邂逅的机会。说不定目前的不喜欢,会成为日后的最爱!这个道理我是跟一位十六岁的少女学的。

当时我同岁,是好朋友。聊天的时候得知她计划着要去做许多事情,而且那些是她不爱的事情。

我问:“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主动去做这些事?”

她答:“因为可以开阔我的心胸。”看啊!那个年纪,便已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特质了。十数年后,她让我帮忙寻茶,只有一个要求——涩一点的茶。

涩的世界,精彩。

今日课堂总结:

细腻的涩,有时候带来跟微妙神奇的感觉,像一层轻柔的纱,在口中还会慢慢变化。

小编推荐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七之润


七之润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喝茶最基础的功能不就是解渴吗!

润,指的是茶对口腔的滋润特点。而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生津”这个滋味。

有时候喝完茶,很长的时间下来,口里都微微地生津,于是便会觉得嘴巴和喉咙里一直被滋润着,很是舒服。

与此相对的,如果茶存在明显的工艺缺陷的,有时候喝了,反而喉咙里会觉得干。润,是茶的基本功能,却也需要合理的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在正常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茶都有生津的特点。只是常规生津的感觉不会太强烈。

生津的部位在两颊和舌底。强烈的时候,生津跟回甘交叠,难分难解。一阵阵犹如脉冲的生津,让回甘也感染上了波动的特点。尤其在品饮单丛茶的时候。

品质高的好茶,还有“舌底鸣泉”之说。舌底鸣泉,是对生津非常明显的描述。像是舌底有泉眼完全打开一般,清泉不断涌出,还带有甘甜和茶香。有这个特点的茶便是极好的茶了。舌底鸣泉会比较多地出现在普洱茶之中。比如高端的古树茶,或者是存放得当的老茶。

舌底鸣泉的感受是非常舒服的,仿佛自身自带源源不断的溪流,是一种很惊喜的滋味。

在生活里,我们时刻都需要被滋润,包括了身体和心灵。滋润,是我们对外界的索求。像“生津”这样的自体循环的滋润,是有限度的,因而也显得更加珍贵。

我们常说,小草需要雨露。小草渐渐地把雨露内化成为自身所需,于是才能充满活力地成长下去。滋润是雨露,被滋润的是小草。小草本身也有任务——学会被滋润。

我们身边有太多可以滋润自己的存在了,于是,学会选择滋润我们的事物,还有选择滋润的方式,达到有效滋润就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比如说,补充水分,那么,我们选择喝水,还是喝茶?喝什么水,喝什么茶?还有怎么喝,喝多少等等。这些因人而异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感知和学习,学会被滋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会被滋润,有时候也像老人们常说的:选个好媳妇,可以润泽三代。怎么选,也是极讲究的。

仔细的品味茶里的各种滋味,用品茶代替牛饮,可以更充分地打开我们的味蕾,也打开我们对茶的吸收能力,让茶,给予我们更充分的滋润。

今日课堂总结:

润,是茶的基本功能,却也需要合理的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五之甜


五之甜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甜的滋味在舌尖,而苦的滋味在舌根。这是一组有趣的现象,似乎意味着甜跟苦就是永远分不开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苦,喜欢甜的人更多。以至于人们对甜味的运用有点过于泛滥了。

加糖加奶的喝茶法,不也是人们酷爱甜味的一种表现吗?糖的运用,在红茶的加工之中,近几年有种常见的加糖法。用这样的方法加工而成的茶很甜,却是浮在表面的甜。每次在鉴定选茶的时候,我首先会把这类茶排除掉。

茶里面原本就有天然的甜味。这种天然的甜,是一丝丝的,清新的,很纯净的感觉。茶还有回甜的现象。所谓的回甜,是指喝完之后甜味才慢慢地渗透出来,一重一重地在口里扩张,跟回甘又是不一样的体会。这些天然且真实的甜,才有仔细品味的价值。

后加的甜,无法给人带来甜味的满足感。喝了会腻,还会跟茶的其他滋味有许多违和。

学会品味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说在审评茶叶时候的分辨,在生活里更是如此需要。我们得学会分辨生活里真的甜和假的甜。

我经常跟孩子们眉来眼去,这之中所获得的甜,让我学会了分辨真假甜头。如何眉来眼去——比如说餐厅里隔壁的那一张桌子,年轻的妈妈抱着可爱的宝宝,宝宝虽然不能到处乱动,小脸却没有闲过。他会看着隔壁桌的我,露出一脸最纯真的笑容。那是会萌化人的笑脸,慢慢地渗透到人的心底,生发出心里的甜。

经常地接触这样真实的笑脸,对于提高分辨虚假笑容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跟茶叶的审评一样,如果一两次你还喝不出真假甜味的区别,那么,多喝几次,便也能慢慢掌握了。经常去品味茶汤里天然的甜,一旦喝到不寻常的甜的,自己的味觉也能马上察觉到异常。这是多接触多练习的必要性。

虚假的甜,后患无穷。巨大的利益,强烈的欲望,美得迷幻人的事物……一切超出常理的甜头,背后都隐藏着陷阱。我很喜欢《钢之炼金术师》的“等价交换”原则。付出与回收在长久的时间内总是对等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敢不敢要,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是“你是否有对等的价值去交换”。

如果在喝茶的时候还总是加糖,茶里面的清新的甜便会被遮掩。正如“假的甜头”太直观,会迷惑了人,“真的甜头”便发现不了了。现实教会我们打开双眼去分辨,即使是我们很熟悉的甜味,也有陷阱。也许不该叫作陷阱,而是——等价交换。

今日课堂总结:

品茶里天然的甜味,多去感受真实的甜,是学会分辨真假甜的有效途径。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二之甘


二之甘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所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甘,既是苦的好朋友,也是甜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列举两个词来证明:苦后回甘,甘甜与共。甘这个滋味,联系了苦与甜。

甘的滋味,给茶罩上了特殊的光环。有时候,你很难分辨出甘味出现的时机。是伴随着茶汤随即涌现呢?还是喝完茶之后再慢慢表现出来?有时候,甚至是随着某些滋味的消散而出现,所以,我们便时常可以看到“回甘”一词。它很多时候是“返回”来的滋味。那么,是不是说,甘,是最长情的滋味呢?甘,对所有的滋味伙伴都怀有一种念念不忘和留恋不去的情谊。

甘味由于出现在苦涩味之后,一些一开始不喜欢苦涩味的朋友又对甘的特殊感受欲罢不能,于是,便只好练就一身“爱屋及乌”的本领,连同茶里面的苦涩味一起接受了。

所以,我觉得甘竟是一个伟大的滋味了。它不挑剔,和甜、苦都能好好相处;它长情,给人安全感;它还能教化人,让人扩大对原本不爱的苦涩味的包容度。

甘,真正体现了茶的精神——包容、和谐,也难怪人们如此喜爱它了。

如果把甘看作一种为人的品质,我认为这种品质是“理解、教化、包容”。

有一个经常听到的小故事。小男孩拿着两个苹果,每一个都咬了一口。妈妈很生气,以为他不懂得分享,把苹果都占为己有。谁知小男孩却说:妈妈,我试过了,这个苹果比较甜,给你吃。

其实,像这样的误会也经常发生在生活里。

当我们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时,不必急着给它们下定义,也许绕一个弯,我们会发现背后更多的事实。所以,抱着一颗“理解”的心很重要。当事情真的不是好事时,也别急着生气,有技巧的“教化”,避免同类的事情。这个也是“包容”的过程。包容,不是无限度的忍受,而是有技巧的感化。

甘中自有甜,也有苦的影子。它有持久的风格,还可能是让人喜欢上苦涩滋味的原因。这是一个有趣的味道。

今日课堂总结:

甘的出现有很多种情况:有时候会伴随着茶汤随即涌现;有时候是喝完茶之后再慢慢表现出来;有时候甚至是随着某些滋味的消散而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