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饮茶与发展

发布时间 : 2019-11-28
新加坡绿茶 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叶的利用与发展

新加坡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加坡饮茶与发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加坡喝茶很有文化,新加坡茶文化的体现多在不同茶类之间互相配合,新加坡真正培养起的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喝茶得到广泛推广,而新加坡茶文化更多体会是在喝的艺术上,和中国的泡的表现形式大为不同。

最早的新加坡茶文化就是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早期的新加坡人视喝茶为一种解渴的必需品,就好比吃饭是为填饱肚子一样,虽然简单,但依然形成了一种相对朴实的新加坡茶文化,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就有了这类算是蛮稀有的新兴食品“肉骨茶”,当时只不过是街边档口或小菜馆的一种设备简陋的饮食文化,顾客只眼市民中的~小部分,过后随着时代演变,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升到住宅区和餐馆,在规模和卫生方面上比较具备专业水准。

新加坡很多人都认为是旅游观光的城市。其在茶食文化方面,尤其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新加坡特有的“长茶”(Streched Tea)已成为观光客十分欣赏的一种民族表演艺术。也正是这样的新加坡茶文化的体现让大家对新加坡的茶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许多观光饭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点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倒茶礼仪也非常简单,常常会用茶叶袋泡的大壶茶来待客。

真正培养起的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实在有赖于不少的民间团体不遗余力的给予推广,而最早把茶艺艺术深入民间的首推武吉巴督茶艺俱乐部,目前的宏茂桥茶艺俱乐部继续维系着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配合着时代的脚步迈进,新加坡茶艺馆也顺势为茶艺活动涂上新时代色彩,例如在茶馆设卡拉OK、和文化界著名人上配合专题讲座活动甚至于引进以茶为本的多口味泡沫茶,还有以戏曲为主的戏曲茶馆。

新加坡虽然是多元种族的国家,但是在各有的不同传统习俗底下,四大民族很多都彼此接纳对方的风土民情,所以在茶艺文化方面,相信能够以生活化的推广方式,慢慢走进异族同胞的日常生活里。新加坡的长茶非常有名。所谓“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他们对如何去除茶垢也做的非常到位,因为牛奶和茶在一起容易有茶垢,然后由某师傅把奶茶倒进罐子里。操作者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然后倒进另一只手拿的空杯子里,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如此往返须7次。在往返倒茶的过程中,奶茶是不答应外溢的。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出色的倒茶,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如今的新加坡茶文化的体现形式有了改变,主要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韩游客较多,会做生意的茶室还专门提供一些日韩客人喜欢的茶叶。每到黄昏降临,新加坡街头和茶室就会慢慢热闹起来,成为街头一景。这也影响了未来新加坡茶文化的发展和方向。

虽然新加坡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不同,但中国的茶文化更详细,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茶文化,因此信阳茶叶网希望大家能了解不同茶文化的同时对一个地理有更详细的了解,因为任何一个茶文化都和当地的文化背景相辅助。

cy316.com延伸阅读

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的真趣。客来时,饮杯茶,能增进情谊;口干时,饮杯茶,能润喉生津;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空暇时,饮杯茶,能耳鼻生香;心烦时,饮杯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杯茶,能消食去腻。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礼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把饮茶看作是一种养性健身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饮茶始于我国,并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发展、传播、普及于全世界。

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已经发现茶及其药用价值,嗣后由药用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

茶,不仅满足人体的生理与健康、健美的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等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品茶技艺等茶文化体系。

早在原始社会,茶已进入人类生活。古代茶的发现,是起因于它对人体的解毒治病作用引起人们关注而作为药用的。茶的药用又是人类从直接含嚼茶树新鲜枝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的快感开始的。久之,潜移默化,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所以,在追溯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历史时,茶的含嚼阶段,应该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人们逐渐改变生嚼茶叶的习惯,进而将茶叶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羹饮或烤饮。这种茶,虽然苦涩,然而滋味浓郁,令人陶醉、回味,比起早期的含嚼来,风味与功效都胜过几筹,日久,人们自然地养成了煮煎品饮的习俗。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我国西南部茶的原产地,茶叶不仅作药用、食用、品饮,而且还被上流社会奉为珍贵的贡品、礼品和祭品,茶叶的用途开始多样化。

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巴蜀一带是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秦取蜀后,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交流,也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饮茶风习的向东延伸。

西汉时,饮茶之风兴起。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种高雅的消遣。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生动地反映了茶叶为社会上贵族豪绅和士大夫所享用的情景。

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茶代酒的风习,并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张揖《广雅》中就有我国最早探索烹茶的记载。茶在煮饮过程中添加佐料,酿成了含芳蓄精的风味,提高了茶的吸引力。这是茶之为饮的又一拓展。

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饮料。尚茶品饮习以为常,坐席竞下饮,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遣兴,已成为社交上的待客礼仪,并为一些文人士大夫视为象征养廉、雅志、修身的美德。

到了唐朝,茶事兴旺,饮茶蔚为风尚。茶圣陆羽的卓越贡献,更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和茶叶品饮艺术的提高,迎来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饮茶的黄金时代。犹如《封氏闻见记》所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品茶成为人们风雅的文化生活之一。

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饮茶之风,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同时成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的盛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朝,饮茶之风大盛,正如李觏所说: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还进入了琴棋书画烟酒茶的行列。社会上的斗茶、茗饮及茶馆文化崛起,被誉为盛世之清尚。同时,煮茶开始向泡茶演变。

元、明、清至今,饮茶之风,久兴不衰。不仅饮茶区域、人口日益扩大,而且烹茶与品茶方法日臻完善。

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加速了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煮煎为主逐步向沸水冲泡为主的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诱人的茶汤,令人尽情地领略茶的天然的色香味品性的真谛。

历代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以及僧道佛教界人士,烹泉煮茗,品茗议文,讴歌吟诗作画,以崇茶为荣,对饮茶风尚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人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对茶推崇备至,称: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茶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把茶对人体的生理与健康效果作了极其生动的概括与描述,并认为饮茶后可使人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

明人顾元庆在《茶谱》中指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疾、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深刻地揭示了茶对人体的功效与魅力,以及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清代乾隆皇帝是位品茗行家,嗜茶如命。他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语道出了茶在皇室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品茶有独到的功夫与见解。他认为,饮茶是一门学问,有功夫、茶感的人,才能真正品尝、享受到高尚的茶风与意蕴。

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谈到饮茶时说:我爱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备的饮料。像所有中国人一样,我从早到晚,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茶。倘若我得挥笔对茶赞颂一番,我要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我还要说,如果没有杯茶在手,我就无法感受生活。人不可无食,但我尤爱饮茶。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随着社会文明和饮茶文化的发展,饮茶之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茶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以其特有的魅力,还与世界各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已很久远。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饮茶之风,已通过种种途径,传播到中亚、西亚和南亚一带,并逐渐延伸和发展。

隋唐以后中日佛教往来频繁,形成了茶禅一味及饮茶哲学与禅道文化,并从中演化出以和、敬、清、寂为内核的烹茶与品茶的神圣礼仪。

16世纪以后,我国饮茶之风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17世纪,嗜茶的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以后,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饮茶风靡英国,并波及欧洲、美洲、澳洲,乃至西北非、中东非。

茶的神玄功效,被国外人士视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稀罕而高贵的奢侈品,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饮料。令饮茶之风,步入了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维妙境界。至今,饮茶风行全球,并成为我国人民奉献给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几亿人口的最实惠、最益健康、最大众化的文明饮料。

清与民国茶叶发展及饮茶的风气


清代之初,就废除了一切禁令,茶叶被允许自由种植。然而进入封建来世的清代,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就不可挽回地走向了式微之路。受此大格局影响,饮茶虽然更加平民化、普及化,然而在清代的260多年间,茶的著作仅有10余种,其中的一些还下落不明,这和明代的盛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究其原因在于清代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多次大兴“文字狱”,汉族文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禁锢,吟咏品茶的积极性大大受挫。虽然如此,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也并没有完全自甘禁锢,而是发挥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力将一些关于茶的真知灼见融入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当中。

其中《清稗类钞》丰富地载录了清代的茶事。此书为清末民初的徐珂集录数百种清人的笔记,并参考了报章的记载编辑而成,主要内容是反映清人的思想与日常生活。在此书中关于清代茶事的记载比比皆是,有“京师饮水”、“烹茶须先验水”、“吴我鸥喜雪水茶”、“顾石公好茗饮”、“杨道士善煮茶”、“以花点茶”、“邱子明嗜功夫茶”、“祝斗岩咏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明泉饮普洱茶”、“叶仰之嗜茶酒”、“茶肆品茶”、“李客山与客啜茗”、“茶癖”、“宋燕生饮猴茶”、“某富翁嗜功夫茶”、“静叁品茶”、“茗饮时食肴”等,是清代茶道和清人“茶癖”的全景写照。

到了清末,自鸦片战争以来,民心士气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伤。因此终清一代,民间饮茶的风气反不如明代盛行,而关于茶的书册在坊间很少见到。在上流的达官贵人间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端茶送客”的陋规,即宾主之间交谈不融洽时,主人就令仆人献茶,意味下逐客令,访客如果知趣就会尽快告辞离去。这与以前的“客来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况已是天壤之别。

民国成立之后,饮茶之风和浓厚的商业气息混合在了一起。各地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茶肆,如福州茶馆还做浴池生意,贵州茶馆里面提供说书服务,江西茶馆前有道情等,都颇具地方色彩和独特风味。

中国古代饮茶与历史发展介绍


宋代是我国茶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饮茶和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不仅在饮茶方式上从唐代的煎茶(又称煮茶、烹茶)演变为点茶,而且宋代的陶瓷工艺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与此相应,宋代的茶具别具风格。由于宋代盛兴斗茶,因此茶除饮用外,还有娱乐功效,上至皇室下到市井,斗茶遍于世,并以茶汤鲜白为佳,为显示点茶技艺的高超,宋人对黑釉盏十分钟爱,尤其建窑出产的兔毫盏被视为珍品。

元代,蒙古族人的习俗影响到中原,饮茶方式弃繁从简,散茶逐渐取代了团茶。元代茶具以青白釉居多。

明代,朱元璋罢团茶兴散茶,推动了茶业向多样化发展。在明代,从制茶到饮茶方式进一步更新,完善了炒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的工艺,在饮茶方式上以泡茶清饮为主。所以,在茶具制作上出王兕了一种鼓腹、带流和手柄或提梁的茶壶。景德镇瓷器在明代独领风骚。永乐时期的“甜白瓷”,宣德时期的“祭红”,嘉靖时期的“五彩”等都是我国制瓷史上空前的杰作。从气势恢宏的巨型龙缸到精巧无比的茶具、薄胎瓷雅玩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制瓷业工艺技术具有高超水平,在世界上熠熠生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期紫砂壶异军突起,成就了我国茶具制作灿烂辉煌的历史,紫砂壶一跃成为群芳之冠的茶具。由于紫砂壶的特殊材质,加之工匠和文人雅士的融合,使紫砂壶造型多样,既有古朴别致的风格,又有清新自然之韵,融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于其中,形成了中围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紫砂壶泡茶更能留住茶香,于夏日茶汤不易馊,于冬日茶汤不易凉,用茶汤温润滋养茶壶,年久可使其光泽如古玉,即便不放茶,壶中的水也带茶香。因此,几百年来,得到可心的紫砂壶并把玩滋养是茶人梦寐以求的雅事。

清代,六大茶类齐全各有其位,尤其是清中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鼎盛时期,茶业空前兴旺。紫砂茶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名家精品,同时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瓷,广州的织金彩瓷,福州的脱胎漆器等茶具争奇斗艳。

古代两汉饮茶和茶业发展与传播


在秦时,史料中关于茶叶的不多,因此略去不谈。两汉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关于茶的专门介绍和记载,例如《尔雅》和《说文解字》之类字书以及一些医药著作和笔记小说。自汉代,我国的茶叶进入了有文字可据的信史时代,《尔雅》中有“苦荼”的释文。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有茶的町靠和直接记载的国家。

两汉茶业的范围广大。陆羽《茶经》列举了四个汉代茶人“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司马相如和扬雄,为西汉蜀郡成都人,而丹丘子和黄山君一寓浙东,一居皖南。而《汉书·地理志》也记载两汉时今湖南有一地名“荼陵”(今茶陵)的地名,陆羽在《茶经》引《茶陵图经》说“陵谷生茶茗焉”。这表明茶的生产和饮用已经从巴蜀经荆楚一直传播到了长江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

两汉时,除了南方茶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播外,据推测在这四百多年间可能也会有少量茶叶流传到北方,可惜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很缺乏,比如关于宫廷饮茶的情况,能找到的现在只有《赵飞燕别传》中所写的赵飞燕梦见先帝“赐吾坐,命进茶”这样一句,不过这部后人编写的小说,是不足以作为信史来引用的。

从两汉不多的有关茶的历史资料来看,此时,我国茶叶生产、饮用和茶业的中心,仍是巴蜀,这一点可以从神爵三年正月十五王褒和家奴订立的《僮约》来得到证明。王褒在这份详细规定劳务的契约中写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两句。

很明显,茶业重要产区和茶市的形成,标志着饮茶和茶业的发展。汉代饮茶和茶业虽然获得一定的发展,然而从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来看,茶(藓诧)仍然被列为药物,可见汉代茶的饮用,还保留这早期药用的一些原始性状,这说明汉代还处于我国茶的早期饮用阶段。

饮茶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稀罕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饮茶始于稀罕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慎勿的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关带内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四、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温山,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中国饮茶史的发展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作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的品茶技艺。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以感芬芳,清口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这时候当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沸,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更手一筹。这以后,就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应该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是经过了食用阶段的。当时的人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从此,茶叶的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烹煮技术,也开始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后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卷,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辗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工序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化。

明代以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之天然色香味品性。

此后,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先用开水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饮茶的发展演变


饮茶起源于吃茶。吃茶从生吃到熟吃;饮茶从煮饮到泡饮。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饮用。

生吃药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这是生吃药用的起源。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等因素。因此,就在晴天把鲜衣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在另一方面,遇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即吃时不煮,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他们把鲜叶采下后稍经摊放即直接放入陶缸中,用重盖压紧,边放边压,直到缸满为止。几个月后便成为“腌茶”。吃时用香料拌和后放在口中咀嚼,所以是食用而不是饮用。

熟吃当菜

把茶叶当菜吃,至尽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龙井炒虾仁是杭州的名菜,江南一带还有五香茶叶蛋,都不是以茶叶作为饮料,而作为食用的菜肴。

烹煮饮用

鲜叶生吃、生煮羹饮或冲泡生汤,滋味都带苦涩,且有青草气。良药苦口,只能当作药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浓,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用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飞跃。至今为止,蒸青、紧压茶、煮饮、加作料等仍在国内外流行,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惯。如日本饮用蒸青绿茶和“茶道”。英国饮红茶家牛奶白糖。美国加柠檬。摩洛哥饮炒青绿茶加薄荷。我国边区少数民族仍煮饮紧压茶(砖茶),并添加酥油或牛奶。在冲泡饮用时还有添加花生、芝麻等食品的,如“擂茶”和“打油茶”。

散茶冲泡清饮,不加任何香料或食品,称为“点茶”。冲泡清饮散茶,被总结为“九道茶”,即品、温、投、冲、闷、覆、斟、敬、饮”九个字。

品-品鉴欣赏干茶的做工和外形。

温-用开水把茶壶茶杯冲洗干净,提高温度,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能充分泡出来。

投-把适量的茶叶投入壶内,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依茶叶的种类和消费者的爱好而定。

冲-冲入少量开水,不要一次冲满。

闷-加盖闷一二分钟,使茶叶开展。

覆-再冲入开水至满,使有效成分大量泡出。

斟-把壶中茶汤斟入杯中。

敬-有礼貌地把茶杯献给客人。

饮-最后才是饮,边饮边欣赏,表现出对香茗的喜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