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茶业概况简述(第一章)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悦山水茶业 味独珍茶业 云南白茶

悦山水茶业。

一、德宏州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8*43′、北纬23°5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辖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五个县市,除梁河县外其他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千米。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千米,总面积有11526平方千米,州府驻地在芒市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千米。

(二)自然条件CY316.COm

德宏州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全州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面的高黎贡山挡住西伯利亚南下的干冷气流入境,入夏有印度洋的暧湿气流沿西南倾斜的山地迎风坡上升,形成丰沛的自然降水,加之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角度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全年太阳辐射在137-143卡/厘米,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1℃-20℃,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之间,干早指数在0.4~1.2之间。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越冬条件。

二、茶产业概况

德宏州现有茶园面积35,6万亩,投产面积28.73万亩,产量19368.6吨,茶叶工农业总二、茶产业概况产值7.0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4亿元,工业产值3.6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606元,至2014年底全州共有茶叶初制所536个,年加工能力达17000吨,其中年加工50吨以上的茶所50个获得Qs认证的茶叶精加工企业36家,全州共创茶叶品牌27个,其中包括“回龙”“回思”“孔雀公主”“德凤”“勐巴娜”“五梁”“云宏”“回思”“平安村”“香芝”“纵歌”“金泰等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部分茶叶产品多次在国内的各类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优秀奖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良好赞誉。

(一)种质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德宏古茶树在辖区内分布广泛,形成了大娘山、打鹰山原始型古茶树群落,据考证为明、清时期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共有3个茶系7个种。(1)五柱茶系:大理茶种、滇缅茶种(2)秃房茶系:德宏茶种、勐腊茶种、拟细萼茶种(3)茶系:茶种(1中小叶种)、普洱茶种(云南大叶群体种)。

另外,1985年在梁河县芒东乡青平发现的大茶树,树龄130年,一个腋芽可抽生2~3个新梢,但在茶树品种上分类待定:1993年在陇川县陇把镇吕梁发现的观音山红芽茶,2002年在陇川县景罕镇曼面山发现的柳叶茶,均属人工种植的茶树,树龄约100年和300年。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梁河大厂茶、勐库大叶茶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均由外地引进。其中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云梅、云瑰、矮丰、短节白毫8个品种从思茅引入: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佛香4号、佛香5号、云茶1号6个品种从省茶科所引入:“紫娟”从保山引入:清水3号从风庆引入:楮叶1号、楮叶2号、褚叶3号、楮叶4号、楮叶5号、早发2号、早发3号从楚雄引入:乌龙茶、铁观音、金萱3个品种从大理引入:“龙井43号”“福鼎大白茶”等品种从中国茶科所引入:香归银毫从临沧引入。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扩展阅读

云南省景东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一章)


一、茶产业概况

景东是云南省重点产茶具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景东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3年在安定镇设立茶叶收购组,1958年在安定镇芭蕉河建立第一个共办茶场(1965年迁至县城改称茶试站):1980年全县茶园面积4.1万亩,产茶0.5万吨;2010年全只茶园面积20.6万亩,产茶0.71万吨:2015牛,茶园而积234855亩、采摘面积202512亩、茶山总产量11642吨、山均产量57.49千克/亩、无性系茶园而积69600、无公害茶园面积132800所、绿色食品茶园面积532向、有机茶园面积8471亩、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个、初制所数量147个、专业合作社数量119个。

茶产业覆盖全县3个乡10个镇、157个村,涉茶农户5.4万户、人口23万人。个县有杀叶干亩村74个、百由组493个,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13.3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6.9万亩主要品种有云抗10号,舌芽100号,、矮丰、普景1号。等景东是一个山清水秀出好茶的地方。

普洱景东被誉为“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位于滇西南中部,洱市北端,全县有国上面积4532平方千米,共中山区占95.5%,辖3个乡10个镇4个社区、166个村民委员会、2339个村民小组,总人1138万人。境内有无量由!、哀中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留着全围二分之一的物种,因此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有浸湾、大朝山两个园家级水电站。全县森林覆盖半达70.5%,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茶树就生长在高山上、森林中、云雾里,是一个山清水秀出好茶的地方。

悠久的茶业历史

景东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在景东田心发现有距今2500万年的景东中华木兰化石(茶树二世祖)、28.6万亩野生型古茶树群落面积、大柏村1500多年大茶树被誉为“人类栽培驯化野生活标本”、文岔有12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并且分布在老仓福德、漫湾、金鼎、御笔、哀牢山西坡等五座古茶山、全县有栽培型古茶园3.7万亩,茶树生长繁衍的链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景东是无可争议的“世界茶源”核心区之一。

自古以来,景东就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古代银生府所在地就是景东县城。唐朝樊绰的《蛮书》中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柱和烹而饮之”的记载,也是云南省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清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戟更明确:“蒙乐山(即无量山)间产野茶,然味涩苦,人少采食。

民间所见之茶大都卖自普洱,冬春之间,入山采茶者甚众,或转卖弥渡、昆阳,故景东商贩生意以茶花二项为大宗。”这一记载说明早在200多年以前,茶叶已是景东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量的景东茶叶被商贩销往普洱、大理、楚雄、昆明等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春之间,入山采茶者甚众”的记载,无异于今天我们所见的盛况。而到了近代民国时期,景东茶叶曾获得过云南省政府省长唐继尧颁发的优等奖章。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芒市基本概况

芒市地处云南西部,德宏州东南部,高黎页山南麓,属滇西峡谷区,位于东01′~9844′,北纬2405′~24°39′′之间。东、东北接保山市龙陵县,西南连瑞丽市、豌町经济开发区,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江(陇川江)相望,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68.3千米。市政府驻地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同时是州府驻地。

芒市地处低纬高原,热量丰富,气侯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长冬短、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9.6℃,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4.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1654.6毫米,每年的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一般年均温差小于15℃,年积温小于5000℃。

二、茶产业概况

(一)古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芒市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现存野生型古茶树占地约2万亩,涉及11个乡镇主要集中在风平镇的上东龙塘村,中山赛岗,勐动旺、杨家场,芒海明子山、南毕毕等国有林中,芒市野生型古茶树共有五柱茶系、秃房茶系2个系,3个种即滇缅茶种、德宏茶种和中小叶种。2015年,通过对全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发现在风平镇上东龙塘村有几十颗基部直径在1米左右、株高在10~20米之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芒市栽培型古树资源比较丰富,100年以上的有一万多株,300年以上有代表性的主要分布在江东乡花拉厂村委会、仙仁洞村委会,芒市镇上东村委会,回贤村委会,勐戛镇三角岩村委会、勐旺村委会、杨家场村委会,芒海镇南毕毕村小组,中山乡黄家寨村委会。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路西官寨大白茶、大理种、德宏种、动库大叶茶。

3.无性茶种资源:目前,芒市的无性系良种资源主要有外地引进和自繁,其中外地引进的有云抗10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短节白毫、佛香33、佛香34、佛否4号、佛否6-9、紫第、乌龙茶、铁观音、广南大白茶,福云6号、水凌1号、普景1号、曹研1号,帕卡号,帕卡2号,帕卡3号,普研2号、普研10号,景谷大白茶共23个,自繁的有官寨大白茶。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芒市主要生产茶类有红茶(功夫红茶、CTC)、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类。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芒市现有茶园面积152244亩,投产茶园面积135000亩2014年毛茶产量10976吨,实现农业产值1.5亿元,综合产值4.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100元:全市共有茶叶初制所30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0个,国有农场茶厂1个。

民营茶叶企业18家:有13个商标品牌,包括德凤、孔雀公主、勐巴娜、五梁、云宏等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全市有14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茶叶是实现边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持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有效途径,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科学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茶业成为芒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茶叶经济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人民的主要收入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一话)


一、盈江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北纬24°24′16”~25°20′′10”,东经97“31′41”~98°°15′0”,东与腾冲县为隅,东南与梁河县毗连。南陇川接壤,西、西北和西南与缅甸相邻,国境线长214.6千米,境内东西最大横距5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14千米。

全县总面积4311.74平方千米(1991年州核定为4429平方千米占德宏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区占总面积的85,2%,坝区占14.8%,水域面积34.52平方千米。县城平原至省会昆明864千米,至州府芒市157千米。

(二)自然条件

全县总体上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9.7℃,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最热月(6月、8月)平均气温24.2℃,平均年积温7190.5℃,年降雨量1554.3毫米,坝区无霜期324.4天,年均日照2356.3小时。县境处于云贵高原西南缘,西临伊落瓦底江上游维北低海拔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山脉分东部打鹰山和西部大娘山脉两支系,山脉水河流基本为从东北向西南走出。最高山峰为北端的大雪山,海拔3404.6米。最低点为西部那邦界河拉沙河与穆雷江交汇处,海拔210米。由于地貌组合多样,地势高低突出,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北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集于一县。

二、茶产业概况

(一)种质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盈江县辖区内野生茶分布广泛,品种是五柱茶系的大理茶种,主要分布在昔马镇、铜壁关乡、卡场镇、勐弄乡、苏典乡、盏西镇、芒璋乡、新城乡、油松岭乡等9个乡镇,总体面积在1万亩左右。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梁河大厂茶、勐库大叶茶。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均由外地引进,其中“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00”“矮丰”“短节白毫”等6个品种从思茅引入:“清水3号”“风3”“风6”“凤9”从风庆引入:乌龙茶、铁观音从福建引入。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茶业概况简述(第二章)


(二)栽培历史

德宏茶树栽培历史悠久,世居的德昂族先民(“濮人”)是最早利用茶、种茶的民族辖区内现存的古茶树,多为德昂族种植。据史料记载,元朝时期,金齿百夷就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并生产“南甸茶”:明清时期生产“金齿茶”“沽茶”“腌茶”等茶叶产品。

但由社会制度、生活水平及人们对茶叶的认知程度等因的局限,长期以来,茶叶种植始终处于自发弓种、零星种植阶段,特别是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由于大量种植罂粟,加上刀耕火种,许多茶园变成了“荒野茶”,到1950年,仅存茶园410亩,德宏关于种茶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种茶起源于汉晋时期,当时德昂、布朗的先民濮人迁入德宏,将种茶技术带进德宏:二是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李京撰《云南志略》中的《诸夷风俗》载:“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旦则妇女为市日中男人为市,以毡布、盐茶互相贸易”,推断当时的种茶、制茶业已很兴旺,认为德宏种茶始于元朝:三是依据人工栽培古茶树的树龄推断,认为德宏种茶起源于明代。

德宏茶树栽培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茶树栽培始终处于自发引种、管理粗放的阶段。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大量种植器粟,茶叶发展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倡导发展茶叶生产,以替代罂粟种植。40年代,梁河设治局局长封维德考察研究了当地种茶情况后,编着了《种茶浅说》一书,首次系统提出了茶叶的种植、管理、采摘技术措施:1945年封维德颁发了《梁河县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总结了示范栽培经验是:种植成活率高,长势好,效益好。五月芒种、本局移之茶苗3780株,现己成活百分之九十以上也蔚然可观,二年后即可采茶收利,其收成之稳定实超出一切农作物之上。

并从腾冲运回大叶群体种18驮(约1350千克),分配到辖区内种植(今潞西江东乡、陇川的王子树乡、盈江的油松岭乡归梁河管辖),大力推行以茶代烟,虽禁烟效果不显,但新的种茶技术和理念得以推行。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1911~1949)德宏地区各县种植的成小片茶园96亩,其中:西25亩、梁河30亩、盈江1亩、陇川10亩瑞丽30亩,种植的品种为云南大叶群体种51亩、滇种20亩、中小叶种(茶种)25亩。

德宏和平解放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发展,1954年全州开始在山区禁种罂菜,发展茶叶生产,按照省委“正面代替,逐步削弱”的指示,对新茶园建设采取临时性补助办法,如社队种茶国家调给茶种不收种籽和运输费:请社员育1千克茶籽,补助0.5千克大米:社员出工种茶,每天每人补助现金0.5~1元,大米0.5千克。当时潞西江东、勐戛,梁河大厂、小厂盈江油松岭、新城马鹿场,陇川王子树、护国是禁种罂粟的重点地区,当地党委、政府推行边禁烟、边种茶的措施,把禁烟的重点地区变成了茶叶发展的重至1957年园面积8134亩,总产量15.4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陇川县基本概况

陇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9′-98°°17′,北纬20°08′-24°39′之间,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呈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拔2618米,最低海拔780米,全县总面积为193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76.72%,坝区占23.28%。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45.5%,国境线长50.899千米,东及东南以龙江为界与潞西隔江相望,南邻瑞丽,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西与缅甸相邻。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9℃,极端最低温-2.9℃,最高温35.7℃,≥10℃的年活动积温6789℃,全年日照时数2284.4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均降雨量1709.4毫米,多集中于5-10月,相对湿度为80%。

二、茶产业概况

(一)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陇川县野生型古茶树种植资源主要有红裤(鳞片为红色)和绿裤(鳞片为绿色)两种,属大叶种茶。辖区内各山梁子都有野生型古茶树分布。主要有:有大理种、滇缅种、德宏种另外,1983年在陇川县陇把镇吕梁发现的观音山红芽茶,2002年在陇川县景罕镇曼面山发现的柳叶茶,均属人工种植的茶树,树龄在三百年左右。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勐库大叶茶、昌宁小桥种。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资源均由省内引进,目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2号、云抗17号,云抗22云抗48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短节白毫、矮丰、云瑰、73-11、7576-52、810-2,云选1号、佛香4号、紫娟等品种,除云抗10号推广1000余亩外,其他品种有引进种植,但没有大面积推广。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陇川县主要茶叶生产种类有: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炒青茶(磨锅茶)、普洱散茶、普洱砖茶、红碎茶等。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陇川县现有茶园面积14530亩,投产面积32300亩,产量1630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00.7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01万元,工业产值3761.35万元,第三产业938.38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181元。

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32家,其中精制茶厂4座,初精制合一茶厂2座,初制茶厂26座,取得QS认证的企业5家,有各类加工机械230多台,年加工能力1500多吨全县共创茶叶品牌6个,香芝、纵歌、金泰等茶叶品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质或优秀奖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茶产业已成为陇川山区和半山区增收致富潜力较大的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茶叶产业科学发展,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更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对带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边疆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科学技术发展情况(重大成果):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茶树嫁接改造技术,茶叶机修机采、机动喷雾,茶叶清洁化加工等茶叶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应用得到不断加强,为实现陇川茶叶达到“两高一优”的生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县内茶叶科技人员研究改造的6CDW-270微型电动采茶机于2015年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三、茶叶简史

自古以来陇川山区森林茂密,其中就有许多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的野生茶树,据历史考证傣史记载518年(公元1156年),德昂族的先民就早于阿昌、景颇定居陇川山区,分布于陇川王子树、护国、清平、邦瓦、拱瓦、曼面、邦外、城子和景罕一带,他们从原始森林中采集野生茶树芽叶,开始做药用,后来采用土法加工食用。

家家户户种植茶叶,采集籽种育苗及幼茶移载,株距约1.2丈。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德昂族迁移它方,至今依然留有他们种植茶树的以看到古茶树及野生茶树群落,明、清时期由腾冲迁来山区部分汉族,也带来细叶茶品遗迹,目前在王子树梁子、护国梁子、芒面梁子、帮瓦梁子、邦外梁子、户撒梁子等地随处在护国、王子树、尹线、芒面等地农户园边还有存活的古茶树,当时以自采自用为主,不对外出售,除自已消费外还用于探亲访友、求婚、祭奠和传递信息(如有喜事、老人去世、突发事件等以不同方式通知亲朋好友),以送茶叶为见面礼,很少进行市场交易。

长期以来茶叶种植始终处于自发引种、零星种植状态。1954年有茶园20亩,1959年全县有茶叶面积545亩,收购茶叶9.1吨(含野生茶),1981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7932亩,茶叶产量107.6吨,茶叶收购量80.45吨,边销茶65,65吨。目前,全县有茶园44530亩,9个乡镇都种茶,涉茶农户5676户,涉茶人员23700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茶业概况简述(第三章)


50年年代中后期,全州茶叶总体上处于上升的势头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提出了“出门见茶山,进门见茶厂,机器隆隆响,幸福万年长”的口号,盲目发展,甚至用老茶树上的枝条直接扦插种植,出现了“一天绿,二天枯年种茶不见茶的茶园。1961年县农光秃先业部门派出科技人员到山区蹲点办样板,社教工作队组织带领群众上山突击种茶,茶叶生产又得到恢复性增长,到196年全州茶园面积31309亩,总产量121.7吨,茶叶产值20.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一些地方毁茶种粮,1968~1975年,茶园面积在德宏和平解放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到1976年全州茶园面积37358亩,总产量535.9吨,茶叶产值128.6万元,1977年后,各级党委、政府制订了无偿补助和有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促进茶叶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积极性,同田时开始推广科学种茶技术,举办茶树密植速生丰产优质栽培示范样板。1977年在潞西县勐戛三角岩建立了全州最早的8亩密植丰产栽培示范园。之后,茶叶密植丰产优质示范园相继建立。

主要有潞西城郊回贤一队、田头、东山乡弄丘、江东道坡:陇川王子树小牛寨下寨、石碑老寨、郭家寨、坡坎二队、椎栗林,护国乡上寨:盈江县油松岭茅草坪队:梁河大厂上中山三队、上大厂三队等15个示范样板茶园,这些样板茶园至1983年投产时,实现了州委1979年在陇川县王子树召开的全州山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人均半亩茶,人均收入50元”以上的茶叶基地建设目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示范样板成功的基础上,从1980年开始全州掀起密植速生丰产优质茶园种植高潮,建立了50、100、200、1000亩连片高标准茶园395块,茶叶生产再一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1990年全州茶园面积162611亩,总产量333.5吨,茶叶产值2733.5万元,茶叶种植成为当时发展农村经济和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

90年代后,茶叶生产进入了调整规模、注重效益、巩固发展的时期。1993年开始茶园面积逐年减少,这是德宏和平解放以来全州茶园面积第二次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受1988年以来茶叶市场下滑的影响。之后茶叶生产一直徘徊不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当年全州茶园面积139267亩,总产量5176吨,比1990年增加1892.5吨,增长55.2%,其中增产最大的潞西市(不含农垦下同),茶叶增加产量1739吨,增长219.5%,其次是盈江,增255吨增长115.9%。

减产最大的是瑞丽,减产52.2吨,减38.6%,农垦减少产量123.2吨,减11.2%。2005年后,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形势,提出了稳步发展新植茶园,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无公害高优茶园的目标。目前,德宏州有50多个乡镇都种茶,涉茶农户达9.5万户,涉茶人口达35万余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茶业概况简述(下篇)


3.科学技术发展情况(重大成果)

(1)积极引进新品种示范种植:瑞丽市佳茗园科技公司,由西双版纳引进紫鹃茶在勐秀乡建立示范基地100亩,现已投产80亩,2014年统计总产量为3650千克(干茶),平均亩产达45.6千克,平均销售价350元千克,总产值为127.75万元,实现亩产值为1596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着,为推广优质高效茶叶奠定了基础。

(2)发展胶荼套种模式: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橡胶空闲地优势,大力发展胶茶套种模式。

三、茶叶简史

瑞丽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几百年前,本地的德昂族先民就有独特的种茶、制茶、饮茶、用茶叶制成菜肴食用的习惯。随后迁入本地的傣族、景颇族、汉族都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惯和方法。在弄岛镇等嘎山赛和户育乡的芒海山寨,原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现保留着几棵古茶树。经有关专家鉴定,古茶树为人工栽培的晋洱茶种,树型乔木,大叶类,树龄都在500年以上。

1950年以后,瑞丽市茶叶生产经历了四个阶段1951年到1957年是私人种植经营阶段,多为农户私人零星种植经营:种植面积少,加工方法落后,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全县种植面积不到1000亩,产量仅有10吨左右1958~1985年是以社队集体和农垦农场种植为主的阶段。1957年农村实行合作化以后大片的茶园种植归合作社或生产队集体经营管理。

国营农垦农场建立以后,1976年开始在橡胶园里间种茶叶,实行“多种经营、立体发展、以茶叶为二线作物”的布局。当年从腾冲引进大叶茶籽种、有苗5.5亩,1977年开始种植244亩,到1987年累计种植面积达4017亩,并建立了6个茶叶加工厂,生产加工厂茶叶160吨,其中生产红茶48吨。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队集体茶园有的划分给农户管理经营:有的承包给农户经营管理:同时茶叶市场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方式改变、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获得了快速增长。1989年,全年茶叶面积达10638亩,毛茶产量达548.7吨。1990年以后,由于茶叶市场价格下滑,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又逐年减少。

到2003年面积仅有3741亩,产量有112吨。2008年以后,随着茶叶市场价格的回升和经营方式的改革;茶叶产业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产量都逐年增加:茶叶加工企业和商品茶品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种植的茶叶品种有:乔木普洱茶1000余亩;云南大叶种茶3500余亩:云抗10号1400余亩:清水3号140余亩:紫娟茶100亩。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瑞丽市基本概况

瑞丽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西部,东南与缅甸接壤,位于东经97°31~98”02纬23”50′~24210′之间,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呈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两山两坝一江一河谷”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700米,全市总面积为土地面积112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64.3%,坝区占35.7%。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40%,国境线长169.8千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0.7℃,极端最低温1℃,最高温36℃,≥10℃的年活动积温6788℃,全年日照时数2297.5小时,年均无霜期310天,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多集中于5~10月,相对湿度为75%。

二、茶产业概况

(一)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瑞丽市野生型古茶树种植资源主要有红裤(鳞片为红色)和绿裤(鳞片为绿色)两种,树型乔木,属大叶种类茶。辖区内各山染子都有野生型古茶树分布。主要有:有野生大理种、滇缅种、德宏种。在弄岛镇等噶山寨和户育乡的芒海山赛,原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现保留着几棵古茶树。

经有关专家鉴定,古茶树为人工栽培的普洱茶种,树型乔木,大叶类、树高5.6米、基部干围1.12米直径37米,海拔1189米。芒海山的古茶树为野生大理茶种,树型乔木,大叶类树高10米,基部干围1.6米,直径51厘米,海拔1454米。这两棵茶树都属于乔木大叶种,树龄都在500年以上。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勐库大叶茶、昌宁小桥种。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资源均由省内引进,目前主要有:云南大叶种、乔木普洱茶、云抗10号、云抗2号、云抗17号、长叶白毫、短节白毫、清水3号、紫娟等品种。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瑞丽市主要茶叶生产种类有: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炒青茶(磨锅茶)、普洱散茶、普洱砖茶、红碎茶等。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茶叶产业是瑞丽市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茶叶的经济收入已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的收入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茶业概况简述(下叙)


(二)栽培历史

梁河县自古以来人居环境比较适宜,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久远。根据相关史书史料以及《景泰云南图经志》《白夷校注》《乾降东华录》《永昌府志》《南甸司谱》和《梁河县志》等记载,梁河境内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越(傣族先民)、百润(佤族、德昂族先民)的部落群体居住在这里,元代境内为百夷(傣族)、金齿(德昂族)、峨昌(阿昌族)等所居,明代开始有汉、景颜、傈僳迁入。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是古代南甸丝绸贸易通道之一,西汉时地属益州不韦县,东汉时地属水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路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代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明国时期土流并设,至1950年5月全县全面解放为止,南甸土司统治历史达661年。

随着梁河县悠久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梁河县境内适宜种茶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十分优异,因此梁河茶史也基本上与本地区的人类发展史同步,根据多次有关部门和专家组织开展的茶树骁源调查考证结果显示,至今在梁河县境内的山区、半山区(回龙茶区)依然保存有10000多株树龄达几百年或上千年,零星分布或小区域成片成林的古茶树。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茶树相传是属于德昂族先民所栽,2004年省州政府创新办调查在梁河大厂乡赵老地荷花村有一株树围为1.11米,树龄为1000年人工栽培大理茶种。有关梁河县各世居民族的茶文化史话传说比较多,如:许多史书记载一濮人后商(德品族)男女皆好茶,是“古老茶农”之在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也详实记载和反应了德昂族的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及其“古老茶农”之称的渊源。

同时记述了在德昂族婚礼中“槟榔,烟、茶”必不可少:据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的“南甸宣抚无司”部分记载“南甸百夷,俗与木帮同,其结亲同谷茶长筒,鸡卵五七笼为聘”“客至,则以谷茶供奉,手拈食之”另外,还有阿昌族《巡帕麻和遮米麻》中茶翁茶婆传说,德昂族的“雷响茶”“腌菜茶”“竹筒茶”传说,傣族的“土司二道茶”“竹筒茶”“笋叶茶”传说等等。自梁河县人类有史以来,茶叶一直就是梁河各族人民从事婚丧、贺房、祭祀节日庆典或串亲访友等,必不可少的礼数之一。

梁河“回龙茶”伴随梁河县的人文历史孕育而生,它是梁河各族先民及其茶叶仁人志士智慧的结晶,是梁河县优异的宜茶地理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产物,梁河悠久的茶史其实也就是梁河“回龙茶”史,回龙茶主要因原产地而得名,其创世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证,解放前,回龙茶基本上仅供本地“土豪劣坤”享用,至解放前夕即:1941年大厂街先进青年农民孙朝钦参加李根源在腾冲举办的种茶培训班,带回一箩大叶良种茶籽在大厂境内种植茶地2亩。

1945年,原国民党大厂设治局局长封维德提倡禁烟种茶,颁布了《梁河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和亲自编撰《种茶浅说》500本分发给各地保甲长,同时先后从其家乡选运茶籽18驮分发到梁河境内各地栽种,并在大厂回龙寨附近购置土地8亩,建立了梁河第一个连片的大叶种良种茶叶母本园,从而,揭开了梁河“禁烟种茶”的历史始篇,并开始掀起了梁河县禁烟种茶的热潮。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及其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梁河回龙茶产业不断飞速发展度成为了梁河县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顶梁柱。而且回龙茶自创世以来,就以其独特、优异的内在品质和让人迷恋的地域风味,而一度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成为了云南省著名的十大名优绿茶之一。

三、茶产业现状

(一)生产现状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梁河传统支柱产业,多年实践证明,茶产业依然是梁河山区和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具有区域性高原特色主导产业。梁河县主要生产加工茶类有绿茶(烘青、炒青、晒青)、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普洱茶、花茶等通过多年发展,梁河茶业取得了显着成效,茶产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茶产业收入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