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毛茶,何为净茶也?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何为洗茶 何为乌龙茶

何为洗茶。

何为铁观音毛茶,何为铁观音净茶?两者有何区别呢?

何为铁观音毛茶

铁观音毛茶的主要特征是完成晒青、做青、杀青、包揉和干燥等初制工序,没有簸拣过和风选过的铁观音成品。含有黄片、茶梗,外型粗放。

90年代后期,茶叶开始精品化,后来发展到过于苛求精致、美观的卖相。茶人去产地采购铁观音的时候,一般都是收购毛茶出来自己做最后一道加工,那就是去梗、筛分、拣剔等使其符合成品茶的规格要求,就是我们喝的精制茶。

何为铁观音净茶

铁观音净茶也称精制茶、再制茶;毛茶经分筛、捡梗等精制手续,经过进一步精制的成品,精制工序因应需要有拣梗、剔除黄片、风选去除杂质、拼配乃至复火等。静茶形状整齐,品质划一之成品。

铁观音净茶认识的误区

铁观音净茶不是指卫生方面的干净,而是却除茶梗、茶末、败叶后的成品茶,可以直接冲泡,茶水品尝效果最佳。

毛茶和净茶的区别

二者差异在于毛茶带梗,精选已去梗。

鲜叶通过初制加工后的茶称为毛茶。由于受产地、品种、栽培技术措施、季节、初制条件、初制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毛茶相对而言较粗糙,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质风格上均比较复杂,不尽一致。

而对毛茶进行了筛分、拣剔、伴堆、烘焙等加工技术处理后,使其符合成品茶的规格要求,此类茶称之为精制茶。有梗的茶滋味比较浓郁,去梗的茶比较鲜爽。

毛茶和净茶,你更喜欢哪种茶呢?

Cy316.com延伸阅读

何为:垃圾茶?


再过一个月左右,普洱茶、铁观音等新茶将会全面上市,届时将会有大量新茶的茶梗茶末等“下脚料”,众多餐馆的老板们又会大量采购这些“垃圾茶”了。专家称长期饮用可能引发血液中毒。

据统计数据显示,广东是全国最大的茶叶消费省份,茶叶的交易量位列全国前茅。但正因为广东人好吃好喝,所以长期被一些垃圾茶水所“荼毒”。业内人士透露,广东人特别是广州、珠三角一带的市民喜欢在餐馆吃饭,但是餐馆提供的这些茶水大多数是由几块钱甚至是一两块钱一斤的劣质茶叶冲泡而来。专家介绍,长期饮用可能会引发血液中毒,肝肾等脏器中毒,使这些器官的功能下降,还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紊乱等。

据了解,一般大众型餐馆用的茶叶价格大都不超过10元/公斤,有些甚至低至每公斤三四元。这些茶叶大都是茶场陈茶翻新时筛下的碎末,据说这样泡出来的茶颜色反而更鲜亮。“这些茶味道不地道,内行人都知道是添加了色素和香精。”某饭店老板说,饭店里通常一壶茶水泡到没有茶叶味才会再更换茶叶,给客人隔夜茶是经常的事。

另据了解,一般餐馆保存茶叶都不用心,装进小罐或者塑料袋里放在角落,时间长了特别是在春夏高温潮湿天气很容易生虫,取用时都是直接用手抓。但是这些都不会让客人看到,所以客人喝的是什么样的茶只有餐馆才知道。一般的食客也不怎么关心茶叶的质量,只看茶的价格。

在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有不下数千家茶叶店。笔者随意走进一家批发店。“你这里有没有餐馆用的茶叶啊?”老板娘接话:“有啊,普洱、铁观音、乌龙,什么茶都有,你要什么价格的?”“最便宜的是多少钱?”老板娘说:“这种铁观音,4块钱1斤!”随后,她在店内的一个角落里,打开一个白色编织袋,只见袋里都是电线般大小的茶梗,根本不能称之为茶,还有一些不知“身份”的杂质。据老板娘介绍,这些是从优质铁观音里挑选出来的“下脚料”,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茶味不错。另外,这位老板娘介绍,等今年的铁观音新茶上市后,会有更多的“下脚料”,如果餐馆大量收购,价格还会便宜一些。

从这家茶叶店出来后,笔者再走进另外一家专卖普洱茶的店,问:“有没有餐馆用的茶叶?”老板说:“有啊,一般的散茶都可以啊!”“哪种茶叶卖得最多啊?”老板表示:“当然是最便宜的卖得最好了。”

专家表示,陈茶翻新时筛下的碎末,再加上茶梗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杂质,就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下脚料”。据专家分析,虽然是垃圾茶,但是贴近茶杯能闻到一股很浓的茉莉花香,不过这浓郁的茶香多是喷了香精

之类的添加剂。

“垃圾茶”不仅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且灰尘多,不卫生。食用过量会引发血液中毒,肝肾等脏器中毒,使这些器官的功能下降,还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紊乱等。

可能是卖茶叶的人知道广州市内的餐馆酒楼的茶叶是什么货色,所以卖茶的人上酒楼吃饭基本上都是自带茶叶的。

何为茶品?


有人说一个人人品怎么样,从喝酒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来,这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酒品看人品”。其实,我们也可以因茶识人,这就关乎一个人的茶品了。

坏的酒品众所周知,爱耍酒疯,通过酒品,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人性格当中的真实面目;坏的茶品却不是耍茶疯,而是对茶不尊重,太过随意。相比坏的茶品,相信更多人更想知道,好的茶品是怎样的。

好茶品不过四个字:【清、雅、简、淡】。

清秉自然灵秀之气,形神俱清!

与酒桌上拼酒喧闹不同,喝茶追求清净、清洁、清新。不大声喧哗,奉茶或品茶者衣着干净整洁,环境清洁,举手投足散发清新气息,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谦恭儒雅,有君子之风。

无论男女,喝茶时谦逊恭敬,温文尔雅,谈吐不自负高傲,点评得当。

气质上温雅脱俗,对茶有着包容之心。

举止豁朗简约,不拘俗礼。

这并不表示不需要懂礼,茶道礼节有很多,但喝茶时不讲究繁枝末节,每一次喝茶对每一种礼节都能游刃有余干净利落。

谈吐举止上不拖沓,能够简明扼要进行表达。

好的茶品之“淡”,顾名思义淡泊名利。

与酒桌文化充斥的生意场之气氛不同,茶品追求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试想一下,众茶友喝茶时,聊的都是官场生意场,岂不是喧宾夺主。可怕的是,这股风气如今正在蔓延着。

何为茶韵?


近几年来,名茶中冠以“某韵”的逐渐多起来了。

随便一说,就有铁观音之“音韵”、普洱茶之“陈韵”、凤凰单丛之“山韵”、岭头单丛之“蜜韵”、台湾冻顶乌龙之“喉韵”、黄山毛峰之“冷韵”、西湖龙井之“雅韵”等。

韵字本多用于文学艺术、山水人物等,如文韵、诗韵、画韵、神韵、风韵、气韵等等。这东西好似只有高人才会领悟,行家才能解读。

韵字用到茶上,有的能感觉、可辩识,有的似乎太深奥了,无法领会,如“雅韵”,不知是味觉,或是形态,还是臆念之想象。

其实茶作为一种饮品,不该是“无味之味至味”的虚无东西。

其化学因子是可用仪器测出的,其感观因子是用眼鼻口辨别的。如果其精华之“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疑给人一头雾水。

比如笔者家乡的武夷岩茶的“岩韵”,当是从古时文人所云的“石乳”、“云石”、“岩骨”等引伸而来的。

清朝乾隆帝在《冬夜烹茶》诗中赞赏武夷岩茶“气味清和兼骨鱼更”,这位品茗行家点出了一个“骨”字。经过长期的探索,武夷山人茶家将之旌表为“岩味”。

“岩”字当概有地域、地貌、地形、地质、地土的内涵,所以做茶师、审评师多以“岩骨”、“有骨头”、“有东西”、“不轻飘”、“厚”、“粒感显”等等表达优异岩茶。

后来出现“岩骨”二字,五六十年前不知何人把它上升为“岩韵”。但如何感悟、表达“岩韵”呢?成了山人、茶家的难题,说法纷纭。

如:岩石味、烂石味、地土香、风土味、青苔昧、中药味、粽叶味、品种香、香清甘活等等。这些说法虽有其个性表现,但难盖全。至于最多的“岩骨花香”之说,“花香”可辨,“岩骨”是什么也讲不清。

笔者认为“岩韵”当是武夷岩茶的共同的大特征、优异表现,已作审评标准之一列入《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此要有个可评定的标准。

在综合先辈的见解和比较外地一些乌龙茶的特点,本人将“岩韵”概括为4句话:“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这当是武夷山市内所产制的优良茶品的共同特征,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而已。

同是中国名茶的安溪铁观音,其“音韵”很多人也感到费解,说法也不尽一致。

著名茶人黄建璋专门开讲铁观音,颇为周详。安溪茶师王振忠、杨忠耿在《闽南乌龙茶》124、129页中曰:“观音韵是铁观音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唯有纯正的铁观音品种,在理想的天然条件下,采用精湛的采制工艺,才能使观音茶独具观音韵”。

这就是说“观音韵”的形成与茶树品种、天然条件、制作工艺有关。他们表述“观音韵”的感观表现是:“滋味醇和浓厚,甘喉爽口,蜜甜微酸”,并将“音韵”是否明显程度列为铁观音等级指标之一,使之衡量有标准。

何为留根、何为闷泡,你搞懂了吗?


泡茶,总能衍生出许多的话题,如过江之鲫,队伍声势浩大。

茶友们发现问题的活跃思维让人叹为观止,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泡茶也是一样。

一千个茶友泡茶,就会有一千个问题,而且问的极为到位。

有茶友问说:“我用紫砂壶泡茶,要是没有把水倒干净,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那它和闷泡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问题中隐藏了冲泡时的3个问题。

水没有倒干净,称之为留根,而非闷泡和坐杯。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分得清“留根”“闷泡”和“坐杯”的区别呢?

下面就逐一为大家解答。

⒈留根

留根,即在泡茶的时候留下一些茶汤,不要倒干净,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风味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通常留根法,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性极强,就是为了让茶更好喝。

在泡茶时,有两种情况会用到留根法。

第一,煮茶要留根

煮老白茶,倒茶时不要把茶汤都倒干净,要留下1/5的母汤,以备续水之用。

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一壶煮出来的老白茶滋味甘醇、柔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果每煮一壶茶,都把茶汤倒干净,茶汤的浓度会很快下降,茶也不耐泡,喝第一壶茶还带有浓郁的枣香、药香,等到喝第二壶茶时就只剩下粽叶香,到第三壶口感就会很清淡,没有太多的滋味。

第二,玻璃杯泡茶要留根

用玻璃杯泡茶时,通常也会用到留根法,让茶更好喝。

比如在用玻璃杯冲泡绿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这类茶时,我们也会留下茶汤,以延续茶叶鲜爽甘醇的味道。

如果前几杯都把茶汤滴尽,到后面几泡几乎就没味了,尤其是味淡的茶。

⒉闷泡

闷泡,可理解为“闷+泡”。

闷,指的是密闭,使不透气。要形成闷的条件,一定是要有一个密闭的空间。

泡,即茶叶浸泡在水中。

我们平时所说的闷泡,就是加够水之后,盖上盖子闷泡,至少3分钟时间。

比如用紫砂壶、盖碗这类有盖的茶具,都可以达到闷泡的效果。

闷泡,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容易让茶叶的缺点呈现。

比如有的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么缺点,就会加盖闷泡,等到茶汤凉了,再倒出来品尝,寻找茶叶的缺点。

有的茶友泡茶时,忽然有事要离开几分钟,没来得及出水,茶叶闷泡在紫砂壶、盖碗里,把茶叶里最最深层次的物质都激发出来。

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这种长时间闷泡出来的茶,不建议大家喝。

茶汤会变得苦涩、浓烈,对人体的刺激过大。

何为“茶气”?


通常宜在晴天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进行,其实正值两餐之间,众人行谈之际,其时气候不寒不热,人也正好不饥不饱,饮道通畅,耗蓄平衡,此时饮茶,体验最接近客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申时是一天中膀胱经最旺的时刻,此时也是最适合喝茶养生的时段。此时饮茶,茶气随热而发,因此要热饮,以不烫为度,浓淡适宜。茶越自然,其气越正。大多数茶友最初的茶气体验,多表现为喝完茶之后身体会发热出汗。这个阶段其实体验到的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身体互动后身体的表层变化。这种表层体验通常会有两个误区,所以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1.茶气,不仅仅是热量

很多人认为茶气就是一种热量,其实不然,通常,热茶喝下去会有热触感,会令人出汗,因此有人说“那是烫的,喝热水也会出汗”,确实,如果一杯接一杯喝热水,也会出汗,但热量来得快,退得也快。茶气,则会在胸腹处有持续的热感,且喝热水出汗多为身体正面的胸腹之间,背部很难出汗,而喝茶更多是后背脊柱出汗。前面的皮肤更加贴近消化道,背部,尤其是脊柱,隔着很多肌肉和骨骼,这说明茶气除了能够携带热量之外,其主要功效还是渗透和疏通。

2.上头并不代表茶气足

很多人认为茶气从后脑往上蹿就说明茶气足,其实也不然。一部分老树茶(多见于一定发酵程度的茶)会导致热量在上腹部聚集,后脑发热的感觉就会比较强。人的大脑处于身体上部,因此会从思想上认为越往上越神奇,其实茶气往后脑蹿更主要是因为下不去,或者是人体对该茶汤适应程度低,譬如有的很苦涩的茶,喝完后也会满头出汗,但出完后则会有虚脱感。如说的更深入一些,自然的好茶,其热量是自上而下贯通,会在丹田处聚集,先沉而后再升腾,虽升腾但始终有根,虽强烈但令人舒适,整个前面持续发热,且整条脊柱均匀出汗者为正。时常做经络锻炼者以及一部分天生经络敏感者会体验到由内而外的出汗过程,这也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人体互动的过程。代表身体的经络很通畅,对茶气的体验就会更加强烈。

3.对于茶气的体验不宜以意念引导

大家都知道,人自身的主观暗示能力是很强的,譬如假如今天碰到一件不太顺心的事,如果这时候认为是自己今天走霉运了,那么之后肯定还会遇上倒霉事,大家可以回想下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这就是主观自我暗示所起作用。因此,体验茶气应当是杜绝自我暗示,不对体内的任何感觉做辨识。

4.以没茶气的状态做对比

在没喝茶以前,以相同的方法感受身体的状态,再对比喝茶后,然后做个减法,剩下的感觉才是相对真切的。

真正能够体验到茶气本身的人,其身体经络必是通透无阻的,这样的身体,就像一个透明隧道,借用喜茶者兄一句话“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通过对茶气的跟踪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感知到自己的经络,茶气的体验越深,经络的感觉就越深。不但如此,茶气对经络是有较为明显的疏通作用的,所以才会出现(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何为茶礼


指旧俗缔婚的聘礼。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同时,茶礼,茶风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和重要活动中。尚茶之风由宫廷,演化到宗教,社会各阶层,乃至巡常家庭。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的境界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对应。以茶雅志、以茶立德,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士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

文士茶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茶更重于品,山清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饮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为青花梧桐滗盂、汤瓯、泥壶。茶叶(铭茶案坊)为“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着悠然的丝竹之声,身着罗裙的表演者款步上台,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摆好茶具,开始焚香,拜祭茶圣陆羽。然后净手、涤器、拭器,目口用白绢轻轻拭擦茶盏。接下来备茶洗茶,冲泡时,采用高冲法,加之柔美的“凤凰三点头”,茶只注七成满。奉茶之后,先要闻香、观色,然后才慢啜细品。将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于俗套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何为“茶韵”?


近几年来,名茶中冠以“某韵”的逐渐多起来了。随便一说,就有铁观音之“音韵”、普洱茶之“陈韵”、凤凰单丛之“山韵”、岭头单丛之“蜜韵”、台湾冻顶乌龙之“喉韵”、黄山毛峰之“冷韵”、西湖龙井之“雅韵”等。韵字本多用于文学艺术、山水人物等,如文韵、诗韵、画韵、神韵、风韵、气韵等等。这东西好似只有高人才会领悟,行家才能解读。韵字用到茶上,有的能感觉、可辩识,有的似乎太深奥了,无法领会,如“雅韵”,不知是味觉,或是形态,还是臆念之想象。其实茶作为一种饮品,不该是“无味之味至味”的虚无东西。其化学因子是可用仪器测出的,其感观因子是用眼鼻口辨别的。如果其精华之“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疑给人一头雾水。比如笔者家乡的武夷岩茶的“岩韵”,当是从古时文人所云的“石乳”、“云石”、“岩骨”等引伸而来的。清朝乾隆帝在《冬夜烹茶》诗中赞赏武夷岩茶“气味清和兼骨鱼更”,这位品茗行家点出了一个“骨”字。经过长期的探索,武夷山人茶家将之旌表为“岩味”。“岩”字当概有地域、地貌、地形、地质、地土的内涵,所以做茶师、审评师多以“岩骨”、“有骨头”、“有东西”、“不轻飘”、“厚”、“粒感显”等等表达优异岩茶。后来出现“岩骨”二字,五六十年前不知何人把它上升为“岩韵”。但如何感悟、表达“岩韵”呢?成了山人、茶家的难题,说法纷纭。如:岩石味、烂石味、地土香、风土味、青苔昧、中药味、粽叶味、品种香、香清甘活等等。这些说法虽有其个性表现,但难盖全。至于最多的“岩骨花香”之说,“花香”可辨,“岩骨”是什么也讲不清。笔者认为“岩韵”当是武夷岩茶的共同的大特征、优异表现,已作审评标准之一列入《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此要有个可评定的标准。在综合先辈的见解和比较外地一些乌龙茶的特点,本人将“岩韵”概括为4句话:“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这当是武夷山市内所产制的优良茶品的共同特征,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同是中国名茶的安溪铁观音,其“音韵”很多人也感到费解,说法也不尽一致。著名茶人黄建璋专门开讲铁观音,颇为周详。安溪茶师王振忠、杨忠耿在《闽南乌龙茶》124、129页中曰:“观音韵是铁观音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唯有纯正的铁观音品种,在理想的天然条件下,采用精湛的采制工艺,才能使观音茶独具观音韵”。这就是说“观音韵”的形成与茶树品种、天然条件、制作工艺有关。他们表述“观音韵”的感观表现是:“滋味醇和浓厚,甘喉爽口,蜜甜微酸”,并将“音韵”是否明显程度列为铁观音等级指标之一,使之衡量有标准。我想其它有冠以“某韵”之茶,大概都要有其可表述的感观内涵,否则制订茶样标准时,只写上“某韵”的“显、欠”等,却没有可评判、表述的标准,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不是在忽悠消费者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