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三话)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悦山水茶业 白茶主要产于哪三省 味独珍茶业

【www.cy316.com - 悦山水茶业】

三、茶叶简史

盈江县的茶叶栽培始于一九五四年,当时德宏州提出“以茶代罂”,动员农民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盈江县从保山市的昌宁县、临沧地区的风庆县购进茶籽,在油松岭乡种植了120亩,采用茶园直播的方式,在新城乡红山村种植15亩,开始了盈江县的茶叶种植历史。

1960年,盈江县人民政府组织茶叶科技人员共35人,到保山市的昌宁县参观学习后,从外州调入云南群体大叶种茶籽1000吨,在我县的铜壁关乡、盏西镇核桃寨、勐弄乡等地进行植播,采用茶树老枝条直接扦插到茶园里,当年共发展茶园360多亩,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最终只有300亩有性系茶园成功。

1966年,为贯彻德宏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山区发展方针,盈江县在卡场镇和勐弄乡规划出了一万亩连片茶园,提出建设万亩茶园,万担茶乡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只种植了一部分茶园,没有全部实施完成。1987年是盈江县茶叶生产发展较好的一年,茶技站首次从省茶科所引进云抗7号、14号、长叶白毫、云选14号和勐库种等6个良种共600株,在平原镇拉洪茶地进行试种,当年新植茶园面积也达到了10369亩,相当于1954年至1986年的总面积(10303亩),茶叶总产量达到了400吨,收购干茶达136.12吨,是盈江县种茶以来产量、产值最高的一年。

1990年至2001年是盈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低迷时期。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有36576亩总产量有720吨,由于茶叶市场疲软,盈江县的茶业生产出现了下滑,到2002年,全县茶园面积萎缩到了2.6万亩,产量只有680吨。2001年,盈江县首次采用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利用短穗扦插技术在平原气象局和勐弄乡三方树进行茶苗无性繁有试验,到2003年共繁育出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98万株,在勐弄乡建立了盈江县第一块3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

2004年至2008年是盈江县茶叶产业发展最快时期,平均每年以1.1万亩的速度推进,至2009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1424.7亩,总产量达2329.49吨2010年以后,茶叶面积趋于稳定并有小幅波动,到2014年全县茶叶总面积共100200亩全年茶叶总产量4508吨,总产值达7141万元。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延伸阅读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二话)


(二)茶产业生产现状

1.生产茶类:盈江县主要生产茶类有红茶(工夫红茶、CTC)、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类。

2.茶叶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盈江县现有面积100200亩,其中:茶园采摘面积780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8%,幼龄茶园22200亩,占总面积的2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23500亩,良种占有率达24%,2014年产量4508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902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41万元,工业产值188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697.4元。茶叶产业共涉及到全县14个乡镇,盈江农场,82个行政村,660个自然村,4.2万户,有茶农10.4万人。

全县范围内共有茶叶加工点104个,其中:家庭作坊81个、初制茶所20个、精制茶厂3个,年加工总量达5000吨以上。获得QS认证企业有3个,注册自主产权商标6个,获得省著名商标1个,获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创立了2个茶叶品牌,分别是以“勐弄山”牌茶和“腾盈”牌茶,两家企业产品多次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良好赞誉。

经过多年努力,茶产业已经成为盈江县广大山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加快茶叶产业科学发展,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科学技术发展及成果

(1)茶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种植管理技术稳步提升

盈江县自一九五四年开始发展茶产业,至201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0200亩,种植规模位列全州第二位,茶叶种植面积得到长足发展。全县5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基地有5个3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基地有8个,2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有13个。卡场镇、油松岭乡、劲弄乡、芒章乡等4个乡镇的茶园面积都达到了1万亩以上。已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基地面积有68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有91363亩。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狠抓原料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大力实施低劣茶园改造工程。我县大力组织实施增施有机肥、重修剪、嫁接、无公害茶园换种技术等科学措施改造低产劣质茶园:二是推进良种和生态茶工程。为今后我县茶叶产业的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以来,全县共改造低产老茶园面积2.2万亩,改造后的茶园平均单产达70千克,比或造前每亩增加产量37千克,每年新增产量814吨,新增产值1302万元,改造后的茶园增效明显。

(2)龙共企业和品牌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县现有的3家精制茶厂(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盈江县华康高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盈江县吴龙茶厂)都通过了QS认证,其中:盈江县华康高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创立了2个茶叶品牌,分别是“勐弄山”牌茶和“腾盈”牌茶,通过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云南省茶叶博览会、农博会和山西茶博会等茶叶展览交流会,企业产品多次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项,进一步扩大了产品市场,有效地提高了我县的茶叶知名度,品牌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茶叶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技术趋于成熟

通过加大茶厂建设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全县现有茶叶加工点104个,年加工总能力提高到了5000吨以上,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制茶工艺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茶园建设、育苗栽培到茶叶制作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业技术,不少村级茶场及少数农户也掌握了名优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产业开发步伐加快。

4.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通过近50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盈江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茶叶经济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是山区人民的主要收入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陇川县基本概况

陇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9′-98°°17′,北纬20°08′-24°39′之间,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呈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拔2618米,最低海拔780米,全县总面积为193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76.72%,坝区占23.28%。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45.5%,国境线长50.899千米,东及东南以龙江为界与潞西隔江相望,南邻瑞丽,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西与缅甸相邻。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9℃,极端最低温-2.9℃,最高温35.7℃,≥10℃的年活动积温6789℃,全年日照时数2284.4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均降雨量1709.4毫米,多集中于5-10月,相对湿度为80%。

二、茶产业概况

(一)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陇川县野生型古茶树种植资源主要有红裤(鳞片为红色)和绿裤(鳞片为绿色)两种,属大叶种茶。辖区内各山梁子都有野生型古茶树分布。主要有:有大理种、滇缅种、德宏种另外,1983年在陇川县陇把镇吕梁发现的观音山红芽茶,2002年在陇川县景罕镇曼面山发现的柳叶茶,均属人工种植的茶树,树龄在三百年左右。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勐库大叶茶、昌宁小桥种。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资源均由省内引进,目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2号、云抗17号,云抗22云抗48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短节白毫、矮丰、云瑰、73-11、7576-52、810-2,云选1号、佛香4号、紫娟等品种,除云抗10号推广1000余亩外,其他品种有引进种植,但没有大面积推广。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陇川县主要茶叶生产种类有: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炒青茶(磨锅茶)、普洱散茶、普洱砖茶、红碎茶等。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陇川县现有茶园面积14530亩,投产面积32300亩,产量1630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00.7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01万元,工业产值3761.35万元,第三产业938.38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181元。

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32家,其中精制茶厂4座,初精制合一茶厂2座,初制茶厂26座,取得QS认证的企业5家,有各类加工机械230多台,年加工能力1500多吨全县共创茶叶品牌6个,香芝、纵歌、金泰等茶叶品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质或优秀奖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茶产业已成为陇川山区和半山区增收致富潜力较大的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茶叶产业科学发展,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更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对带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边疆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科学技术发展情况(重大成果):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茶树嫁接改造技术,茶叶机修机采、机动喷雾,茶叶清洁化加工等茶叶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应用得到不断加强,为实现陇川茶叶达到“两高一优”的生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县内茶叶科技人员研究改造的6CDW-270微型电动采茶机于2015年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三、茶叶简史

自古以来陇川山区森林茂密,其中就有许多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的野生茶树,据历史考证傣史记载518年(公元1156年),德昂族的先民就早于阿昌、景颇定居陇川山区,分布于陇川王子树、护国、清平、邦瓦、拱瓦、曼面、邦外、城子和景罕一带,他们从原始森林中采集野生茶树芽叶,开始做药用,后来采用土法加工食用。

家家户户种植茶叶,采集籽种育苗及幼茶移载,株距约1.2丈。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德昂族迁移它方,至今依然留有他们种植茶树的以看到古茶树及野生茶树群落,明、清时期由腾冲迁来山区部分汉族,也带来细叶茶品遗迹,目前在王子树梁子、护国梁子、芒面梁子、帮瓦梁子、邦外梁子、户撒梁子等地随处在护国、王子树、尹线、芒面等地农户园边还有存活的古茶树,当时以自采自用为主,不对外出售,除自已消费外还用于探亲访友、求婚、祭奠和传递信息(如有喜事、老人去世、突发事件等以不同方式通知亲朋好友),以送茶叶为见面礼,很少进行市场交易。

长期以来茶叶种植始终处于自发引种、零星种植状态。1954年有茶园20亩,1959年全县有茶叶面积545亩,收购茶叶9.1吨(含野生茶),1981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7932亩,茶叶产量107.6吨,茶叶收购量80.45吨,边销茶65,65吨。目前,全县有茶园44530亩,9个乡镇都种茶,涉茶农户5676户,涉茶人员23700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茶业概况简述(第三章)


50年年代中后期,全州茶叶总体上处于上升的势头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提出了“出门见茶山,进门见茶厂,机器隆隆响,幸福万年长”的口号,盲目发展,甚至用老茶树上的枝条直接扦插种植,出现了“一天绿,二天枯年种茶不见茶的茶园。1961年县农光秃先业部门派出科技人员到山区蹲点办样板,社教工作队组织带领群众上山突击种茶,茶叶生产又得到恢复性增长,到196年全州茶园面积31309亩,总产量121.7吨,茶叶产值20.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一些地方毁茶种粮,1968~1975年,茶园面积在德宏和平解放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到1976年全州茶园面积37358亩,总产量535.9吨,茶叶产值128.6万元,1977年后,各级党委、政府制订了无偿补助和有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促进茶叶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积极性,同田时开始推广科学种茶技术,举办茶树密植速生丰产优质栽培示范样板。1977年在潞西县勐戛三角岩建立了全州最早的8亩密植丰产栽培示范园。之后,茶叶密植丰产优质示范园相继建立。

主要有潞西城郊回贤一队、田头、东山乡弄丘、江东道坡:陇川王子树小牛寨下寨、石碑老寨、郭家寨、坡坎二队、椎栗林,护国乡上寨:盈江县油松岭茅草坪队:梁河大厂上中山三队、上大厂三队等15个示范样板茶园,这些样板茶园至1983年投产时,实现了州委1979年在陇川县王子树召开的全州山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人均半亩茶,人均收入50元”以上的茶叶基地建设目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示范样板成功的基础上,从1980年开始全州掀起密植速生丰产优质茶园种植高潮,建立了50、100、200、1000亩连片高标准茶园395块,茶叶生产再一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1990年全州茶园面积162611亩,总产量333.5吨,茶叶产值2733.5万元,茶叶种植成为当时发展农村经济和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

90年代后,茶叶生产进入了调整规模、注重效益、巩固发展的时期。1993年开始茶园面积逐年减少,这是德宏和平解放以来全州茶园面积第二次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受1988年以来茶叶市场下滑的影响。之后茶叶生产一直徘徊不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当年全州茶园面积139267亩,总产量5176吨,比1990年增加1892.5吨,增长55.2%,其中增产最大的潞西市(不含农垦下同),茶叶增加产量1739吨,增长219.5%,其次是盈江,增255吨增长115.9%。

减产最大的是瑞丽,减产52.2吨,减38.6%,农垦减少产量123.2吨,减11.2%。2005年后,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形势,提出了稳步发展新植茶园,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无公害高优茶园的目标。目前,德宏州有50多个乡镇都种茶,涉茶农户达9.5万户,涉茶人口达35万余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