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论道,茶文化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www.cy316.com - 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茶论道,茶文化图片大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茶论道,茶文化图片大全”相关知识!

中国乃礼仪之邦,品茶待客是中国高雅的社交娱乐活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品味的是茶的意境,感悟的是人生之道。

1、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烙下了中华民族的气质。茶道,吸收并融合了中国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品茶赏茶,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态度。

2、所谓“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倒茶时,一般只倒七分满,如此水才不会溢出来烫伤手,这体现儒家中庸之道,做事说话不要做尽说绝,留下三分余地,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3、爱茶之人喜欢以茶会友,与志同道合的人煮茶论道,品茶言欢。茶如人,只有通过细细品尝,层层品鉴,方得其真实品性。

4、泡茶饮茶工序之多,要求之严。烫壶、置茶、温杯、高冲、低泡、分茶、敬茶、闻香、品茶,一道道严谨的茶序,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有充裕的时间,方能泡好一壶好茶,品上一杯香茗。

5、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若是客人杯中的茶水饮半后,应及时斟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

cy316.com延伸阅读

品茶论道——中国茶叶传统养生文化


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对错无辜,缘由前生,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没错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茶。说起茶文化可是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了全世界,这不仅仅因为品茶是一种优雅的艺术享受,更因为喝茶本身对我们的人体有很多的好处,它可是我们传统养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一个发祥地,要说起这喝茶的典故,那可就很多了。话说清高宗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当他85岁高寿的时候,向御前一位老中医透露了隐退之意。老中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了以后哈哈大笑,风趣的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要知道这乾隆可是中国帝王中长寿者之一,他高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经常饮茶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喝茶对我们的身体是大有益处。不同的茶,它的功效也不尽相同,比如说绿茶,它就可以起到一个清热解读、护肤明目、舒缓身心;红茶就可以帮助肠胃消化、利尿消肿、提神益思;花茶有平肝、润肺养颜的功效,所以在各种饮料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如泡一杯纯粹的茶,通过观色闻香赏味,你不仅能够沁润身心,还能够收获健康。

清茶又叫乌龙茶,秋季季候干燥,口鼻咽喉干渴,皮肤干裂,中医称之为秋燥。润其燥是金秋养生大法,此时多饮乌龙茶最为理想,因为此茶清凉干润,又清新一致的香韵,故能润肤育肺,生津润喉。

以茶养生的确能够起到益神健脾的功效,但是也应该注意喝茶可要讲究科学,首先这泡茶的工具沏茶,最好要用陶瓷杯或者是玻璃杯,一定不能用那种保温杯。如果说茶水长时间保持高温,进出鞣酸和茶碱过多就会有苦涩的味道,也会损失掉部分的营养成份,但一样的道理,泡茶的水也不能用沸腾的开水,一般水温是在80度左右可以了。

另外大多数人泡完茶水之后,把用过的茶叶直接就会把它扔掉,实际上这样是很不经济的,应该把茶叶咀嚼以后咽下去。因为茶叶当中含有较多的胡萝素,还有粗纤维和其他的营养物质,还有不能够空腹喝茶,不能喝隔夜茶,饭后也不适宜立即喝茶。但要说起我们的茶文化,那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喝茶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它更是人们向生活致敬的绝佳方式。

四季饮茶有讲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清茶,冬饮红茶。虽然饮茶有好处,但也不是喝的越多越好,一般每天冲泡4到6克的茶叶饮用比较适当。

品茶论道,识茶具


在中国饮茶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烹沏方式,或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茶具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因此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提到茶具,自然首推茶壶。而茶壶中的佼佼者当属被誉为"天下第一品"的宜兴紫砂壶。它集古朴的外表与吸湿性、保温性强的优点于一身。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光彩夺目。宜兴壶的制造,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天的技术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它与一般陶器不同,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上泥掊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纯朴古雅的特点,外型有似竹节、莲藕、松段

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在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壶身一般可分为"筋骨型"、"自然型"、"几何型"及"小型壶或水平壶"等四种。筋纹型茶壶的造型,多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制作精巧,结构精确严整。自然型则取材自树干、植物和花卉。几何型则是根据球型、筒型、方型、长方及其他几何形状而变化出来的,是宜兴壶最常见的造型。而水平壶是闽、粤两地品尝功夫茶的小型茶壶。

自明代龚春模仿老银杏树瘿制成"供春壶"而闻名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果、文畅、时朋"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以及饮茶史上传为佳话的"孟臣壶"始作俑者惠孟臣,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程寿珍,近代有顾景洲、朱可心、蒋蓉等人。从古至今,许多人将壶的造型与韵味及其精致细腻的做工,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更因为它与茶的互相搭配,使其兼具欣赏价值与实用性。

拥有一把好壶固然可喜,但若不懂养壶之道或养壶方法不得当,则枉然拥有好壶。养壶的目的除了使茶壶更光润亮丽外,更是为了能产生"助茶"的功效。

养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泡茶之前,应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趁热擦拭壶身;

(2)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泡在水中;

(3)泡茶之后,务必将茶渣与茶汤都倒掉,保持茶壶清洁;

(4)日常将茶壶放在通风易干之处,避免用化学清洁剂清洗。唯有细心养护,方能使您的爱壶散发自然光泽。

除了紫砂壶,还有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等。不同地区,不同风俗,往往有不同的选择。

另外,一些在饮茶时必备的茶具组合构成了"饮得佳茗"的重要一环。如供放茶壶之用的茶船,供放茶汤用的茶盅,放置茶杯用的茶托,供赏茶时盛茶用的茶荷,专门存放茶叶用的茶罐等等。小巧玲珑,用途各异。

清香四溢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颜色,保持浓郁的茶香。一套精致的茶具,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既可沏茶品饮,又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为生活增添无限情趣。

论道中国茶文化 侯军侯杰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唯一交集”,6月16日,市民文化大讲堂在中心图书馆继续开讲,当天是大讲堂开办以来第一次迎来了兄弟俩作为主讲嘉宾——侯军、侯杰以“漫谈中国茶文化”为主题同台论道。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交集

两兄弟中的兄长侯军是资深报人,侯杰则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是茶的故乡”,讲座开始,侯军开宗明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连接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当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的雅事,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茶是俗文化与雅文化唯一的交集,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因子。”

侯军认为,“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古有‘品茶悟道’一说,茶文化和‘儒释道’是相通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些核心文化恰恰都与茶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中庸,儒家讲求中庸,而‘和’是茶的理念当中最常见的概念。道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而品茶也讲究恬淡为上,保留原汁原味。茶与禅的关系则更加紧密,‘禅茶一味’,二者都重在品味当下,讲求顿悟。所以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喝中国文化。”

“中国诗人大多喜欢茶,茶是他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自古诗家多茶客’,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还有好茶寄给朋友,陆游是中国诗人写茶诗的冠军,”侯军举例说明,“在古代文化里,诗书画都可以茶为载体,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茶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承

“茶叶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文献记载了,当时是做药用,之后在丰富的茶俗、茶礼、茶风中不断地发展,直到唐朝时发展为‘茶道’,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做了阐释。”侯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起源历史,还介绍了中国茶叶的流转路径以及由茶叶引发的政治事件。他说,在农业时代,茶叶是高档的国际贸易产品。例如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商路被称为“茶马古道”,这条商路将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甚至欧洲都连接在一起。

在当代,中国的生活形态发生很大改变,茶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更加丰富。“年轻人喜欢喝港式的奶茶,还有台湾的珍珠奶茶,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延续,并创出一种新的文化,而且研究者并不是茶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每一个喝茶的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进行茶文化的创造”,侯杰说。而谈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时,侯军表示,“日本茶道把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同宗教都紧密结合起来,虽有千利休等三大流派,而把茶和禅结合起来的核心不变。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潮州茶、普洱茶、山道茶、酥油茶,每一种茶文化都是一种流派。”

对于当前市场的茶叶炒作之风,侯军认为,这是在茶身上附着了太多的外在之物,用附加值去标定这些珍品茶叶的高贵身份,已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价值。他说:“真茶客不会参与这些炒作,真的茶客只会‘喝茶去’。”他们两人都认为,喝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心气平和,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核心就是要有茶的境界和茶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平和的人,让我们面对世事纷纭,能够保持淡定。”侯军表示。

品茶论道——有趣的自制鸡尾茶[方法]


对我们这些老吃客来说,一要好吃,二要新奇,三要实惠。在我们看来:实惠可比什么都重要,毕竟我们袋袋里分不是“老挺”的(上海俚语,很有钱的意思)。那天,朋友说要请我去喝一道老好吃的“鸡尾茶”,阿拉的两只脚跑得“快透快透”(浦东本地话,飞快的意思),因为它符合老吃客的三原则。

其实那家茶庄我也去过,在虹桥的黄桦路上,名字起得很牛,叫康雍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拳王周正志开的。

最初看到他至今还隆起的二头肌、三头肌,难免会产生联想,可一席交谈后便肃然起敬。想不到四肢如此发达的拳王竟然对普洱茶如数家珍,就连同行的号称在上海滩茶叶界里滚了十多年的茶博士也频频称道。

那天老板给我们喝的普洱茶有点怪怪的,有几分圆润,但有几分青涩新鲜,就连那个茶博士也无法断言是熟茶还是生茶。拳王说:都说对了,是生茶也是熟茶,原来这道茶采用了三七开,三分生七分熟,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鸡尾茶,而且口感还不错。

茶历来是孤僻成性的,容不得半点杂交,最多也是菊花、枸杞之类的点缀,更不用说发酵和未曾发酵的混合,就像红茶和绿茶不共戴天。仔细想来,普洱生熟茶的混合倒是优势互补,生茶未发酵,有股青涩味,它的魅力在于久久储存,自然发酵,厚积薄发;而熟茶是发酵茶,是经过渥堆、人工浇水“折腾”后制成的。据说,熟茶工艺是在1974年昆明茶厂最先推出的,是在一次偶然的误打误撞中发现的,它的口感圆润暖胃,但由于已经发酵,所以与储存时间长短没有太大关联。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生茶是个还没发育的懵懂少女,而熟茶已经步入成熟期。但懵懂与成熟搭配,倒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生茶一般要储存数年才能喝,否则那股生涩味让我们这些肠胃不太坚挺的感觉潮唧唧;熟茶虽然老到,但岁月痕迹太深、太世故了,虽然圆润,但缺乏清新、缺乏冲动。两者一旦掺和,优势互补。当然之间的多寡配比就显得很重要了,据说拳王也是经过不断捣鼓、试验,才觅得了最佳工艺。

泡茶也是一道细活,名堂可多呢,康雍乾的普洱能泡十来,到了阿拉这种所谓的老吃客手里折头打大了,喝七八杯后就索然无味了,就像淮南桔和淮北枳一般。拳王说普洱要泡出味、泡出“老本”来,一要开水沸腾,非100度以上不可,用热水器是喝不到好茶的,必须用电炉之类的,放在身边的榻几上,边烧边喝,必须弄得来像老有情调的;其次,泡茶要遵循递加的原则,泡茶的时间一比一长,这样可以逼出茶味,当然还有它的茶多酚等养料。

最关键的是,新鲜的生茶不值钱(相对数十年的生茶而言),和价钱不是很贵的熟茶掺和咱消受得起。花费不多,却能品尝老克腊的“鸡尾茶”,想想也实惠。

茶文化:喝茶与品茶截然不同,品茶你需要知道这个


酒席上“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全来到”的酒令助兴方式,想必大家都知道。但茶中“一道、二悟、三友、四气、五性、六度、七情、八难、九香、十德”的寓意,您知道吗?

茶有一道:

茶道,犹如人生之道。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总是把品尝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并论,以茶道来省悟人生之道。

茶有二悟:

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人生亦如此,先苦才会后甜。喝一杯茶,拿起,放下。拿起是为了生存,放下是为了生活。

茶是三友:

饮茶以客少为贵。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茶之四气:

一曰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二曰灵气: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三曰正气: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为正气;

四曰意气:茶气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

茶的五性:

清:形神俱清;

洁:品质高洁;

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舆: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之六味(亦是六度):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无粗老之感;

软:无生硬之感;

厚:无淡薄之软。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

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

幽:发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发人真情。

茶之八难:

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yu,煮)、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粗老濁(zhu,浊)重,非水也;不知茶时,非投也;不谙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浓、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终十德:

晚唐时期,刘贞亮将茶道精神称之为茶德,即: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百味;以茶养修身;以茶可明志;以茶恪行道。

品茶文化的现代茶道与茶艺的兴起


现代饮茶之道茶艺文化和唐宋茶道文化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了,这一切都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

朱元璋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点茶道随之衰落,中国的茶道因此发展到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关于朱元璋下诏的原因,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出身穷苦的朱元璋体恤民情、节约财政;二说朱元璋不懂风雅、一介粗人。

不管历史如何评说,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因为泡茶道的简便,茶也就走进了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为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现代茶文化的讲究

1、礼节:礼仪节度。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2、礼貌: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3、仪式: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4、仪表: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现代社交茶文化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

1、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

2、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3、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闽东斜滩茶文化历史回眸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闽东斜滩茶文化历史回眸》,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寿宁斜滩镇种茶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即1416―1426),张姓最早从浙江丽水迁徙斜滩定居,就在张家龙岗劈草炼山、垦复坪地,并从邻近的福安坦洋和政和等地引进茶苗,大举种植茶叶。此后随着卢、何、周、郭诸姓家族大量迁移斜滩聚居,他们相继在镇区周边山场开发垦植茶园,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史料记载,明弘治至万历(1488―1599)的百年间,斜滩东起车岭、西临印潭、南与凤阳接壤、北至水北,方圆三十几公里的座座荒山变成茶园,满目青山一片翠绿。茶叶成了斜滩历史上最为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和贸易商品。

明、清时期,斜滩主村就已有加工茶叶(主要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十九世纪中叶,斜滩的制茶业亦十分发达。鼎盛时期的1932至1936年,镇域所在地即开办有茶行24家之多,从业人员3000多人从事茶叶加工与茶叶购销活动。斜滩的茶商与福安、赛岐、宁德、福州、温州、上海和台湾、香港、东南亚等海内外有茶务贸易往来,每年均产箱茶上万箱(每箱25―30千克),多半经由赛岐或三都海关出口,畅销海内外。

二十世纪初期,斜滩镇的茶叶销售已十分活跃。据当地爱国归侨卢少洲先生著的《椰凤蕉雨忆南洲》一书陈述的,斜滩旅外乡贤志士无不关心家乡茶叶传销。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在三沙海关任职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军总长萨镇冰交情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摊产的“坦洋功夫”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功夫”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声名大噪,备受青睐。此后,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

但在抗战时期,外商航运中断,国民党官僚资本作祟,买空卖空,通货膨胀,币值日贬,茶景日渐萧条。1945年日寇投降,斜滩茶叶生产开始复苏,价格回升,对外茶叶贸易又趋活跃,商业再度兴盛,斜滩作为闽东、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依然。

斜滩茶文化历史悠久。斜滩人嗜茶成性,视茶如命,接客待友都离不开茶。

斜滩人爱茶成风,茶文化在民间也显得特别独特。尤其是畲族男女,他们至今还流行着唱茶歌、说茶事、以茶传情、以茶抒怀的习俗。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闽东斜滩茶文化历史回眸》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茶叶飘香。漫步茶园,于神思飘飞之际,几多历史的面孔又浮现眼前。

西晋左思的《娇女》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chuǎn剧,吹嘘对鼎。”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美成都的茶;另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到唐宋以后,写茶的诗词骤然增多。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可拾。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杜甫曾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至,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

很多爱好者

唐代另一位与茶有关的名人不可不提,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

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有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千年古茶,千载流芳,啜饮不尽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馨香和精神余韵。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相关文章