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健康的起源和历史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白茶的起源与故事 简述茶的起源与发展

【www.cy316.com - 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植物,茶树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部,虽然这在国际上也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文献认同这一看法。我国近代茶叶研究的先驱者、已故的吴觉农先生早在1922年发表过《茶树原产地考》一文,提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观点。至于饮茶始于中国,似乎国内外并无太多的分歧。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我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也就是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茶,并且已经发现了茶具有“解毒”的功效。因此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这里的“荼”就是茶。

西汉时,饮茶之风已是上层人士家庭日常生活的内容。到三国时,饮茶之风进一步发展,茶的烹煮和饮用方式也有所改进。到了南北朝时代,饮茶已日渐普遍,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地域已几乎遍及中原地区和边远地区。我国最早问世的一本茶叶著作《茶经》由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撰写。

宋代饮茶和茶业发展迅速,茶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普通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事,又在“琴棋书画烟酒茶”的文化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饮用方法上也开始由煮茶向泡茶过渡。茶叶已成为官府宫廷中的重要物品,也成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元、明、清代尽管社会风俗变化明显,但饮茶之风只增不减,饮茶的普遍程度和饮茶的区域也进一步扩大。抗日战争和内战使得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茶园面积仅有6.94万hm2,茶叶产量6.22万t。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面积有了飞跃的发展,到2017年我国茶园面积已增到305.9万hm2,产量达到267.9万t。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分为陆路和水路两个途径。陆路最早始于公元8—9世纪。据传早在唐代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国清寺进修佛学,回国时带去茶籽。其后,日本和韩国的僧人曾多次从中国带回茶叶和茶籽,并在日本和韩国种植成功。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也曾两度来华带回茶叶和茶籽,回国后还写有《吃茶养生记》,介绍饮茶对人体健康的功效。水路是从南方港口广州通过澳门首先进入荷兰,然后由荷兰进入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但这已是公元17世纪,也就是茶叶从陆路传向日本、韩国800多年以后的事了。

随着饮茶和有关茶叶具有保健功效的知识和经验传到国外,欧洲不少国家都对茶叶的保健功效很感兴趣,并广为宣传和推广。一个最为鲜明的证明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欧洲不是到食品商店买茶叶,而是要到药房中买茶叶的。

中国的茶叶为什么能在欧洲广为传播和深受欢迎,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CatherineBraganza)公主远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II)。这位公主是一位十分喜爱茶叶的女性,在她嫁到英国时,她的嫁妆中有大量的各种中国茶叶,而且她非常熟悉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到了英国后,凯瑟琳布置了雅致的茶室,还经常邀请亲朋好友聚会品茗,她使饮茶变成宫廷的一种时尚,随后饮茶的习惯又从宫廷传播到时髦的上流社会,最初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后来慢慢成为中产阶级的饮品。英国人对茶叶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1678年才进口了4700磅(1磅≈454g)茶叶,到1690年进口38390磅。英国饮茶风俗的建立和这位英国新皇后的到来有很大关系。有一件事对饮茶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在英国有一位高层官员患有哮喘病和肠胃不适症,用各种药物治疗久治不愈。这位新皇后建议他喝茶,结果居然治愈了这个顽疾。这件事被广为宣传,尤其是当时一位荷兰名医尼古拉斯·蒂尔普(NicolassTulp)也大力宣传饮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很快饮茶在英国社会中受到人民的喜爱。18世纪中叶,茶叶已成为英国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在英国的普及,这位来自葡萄牙的皇后功不可没,这也算是茶叶在英国发展普及的一个插曲。有一位英国的诗人埃德蒙·华勒(EdmundWaller)专为凯瑟琳公主写了一首诗,既赞美了这位女性,也赞美了茶叶:

维纳斯的香桃木和太阳神的月桂树,

都无法与皇后赞颂的茶叶媲美,

我们由衷感谢那个勇敢的民族,

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位尊贵的皇后,

和一种最美妙的仙草,

并为我们指出了通向繁荣的道路。

饮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以及饮茶的普遍性在以后的岁月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在科学研究上进展不快。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国际上出现一股“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在医学界,大量服用西药,虽然有医疗效果,但这些人工合成的西药也同时在人体上表现出一些后遗症。这种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希望科学家们能从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发掘一些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开发的药物来替代人工合成的西药。在这种呼声的召唤下,许多国家开展了大量中国古代传统植物对人体各种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茶叶。1987年富田勳(FujikiHirota)在美国的医学刊物上发表了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各国相继开展了茶多酚对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活体外、活体内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各国科学家更多地集中在对实验动物和人体脏器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代谢、运转和归宿,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新世纪以来,继续进行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转移和生物利用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为什么在人体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如在动物体上的实验效果;为什么茶叶中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EGCG、茶黄素、茶黄素没食子酸酯这些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在人体中的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不高;如何从结构修饰、剂型改变和添加物的作用等方面提高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目标器官中的中靶率和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另一个研究热点在于人体摄入茶叶的安全剂量方面。由于茶多酚化合物具有降血脂和减肥的功效,因此出现大量包括茶多酚的口服减肥保健品。过量的茶多酚对人体会产生其他副作用,因此在法国和西班牙出现产品下架,并引起对茶叶“毒性”的怀疑。结果美国药典下属的食品添加剂信息专家委员会(DietarySupplementInformationExpertCommittee)专门对绿茶食用的安全性写了长篇报告,并提出茶叶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其提取物属于安全2级,平息了一场风波,恢复了茶叶的安全声誉。

经过30多年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大量研究,数以万计的论文证明了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病、健体的保健功能,如抗癌、减肥、降血糖、抗过敏、预防口腔疾病、抗菌抗病毒等。《中国茶叶》杂志计划组织“饮茶与健康科学解读”专题,从本期开始,每期一讲,内容包括:饮茶与健康的起源和历史、茶叶活性成分的化学和药理作用、茶叶抗癌功效与机理、茶叶减肥和对人体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功效、茶叶降血糖活性和对糖尿病的防效与机理、茶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功效与机理、茶叶抗过敏的功效与机理、茶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及机理、茶叶对口腔疾病的预防功效及机理、茶叶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与机理、茶叶的抗衰老作用机理、不同茶类的性味和防病功效的特异性,以及茶叶与健康研究的应用前景与挑战等。预祝这个专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扩展阅读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认识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现了茶的食用、药用和饮用价值,将茶发展为中国最普遍的饮料。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茶的发现

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许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和古歌中都涉及茶,如湘西《苗族古歌》中有关苗人创世纪的回忆里就提到了茶园,云南德昂族的民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意为“祖始的传说”)中将茶视为人类的始祖。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故事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茶。

饮茶方法的变迁

(一)煮饮法

最初的饮茶方法是把茶树的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后饮用,饮用前往往还在茶汤里加上些盐来调味;或者将鲜叶或干叶,佐以姜、桂、椒、橘皮、薄荷等一起熬煮成汤汁后饮用。

(二)煎茶法

西晋末年,巴蜀人发明了煎茶法,中唐以后开始流行,中晚唐后已经风行天下。煎茶法是从末茶的煮饮法发展而来的。人们对末茶的煮饮方法加以改进,在水二沸时投下茶末,短时煎煮至水三沸时,茶汤即煎成,这样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

(三)点茶法

至宋代,茶已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元时期饮茶以点茶为主流,点茶法源于煎茶法,但点茶法是将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冲入沸水。宋代盛行点茶,宋徽宗亲自撰写茶道著作《大观茶论》。

(四)泡茶法

宋元时期泡茶法已经萌芽,在点茶法中,如省去调膏、击拂等程序,便成了茶粉的冲泡,将茶粉改为散茶,就是“撮泡”了。明代初期,朱元璋诏令废团茶,改用“芽茶”(即散茶)进贡以后,散茶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饮茶方法也由烹煮饮用过渡到冲泡饮用。用散茶冲泡清饮便逐渐发展成为后世饮茶方法的主流。

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茶的起源与传说


关于茶的起源,世界各国争论很多,随着植物学家的考证,这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千年茶树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饮茶起源的四种说法饮茶的起源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到底何时开始饮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神农说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中,神农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古代传说,有一次,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古史又传说,“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二、西周说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腹,西至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荼、蜜等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时朝,周武王在以鲁周公旦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武王伐殷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和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所以,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但是,《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人都以为《尔雅》为周公旦的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旦始,其实,大家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旦。因此,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三、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文中苔菜即为茶,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而《晏子春秋》根据后来考证根本不是齐晏婴所作,所以“饮茶始于春秋时代之说”很难据此成立。

世人又以诗曰之“谁为茶苦”,作为饮茶之证明,却不知此茶是苦菜之荼,并非“荼苦”之茶,我们不能张冠李戴。这样看来,春秋战国似乎没有饮茶之风,故而《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只有: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这些更能佐证,春秋时期尚未见饮茶。

四、秦汉说

明代《杨慎记》记载:“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有多处史册记载。

另外,有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之传说:

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

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即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于是他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

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因此,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了独特的品质。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用茶祛疾去病,健体强身。他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另外,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是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史谓“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史证,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说明当时四川一带,不仅饮茶颇广,而且有了买卖茶叶的基本市场。

通过以上的正式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有了饮茶之事。但真正饮茶的起始时间应当比这更早一些,究竟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难以界定。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