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归普洱茶的来历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红茶 烤普洱茶

黑茶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昔归普洱茶的来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昔归普洱茶的来历”相关知识!

昔归普洱茶产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帮东乡的忙麓茶古已有名。可是忙麓茶走到今天,茶香依旧,品质未减,但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却越来越少,“忙麓茶”正在被“昔归茶”取代,这是为什么呢?昔归茶是什么茶呢?昔归茶是普洱茶吗?回答是肯定的,昔归茶就是普洱茶。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昔归茶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粘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茶经网扩展阅读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及来历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

就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著《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著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著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茶的初期形态。

普洱茶的来历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明万历年未年,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其后,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制法为蒸之成团,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至此可知,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随地名更替,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但技术有待提高。

猴魁茶的来历


猴魁茶用热水一泡,便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那股清香似乎和一般的茶香不同,有点像兰花的香味,但似乎又不像,品尝的人间到这股香味,便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种与众不同的茶,之所以有这么回异凡俗的香味,可能是由于茶树高处于悬崖峭壁之间,长期受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之故吧。

猴魁茶在清朝咸丰年间,才由北京著名茶庄汪大正茶号采办人员至徽州办货时无意中发现的。一到京师便被帝都的名公大臣所赏识,从此身价百倍,成为富贵人家高价购求的珍品。

猴魁茶的茶树生长在安徽九华山附近的太平县内,那地方层峦叠嶂,忽晴忽雨,朝晖晚霞,温湿得宜。这种茶树由于有优越的天时地利,才生长得这样旺盛,又经制茶工人炒制得法,故而获享如此盛誉。关于这一名茶问世的经过,当地有这么一段传说:太平县原有一个叫猴坑的村子,村里有一位老茶农名叫王魁。这个人不仅擅于炒茶,而且善能识茶,更兼博物多知,头脑灵活,他早就看中山颠上的野茶树,很想拿它制成好茶。无奈那地方山陡路险,难以攀缘,以致这一心愿一直无法实现。一日,他见群猴在山颠的茶树间追逐嬉戏,不觉大喜,心想,何不驯练猴子采茶呢。于是他在采茶、炒茶之余暇,便选定几只猴子驯练它们上山采茶的本领。经过一段时期的驯练,到了采茶季节,王魁便带着受驯猴子到悬崖之下,让它们背上布袋,攀缘悬崖去采茶了。王魁将猴子采得的茶叶,仔细挑选、精心炒制,所以茶香独特,不同凡响。

当汪大正茶号的采办人员品尝了用这种茶叶泡制的茶之后,觉得色、香、味都属上乘,便问王魁这叫什么茶。王魁原先并未考虑过这一问题,他想了一想,这茶叶是猴子所采摘,是他王魁所炒制,是猴与人合作的产物,但论功行赏,应是猴子为先。所以便回答说,这叫猴魁茶,以示不忘猴子的功绩。

平水珠茶的来历


平水珠茶是绍兴茶农首创的一种炒青绿茶,亦称圆茶。它的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宛如珍珠,内质香高味浓,经久耐泡。此茶以“珠”命名,最为恰当。

平水,是绍兴东南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镇。唐时,这里已是有名的茶、酒集散地。清代至民国的近300年间,这里成了珠茶的精制加工和集散中心,故国际上称“平水珠茶”,一直沿用至今。

珠茶销往国外后,译名很有趣,外国人译为“Gunpowder”,中文之意为火药弹,在来福枪发明前,枪弹亦浑圆如珠球。故外国人译名之形象生动,亦不亚于中方。

珠茶的外国译名“Gunpowder”,还偶尔闹出笑话来。据说,1981年有香港商人曾郑重其事地建议内地茶叶出口公司,更改这一译名,以免妨碍销售。但内地口岸公司考虑到此名已沿用数百年,若更改译名,倒反而真的要妨碍销售,于是没有采纳这位热心人的建议。1984年浙江省绿茶贸易小组去同我国建交不久的象牙海岸洽谈业务,一位在当地经商的印度人,对珠茶样品印象甚佳,但在签订合同时,却多次要求,品名栏只能用“中国绿茶”笼统称之,切勿显示“Gunpowder”字样,理由就是免得被当地海关误会成军火交易。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口唇茶”的来历


据传,它开始种在鸡公山上,叫口唇茶。这种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种的,她们咋会来到人间种茶呢?这事还得从鸡公山谈起。

先前,鸡公山没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虫成灾,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神鸡,把害虫叼个一干二净,住了下来。它天天报晓,啼叫一声,响遍天下,因此人们就给这座山起名鸡公山。各种害虫再不敢在这里逞凶了,鸡公山上从此草绿树旺,鸟语花香,成了人间仙境。

瑶池的仙女们听说人间的鸡公山胜过仙宫的百花园,都想一饱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请求。王母娘娘也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理解仙女们的心情,答应分批让她们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条,一旦有人下去后产生邪念,与人婚配,除了惩罚罪人,这轮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们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轮不到头上,她们向王母娘娘保证严守法规。

王母娘娘爱喝茶,对司管仙茶园的九个仙女另眼看待,让她们首批离开了瑶池。

九个仙女来到鸡公山,拜见鸡公山后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王母娘娘限她们三日就是人间三年。众仙女把鸡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茶异草的春夏秋冬四时景色都看遍了,离回去的时限还有两年呢。她们商量要办件好事,给鸡公山留下纪念。办啥好事呢?为首的大姐说:鸡公山应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点不足。众姐妹齐问:哪一点?我倒有个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只画眉鸟,回到咱那仙茶园里衔来茶籽,不就补上了这个不足嘛!不知众位姐妹愿不愿出这把力?众仙女一听无不叫好。她们又问,衔来茶籽不难,交给谁种呢?大姐手往山脚下一指,大家看见一片竹林里有几间茅屋,心里都明白了。

那间茅屋里住着一个年轻人叫吴大贵,是读过书的人。只因爹妈先后去世,剩他独自一人。他白天种地砍柴,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准备科场应试。屋里墙上贴张白纸,上边写着寂寞独有,清贫无双。这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仙女从鸡公山上下来对他说:鸡公山水足土肥,气候适宜种茶。从明天开始,有九只画眉鸟从仙茶园里给你衔来茶籽。你在门口的一棵大竹子上系个篮子,把茶籽收下,开春种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时候,我和姐妹们来给你帮忙。吴大贵醒来心里好喜:哎呀,是我吴大贵勤奋读书感动了神仙啊!可种茶能给我带来多大好处呢?别急别急,有道是天机不可泄露,内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种就种吧。

第二天一大早,吴大贵起床,半信半疑地拿个篮子,系到门口那棵大竹上。系好,他扭头要回屋,只见一只画眉鸟箭一般飞来,把嘴里衔的东西往篮子里一放,又飞走了。吴大贵很惊奇,取下篮子一看,果然是一颗种子,虽没见过,他相信就是梦中所说的茶籽。接着,一只只画眉鸟穿梭般的飞来飞去。九只画眉鸟各衔来一颗种子后,稍停一会儿,又是一轮。如此衔了三天三夜,共衔来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吴大贵很高兴,小心地把茶籽收藏起来。

第二年一开春,吴大贵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颗茶籽全种到山上。清明过后茶籽发芽,见风就长,几天长成了茶林。这时仙女又给吴大贵托梦,让他准备炒茶的大锅。

大贵准备停当,来到茶林一看,又惊又喜。只见九个仙女正在采茶,个个柳眉杏眼,面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她们采茶不用手,而是用嘴唇,看那红艳艳的小口唇一张一合,又轻又快,采下了一个个油嫩的茶尖。前边刚采过,后边又长了出来。采了一会儿,九个仙女甩开衣袖,一边舞,一边唱起了《茶歌》。歌罢舞毕,为首的大姐走到吴大贵跟前说:这位大哥,俺姐妹采得不少啦。我给你烧火,咱去炒吧!吴大贵笑着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扎成扫帚,让他在锅里不停地搅动。吴大贵只觉得茶香扑鼻,快把他熏醉了。现在茶乡炒茶还是女的烧火,男的掌锅;采茶也是女的,边采边唱。这都是那时传下来的习惯。

就这样,她们采着炒着,一直忙到谷雨。仙女们走后,吴大贵沏上一杯新茶品尝。开水一倒,只见慢慢升起的雾气里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地飘飘飞去。吴大贵端起茶杯一尝,满口清香,浑身舒畅,精神焕发。这样好的茶,起个啥名呢?吴大贵想:茶籽是画眉鸟用嘴衔来的,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就叫口唇茶吧。

消息一传开,义阳知州听说了,马上派人来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张口一尝,拍案叫绝。当即定为贡品,要孝敬朝廷老子。那时是大唐的江山,当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唇茶亲自送到朝里,又禀明了它的来历,玄宗大喜。朝中第二个喝到口唇茶的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她当时精神不爽,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病体痊愈,唐玄宗高兴了,对口唇茶大加赞赏,传下圣旨:一要在鸡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谢神灵;二规定口唇茶年年进贡朝廷,民间不得饮用;三是赐吴大贵黄金千两,要他用心护理茶林;四是给义阳知州升官加俸。

吴大贵这一下子发大财,又是买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鸡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谁敢小看?这一来他腰杆硬了,便欺邻害户,压榨百姓。吴大贵没成亲,不少喜欢攀高结贵的人都去说媒,快把门槛给踢折了。但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名门千金,他一个也看不上眼。因为和那九个仙女相比都差得太远了。这时候,他再也读不进去书了,赶考的事早丢到脑后。吴大贵想:仙女们托梦叫我种茶,准是让我先发了财,然后再和我成亲。现在我金钱有了,只等明年采茶时,九个仙女一来,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过配个织女,我吴大贵要独占九个仙女,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吴大贵把九个新娘的洞房和成亲的一应物事早筹备好了。过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叶该采那天,仙女们准时来。吴大贵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劳神出力让我发财,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后这茶不劳姐妹们采了,我已雇了人,让他们干吧。诸位也该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礼都准备好啦,咱们下山拜堂成亲吧。九个仙女自从离开瑶池,哪敢忘了王母娘娘的法规?不论哪个纵有思凡之意,但为了不坏姐妹们轮流下来观看的机会,也不愿意在这时候私配情郎。她们没想到一年前还在发奋读书的吴大贵,有了金钱便丧志贪色,变得这样快。姐妹们又羞又恼,转身去找鸡公去了。

鸡公听仙女们说后大怒:当年我到此山,就是为了消灭害虫,想不到又出来一条!鸡公翅膀一张,飞下了山头。它飞到吴大贵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面成了火海。鸡公又飞到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条深沟,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树毁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两棵留个种子,现在还在深沟上边的悬崖上长着。

这时候,唐玄宗赦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块神浮雕已由监工从长安送到离鸡公山不远的车云山下。监工得知吴大贵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毁,也不去鸡公山了,把千块浮雕放在车云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后来,车云山栽上口唇茶茶籽,长得特别好,又代替吴大贵的口唇茶年年进贡,成了唐朝有名的义阳贡茶。后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车云山上,现在还保存着。口唇茶再也没有了,只留下这个故事,传为美谈。

献茶的来历


现在做献礼,尼能我始祖,祭献请享受,裔昌基业盛。

(末祭献之时)闭古成嘎地,红绿树密茂,藤葛相交缠,深林被缠绕,宇宙门不开,不见三神面,日出光不灿,月出不明亮。赤叩和皮乃,为君政不展;比偶和比得,为臣不断案;实楚和乍姆,师知识浅溥;阿徕和阿得,为匠技不高。自从那以后,天毕白头仙,地毕黄牙仙,美酒提九壶,香茶拿八袋,站在天门口,祭献又祭献,祈祷又祈祷,祈祷尼能祖。献祭得昌盛,祈求得顺利。闭古成嘎地,红绿分得清,藤葛不交叉,密林缠绕消,宇宙门也开,得见三面神,日出光辉灿,月出光明亮。赤叩和皮乃(有名的君长),施政权威大;比偶和比得(有名的大臣),臣断案有方;始楚和乍姆(有名的毕摩),毕摩知识广;阿崃和阿得(有名的工匠),为匠技艺高;庶民也聪明。天上所祈祷献,天基业昌盛;地上祈祷献,地上百事顺。靠智慧天神,更英明神献,人聪颖兴旺,地肥粮丰盛。朝昂几夺地(昔日东川府),六祖源流长,八方后裔昌,基业大发展。现在献茶礼;主不叙茶源,恐怕神不知,于此向神述茶源;聪明左撇子,种树撒树子,种茶撒茶子,树种撒高山,茶要种东方,东方还末到,人间鸡已鸣,茶子丢西方,成了茶来源。为首青龙日,实勺时代神;次是月蟾宫,土台地之神;末是星晃动,鸳鸯海之神。三神未到时,茶树鸟栖息,三神到之后,栖鸟即飞去。茶是茶叶尖,摘尖揉制茶,宇宙神前祭,宇宙门开朗,三神也见面,日出光辉灿,月出光明亮。赤叩和皮乃,君喝茶施政;比偶比得,臣喝茶断案;如楚和乍姆,师喝茶作祭;阿崃和阿得,匠喝茶技高。茶香人饮料,茶水献宗祖;茶香献畜神,畜为人食用;茶香献五谷,五谷师食粮。

美酒醇,茶味香,茶礼备一份,绕一圈做净,一份做祭献。

夕归茶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夕归茶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滚滚红尘,异宝琳琅满目;滔滔浊世,奇珍不胜枚举。人阅历丰,耳闻目睹无限;我见识浅,聊以一物相酬。人有连城之璧,惊魂惹眼,我啜半盏之茗,长趣消忧。盏中何物,夕归之茶。客问此茶何奇,周子故相与语。

澜沧江畔,群山绵延。缅宁之地,有曰夕归。世外桃源,缘陶公而永著,江滨僻地,因古道而略传。胜地各怀珍宝,以缘而遇;原本夕归无异,偏产奇茶。

天来神物,不知其由。所植定地,移无嘉苗。面欲开还塞之山,背摘星揽月之岭;湍急江流涤足,婉转禽歌萦耳;竹木左右扶持,泉江上下浸润。四围松脂之香,竹篁之馥,橄榄之甜,草卉之郁,有风轻重相揉,无风缓急互荡。佐之红土之粘,砾石之烈,辅以深谷之幽,荫翳之凉。百物之菁,竞相赐予,时时不息,化为茶韵。

四时经历,殊为独特。春末夏初,若烘若烤,盼丝雨而无望;夏去秋来,如沐如浴,闭雨幕而难成。偶而雨过日出,则又似蒸似焖;若是雨歇,则烟霏雾荡,如梦如幻。至于冬日,夜雾澄江,厚可千仞,植茶之地,寻常之间不辨面目。夜雾触木,化水于叶,初时滋润,渐聚成珠,盈盈而缀,终成一滴,其声轻柔,隐约可闻。其时寒气凛冽,森然彻骨。正午过后,暖阳慵照,温馨满怀,让人心旷神怡,尘虑远抛。

斯境之殊,世无共也。

采制既成,茶香诱人。煮砾岩之渗泉,沏于瓷杯陶碗,视之碧而透亮,品之香且清洌。气舒骨爽,感腑铭心。习饮成性,渐轻天下之茶。

闻者欣然,周子亦乐。其茶外人少知,周子尚可得也。

关于本文《夕归茶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古代洗茶的来历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印度红茶的来历


印度的红茶举世闻名,像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尼尔吉里红茶等等。印度人吃饭时没有喝汤的习惯,但在饭后必须要喝杯香浓的奶茶。

印度人喝茶,先在锅里煮上红茶叶,然后加入牛奶和糖。有的还要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会儿,把里面的茶叶和香料过滤掉,倒入细小的玻璃杯里。趁热喝上一杯,提神解乏。

喝红茶有助于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饮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红茶中含有可可碱和茶碱。它们都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可可碱和茶碱还能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利尿作用。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过调查发现,如果让心脏病患者每天喝上四杯红茶的话,血管舒张度可以从6%增加到10%。这虽然不能同常人血管受到刺激后舒张度会增加13%相比,但对于曾经患过心脏病的人来说,已经是够好的消息了。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维塔博士说,红茶的疗效虽然不能让病人的血液流通恢复正常,但是让血管畅通情况改善了很多。他说,红茶的效果相当于降胆固醇药、运动,以及维他命C的功效,主要原因是红茶含有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肪蛋白,亦即一般所说的有害胆固醇。

印度医学人员研究显示,一天喝3次红茶,可能有助于预防口腔癌。印度医学研究人员实验后发现,口腔出现白斑症状的病人,超过5成会转变为口腔癌,但这些病人每天喝3次红茶,白斑症状就会明显好转,这是红茶里的茶多酚能够阻止口腔细胞DNA癌变,国内虽然没有太多相关研究,但医师也赞同,多喝茶的确有益无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