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命名来源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红茶 烤普洱茶

黑茶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普洱茶的命名来源”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普洱茶的命名来源”相关知识!

当地博物馆记载:前汉西双版纳包括普洱周边5000平方公里内,遭受了一场严重的瘟疫之害,有一半的人口因这场瘟疫而死亡,包括官宦子弟等。瘟疫的症状为不吃不喝且全身酥软无力,事情惊动了朝廷后,朝廷派御医寻因和救治的方法,御医们聚集各地方官员进行详细了解每个片区瘟疫的情况。当地的一个地方官叫易武,他讲到月亮河村里没有任何一个人遭受到瘟疫之害,于是御医便随易武详细去了当地了解情况。

御医们发现村民的生活饮食用水等都取自月亮河,吃的方面和其他村庄无两样,以土豆,红薯,野生菌等为主一时之间竟怎么都找不到原由。后又慢慢追根溯源,发现在村里有个姓吴的老伯,育有七子,吴老伯常在后山上采集树叶并储存在山洞中。村民用茶去交换吴老伯的水,然后可以用来煮饭,洗澡,这样年复一年从没有发现村民有任何人生病。御医们感到非常神奇想去吴老伯家一探究竟。临近吴老伯家附近,发现这里不仅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而且鸟语花香环境天然宜人,来来往往的白叟黄童皆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到吴家后,看到竹椅上坐着一位有一尺多长白胡子的老叟,嘴里哼着民乐,好不忘乎所以。御医看到此情此景皆以为这就是吴老伯了,便上前询问“您可是这里的当家人吴老伯呀?”老伯笑笑答到“我可不是当家人,当家人在山上呢”御医又问“那您不是当家人,当家人可是您儿子呀”?老伯更是仰天大笑说到:“当家人乃是我爷爷现在在后山上逗鸟玩呢”。后御医见到160岁吴家的当家人,好一个老顽童伯伯,原来白胡子老伯是当家人的孙子。

御医讲明来因,吴伯伯也仔仔细细讲了一遍这所谓的“树叶”制成的汤水。因吴老伯有七子,为纪念每个儿子便做成七饼,而且只制成七两饼以显公平即一饼七两。吴老伯眉飞色舞的讲到:除了平日里家中所用,吃不完的便放到山洞里去,山洞有两个口:进口和出口。吴老伯发现存放越久的久越好喝。熬制的汤色就越亮,村民都喜欢打柴来换“汤水”喝起来健康,口感好。成品的饼,七个摆一圈,摆七层,共四十九饼,上下各一个大饼寓意上为天,天为夫,下为地,地为妻,七饼就代表七个儿子,这就是后来“七子饼”的来历了。后御医带着吴家的饼熬制汤并小范围的给各地老百姓喝,奇妙的是这看起来简单的汤水居然治好了所有得病的人,并且越喝越精神。后发勐海、景洪及周边的县,组织者就这样把瘟疫治住了,而且没花一分钱,这是个传奇。回去跟皇帝汇报,皇帝非常纳闷你们并没有回来调药啊!怎么老百姓的病都好了呢。就给皇帝一五一十的讲述了来龙去脉——月亮湾老叟的故事。皇帝听后很是惊讶,这个长寿汤喝了居然可以百病不发。

过了一段时日后,皇帝想要亲自去看看这个神奇的长寿汤,便微服私访去了月亮湾。变伪装成一个商贩,去到月亮湾后一切如旧,皇帝问清楚长寿汤的来龙去脉后便想全部买回,可是吴伯伯说可以给需要的人治病但是不卖,皇帝没办法,非常生气,且想不通为什么?也带了些回去喝,喝着是好喝,是舒服,精神也有,再去,去了以后就说:“我是皇帝,你是子民,你这个长寿汤我全要了,你们一家子和你们的后代要想到哪里当官要多少钱,我都答应你们。”可吴家并不买账,说道:“我们山里的东西不卖的,只有救人的,我们健健康康不贪图你给官给钱。”又把皇帝气走了,回去后思来想去就下硬命令,派兵去先礼后兵。限制一定时间把长寿汤全部交出来,如果抗旨就把整个月亮湾的人全部斩死。又几个月之后,朝廷疑惑为什么还没有把长寿汤交上来,便真的派兵去了,可是却发现吴家上百口人凭空消失了。村民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听到任何动静。两年后皇帝任不死心,“三上月亮湾”寻长寿汤,却也不了了之。

此后一些文人墨客听闻,便传言吴家一家人是天上的神仙,派来拯救这场瘟疫的。长寿汤的每一片树叶,像极了普贤菩萨的耳朵,所以“普洱普洱”就是喻指普贤菩萨的耳朵,是来拯救人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传说,从此就叫“普洱”。

如今的普洱当时叫长寿汤,后面称为“茶”。那为什么这个 “洱”字有三点水呢?因为后山的树以月亮湾为根源,所以有三点水,再加上月亮河村民是少数民族信奉龙王。就在“耳”字上加了三点水与普贤菩萨沾边,与月亮河沾边,与当地民族的崇拜的龙王紧密联系。这些就是普洱茶的命名来源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的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而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是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祝。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是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继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痰庵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和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卜翱旦固醇等,并县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更多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云南的普洱茶歌的来源


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

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

如西双版纳傣族民歌《采茶歌》——

喂诺!采茶的姑娘心高兴,采茶采遍每座茶林。

就像知了远离黏黏的树浆,无忧无虑好开心。

我们要以茶为本,年年都是这样欢欣。

喂诺!青青茶园歌声飞扬,歌声伴着笑声朗朗。

笑声是这样喜悦和甜美,声声在茶林中回荡。

姑娘的歌声哟!让采茶的人们心欢畅!

如云南凤庆茶歌——

“三月茶树青又青,春茶飘香满山岭。阿哥阿妹勤劳苦,歌声唱得蜜样甜。”

“凤庆茶叶万年青,满山茶树数不清。纵有黄金千万两,难买茶叶万山青”

“古茶茶山坡对坡,扁担两头箩对箩。今日有缘来相会,相会就要对茶歌”。

“想郎不见郎的家,只盼清明茶发芽。郎住高山妹在坝,要得相会要采茶”。

“哥哥妹妹对茶歌,歌声飞过山与水。茶歌对山山相连,茶歌对水水荡漾”。

类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劳动、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不同的民歌。如挤奶时,唱“格奶调”;结婚时,唱“结婚调”;宴会时,唱“敬酒调”;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爱情调”。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敬茶调”、“敬烟调”、“上菜调”等等。说明我国有些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不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关茶的固定乐曲。

茶歌的来源


茶歌和茶舞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

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出巴蜀,这里说的茶就是指茶。从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的是这首茶歌早已散佚。

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至宋代,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作品中,就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代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的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这首歌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

茶歌的再一个来源是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和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此外除了江西、福建外,其它的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末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了专门的采茶歌,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茶品命名技巧


茶于古时并无名。唐代《茶经》中,只是把茶分为“上、次、下、又下”四个等级而已。几十年后,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从此,茗茶才开始透过灵动的名字,使香气和灵气的结合登峰造极。

一款好茶,是需要一个文雅、贴切的好名字的。人听此名,会有眼前一亮而心照不宣的惊喜,仿佛初春的花蕊隐约枝头。饮此茶,观此茶,再回味此茶名,称道茶名配茗茶的恰到好处,如此往回萦绕,方不负品茶之说。

要给茶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并不容易。所幸在“安溪铁观音”这个名字已渐渐为世人所认识的今天,铁观音大家庭中的一些叫人称绝的茶品名,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一叶可以知秋。从单一的安溪铁观音,到现在各种铁观音品名的百家争鸣,可以看出各茶叶企业营销模式的日益成熟。也正是因为各茶叶企业的不断成熟,铁观音也必然更加成熟,不断地做强做大。

气势类:

天福:“观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而望远,万物尽收眼底,直让人觉得无处不美,心胸分外开阔。凌绝顶而小天下。观天下,让你体会出什么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脱。

评论:天福可谓中国茶业的老大,而“观天下”作为天福茶业的顶级产品,这三个字可谓是名副其实。这个品名气势非凡,极容易打动高端消费者的内心,也不枉天福集团的一番苦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品名也暗暗隐合了天福集团李瑞河先生在茶业事业上的追求,并暗暗契合了李先生退休之后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便是:携知己,临高处,品香茗,听松涛,览山河,观天下。

意境类:

日香:“可清心”

茶可以清心。一杯可清心,两腋清风生。静下心来,体会一下浑体通泰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原来,喧嚣繁华的都市,也有着宁静的心灵港湾。可清心,就是让你抛掉多余的包袱,轻装前进。

评论:在安溪,众多茶叶在以茶的品质打动消费者的前提下,大多以茶的香气为茶叶名,如“飘香”等。但是日香茶业王启联总经理却别出心裁,首次以“可清心”为名,引人入胜,直接用意境打动人。无疑,在压力日增的现代人面前,可以清心,绝对是一种无声的安慰。

安溪铁观音集团:“雪涛烹茗”

漫天的飞雪,如同一片片白羽,落进锅里,渐渐融化直至沸腾。在这样的雪涛阵阵里,品着热气腾腾的茶,不知是冰冷如雪或是热情如火,对立的矛盾融于一体,雪涛烹茗就如同一个柔情剑客,或无情,或多情,赋予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评论:从雪涛烹茗这个品名,就可以看出安溪铁观音集团的睿智以及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在短短数年时间,专卖店完成26个省的跨越,足以说明安溪铁观音集团的雄心。创新思维,换位思考,这也是安溪铁观音集团不断壮大的关键。

溪香:“十五的月亮”

黑暗时,有一轮明月,遮盖了满天繁星,把光辉洒在你身上,那么,你的心里是否会洋溢着美满的幸福?简单一点,你就会快乐一点。其实,有时候幸福真的很简单:错过太阳时,不用哭泣,你还有月亮,尤其是十五的满月。

评论:看过溪香茶叶的包装,喝过溪香的茶,就可以感受到溪香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溪香的顶级产品“十五的月亮”,象征着完美无缺,更是把溪香的茶叶质量推到了又一个制高点。

尊贵类:

华祥苑“帝尊皇韵”

中闽魏氏“尊皇”系列

源自天生的气质,那是皇家气派。在人们的印象中,成功的男人似乎总是正襟危坐,举止优雅,在举手投足间,总带着一丝稳重与威严。对他们来说,他们就是标准,他们制定游戏规则,获取胜利果实就如同探囊取物。这时候,请认真体会,什么是一手掌握。

评论:很显然,华祥苑“帝尊皇韵”和中闽魏氏“尊皇”系列,作为各自企业目前最高端产品,其质量和口碑毋庸置疑。而且,“帝尊皇韵”和“尊皇”系列的主要定位是礼品茶,让送礼和受礼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雍容华贵的气息,这才是这两个企业的初衷所在。

幸福类:

理想:“全家福”

一个人品茶,那叫品位;两个人喝茶,那叫温馨;全家人一起喝茶,那就是幸福。全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还能畅谈理想,那就更是福上加福。全家福,单单想一想,就已经觉得很幸福。

评论:一向低调的理想,这次总算高调了一回。六款不同价位但是同个系列的茶叶,包装组合成了“全家福”,委实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可是理想茶行的柯成均副总经理的理由却很简单:一家人,有大有小,各有所长,在一起其乐融融,这才理想。

感官类:

八马:“铁韵1号”

男儿有铮铮铁骨,铁观音亦有铿锵铁韵。铁韵1号丝毫不拖泥带水,直接就把八马铁观音的铿锵铁韵诠释到日臻完美:铁韵是刚,顺滑是柔;刚柔并济,天人合一。

评论:当一向主营茶叶出口的八马茶业转向开拓国内市场的时候,铁韵1号就一直是八马的主打产品。八马茶业的叶志强副总经理介绍,铁韵1号的特点就是不清不酸,传统正味,而且音韵显著。这也是铁韵1号销售一直坚挺的关键所在。

地名类:

华祥苑:“钓鱼台”

华祥苑钓鱼台系列,无疑使许多消费者感受到它的大气与威严。钓鱼台国宾馆一向是国家接待访华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世界级专家的重要场所,能与之相配的产品华祥苑茗茶,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价值,凝聚天成皇脉与中国独特的钓鱼文脉。

评论: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华祥苑茶业是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可以使用钓鱼台这品名,足以说明华祥苑茶业在茶业生产等各种标准上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任他风波起,华祥苑依旧稳坐钓鱼台。

钓鱼台系列

时间类:

八马:“陈韵三十年”

有一种经历叫做而立,有一种成熟叫做沧桑。在经过时光的磨砺之后,八马陈韵三十年融合了人生百味,成熟而又内敛。

评论:作为“王说”传人的八马茶业,历史之悠久自不待言。陈韵三十年,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八马茶业的一个小小缩影。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酝酿,陈韵三十年焕发出更加醇厚的芳香。

金奖惠明茶的来源


1912年初,美国国会决定在巴拿马运河竣工之时召开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1912年3月,中国政府收到美国总统塔夫托发来的邀请书。其后,美国政府还派特使来华“劝中国官商赴赛”。1913年6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陈琪担任局长。各省也相继成立“赴赛出品事务所”,负责征求产品。景宁县也成立了“赴赛出品事务分所”。

景宁的参赛事务由当时在实业处任实业科主任的叶桐先生(1890-1974,字芥帆,景宁鹤溪镇人,)与洪子生先生等人负责此事。当时参赛产品要求异、精、美即地方特产、加工精细,包装精美。叶桐小时在老师的带领下,曾去惠明寺喝过僧人冲泡的惠明茶后,加上其父与惠明寺村的畲民长期交往,关系甚密,从此他对茶痴迷,对茶道很有讲究,他深知惠明寺的茶香浓舒喉,而际头茶叶醇和爽口,两者搭配,成为精品之道,加上惠明茶早就有不小的名气。早在清朝,同治十年(1872)总纂《景宁县志》中就有:“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大际者为佳”的记载,清朝的景宁诗人严用光(1826-1909,字国华,景宁大际人,才气过人,曾两度赴京赶考未中,怀才不遇,)晚年还专著了《惠明寺茶歌》,在茶歌里讲到陆羽、卢仝:“二公不到南泉地,坐令异卉嗟沉伦。此山僻在东南奥,抱奇育美无由伸”。坚信有朝一日,惠明茶会“黄封红裹呈枫宸,年年纳贡旧章循”。

于是,他们积极筹备参赛茶叶,亲自督办,在清明时节,采得惠明茶芽,聘请制茶高手进行炒制。具体的工艺为:把芽茶放在烧得滚烫的铁锅中拌炒,然后起锅进行辗转搓挪,之后又放竹烙笼分次烘干,所制成的茶干色绿,表有白毛,香气高浓,送展的茶叶是用刻有花纹的大锡瓶贮藏的。送展后,通过上海《申报》得知,景宁县选送了惠明茶,荣获了博览会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全县人兴高采烈。1916年3月县政府派员从省里领来证书和奖章,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由于叶桐先生是具体的经办人,惠明茶得奖证书和奖章就存放在叶桐先生家里。不幸的是,在解放初期,因当时特殊年代,叶家住房搬家,此宝不知去向而遗失,至今未得着落。惠明茶得奖后,当时县政府为此成立了惠明茶产销合作社,并在惠明寺村垦山种植茶叶。此后也参加了一系列的展览会。

民国后期,茶园荒芜,制作技艺失传。改革开放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80年代正式定名为金奖惠明茶。

“金奖惠明”茶产自国家生态示范区――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脉惠明寺一带,茶园建在海拔600―800米间,四周群山叠翠,山涧飞流,上空山风微拂,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惠明茶独特的品质;其茶质优形美,条索细紧,白毫显露,滋味甘纯,芳香四溢,经久耐泡。惠明茶自唐代开始种植,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南宋时期和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贡品。清代诗人严用光《惠明茶歌》云:敕木峰高插苍穹,山中茶树殊超伦;栖真庵接惠明寺,嫩芽初出含清真;旗枪一一相排列,满瓯色味良精醇;二公不到南泉地,坐令异卉嗟沉沦。惠明茶以其优良的品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众多名茶中的一朵奇葩,1915年选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贵州茅台酒一道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金奖惠明”茶因此而得名,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茶叶的命名以及由来


茶叶的名字很多,排它个上千种是不成问题的,真正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但是经一些学者分析研究,予以归类划分,却发现一些道道,颇有传神绘景之味,能够更好的理解茶叶、记忆茶名。大致茶叶的命名有以下七类:

1.以茶叶的形状命名。六安瓜片,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珍眉、砖茶等等。

2.以茶树品种命名。如白毫等等。

3.以茶叶产地命名。普洱茶、祁红等等。

4.以茶叶的采制时间命名。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等等。

5.以动植物的名称命名。龙井、水仙、佛手等等。

6.以制茶工艺命名。炒青、烘青等等。

7.以茶叶色泽命名。红茶、绿茶等等。

有些茶名的由来还有着满好听的故事或传说,例如:

碧螺春茶的由来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姑娘都嚷着: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字不雅,便赐名为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炒制时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因此外形卷曲如螺,昔毫毕露,细嫩紧结,叶底如雀舌,水色浅,味醇而淡,香气清高持久,回味隽永。

东方美人茶的命名传说


东方美人茶原称膨风茶(膨风是台湾俚语吹牛之意),相传早期有一茶农因茶园受虫害侵食,不甘损失,乃挑至城中贩售,没想到竟因风味特殊而大受欢迎,回乡后向乡人提及此事,竟被指为吹牛,从此膨风茶之名不胫而走。

一说是台湾光复初期曾任新竹县北埔乡长的姜阿新,在日治时期参加茶展,其参展的茶叶被当时的台湾总督府以一担(100斤)2000日圆高价收购,消息传回北埔村,被地方人士斥为膨风,后经报纸披露证实,膨风茶之名才传遍千里,流传至今。后又被文人雅士改称为椪风茶又相传百年前,英国茶商将膨风茶呈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由于冲泡后,其外观艳丽,犹如绝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品尝后,女王赞不绝口而赐名东方美人

或传说是1960年左右,膨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食物博览会上得银牌奖,而献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尝。女王品尝后,赞不绝口,赐名东方美人茶。

又早期膨风茶的毛茶运抵大稻埕茶栈,出口前,需在番庄馆再经过一道烘焙与拣茶的精制过程,故旧称为番庄乌龙。

又据说,如在膨风茶的茶汤内加一滴白兰地酒,风味更佳,深受欧美人士喜爱,而被称为香槟乌龙。

东方美人亦有福寿茶之称,传为谢前副总统东闵先生所命名。

今日的膨风茶主产于新竹苗栗地区,包装上的名称各地不同。产于新竹县北浦乡,名膨风茶或椪风茶;产于新竹县峨嵋乡,名东方美人茶;产于苗栗县头伤乡、三湾乡,则沿用旧称番庄乌龙。

据史志记载,柯朝氏曾于嘉庆15年,从武夷山带回茶种,在台湾试种成功,开创了台湾生产乌龙茶之先河。后来,几经改良,武夷岩茶在台湾这座神奇而美丽的宝岛上,演变成一种美丽而神奇的岩茶。这种茶的汤色明澈、橙红,美得像醉酒后的贵妃,这种茶的香气如花蜜、如熟果,香得像纯情少女的芳唇,这种茶的滋味醇和、甜润、温柔,英国女皇品饮之后,芳心大悦,赐名为东方美人。

东方美人也称香摈乌龙、白毫乌龙,它极为名贵,也极为娇贵,容不得有一丝异味。我们在冲泡之前,必须格外细心地净心净手,温烫茶具。只有这样才能泡好这种茗茶。东方美人的外形高雅、含蓄、优美,细细观察,有红、黄、白、青、褐等五种颜色,美若墩煌壁画中身穿五彩斑斓羽衣的飞天仙女,所以茶人们也称为五色茶。

苏东坡在赞美武夷岩茶时曾赋诗云:戏做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我们把东方美人导入壶中,称为佳人入宫。

膨风茶的正宗名字为白毫乌龙,因茶心有肥厚晶莹的绒毛而得名,全世界仅台湾新竹县的峨眉、北埔,与苗栗县、台北县坪林等少数地区生产,物以稀为贵,加上风味独特,使得膨风茶成为台湾乌龙茶中的极品;其中峨眉乡特别以东方美人茶打出名号,成为代表特产。

膨风茶的茶叶外观颇显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因为它是半发酵茶叶中发酵度较重的,茶汤水色呈较深的琥珀色,尝起来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风味独特。

如何泡出好喝的膨风茶,各家说法不一,一说泡膨风茶的水温不能太烫,以摄氏88-93度最为适宜,浸泡约30-45秒后到出。而茶具方面最好选用透明玻璃杯或白色盖碗,才能清楚地欣赏茶叶在水中的美姿及琥珀茶色。

膨风茶还可以像红茶般变化出许多花式喝法,例如在热茶中加入一两滴白兰地,味道便如香槟一般,称为香槟乌龙;加入鲜奶,就成了蜂蜜奶茶;亦可冰凉了喝,或加入水果酒调制成鸡尾酒。而入菜的吃法,则以东方美人鸡汤最受欢迎,将茶叶与整鸡熬炖2个小时,肉香与茶香充分融合,汤头香醇甘美。

茶名来源介绍


茶名考

茶在作物学上是特用作物,为嗜好品类,在植物学上是种子植物,为常绿灌木。

唐代陆羽《茶经》曾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云:“苦茶”。又据《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可见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为便于考察,列举如下:

(1)诗经国风、邶有《谷风》一篇,其中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就是现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菜。《康熙字典》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数种,惟荼,苦茶之茶,即今之茶。”可知:古代“荼”字为“茶”字的借用字。

(2)茶的另一借用字,《尔雅》云:“生,可作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意即茶分早茶与晚茶,晚茶为“茗”:这种记载,据史学家的意见,认为是最可靠的记录,也是较合理的说法。

(3)汉代杨雄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蜀人饮茶最早,字为茶之俗名。”

(4)茗为古代茶的另一名称。《晏子春秋》云:“婴相齐景公时,食之粟这饮,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可见在公元五百年前,“茗”就有作为汤食用的例子。《桐群采叶录》:“西阳、武昌、庆江、晋陵,如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南宋鲍令辉《香茗赋》颂:“茶为芒茗”。所以,至今多沿用“茗”字代“茶”。

(5)水厄唐・温庭筠《采延录》:“晋时蒙好茶,人过车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饮,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阳《伽蓝记》载:“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专习茗饮,谓镐曰:‘卿好苍头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时,“水厄”二字已成为“茶”的代用语。

(6)丰富庆世南北堂书抄引《斐洲南海记》云:“西平出丰富,茗之别名。叶大而味涩,南人以为饮。”《辞源》:“丰富系本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南越茶难致,煎此代饮。”在这里,“丰富”或为茶的别称,或是茶的代用饮料,不一而是。

(7)苦菜《诗经》:“堇茶如饴,皆苦菜也。”许慎《说文》:“茶,苦菜也。”梁代陶弘景以茶作苦菜。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岂有此效乎?”从此以后才知道茶与苦菜是两种东西。

由上面知道,茶的称谓很多,不是专指茶树上的茶。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将数种不同意义的“荼”减去一划,成为含一种意义的“茶”字。所以自中唐以后,一般学者因受陆羽的影响,逐渐将“荼”改写为“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