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掌握正确的喝茶行为,你喝再多茶也白搭!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感冒喝茶叶茶 喝茶叶茶的好处和坏处 喝茶叶茶有什么好处

感冒喝茶叶茶。

作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茶一直在茶人们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喜欢茶的清香,习惯工作的时候泡几片茶叶,喝上一整天。无论是招待宾朋好友还是个人独坐静思,一杯清茶都是茶人们最真挚的朋友。不过,小小一片茶叶,喝得好,身心顺畅,心情愉悦;喝错了,难免会让人身体不适,心情低沉。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茶人们在喝茶时出现的喝错茶的行为,快来看看你有没有这种行为?

①纸杯泡茶,最为致癌

大多数人喝茶都有专业的喝茶器具,但他们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为图简便会习惯将一次性纸杯作为主要泡茶器具。然而纸杯泡茶却存在很多隐患。

相关的质检人员将纸杯和玻璃杯作为主要的泡茶实验对象,在这两种泡茶器具中放入同一种茶叶并静置20分钟,最后发现,纸杯中茶的颜色要明显深于玻璃杯,其保温性能也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纸杯中的茶水多酚类营养物质被氧化后,会导致茶水颜色加深并直接影响茶水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而且,纸杯内层的PE淋膜会高水温环境下释放出相应的化合物,不仅会导致喝的茶缺乏营养,还可能会摄入有毒的致癌物质。

所以我们建议茶友们在待客过程中,最好不用一次性纸杯泡茶,而选用玻璃杯、瓷杯或专业的泡茶器具泡茶,这样泡的茶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②不洗茶具,容易患癌

有一句俗语叫做:“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经常喝茶的茶友都知道,长时间用茶杯喝茶,就会积累许多茶垢,因此如何清除茶垢就成了喝茶人需要考虑的事情。

茶垢其实是茶叶素在茶具上的残留物,如果长时间不清洗,那么茶垢就会产生镉、铅、汞、砷等有毒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致癌物,非常不利于人们的健康。

所以我们建议,茶友们在喝完茶之后,最好尽快清理茶具。在清洗盖碗、公道杯或品茗杯等茶具时,可用加热过的米醋或用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再用牙刷刷洗茶具即可。

③常喝滚烫茶,最易伤食道

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品饮温度过高的茶汤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食道,严重的话更会引发食道癌,所以研究显示,茶友们在饮茶时最好不要饮用超过70℃的茶汤。

虽然有的人信奉的是,趁热喝才能更好的品饮出茶香。但是品茶是分步骤进行的,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看叶底等都是主要的品茶步骤。

所以建议茶友们在饮茶时,将刚冲泡好的茶品放置三四分钟之后再品饮,这时品饮茶汤温度已经降到70℃以下了,更有助于保障人们的品茶健康。

④冷茶喝的多,结石患的勤

我们常说:“人走茶凉”,放冷后的茶不仅口感欠佳,而且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果胶质、糖类等多种成分因自动氧化而降低茶水中的营养;再加上茶水长时间搁置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存在健康隐患。

而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茶凉了后含大量草酸盐,会形成小结石,阻塞输尿管,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

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喝茶时要在合适的温度时间下喝。

如果嫌天热,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下“冷泡法”的泡茶方法。

⑤过量饮茶,损害肾脏

茶友们喜欢喝茶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切记,不能过量饮茶。

因为茶叶中含有氟元素,而肾脏是氟的主要排泄器官,茶友们饮茶的数量过多时,机体摄入的氟就会超过肾的排泄能力,导致氟在体内蓄积,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肾脏。

所以我们建议茶友们,饮茶需适量。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体能消耗多、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每天可以适量多喝一点,从而减少肾脏中氟的摄入,从而保护肾脏的健康发展。

人有黑白两面,茶也有黑白两面。只有茶友们掌握了正确的喝茶姿势,才算是健康喝茶。千万不要因为一些不好的喝茶行为,把茶变成损害你身体健康的刽子手。

小编推荐

7种最招人嫌的喝茶行为,你有吗?


一个人喝茶,有一个人的快乐、宁静;一群人喝茶,有一群人的乐趣。古有“竹林七友”吟诗作赋;今有约谈合作、共话家常。

有时候,找到一款好茶、一个畅聊的话题,就想约上几位好友一同饮茶聊天。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喝茶三观一致的前提上,若是在喝茶时遇到一些讨人厌的行为,再好脾气的茶友都会嗤之以鼻。

本编整理了茶友们喝茶时最讨厌的七种行为,大家看看准不准?

01迟到

讨厌指数:★☆☆☆☆☆☆☆☆☆

俗话说:“吃饭都赶不上热的”,喝茶也是。本来饮茶讲究的就是慢体验,但你火急火燎地跑进来,心更难平静下来。这时候,喝茶还是喝水都是为了解渴,想要好好品尝茶味怕是不可能了。

迟到,也不好意思让别人在等着你吧?大家正在聊天喝茶,兴致总会被你突然的闯入而打断。

02每个步骤都要拍照

讨厌指数:★★★☆☆☆☆☆☆☆

有些人不仅喜欢用手机给美食“开光”,茶汤出水,冲泡过程也要拍几张照片。你泡茶正准备出汤,他突然打断你:“等一下!我拍个小视频发朋友圈!”然后迅速掏出手机对着你。

喝茶需要的仪式感,是对茶的尊敬,而不是每个画面都要定格留念。

03泡茶器具不讲究

讨厌指数:★★★★★☆☆☆☆☆

你见过紫砂泡绿茶的吗?可以直接给你闷出黄茶的味道;想想用玻璃壶泡普洱,玻璃材质的透气性怎么能跟紫砂比,浓浓水味直接闷进茶里,普洱再醇厚也扛不住啊。

所以泡茶器具,还是要有点讲究才行。

04什么东西都配在一起喝

讨厌指数:★★★★★★☆☆☆☆

红茶拼点奶茶、蜂蜜,味道还不算太奇怪;也有很多人喝茶的时候喜欢加点花茶、柠檬调个味道,只要比例保持的好,味道自然也很舒服。

但是还有一种人,喝茶喜欢乱加中药材,看到一些药效不错的中药,一股脑的全加进茶里。看到一壶黑乎乎的东西,还以为是在煲汤。建议喝茶喜欢加中药材的朋友,一定要了解药效和用量,谨遵医嘱。茶味串味都是小事,喝坏了身子可不好了。

05播放不符合氛围的音乐

讨厌指数:★★★★★★★☆☆☆

其实平时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快餐厅喜欢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这样可以促进人们的进食速度;一些小资的西餐厅,则会选择舒缓的音乐,希望你再点支红酒好好享受这顿晚餐。

要是有人拿着手机开到最大声,放着嘈杂的流行歌曲,整个喝茶的节奏都被加快了,不容易进入一种宁静的心态,甚至会觉得吵。

06对比价格

讨厌指数:★★★★★★★★☆☆

一听到这个,肯定很多茶友点头同意。有时候你买到很心意的一款茶,带给大家一起分享喜悦,这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你这个茶被骗了,哪哪的才几块钱一包。喝茶都心情都被破坏了,更不要谈喜悦了。

其实同一款茶,价格相差大是很正常的。不同的手艺、产地、等级,会影响茶的品质;不同的包装、年份,又影响茶的售价。别听着名字都叫铁观音,你买10块一袋的和100块一盒的,味道和耐泡程度真的差很多。

07“我的最好”

讨厌指数:★★★★★★★★★★

一定要较个高下:你的杯子是瓷的?那肯定没有我紫砂的好;你的乌龙是厂家生产的?那我的大师监制肯定更好;你的茶盘是竹制的?那我楠木的茶盘肯定是最好的......

这是不是大家最讨厌的行为?喝茶从来不是为了攀比,是为了自己的感受,从别人哪里获得喝茶的乐趣,真的很低级。

喝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准备了难得的好茶,约上三观一致的人,静心品饮,交心畅快。

喝了茶就真能提神?没喝对,也是等于白搭!


最近上班总觉得很疲惫,总是犯困,也提不起精神,后来仔细想想,原来是太久没喝茶了。之前每天都在喝茶,从红茶喝到绿茶,从乌龙茶喝到普洱茶,每天都是好几杯茶,所以不会整天都无精打采,也不会总是犯困,工作效率也高。都说喝茶能提神,没想到真的这么有效果,茶真是一种很神奇的饮品。下面小编就来扒一扒,喝茶为什么能提神?

茶中能提神的物质是什么?

喝茶能提神,是因为茶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咖啡因是从茶叶和咖啡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碱,能有效地祛除疲劳,兴奋神经。

喝咖啡也能提神,为什么要喝茶呢?

相同容量的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是茶的两倍,咖啡的提神效果明显是比茶好。但是喝咖啡会导致动脉硬化,而喝茶却能抑制动脉硬化。因为茶中有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有效地有效地消除咖啡碱的不良作用。所以想要提神的话,还是多喝茶吧。

喝茶不仅能提神,还能安神?

茶叶泡开2分钟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70%-80%的咖啡因溶解在水里了,这个时候喝茶有明显的提神效果。随着茶叶泡的时间增加,茶中的茶多酚逐渐溶解到水里,抵消了咖啡因的作用,使提神作用的大大减弱。所以想要喝茶提神的话,记得不要把茶泡太久,否则有可能会抑制脑神经的兴奋,而起到安神的作用哦。

“开夜车”喝茶会不会睡不着?

有时候因为白天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不得不“开夜车”加班加点地完成,但是又怕喝茶过度会睡不着,该怎么办呢?小编建议晚上最好还是喝红茶,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所含有的咖啡因相对比较少,而且刺激性也比较弱,适合晚间饮用。另外,咖啡因在人体血液中不积累,一般几个小时就会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所以晚上尽量早点喝茶,不要在睡觉前才喝。

茶是一种极佳的饮品,平常没事可以泡来喝喝,不仅能提神醒脑,还能消脂减肥、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等。不说了,小编要去泡茶喝了。

喝茶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茶,一片树叶,带给人们的神奇的价值和回馈,在现代化的生活里,无论作为饮品还是一种价值符号,茶给人们的带来知识量和连接,都是气势磅礴的。

喝茶怡情、养性又健康。习惯了喝茶,但没有注意喝茶的正确方法,不但品尝不到喝茶的美好,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1、温度

喝太烫的茶汤,可能会刺激口腔及食道黏膜造成局部发炎。喝茶的温度,从营养学上来看,是稍冷至温热适口的茶汤最喝好。喝太冷的茶汤,因为时间拉长,损失茶水中有营养价值的成分,例如茶多酚、维生素C等易氧化的物质。

2、醒酒

酒后喝浓茶有醒酒的作用,茶碱的利尿作用可使乙醛由肾脏直接排出体外,但乙醛对肾脏有害,常用浓茶醒酒,会引起肾功能障碍。

3、浓茶

喝浓茶时会喝入较多的咖啡碱、茶碱,刺激中枢神经使人兴奋,精神过于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休息。睡前喝浓茶影响睡眠,甚至会失眠。茶性寒凉,年老体弱者喝浓茶,可能会引发肠胃病,所以泡茶时要适当注意浓淡。

4、餐前餐后

餐前餐后喝茶,茶碱会影响消化,鞣酸会抑制胃、肠的分泌,造成消化不良,与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形成鞣酸蛋白凝固物,不易消化。专家建议,餐前餐后1小时内不要喝茶。

5、生理期

生理期间不建议喝茶,因为茶叶中高浓度的鞣酸会妨碍身体吸收铁质,使女性缺铁问题更严重。

6、怀孕

怀孕时不建议喝浓茶,茶叶中的咖啡因等会影响胎儿发育,而且喝茶利尿,会增加心跳次数,加重心脏与肾脏负担。如果要喝,建议在饭后1小时少量喝些淡茶。而且缺铁会影响血红素,造成缺铁性贫血,对胎儿发育有负面的影响。

7、空腹

空腹喝茶会冲淡胃酸、胃液,妨碍消化,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现象,并影响对蛋白质的吸收,还可能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引起慢性胃炎。

此外,在喝茶场景中,从早喝到晚,这应该是好多中国人印象里的喝茶吧,其实还有很多的喝茶场景,譬如茶叶不能长时间的泡在水里,茶水分离,才能保证茶水的最佳口感。下面列举一些场合,茶友们会有以下的习惯吗?

8、用保温杯喝茶

不知道有多少茶友喜欢用保温杯来泡茶,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用保温杯的话,持续的高温会使茶叶的鞣酸和茶碱过量浸出,使苦涩味加重,营养成分也会减少。

9、不更换茶叶

有些茶友为了节省茶叶或者为了省事,喜欢一把茶叶就泡一整天,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好的。不管是什么茶叶,都有限定的冲泡次数,在限定的次数内泡的茶口感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把茶叶反反复复冲泡十几甚至二十几次的话,不仅口感不好,而且也没有什么营养,茶叶泡一整天其中的有害物质全部溶出,喝了对身体无益。

10、四季都喝同一种茶

从营养学角度看,茶叶中所含的热量较少,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又不必担心发胖,除了喝清茶以外,还可以在茶中加入玫瑰、陈皮、枸杞、红枣等制成花茶或者调饮茶,对于女性来说,更有美容、养生等不同功效。

但是,好东西也要适当调和和适量,养生是讲时节的,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甚至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也要喝不同的茶。四季也是一样,秋科天寒,多饮熟茶和红茶,夏天热,饮一些绿茶等。

茶友们,喝茶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每日喝茶的人也会养成自己的习惯。错误的喝茶方式也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不要任性噢。以上这些不良的喝茶习惯你们都有过吗?如果有的话就对照改成更好的习惯,毕竟喝茶是为了健康和养生,还是选择正确的喝茶方式吧!

茶专家也不可避免的错误,你中招没??


据说下面这几种错误的喝茶方式连经验丰富的茶大师都容易犯,看看你有没有犯过如此错误......

▶错误喝法一:一把茶叶一个大杯子,喝一天

这种方法特别常见,抓一把茶叶在水杯里从早喝到晚,其实这样喝茶的危害是最大的,茶叶不能长时间的泡在水里,时间太长了,茶水中茶碱含量会增高,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茶水分离,才能保证茶水的最佳口感。

▶错误喝法二:喝茶不醒茶

醒茶就是让沉睡或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吸收天地人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便于冲泡饮用。各种茶种醒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冲泡普洱茶、红茶等较为耐泡的茶品的时候,其方法是从保存状态取出,放入冲泡器皿如紫砂壶中,用100℃的沸水来醒茶;相对嫩度较高的绿茶、白茶、黄茶醒茶方法则不宜用温度过高的水,85℃——90℃左右就可以达到醒茶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醒茶后的第一泡茶水是不适合饮用的,应该倒掉。

▶错误喝法三:喝隔夜茶

泡好的茶水长时间放置,茶水中的茶多酚会进一步氧化,使茶水颜色加深。一般说来,隔夜茶不是变质,也不会致癌。酷热的盛夏,一杯隔夜冷泡茶还能清热解暑,但寒气伤胃,但不宜贪凉多喝。而且由于隔夜茶营养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滋味寡淡,常喝也不会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茶宜随泡随饮,才能保证滋味和功效。

▶错误喝法四: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茶性入肺腑,会冷脾胃,等于“引狼入室”,我国自古就有“不饮空心茶”之说。

▶错误喝法五:喝烫茶

太烫的茶水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据国外研究显示,经常饮温度超过62℃茶者,胃壁较容易受损,容易出现胃病的病症,饮茶的温度宜在56℃以下。

▶错误喝法六:喝冷茶

温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错误喝法七:喝浓茶

浓茶含咖啡因,茶碱多,刺激强,易引起头痛,失眠。

▶错误喝法八:饭前喝茶

饭前喝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还能暂时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下降。

▶错误喝法九:四季都喝同一种茶

觉得这种茶非常好,而且喝的时间长比较信赖,一直只喝一种茶。其实中国人养生是讲时节的,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甚至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也要喝不同的茶,四季也是一样,秋冬天寒,多喝熟茶和红茶,夏天热,适合喝一些普洱生茶和绿茶。

▶错误喝法十:天天喝生茶、绿茶

普洱茶的生茶和绿茶,味道鲜香,茶汤回甘好,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坚持天天喝。其实这2种茶都是不发酵茶,虽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降火明目,但是绿茶、生茶性寒,多饮易伤胃、伤身,应该偶尔喝或者和别的茶换着喝。红茶、普洱熟茶等发酵茶,性温,更适合天天喝,养生健体。

▶错误喝法十一:女性天天饮茶

从营养学角度看,茶叶中所含的热量较少,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又不必担心发胖,备受女性的青睐。除了喝清茶以外,还可以在茶中加入玫瑰、陈皮、枸杞、红枣等制成花茶或者调饮茶,更有美容、养生等不同功效。但是女性在经期的时候,还有怀孕的时候都是不宜喝茶的,平时喝茶也不宜太浓。

▶错误喝法十二:冲泡时间太久

色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直菌)数量较多,很不卫生。冲泡次数过多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茶汁了。据有关试验测定,头开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开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

三开茶汤则为10%,四开茶汤却只有1-3%,再多次冲泡就会使茶叶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泡出。

闻茶香的“正确姿势”,你掌握了吗?


茶香,是很多人爱上喝茶的原因之一,在喝茶的色香味里,香的稍纵即逝与捉摸不定令它更加迷人。闻香不仅仅是辨别茶叶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欣赏茶魅力的重要方面。

综合来说,茶叶香气的组成比较复杂,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品种、地域、季节、栽培条件、储存方式、鲜叶质量和加工方法等。其中,不同种类的茶叶本身也具有自己特有的香气和滋味,而香气和滋味恰恰是品茶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学会闻茶香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品茶。

“闻茶香”闻的是什么?

茶香是一种混合物。迄今为止已鉴定的香气物质大约有700种,鲜叶中的香气物质近100种,制成后的茶类香气物质就会增加,比如绿茶有200多种,红茶有400多种,乌龙茶就更多了。如此多的的香气成分,才构成了复杂而多变的茶香。

人们在品闻香气的时候,主要关注有没有异味、是什么类型的香、香气是否丰富、以及茶香的高低浓淡等等。

“闻茶香”应该怎么闻?

干闻

抓一把干茶闻一闻;或者是把盖碗内外都用热水烫一遍,将水倒出后放入茶叶,加盖约5秒后,趁热闻香。

湿闻

热闻异味

刚冲完茶出汤之后,趁着热气挥发,可以闻一闻有没有异味,比如霉味、陈味、焦味等等。

温闻类型

等茶汤稍凉下来,这时候闻香可以辨识茶香是什么类型的,比如毫香、豆香、花香、蜜香、坚果香等等。

冷闻持久

等茶汤完全冷却下来再闻茶香,如果香气依旧明显,说明香气物质丰富。香气持久;如果此时香气已经很淡了,说明香气短暂且单一。

“闻茶香”的正确姿势

以“热闻”为例

出汤之后,一手拿着盖碗或茶壶,一手将盖子打开一半,半掩着壶盖,将鼻子凑近品闻。需注意的是不能一下靠得太近,小心烫伤,先远一点感受热度再慢慢由远及近,最佳的闻香温度是55℃。

有的人泡完茶,习惯马上把壶盖拿起来闻香,殊不知这拿起盖子的过程,茶香已经散了一大半。

建议在热闻之前最好先别开盖。热闻结束后,就可以将盖子打开了,避免热气将茶叶闷坏,等温度稍微降下来之后,再分别温闻和冷闻。

当然,在品茶中也可以结合干茶、壶盖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综合感受,去品闻茶香,感受香气的美好。一旦掌握了闻香的方法,品茶会变得越来越乐在其中。

茶香一般有哪些类型?

绿茶

清香:清新淡雅的香,鲜而纯净。

毫香:由于绒毛多而产生的独特香气。

嫩香:幼嫩的原料与老原料制成的茶有明显差异。

板栗香:绿茶炒制过程产生的类似炒板栗的香气。

兰花香:高级绿茶带有似兰花的香气。

红茶

花香:类似清新的花香。

蜜香:浓醇的类似蜜糖的甜香。

果香:发酵适度产生的类似熟果味的甜香。

松烟香:用松木熏制产生的松香味。

乌龙茶

清香:清新高扬的香气。

花果香:似花又似果的丰富香气。

火香:由于焙火形成的烘烤香。

奶香:一些品种特有的牛奶般的香气。

蜜香:发酵程度高会带蜜糖甜香。

白茶

嫩香:鲜嫩而具有清鲜的香气。

毫香:茶条多毫而带有特殊的毫香。

枣香:老白茶具有的像红枣般的香气。

日晒香:白茶经过日晒产生的气味。

黑茶

醇香:黑茶特有的渥堆工艺形成的浓醇香气。

菌花香:部分有“金花”的黑茶特有的香气茶。

木香:黑茶由于原料稍老而带有的木质气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