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茶的来历传说故事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乌龙茶的来历 乌龙茶来历 黑茶的传说

乌龙茶的来历。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凤羽茶的来历传说故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凤羽茶的来历传说故事”相关知识!

凤羽茶的来历

相传在很早以前,金凤山不叫现在这个名字,叫过天山。这里的山民生活得和谐快乐,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民们平静的生活被一种疾病所打碎,病魔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人们束手无策,纷纷逃离家园。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青城山的仙姑来到了过天山,因她有只凤凰坐骑,人们便叫她凤凰姑娘,凤凰姑娘有着高超的医术,她发现这种瘟疫是一种慢性病,她便将自己炼制的“以茶为原料”的丹药分给山民们服用后,瘟疫消除,山民们重新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为了纪念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当地山民的祖先便把过天山改名为“金凤山”,把天池改为凤凰湖,凤凰姑娘炼制的丹药改名为“凤羽茶”,流传至今。

在世人最崇尚的饮品文化中,酒和茶惠泽千年,一直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泸州酒闻名天下,泸州茶历史悠长,早在唐宋时期就被列为贡茶。天地万物,造化神奇,泸州酒和泸州凤羽绿茶,是天赐江阳古城的两大瑰宝,这是泸州之福,泸州的骄傲。泸州酒,天下皆知,而泸州产中国顶级绿茶,还鲜为人知。

唐朝茶圣陆羽《茶经》载“泸州产茶……”,宋代《茶业通史》和黄庭坚《煎茶记》中有“泸州纳溪梅岭茶”之句,并被列为“贡茶”。

泸州纳溪梅岭山脉,长年云雾缭绕,滋润的水土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泸州凤羽精制的中国顶级绿茶,正是生长于此。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的故事传说


世界茶的饮用量已超过其他饮料,怛在这一日常饮^品的背后,在茶叶店货架上的茶叶罐之外却隐藏着个个多彩而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把许多国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

根据中国的传说,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的有益性质的发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皇帝,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的考虑,他只喝幵水。传说公元前2737年的一天,神农氏在一棵野茶树下,架锅烧水,稍事休憩,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树枝,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随风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神农氏发观茶水变得味道鲜美,沁人心脾,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神清气爽。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当然,我们无法知道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或许他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畜牧业和文化发展神话的化身。确切地说中国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在遥远的公元前2737年便有这么一个皇帝是有些不可能的。但无论此饮料是如何起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茶在中国就巳经非常盛行了。

然而,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当时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称赞茶可提精安神,还有一军队将领写信向他的外甥索要一些真茶,因为他感觉自己年老体衰。茶原名荼,当时荼有两种含义,表示茶和苦苣菜两种植物,因此在古代记载中容易引起意义的混淆。为此,汉王朝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一个皇帝规定荼表茶义时应读,从而在读音上对其迸行了区别。到公元8世纪,表茶义的荼字去掉一横后转变成#广茶,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茶字便有了它独有的特征,茶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更为简明了。

在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況字-茶-的字形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泡成药物或滋补品。后来,为了保证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幵始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千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4世纪、5世纪1茶叶逐渐风行全中国,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的氏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椬园。茶叶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店和饭馆出售。据记载,在公元476年,茶叶(青叶被蒸过后压缩成饼状〗曾被用来与土耳其人进行物物交换。茶叶商变得越来越富有,陶工、银器商人和金匠们开始打制一些精美昂贵的茶具1用以代表茶叶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繁荣的唐王朝时期(公元618〜906年)被认为是茶的黄金时代,茶不再仅仅作为滋补品饮用,由于其具有提精安神功效,而更多地用作偷悦身心。

茶的制作和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神复杂的仪式,而且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也具有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采摘者、采摘时间、采摘方法以及所采摘鲜叶的处理方法,对采茶者的个人卫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禁止采茶女吃葱、蒜和浓烈的香料之类的食物,以免她们指尖的异味污染细嫩的叶子。

在商人们请求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编撰第一本关于茶的书^《茶经》期间,茶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茶经^一书被认为是茶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茶这一植物的起源和特征、不同的品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必备的工具、茶的冲泡、茶具,不同地域的水质,杀的约性以及饮茶的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

唐朝吋期,嫩叶一旦被采摘下来,就通过蒸、压,然后倒入模具制成饼状,烘烤至千燥。冲泡茶时,需将茶饼在火上烘烤直至软化,再压碎成粉末、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茶的苦涩的余味,常在茶中加入盐。然而最常用的调料是甜葱,生姜、橘皮、丁香、薄荷,在茶水沸腾前或沸腾后加入。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6年),茶的冲泡方式有所变化,紧压的茶饼先研磨成粉末,然后轻轻地拂入沸勝的水中,产生具泡沫的茶汤々喝完第一杯后,可再向茶中加入更多的开水,轻揽、饮用、这样可以重复冲泡7次。由于有更多潜在的调料如茉莉花、荷花和菊花等,因此没人再使用唐朝时期的香料添加剂。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之前,中国生产的茶全为绿茶,而且紧压茶饼能保持完好、丝毫无损地运到遥远的地方进行交易。然而明代的茶却不做成饼状,而是保持松散状,经过蒸煮然后干燥。这样的茶叶不易保存》很快就会失去香气和风味。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茶被运送到遥远的欧洲,因而必须保持其品质,经营有道的中国茶叶种植者因此开发出了两个新品种茶叶一红茶和花茶。曾有一段时间,绿茶和纟了茶被认为来自不同的楨物佰实际上都来源于茶树上的绿叶。明代茶叶生产者发现,首先让茶叶在空气中发酵直至它们变成铜红色后,可以采用烘焙法使其停止自然发酵,他们就这样对茶叶进行保存。所以虽然欧洲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是松散的绿茶,但随着明代种植者为了适应市场而阅整了他们的生产方式,风尚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青城茶的故事传说


在青城山上,有一条江水潺潺不绝,清澈甘甜。这里的气候、土壤,十分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据考证早在唐代时已是有名的茶产区,并入贡,这就是名闻中外的“青城茶”。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有青城县有散茶、贡茶。

青城茶,产于四川省的青城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品质极佳。关于青城茶的故事传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唐朝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青城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花色品种也甚丰富。据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青城雪芽是近几年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照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发展、创制而成的。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多。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茶马古道的传说故事


一、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顾名思义,就是靠马帮贩运茶叶之古道。

几百上千年,据说如今中国境内就剩两条茶马古道,一条在云南,一条在湖南。当然也有说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也算一条,那就是广义上说了,因为这又可以扯上海上丝绸之路。

云南那条我去过,没有走过。湖南这条,我去了,还走了,而且是骑马穿行,过了一把瘾。

二、初夏,鸡鸣之声惊醒了山村的睡梦。这是湖南益阳安化县山区的一个山村,名曰高城。高城三面环山,中间地势平缓,一条山溪潺潺流过,杉木皮屋顶的木屋沿溪而建一个十分原始的村落。之所以叫高城,是因村子被一群高山托起,村子背后,就是大熊山原始森林和奔流的川岩江。高城历史上又是宝庆、新化、安化、益阳等多个县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茶叶、盐、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故有高山之城,茶马遗风的美誉。紧挨村子的是一家宾馆,接待探寻茶马古道的游客。

晨光抹上山顶,云雾缭绕山村。一阵铃铛响,马队出了村口,向山里嘀嘀哒哒开进。这是中国南方最后的高城马帮的后代了,它们开始一天的工作,进山为游客在山间古道上寻觅,追思几百年前的印迹、古韵

500年前,西藏喇嘛常常率几百人进京礼佛朝贡,回藏时又带回许多赏赐,其中占大头的是茶叶。但喇嘛对赏赐的川茶不太满意,就自己绕道湖广收购私茶,发现安化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且价廉物美。朝庭发现后下令禁止,违者尽数入官。

商机却来了。晋、陕、甘一带的商人,取得经营许可证,不顾路途遥远,来安化一带买山种茶、收购贩运,水路陆路并举,运往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后扩大到内蒙古、俄罗斯。黑茶之名遂扬天下,高峰时年产15万担。

如今的高城马帮,便是安化茶马古道的历史见证。

三、我和一群诗人先乘车进山到马队的出发地。过一大石桥,马队一顺排开,游人从前边依次上马。骑上马就出发,每匹马都有马的主人牵着。山路很窄,左边是山壁,右边是山涧流水。树木参天,浓荫蔽日,鸟鸣水声伴着清晰悠扬的马铃声,回响在茶马古道上,传向大山深处,实在令人遐思无限。

当年的马队驮着黑茶,一踏上征途,那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艰险超乎寻常,几千里的漫漫长途,来回少则一年;若遇暴风雪、洪水、战乱,两年能重返故里就算万幸。经过路途长时间风吹雨淋,茶叶还不坏了、霉了?但历经风雨的茶叶,味道反而更浓更醇了这就是黑茶!

多次到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奶茶是必喝的,开始不太习惯,没两天就喝出味来,一喝就是三四碗。当地人说,一定要喝透,喝出点汗来才好。吃牛羊肉多了,不喝奶茶难受。牧民用的是茶砖,也就是黑茶,要熬煮,与我们南方人泡茶全然不同。南方人是品茶,休闲,讲究,而他们则是生命之饮,是生活的必须。

原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菜少水果,以牛羊肉为主食。而黑茶中含多种有机酸、维生素,有去油腻、消食等功效,去除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余脂肪和热量,抑制人体肥胖和提高免疫力。经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在他们生活、生命中何其重要也。

茶马古道,一条通往边民牧人的生命之道,其功德无量!

四、骑在马上,看着山路弯弯,羊肠小道无尽无头,于是想到肠子了。

中国足球是中国人的一个痛,中国经济上去了,又是体育大国,就是足球歇菜。有人说,主要是中国人的体质不行,人家吃肉长大的,我们吃素,从根上就不如别人。那就让踢球的从小多吃肉不就得了?可肠子却受不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亚洲人的肠子就是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身高1.8米,肠子5.4米;亚洲人身高1.7米,肠子8.3米。也就是说,亚洲人的肠子比西方人长近3米。如果中国人也像西方人那样以肉食为主,因为肠子长,就会充分吸收肉食营养,还容易营养过剩,而又不能及时把毒排出去,就影响健康,于是嘴发苦,身发热,舌苔发红,还便秘。

于是我突发奇想,若是挑一批体育后备人才,从小以肉食为主,又用黑茶之类的加以调剂,清除负面作用,肠子长也没关系,也会有西方人的体质,中国足球说不定就冲向世界了!

五、我国南方适合种茶。茶叶种植,对山水、气候、湿度、云雾都很有讲究。湖南安化一带,好山好水出好茶,更是黑茶之乡。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它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其中千量茶的制作,我们在资水边的白沙溪茶厂亲眼目睹,简直就是一道风景:六条壮汉,喊着号子,手脚并用,泡制出火箭型的庞然大物,老称1000两,堪称世界茶叶之王。外商曾花数百万元收购一支50年的陈年千量茶。这个制作过程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说毛主席年轻时携好友曾到安化游历,在一家来去茶馆喝茶,品之再三,连声赞好、妙!店主闻声求他写副对联,他一挥而就: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何等潇洒,何等才华!当了共和国元首之后,伟人想起了旧事,点名要安化黑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招待四方,何等气概,何等风采!

安化野尖,黑茶顶尖,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手迹,被放大到黑茶文化园的房顶上,那里曾是古道驿站

茶马古道,有多少古今故事传说!

碧螺春的传说故事介绍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名叫阿祥的小伙子。这两个人深深相爱着。那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抢走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

有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搏斗,一直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的救命之恩,无微不至地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碧螺姑娘为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的地方,偶然发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她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姑娘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了起来。阿祥得救了,辛苦劳作的碧螺姑娘再也支撑不住,倒在阿祥怀里,永远闭上了双眼。阿祥悲痛欲绝,把碧螺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他把茶比作心上人。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白鸡冠茶”由来的故事传说


在武夷山的茶树中,叶子都是墨绿色,爆出的茶芽直直的,光洁明亮没有绒毛。而唯独白鸡冠茶的叶子是淡绿色的,绿中显白,芽儿弯曲且毛绒绒的,形态酷似雄鸡之冠。

早在北宋,燕京人李磨镜与几位师友到武夷山定居修道,并在四处广栽茶树。道众喂养了一只报晓的白公鸡,此鸡说来也怪,白天在茶园里啄草啄虫,晚上归依在道士身边,静静地坐卧,似乎颇通人性,逐渐长得高大、壮硕,鸡冠英武,每当拂晓高岗一口啼,山鸣谷应,闻者精神振奋。道众对此鸡钟爱有加,呵护备至。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夏日,天气极热,太阳火辣辣的,道众们都在草庵中小憩,忽然被外面传来的公鸡凄厉叫声惊觉,纷纷向外张望,只见一只凶猛的山鹰,俯冲下来猛啄雄鸡。雄鸡振翅反击,啄斗惨烈。只见雄鸡在茶园中奔跑嘶鸣,殷红的鸡血洒遍茶园,最终气绝身亡。

也不知怎的,打那之后,此地的茶树长势特旺,一个劲地发枝、上蹿,比外山的茶树高出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又变成淡白,远远就能闻到飘来的缕缕清香。

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带褐色,而它却是米黄中呈现了乳白色;泡的茶水晶亮亮;啜一品,清凉甘美;和静之感油然于心;而且清暑化积,治疗风热痰涎药效尤著。道友们知道公鸡用一腔热血在报答大家的养育之恩,于是命名此茶为白鸡冠。

九华毛峰茶的传说故事


传说,唐末时,有一僧一道因慕地藏菩萨之名从四川来九华山修行,修行期间不食米粮,仅以野草、野果等为食,日子一久,出现了头晕身肿的病症,无奈,二人只好自寻草药医治,结果发现将采回的茶叶煮饮后,病症有逐渐减轻的趋向,一段时间后居然“药”到病除。此种茶叶即是九华毛峰。

话说金乔觉——金地藏的化身,从新罗国渡海来,入唐求法,吃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仙气悠悠的九华山。“袈裟借地”,得山主闵公让和的施舍,将这九华九十九峰做了他的道场。那年春天,春雨连绵,一连半个多月,九华山沉浸在浓雾细雨之中。金地藏坐岩洞中,诵经不歇。忽儿,隐隐听到耳边听见起“辟叭、辟叭”的声音,原来是茶籽,是新罗国王子金地藏来唐的前一天深夜,

遭父王废弃的母后,含泪将她亲手采来的王家香茶籽,缝在金地藏的衣襟里的。来之不易,后来,金地藏将发了芽的茶籽取出,种在他禅修的南台(神光岭)向阳的山坡上。茶籽入土,日日见长。不出三月,竟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满山飘香。

陆羽品泉烹茶鉴水的故事


陆羽一生对茶的研究极为透彻,被后世誉为“茶仙”、“茶圣”、“茶神”。在其生平经历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阐也很多。唐朝张又新在所著的《煎茶水记》里转述了陆羽《煮茶记》中所记载的一则烹茶鉴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陆羽与李季卿,广德年间,代宗任命李季卿为湖州刺史。李季卿一行到达维扬(今江苏扬州)时,与陆羽偶遇。李季卿久闻陆羽声名,十分仰慕,因此决定与陆鸿渐一同赶往湖州郡。到达扬子驿(今江苏镇江市),将要进餐时,李季卿说道:“陆君善茶,早就天下皆知了,这扬子江的南零水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这“二妙”赶到了一块儿,真是千载难逢的事情啊,绝对不能这么算了!”

随即便命身旁军士携瓶架舟驶到扬子江江心汲取南零水。陆羽早已将烹茶器皿准备好,军士取水回来交给陆羽之后,只见陆羽用勺扬水观之日:“此乃扬子江之水,但并非南零之水,与江岸之水颇似”。

前去取水的军士力图争辩:“有不下百人亲眼目睹我驾舟深入到江心取水,我怎么敢有所欺骗呢?”陆羽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当瓶中水剩余一半时停了下来。再次以勺扬水说:“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刚刚狡辩的军士闻陆羽此言非常害怕,连忙赔罪说:“我从南零取水之后,驾舟回岸时,由于水流湍急,船左右摇晃,瓶中南零之水洒出了一半,我担心剩余的水太少,就在岸边汲取江水以增补之。处士实乃神鉴,小人再也不敢说谎了”。李季卿和随船其他宾客在场者共数十人无不被陆羽的神鉴能力所折服。李季卿接着问陆羽说:“您既然如此熟悉水性,对所经历地方水之优劣,可否都有精确的判断?”陆羽回答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在座众人听之甚奇,于是请陆羽依照次第共介绍了各地的名泉佳水二十品。这则故事出自张又新的的《煎茶水记》,而张又新则是通过借阅一位楚地僧人的《煮茶记》而得知的这篇品泉故事,那时距离陆羽辞世已经十年了。 陆羽学识渊博,对诗词韵律和佛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为人诚信至上。他不仅具有丰富的茶学知识,而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极为高超的烹茶技艺,在僧侣文士和朝廷贤臣中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尊重。他穷其毕生精力编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而张叉新《煎茶水记》中的这则品泉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羽在茶艺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