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中国茶为何不称“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道然黑茶 国易道黑茶 泉笙道黑茶

道然黑茶。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但是直至今天,都没有哪个权威的个人或组织对中国茶叶文化纳于“茶道”两字。而日本“茶道”则被广为人知。是中国的茶叶内涵逊了一筹?非也,个中道理且往看下。

提到茶道,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而中国茶文化史自陆羽《茶经》到如今盛世都未将中国茶道下个定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讲讲日本的茶道精神,另鄙人汗颜的是,作为中国茶人,听闻茶道两字第一个想到的诠释是“和、敬、清、寂”,而这正是日本的茶道精神。

我生为中国茶人,内心当然甚为尴尬,每每有人提及中国茶道精神是什么?记得陆羽《茶经》里讲的“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句能够和茶道精神有所关联,我们也会说那就把“精行俭德”确定为中国茶道精神吧,其实太勉强,人家茶圣都没能明确指出,我们怎好擅自揣度。

于是乎,茶界出现了各类不同见解,“和敬廉美”、“和静怡真”、“清静雅和”等等。但是至今无法统一,这也成为了中国茶学界的一个心病。茶道精神尚未形成,谈何茶道?中国茶文化难道就真的在“道”上弱他日本三分?我们从根源讲起。

茶道,根源是在“道”上,当我仔细揣摩了一下中国文化里对“道”这个字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了各种缘由,心里着实松了一口气,容我慢慢讲来。

道,在中国文化体系的含义特殊。道,意指道路,更上一层意思是,道就是绝对真理,是法则。

在中国文化历史,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认可道代表绝对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更有讲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难明白,道,是一个自然真理,而无论文人,匠师,都在追寻“道”的路上,这个过程叫修道。

道,在中国人的内心处于真理与自然的最高点,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避免自负过满。比如,武,我们不讲武道,讲武术;烹饪,我们不讲厨道,讲厨艺;茶也一样,我们不讲茶道,讲茶艺。日本人不管,他学过去之后,啥都叫道。书道,柔道,茶道,等等各种道。

终于回到茶道这个话题,日本人把这些技艺直接称为“道”,日本人从中国学到技术,回到日本教给其他日本人,而他们对道的理解与中国不太一样,故而成了茶道。虽然可以理解,但这是不严谨的。

在中国文化的逻辑里,“道”和“术”是相对而言的。道,代表来自自然的法则;术,代表人在追求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医术,算术等而不称医道或者算道。

中国文化,在追求道的过程有三个层次:技、艺、道。学习技术直至精湛就到了艺术的境界,再高的境界,无限接近于道,叫近乎合道,但却万万无法与道相提并论。道无法得。

因此,日本的茶道,其实就是茶术,但人家已经用了那么多年了,那也只能这样了。

这时候,不得不想起部分人对中国当前的茶文化水准定性为散漫、低级。其实不然,能够达到茶艺这个境界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是我们如今对于茶艺这个门槛太过放松,茶技未娴熟却直挂茶艺。古今的中国茶学,有制茶师体系,评茶师体系,茶艺师体系,足够讲中华茶文化充分诠释,从生活中论茶,从艺术上欣赏茶,中国茶,不需要称“道”。

精选阅读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他最后直接说到:“是道教的化身”。日本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用手取茶叶为何不妥?


平时我们泡茶对于茶具的要求一般很高。茶杯、茶壶都很有讲究,但是很多人却忽视取茶这一步骤,因为不少人是直接用手从茶罐里抓一把出来。可能又有人说了,手是洗过的,取一下也没什么吧。真的是这样吗?

我国专业的饮茶师指出,直接用手抓取茶叶是极不卫生的,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伤害。

首先,茶叶最怕湿气或异味侵入。茶叶具有吸湿、吸味的特性,而人体的手是最容易出汗的,直接用手抓取茶叶,会使得手上的汗味和湿气融入到茶叶上去,从而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加快茶叶变质。

再者,我们的手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它差不多是最脏的,如果直接用手取茶叶,手上的细菌也会一同带进杯子里面去,那茶叶最终要进入我们的嘴里、肚子里,那这细菌自然也会跟着进入我们的身体里,一个冷不防,可能就病从口出了。

那如果是用洗洁精、洗手液冲洗几遍手再抓茶叶,可以吗?

我的答案是,大家应该都知道,如果用洗手液、洗洁精洗完手,手会残留香味,像茶叶这种容易吸味的特质,自然是不行了。

在茶道中,取茶是讲究用专业茶勺来取的,木质、竹制或者不锈钢的都可以。用完茶勺一定要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去,如盛放餐具的柜子,如果条件允许,可安置一个消毒柜盛放。

切记的是,茶叶如果倒出太多,不可放回茶罐中。因为它极有可能沾染到其他杂质,会加快变质影响到茶罐内的其他茶叶。此时,建议把多出来的茶叶用塑料袋单独包好,密封放在干净的铁盒、木盒或者玻璃瓶中,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

喝茶本就是一件清新、高雅之事,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品出茶最佳的口感啊。

下雨天泡茶,为何不香?


秋天渐至,秋雨蒙蒙,笔者碰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前一天,明明很香的茶,在下雨的时候重新试茶,却明显感觉到香气减弱了。小伙伴们也是诧异道:怎么没有昨天喝着那么香了!?其实,这就是下雨天对茶造成的影响。为什么雨天泡的茶香气弱?空气潮湿,茶叶含水量高首先来说,下雨天的空气湿度较大,茶叶就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特别是新茶,含水率升高,泡出的茶带有水气,使香气减弱。低气压影响味觉和嗅觉其次,很多人应该都体验过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吃飞机餐感觉索然无味吧。这是由于气压降低,使人的嗅觉和味觉“失灵”了。有研究表明在干燥和低压同时作用下,味蕾对甜味和咸味的敏感度就会下降30%左右,对酸、苦和辣的感觉则基本不受影响。所以,下雨天不仅潮湿,而且地面气压会变低,导致我们对茶的滋味感觉出现了不同,会觉得泡出来的茶口感偏淡,苦涩易显。水温易降,难以激发茶叶香气最后,泡茶,水温足够高才能激发出茶香,而下雨天水温上不去,降得快,茶香更难被激发出来。因此,下雨天泡茶的滋味和风和日丽时泡的滋味,还真的有不少区别呢。那么,雨天要怎样泡茶才更好喝呢?持续滚烫的水温下雨天,气温较低,水的降温速度比平时快一些,首先保证持续滚烫的水温,其次温杯后应尽快冲泡,每道茶水出汤的前后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避免盖碗的茶叶温度过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茶香。用紫砂壶冲泡下雨天,用紫砂壶来冲泡岩茶,能保持温度,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少于平日的投茶量下雨天,茶容易受到低气压的影响,酸涩味较重,所以冲泡时,可以让茶汤淡一点。比平时少2—3g比较合适,口感淡醇,可能感觉会更舒适一些。平静的心情连绵不断的下雨天会影响人的心情,往往比较低落,泡出来的茶自然就没有那么香了,所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也十分重要。最后来说,下雨天也可以冲泡红茶和普洱熟茶。因为这两类茶都是发酵程度比较高的茶,所以茶香更加稳定。即使是在下雨天空气潮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个性的发挥。此外,阴雨天适当喝些普洱熟茶,也能暖益身体,驱赶部分因潮湿所带来的坏心情。

[上第名茶]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他最后直接说到:“是道教的化身”。日本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黑茶,为何如此受大家喜爱?


黑茶以其独特的风格越来越受到诸多民众的喜爱,喜欢喝黑茶,不仅仅是因为黑茶特有的保健功效,更多的因为以下的这些优点:

一、黑茶茶性温和,不伤胃。现代人紧张、压力大的生活模式,胃疾普遍,气血偏虚,食不正常,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之人而言,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

二、黑茶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现代人“以命博钱”者,比比皆是,黑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经医界证实后,“以小钱保长命”的观念,不但强化了爱茶人的信念,同时吸纳了许多新进茶友。此外,黑茶去脂消食,减肥瘦身、降血脂血糖的药理特性,更是风靡了无数爱美塑身族、中年发福者、亚健康人群的心。

三、黑茶易冲耐泡,操作平易随和。陈化得宜的黑茶,不苦不涩,耐冲泡,品质好的黑茶冲泡十余泡还显风味;即使久浸亦能入喉,既不需像高山茶分钞必较,却乃有茶事的乐趣,甚至不失茶包便利性。

四、黑茶保存容易,茶性转换富变化。从某个定义来说,黑茶是“活的有机体”,其主要特点在于茶体完成后,所持续进行的“后发酵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不同陈期的茶体所拥有的风味皆不尽相同,这也是品茶茗,藏茶者某种程度地参与了“茶叶的制作与完成”,其实,一饼黑茶的最终完成可能长达数十、近百年之久,因为打从茶叶离树起,直到热水冲入壶中,它都在处于“现代进行式”,无时无刻不在转化进程中。

五、黑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黑茶这种“可饮、可收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陈价越高”,新黑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黑茶可以收藏,保值增值。

投资茶市场为何不能准确预测


投资茶市场为何不能准确预测

在投资茶市场当中,经常有茶商会说“XXX茶在什么时间一定会涨到多少万元一件”,“这个茶不错的,未来行情一定不错。”其实这些都是茶商对茶叶的感觉,但要作为市场的参考,只能说是预期而不是最终的判断标准。想要准确评估一款投资茶的行情,必须要准确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性因素。产品的净流通量

投资茶价格的高低很难用品质去准确的评估。以热门的大益茶来说,因为投资市场行情每年都不一样,投资茶的行情就不一样,像7542这样的茶差距都不小,就别说勐海孔雀与千羽孔雀这样巨大的差异了。一款茶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净流通量,就是产品投放量与投资者用来做库存的差额。这个数字除了上游庄家能大致估算,一般人是不可能计算出市面上一款茶到底有多少流通量的。

产品的资金池变化

有多少资金进入市场,又有多少资金流出市场。这个就像是一个谜。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投资茶巨大的价格差往往就是资本站队的结果。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一款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从一二万元一件的价格炒到数万的高价,而资金若不充裕,投资茶被不断抛售,其价格又会一落千丈,个中原因大家自行体会好了。

新产品的上市时间

投资茶向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如果有一款比较热门的投资茶即将上市,投资客都会用清理库存的方式来换取现金,进而投资下一款茶。在这个时候,现有的投资茶价格就会快速下滑,这对于那些想长期持有的人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届时难免会出现跑得快的情况。

白毫银针为何不建议压制成茶饼?


高级白茶是兼具美与味的茶品,这是它的特色,因此,从来都不赞成白毫银针、牡丹王压饼,也不建议存放成老茶喝。

白毫银针芽毫满披,如银似雪,着实给人一种“佳茗难得,难得能倾城”的感觉。这么珍贵的茶品适合压饼吗?总结出其不太适合压饼的3大原因,以供茶友借鉴。

1、白毫银针都是单芽,压饼会破坏它的芽形

不知道茶友们在用透明玻璃杯冲泡白毫银针的时候,有没有观察到,白毫银针都是以芽状立在水中,灵动闪烁。而一旦压成饼,挺直的身躯就会变成七零八碎的样子,实在会让人感到可惜。

2、白毫银针采摘标准要求高,物以稀为贵

白毫银针全是单芽,原料采摘必须是春茶的嫩梢开始萌发最早期的一芽一叶时就马上摘取,也就是说,白毫银针的原料是白茶春日里长出的头一批茶,并且还都是刚长出的嫩芽!这么鲜嫩的茶,抛弃其形、色、质、趣绝无仅有的个性,用来压饼,实属暴殄天物。

3、压饼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白毫

茶叶带毫毛越多,氨基酸的含量往往会越高,而氨基酸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可以提高我们免疫力、记忆力,还能舒缓心情。如果白毫银针压饼,白毫受压会使毫毛脱落,自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会有所损耗。

初遇白毫银针,有人会感觉“欲说未说”,嫌之“寡淡”;相处久之,你会感觉“太多可说”,彼时彼刻,方知为何久等。

沏泡时,用透明玻璃杯,在等待茶汤的时候可以观察茶在水中飘动。赏美闻香观色品饮,别有情趣。

开化龙须好喝吗?为何有如此口感?


我国是产茶大国,每种茶叶都有其特有的口感与滋味,且不同产地制作同款茶叶,其口感滋味也是不相同的。开化龙须是色泽翠绿、茶汤碧绿、叶底嫩绿的绿茶,是钱塘采用传统制茶工艺出产的茶叶,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开化龙须好喝吗?为何有如此口感?一起来看看吧。

开化龙须

一、开化龙须好喝吗?

开化龙须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杏绿清澈、匀齐成朵的独特风格,更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是形美质优的绿色佳茗,是钱江源头的“一绝”。

二、为何有如此口感?

1、产地:产地钱塘江源头开化县,是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的“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境内山如驼峰,水如玉龙。放眼四望,满目菖翠。此地“晴日遍地雾、阴雨满云山”其绝佳的气候,孕育了白云深处那一丛丛的孤芳——开化龙顶。

开化龙须产地

2、制作:开化龙顶茶是选用高山良种茶树生长健壮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鲜叶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

上述就是开化龙须的独特口感啦,特定的产区及精湛的制作,使得开化龙须不仅外形优美,连带口感也如此清爽可口。

中国茶叶的分类原来是按这些方法分的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

当然,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一、茶类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二、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分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

三、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通常将以下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一)绿茶:未发酵茶。是制作时不经过任何发酵过程,采摘后直接杀青、揉捻、干燥而成的茶。因工法不同,又可分为(1):以锅炒而成的炒青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2)以高温蒸汽蒸煮的蒸青绿茶,如日本的煎茶、玉露。(3)烘青绿茶(普通烘青和细嫩烘青)。(4)晒青绿茶。

(二)红茶:全发酵茶。制作过程不经杀青,而是直接萎凋、揉切、然后进行完整发酵。发酵是红茶与绿茶最大的差别。发酵红茶约占世界茶类产量的90%,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三)青茶:俗称乌龙茶,为半发酵茶。乌龙茶是福建和台湾最知名的茶类。主要有闽南乌龙茶,如铁观音、黄旦、本山、梅占、毛蟹;闽北乌龙茶,如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广东乌龙,如凤凰单丛,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如洞顶乌龙等。

(四)白茶:轻发酵茶。把叶片采摘下来后不经过任何炒青或揉捻,直接晒干或烘干,带有细致的茸毛。特产于中国福建一带,如白毫银针、寿眉牡丹、白芽茶(银针),白叶茶(白牡丹、供眉)等。

(五)黄茶:微发酵茶。制作方式近似绿茶,但过程中需经闷黄,使茶叶与茶汤的颜色呈黄。黄茶种类有: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小茶、黄大茶。

(六)黑茶:后发酵茶。制造上在杀青、揉捻、晒干后,再经过堆积存放的过程(渥堆),使之产生再次发酵。如普洱茶(滇桂黑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滇桂黑茶(广西六堡茶)等。

四、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萃取茶(速溶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