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首先得了解这些茶礼!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定制茶礼 国礼黑茶 黑茶国礼

定制茶礼。

茶席上,待客礼仪隐藏在细节之中。简简单单一个倒茶,倒得好,宾主尽欢,倒得不好,可能最后不欢而散,主人还觉得莫名其妙。

倒茶最好用公道杯

公道杯,作为茶席上的重要器具,可以均匀茶汤的浓度、平衡茶水的多寡,表现出主人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公道杯的作用主要在于均衡茶汤,将冲泡好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再平均分至每一杯中,使得每一个人品鉴茶汤时,手中的茶汤都是同样的滋味。分至茶杯中,除品尝口感与风味外,公道杯同时也可起到沉淀茶渣的作用。

有的茶叶在冲泡时不宜使用过高的水温,可以将煮沸的水先倒入公道杯中片刻,再注入茶壶,起到降温之效。

以下这种倒法很失礼:

错误一:悬杯高冲

泡茶时可以“悬壶高冲”,倒茶时也把公道杯举得高高的,还是烫的茶汤倾泻而下,再“哗”地从品茗杯里溅到客人身上,怎么想都很危险吧。

从茶汤本身的角度考虑,这样“高山流水”的倒法,会使茶汤的香味散失,还会导致泡沫增多,影响茶汤的色与香。所以要让公道杯的杯口尽量靠近杯子,以不会溅出茶汤的高度为宜。

错误二:厚此薄彼

公道杯,当然要倒得公道。倒茶时这位倒得满满的,那位只沾湿个杯底,茶多的觉得你在茶满欺客,茶倒这么满,整个杯子都是烫的,又不好拿又担心洒;茶少的怀疑你在故意怠慢。所以分茶时要尽量均匀,不要厚此薄彼,此外,倒茶七分满就好,利于品味闻香,观赏杯中汤色。

错误三:不及时续杯

虽然各种鸡汤有言“杯子的价值在于它的空”,但是你的客人可不会这么想。茶喝完之后你不斟茶,场面就会很尴尬。客人一饮而尽,往往是因为十分口渴,这时你就更要及时续杯。给客人续的茶,切记不要是冷茶,因为那代表你在暗下逐客令。

身为主人,还要注意不冷场,引导话题、活跃气氛、把握倒茶换茶的节奏,让所有客人都感受到细致、温柔的关怀。

错误四:倒个茶,发水灾

主人在泡茶、倒茶时滴水,或者伸手从其他茶具上面穿过,失手碰到茶具、衣袖沾湿,既不美观,弄得整个桌面湿漉漉的,也很不清爽。

给客人倒茶前,先要将公道杯在茶巾上“蘸”一下,避免底部滴水。倒茶时实在不小心把茶水洒在外面,要及时用茶巾擦干,避免给客人造成麻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精选阅读

茶礼|喝茶礼节“18禁”


1.喝茶者可以歪着身子斜躺在椅背,看泡茶者泡茶以及接受他奉茶吗?

不可以。

斜躺姿势在家里可谓舒服、轻松,在公众场所这样做却带有傲慢、轻视之意,没有把泡茶者“放在眼里”,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喝茶时虽不至于要正襟危坐,但端正坐姿不可少,可脚踏实地、手掌轻松搁膝盖上。

2.泡茶者奉茶给喝茶者,喝茶者可以继续聊天不理他吗?

不可以。

原则上泡茶、品茗活动进行时,我们要“不讲话”,才能安心、专心欣赏和享用这个“茶道作品”,故此规定不可聊天。

在一些“聚会式”茶会时可轻声聊天,但奉茶者端茶过来时,喝茶者要暂停聊天接受奉茶,并向他表示谢谢才对。

3.开会时,奉茶者端茶给与会者时,与会者可以不理他吗?

不可以。

与会者不要只顾着与人寒暄,或发表讲话,要百忙中停一下与他点头也好,微笑也好,以示感激。

不要觉得他在骚扰开会,采用“来一位奉一位”的奉茶法是对与会者的尊敬,有些会议在来宾未抵达前就把所有的茶摆在桌上,那是不正确的。

4.老师上课时,学生给他奉茶,老师要怎么做?

老师必须站(或坐)得好好的接受奉茶,看着奉茶者,谢谢他。不要嫌弃他以为他不识抬举打断说话的气场。

老师到了之后他才特别为老师而泡茶,这是很崇高的敬意,老师要大方接受。

5.泡茶时,喝茶者翘腿而坐,双手摸着脚踝等茶喝可以吗?

不可以。这种坐姿显得无礼及不卫生,双脚双手平稳坐着,背部轻轻靠着椅背即可。无椅背则不靠。

6.泡茶者端茶过来时,喝茶者要不要用手指头在桌面上敲桌?

不必要。

有说此动作代表礼貌,是谢谢泡茶者。我们认为这种“谢谢”太粗率,倒不如正正经经欠身或直接说出来有诚意。

一些人还绘声绘色说这是古代对皇帝的手势,代表叩头,还说要用哪个手指头,要敲几下云云。

我们认为这种“叩头”是无稽之谈,不适合加诸在当代人生活。当代人要用当代的思考,找出当代人要的方式。

7.喝茶前要不要把茶汤吹凉?

不必要。

茶汤热时就让它放在桌上降温,过一会再喝。

不错,茶汤温度要适口才能扎实地感受到它的味道,但不必操之过急,匆匆忙忙拿上来“吹”显得有点贪心,安心等一等就好了。

有人还要教大家如何如何“吹”,俨然有一套“技术”的样子,殊不知这是引向“浮躁”的歪路了。

我们说要“等”,该花多少时间花多少时间,这是喝茶的态度,不能说“等”就是浪费时间。要不要“吹”应该讨论的是心法,而不是手法。

8.喝茶时要不要发出声音?

不要规定“要不要发出声音”。

本来已经有点声音的就让它有,本来没有声音的不必改成有声音,不必各说各话。

不要以“有没有发出声音”、“声音要有多大”来判断喝茶者的专不专业、会不会喝茶、有没有礼貌或者茶的味道好不好。

要有效喝茶,喝茶时就要集中精神,可闭上眼睛,含着一口茶咬嚼,打开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它的香味。

喝茶的动作、声音不一定要怎样,实实在在的即可。

9.喝茶该不该把茶喝光?

应该。

小壶茶法的汤量并不多,喝完它一点困难都没有。

觉得茶汤过浓喝不下去,可恳请泡茶者加一点水,再把它喝完。喝到最后杯底沉淀有细碎茶末怎么办?

茶汤里有些茶末没关系,它不妨碍茶的滋味与人体健康,可喝完。

有人每一杯茶都只喝一半,另一半拿去倒掉,或喝剩一口留在杯里,这是对茶与人都缺乏起码尊重的举止,不应该。

10.喝茶者可以伸手去泡茶者的“领域”拿壶拿茶海倒茶吗?

不可以。

不止泡茶者与喝茶者有各自的“领域”,喝茶者与喝茶者间也有各自“领域”,手不要越过界去取拿茶具或茶,轮到你了就会传给你。

对泡茶者要给予信任,相信他已安排好了什么时候要喝什么时候不要喝。

11.喝茶要有“干杯”仪式吗?

不要。

茶性适合细品,而不宜狂欢,茶自有的丰富风味可以让它独立存在做自己、散发自己的魅力,不必“以茶代酒”,喜欢酒的人请“哪里凉快哪里去”。

12.喝茶者看到有人泡茶、或奉茶给他,就问“什么茶”可以吗?

不可以用“耳朵”喝茶。

要去体会泡茶者的策划,要欣赏出泡茶者独到的地方,要喝出茶的特别处究竟在何处,喝茶者也就知道自己在喝着什么茶了。

再者,“什么茶”并不重要,要有欣赏不同茶的能力,要有接受每一个茶的涵量才重要。

13.喝茶者要催促泡茶者“快点泡”、“快给领导倒茶”或“换茶”之类吗?

不要。

煮水有煮水的时间,浸泡有浸泡的时间,倒茶、奉茶、奉给谁都有一定的时间,泡茶者知道得一清二楚,喝茶者稍安勿躁。

不要以“年纪大、辈份长、职称高、经验老”为由而呱呱吵。

14.喝茶者拿茶杯时手指要翘上来做“兰花指”样或任何名堂的手势吗?

不必要有任何名堂。

任何手指都不要翘上来,翘上来难看,而且无意义。

拿茶杯要持得稳,别使茶汤溅出,别烫到手就可以了。

拇指与食指夹着杯沿,中指托着杯底是不错的手势,但不必把它当作教条来执行,不托着杯底行吗?也是可以的。

15.喝茶者可以在茶席上吐痰、擤鼻涕、吐唾液、放屁吗?

不可以。

这些行径有碍卫生,应在私下照料处理好才入座,临时有需要可离座到卫生间。

不想离座,用纸巾包着那口痰或鼻涕,再放入自己的口袋可以吗?

不可以。

这不只是唾液、痰、鼻涕要放在哪里的问题,这是一种没有为他人着想、欠缺卫生的举止,不应该当众做。

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是生病了呢?生病者不要参加茶会,留在家里休养。

16.喝茶者可以边喝茶边吸烟吗?

不可以。

茶席是禁烟区,吸烟要到吸烟区。

况且,喝茶活动需要安排一段完整的时间空出来,专心地做,不适宜边喝茶边做其他什么。

故此即使旁边有吸烟区,也不要来去离座吸烟。

17.喝茶者可以边喝茶边用手机或电脑吗?

不可以。

“喝茶”也包括泡茶与奉茶的。

整个“喝茶”活动还包括各种茶具、环境、人物的交流才可完成,不宜在现场再做其他事情。

茶会一般属于预约活动,可将事情安排好了再参加。很忙呢?非用手机不可呢?那就不要出席。

18.喝茶者可以在喝完最后一杯茶

马上转身就走人吗?

不可以。

应该等候泡茶者将茶杯及其他茶具归位、还原茶席的面貌(别让茶席蓬头垢脸就与客人说再见),正式道别后,喝茶者才告辞。

这时喝茶者可谢谢泡茶者也谢谢其他喝茶者才离开。

一些较正式茶会,泡茶者会让喝茶者欣赏泡过的茶底,喝一杯清水才算结束,喝茶者要致力配合与享用后再作告别。

以茶作礼,这些细节你知道吗?


每年到了什么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中秋节、春节,或是需要拜访朋友、商业合作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送茶叶。

一是因为茶是嗜好品,爱喝茶的人很多;二是茶比较高雅,比起送别的礼品更显品味和档次;三是茶可收藏,同酒一样,作为一个纪念性的礼物非常合适。

不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自己喝茶是一回事,买茶送礼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给别人买茶要会有很多顾虑。那我们买茶送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了解对方喝不喝茶。

送礼对象喝不喝茶,是首先需要关注的地方,因为喝茶与不喝茶的人,差别很大。

对于本身喝茶的人,首先要摸清他的喜好。先是了解他喜欢喝哪种茶类,假设是喜欢红茶,那么送红茶肯定是没错,如果能再了解精准一点便是更好,比如特别喜欢喝乌龙茶中的大红袍。再了解他喝茶的一些习惯,如果是很有闲情,平日喜欢在家里的茶室泡功夫茶,那么就送传统茶叶;如果是比较忙碌,一般使用大杯子泡茶,那么送方便携带、易于冲泡的小沱紧压茶,或是速溶、袋泡茶,便是最贴心的了。

对于不怎么喝茶的人,似乎什么茶都可以送,但由于太过宽泛,也很容易误入“雷区”。如果一点把握都没有,不妨送绿茶、红茶,这两种茶是最广为人知的品类,哪怕不怎么喝茶的人,几乎都是喝过的。绿茶味清淡,红茶味甜,很容易让人接受。不宜送岩茶、生普这一类味道浓烈、有明显苦涩味、刺激性强的茶。

2|分析对方的特征。

如果不清楚对方平时喝不喝茶,喝茶多不多,爱喝什么茶,那么就只能从对方具体一些特征入手。

●看性别

男女喝茶有别。从口味上,一般来说男性的口味比女性的重,对于男性可以送一些味道浓烈、口感霸气、苦后回甘的茶,而女性则可以送味道清淡柔和的茶;从茶性上,送给男性茶没有太多顾虑,送女性可以送一些红茶、花茶,暖胃暖身是很好的。

●看年龄

对于小年轻,送茶讲究包装,一些新颖、时尚的包装更能获得他们的青睐,年轻人也爱喝饮料,送一些速溶调味茶或者是花草袋泡茶,既时尚又便利。对于年纪稍大一些中老年人,宜送传统的茶类,包装最好是红色礼盒,这样的茶最讨喜。

●看地区

不清楚对方喜不喜欢喝茶,但是可以从他所在的地区推测。江浙、安徽、四川一带,爱喝绿茶的多;北京人爱喝绿茶、花茶的不在少数;广东福建地区喜爱乌龙茶;西藏、内蒙古地区喜欢黑茶的居多。

●看地位

如果送礼对象地位较高,自然要送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的茶。送稀有的名茶不会有错,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金骏眉、东方美人等等,送出去的人很有面子,收到礼物的人也能明白礼物的贵重。

3|送茶要注意的小细节。

●质量安全

茶叶包装上的质量安全认证、生产日期是必须的。如果收到了来路不明的“三无”茶叶,恐怕会有点尴尬。保证质量安全是第一,送礼要选择正规品牌、厂家的茶。

●茶叶升值

不知道送什么茶的时候,送一些能够保值甚至升值的茶是最好的。目前公认的耐久储存的茶,便是普洱、白茶、陈皮茶,不仅越存越香,还有升值的空间。选择这样的茶送礼,哪怕不爱喝茶的人也能懂得茶的价值,一方面是价格上的,一方面是功效上的。

●搭配茶具

搭配送礼,送礼才能送到位。好茶怎可以少了好茶具,送茶的时候不妨搭配一件茶具,大则一个茶盘、一套茶具、一个铁壶,小则一把紫砂壶、一个品茗杯、一把茶刀,喝茶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使用茶具,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和诚意。

●包装讲究

送礼的茶,茶要好,精美、大气的包装更能给茶叶提升一个档次。送红色包装的茶叶,寓意也好,没有什么忌讳。最好再配上手提袋,如此的细节都做到位,相信收礼的人会乐意接受。

茶意在于调心 懂得了喝茶,要调整茶心


开阔茶意在于调心

买了新壶,比原先盈手一握的紫砂壶略大些。

放茶的时候,心下有些犹豫,茶量肯定要比平时一茶匙多一些,可是应该多多少呢?

大概估摸了一下,多放了半匙。

水煮好了。照例,冲杯,洗茶,热壶身,舍掉第一泡。然而茶却有些苦了。

有些浓,怎么办呢?

茶友说,两个办法,一是让水在壶中停留的时间再短些,一是把茶舀出来些,待喝第二道时,与新茶一起再泡。

嗯,是了。茶放多了,我们泡茶的方法就要变。这是对策。

喝茶的对策很多。

没有哪一泡茶能够重现前一泡茶的滋味。

冲泡的时间有长短,冲泡的人有更换,茶具、茶量和水的冷热都随时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一颗茶心,也要应时、应机地来体现对策。

对策,是让我们遵循茶礼和茶规之外的一种灵活应变。

一定之规,是必要的。它帮助我们不离茶道太远。但在死规矩之下,错漏和偏差难免造成不同的情境,这个时候,懂得进退,懂得调整,就是茶人的智慧。

也见过喝茶喝得生了气的人。每时每分都遗憾着此境的偏离,回味着曾经的完美。有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再要找回那一泡的甘醇,多年而不可得。

我理解用情深,难舍当初的茶癖。但却要劝慰这情深的人,因着这茶的千姿百态,培养出开阔的茶心来。

人曾遇见最好的茶味,自当珍惜。

不过,如果因此成了执著,苛责后来者的平淡与浓酽,甚至为此伤心伤神,那珍爱就成了利刃。

茶味如同人生的风景,随着境界的变迁而潜移默化。

风景里,有攀越高峰时的艰辛,就有登高望远时的陶醉,更有高峰不再,下山路的寥落。

能够欣赏美景的眼睛,也应该看惯平实的闪失。对美景珍惜,对平实接纳,对闪失宽容,就是我们的茶心。

前些日子看见报道说,一位老艺术家一生爱惜羽毛,年事已高时曾被某演艺单位请去演出,结果本来给他休息用的房间,由于主办方的唯利是图,让给了正走红的毛头小子。老艺术家受到冷遇,回到家大病一场。

这则消息让我十分感慨。毋庸置疑,主办方做错了。不管换作谁,都不可能对这种势利的对待心平气和。但是,如果为此气病了,伤害的却是自己。很多时候,并不能让所有人、所有事,所有时势都能顺应我们理解的道德、礼仪和教养。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来令我们的心产生波动。

产生波动没关系,记得要调整,要有内求自心平衡的对策。

有句老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见尽如人意,并非生活常态。修行人修的是心宽,他们把这句话引申成:常想一二,少看八九。凡事看好处,看如意的部分,知足感恩,心地自然会锤炼得坚忍而宽阔。

环境和他人的改善,是我们期待的。但如果他们尚未改善,我们也不能自伤。

我能想见爱惜羽毛的人曾有的辉煌,对那辉煌有多留恋,对冷清的现境就有多不适应。

不适应的人很多。成功未来时,不适应艰难,不适应同样起点的人已经尝到了美好滋味;成功到来时,不适应高处不胜寒,担忧每况愈下;成功过去时,那成功本身和后来人都成了劲敌。人一辈子,遇到的山,并非外在的那座山峰,而是内心里随时打翻的五味瓶。

不是有许多不能自解的人,活着活着,就活伤了吗?

喝茶,尚有诸多对策,来让这颗动荡不安的心开阔。

走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父母给我们的教育,多少年来都是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奋斗。但我们看到了,奋斗不出成绩的人不平衡,奋斗出成绩的人也不平衡。不安,心有患,患得又患失,人人无解。

懂得了喝茶,要调整茶心,也应该知道,那教诲该好好地改一下: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奋斗,是调整。

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不钻牛角尖,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随时宽容,随时豁达,随时转换角色,随时海阔天空。

记得《四十二章经》里曾有一个章节,讲一个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退意。佛陀就问他未出家前爱做什么事情,他回答说,爱弹琴。佛陀就问他,弦如果松会怎样?如果紧又会怎样?沙门回答,琴弦太松,曲不成调,如果太紧,弦断声绝。佛陀又问他,那么,“急缓得中如何?”沙门明白了:松紧适中的话,声音协调。佛陀因此开示说,学道的人也是这样,如果这颗心调适得当,道可得。

茶味的浓淡,如同明镜,可以照见我们心态的起伏,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安心的方法。

老者去矣,来者芸芸。若能解得茶意,调心于安适,浓茶淡茶,杯杯香醇;通透人生,处处美景。

茶礼


中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重要而共通的心理基础,那就是追求和谐。这种重视和谐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人化;同时又不断让人化的自然为世人服务,发展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这种天与人的共感交互作用,无疑促成人得到愈来愈多的自由,并使社会出现净化与谐调的效果。这大概要算“天人合一”论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 透视“茶经法”的精神意蕴,在于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其重要手段便是不断化“自在之物”(如茶叶、水等)为“为我之物”(指茶事等):“为我之物”通过反馈作用,不仅强化了社会谐调的氛围,而且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内在道德责任心。“茶经法”的“茶理”,不外如此。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心理基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接着看一看茶具中的“理”吧。《茶经·四之器》载古鼎形风炉为三足,其中一足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坎”、“巽”、“离”是《易经》八卦中的三卦。所谓“八卦”,就是八种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一种“自在之物”,可以说这八种自然物质就是万物之源。“坎”代表水,“离”代表火。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与火,饮茶当然也是这样。鼎形风炉正是生火煮水的关键工具,而煮水时确也是水在上,火在下。这种尽人皆知的事象,却用古文字形式郑重地铸定在鼎足上,应该说含有“咒语”的作用,表明茶事活动过程,完全符合〈易经〉观象取物而创造文化之“理”。 八卦相重,就生出六十四卦。其中的“坎”卦与“离”卦结合,便形成“既济”卦。“既”,含有已的意思;“济”,本义是渡水,这里引申为成功。“既济”卦是“坎”上“离”下,即水在上,火在下,水与火原是不相容的,是相克的。如何变相克为相生,使不相容的对立面趋于和谐?就要靠调济物。这个调剂物不是别的,正是置于水火中间的锅。明代耒知德〈易经集注〉在谈到“既济”卦时指出:“水火相交,各得其用”。说的就是这种水火调和,变相克为相生的事实。请不要忘记,加速其调和的中介物质还有风呢;“巽”卦就代表风。风主齐,“波动散发,可以济事。”用锅实现水火相交,鼓风帮助燃烧,这是人类管理水火方面的重大突破。 鼎形风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期间分三格,一格画“离”卦,一格画“巽”卦,一格画“坎”卦。〈茶经〉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所以须有三个卦。这种说法,进一步显扬了易理用于指导茶事的深层意义;集中反映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茶事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古鼎形风炉的又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所谓“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五行学说中已升华为五种符号,代表着五种功能属性,从而形成五行结构观念。五行学说便是由五行结构观念建构而成的关于自然万物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便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无疑地大大有助于认识并促进人体与大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直协调统一。“体均五行去百疾”便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五脏调和,五行资生,去除百疾。 阴阳学说,讲的是对立统一;五行学说,讲的是相生相克。因为天与人的运作,都同样体现阴阳五行变化规律;两大系统的结合,相辅相成,深化了人们对于自然与人体关系的认识程度。显然,在风炉两足铸上两句话,“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并非出于偶然。陆羽巧妙地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以类相感,让天与人在阴阳五行的框架内合而为一。突出了茶饮去疾健身、完善价格、师法自然、净化社会的功能。有鉴于此,“天人合一”的哲学功能和美学功能便也得以兑现。 古鼎形风炉壁厚三分,炉下三只脚,三脚下开三个通风口,支撑锅子的垛间分三格并画三卦,灰承三只脚,炉口边缘宽9分,炉足铸籀文21字......。伙闪应该注意这个“三”字。设计处处用“三”(包括三的倍数)实受易卦以三数重迭为形影响的结果。〈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为什么称“三”为“成”?伙们不妨先举实例吧。求签向卜往往是“三占从二”乒乓比赛也取“三局二胜制”。如此之“三”,颇有奥妙处;当二数对峙时,加上一,便可形成多数示胜负。这个“一”的地位所以重要,关键不在于它所处序列位置,而在于它的参与,使对立得以中和。也就是说,这个“三”,能给对立的双方带来调和、中和的力量。〈易〉“说卦”以天、地、人为三才。天地是对立的,通过人的中介,天地也调和了,统一了。可见〈茶经〉设计茶具,时时忘“三”,同样为着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事实确如上面所讲,“茶经法”开列了好多茶饮的条条框框。但请别担心,戒律是相对的,灵活性仍然存在。〈茶经·九之略〉的讨论,足可释人重负。制茶的灵活性且不说,单表煮茶的灵活性:如果出外交流,松间有石可坐,那就省去陈列床或陈列架等用具;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便可不用风炉、炭挝、火夹等用具。若在溪边或有泉的地方休憩,用水方便,就能去掉水方、涤方、漉水囊等用具。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以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如果是登上险岩,或须攀藤附葛,或须抓住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要先在山口处把茶烤干捣碎,用纸或盒包装,那就无须碾、拂末等。茶饮程序的利缩性,显示出精神享受的随意性。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路走向,是老庄思想长期影响的折射。陆羽本人的气质,充分表现出厌恶死板戒律、向往个性自由的物质。〈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便谈到他和朋友饮酒聚会时,什么时候想离开,便立即离开,全不顾及任何礼节。如此表现,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陆羽身上,其实存在着更多的“自恣以适已”的道家风味。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陆羽已将这种精神输入茶事活动,形成了既有相对稳定的格式而又随和灵活的“茶经法”,并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茶事活动。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是“唯情”的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相忘,人我相安”。若把这段话用来概括“茶理”的基本精神,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与其说是“茶理”,毋宁说是“茶情”。请看:释皎然〈饮共茶歌诮崔石使君〉有“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句,李郢〈茶山焙歌〉有“使君爱客情无已”句,理中含情,情中见理,情、理融合,天人合一。茶饮的精义确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沟通”。 《茶经》说茶事,颇突出“理解”与“沟通”的深远时义,《六之饮》所载最具典型性:“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用“珍鲜馥烈”者待,寓“和”于香,动之以情,已经为彼此的“沟通”奠定基础。接着便是“行”茶汤。这里的“行”,有流动、传布的意思。《周易·乾·彖》云:“云行雨施”。《左传·僖公十三年》载:“行道有福”。其中之“行”,均属此义。可知“行三碗”,含“三碗传饮”的意思。“传饮”,就是每碗茶都轮流着喝完,这应该说是一种强调“沟通”主题的十分特殊的饮茶法,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有“素瓷(指茶碗)传静夜”句可证。 与“传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数联句咏茶。唐代的颜真卿.陆士修(嘉兴县尉).张荐(累官御史中丞).李萼(历官庐州剌史).崔万.昼(即释皎然)等六人曾一起品茗,并联合撰成《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联句之文字.意境,非得茶之真趣者不能言。这是得茶之真趣后的一种“沟通”与“理解”,没有这种“沟通”与“理解”也不能言。 “传饮”.“联句”分别用“同品一碗茶”.“同吟一首诗”的流水作业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了茶事活动中名副其实的“灵犀”。 理解.沟通.是“人道”之重要内涵。

喝茶,你了解几分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的包容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

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关于心境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关于相处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

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关于时间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一番不同的滋味。

关于欲望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

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关于做人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关于人生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与茶泡一段完美时光;

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关于修行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的醇香。

新春送年茶,这些茶你真的了解吗?


春节的脚步愈发地近了,历年走亲访友、拜年问好都是春节传统。但是只要是出门拜访亲友,伴手礼总不可少。

年茶是春节送礼由来已久的习俗。现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茶叶让人应接不暇,茶作为我国特有的饮品,已有几千年历史,茶的种类更是多不胜数。不少消费者在挑选茶叶的时候,多是根据茶叶的名称来选择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不少特殊的茶名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根本没办法根据名字来猜出茶叶种类。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些拥有特殊“名片”的茶叶,让你在挑选年茶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茶叶中的“荤食”——牛肉、马肉

想必在挑选茶叶时,很多行家都会向您推荐“牛肉”“马肉”。

听到这样的名字大多数人会一头雾水。但是这里的“牛肉”“马肉”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荤食,事实上,它们是武夷岩茶中肉桂茶的品类。

“牛肉”,是位于牛栏坑的肉桂茶的简称,“马肉”,是位于马头岩的肉桂茶的简称。这两种肉桂分别带有完全不同的品种特征,“牛肉”内敛,口感醇厚霸道,“马肉”张扬,香气高扬。两款茶都是茶中的名贵荤菜,极其珍贵,价格自是不必多说。“牛肉”被称为有钱也很难买到的珍品,“马肉”也是爱茶人争相找寻的宝贝。

茶叶中的“猴老大”——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近年来一直都比较火。猴魁,乍一听,你以为是美猴王。然而猴魁却是中国名茶,属绿茶类,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是不是感觉这个名字跟茶没有半点关联,其实猴魁的名字来源还真与猴子有关.

传说古时有山民训练猴子攀岩采摘茶叶,又因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后人便干脆取名为“猴魁”。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其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茶叶中的“瓜果类”——六安瓜片

瓜片,并非南瓜片,也不是黄瓜片,而是“葵花籽的瓜子片”。当然,著名的中国名茶六安瓜片肯定不是葵花籽。六安瓜片属绿茶类,之所以叫瓜片,是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单单薄薄的一片叶子,形状像极了葵花籽,逐称“瓜子片”,时间长了,慢慢的也就叫成了“瓜片”。

六安瓜片主产地是革命老区原金寨县和裕安区两地处大别山北麓。其中以蝙蝠洞茶场产的瓜片最为正宗,正宗的六安瓜片翠绿有光、香气清高、滋味鲜醇为茶之极品。

茶叶中的“臻品”——巴山雀舌

巴山雀舌,如同它的名字,因其茶芽形状小巧形似雀舌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挚爱,唐·刘禹锡曾在《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中写道:“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古人同样以雀舌形容茶芽的鲜嫩。

巴山雀舌汤色杏黄明亮,香气鲜嫩,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鲜活,尤以“色绿、香高、回甘、形美”四绝著称。它不光是外形酷似雀舌,仔细观察茶杯,还会看到有少许水泡夹在茶芽之间,甚是好看,有人为其取了一个绝妙的名字叫:雀舌含珠。

巴山雀舌,以其一芽一叶、形似雀舌的独特外形,在绿茶的品类中独树一帜。除此之外,巴山雀舌还配合新年推出了“喝好茶,迎新年”的春节送礼甄选套装,暖心暖胃的红茶套装搭配福气满满的四小福罐,为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福运。

除却上方列举的,有趣特殊的茶叶名字还有很多。送礼之前,细究一下茶名了解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寓意,更能体现送礼的那份情深意重。

茶作为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之一,充斥于每个人的凡尘俗世之中,也出现在文人吟诗对画标配(琴棋书画诗酒茶)七事之中。茶叶的特殊名片,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的产物,它即沾染了烟火气,又增添了书卷气。新春送年茶,佳节饮茶不饮酒,送去的不止是一份年茶福气,更是一份健康。

冬日饮茶,这些茶桌礼仪值得你了解


“扣指礼”是怎么回事?

叩指礼,顾名思义就是当主人给客人敬茶时,客人用手指在桌子上轻轻叩击,借此传达对主人的敬意和谢意。其实叩指礼不止流行于广州、港澳地区,在岩茶圈它早已变为一种习惯性的饮茶礼。

岩茶圈里“叩指礼”这个现象很是普遍,主人给我们敬茶时,我们总是用手指轻轻叩两下茶盘或是桌子,以示敬意。但是大家一般都是“依样画葫芦”,不知其中蕴含的深意。

扣指礼从何而来

民间传说之一是这么说的:某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去了一家茶馆学习“凤凰三点头”,他先给太监倒了茶,太监为了不暴露身份,又怕失了敬意,连忙用手指叩桌子,以“叩手”代替“叩首”,从那以后,喝茶时行叩指礼这个动作就延续下来了。

扣指礼中有大学问

叩指礼的礼数很讲究,主人与客人的身份不同,所行的动作也不一样。

晚辈、下级者如何行叩指礼?

晚辈或下级者,要把五根手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根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等同于“五体投地跪拜礼”的意思。通常是敲三下,意思是“三拜”,若是你很敬重的人,可敲九下,等同于“三拜九叩”,这样显得更加有敬意,有礼貌。

长辈、上级者如何行叩指礼?

长辈或是上级者,可用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二者只需取一根手指就好,等同于“点头”的意思。通常只需敲一下,表示点一下头,若是长辈或是上级特别欣赏、看重对方,也可以敲三下。

辈分相同该如何行叩指礼?

客人先把食指和中指并拢,两根手指同时敲击桌面,意为双手抱拳作揖,同时敲击三下,表示尊重。

现在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要行“叩指礼”,但大多数行的是平辈之间的动作,若是与对方辈分相同也就罢了,若是长辈或是上级,我们也行此“平辈之礼”,难免失了敬意。了解了喝岩茶要行“叩指礼”,也要行对“叩指礼”,这样喝茶会更礼貌一些。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错误的喝茶方式,你了解几个?


在单位工作的人会拿一个大的搪瓷缸,老师上课的时候会拿一个太空杯泡满茶叶,开公交车的老师傅手边也常准备一个大茶杯,带盖的那种。

从早喝到晚,这应该是好多中国人印象里的喝茶吧,其实这样做的危害是最大的,茶叶不能长时间的泡在水里,时间太长了,茶水中茶碱含量会增高,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茶水分离,才能保证茶水的最佳口感。

错误1:喝茶不醒茶

醒茶就是让沉睡或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吸收天地人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便于冲泡饮用。

各种茶种醒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冲泡普洱茶、黑茶等较为耐泡的茶品的时候,其方法是从保存状态取出,放入冲泡器皿如紫砂壶中,用100℃的沸水来醒茶;相对嫩度较高的绿茶、白茶、黄茶醒茶方法则不宜用温度过高的水,85℃——90℃左右就可以达到醒茶的目的。

错误2:喝隔夜茶

一般说来,隔夜茶不是变质,尤其是用紫砂壶保存的茶,“隔夜不馊”;曾流传的喝隔夜茶致癌的传言也证明是虚假信息;酷热的盛夏,一杯隔夜冷泡茶还能清热解暑。

寒气伤胃,不宜贪凉多喝。而且由于隔夜茶营养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滋味寡淡,常喝也不会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茶宜随泡随饮,才能保证滋味和功效。

错误3:天天喝生茶、绿茶

普洱茶的生茶和绿茶,味道鲜香,茶汤回甘好,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坚持天天喝。

其实这两种茶都是不发酵茶,特点是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降火明目,但是绿茶、生茶性寒,多饮易伤胃、伤身,应该偶尔喝,或者和别的茶换着喝。黑茶、普洱熟茶等发酵茶,性温,更适合天天喝,养生健体。

错误4:女性要适期饮茶

从营养学角度看,茶叶中所含的热量较少,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又不必担心发胖,备受女性的青睐。

除了喝清茶以外,还可以在茶中加入玫瑰、陈皮、枸杞、红枣等制成花茶或者调饮茶,更有美容、养生等不同功效。但是女性在经期的时候,还有怀孕的时候,都是不宜大量喝茶的。平时喝茶也不宜太浓。

错误5:四季同茶

普洱生茶特别好,有朋友说我就爱喝生茶一年四季天天喝普洱生茶。其实养生是讲时节的,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甚至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也要喝不同的茶,比如绿茶可以早上喝,但晚上喝恐怕就要失眠了。

四季也是一样,秋冬天寒,适合多饮熟茶和黑茶;夏天热,中国人选绿茶一饮便可清清暑热。所以一年四季节令气候不同,喝茶种类宜做相应调整。

年俗茶礼:春节各地茶礼习俗


云南大理

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可以说去过云南的人都有所耳闻,春节更是品“三道茶”的好时期。白族“三道茶”又叫“绍道兆”,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头道茶为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喝了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劳;二道茶为甜茶,喝了能提神补气,神清气爽;三道茶为回味茶,喝了它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三道茶是白族的待客礼,有很深的哲理,意思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先苦后甜,勤劳才能有幸福。

浙江杭州

杭州人新春佳节,用“元宝茶”待客,即在瓷花碗里,沏上等绿茶,茶中放两颗青果或金橘,橙黄碧绿,形似元宝,称“喝碗元宝茶,一年四季元宝来”,图个吉利,讨个彩头。

江西南昌

江西各地的人过年讲究吃青果茶。所谓青果茶,就是在绿茶中加放一只青果,俗称檀香橄榄,橄榄入口先是涩,之后就会有甘甜之味。喝青果茶,一是借“青果”的名字,寓意一年中都清平吉祥,二是希望来年的生活能像嚼橄榄一样,越嚼越甜。

安徽黟县

安徽黟县春节期间必喝“锡格子茶”“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大年初一一早,每人面前都放了两杯沏好的早茶:一杯是糖茶,寓意来年“生活甜蜜、年头甜到年尾”;一杯是香茶,寓意来年“春满家园、活色生香”。那些茶,是徽州茶乡所特有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等名茶。先喝香茶,后喝糖茶,寓意“先苦后甜”“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江苏镇江

江苏镇江过年要喝三道茶:最先一道是圆子茶。圆子,就是汤圆。吃圆子茶的含义是合家团团圆圆,生活圆圆满满;第二道茶叫枣子茶,是用红枣加白糖熬煮成的。吃枣子茶同样有讲究,茶中的枣子是不作兴全吃完的,要留下八枚,最少也要留下六枚;第三道茶便是“八宝茶”。所谓“八宝茶”,即在绿茶中放枸杞、金橘、红枣、菊花、葡萄干等,红橙碧绿,象征新春大吉大利,吉祥如意。

饮茶首先要识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

第一是识茶。

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

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

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

中国茶器,洋洋大观。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高价胜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漂亮。

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

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的杯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

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喝茶与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而茶,则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饮者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

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茶禅一味”,有“和敬清寂”。若要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一点点的灵光感悟,足以开心怀,饮茶乐趣就在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