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茶可能遭遇哪些骗局?茶友们不得不重视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哪些茶要洗茶 哪些茶是粗茶 哪些茶是黑茶

哪些茶要洗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买茶可能遭遇哪些骗局?茶友们不得不重视”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买茶也会遭遇圈套吗?小编明晰汇报各人,这是真的,以是列位茶友就随着小编一路来看看城市有哪些轻易被骗的圈套吧。

【染色茶有毒】

万万不要购置路边小摊位的茶叶,小编不能解除你可以在这种小摊找到好茶,可是条件你必需是一名很是资深的茶友。小摊卖的茶种类真的很是多,可是许多买返来就会掉色。

【名茶不名】

什么意思呢?信托许多伴侣喜畛丶上三两良知到茶室品茗,看着查单的名茶你是否有点猜疑。是的,有许多茶室的名茶都不名,只是平凡的茶,茶叶知识,列位伴侣必然要寄望。

【网店购置遭诱骗】

买茶最好照旧到实体店买,虽说网购不必然满是欠好。事实本心卖家照旧许多,可是假如要彻底使本身阔别蒙受货与图不符的环境,宝贵的茶照旧要实体店购置。

【陈茶当新茶】

这里说的陈茶不是指那些保藏了好久具备着很高的代价茶,而是说上年可能是前几年的不太好的茶。商家试喝的时辰给你奇怪的茶,中国十大名茶,给你包装的却是陈茶,这种环境要留意。

【小编提示各人】

平常品茗的时辰就要留意看各类茶的特质,要学会判别好茶以及欠好的茶,久而久之便形成辨茶的火眼金睛。

小编带来的买茶也许遭遇的圈套你们都大白了吗?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不得不看的茶道礼节规则


饮茶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各人都风俗以茶待客,而且形成了响应的饮茶礼节。下面就为各人说说中国的茶道礼节端正,必然要来看哦。

茶道礼节端正

1、茶具要洁净

家里来宾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沏茶前,必然要把茶具洗濯干净。洗濯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根基的礼节端正。

2、茶水浓度要适当

沏茶,茶叶用量要恰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中国十大名茶,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沏茶前,不妨先问问来宾的饮茶风俗,再按照客人的口胃浓淡风俗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鄙谚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来宾,茶叶知识,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情面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风俗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需用双手给客人端茶。另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考究,有杯耳的茶杯,一样平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实时

要时候存眷客人的杯子,必要添茶时,要义无反顾实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需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本身添。

上述内容就是茶道礼节端正的相干讲解,但愿能对各人有效。

历代皇帝与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神农尝百草中毒得茶解之的传说起,茶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历史上,茶作为一种高贵品味的象征,受到了许多皇宫贵族的喜爱。

历代皇帝都有喝茶的习惯,而且很多皇帝与茶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流传了下来。如果让他们来代言茶,肯定很有意思。

白茶代言人——宋徽宗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著名的“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都搞得一流”的天才,喝茶自然不在话下,著名的《大观茶论》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因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所以有人说《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这似乎明确地为“白茶”选出了一位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宋徽宗赵佶。

黄茶代言人——唐明皇

除了那句著名的“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还有白居易的“茶中故旧是蒙山”,再加上有记录可查,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蒙顶茶发展进入黄金期并从此名播神州。

顶级的蒙顶黄芽茶叶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漂亮,香气清纯,滋味甘醇。正是“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的真实写照。

选择唐明皇做这茶的代言人,一方面此茶天宝元年入贡大约他老人家喝过,另一方面杨贵妃早年生活在四川,唐明皇爱屋及乌,应该对蒙顶黄芽也很是喜欢。

绿茶代言人——康熙

康熙与碧螺春“吓煞人香”应该很多朋友都听过了。

话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南巡,游太湖时,宋荦便适时进献“吓煞人香”。康熙帝被此茶清香惊袭,便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此茶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遂言:“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即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

从此“碧螺春”作为绿茶代表名茶之一,名满天下。而“吓煞人香”若译成现在俗语没有比“香死我了”更恰当的了。

红茶代言人——隆庆

被誉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据闻诞生于明朝隆庆二年。相传当年福建江西交界的桐木关是入闽的要道,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桐木,因天色已晚就驻军茶厂一夜。第二天茶农回到茶厂里,发现待制的茶叶因被军队当作床铺睡过一夜后变红了,为挽回损失,干脆用松木把茶叶烘干,没想到竟然制出了带松烟香的醇香红茶,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

按时间来说,隆庆皇帝应该给“红茶”代言,何况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爱好——“爱江山更爱美人”,红茶赛红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茶叶入门,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最近很多人在后台留言都表示,自己对茶非常感兴趣,但是又不太会挑选茶叶,去买茶又怕被骗,所以我们特别针对有这种需求的茶友开设了科普专栏,今天呢就先从茶的基础知识讲起,看看自己究竟想喝哪种茶。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绿茶、红茶、普洱茶、铁观音、大红袍这些名字,但是这些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绿茶和红茶是茶类的一种,普洱茶、铁观音、大红袍都是茶类中的一个品种。

▲绿茶

和国外只偏爱红茶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叶通过制作工艺的不同,区分出了六种,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

绿茶是完全不发酵的茶,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等都属于绿茶。绿茶在制作时将鲜叶先高温杀青,保持茶叶的绿色,然后经由揉捻、干燥制成。

▲白茶

白茶对于不喝茶的人而言可能比较陌生,但其实白毫银针、白牡丹都属于白茶。白茶是轻微发酵的茶,中国十大名茶,即采摘后不经过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黄茶同样是轻微发酵的茶,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像我们熟知的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甘露等等,都属于黄茶。

▲黄茶

青茶是半发酵的茶,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枞和大红袍都属于青茶。说到青茶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过说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乌龙茶,大家应该就对它熟悉了。乌龙茶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做法,所以也同时兼具了红茶浓醇和绿茶清香的特点。

乌龙茶的主要制作程序有晾青、摇青、杀青、包揉、揉捻、烘锫这六个步骤。摇青即茶叶经过摇动后擦伤叶缘,叶缘细胞被破坏导致轻度氧化,使茶叶边缘变成红色。这一步也是形成乌龙茶“绿叶镶红边”特点的关键。

▲青茶(上)和红茶(下)

红茶应该比较为大家所熟知,像祁门红茶、金骏眉、正山小种都为红茶,同时正山小种也是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红茶是全发酵的茶,基本制作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

而黑茶是最特别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像普洱茶、茯茶、六堡茶都属于黑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对于黑茶而言,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和相对湿度都要相对适宜。

▲黑茶

我们说了这么久的发酵,可能有些茶友还是有点迷惑发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发酵就是茶在特定的环境下放置,使茶叶内部产生一系列氧化、水解的反应的过程。就如同家里蒸馒头的时候,会先将面团在用水浸湿的布下面放置几个小时,这个过程就是发酵。

那么在分清这六大茶类之后,相信很多茶友也在考虑自己要喝哪种茶,又要如何挑选和辨别自己是否买到了真正的好茶。那么我们下一期就来讲讲每类茶叶如何进行挑选。或者其他茶友有什么想要了解的茶知识,以及技巧,都可以在后台或者文章下方留言哦!

近现代中国茶叶外销不得不说的四个港埠


中国近现代(1840-1949)茶叶外销,经历了从独步天下的辉煌到硝烟中的衰落这样一个过程。据史料记载,早在184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就达到了1.9万吨,虽然1843年减少为0.81万吨,但随后逐渐增加,在1860年时增加到5.51万吨,1870年增加到10万吨,而在1886年更是达到了13.41万吨,为历史高点。中国茶叶外销超过1886年这一数量的时候,已是将近100年之后的1984年,这一年,外销数量为14.53万吨。

在自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和现代共一百来年时间里,中国茶叶外销,不得不说四个港埠,那就是:广州、福州、上海和汉口。

中国茶虽然自17世纪即逐渐输入欧洲,但输出量的大幅增长,则是在1842年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商人纷纷来各港埠从事购茶事宜,展开激烈的购茶竞争。

虽然陆续开放通商港埠,但就茶叶贸易而言,却基本上是集中于广州、福州、上海和汉口这四个港埠。在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这段中国茶独占国际市场200来年的时间内,它们先后成为中国外销茶叶贸易的中心,在中国茶叶贸易史上留下了深重的印记。

广州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7世纪末期-1840年代。

1637年,英东印度公司第一次运载华茶回国。

1686年,广东的洋行制度创建。

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茶叶集中在此出口,广州成为当时茶叶出口贸易中心。

1840年代,广州港茶输出量占全国总输出量的60%以上。

1852年以后,太平天国阻断茶产区与广州的通路,使得中国中部茶转运上海,福建茶则由福州输出,广州茶输出量骤减。

上海开港之后,即逐渐取代广州的地位。

上海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840年代-1870年代。

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上海对外贸易之始。

1850年代初期,因太平军阻碍内地交通,两湖茶外销逐渐由广东移至上海。

1851年,上海茶输出量占全国的46.5%,1852年上升为61.8%,以后至1859年止,一直都占45%以上。

1860年代以后,因其转运对象的多元化,所以在失去英美市场之后仍能以砖茶转运俄国而维持其输出茶转口港的位置。

福州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850年代-1890年代。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福州,1844年福州开始正式开放通商。此后九年间贸易萧条,英美资本大多集中于上海。

福州商务的否极泰来是在1853年。因太平军兴起导致福建茶无法运到广东或上海,故在1853年之后福建茶即由福州输出。

1855年以后福州崛起,茶输出量一直占全国的30%以上。

1859年,福州出口茶叶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2%,居第一位。

在1860年代到1870年代后半期为福建茶之黄金时代,输出量高达中国总输出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1865年以后,因重量轻质的心态导致中国茶品质开始降低,同时又因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促使茶价下降,又有印度茶、日本茶等的国际竞争,导致中国茶逐渐丧失英国市场,福州港在1876年以后逐渐失去其往昔盛况。

汉口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860年代-20世纪初。

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

1860年代,汉口开港之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世界最佳贸易港之一。

1865年以降,汉口发展成活跃的茶叶贸易港,与上海、福州鼎足而立。

1870年代以后,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安全性高的轮船取代帆船成为外销运茶工具,航行长江的江轮大为增加,汉口的直接输出亦因此增加。

1872年,中国茶市全供给量的2/3由汉口输出。

1880年代-20世纪初期,因砖茶一枝独秀,汉口活跃景象犹存。

皇帝们与茶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皇帝们喜欢喝茶?


古代皇帝是最大的,他们可以吃上全天下最好吃的,品饮全天下最好喝的。总之最好的东西,他们都能弄到。那么茶叶跟哪地几个皇帝有故事呢?为什么他们喜欢喝茶呢?

一、朱元璋与普洱饼茶的故事:

1、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趣闻,唐宋时期,斗茶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而当时国内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很是讲究,资源投入甚大,颇为奢侈。2、现在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他个别茶种)保留饼、团等各种形状呢?这其中的趣闻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

3、话说明朝(1368-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是十足的屌丝。

4、他看着当时人们的各种奢侈生活极不顺眼,心中很是反感。其中就包括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5、于是朱元璋在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废团茶兴散茶的新政就出台了。

6、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

7、贡茶改革很快在各地实施,并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跟着改头换面了。

8、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迥异,新政的实施鞭长莫及,普洱茶饼、团等各种形状的工艺才得以保留至今,值得庆幸。

二、清代乾隆皇帝与茶的故事:

1、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2、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3、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4、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

5、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6、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7、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皇帝爱喝茶,品茶品人生,茶里面的学问真的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学一下,另外茶真的是一种良药,它的功效也很多,所以品茶不仅可以让我们当成一种饮料来喝,还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懂不懂茶不重要


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懂不懂茶其实真的不重要,每天喝茶才重要!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即便天天和茶打交道,也所知有限。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馥郁,花茶的芬芳,黑茶的醇厚。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水温,甚至每一次的冲泡,都会给你不一样的味道。

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失为人生之乐事。都说,茶可清心,那么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

茶,承载不了那么多。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意时光。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普洱茶复兴时遭遇硬伤的情景


企业急功近利,专家学者不坚持科学原则,政府想迅速做大普洱茶产业,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修订后的生茶熟茶标准使普洱茶的命运在经历了畸形繁荣之后一落千丈。

2009年6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此举被业内认为是云南省做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却意外表示:这个《办法》的内容有着致命的硬伤,它将阻碍普洱茶产业的继续发展,甚至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恶果,某些茶商、学者和官员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陈宗懋院士所说的硬伤,是指由云南省政府主导制定的这个《办法》中,把传统概念中的普洱茶明确分为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个种类,并得以官方法规形式肯定下来。而对于普洱生茶概念的横空出世,国家茶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于2006年就在昆明的一次专题会议上明确表示:云南省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滇南之茶历史上均集散于普洱府,故以普洱茶为名。云南晒青茶在长途贩运贮存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味道,被称为生普,历史已有数百年。上世纪50年代,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在香港出现,云南省于1974年在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了人工发酵普洱茶,称为熟普。

普洱茶曾经疯狂三四年前普洱茶热的时候,晒青茶原叶价格高达每公斤五六十元,2008年起普通鲜叶跌到了1元左右,干茶5元左右连雇人采茶的成本都不够。勐海的茶商陈老板说。在2008年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勐海县居民甚至可享受到这样的休闲待遇:周末上茶山采茶,最后留一半给主人,一半归自己带走,分文不需支付。

2009年6月,勐海的许多茶山上仍然鲜见人影,个别茶地里甚至杂草比茶树还长得高,西定乡的茶农老李说:茶叶再这样不值钱,我们只能砍掉种别的东西了。他回忆起前几年茶叶被疯狂收购的好日子,那时候才觉得做个种茶农民也很稀奇,而现在都快没有信心了。

由于有利可图,从几年前起,包括来自港澳台海外和全国各地的茶叶企业、经销商、茶叶界人士和云南茶区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对普洱茶的推广力度,一时间在全社会形成了喝普洱茶为时髦的情况。

云南省政协委员、着名茶学教授程达认为:台湾商人给普洱茶带来最大、最直接的伤害就是给社会灌输了越陈越香及越久越值钱的伪普洱文化概念,或者说他们想重新创造一套普洱茶理论,这样使普洱茶从一种正常的饮品变成了一种收藏品;尤其为了追求快速效益,他们更利用早期掌握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把香港人习惯叫法的未发酵茶塑造为普洱生茶产品,并取得云南地方政府的支持着书立说、建博物馆,在短期内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

普洱茶的热销只停留在经销商之间的投机倒卖,没有形成真正的消费热。历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现为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的黄炳生说,普洱茶不断涨价,既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体现,也不尽是其价值的真实体现,大有人为过分炒作形成的价格虚高。

他表示,在普洱茶宣传上,过分地夸大普洱茶的药用功效,过度地宣传普洱茶的收藏价值、投资价值,使普洱茶失去了正确的位,虚高的价格最终难以为继,造成了目前普洱茶市场的冷遇。纵观这3年的市场风云,普洱茶市场出现的这种暂时低迷的情况,不是因为普洱茶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在普洱茶的生产和市场运作上出现了不够理性的情况。

新概念诞生使市场失利2009年6月,强烈阳光下的勐海县八公里茶叶加工区内显得非常冷清,几头小毛驴悠闲地走在混凝土大道上吃草。这个当地政府竭力打造的工业区,却因为普洱茶产业的萧条而没有建成就衰落了。

现在大部分工厂都已经停建、停产,因为不敢再收新茶叶了。加工区内的一名工人说,我们更多是在帮广东人搞来料加工,生饼每公斤5元,需要发酵的每公斤6元。

勐海茶厂一名负责发酵工艺的工人说:以前我们只会把经过发酵的熟茶卖给消费者饮用,而不会卖生茶;愿意买生茶的人一般都是用于收藏、发酵,而不是直接饮用;这两年市场上许多人开始直接饮用又苦又涩的生茶,也让我觉得奇怪情况怎么突然就变了。

2003年3月,由云南省茶叶协会等单位制定了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湿仓或干仓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这个将普洱茶核心概念确定为后发酵的地方标准随后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2004年4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也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即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堆发酵,这一规定甚至比云南03标准更为严格。

普洱茶的香气特点就是陈香显着,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以茶多酚为主的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所产生的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有的似槟榔香。程达说,后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绿茶(不发酵)、红茶(全发酵)、乌龙茶(半发酵)的特征,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原来30%以上的茶多酚含量将会降到15%以下,最低的为5%。

他表示,制作生茶,最简陋的只需一个灶和一口锅等简单工具,投资最低几十元即可,将晒青毛茶经简单处理压制后即可制成成品出售;而生产熟茶,不仅设备、技术、生产和存放场地要求高,且需一次性收购较多原料,生产周期通常需30~90天,因此需较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进入2004年后,随着普洱茶陡然升温而供不应求,许多茶企开始对之前的标准提出异议,要求政府重新修订,核心问题是希望将未经发酵的生茶纳入普洱茶,同时还包括对其中水分、灰分(300度高温燃烧后的非有机残留物)的比例规定过严提出异议。

部分企业急功近利,部分专家学者不坚持科学原则,政府想迅速做大普洱茶产业,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竟然改变了乾坤。受云南省政府委托,时为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主任助理的程达组织了省内15名专家进行新标准的研究、制订。

在专家组内部,支持与否定将生茶纳入普洱茶的意见均有人在:支持者认为,古时候的普洱茶就是指晒青茶,应该尊重历史,否则门槛高了,企业、业绩会减少,有搞垮普洱茶的可能;反对者则表示晒青茶属于绿茶,是中国茶叶界几十年来的共识和基本常识,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同样会毁了普洱茶。

两种观点争论了一个多月,后来我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将经后发酵加工的称为普洱茶,而将晒青茶(生茶)称为原普洱茶,即为普洱茶的初始产品。程达说,这个方案虽然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但是没有得到一些企业和政府官员的认可,随后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面协调,并得到云南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以再次进行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将生茶纳入了普洱茶,但是我没能参加会议。

2006年,新的普洱茶定义由云南省质监局颁行: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显然,这个新标准不但否定了云南的03标准,也与农业部的04标准相冲突,但是在企业利益和政府政绩的巨大诱惑下,科学问题被抛开,一切过程就顺利完成了。程达说,将生茶纳入普洱茶,迎合茶企和政府降低门槛的愿望。原来云南人常喝的滇青,即是晒青毛茶,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普洱茶,市场价格不可思议地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对未来埋下了巨大隐患。

自入牢笼茶叶生意好时,政府的人总是围着我们转,而现在生意垮了,政府的人也不见了。2009年6月,勐海县城边茶市场上的一群茶商说。前两年打麻将都是100元起价,现在只能玩一元两元,茶叶真的赚不到钱了。

事实上,普洱茶在2007年下半年突然价格崩盘与媒体的报道有关,与普洱生茶的真实市场情况有关。2007年年中,央视二台报道云南普洱茶没有宣传的药理作用,媒体基于普洱生茶(一般不发酵绿茶)实验结果的报道,全面否定了真的后发酵普洱茶已有的特殊药理作用。

这使云南政府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云南知名茶人邹家驹说,如反驳央视说生茶不是酱洱茶,标准已赫然列立;如说生茶是普洱茶,自己已经钻进了否定的实验结果和舆论。

事实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杨崇仁教授采集大量生茶和熟茶样本进行了一年多的实验,结果证实后发酵普洱茶才具有宣传的药理作用,但杨教授的试验成果因可能冲击庞大的生茶市场而被有关部门打入了冷宫。

所谓普洱生茶(生饼)应该是一种绿茶,根本就不是普洱茶。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刘勤晋在2009年6月说,普洱茶最关键的是它特殊的生产工艺,也就是在渥堆过程中,特定的环境下会促使一种特殊菌类的生长。而生饼即使储藏一段时间,由于环境的不同,不一定能够达到普洱茶那种菌类构成。

程达表示:之所以发酵后的普洱茶拥有降血脂等功效,是因为其已经含有洛伐他汀,这种成分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物。

本在市场已经被商家有意热炒的普洱生茶在云南06新标准颁布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方面是新出现了许多企业生产普洱生茶,另一方面是有许多原来生产普洱熟茶的企业出于时间、成本和利润等方面考虑也纷纷把生产重点转成生茶。一时间,普洱生茶的产量、销量突飞猛进,除了顺利承袭了之前普洱(熟)茶的高价,个别时候甚至价格还超过传统意义的普洱茶(熟茶)因为具有无限升值潜力。

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都相信政府,相信了生茶也是普洱茶,更相信了不良商家宣传的存茶肯定会增值的宣传。刘勤晋教授表示,理论上普洱生茶摆放多年后也可以自然发酵成普洱熟茶,但由于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对环境、时间、湿度和温度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所以缺乏经验的一般人投资存生茶都有成为废茶的失败风险,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升值。

邹家驹表示,如果严格按照03标准的定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普洱茶的年产量不过三四千吨左右,而到2006年云南官方公布的普洱茶(按06标准)的产量达到8万吨,2007年这个数字是10万吨,其中生茶占了大部分比例。

与此同时,普洱茶市场的畸形繁荣,还使云南勐海、澜沧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茶林惨遭各路资本的蹂躏,普洱茶市场开始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在这股浪潮下,由于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生茶加工,导致传统的滇红和少部分绿茶产量减少。迅速失去了许多原有的市场。

折衷处理针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普洱茶热后的一落千丈,2008年以来,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黄炳生多次建议抓好普洱茶保护立法和质量标准修订,他认为普洱茶不能以生茶、熟茶来划分,这与普洱茶的后发酵特性相冲突。他同时呼吁云南茶叶界,从茶农到厂家、商家,从教学、科研到技术推广从生产、销售到消费,要做到科学种茶,认真做茶,诚信卖茶,健康饮茶。

普洱茶的运作经验在于,普洱茶的文化和历史比其他茶有更大想象空间,所以无论云南的政府、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在全力打造普洱茶。居于种种危机的出现与蔓延,云南省决心对普洱茶产业进行法规规范,从而获得最大实惠,使普洱生茶的生存道路越走越长。

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京召开了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新近制定并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府再次强调了普洱茶包装应清晰标明普洱茶(生茶)或普洱茶(熟茶),并对生茶工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熟茶工艺中则有后发酵的过程进行了明确指导。

目前,正常条件下储存四五年的普洱茶普遍被认为比一两年的茶品质好,价钱上也要相差很多倍。由于普洱生茶的品质会随储存年份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趋近于经过后发酵的普洱熟茶,因此市场也出现了以熟茶充当储存多年的生茶的情况,成为普洱茶被炒作的重要原因。而除了商家行为,政府对迅速抬高普洱茶暴利价格的配合工作也不遗余力:普洱市政府就曾经想办法把成本仅为几十元的礼品茶拍卖到9000多元,一时间被议论纷纷。

普洱生茶在市场上出现,的确是普洱茶能够被大肆炒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黄炳生说,在如此不切实际的暴利价格面前,一些地方政府非但没有看到其长期危害性,非但不能给予理性、正确的价格引导,甚至在当中推波助澜,贻害众生。

这样的背景下,《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实施。这次的标准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园管理、原料要求、加工工艺、品质特征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些标准使市场的规范有据可依,对稳定和提高普洱茶质量有帮助,使消费者的权益有了进一步的保障,成为普洱茶市场和普洱茶产业调整的一个好的开始。

黄炳生说:前两年尽管生茶熟茶都在炒,但是如果没有普洱生茶这个概念的确立和宣传,普洱茶产量肯定没有这么大,商家可以炒作的机会也不会这么多,总之普洱生茶概念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相比前两年,普洱茶消费趋向成熟和理性,但目前市场总体销售还是不太理想。陈宗懋在2009年6月说,《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洱茶遭遇的困境,甚至还将长期贻害,核心问题就是普洱生茶的问题。

但是现在木已成舟,国家的法规都出台了,我们再说也没有意思了,想要重新修改普洱茶标准,谁知道要等上多少年?陈宗懋表示。

黄炳生说:不太准确的普洱生茶被推广现在普洱茶的概念的确已经被混淆了。由于传统饮用云南绿茶与后期宣传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普洱生茶的概念是接受的,马上取消这样的称呼也不现实。由于普洱茶无论在发酵时间还是发酵程度上都不容易量化操作,所以成为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他说:我希望能够使用折衷的办法来应对目前的困难。该文是着名记者尹鸿伟2009年的一篇旧文,仅供广大茶商或茶友怀旧。

普洱茶复兴时遭遇硬伤的情景(下)


自入牢笼

茶叶生意好时,政府的人总是围着我们转,而现在生意垮了,政府的人也不见了。2009年6月,勐海县城边茶市场上的一群茶商说。前两年打麻将都是100元起价,现在只能玩一元两元,茶叶真的赚不到钱了。

事实上,普洱茶在2007年下半年突然价格崩盘与媒体的报道有关,与普洱生茶的真实市场情况有关。2007年年中,央视二台报道云南普洱茶没有宣传的药理作用,媒体基于普洱生茶(一般不发酵绿茶)实验结果的报道,全面否定了真的后发酵普洱茶已有的特殊药理作用。

这使云南政府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云南知名茶人邹家驹说,如反驳央视说生茶不是酱洱茶,标准已赫然列立;如说生茶是普洱茶,自己已经钻进了否定的实验结果和舆论。

事实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杨崇仁教授采集大量生茶和熟茶样本进行了一年多的实验,结果证实后发酵普洱茶才具有宣传的药理作用,但杨教授的试验成果因可能冲击庞大的生茶市场而被有关部门打入了冷宫。

所谓普洱生茶(生饼)应该是一种绿茶,根本就不是普洱茶。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刘勤晋在2009年6月说,普洱茶最关键的是它特殊的生产工艺,也就是在渥堆过程中,特定的环境下会促使一种特殊菌类的生长。而生饼即使储藏一段时间,由于环境的不同,不一定能够达到普洱茶那种菌类构成。

程达表示:之所以发酵后的普洱茶拥有降血脂等功效,是因为其已经含有洛伐他汀,这种成分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物。

本在市场已经被商家有意热炒的普洱生茶在云南06新标准颁布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方面是新出现了许多企业生产普洱生茶,另一方面是有许多原来生产普洱熟茶的企业出于时间、成本和利润等方面考虑也纷纷把生产重点转成生茶。一时间,普洱生茶的产量、销量突飞猛进,除了顺利承袭了之前普洱(熟)茶的高价,个别时候甚至价格还超过传统意义的普洱茶(熟茶)因为具有无限升值潜力。

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都相信政府,相信了生茶也是普洱茶,更相信了不良商家宣传的存茶肯定会增值的宣传。刘勤晋教授表示,理论上普洱生茶摆放多年后也可以自然发酵成普洱熟茶,但由于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对环境、时间、湿度和温度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所以缺乏经验的一般人投资存生茶都有成为废茶的失败风险,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升值。

邹家驹表示,如果严格按照03标准的定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普洱茶的年产量不过三四千吨左右,而到2006年云南官方公布的普洱茶(按06标准)的产量达到8万吨,2007年这个数字是10万吨,其中生茶占了大部分比例。

与此同时,普洱茶市场的畸形繁荣,还使云南勐海、澜沧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茶林惨遭各路资本的蹂躏,普洱茶市场开始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在这股浪潮下,由于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生茶加工,导致传统的滇红和少部分绿茶产量减少。迅速失去了许多原有的市场。

折衷处理

针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普洱茶热后的一落千丈,2008年以来,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黄炳生多次建议抓好普洱茶保护立法和质量标准修订,他认为普洱茶不能以生茶、熟茶来划分,这与普洱茶的后发酵特性相冲突。他同时呼吁云南茶叶界,从茶农到厂家、商家,从教学、科研到技术推广从生产、销售到消费,要做到科学种茶,认真做茶,诚信卖茶,健康饮茶。

普洱茶的运作经验在于,普洱茶的文化和历史比其他茶有更大想象空间,所以无论云南的政府、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在全力打造普洱茶。居于种种危机的出现与蔓延,云南省决心对普洱茶产业进行法规规范,从而获得最大实惠,使普洱生茶的生存道路越走越长。

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京召开了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新近制定并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府再次强调了普洱茶包装应清晰标明普洱茶(生茶)或普洱茶(熟茶),并对生茶工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熟茶工艺中则有后发酵的过程进行了明确指导。

目前,正常条件下储存四五年的普洱茶普遍被认为比一两年的茶品质好,价钱上也要相差很多倍。由于普洱生茶的品质会随储存年份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趋近于经过后发酵的普洱熟茶,因此市场也出现了以熟茶充当储存多年的生茶的情况,成为普洱茶被炒作的重要原因。而除了商家行为,政府对迅速抬高普洱茶暴利价格的配合工作也不遗余力:普洱市政府就曾经想办法把成本仅为几十元的礼品茶拍卖到9000多元,一时间被议论纷纷。

普洱生茶在市场上出现,的确是普洱茶能够被大肆炒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黄炳生说,在如此不切实际的暴利价格面前,一些地方政府非但没有看到其长期危害性,非但不能给予理性、正确的价格引导,甚至在当中推波助澜,贻害众生。

这样的背景下,《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实施。这次的标准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园管理、原料要求、加工工艺、品质特征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些标准使市场的规范有据可依,对稳定和提高普洱茶质量有帮助,使消费者的权益有了进一步的保障,成为普洱茶市场和普洱茶产业调整的一个好的开始。

黄炳生说:前两年尽管生茶熟茶都在炒,但是如果没有普洱生茶这个概念的确立和宣传,普洱茶产量肯定没有这么大,商家可以炒作的机会也不会这么多,总之普洱生茶概念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相比前两年,普洱茶消费趋向成熟和理性,但目前市场总体销售还是不太理想。陈宗懋在2009年6月说,《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洱茶遭遇的困境,甚至还将长期贻害,核心问题就是普洱生茶的问题。

但是现在木已成舟,国家的法规都出台了,我们再说也没有意思了,想要重新修改普洱茶标准,谁知道要等上多少年?陈宗懋表示。

黄炳生说:不太准确的普洱生茶被推广现在普洱茶的概念的确已经被混淆了。由于传统饮用云南绿茶与后期宣传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普洱生茶的概念是接受的,马上取消这样的称呼也不现实。由于普洱茶无论在发酵时间还是发酵程度上都不容易量化操作,所以成为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他说:我希望能够使用折衷的办法来应对目前的困难。该文是著名记者尹鸿伟2009年的一篇旧文,仅供广大茶商或茶友怀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