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茶业概况简述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悦山水茶业 味独珍茶业 云南白茶

【www.cy316.com - 悦山水茶业】

一、陇川县基本概况

陇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9′-98°°17′,北纬20°08′-24°39′之间,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呈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拔2618米,最低海拔780米,全县总面积为193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76.72%,坝区占23.28%。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45.5%,国境线长50.899千米,东及东南以龙江为界与潞西隔江相望,南邻瑞丽,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西与缅甸相邻。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9℃,极端最低温-2.9℃,最高温35.7℃,≥10℃的年活动积温6789℃,全年日照时数2284.4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均降雨量1709.4毫米,多集中于5-10月,相对湿度为80%。

二、茶产业概况

(一)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陇川县野生型古茶树种植资源主要有红裤(鳞片为红色)和绿裤(鳞片为绿色)两种,属大叶种茶。辖区内各山梁子都有野生型古茶树分布。主要有:有大理种、滇缅种、德宏种另外,1983年在陇川县陇把镇吕梁发现的观音山红芽茶,2002年在陇川县景罕镇曼面山发现的柳叶茶,均属人工种植的茶树,树龄在三百年左右。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勐库大叶茶、昌宁小桥种。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资源均由省内引进,目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2号、云抗17号,云抗22云抗48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短节白毫、矮丰、云瑰、73-11、7576-52、810-2,云选1号、佛香4号、紫娟等品种,除云抗10号推广1000余亩外,其他品种有引进种植,但没有大面积推广。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陇川县主要茶叶生产种类有: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炒青茶(磨锅茶)、普洱散茶、普洱砖茶、红碎茶等。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陇川县现有茶园面积14530亩,投产面积32300亩,产量1630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00.7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01万元,工业产值3761.35万元,第三产业938.38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181元。

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32家,其中精制茶厂4座,初精制合一茶厂2座,初制茶厂26座,取得QS认证的企业5家,有各类加工机械230多台,年加工能力1500多吨全县共创茶叶品牌6个,香芝、纵歌、金泰等茶叶品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质或优秀奖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茶产业已成为陇川山区和半山区增收致富潜力较大的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茶叶产业科学发展,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更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对带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边疆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科学技术发展情况(重大成果):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茶树嫁接改造技术,茶叶机修机采、机动喷雾,茶叶清洁化加工等茶叶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应用得到不断加强,为实现陇川茶叶达到“两高一优”的生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县内茶叶科技人员研究改造的6CDW-270微型电动采茶机于2015年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三、茶叶简史

自古以来陇川山区森林茂密,其中就有许多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的野生茶树,据历史考证傣史记载518年(公元1156年),德昂族的先民就早于阿昌、景颇定居陇川山区,分布于陇川王子树、护国、清平、邦瓦、拱瓦、曼面、邦外、城子和景罕一带,他们从原始森林中采集野生茶树芽叶,开始做药用,后来采用土法加工食用。

家家户户种植茶叶,采集籽种育苗及幼茶移载,株距约1.2丈。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德昂族迁移它方,至今依然留有他们种植茶树的以看到古茶树及野生茶树群落,明、清时期由腾冲迁来山区部分汉族,也带来细叶茶品遗迹,目前在王子树梁子、护国梁子、芒面梁子、帮瓦梁子、邦外梁子、户撒梁子等地随处在护国、王子树、尹线、芒面等地农户园边还有存活的古茶树,当时以自采自用为主,不对外出售,除自已消费外还用于探亲访友、求婚、祭奠和传递信息(如有喜事、老人去世、突发事件等以不同方式通知亲朋好友),以送茶叶为见面礼,很少进行市场交易。

长期以来茶叶种植始终处于自发引种、零星种植状态。1954年有茶园20亩,1959年全县有茶叶面积545亩,收购茶叶9.1吨(含野生茶),1981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7932亩,茶叶产量107.6吨,茶叶收购量80.45吨,边销茶65,65吨。目前,全县有茶园44530亩,9个乡镇都种茶,涉茶农户5676户,涉茶人员23700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扩展阅读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茶业概况简述(下叙)


(二)栽培历史

梁河县自古以来人居环境比较适宜,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久远。根据相关史书史料以及《景泰云南图经志》《白夷校注》《乾降东华录》《永昌府志》《南甸司谱》和《梁河县志》等记载,梁河境内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越(傣族先民)、百润(佤族、德昂族先民)的部落群体居住在这里,元代境内为百夷(傣族)、金齿(德昂族)、峨昌(阿昌族)等所居,明代开始有汉、景颜、傈僳迁入。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是古代南甸丝绸贸易通道之一,西汉时地属益州不韦县,东汉时地属水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路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代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明国时期土流并设,至1950年5月全县全面解放为止,南甸土司统治历史达661年。

随着梁河县悠久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梁河县境内适宜种茶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十分优异,因此梁河茶史也基本上与本地区的人类发展史同步,根据多次有关部门和专家组织开展的茶树骁源调查考证结果显示,至今在梁河县境内的山区、半山区(回龙茶区)依然保存有10000多株树龄达几百年或上千年,零星分布或小区域成片成林的古茶树。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茶树相传是属于德昂族先民所栽,2004年省州政府创新办调查在梁河大厂乡赵老地荷花村有一株树围为1.11米,树龄为1000年人工栽培大理茶种。有关梁河县各世居民族的茶文化史话传说比较多,如:许多史书记载一濮人后商(德品族)男女皆好茶,是“古老茶农”之在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也详实记载和反应了德昂族的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及其“古老茶农”之称的渊源。

同时记述了在德昂族婚礼中“槟榔,烟、茶”必不可少:据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的“南甸宣抚无司”部分记载“南甸百夷,俗与木帮同,其结亲同谷茶长筒,鸡卵五七笼为聘”“客至,则以谷茶供奉,手拈食之”另外,还有阿昌族《巡帕麻和遮米麻》中茶翁茶婆传说,德昂族的“雷响茶”“腌菜茶”“竹筒茶”传说,傣族的“土司二道茶”“竹筒茶”“笋叶茶”传说等等。自梁河县人类有史以来,茶叶一直就是梁河各族人民从事婚丧、贺房、祭祀节日庆典或串亲访友等,必不可少的礼数之一。

梁河“回龙茶”伴随梁河县的人文历史孕育而生,它是梁河各族先民及其茶叶仁人志士智慧的结晶,是梁河县优异的宜茶地理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产物,梁河悠久的茶史其实也就是梁河“回龙茶”史,回龙茶主要因原产地而得名,其创世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证,解放前,回龙茶基本上仅供本地“土豪劣坤”享用,至解放前夕即:1941年大厂街先进青年农民孙朝钦参加李根源在腾冲举办的种茶培训班,带回一箩大叶良种茶籽在大厂境内种植茶地2亩。

1945年,原国民党大厂设治局局长封维德提倡禁烟种茶,颁布了《梁河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和亲自编撰《种茶浅说》500本分发给各地保甲长,同时先后从其家乡选运茶籽18驮分发到梁河境内各地栽种,并在大厂回龙寨附近购置土地8亩,建立了梁河第一个连片的大叶种良种茶叶母本园,从而,揭开了梁河“禁烟种茶”的历史始篇,并开始掀起了梁河县禁烟种茶的热潮。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及其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梁河回龙茶产业不断飞速发展度成为了梁河县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顶梁柱。而且回龙茶自创世以来,就以其独特、优异的内在品质和让人迷恋的地域风味,而一度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成为了云南省著名的十大名优绿茶之一。

三、茶产业现状

(一)生产现状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梁河传统支柱产业,多年实践证明,茶产业依然是梁河山区和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具有区域性高原特色主导产业。梁河县主要生产加工茶类有绿茶(烘青、炒青、晒青)、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普洱茶、花茶等通过多年发展,梁河茶业取得了显着成效,茶产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茶产业收入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茶业概况简述(上叙)


一、梁河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西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阶地中的峡谷地带,位于德宏州东北部,东北与腾冲县交界,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市、陇川县毗邻,西与盈江县为邻。县境南北纵距49千米,东西最大横距45千米,国土面积1159平方千米。县城遮岛镇距省会昆明742千米,距州府芒市,经潞盈路122千米,经腾龙线160千米。

全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汉等民族。2001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8006户,总人口1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9万人,非农业人口1.7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人占7.84%:景族1727人,占1.07%6:德昂族775人,占0.48%:傈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数民族865人,占0.53%。

(二)自然条件

梁河属半山半坝县。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江和萝卜坝河,较大的坝子是遗岛坝、萝卜坝和勐养坝。境内地势由南向北渐低,最高点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痢山顶,最低点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养乡老芒东。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天气,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年均气温18.3℃,年均日照时数2385.5小时,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而且自然资源丰富,有蓄积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药材类、芳香类,竹类等野生经济植物55科、101属、400多种,有锡、铁、硫、煤、铝、锌、铀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锡和煤的储量较大,有龙窝寨、热水塘等17处地热温泉,极具开发潜力。

二、茶产业基本概况

(一)种质资源

群体良种资源有梁河回龙茶种、勐库车大叶茶种、双江大叶种等,无性系茶种有外地引进或本地繁育,其中: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云梅、云瑰、短节白毫等品种从思莩引进: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佛香4号、佛香5号、云茶1号、紫娟等品种从省茶科所引进清水3号、风3、风7从风庆引进:乌龙茶、龙井43号等从保山引进:福鼎大白茶吉安白茶等从中国茶科所引进。

2004年及2008年,云南省有关专家在小厂乡的黑脑子、大厂乡荷花村、九保乡安乐、芒东镇小寨子、勐养镇白马头等地,发现了数珠树干基部在2.83~4.11米,生长年代久远的古茶树:根据茶叶专家多年来对梁河县茶树资源的调查,梁河县海拔1500~2200米的地带,现存的古茶树约有3万余亩,其中:树龄干年以上的古茶树1500余株。

2012年4月14~25日由云南省政府组织茶叶专家到梁河县平山、小厂,大厂、九保、河西等乡镇进行县境内古茶园古树资源调查,梁河县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东山梁子”及“西山梁子”,位于东经9819-9834和北纬2441′~24°°50′,海拔1900-2150米的亚热带生物气候带。

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很不均匀,其中:集中连片茶园有芒东小塞子、大厂赵老地荷花村、平山横梁子、九保安乐等地区。分布面积从东北到西南,包括龙塘山、横梁子、大台子、小河头、周家箐、芒鼓山、张家寨、荷花村、陡坡、平坝、小塞子、青平寨等区域,从西南到西北,包括新老中山l、三锅疆、杨唐,痢山、回香岭等区域主要伴生于常绿阔叶林、灌木从等次生植被中。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一话)


一、盈江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北纬24°24′16”~25°20′′10”,东经97“31′41”~98°°15′0”,东与腾冲县为隅,东南与梁河县毗连。南陇川接壤,西、西北和西南与缅甸相邻,国境线长214.6千米,境内东西最大横距5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14千米。

全县总面积4311.74平方千米(1991年州核定为4429平方千米占德宏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区占总面积的85,2%,坝区占14.8%,水域面积34.52平方千米。县城平原至省会昆明864千米,至州府芒市157千米。

(二)自然条件

全县总体上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9.7℃,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最热月(6月、8月)平均气温24.2℃,平均年积温7190.5℃,年降雨量1554.3毫米,坝区无霜期324.4天,年均日照2356.3小时。县境处于云贵高原西南缘,西临伊落瓦底江上游维北低海拔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山脉分东部打鹰山和西部大娘山脉两支系,山脉水河流基本为从东北向西南走出。最高山峰为北端的大雪山,海拔3404.6米。最低点为西部那邦界河拉沙河与穆雷江交汇处,海拔210米。由于地貌组合多样,地势高低突出,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北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集于一县。

二、茶产业概况

(一)种质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盈江县辖区内野生茶分布广泛,品种是五柱茶系的大理茶种,主要分布在昔马镇、铜壁关乡、卡场镇、勐弄乡、苏典乡、盏西镇、芒璋乡、新城乡、油松岭乡等9个乡镇,总体面积在1万亩左右。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梁河大厂茶、勐库大叶茶。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均由外地引进,其中“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00”“矮丰”“短节白毫”等6个品种从思茅引入:“清水3号”“风3”“风6”“凤9”从风庆引入:乌龙茶、铁观音从福建引入。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