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泡茶方法的演变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的泡茶方法 茶叶泡茶 枸杞泡茶

【www.cy316.com - 茶叶的泡茶方法】

始于五代的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北传辽、金,并于宋代东传日本后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到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法存在。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实际上依旧是点茶法,到明后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时候兴起的就是我们至今仍在采用的泡茶法,而我们对茶叶的利用,也正式终结了“吃茶”时代,步入到了“饮茶”“品茶”的时代,茶叶正式告别了食品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明初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后,散茶独盛,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绿茶、黄茶、红茶、黑茶均有生产,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在《茶考》说:“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这种方法从此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中饮用。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其实泡茶法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到明朝全面散茶化后才盛行起来而已。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采用的就是全叶冲泡法。这是茶在饮用方式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元虽然盛行点茶法,但全叶冲泡法也是一直存在的。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基本上就以全叶冲泡为主了。许次纾对泡茶方法有独到见解,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在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把茶水倒在茶瓯中,献给客人。

到了清代,白茶、乌龙茶开始制作,闽粤盛行工夫茶泡法。纵观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变,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由简入繁,又从繁出简的过程。

由简入繁是指制茶工艺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加工制作技艺不断提升,最后演变出六大茶类的过程。从繁出简是指品饮方式日趋精简,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步减少配料,直至饮用清茶,追求茶叶原味的过程。

这两者之间,时间上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制茶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相对复杂的饮茶方式,而当制茶工艺提升到一定程度时,饮茶方式就可以简单起来。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普洱茶膏、茶(粉)等深加工型速溶产品,不仅易于携带和冲饮,而且也便于调饮,未来或许会开创出一种新的饮茶方法也不好说。

回到普洱茶的冲泡本身,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但历史上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过程序化的冲泡流程。现在普洱茶的冲泡器皿和冲泡方法,实际上是跟乌龙茶学习借鉴后发展起来的。放在大的饮茶方式中,现在的普洱茶当然属于泡茶法。但具体到细微的泡茶方法上,普洱茶因为有生茶、熟茶、新茶、老茶、纯料、拼配之分,再加上仓储情况的不同,以及茶客们对茶性了解的不同,所以在基本冲泡步骤的基础上,一些泡茶手法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南泡”“北泡”等不同的流派。然而不论怎样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泡出一杯更好喝的普洱茶。

小编推荐

中国人饮茶的几次演变!


现在人饮茶很多都习惯了功夫茶,而您是否知道,其中中国人饮茶的习惯是经过了好几次演变的,下面小编就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第四个阶段: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泡茶的方法 2020泡茶的方法


最常见的泡茶方式有温杯、醒茶、冲泡、赏茶、饮茶,五个步骤。

1、温杯:

将茶杯洗净,用开水稍微烫下。

2、醒茶:

将茶叶放入高温烫过的茶杯中,用85摄氏度的开水冲泡,水量盖过茶叶稍多一些即可。等茶叶舒展片刻,将水倒掉。其目的是使茶叶完全苏醒过来,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并且茶叶中的一些杂质,碎末,此时也随之流出,使得下一步冲泡的茶质将更清新,洁净。

3、冲泡:

适当提高水壶的位置,由上而下,水流如瀑布一般落入杯中,叫杯底的茶叶泡个澡。注意泡茶的水温80-90度为好。

4、赏茶:

刚刚泡好的茶温度过高,此时不宜牛饮,先仔细欣赏一番,闻其香,观其色,形之变化。

5、饮茶:

待茶汤凉至适口,且慢慢品尝。

茶叶的作用:

1、利尿强心;

饮茶可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如水肿、膀胱炎、尿道炎等,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茶叶也有一定的排石作用。不喝茶的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3.1%,偶尔喝茶的为2.3%,常喝茶的为1.4%。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液充分地输入心脏,提高心脏本身的功能。

2、杀菌消炎;

茶叶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因为茶叶中的儿茶酚和茶黄素等多酚类物质会与病毒蛋白质结合,降低病毒活性。

《本草纲目》记载: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尤其是在夏天,茶是防暑、降温、除疾的最佳饮料。

3、消食除腻;

饮茶能去油腻、助消化。由于茶中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它们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肉类食物。

4、降压、抗老防衰;

茶多酚、维生素C和烟酸能降脂、降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

5、提神醒脑;

茶叶之所以提神,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中国人的喝茶方式自古至今的演变


饮茶方式的转变

首先来说,古人喝茶的方式其实是经历过三大的阶段。

吃茶→煮茶→泡茶

古人最早饮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这是真“吃茶”。

之后开始用火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汤一样。

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一直到唐代陆羽,才把茶的格调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品,成为一门生活艺术。

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唐代陆羽的喝茶方式

煎茶+茶碗

中唐以前,人们在煮茶的时候,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

这被陆羽深深嫌弃,“斯沟渠间弃水耳”——这简直是沟渠的废水。

所以,他在《茶经》中,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唐代这样的喝茶方法,就叫做“煎茶”:

先将饼茶碾末,置于锅中煎煮,而后再加盐调味,以去除苦味。煎好的茶用长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饮用。

|碗“陆羽《茶经》记载: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

茶碗,品鉴茶水之用

以越州出产的最佳,鼎州、婺州、越州出产的也不错,寿州、洪州出产的则次之,北苑团茶是在唐宋间流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加工成型的。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主要是做成茶饼形状的,称为“团茶”。

那个时候可还没有什么绿茶、红茶、乌龙茶之类的茶类哦。

宋代的喝茶方式

点茶+建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积淀下来的成果,在宋代完成了升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把饮茶真正地变成了一种艺术潮流。

宋代的喝茶方式,称为“点茶”,步骤如下:

点茶的要点:

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

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点茶完毕,如果只是一个人欣赏,未免寂寞。

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费了之前那么多功夫。

于是,”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应运而出。

明代的喝茶方式

散茶+紫砂壶

明代开始,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于是,民间饮茶,开始以散茶为主。

如今我们熟悉的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都是因为废团改散,制茶工艺改良之后,才逐渐出现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改散。

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

因此,明代的茶壶是专用泡茶的。

这只有在散茶形成主要饮用方式下,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紫砂的种种优势,使得紫砂壶在明代的茶器中大放异彩。

清代的喝茶方式

散茶+盖碗

清代的喝茶方式,也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清代不仅出现了如今我们喝到的大多数茶类,而且还有几位热爱喝茶的皇帝。

比如,乾隆皇帝就曾经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

清朝盖碗的流行,就与爱茶的乾隆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书画中就可窥见史实。

而且,爱茶的清帝经常将历史名茶画中的主角换成自己,投入其中。

盖碗泡茶,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

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而且在品尝中可以欣赏茶的色、香、味、形,慢斟细啜时领略幽雅闲逸、洒脱自然的情趣。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