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黑茶,什么是茯茶?茯茶和黑茶是一回事吗?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茯茶是黑茶吗 黑茶和茯茶 茯茶和黑茶

【www.cy316.com - 茯茶是黑茶吗】

要想搞清楚弄清楚茯茶和安茶是怎么一回事,就要弄清楚什么是黑茶,什么是茯茶。下面笔者将根据黑茶的现行国家标准和黑茶的历史沿革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黑茶

与黑茶和茯茶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主要有:《GB/T30766-2014茶叶分类》,GB/T32719.1-2016《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32719.2-2016《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32719.3-2016《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

在国标《GB/T32719.1-2016黑茶》第一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黑茶dark tea以茶树[Cameiiia sinensts(L.)0.Kuntze]鲜叶和嫩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渥堆pile-fermentation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通过茶叶堆积促使其内含物质缓慢变化的过程。”“产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产品名称应根据加工工艺和品质的不同来区分和命名。”国标《GB/T32719.1-2016黑茶》第一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黑茶的范围是:“本部分适用于以茶树[Cameiiia sinensts(L.)0.Kuntze]鲜叶和嫩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黑毛茶及以此为原料加工的各种精制茶和再加工茶产品。”由此我们可知,茶树的芽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茶品就是黑茶。黑茶与其他几类茶在制作工艺上最大的区别就是,黑茶必须经过渥堆发酵这一黑茶独有的工艺进行加工。

二、黑茶有哪些

根据GB/T32719.2-2016《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32719.3-2016《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我们可以知道在新版的黑茶国家标准中,规定了花卷茶、湘尖茶和六堡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与实物标准样、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现行国标《GB/T30766-2014茶叶分类》中,4.6章节中明确按照产地将黑茶分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湖北黑茶、广西黑茶、云南黑茶、其他黑茶六大类。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花卷茶、湘尖茶、六堡茶都属于黑茶。但是,这并不是说黑茶只包含卷茶、湘尖茶、六堡茶。按照产地划分湘尖茶属于湖南黑茶,六堡茶属于广西黑茶,普洱熟茶属于云南黑茶,雅安藏茶属于四川黑茶,湖北老青砖属于湖北黑茶,泾阳茯茶则属于其他黑茶。因此,以湘尖茶、茯茶为代表的的湖南黑茶、六堡茶、普洱熟茶、雅安藏茶、青砖茶、泾阳茯茶等都属于黑茶。

三、茯茶

在现行国家标准中,与茯茶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是《GB/T9833.3-2013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在这项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本部分适用于以黑毛茶为主要原料,经过毛茶筛分、半成品拼配、渥堆、蒸汽压制成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制成的茯砖茶。”

据此,我们可知只要符合以黑毛茶为原料,经过毛茶筛分、半成品拼配、渥堆、蒸汽压制成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制成的茶品就是茯茶。国家标准并没有限定茯茶的具体产地,对制茶的工艺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因此,湖南安化黑茶中茯茶与陕西泾阳茯茶都是标准意义上的茯茶。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按照国家标准茯茶必须经过渥堆发酵、发花工艺进行制作,其中发花工艺是茯茶区别于其他黑茶独有的制作工艺。六堡茶的国家标准中明确了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流程中没有发花这道工艺。

茯茶中发的金花到底是什么?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金花是茯茶独特菌香和保健基制产生的根源。现代科学研究,并经权威专家通过动物实验、人体临床实验、毒理学研究、安全性评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茯砖茶“金花”的多种提取成分对PPARγ、PPARδ均有激活作用,“金花”内两种新的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具有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功效。

四、黑茶与茯茶的关系

综上所述,茯茶是黑茶中的一个品种,安化黑茶的茯砖、泾阳茯茶的茯砖均是茯砖茶,同属黑茶。

精选阅读

回甘生津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神秘的“回甘”,我们的古人就开始关注这种感觉。好的茶经常会带有“回甘”,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经常作为评判好茶的指标。实际体验中回甘与生津还经常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神秘的体验,但不可否认回甘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体验。

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后味更富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苦尽甘来,似乎这甜就是因苦而生,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通常我们喝茶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苦味,那是因为有茶碱这样的物质存在。那么,是不是这些苦味物质麻痹了我们的舌部感受,进而促进了我们对甜味的敏感呢?这是我们的通常认识,但是事实绝非如此!只要你试试吃一片奎宁之类的苦药片,你就会发现,嘴里永远都只有苦味,即使喝水也觉得苦。

实际上在茶汤本身就存在甜味物质,那就是糖或者氨基酸。只是,我们的舌头对苦味的敏感性更高,我们首先尝到的的是茶碱和茶多酚,之后才品尝到甜味。

另外,回甘还伴随着一个生津的效果,说白了就是增加唾液的流速。

有机酸作用:

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还会形成其它有机酸。在茶叶的萎凋及做青过程中,有机酸的含量会增加。

茶多酚作用:

茶多酚除了苦味还具有特殊的涩味,在人的唾液中发现 了一族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PRPs),这些蛋白质具有湿润、润滑作用,但是茶多酚可以改变它们的性质,形成复合物,从而让口腔表皮感受到润滑消失,也就是涩味了。这种涩味和酸味一样都可以促进唾液的流速,从而让我们有“生津”的感觉。

此外,为什么春茶的回甘效果比较好,也比较受推崇。

最据说服力的观点是,因为春茶的叶片是累积了一个冬季的营养成分而生长出来的关系,这些叶片中积累了足量的糖和氨基酸。至于夏天的茶,一来雨水多,叶片含水量大,二来糖和氨基酸所占的比例就比较少了,其口味自然会大打折扣,没啥回甘了。

茶叶的回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

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

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

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

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

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

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茶汤“回甘”的原因

其一、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

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

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其二、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

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

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

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其三、实验证明茶汤中有一些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茶多酚和总糖:

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进行茶汤滋味分析,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

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黄酮:

虽然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

黄酮的味觉表现非常特别,初入口时表现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可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甜味。橄榄所含的黄酮就是其能回甘的主要原因,而且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气味越醇厚。

茶叶中的黄酮类约为干物质的3%-4%。但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

有机酸:

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在茶叶的萎凋及做青过程中,有机酸的含量会增加。

所以品饮乌龙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而经过适当摊放的绿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甘。

糖类:

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

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

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茶叶的品质,从品饮乐趣而言,醇厚、鲜爽、不苦不涩的茶味最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

但对不少爱喝茶的老茶客而言,能“苦尽甘来”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这是因为,茶亦人生。

紫色的茶好吗?紫娟和紫芽是一回事吗?


在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茶者,紫为上,绿者次之”。现在也被广泛地用在了广告当中。

但是在当代的制茶认知中,紫茶又是被嫌弃的,因为紫茶一般偏苦涩。在茶学专业教科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中,都有明确的紫色芽叶对茶叶加工品质不利的记载。

今天的市场,既有人追求绿,也有人追求紫,乍一看,有点魔幻现实的味道,古今偏好同时呈现,似乎只能赞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化审美。

但多想一点,这两种貌似颠倒的审美放在一起,会不会冲突?有没有高下?

李泽厚先生认为原始的审美意识不是观照或者静观,而是狂烈的活动过程。我非常赞叹这种观点,如果不去考察历史上的物质基础,空谈审美,是荒谬的。

今天不需要翻阅太多文献,陆羽先生已经把相当多与茶相关的有效资料都记载在了《茶经》当中了。

我们来考察当时的喝茶方式,《茶经·五之煮》中这样一句“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意思就是开始沸腾时,就按照适当的量加盐。

茶不但是煮的,而且还要加盐。有点儿像菜汤。

那这种喝法和“茶者,紫为上”有什么关系呢?

紫色的茶之所以是紫色,是因为花青素含量高。花青素本来是苦涩的,但花青素却是一个糖苷结构的物质,在盐水中煮,它就会被破坏,进而剥离出一些单糖。最终煮好的茶汤反而更醇厚。所以紫色的茶,对于加盐煮饮来说,比绿色的茶有优势。

因此古今审美上没有颠倒的差异,古人也喜欢喝更甜醇的茶。

但用今天的绿茶制作流程来加工紫茶,就必定苦涩凸显了。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今天又有人追捧紫茶?

这可以分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商家对于花青素抗氧化功效的大力宣传,就有了消费者以保健治病的目的产生购买。

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花青素本身是一个糖苷,这个物质对普洱茶的后期转化发挥核心作用。如果用较长的时间尺度去衡量普洱茶品质,花青素含量就会变成一个加分项。

这里需要补充强调,不是说紫茶就一定好,是说在其它内含物质等同的情况下,多一点花青素,是加分的。但你拿个小树紫鹃跟大树绿芽茶比,是没法儿比的。

那为什么今天有人追捧紫茶?还是得去赞叹市场经济,赞叹文化包容,赞叹多元化审美。

关于紫茶还需要补充一点,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紫鹃和紫芽有什么区别?

概念上严格做划分,紫鹃可以算作是紫芽的一种,紫芽则是泛指紫色的芽叶。(为了方便描述,本文以下说紫芽就特指紫鹃除外的紫芽。)

从内质上讲,紫鹃和紫芽呈现紫色的原因都是花青素,但是含量不一样,紫鹃要高得多。

1980年代,茶科所一位老先生在南糯山偶然发现了一株芽叶全紫的单株,于是采集回来扦插培育,当时紫茶不受重视,未见影响,但在后来的茶科所所长张俊的推动下,这棵紫色单株成为了如今云南茶叶的代表性良种之一。这就是紫鹃,它是一个无性系良种。你现在要想种紫鹃,就得去茶科所买苗。

紫芽则是广泛存在于群体种茶园里的变异植株,在阳光暴晒处,出现的概率较大。这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蓝光和紫光,阳光过于充分的地方,植株就有条件长出紫色芽叶来减少过多的紫光吸收。因为不吸收紫光,紫光反射到视网膜,人就觉得芽叶呈现紫色。

浓淡度和饱满度,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有的茶,滋味浓,价格也便宜,而有的茶,明明喝着淡,价格却很贵。这就奇怪了,这么淡的茶,为什么值这个钱?

饱满度VS浓淡度

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概念:茶汤的“饱满度”和“浓淡度”。所谓“饱满度”是指茶汤入口后一种浓稠淡薄的感受,而“浓淡度”跟冲泡时间、投茶量等有关,跟饱满度没有绝对关系。

打一个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街边的涮锅水汤加了五花八门的调料,也仅仅是味道浓。

喝多了你就会明白,你所谓的淡和浓,可能只是味道上的刺激性,不能作为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滋味浓的,可能口感薄,第一泡香气高浓,马上失了后劲,滋味淡的,淡而不薄,香气清幽持久,口感醇厚爽滑,是真的好茶。

好原料,舍不得下“重”手

好茶是好原料和好工艺共同决定的。从茶叶的内含物质来讲,主要影响味觉的有以下几个成分:茶多酚,涩;咖啡碱,苦;茶氨酸,甜、鲜爽;其他芳香物质等。我们常说春茶好,春茶就是茶氨酸含量高,甜度、鲜爽度高,苦涩度低。

简单地说,便宜的茶,苦涩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觉浓了。贵的茶,苦涩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觉就淡了,但是香气、韵味、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

上面讲到的是原料因素,再从工艺因素来解释,为什么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浓,把贵的茶做得淡呢?

资质平平的原料,或许采摘时间晚、生长环境较为一般、内含物质含量低、品种香气不明显等等,为了消除这一类负面的感知,茶人下手就要“重”一点,所以你就会喝起来浓一点。

高端的原料,要最大限度保留它本身优秀的饱满度、鲜爽度、品种香气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重火,会把它本身引以为傲的优点都掩盖过去,因此稍微轻一点,你喝起来也感觉淡一点。

茶人是这样“看茶制茶”的,厨师遇上高级食材,也会尽量使用清淡的烹调方式,不会用过多的调料去掩盖食材本身的风味,也是类似的道理。

抹茶和绿茶粉不是一回事!


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抹茶饮料……因为颜色养眼口感清新,吃货们总是能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一眼挑出抹茶口味作为首选。不过,市场上不少抹茶食品里面添加的仅仅是绿茶粉,而为了保证口感和颜色,添加香精和色素成为行业惯例。

绿茶粉不等于抹茶

绿茶磨的粉只能叫绿茶粉,真正的抹茶,可不是一磨了事,工艺复杂得多,在营养价值上远超绿茶,平均价格在2000元/斤左右,是绿茶粉的几十倍不止。一个十几块钱的蛋糕,上面写着“含纯正抹茶”,别逗了,成本都回不来!

目前抹茶的生产工艺主要集中在日本,整个生产过程非常讲究。树种从日本引进,为了保证茶叶的鲜亮和鲜嫩,春天当茶叶长出一芽两叶之后,进行第一次遮光处理。等茶叶长到一芽四五叶之后进行采摘和蒸青环节,即采摘当天用蒸汽杀青,再经过冷却、烘焙、筛选等多道工序,最后用石磨以每分钟60转的速度,在19℃的恒温中,缓缓磨出翠绿色的粉末就是抹茶。

而绿茶粉的原料基本上是普通的炒青,使用的是金属粉碎机,无一例外的都是瞬间粉碎法。

抹茶和绿茶粉的区别

颜色:抹茶因为覆盖蒸青,呈深绿或者墨绿,绿茶粉为草绿。

味道:抹茶不涩少苦,绿茶粉略苦涩。

香味:抹茶呈海苔、粽叶香气,绿茶粉为青草香。

细度:抹茶细度达6000目以上(2微米),涂在手背上可以全部进入毛孔。绿茶粉100~300目左右,比抹茶粗很多。

打泡:抹茶常常打泡喝,跟绿茶粉相比,抹茶颗粒极细,泡沫丰富,颜色鲜亮。绿茶粉由于颗粒大得多,打出的泡沫很少。

正宗的抹茶粉在太阳底下暴晒半小时后,颜色明显变淡,像泥土灰,而加了色素的绿茶粉,不论怎么晒都不会褪色。

翠绿色的抹茶食品可能有问题

茶叶研究所曾经做过关于食品中添加抹茶的试验,发现无论是绿茶粉还是抹茶,在烘焙糕点、糖果、饮料等的运用上难度最大,而在冰淇淋、冷鲜奶、冷面等方面的运用相对容易。

绿茶本身是很容易氧化的产品,经过高温烘焙后,就会颜色发黄,香气变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维生素等工艺来进行护色,延长绿茶粉或抹茶的自然氧化过程,不过即使进行了护色工艺,抗氧化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在手工面中加入抹茶或者绿茶粉,做成抹茶冷面,虽然没有经过高温烘焙,但在晾干面条的过程中,原本翠绿的面条开始发黄,出现了自然氧化的现象,所以在日本,为了延长保鲜期,抹茶一般是半成品的形式,也就是茶片,当要用到抹茶时,才研成抹茶。

小青柑表面的“白霜”是怎么一回事


2018茶市上的黑马莫过于小青柑了,它小巧玲珑,冲泡方便,老少皆宜,以它独特口感和浓郁的清香受到了广大茶友们的喜爱和追捧。喜欢她自然就要全方面的了解她,那么关于小青柑表面的“白霜”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吗?

小青柑

我们要说的“白霜”可不是秋冬时节的清晨,草地上那一层层踩上会发出吱吱声的白霜,而是在柑普茶表面形成的那一层薄薄的结晶。

“白霜”是什么?

干果表面的“白霜”通常被称为“果霜”,是一种含糖物质,新鲜的生果里含有大量水分还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等,当它被晒成果脯时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跟着渗出到表皮上凝结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就形成了“果霜”。

而小青柑表面的“白霜”实际上跟“果霜”的形成机理类似但又略有不同,在陈皮之乡新会,小青柑的“白霜”被称之为“脑晶”或“柑油晶”。小青柑表面的“白霜”并不是发霉所导致,而是核心产区的小青柑在经过日晒或低温长时间烘焙工艺后所析出的柑油结晶而形成的白色粉末状物质。

小青柑

“白霜”有什么样的功效?

“白霜”是判断干果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有记载:“柿霜色白入肺经,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也能滋肺燥。”

所以,小青柑表面的“白霜”是一种具有很强的保健功效的物质,可治慢性支气管炎、干咳、咽炎等。

不是所有的小青柑都会产生“白霜”

小青柑表皮有“白霜”,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产区 

通常只有新会核心产区的青皮才会有“白霜”的现象,越是核心产区的柑果,柑皮上的油包越多,起的白霜也就越多,一般只有柑仔才会起霜,因为柑仔的柑油量是最高的,而随着柑果的成长柑油的含量会逐渐降低从而转化为糖分,故难以产生“白霜”。

小青柑

2、加工工艺

想要产生“白霜”,必须要保证小青柑表面油囊的活性,小青柑的油囊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产生“白霜”,小青柑的价值也随之降低。为了保证油囊的活性及完整性,只有通过反复日晒和低温长时间烘焙的工艺,小青柑表面才会析出白霜。高温烘焙的小青柑,柑果表面的油囊活性大都遭到破坏,故难以有白霜现象。

茯茶是什么茶 茯茶是黑茶吗?


想了解《茯茶是什么茶?茯茶是黑茶吗?》知识吗,丰富的《茯茶是什么茶?茯茶是黑茶吗?》内容等你来看!

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看到了茯茶这种茶,其实这种茶是很多人都没听过的,下面的小编为你们介绍茯茶是什么茶?茯茶是黑茶吗?

茯茶是什么茶

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边销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萨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

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茯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茯茶过去600年产地在陕西泾阳,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在泾阳制茶,存在着二次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目前主要产地为为陕西泾阳及湖南益阳。

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

茯茶的特点

茯茶更易保存:

人们在喝绿茶时,总是会为它较短的保质期发愁,喝不完的绿茶保存不当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在茯茶上。茯茶是全发酵茶,制成成品的茯茶并不意味着发酵过程的结束,随着茯茶保存时间的延长,它的发酵还在持续的进行着,这样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茯茶口味的转变。茯茶保存时间越长,茯茶的口感也会更加醇厚,这样看来,喝茯茶除了能够享受它浓醇的口感外,也不会再为茶叶变质的问题而发愁了。

茯茶更耐冲泡:

很多茶友在喝茶时会有这样的苦恼,茶叶刚刚冲泡个两三次滋味就已经变得很淡了,没有了茶香味的茶水很难让人再有品茶的欲望,只能倒掉重新冲泡一杯,每天重复几次着实增添了不少麻烦,想要更加耐冲泡的茶叶,不妨试试茯茶吧。喝过茯茶的都知道,茯茶茶砖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茶叶梗,正是有了这些茶叶梗的存在,使茯茶滋味更加浓厚,也更加耐冲泡。

茯茶更加温和: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其实有压力的不光是他们的身体,还有他们的肠胃。饮食不规律让很多人的肠胃异常脆弱,着不得凉,受不了寒,想要解决肠胃的问题,喝茯茶就可以了。茯茶在发酵过程中茶性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收敛了茶性中烈的一面,变得更加温和,对肠胃的刺激也更小。不仅如此,常饮些茯茶还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胃肠道更舒畅,身体更健康。

茯茶小知识

很多的人都想买到陈年的茯茶,因为很多的人听说陈年茯茶非常好喝,但是很多的人都不知道陈年的茯茶是什么味道,所以要是被别人骗了,你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对于买那些陈年的茯茶,我们必须要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观看茯茶陈年老茶概述。

这个茯茶在存储的时候,遵循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还是要好好的从感官色,香,味来得出这个结论。

首先我告诉你,假如存储得当,这个茯茶的香气会变得更加的优雅醇正,刺激性也会降低,香气也会更加饱满而不艳。

滋味也会变得更好,更加的润口生津,滋味也没有刺激性。

汤色也会变得更加好,更加的明亮,汤色也更好看。一般经过较长时间陈化处理的茯茶;他们总的来说挥发的香气总含量较低,而且香气的组成成分总类会慢慢的鞥家,他们的香气的比例也会慢慢的发生变化,总的来说,低沸点和高沸点的组成比例会有所减少,但是中等沸点的香气组成成分比例增加了。总的来说茯茶“越陈越香”并不是说他的香气增加,而是香气变得更加的柔和优雅。

对于滋味方面,它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会随着储存期的加长而增加,酸度会慢慢的下降,这就会让那些陈化后的茯茶滋味上变得甘甜这原因。而他们的汤色亮度会慢慢的增加,他们的色度也会吵着红色和黄色慢慢的转变。

陈年茯砖属于陈化发酵茶,会有一种老种,但正常的好茶不会有霉叶。

如果你的茶闻着有明显的霉味,说明在它陈放时,空间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甚至已致使茶砖生霉变质了。

好的茯茶其品质要求色泽黑而有光泽,汤色橙黄而明亮,香气纯正,陈茶有特殊的花香或“熟绿豆香”,滋味醇和而甘甜。如果香气有馊酸气,霉味或其它异味,滋味粗涩,汤色发黑或浑浊,都是品质低劣的表现。

喝茶注意事项

1、饮茶量

一个人一天饮多少茶合适?这主要取决于个人饮茶习惯、年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风俗等因素。一般而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平时又有饮茶习惯的,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对于劳动量大、消耗体力多、进食量也大的人,尤其是高温环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一日饮茶20克左右也是适宜的。另外,常吃油腻食物、烟酒量大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而与此相对的,孕妇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应该偏低于健康成年人的一天饮茶量。

2、家中有多种茶叶,如何安排饮用?

一天之中,在不同时间可以饮用不同的茶叶。例如,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一杯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一杯红茶,解困提神;下午工间休息时喝一杯牛奶红茶或喝一杯绿茶加点心、果品,补充营养;晚上可以找几位朋友或家人团聚一起,泡上一壶乌龙茶,边谈心边喝茶。

本文《茯茶是什么茶?茯茶是黑茶吗?》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普洱茶的回甘与回甜不是一回事


回甘与回甜,看似意思相近,其实相距千里!普洱茶的品饮当中,不是一回事!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甘和甜的区别。

甘的意思,大都趋近:美味!这个美味,说的是,食物对味蕾刺激之后产生的。因此,甘,除了有甜味之外,在文言文当中还有“美味”的意思!

普洱茶的回甘是什么意思呢?是茶汤入喉时,当收敛性和刺激性逐渐消失的时候,唾液会慢慢的分泌出来,而此时喉咙有滋润的感觉,这就是回甘,通常评判一款茶好坏的时候,回甘越久,便越是好茶!

优质的普洱茶入喉典型的特征就是回甘,而且好茶的回甘会经久不衰。另外,苦后回甘也是茶叶最基本的特制,苦后回甘也是好茶,但如果回甘过短,那就不是很好了!

而甜,是指一种味道,即像糖或蜜的味道。也有“淡”的意思,比如西安一处古地名“甜水井”,并不是说井里的水是甜的,而是指淡水。一些地区的方言中,说饭菜甜了,真正的意思是说不够咸。

甜,有甜爽、香甜等词语对茶汤进行描述。已经因此我理解,甜,仿佛是茶汤带来的一种感觉。

优质轻发酵、中发酵的茶,都会有非常明显回甜味,而重发酵普茶就不会有此特色了,回甜与回甘同时生成,给人以醇厚之感,十至二十老熟茶醇厚陈香之韵味那是享受,这正是好茶的迷人之处。回甜实际上是一种茶多糖作用,我们知道在普洱茶中,就蕴含有很多茶多糖,有单糖、多糖、果糖等,这是普洱茶本身所带口感,经过刺激蓓蕾而发生作用。

所以,甘和甜都是一种描述,感受上有所不同。甘的

普洱茶回甘和回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普洱茶回甘和回甜怎么区分?

和别人一起喝普洱茶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诸如“甜清”、“甘甜”“甜醇”等的评价,有没有觉得一脸懵圈?你说的甜是什么甜?你说的涩是什么涩?一起来看看普洱茶的呈味物质大揭密。

鲜爽度:氨基酸

越嫩的茶叶氨基酸含量就越高,所以鲜爽度就越高。这在喝生茶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明显,芽头嫩叶比较多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爽口,通俗地讲就是嘴巴里有很新鲜的气息,像置身于森林中被绿色植物包围的心旷神怡之感,所以大家说的春韵十足就是这个意思。

甜味:单糖双糖与多糖

至于甜味,但大家对熟茶的甜感比较熟悉,所以我们主要从熟茶的对比来说明呈味物质的差异。

造成茶叶的甜感的作用因子主要是糖类物质,糖类物质又有易溶于水的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等,也有不溶于水的多糖,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大家喝熟茶时,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喝【中乐号】金针白莲的甜与喝中乐号老茶头的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因为金针白莲的茶叶原料比较细嫩,单糖和多糖类物质比较多,加上氨基酸的作用,喝起来会水软甜清,就是甜得不是特别的明显,淡淡的清甜,但让人很舒适。而中乐号老茶头的茶叶原料相对来说比较粗老,除了含有单糖与双糖,还有较为丰富的多糖物质,多糖物质不能溶于水,但却能在水下分解,入口后经唾液酶作用还原成有甜味的葡萄糖。

所以中乐号老茶头的甜是很明显的甘甜,金针白莲的甜是很细腻的清甜,有些人口味重,会觉得中乐号老茶头才是甜;有些人味蕾敏感,觉得金针白莲的甜才是甜,中乐号老茶头的甜则有点粗,这也是厂家不断开发不同产品的根本原因: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差异。

苦涩感:茶多酚类物质

茶多酚类物质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一方面,茶叶的苦味涩味基本上都来自于茶多酚类物质,另一方面,茶叶的丰富内涵、味浓韵厚也来自于茶多酚类物质。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是因为茶多酚类物质是一类庞大的物质总称,其中包含了不同味觉的因子,再加上相互的协调作用或人工干预转化为别的呈味物质,都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呈味效果。

苦味的来源基本是因为茶多酚类中生物碱的作用,如咖啡碱、茶皂素等,而涩味则主要来源于茶多酚物质类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又分为游离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收敛性强,且占儿茶素中的比例较高,所以酯型儿茶素是涩味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熟茶及老生茶不苦不涩?

儿茶素类物质可以氧化分解成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三大类物质,这三大类物质也是普洱茶茶汤的颜色主要来源。而茶黄素有较强的刺激性且鲜爽,所以生茶汤以黄色调为主;茶红素主要为甜、茶褐素为甜酸,所以熟茶汤主要是茶红素作用为主,茶褐素的量要通过加工工艺来适当控制。同理,生茶经过自然陈化后茶汤会由黄色向红浓方向变化,也是内含物质自然氧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生茶在自然氧化的作用下,生物碱类的含量也会逐渐下降,可溶于水的糖类物质越来越多,所以生茶陈放会越来越醇口。而熟茶是通过渥堆工艺进行人工氧化,除了氧化掉苦涩味物质,同时还转化生成了别的有益成分或呈味物质,如生物酶类和枣香等。

口感协调性: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

口感协调性除了原料的差异影响,还有加工工艺的作用。相对其他茶树品种而言,云南大叶种本身的内含物质就比较丰富,再加上树龄及生长环境的优势性,造就了云南普洱茶普遍浓强厚烈的口感特点。

而一款口感协调的普洱茶产品离不开良好的原料与专业的加工工艺,所以大班章精品普洱茶一般都是有苦可化为甘甜,口腔层次变化丰富,味蕾理想,宜品宜藏。而如果你拿到了一款满意的普洱茶,只要注意储存安全就可以了。

普洱茶回甘和回甜

说到普洱茶回甘和回甜,很多人都认为普洱茶的回甘和回甜,就是同样一件事情。实则不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普洱茶回甘和回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回甘:普洱茶的回甘又称为喉韵,当茶汤入喉时,收敛性与刺激性逐渐消失,唾液慢慢分泌而出,此时喉咙感觉滋润甘美,这就是回甘,越持久越是好茶。不管是轻发酵茶还是中发酵茶,优质茶在品饮后都会立刻喉头泛甘,而后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但回甘有强有弱的区别感,回甘强则优之。而有些茶品味道、口感等都表现不错,但是回甘时间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这样品质茶不喝也罢。回甘的形成是苦后回甘,苦是茶叶最基本的,只是茶区的不同,苦的强弱也有其高下。但是仔细划分一下,苦的表现在口腔里也分很多种,有舌尖部位,有后半端,有上颚,有两颊苦。但是好茶叶的苦味一定是化的快,退的也快,苦完之后就是回甘,茶叶的好坏以及茶叶内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回甘的持久性。其实回甘简单来说,就是普洱茶在喝下去之后,会促使人体机能在喉咙处分泌出霉素,经人唾液相结合,从而明显感受到甜味,这是一种霉素发酵作用。

回甜:优质轻发酵、中发酵的茶,都会有非常明显回甜味,而重发酵普茶就不会有此特色了,回甜与回甘同时生成,给人以醇厚之感,十至二十老熟茶醇厚陈香之韵味那是享受,这正是好茶的迷人之处。回甜实际上是一种茶多糖作用,我们知道在普洱茶中,就蕴含有很多茶多糖,有单糖、多糖、果糖等,这是普洱茶本身所带口感,经过刺激蓓蕾而发生作用。所以回甜是一种物理作用,回甘则是霉素化学作用。

特别提示:

普洱茶经过人工发酵和后期发酵之后,会变化得更好。有人说喝普洱茶就喝一个深字,也就是说深一个茶汤内涵物质丰富的真正体现,滋味仅仅能够刺激到味蕾,而喉咙以下是没有味蕾的,所以,只有内涵物质真正丰富的茶汤,才能令喉咙以下产生深切的触觉感觉,喉咙是老茶客的嘴巴,因此在喝茶时,一定要注意体验,喉咙以下的感觉。也有人说喝普洱茶喝的就是岁月,喝的就是陈化这么一样过程。也有人说喝普洱茶喝的是回甘和回甜。其实不管如何说,普洱茶就是茶而已,只会因人而异而产生不同口感和感觉。

看到这里,大概大家也明白了普洱茶的呈味物质的复杂性。也恰恰是这种丰富的内含物质造就了普洱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品饮普洱茶的行列。

原叶茶比不过茶饮料?“茶叶深加工”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与茶相关的复杂产品面世:茶和酒混在一起,变成了奶茶店避走红海的“秘密武器”;东方树叶等无糖茶让消费者能够喝上更健康的饮料;茶叶加入棉布中,推动了茶纺织的发展;茶叶更是走进了面膜、香皂等日化市场,成为许多品牌的一大特色。

那么,茶叶深加工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茶叶深加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何为茶叶深加工?

茶叶的加工可大致分为三类:

1.茶叶初加工:

茶叶的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炒青、包揉、烘干等流程。

2.茶叶精加工:

将茶叶制作出来的毛茶,再进行加工。如进一步把茶叶里的梗与碎物去掉,进行包装等。

3.茶叶深加工:

深加工茶是指用茶的鲜叶、成品茶叶为原料,或是用茶叶、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手段生产出的茶制品。

与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不同,深加工的茶产品中,可能是以茶为主体,也可能是以其他物质为主体的。其中“加工技术”是让深加工茶不同于传统茶产品的核心关键,包括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综合技术加工四种。

机械加工

机械加工指不改变茶叶的基本本质的加工方法,其特点是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式,如外观形状、大小,以便于贮藏、冲泡、符合卫生标准、美观等等。袋泡茶是茶叶机械加工产品的典型代表。

物理加工

物理加工改变了茶叶的形态,成品不再是“叶”状。其典型产品有速溶茶、罐装茶水(即饮茶)、泡沫茶(调制茶)。

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

指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加工形成具有某种功能性的产品。其特点是从茶原料中分离和纯化茶叶中的某些特效成份加以利用,或是改变茶叶的本质制成的产品。如茶色素系列、维生素系列、抗腐剂等等。

综合技术加工

指综合利用上述的几种技术制成含茶制品。如茶叶药物加工、茶叶食品加工、茶叶发酵工程等。

为什么当代人不再像从前的人一样,只满足于传统的初加工、精加工茶了呢?这是消费者需求和产业进步作出的共同选择。

茶叶深加工的意义

1.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将茶叶效用发挥到最大。

其实,传统的喝茶并不能完全地发挥茶的效用。近两年中国和日本的茶研究专家一致得出新的结论:传统的喝茶对茶叶中的营养造成一半多的浪费。并且,很多的低档茶和茶下脚料、茶废弃物没有直接的市场出路,而其中又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不加以利用则相当于直接浪费。而茶叶深加工则可充分利用茶的每一部分,将原本浪费的部分转换成实际价值。

2.提升茶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大价值。

技术的运用决定着产品附加值的高低。通过技术,茶产品可以通过更高效的方式生产出来,其中凝结了高度的科技含量以及创意点,其附加值较之传统茶叶将大大提高,有利于增加茶产业的创收,推动茶产业发展。

3.丰富茶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产品有了不同的需求,希望得到更多丰富、优质且便于使用的产品。如泡茶程序的复杂催生了茶包、茶饮料、速溶茶等便利产品。除此之外,茶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也被充分发挥,同保健品、保养品产生了结合。只要是有需求的地方,茶总能找到一个连接点,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

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深加工茶产品走进市场,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更好地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消费质量。其中,小编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茶叶深加工体现了一种“物尽其用”的理念。深加工对茶叶每一个价值点都进行了挖掘和充分的利用,将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展现出来,如同“工匠精神”一般,深入钻研、以求极致,最终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